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瓶文言文翻译

时间:2019-05-15 13:5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琉璃瓶文言文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琉璃瓶文言文翻译》。

第一篇:琉璃瓶文言文翻译

这篇文章细致真切地介绍了锡工为玻璃瓶托里的操作过程,表现了对锡工技艺高超的赞美。小编为你整理了琉璃瓶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徽宗尝以紫流离胆瓶十付小珰。使命匠范金托其里。珰持示苑匠。皆束手。曰、置金于中。当用铁葭熨烙之乃妥贴。而是器颈窄不能。又脆薄不堪手触。必治之。且破碎。宁获罪。不敢为也。珰知不可强。漫贮箧中。他日行廛间。见锡工扣陶器精甚。试以一授之。曰、为我托里。工不复拟议。但约明旦来取。至则已毕。珰曰:“吾观汝伎能。绝出禁苑诸人右。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因以实谂之。答曰:“易事耳。”珰即与俱入而奏其事。上亦欲亲阅视。为之幸后苑。悉呼众金工列庭下,一一询之,皆如昨说。锡工者独前,取金锻治,薄如纸,举而裹瓶外。众咄曰:“若然,谁不能。固知汝俗工,何足办此!”其人笑不应。俄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澒挏之。良久,金附著满中,了无罅隙。徐以爪甲匀其上而已。众始愕眙相视。其人奏言:“琉璃为器。岂复容坚物掁触?独水银柔而重,徐入而不伤。虽其性必蚀金。然非目所睹处无害也。”上大喜。厚赍赐遣之。

二、注释

1、流离:也写成琉璃,文中指玻璃。

2、小珰:小太监。

3、范:用模子浇注器物。

4、示:给……看。

5、治:办理。

6、强:勉强。

7、廛:古代城市平民的住地。

8、右:之上。

9、谂:告诉、说。

10、幸:皇帝到某处。

11、押:固定。

12、稍稍:渐渐。

13、左右澒挏之:大意是左右摇动瓶中的水银。澒,水银。挏,摇动。

14、眙:直视,瞪着眼睛。

15、掁:碰撞,接触。

三、译文

宋徽宗曾经把十个紫琉璃胆瓶交给小太监。让小太监命令工匠在瓶里面镀一层金。小太监拿着琉璃瓶向工匠们展示。工匠都没有办法做到。他们说:“把金子镀在里边,应该用烙铁熨烙使金子平整才行。但是琉璃瓶的瓶颈太窄烙铁无法到达应到的位置。而且琉璃瓶又脆又薄耐不住手捏。一定要镀金的话,瓶子肯定要破碎。我们宁愿获罪。也不敢接这个活。”小太监知道这是不能勉强。随手放进了箱子里。后来小太监在城里民居间行走。看见锡工给陶器镀锡的工艺很精巧。就试着拿了一个琉璃瓶给他,说:替我在内壁镀金。锡工却没说从前金匠的话。只是告诉小太监第二天来取。第二天小太监到了,琉璃瓶已经镀好了。小太监说:“我看你的技术,确实比宫里的工匠高明。你在这里屈居,不得被贫穷拖累吗。”并把此事的原本都告诉了他。锡匠回答说:“这事容易。”小太监于是和锡匠入宫向皇帝禀报了这件事。皇上也打算亲自观看。为此亲自到了后花园。并把金匠全部召集到庭院里。一一询问。工匠回答的都和昨天一样。锡匠独自上前,取一块金子锻打。金子被锻打成纸一样薄。锡匠拿起来裹在瓶外边。众人嗤笑着说:“这样做谁不行?就知道你是个低级的工匠,怎么能够做到在里边镀金?”锡匠笑笑并不回答。不一会剥下裹在瓶上的金箔。固定在银筷子上插进瓶里。并用水银慢慢滴进瓶里,盖上瓶口,来回摇动让水银布满瓶内。很久金箔全部附在了内壁上,一点缝隙都没有,然后慢慢的用指甲修正均匀。众人这才惊愕的瞪大眼睛相互看。锡匠向皇上介绍说:“琉璃这种器具,怎么能够承受得住硬物的震荡呢。只有水银柔而且沉。慢慢地倒进去不会对瓶子造成损害。即使水银的性质会腐蚀金子,不过眼睛看不到就无所谓了。”皇上大喜,厚厚的赏赐他打发他走了。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词义要有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句】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009年全国卷Ⅱ)

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颠沛”一词解释为“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联系前文“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一句,可知句中此人为“盗者”,盗者为盗笋而“坠沟”,因而可以判断“颠沛”并非今义,而是“跌落,跌倒”之意。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安徽卷)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分析】“无用”在现代汉语是“没有用处”的意思,但联系语境,在本文中解释为“不需要”。

失分点二:不辨句子语气

文言文如现代汉语一样,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给我们揣测文言文语句的语气造成一定的障碍。

【例句】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天津卷)

误译: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

【分析】“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语气。可以表示疑问,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问,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可以表示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在句首时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结构,可以参照反问和揣度语气。同时,句中所反映的内容是鲍叔牙对管仲的推荐,是对管仲能力的猜测,故选用揣度语气,译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山东卷)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分析】“可无……乎”翻译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语气。

失分点三:不辨动词用法

文言文中,动词(包括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在不同的表意环境下,根据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加以仔细辨别,就会在翻译中出现错误。

【例句】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福建卷)

误译: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担忧我的母亲呢?

【分析】此句中,要考虑的是,“担忧”这一动作是“鸿宁”发出的,还是由“母亲”发出的。根据前文“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可知,母亲对鸿宁读书一事表现出不满,也就是“鸿宁”执意读书,让母亲感受到衣食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后文鸿宁“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可知,鸿宁并不以衣食为忧,所以判断“忧”为使动用法,本句当译为“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使我的母亲担忧呢”。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广东卷)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分析】“壮”本为形容词,在这里它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姓刘的先生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就犯了专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这里的“刘公”可不译,如要翻译也应用其名“刘牢之”替换。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2: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以义为朋友而死,儿子以忠为国家而死。

例2的译文就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这里的“以义”“以忠”应译为“因为仗义”“因为尽忠”。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译文: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这里的译文就犯了盲目地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妻子”在古汉语中应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例4: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译文:冉氏因此很担心这条狗。

这里把“患”错译成了“担心”。结合语境,当时应是“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患”应译为“厌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

例5: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007年高考天津卷)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6: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年高考上海卷)

译文: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例6句首省略了主语“仲长统”,句中“与”字后省略了宾语“他”,翻译时补充出来,译文才算完整。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7: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

此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向之隐忍而不杀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应翻译为“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8: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

文言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道试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需要有良好的文言语感、丰富的文言积累、灵活的翻译技巧和敏锐的猜读能力。与此同时,培养科学合理的解题思维也十分重要。有了正确的解题思维,就等于是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增添两翼。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这一抽象的解题思维化为具体形象的解题步骤来加以论述,是为“文言翻译五步法”,请大家“步步为营”,细加领悟。

第一步:瞻前顾后明要素

这里所谓的“要素”,既指所翻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字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又指句子含义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考生应具备“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从而避免翻译时出现方向性错误。

2008年浙江卷高考翻译题很能说明瞻前顾后的重要性: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本句中的“况”字,通过后面“吴人”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明确他是一个吴地的人,但却不知他为何人,这就需要 “瞻”所翻句子的前句:“(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从而得知,“况”是指顾况。接下来,本句后半句中的“少”字又应如何翻译,应读成“shǎo”还是“shào”?孤立地看,两者似皆可说通;而要准确判断,又需要“顾”所翻句子的后句了:“(顾况)因谑之曰:‘长安万物皆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城什么都贵,想“居”很不容易。顾况的戏语似暗示着他的身份,同时后文又出现顾况自称为“老夫”,可见顾况并不年少,故“少”应读为“shǎo”,应为“很少”、“少有”之意。

又如2008年的江西卷中“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一句,凡遇“而”字,我们首先要判断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表并列、修饰、承接、转折、假设、因果还是递进等等。这样,又需要前瞻后顾的意识。细读这个句子所在的整个段落,发现整段都是在叙述子产这个人执政的经过及效果,故子产断然不会有“死”之可能,由此得出“而”字表假设,也就顺理成章了。【思维点拨】“瞻前顾后”是做好文言翻译的第一步。考生在翻译时,应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段”的语境意识。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1、首先要阅读所翻句子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

2、如果读了前后句还是不能明确文意,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语境,甚至是读完整个段落,直到明确为止。

第二步 辩识句式找标志

辨识句式的特殊性,是从总体上把握句子的句式特点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而言,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较为明显,有其明确的语言标志。如“无乃…乎”、“得无…乎”“孰与”“所以”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在第一时间明确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应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调动知识积累明确含义。如遇到像“所以”这样多义的标志词,则需要结合语境思考究竟应是解释为“……的原因”还是“用来……(的东西,的办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应思考是否是特殊句式了。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相对而言,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隐蔽。对考生要求也更高。近年高考中,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屡见不鲜。如2008年江西高考翻译题“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中,“不吾叛也”是对宾语前置的考查;2007年山东高考翻译题“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中的“然为清慎者所鄙”是对被动句的考查;2005年山东高考翻译题中“奇之,立许字以女”中“立许字以女”即为对状语后置句的考查。这足以暗示我们,自2005年文言特殊句式作为高考考点以来,在翻译题中渗透对特殊句式的考查,是颇受命题者欢迎的方式。这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翻译时走辩识句式这一步的必要性。

【思维点拨】考生要准确辨识文言句式的特点,平时就要下足功夫。前面提到,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那么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就应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一、识记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固定句式,尤其要烂熟于心。复习建议有三。

一是要组合记忆。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词放在一起记忆,定能事半功倍。

二是对多意的固定句式要注意用法辨析。如“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在翻译时要谨慎些。三是要在整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习题多加练习,强化记忆。

二、总结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

从近年“高考高频考点”来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疑问代词和宾语前置多在翻译题中呈现。辨析以上句式,建议重视以下规律。

如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为判断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即为定语后置句。

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为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为被动句。

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皆为宾语前置。

而“之”字,既可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考生在复习句式时,建议把课内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分类汇总,总结各类句式的规律和标志,以期举三反一,灵活运用。

第三步 明确词类悟规律

在文言阅读中,容易给考生构成理解障碍的,除了文言句式之外,还有词类活用。考生有必要对所翻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作一番梳理,当发现词语功能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相符合的时候,往往为词类活用。

以2008年全国卷I中的翻译题为例: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在第一小题中,由动词“待哺”可推出“日”应为修饰动词的时间状语,可解释为“每日”,所以“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第二小题中,据语法规律,“君”“兄”二字在代词“之”之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理解为动词,而“君”“兄”等名词是不可能充当谓语动词的,故应为名词作动词;根据语境,两字可译为“以…为君”“以…为兄”,故“君”“兄”二字应为名词意动。【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明确活用的词语,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比如:

作状语的名词,常由表时间、表地点、表方式、表譬喻等名词充当。如“照服衣冠,窥镜而自视”中的“朝”表时间,解释为“在早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刺之”中的“廷”表地点,解释为“在朝廷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表方式,解释为“像对待兄弟一样”;而“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字则是表譬喻,解释为“像狐狸一样”。

名词作动词的名词,既有衣(yì)、食(sì)、饮(yìn)、王(wàng)、雨(yù)等读去声的名词,如“衣锦还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冬雷阵阵夏雨雪”等即是如此;也有活用为动词的方位名词,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解释为“攻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解释为“低于”“吾将引兵而东”中的“东”解释为“向东行”;均为名词作动词。

使动、意动和为动的词语,常常紧随宾语后面做其代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为使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字为意动,“即泣之三日”中的“泣”字为意动,三个活用的词之后均有宾语“之”;如果没有宾语,则多为省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使他称王”,即为省宾语的情况,在翻译时可先补出“王”的宾语“之”,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其次,要对主谓宾定状补等句法分析烂熟于心。对于名作动、形作动、形作名、动作名等词类活用类型,我们是无法孤立地做判断的,而是需要结合它们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进行判断。这样,就要求考生平时多实践、多分析,甚至可以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好好进行一番分析,久而久之,必熟能生巧。

第四步 明了词意巧联想

高考的考法“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都脱离不开课本出现过的知识点。命题者常会把课内文言文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巧妙迁移到考查的课外古文中。考生在理解词意时,应积极联想,调动自己的文言积累解题,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2008年山东卷试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在这个句子中,考生可联想的首先是“无论”这个古今异义词。一看到这个词,考生就应想到《桃花源记》里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马上就能清楚,“无论”是“更不要说”的意思。第二个迁移点是“纵”字,考生应不难想到柳永《雨铃霖》中的诗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即能得出“纵”是“即使”之意。又如2008年天津试题: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期年”一词,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曾出现过,即“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为“一年”之义。而“说”字,则在文言中有很高的重现率。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把“说”理解为通假字“悦”的。

【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准确、迅速地联想词意,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1、首先应立足考纲,熟练掌握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

2、同时还有必要把高中课内古文的重点知识点作一次整理,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具体的做法是:考生可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分类整理,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3、增强“迁移意识”。在文言文阅读训练时有意识地迁移词意,这样既理解了文章,又复习了文言重点,可谓一箭双雕。

第五步 成功猜读抓技巧

完成以上四步后,如仍有不甚理解的字词,就要靠猜读完成了。猜读能力的高低,靠语感,也靠技巧。笔者认为,以下三大猜读技巧值得一用。【思维点拨】

一是用组词法推断语意。

古汉语单音节化的特点暗示我们,在翻译时,很多词语都可用组词法推断含义。(注:古代汉语单音节化,是指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节词来构词。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由“造访”一词推断出“造”有“到、访”的意思,由“直径”一词推断出“径”是“直”的意思,由“方正”一词可推断出“方”有“正”的意思等。如2008年宁夏•海南的试题:

寻而朝廷复有北伐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考生可把“蒙”字组词为“蒙受”,即得“蒙”是“受”之意,然后再把“蒙受尘垢”意译为“流亡在外”。

又如2008年江西卷试题: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句中的“损”字,可组词为“减损”,“损怨”如解释为“减少怨恨”就豁然开朗了。二是借助成语推断语意。成语是古汉语的瑰宝,是古汉语运用的经典。靠成语猜读词意,常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欣喜。如2008年广东卷“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中的“鲜”字,结合成语“鲜廉寡耻”即可明白鲜是“少”之意;如重庆卷“殚财不足以奉敛……”中,结合成语“殚精竭虑”即可知“殚”是“尽”之意;如四川卷“人以为至行所感云”中,结合成语“至高无上”即可知“至”是“最”的意思;又如句子“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中,结合成语“有恃无恐”即可明白“恃”是“依靠”之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是借助句子对称性推断语意。

文言文中对称结构比比皆是,利用对称结构,成功推断出词语的词意、词性和活用类型应不费力。如2008年重庆卷的题目: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矣。

对称结构多为并列或相对的关系。从句式结构可以看出“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一句为对称结构,又由“笑”“忧”二字明显的相反意义可推知此对称结构的关系为相对关系。不难把“崇”理解为“崇尚”之义,那么就可推断前面的“傲”字为“无视、轻视”之意。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试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在对称结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中,考生应不难理解“用”字是“任用”的意思,“行”是“施行”的意思,分析此对称结构,也为相对关系,故可得出:“舍”可解释为“不任用我”,“藏”则可解释为“隐藏、退隐”之意。

以上文言古文翻译五步法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考生若复习中多加思考和运用,定能提高自己的文言翻译能力。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

《庖丁解牛》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阿房宫赋》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晚吹拉弹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对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单调而少变化的音

乐,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这)使天下人口里不敢说,心里却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怜官传序》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

《祭十二朗文》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战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

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项脊轩志》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

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 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功绩永存。

知人者智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的。

《论语》八则

孟武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为孝子的疾病忧愁。”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孔子说:“正人君子看重情谊,而小人看重自己的利益。”

孔子说:“上等人的日子过得舒坦自在,开朗宽广;下等人的日子过得非常局促艰难,心里充满了忧愁。”

毛遂自荐

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今日(有)几年了?”毛遂说:“(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毛遂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平庸无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过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就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

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

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

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

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圯上敬履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

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大,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

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

来,(对张良)说:“可以把本事传给(你)这个年轻人。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于是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

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

就)离开了。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

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

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

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胸中之竹

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爽的秋天,早晨常起来欣赏竹子。这时,白茫茫的烟雾、太阳的影子、露水的白气,都在疏枝与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兴

致。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了作画用的纸,趁着高兴落笔作画,尽情的挥毫,迅即呵成了一幅图画。这时,笔下所

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而言之,立意要在下笔之先决定,这是不变的法则;而情趣却在技法之外,这是随机的灵感。唯独画画是这样的吗?

鲧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违抗了天帝的命令。天帝让祝融在羽山近

郊杀死鲧。鲧的部落里分出了禹氏族,天帝就命令禹率部下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禹采用疏导法来治水,平定水患。鲧禹父子都是善良、冒着危险拯救百姓的英雄。

骂鸭

西边的一个县白家庄里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

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

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有一天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

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

东西,从不表现于声色。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欺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一个人偷走,因

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 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

去骂那些恶人呢?”最终没有骂,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这个人的病很快好了。

卧酒成章

李白喜欢喝酒,每天和一班酒徒醉倒在酒家里。唐玄宗谱了曲子,想做一篇乐府新词,多次

宣召李白,李白已经醉倒在酒家里了。把李召进宫殿,用水洒面将李白唤醒,李白拿了笔,倾刻间就写了十来章,玄宗很喜欢。于是李白常常大殿上沉醉,伸足让当时得势太监高力士

为他脱鞋子,因此被免去职务。于是从此浪迹江湖,每日沉迷于饮酒。

巢谷传

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贬职到筠州,然后从筠州调到雷州,再调到循州。我兄长

子瞻(苏轼)也从惠州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忌讳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不再联络

了。只有巢谷慷慨激昂的样子,在眉山公开说要走着去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

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送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

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不用十天一定能相见,即使死也没有遗憾了。”我惊喜地说:“这不

是当代人,而是品德高尚的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不久说了往日的经历,说

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得满足。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弱多病,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元修了。他还打算到海南看子瞻,我哀怜他年老而且多病,阻止他说:“你的心意是好的,但是从这里到儋州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办到的事。”他说:“我自认为还

不会马上死,你别阻止我。”我挽留他,没能够(留住巢谷)。看巢谷的包里,没有几千钱了,我当时穷困,还是勉强资助送他走了。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差役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

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州,就病死了。我听说之后,痛哭失声,埋怨他没听我的话,然

而也对他不听我的话去实现他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奇。

捕蛇者说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如)从前我不做捕蛇这件事,那我的生

活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家里收入的都拿出来(交租税)(仍然不够),(只好)哭喊着辗转迁徙,又饥又渴,劳累地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

酷暑,呼吸带毒气,(一个接一个死去),死人的尸体一具压着一具。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

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

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逃荒

去了。可是我凭借捕蛇这件事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

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岁月。一年当中冒着死亡的威胁只有两次,其余的日子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度过。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

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

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同情他。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

这句话,但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

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

得到它。

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积雪扑

打着脸。日观亭东面从脚下都弥漫着云雾,隐约看见云中立着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

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

子。

头鸣

古时候,有个秀才参加考试。入场的时候,他把早已捉在手里的蝉放到自己的帽子里。考试的时候,这只蝉就不住声地叫起来。和这个秀才坐在一起的考生,听到蝉鸣,便忍不住笑出

声来。因为在考场内笑是犯规的,于是考官把这个考生叫出去,问他为什么要笑。他说:“我听见同坐的那位秀才头巾内发出叫声,忍俊不禁,笑了。”主考官又把那个秀才叫来,非常

生气,秀大声的回答道:“我来考试之前,父亲让我把一只蝉放进帽子里,(蝉)在里面爬跳的很难受,我认为这是父亲的命令,我怎么敢违抗?”主考官问为什么要把蝉放在帽子里,秀才回答:“取头名(鸣)之意。”

周处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

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

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

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

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结果

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

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

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

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

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纯孝之报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浅平铁锅底下的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

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烧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带给母亲吃。后来遇上孙恩贼兵

在吴郡作乱,内史袁山松(时任吴国太守)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

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

纯挚孝心的报答。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

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孔

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

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用臣不疑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得到他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这年末,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卖柑者言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个冬夏都不腐烂。拿出来的时候,依然外表光泽鲜亮,像玉似的质地,金灿灿的色泽。柑橘放到市场上卖,售价高出十倍,人们争相购买。我买了一个,把它剖开,像有股烟尘扑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棉絮一样。我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出售给别人的柑橘,是将要用来填满盛祭品的器具,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要炫耀它的外表来迷惑愚笨的人和瞎子呢?干欺骗的勾当真是太过分了!

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的先生,您实在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啊。戴着高高的大帽子,腰上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样子,好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才,他们真的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功业吗?盗贼兴起却不知道抵御,百姓陷入困苦却不知道解救,官吏狡诈却不知道禁止,法律败坏却不知道治理,白白地浪费粮仓里的粮食却不知道羞耻。坐在高堂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谁的样子不威风令人生畏,谁不是一副显赫的样子、值得(人们)效仿的呢?又哪里不是外表像金玉、里面像破棉絮那样的呢?”

哀溺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文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的向他喊叫道:“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呢?”这个人又摇了摇头,结果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如果都像这样,难道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于是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准少英迈

寇准年少的时候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部传记。十九岁,考取了进士。宋太宗选取人才,会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常常会(被)免职离开。有的人让寇准增加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进士),被授官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次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来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来)被征召到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皇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诉说利益与损害,皇帝更加重视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宫殿里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话语不符合(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地)站起身来,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因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如

同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啊。”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xiè),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责问下来,我一人承担罪过。”郑板桥立即发粮食给老百姓,救活的人有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养鸟有道》P80 我从来不曾不喜欢过鸟,只是养鸟有养鸟的方法罢了。只想养鸟,不如多种些树木,让树围绕着房屋多达几百棵,枝叶茂盛,纷披拂动,成为鸟的乐园。每天早晨,从睡梦中刚刚醒来,还在被褥里翻来覆去时,就可以听到一片鸟叫声,就好像听到《云门》、《咸池》等乐曲的演奏声;等到起身穿好衣服,洗脸漱口,品味清茶时,看到它们张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一下子飞来又一下子飞去,连眼睛也看不过来,享受到的这种乐趣本来就不是一笼一鸟的乐趣可以相比。大概人生的乐趣,就是把天地当做园林,把江河当做水池,各自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地生活,享受到这种情景才算是最大的快乐.《邶风 静女》 P87

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暗中相约我在城角的地方相见 我如期而至但她却没有出现 急得我搔首弄发心彷徨 那个姑娘纯洁而美丽

送我一束红管草携带着淡淡的幽香 红管草发出闪闪的光芒

我非常高兴,因为它是美丽的姑娘(所赠)牧场摘来的嫩草纯洁芳香 非常美丽并且非常奇妙 也并非小草特别的漂亮 只因是美人所赠才非比寻常

<汉高祖论“三杰”> P92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韩非子》猛狗社鼠P93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晏子使楚》P95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燕昭王求贤》P83

昭王说:“我将拜见谁合适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的,三年没买到,他的一个随从就跟他说„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他用三个月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交差。国君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随从回答说:„死马都花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一定会觉得您会出高价买好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来了。‟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马送来了三匹。如今您要是真想得到人才,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连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呢?(那些人才)难道还会嫌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

《嗜鱼不受》P77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孟子 滕文公下》P77 孟子说:“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枯鱼之肆》P72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理穷言他>>(<<孟子.梁惠王下>>)P70

孟子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

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对这种朋友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四周,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嗟来之食》P69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日让一鸡》P68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快马加鞭》p65

墨子责备耕柱子。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

下载琉璃瓶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琉璃瓶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顾惠蓉 一、两个原则 1、“信”“达”“雅”的原则 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所谓“达......

    文言文翻译

    毕垣陷害张方 当初,张方从山东来,地位很卑下,长安的富人郅辅很优厚地供养他。等到张方显贵后,张方让郅辅担任自己的帐下督,关系相当亲密。司马颐的参军毕垣,是河间的豪族,曾被张方......

    文言文翻译

    舒洪凡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22.三峡 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

    文言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 初⒈,郑武公娶于申⒉ ,日武姜⒊。生庄公及共叔段⒋。庄公寤生⒌,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⒍。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⒎,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⒏。公......

    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1.第15课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

    文言文翻译

    193晋人有好利者 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装东西。”拿了以后,就走。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

    文言文翻译

    《王徽之看竹不问主人》 【原文】王子猷①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②,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③,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