第一篇:家庭里的仪式感多一点,孩子感受到的爱就多一点
生活中,仪式感无处不在,亲情爱情友情都需要仪式感。仪式感不仅存在于大人之间,对小孩来说,仪式感更重要。
1、仪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的目标
在孩子过生日时,为他举办一个仪式。生日前几天,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他即将长大一岁,新的一岁,需要有点新变化。
大人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再想想具体用什么方法。孩子希望写字更漂亮,就要买字帖,每天临摹;想学会游泳,可以报兴趣班。
目标不用过多,3到5个足以,这些目标就是孩子的生日愿望。生日当天,吹灭蜡烛前,把几个目标重复一遍,在场的家人一起为孩子作见证。
这个仪式既能带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他们使命感,孩子会认为这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到时,不用家长催促,他们也会自己努力。
2、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睡前故事能够有效地解决孩子不按时睡觉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前,大人握住孩子的手,念图画书给他听。
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
3、仪式感给孩子一份美好回忆
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4、仪式感为孩子打造秩序感
告诉孩子,在玩耍后,收拾好玩具,各归各位;在吃饭后,收拾碗筷,这些也是仪式。这些小小的仪式感,让孩子知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而不是任其杂乱,置之不理。
5、仪式感,为宝贝缔造归属感
仪式和传统,是宝贝安全感的来源,尤其是当宝贝小时候,它们显得更加重要。
仪式和传统可以培养归属感,这是所有的宝贝,甚至成年人所渴望的东西。它们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宝贝们与自己文化的关系,以及与家中长辈的关系。
在特殊的纪念日去照相馆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稳定、有爱的家。
早起互道“早安”,睡前互道“晚生活中,仪式感无处不在,亲情爱情友情都需要仪式感。仪式感不仅存在于大人之间,对小孩来说,仪式感更重要。
每晚的睡前故事、亲子阅读。让孩子带着爱和温暖进入梦乡。
在孩子不安或者害怕的时候,用同一种特殊的话来安抚宝贝。一遍一遍重复这些小的举动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
家人围坐一起关掉电视聊天。互相说说彼此的事情,让孩子学会倾听与倾诉,学会分享与分担。一家人一起准备晚餐,共进晚餐。
爱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要付诸于行动。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给予更多的关怀,更多的仪式感才会让孩子更幸福。
第二篇:生活中的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有仪式感的人,总能把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欢乐有趣,总能化解人生里的烦恼和苦涩。
注重仪式感的人,就有能力把每件事都做成值得回味的纪念版。
我的上司,她特别喜欢买花,隔三差五就买花回自己的办公室,有时候是百合,有时候是玫瑰,有时候是雏菊。
我们都很好奇,为什么有人那么喜欢花呢?一次吃饭的闲聊中,就问她,她说:在办公室里面插上一瓶话,让自己在想起中开始一天的工作,让自己工作起来觉得更加愉快。
后来我去观察了她的办公室,发现她的办公室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嗅觉上都给人很美的享受,比其他主管的办公室让人舒服。
她很喜欢将自己办公桌面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电脑、资料文件等都没有乱来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
她每天到办公室第一时间就是整理好桌面,然后插上鲜花,这是她每天工作开始前的仪式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仪式感,工作起来更加有条不紊,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很多的愉悦。
对于上班族来说,朝九晚五的生活真的很让人觉得枯燥和疲惫,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如果你能为自己的工作创造一些仪式感,相信你的日子就不会那么难熬了。
最近我报了一个拉丁舞班,在这个班里面,我是跳得最烂的一个,每次去上课都觉得很自卑,都不敢抬头看老师。但是我发现班里面有个女生跳得特别好,那舞步简直可以跟老师的相比。
我观察了她一段时间,就发现她跟其他的同学很不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她跳舞的装备很正式,一双银色中跟皮底的拉丁舞鞋、一身紧身闪着金色珠片的拉丁舞裙,这样的穿着让她看起来很有跳拉丁舞的仪式感。
她那姣好的身材在音乐里摆动,随着旋律灵动地旋转,优美极了。
有一次在课堂休息的时候,我就跟她聊天,本来以为她跳得那么好,肯定是从小就开始练习的了,没想到,她也是才练了十几堂课而已。
她说:其实拉丁舞不太难,但是在开始之前最好买一套漂亮的战衣和战鞋,暗示自己这是一个学拉丁的仪式,这样自己才更加有信心,更加用心去学,去跳。
听完后,反观一下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是差不多穿了运动服就来了,这样的装备根本就没有跳拉丁舞的仪式感,就感觉像是来玩玩而已,所以一直都认真不起来,跟着老师来跳也是跳得扭扭歪歪的。
从那之后我就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有态度,有仪式感的人,更加享受事情的本身,因而就会事半功倍。
生活里重视仪式感的人,在潜意识里最懂得暗示自己享受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我的同事,是市场部的品牌经历,每次见客户的时候,都会穿上正式的套装,化个淡妆,再才上十厘米的高跟鞋,非常有范,从来都不马虎。
这是她在工作时候的仪式感,只要一穿上战袍,她就是职场女性,就进入谈业务的状态中,拿下一笔笔的客户订单。穿着仪式感,让人工作起来更加有自信。
在生活的时候,她也很重视仪式感,比如说她沐浴的时候,浴缸里撒上玫瑰花瓣,浴缸周围点满了香薰蜡烛,看起来非常浪漫,她说自己每周都会让自己享受一次有仪式感的沐浴,这是在繁忙工作里的一次放松。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身边的一切都索然无味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些仪式感了。
就是因为她懂得日常生活中仪式感的重要性,她比一般人更加享受生活,过好每一天。
第三篇:学习父母规的心得体会: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吧!
学习父母规的心得体会:爱孩子,就多陪陪孩子吧!看完父母规后,令我受益匪浅,获益颇深。感觉自己实在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孩子现在已经三周岁了,自己一直都是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的,我却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有一天,和跟自己在一起关系不错的朋友一起聊天,他问我:“丽梅,你当老师这么多年了,您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多孩子在被糟蹋。”朋友笑着问:“此话怎讲?” 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还有家长对孩子及其不负责任,想离婚就离婚,弄的孩子没人管。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谁想糟蹋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确实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月)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现在想想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够好,产假只在家待了半年,半年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我的老公在工厂上班,而且还是三班倒,几乎也没有时间管理孩子。我虽然是个老师,从事的是教育的行业,光看到家长的不是,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有达到“教育者”的水平。自己经常觉得年轻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行了。我虽然是个老师,但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教养方式非常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很少陪孩子。自己也很清楚的知道,童年的经历是多么重要,父母必须陪伴孩子。妈妈也经常这样告诉我,但我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还感觉是老人不愿意给我们看孩子。自己从内心总觉得不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不说什么。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妈妈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我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我的孩子在七个月以前,我经常陪孩子在一起玩。孩子长得很漂亮,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无论去哪里玩,好奇地摸摸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可爱。大约一年后,我上了一年的班,我再次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总是眉头紧锁,看见我们,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却从来不愿意让我抱。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我们出去聚会,也并没有陪伴孩子。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我姐姐去家里做客,看到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妈妈”,姐姐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宝宝是要找妈妈?”孩子点点头,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妈妈。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听完姐姐的话,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在这个一般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无一不缺。但是最珍贵的东西他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周一到周四一共11天,妈妈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作为妈妈的我宁愿去聚会,也不愿意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会生不会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我自己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前几天,去四川九寨沟旅游,在火车上,碰见了一位妈妈,孩子2岁半了,这次要带回北京去,这位妈妈说孩子生下来就给奶奶了。自己和老公就去北京打工了,这个孩子到现在性格很孤僻,几乎不和别人交往,医生怀疑是非典型孤独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妈妈急 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很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原因。她回了家,孩子也不喊她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关系很疏远,所以自己准备带孩子。有些父母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有地基,高楼怎么能建起来?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的。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我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无论孩子要什么,爷爷奶奶尽量答应,从不为难孩子。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所以如果不得不留孩子给父母带,请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吧。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二期讲师班学员
英华小学高丽梅
第四篇:幼教论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幼儿教师,爱成了我们唯一不变的教育主题。
记得有一首歌叫《你最珍贵》,它不仅深刻地道出了一个人对感情和幸福的珍惜与赞美,同时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幼教工作的珍贵!是啊,每一个孩子无论乖巧与任性,也不管聪明与迟钝,都是父母的宝贝,也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唯一。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塑造人,使他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品行端正的人。我有幸成为这基础教育大厦的起步人——幼儿教师,发生在我与孩子身上或者说是孩子与我的故事多如繁星,现在择其部分与大家共享。
一、聪明也是美丽的
一天入园前,我刚走到幼儿园门口,就看到靖涵爸爸等在那里,旁边站着正在啼哭的小靖涵。说起靖涵,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因为父母年纪较大,家庭条件也不好,爸爸妈妈每天很早就要到地里干活,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所以把他当小男孩养,穿着也很随意,衣服比较旧,看起来不是那么起眼。但平时摔倒都很少哭的靖涵今天怎么哭了呢?和她爸爸的一番谈话,我才知道靖涵是因为没有新衣服而不来幼儿园,结果被爸爸打了一巴掌才哭的。看到她哭哭啼啼地进入活动室,我心想:孩子大了也知道爱美了。
进入活动室的靖涵很快就停止哭泣,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游戏了,本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可是不曾想到昨天下午放学的时候,靖涵爸爸再次找到我,和我说这几天靖涵每天回家吵着要裙子,说班里的怡晨和小颖都穿着漂亮的裙子,小朋友们和老师都夸她们,而没有人夸自己。听到这些话,我才发现这已经不再是一件小事,而且不只是关系到孩子的问题,老师也有很大的责任。怡晨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每天都穿的很时尚,班里的小男生和小女生也经常夸她漂亮,而我有时看见她的衣服漂亮也会夸几句。没想到一向默默无语的靖涵把我的这种夸奖记在了心里,她认为只有穿的漂亮,才会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夸奖。正当我为这件事犯愁的时候,靖涵的一些举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靖涵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班里有时组织开展的脑筋急转弯和猜谜语活动,最终会以发奖状的形式鼓励前几名的孩子,每次获得奖状的孩子中都有靖涵。在一次活动结束发奖状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说:“每个人都喜欢美丽的东西,但是美丽并不是只存在于外表,只要拥有智慧,懂得很多知识,一样是美丽的,聪明是美丽的、讲卫生是美丽的、帮助别人更是美丽的,都会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美。靖涵,老师说的对不对?”话语结束时,我特地问了问靖涵,希望她能明白我的用心。
放学的时候,当看到靖涵拿着奖状开心地朝爸爸跑去小声地说:“爸爸,老师说了,‘聪明也是美丽的’”的时候,我的心终于放下了。靖涵虽然年纪还小,但她却懂得了我的用心,顿时我的视线模糊了,眼里夹杂着感动,更确切地说是欣慰。我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称职的好老师,不仅是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孩子们怎样做人,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启发,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发现自己身上最美的地方,注重品格的教育。
二、你是珍贵的
孩子的世界是多彩的,想象也是奇特的。我们班上有一个叫瑞瑞的小女孩性格内向,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不怎么爱说话,很少主动与同伴交往,眼神中充满了忧郁,难得露出灿烂的笑容。有一天我们班正在开展语言活动——《夏天在那里》,孩子们通过观察各种夏天的图片、欣赏诗歌,最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诗歌的模式,尝试仿编诗歌——《夏天在那里》的第二段。当我问到“夏天在那里?”时,小朋友们都沉浸在思考中,突然我听到她很小声的说了一句:“夏天在脚上!”当时,我为她的细致观察和独特的创编方式感到欣喜!于是我把她请到前面来,用鼓励的语言和赞赏的眼光来引导她创编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夏天在哪里?夏天在脚上,小朋友们穿凉鞋!”,孩子们听到她所创编的诗歌后,都感到非常的新奇、独特,并露出钦佩的神情,纷纷为她竖起大拇指,当时她在这种神情的包围下显露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与兴奋,因为她从我们大家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赏识、倍受鼓舞。在她看来,大拇指就是“太好了,你真棒”的象征,大拇指代表着欣赏、友爱、钦佩。她从中找到了自信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我想她和我都不会忘记这一刻的!
这件细小的事情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其实每一个幼儿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幼儿更是渴望受到赏识。因为他们很容易被群体、同伴和老师们所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幼儿,我们老师更需要有一双敏锐的、会发现、会关注的慧眼。有时,哪怕只是一个欣赏的微笑甚至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田!孩子没有好或差!只要我们以宽广的胸襟容纳、欣赏和支持孩子,那么就能使他们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也获取到探索和进步的动力,增强自信心!但仅仅依靠我们老师“孤军作战”去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还需要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幼儿“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让幼儿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谢谢
幼儿园每天上午室外活动后,便是喝牛奶时间。周一我照例为孩子们插好吸管,请孩子们排队来我这里拿牛奶。一个又一个孩子依次来拿牛奶,什么也没说,只是接过我手中的牛奶。但对每个孩子,我都故意拿着牛奶,装作不给的样子,想等哪个孩子拿到牛奶后说声“谢谢”。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想借此机会让孩子们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事后应该说声“谢谢”,从小培养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孩子们对我的举动很是不解。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对着他们笑。牛奶发完了,也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等孩子们喝完牛奶后,我忍不住问孩子们说:“刚才可能不少小朋友已经注意到,老师在给你们牛奶的时候,没有把牛奶马上递给你们,是吗?” 孩子们都注视着我,表情疑惑。我用平静的目光从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一一滑过,说道:“老师为什么没有把牛奶马上递给你们?”刚说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跟我们闹着玩”“老师逗我们呢”“老师也想吃”......这些回答我并不意外,应为毕竟才小班的孩子。我马上叫孩子们安静下来。“其实呀,老师在等你们的一句话呢?”孩子们都不解地盯着我。看到孩子们还是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我接着说:“刚才,你们拿牛奶时,老师为你们每个小朋友做什么了?”有孩子马上抢着说“老师帮我们把牛奶剪开了一个口子。”“是吗,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我顺势问道:“老师帮你们剪好口子,你们就可以马上喝牛奶了。这样牛奶也不会撒到地上。那你们该对老师说些什么?”这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在说:“谢谢。”我笑着说道:“说对了。小朋友,记住,以后老师给你们发牛奶或盛饭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孩子们一起回答“知道了”。第二天喝牛奶时,我还是照例为孩子们插好吸管。刚开始时,几个孩子好像忘了昨天的事,后来惜惜说了一声“谢谢”后,每个上来拿牛奶的孩子都会说声“谢谢”。搭积木时怡然的积木掉到地上,一鸣马上帮他捡起来。这时听见怡然对一鸣说了声“谢谢”。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当孩子们为我做了什么事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谢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我和孩子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每天都有新鲜事,每天都会有惊喜,快乐在蔓延„„因为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多少次,与孩子们游戏时笑的前仰后合,使我感到孩子的纯洁和童真;多少次,跳起舞来神气活现,使我回到了难忘的童年;多少次,和孩子们在一起,忘却了烦恼,没有忧愁,体验到做教师所拥有的快乐,也装点了我的人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我仍以拥有这份平凡和富有创意的事业而骄傲自豪!
第五篇:一个家长的发言稿:你有多爱孩子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爱你的孩子?
1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超人”的现实吗? 2当孩子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理解并同情吗?
3你会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时间,其实也是自己的生命,割裂成无数个毫无光彩的碎片吗?
4当孩子的确不是读书的料时,你是失望地放弃,还是包容地接受?
如果说孩子在这半年开始进步了,是因为前两年这四个问题几乎天天在纠结着我,折磨着我。最终,我做出了我的回答。
第一题——作为母亲,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孩子是很聪明的,很了不起的。不仅逃不出“没有哪个父母不觉得自己孩子是最乖的!”这误区,而且因为他小学跳了一级,还能在顽皮捣蛋常写检讨的同时,混个中上水平。
一年多前,我终于痛苦地接受了:儿子不仅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因为比同学们小一岁,的确要笨得多。
我举个例子:他小学阶段的5年时间里,在我的软硬兼施之下,他是背诵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和《中学生必背古诗词》的,每天早晚都会放我为他录制的课外美文磁带,因为买不到适合他当时年龄段的。每一个学期我大约会给他录制10多盘磁带。但他的初一初二时阅读题几乎得不到分。既读不懂文章,也表达不出仅有的一点点感受。语文成绩在100到115之间的家长,能否举个手?你们的付出,和我接近的,能否举个手?我只有承认他真的不是个有悟性的娃娃,才不得把自己气疯。
我和很多家长交流孩子问题的时候,95%的家长都会说一句:“其实娃娃多聪明的,就是没用心。”我一般就不再更深入地谈下去了。你不能理解,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人与人是有差距的,那你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所以,当初二将面临中考第一仗生物地理时,寒假中,我就把地理书上的重要地图描摹下来,复印了若干,进行填图练习;
所以,学校发了复习题单后,我和他各自完成了老师发的复习题单,然后比较,确定正确答案;
所以,我每个周末要抽他背背题单,遇到世界十几种气候类型等易混淆的难题时,我和他交流如何区分的理解、感受;
所以,提前了一个多月,在你们大多数孩子开始背,并且背得“搅起”的时候,他已完成了全面复习,三次模拟考试,两科都在班级前5名。
因为我真正承认了,他是只笨鸟,他的智力水平与育才老师对育才学生的要求有差距,笨鸟只有先飞。
第二题——因为我终于承认了他的“笨”,所以,我就对他在学习中的痛苦产生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
初一时,老公陪读数学,我陪读语文、英语。陪读的含义是帮他解答不会做的作业,仅仅如此,我们俩都觉得头痛。你得在忙完工作穿城回家做完家务后,把他的所有作业在脑子里做一遍,才能发现你有一半是鬼画桃符。
于是,研究儿子的试卷,成了我们勉为其难的课题。但即便白天我们把昨天的问题想出来了,晚上看到儿子木讷、痴呆的疲惫,都觉得他的脑袋已经像木鱼了。
有天晚上,做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作业,老公压抑了很久的火气终于爆发了,拍着桌子吼道:你上课到底听课没有!这么简单的题,学了三天了,还没有摸到火门!儿子哭了,坐飞机的无助也一直压抑着他。我在阳台上也哭了。
但就在那几天,我在20中听了一节关于这个章节的公开课,我从课堂上就看到并明白了学生听不懂课的缘由:老师在黑板指点图形的时候,有个孩子正好低下头找笔;当孩子抬起头的时候,老师的教鞭刚离开图形。一做作业,这孩子就困难了。当老师评讲时,他又正好埋下头去做,再次错过看懂的机会。最终,这节课的知识,这个孩子直到下课都没懂,并且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懂。两次错过的时间,总共不到1分钟。你想想,这对听课的要求有多高?他一天要听多少个45分钟?注意力得集中多长时间?与老师要多么默契? 专心听一天课,是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而我们都认为是件很基本的事,简单甚至粗暴地责骂他。
不过,我倒是把那堂课听懂了,也猜到育才的老师可能觉得书本上的东西是很简单的,肯定讲得更快,甚至没讲,因为他们的数学书几乎是新的。
那天,我陪着儿子好好把书上的内容读懂了,做起了作业。跟他说:这段时间的几何题问妈妈,我们两个笨蛋一起看书商量。你爸是15岁就上大学的神童,不能理解我们这种差生的感受。我能接收到儿子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依恋,因为我理解他。
第三天,出现了一道题,儿子就开始比我反应快了。我赶紧鼓励他,妈妈的理科“撇”得很的,都把几何学得将就,你肯定也学得走。他也切实体会到从不懂到懂这个过程中的喜悦和微弱的信心。
从这个事情,我意识到,父母的强项,很多时候成为压制孩子成长的大山:因为你在这方面比较优秀,你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暂时的“笨”。他的数学被他爸打击,他的语文被我打击。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两口子都不主动管他学习的内容了,只签字、看改没改错。
第三道题——每个家长可能都感觉到孩子的时间不够用,为了节约孩子的时间,我们很多人在当随时恭候的车夫、保姆。
因为我的孩子存在着很多困难,我就只有尽可能减少他时间的浪费。但上帝真是公平的,他节约出的时间,是靠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割裂成了无数毫无辉煌可言的碎片。
说一下我这学期,也是他最乖的一个阶段了,已经从陪读生涯中彻底解放出来的情况下,我每个工作日的时间安排:
早晨6:20,我起床,到他房间,打开录音机,播放古诗文或英语单词的磁带(因为这时他的意识是迷糊的,不能放英语课文),古诗文磁带书城有卖的。从阳台收下几个小时前晾的校裤,拿到卫生间用电吹风吹干。把昨晚切好的蔬菜颗粒、火腿肠颗粒,加上鸡蛋,米饭,炒成蛋炒饭。这与面包、蛋糕等交换着吃。牛奶或酸奶换着吃。
6:30,把他彻底喊起床,必须看着他穿好T恤,不然说不定他倒头又睡了。他下床漱个口,就吃。我赶紧做我要出门的准备。7:10,我和他一起出门。
和他牵着手,共同走5分钟不到的几百米路程,说几句“不要惹麻烦啊!” “在楼下接杯水啊!”“记住„„”“要乖啊!”之类废话,就到了分手的路口。这学期他醒事点了,还要看着我过了街,给我招个手,才继续走。
下午我一般6点回家,立刻把冰箱里贮存的东西拿出来,准备晚餐。保证在收到离校家校通后的15分钟内,他进门就能吃饭。
饭桌上的时间,就是交流时间。家校通上收到什么信息,需要过问的。比如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收到数学改错作业不过关的信息。他说可能是老师发错了,基于他状态比较好,我也相信了。第二周,我又收到同样的信息,就认真了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抱怨林老师的方法多此一举,白白增加作业量,已经在学校和林老师、杨老师就为什么要这么改错发生了争执。这就是他演讲稿中提到的事。当时快8点了,我给林老师打电话,确认事实。当我明白林老师的确是这样要求的时候,我的头也大了:儿子已经基本上是11点睡觉了,再重复做一遍错题,有必要吗? 我知道要和学校、老师合力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有我的底线,一定做到基本的必做要求。因为突破这个底线的后果,很麻烦很严重。我与儿子商量,他勾出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错题,难题,我帮他抄题在另外的本子上。他等
一、两天做,把又错的题抄在专门的错题集上。这次,他对林老师就心服口服了,因为他居然又错了!
物理老师也发过一次“没有完成拓展”的短信,我也是通过先问孩子,再电话确认,第二天让他去找物理老师消除误会。那次是老师看他没有改错痕迹,误会他直接抄答案,而物理是他目前比较强的一科,的确没多少错误。这次沟通,让叶老师较早地认识了他,也认识到吴培源的背后有一个关注他的家庭。
学校通知要带什么东西,多数时候是上了双保险的:既通知了孩子,也通知了家长。这些短信,在我把东西交给他后,才会删去。我自己就是老师,我最头疼的就是一件事情要等几天才做得完。不仅给老师添无谓的麻烦,很多事情忘记了是直接影响了孩子:要上课没有书,要作业没练习册„„所以,我每天要有固定的时间,来解决家校通上的事情。没啥紧急事,就边吃饭边闲聊:今天有啥洋盘的事?灰溜溜的事?想不通的事?老师关心你的事?同学相处的事?尤其是他生气的事。我们就会详细地询问起因、经过、结果,先听他说,再引导他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方的角度、是非的角度考虑这个事,今后怎么面对这种事?怎么预防这种事? 饭后,他看看中央9台的自然类节目,或5台的体育节目,两天洗一次澡,不洗澡的那天,这个时间就把脚烫了,换上暖和点的衣服,8点开始学习。我就用这个时间,翻翻书包,看看《成长足迹》上杨老告状没有,有就赶紧教育两句。
看到告状是正常的,我就考虑怎么看待、解决这些问题。儿子最大的问题是上课说话。我就问问情况,判断是因听课而情不自禁接嘴了呢,还是游离到课堂学习之外,故意哗众取宠。不同的细节,就有不同的教育方向。连续三天看不到告状,我还担心不正常了:这么乖?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他学习的时候,是我赶紧给他洗饭盒、洗校裤、购买或准备早餐的时候。
9点过,趁他换脑壳的空儿,问:有没有要粘的试卷?要抄的错题?要签的字?在《成长足迹》上签字,这是一件我很重视的事:首先要表明知道错误了,进行教育了,因为家长关注了,老师觉得是有合力的,肯定也会关注。这是不是增加了老师对我孩子的关心呢?上学期开学不久,一周之内,杨老连批四天“站在教室后面上的课”。我感到情况很严重了,每天都进行了教育,但每天都因为新的情况被喊起来站起,终于想尽办法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老师告的状,一定要重视,并有效地解决,这会增强老师对我孩子的信心。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底线:一定要做到老师提出的基本的必做要求。
开学以来,我只有一个晚上,是在完成了这套程序后,9点过先睡了,那天实在来不起了。11点,把他安顿上床,我才能安心睡觉,至少是11点半以后。
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我每天的家庭作业,两年半以来,耽误次数不超过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