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撒哈拉的变迁阅读及答案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1.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答:
()→()→()→(沙漠)
3.第④段开头加点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答: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撒哈拉草原变为
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五)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
(四一)
1、D.2、(绿茵时代或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3、“当然”承接上文;“也”引出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又一原因;“我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强调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人为因素。(解说正确一词得1分)。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与蒸发量的比例失衡,降雨量少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
5、撒哈拉成为沙漠的原因是:①自然原因。由于季风雨的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②人为原因。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撒哈拉大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原因和启示各记2分)。
第二篇:汕头的变迁(附答案)
第一章 追古溯源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 南海 郡辖地。公元前 111 年 西汉 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 浦司管辖。
3、1981 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 越 族人。最晚至 战国 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秦 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唐 代著名文学家 韩愈 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 韩文公 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俞大猷 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 郑成功 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 郑成功 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 铁 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南宋 时,已有小麦种植。随着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 陶瓷、潮绣 最为著名。
10、唐宋 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清 代是潮绣的繁盛时期,这时,潮纱、潮毯等“流行海内”,潮绣行销东南亚,往往供不应求。
12、潮盐生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颇负盛名。元 代,潮盐制盐工艺大大革新,从传统的“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成本降低,产量提高。清 代,潮盐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13、610年,隋炀帝 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余,从潮州出发航海到 琉球,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14、1684年,清朝开海禁,澄海 樟林 港逐渐兴盛起来,乾隆时,澄海的大商人往来与国内各地,从出发的商船活跃于日本、南洋等地。1792年,清朝设 樟林巡检司。到嘉庆年间,澄海上缴的贸易税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逐渐当时澄海商贸的繁盛。
15、明 代,潮汕人文鼎盛,是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第二章 百载商埠 1、1858年6月,英、法、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 天津条约 》,增开潮州等十处为通商口岸。1860 年签订《中英续增条约》,1861 年汕头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称为 汕头埠。
2、1860 年1月,在 妈屿岛 上设置了由外国人控制的海关,称 潮海关。1921年,又迁至今外马路2号。原清朝设的海关,改称“常关”,“潮海关”被称为“新关”。直到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才结束了外国人把持潮海关长达90年的历史。
3、汕头开埠后,英国等13个国家在汕头设领事馆、领事署或派驻领事。英国在 1868 年正式建领事馆。英国领事署建筑群位于礐石海旁路。
4、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各种特权,在汕头大肆进行经济侵略。首先,通过汕头口岸大量输入鸦片,倾销商品,搜刮金银和掠夺原材料。其次,大力经营海运业,控制对外贸易;第三,在汕头开设商行,1864年,外国资本家在汕头创办船舶修造厂,成为外商在汕设立的 第一家近代 工厂。第四、利用商行从事“ 猪仔贸易 ”,掠卖潮汕华工。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民族工商业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据现有资料,汕头最早的民族近代工业是1879年创办的汕头 豆饼 榨油厂。
6、汕头开埠后,汕头 港逐渐取代 樟林 港称为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1933 年,汕头港吞吐量次于上海、广州,居中国港口第 三 位。
7、1908 年,华侨张煜南、张鸿南兄弟集资兴建的 潮汕 铁路开通,南起汕头市,北至潮州。由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潮汕 铁路是我国商办铁路的开始,也是我国华侨创办的第一条民营铁路。1939年,日军侵潮,潮汕铁路全线被毁。
8、汕头开埠后,商贸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小公园 一带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
9、汕头开埠后,在金融方面出现了 找钱业、汇兑庄。最具潮汕特色的是19世纪中叶兴起的 “侨批” 业,这完全是靠信誉经营的业务。10、20世纪初,潮汕地区著名的实业家 高绳之 等集资兴建了“ 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10月,汕头成为全国第 九 个开通自动电话的城市。
第三章 革命之旅
1、禁烟运动中,在 林则徐 指示下,潮汕地区在今惠来县靖海东门外炮台销毁了潮州送往省城的鸦片烟土。
2、潮汕的民主革命活动是从海外华侨开始的。许雪秋、林义顺、林国英为潮汕民主革命活动作出贡献。1907年,孙中山 派林国英到汕头,协助许雪秋等领导发动了历时仅6天的 黄冈起义。3、1919年“ 五四 ”运动爆发后,潮汕各地纷纷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汕头市民将升平街“公盛四益公司”等商行库存日货清查出来,并当众销毁。
4、广东革命政府进行了两次东征,第 二 次东征,胜利攻入汕头。(周恩来随军东征)
5、民权路大埔会馆是驻汕“八一”起义军指挥部旧址,1927年8月,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从福建长汀、上杭入粤。攻克潮州、汕头。起义军进占潮汕七天期间,汕头、潮州、澄海等地都建立过革命政权,史称“ 潮汕七日红 ”。
6、潮阳、普宁、惠来交界的革命老区大南山地区,之所以称为革命老区是因为在1928年,彭湃率领红军 在这里曾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当年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潮阳的 雷岭、红场。7、1938年6月的 南澳抗战,揭开了汕头人民抗战的序幕。潮汕地区除饶平县城外,各县县城都沦落敌手。潮阳西胪人民在陈邦宪率领下,英勇抗击日军。
8、每年 6 月 21 日我市都会在汕头沦陷日拉响警报,以告诫市民不要忘却历史。
9、汕头解放的具体时间是 1949 年 10 月 24 日。
第六章 桑梓情深
1、早在 唐朝 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潮汕人移居东南亚。
2、明清时期,潮汕是南方的造船业中心,红头船 为潮汕人所造,为潮汕先侨提供便利条件。
3、潮汕人把出国谋生的人称为“ 番客 ”汕头开埠后,潮汕人向东南亚的 各国 大规模移民。
4、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潮汕华侨主要从 樟林 港出国谋生,潮汕形成潮汕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5、侨乡的独特地方特色:第一:华侨侨眷众多;第二: 侨资侨汇多 ;第三: 华侨与故乡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第四: 侨房多 ;著名侨乡: 澄海樟林 ; 隆都 ; 潮南峡山 ;其中 潮南峡山 是汕头最繁荣的乡镇之一。
6、孙中山称华侨是“ 革命之母 ”,潮汕华侨积极支持和参加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有: 张永福、林义顺、林受之,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华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例如:发动抵制日货的运动。
7、为潮汕早期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澄海著名华侨 高绳之 先生。他于上世纪初在汕头投资建设了水、电、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大大地加速了汕头经济的发展; 李烈海 投资南生百货公司; 胡文虎 投资的汕头永安堂药厂。8、1980年成立的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是有名的潮侨社团。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是世界潮人大团结、大发展的标志。国际潮团联谊会自1981年起每隔 2 年举行一次。
第七章 人杰地灵
1、汕头在古代有“ 海滨邹鲁 ”的美誉。兴学立教的 赵德 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人称“天水先生”,韩愈到潮州后兴办乡校,在赵德的主持下,潮州乡校得到很大发展。
2、王大宝,宋朝时期潮州人,唐宋潮州八贤之一,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3、翁万达 率军多次打败犯边的俺答汗,后人称翁万达为“ 岭南第一名臣 ”。
4、杜国痒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许涤新、肖灼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侯祥麟,我国著名石油专家。马大猷,在声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陈运泰,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震源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上的成果。饶宗颐 在敦煌学、甲骨文学,梵文学,楚辞学,历史学,考古学,潮学等领域,卓有成就,被誉为“国学大师”。
5、蔡楚生,著名电影艺术家,编导《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与郑君里编导《 一江春水向东流 》,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郑正秋创制第一部真实意义上的中国电影------《 难夫难妻 》
6、秦牧 的散文独树一帜,被誉为“ 散文一绝 ”;他还擅长小说、戏剧、诗歌等,被喻为文坛“一棵繁花树”。
7、革命母亲 李梨英。战斗英雄 麦贤得 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8、商界巨子 李嘉诚,1980年起捐巨资创建汕头大学,十多年来已累计捐资近12 亿港元。林百欣捐建林百欣会展中心、汕头图书馆等,是爱国爱乡的典范。
9、著名潮籍经济学家、汕头大学第一任校长是许涤新。郑松辉 是我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为神舟五号的研制和试验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八章 民俗风情
1、汕头人讲潮汕方言。由大量南迁入潮的中原地区人民带来的 中原方言 与 古闽越土语 逐渐融合成型。到了 魏晋南北朝 时期,潮汕方言在整个潮汕地区逐渐流行开来。唐宋 时期,潮汕方言基本成型。到明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的 次方言。
2、潮汕俗语“茶薄人情厚”反映出潮汕人的热情好客!潮汕功夫茶的“功夫”二字的涵义是讲究烹茶品茶方法。工夫茶的文化内涵可概括为 和、爱、精、洁、思。潮汕工夫茶道有这么一套冲泡技巧:烫杯、热罐、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3、汕头地区多种宗教流行,如 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等。
4、潮汕的传统民居正屋是一厅二房,天井两侧有厢房,这种民居建筑形式叫做 下山虎 式。还有“驷马拖车”式、“四点金”式、“百凤朝阳”式、“竹竿厝”式。
5、汕头的小公园一带的骑楼特色是: 民居和商铺合一。
6、潮汕人有一个小年,在这天,有些地方有祭祖谢神的习俗,这个节日叫 冬至 节。“七月七,七巧节,阿嬷送我出花园。”这首潮汕歌谣中唱到的“出花园”是指传统的 成人 节。
第九章 历史遗迹
1、汕头,以至于整个潮汕地区,被称为“ 海滨邹鲁 ”。
2、南澳县的 象山文化 遗址,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也是迄今发现的粤东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3、潮安池湖的 贝丘 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反映了潮汕先民在新石器繁荣时期生活的状况。
4、饶平浮滨文化遗址距今3000多年,是 商 代文化的遗存。
5、澄海的 龟山 文化遗址反映了西汉时期潮人聚居的情况,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潮阳铜盂镇孤山的南坡,遗存着七座 东晋 古墓,这里出土了盘口鸡首壶、瓷羊等文物,还有一块纪年砖,上面刻有“泰元十二年八月二日作”(公元387年)。
7、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墓塔反映佛教在汕头地区的发展的概况。
8、南澳总兵府,是郑成功招兵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据点。
9、老妈宫,即汕头天后宫。位于汕头市升平路口,市级保护文物。它是汕头市城区发展的历史见证,对研究朝山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价值。
10、石炮台,即崎碌炮台,清朝的海防设施。在汕头市石炮台公园内,1989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小公园一带是汕头市旧城的胜迹,它具有20世纪30年代汕头建筑特色,是汕头历史上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怀旧的地方。
12、骑楼 反映了近代汕头建筑风格,是汕头百在商埠的标志之一。
13、樟林古港 在澄海区樟林镇,对研究潮汕航运史、华侨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新兴街 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新兴街 是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它记录了18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记录了古港的地位。
14、陈慈簧 故居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被称为“岭南第一侨宅”。是旅泰华侨 陈慈簧 及其家族于1876年起建筑的大型民居建筑群。主题是潮汕典型的四进驷马拖车民居建筑风格。对了解潮汕华侨史、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潮汕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15、文光塔 位于棉城镇中央。为明代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明代建筑精细的特点。
16、海门万人冢 在潮阳区海门镇莲花峰前侧。是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为广东省级保护文物。类似的罪证还有汕头市濠江区象山脚下的万人墓。
17、宋井,又名太子楼井。在南澳县云澳镇澳前村东南海滩。
18、达濠古城,1717年建立的招收城。汕头市级保护文物,全国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袖珍古城。
19、英国领事馆旧址,1860年英国在汕头建立的领事馆,汕头市范围内仍然保存完好的最早的外国领事馆。20、东征军总指挥部旧址,1925年秋,蒋介石、周恩来率国民革命东征军讨伐军阀陈炯明,在此办公。汕头市级保护文物。
第三篇:撒哈拉教案
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图片,了解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知道本区是以黑色人种为主的地区,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初步了解非洲黑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地图的变化。4.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6.通过具体实例及图片,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能力目标
1.通过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比较分析本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统计表、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示意图,以及人口、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培养理解、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非洲黑人原始居住地与外来移民长期殖民统治问题、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问题、人口粮食环境与贫穷问题及如何解决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辩证思维的能力。德育目标
1.通过综合分析,理解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非洲黑色人种文化、风俗、艺术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知识讲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主义教育。
3.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教学重点
1.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2.黑人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3.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4.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教学难点
1.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形成原因。2.如何协调人口、粮食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3.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综合分析、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课本66页图8.2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学生读图了解本区分布。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知的有关“黑非洲”的知识。交流完毕后,每人起立说一句有关“黑非洲”的小知识。(可采用抢答形式)评价小结: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说得都非常好,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确是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动物,以及被誉为“地球的伤痕”——东非裂谷带,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上奇特的赤道雪,维多利亚瀑布和维多利亚湖,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坦噶尼喀湖的秀丽景色。此外本区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及风土人情。非洲的音乐、歌舞、绘画、雕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电脑显示图片68页图8.27制作和出售手工艺品,图8.28非洲的鼓手)非洲黑人的体育天赋也在世界体坛大放光彩,不仅如此,本区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阿克苏姆、苏丹、马里王国,它们悠久文明的历史仅次于古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神奇迷人的一切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也成为探险家、考古学家、科学家向往的地方。
过渡: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哪些主要国家?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各大洲中的地位如何?这片土地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本区的位置。
电脑展示:课本67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问题:①本区东西部分别临什么海洋?②请同学们找出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③请同学们找出非洲大陆西南端,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称。④在图中找到赤道,观察赤道穿过本区什么部位。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学生乙: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是几内亚湾。学生丙:非洲大陆西南端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是好望角。学生丁:赤道穿过本区中部。
老师小结:通过同学们读图思考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本区的位置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
板书:位置→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本67页图8.26找出以下地理事物: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尼罗河、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
老师检查:分别让5名同学上讲台在电脑投影图上指出以上地理事物。
提出问题:①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②海拔大多在多少米以上?③地势向什么方向倾斜? 学生活动:学生对照地形图讨论交流以上问题。
得出结论: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本区地势东部和南部高,中部、西部及本区北部低。板书:地形→高原大陆
过渡:我们知道人口的分布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么本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居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分布状况呢? 板书:原始居住地分布
电脑展示:课本69页图8.29“非洲的黑人原居住地和外来移民”思考:①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在哪里?②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如何?③目前非洲有哪些国家的外来移民? 学生回答:
学生甲: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刚果盆地、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学生乙: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相比要优越一些,气候既不太干燥,海拔又不太高。板书:原始居住地分布←自然环境
学生丙:目前非洲的外来移民主要是欧洲的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引申思考:这些欧洲人为什么要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电脑展示:非洲矿产资源分布图、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读图讨论:①本区的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②欧洲人移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目的是什么?③欧洲人的到来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④目前本区政治地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后并派代表发言。学生回答:
1组代表:本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像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铜矿、铁矿、铀矿和其他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很多。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
2组代表:欧洲人移民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为了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各种物产。3组代表:欧洲人的到来,使这里广大土地都被英国、法国、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强占和瓜分,大多数国家都沦为了殖民地,长期遭受殖民主义政治统治和经济影响,经济非常落后。
4组代表:二战以前,本区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独立国家。到1990年3月,撒哈拉以南由白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也宣告独立。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只有少数岛屿仍为英、法属地,非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
老师评价并引申思考:各组代表的发言都非常精彩。目前在美洲黑人分布也较多,那黑种人从非洲迁向美洲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学生回答:殖民主义者来到黑非洲首先掠夺这里丰富的资源和物产,进而又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将黑人当作商品卖往世界各地,并对大量移民进行长期统治。
老师小结: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证明,非洲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曾建立过一些文明国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但是,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最初从掠夺黄金、象牙、香料开始,进而从事罪恶的奴隶贸易,把黑人绑架、掳掠运往美洲贩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现在,黑非洲的国家都已独立。许多国家独立后,正逐步摆脱殖民主义经济的束缚,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知道本区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那请同学们思考: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位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因此本区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为(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此外,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物产并没有带给本区人民以财富,目前本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那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板书: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9页找出什么是“单一商品经济”并齐声说。板书: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电脑展示:课本69页图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思考:①本区主要出口哪些产品?这些出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②本区国家主要进口哪些产品?这些进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 学生回答:
学生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矿产、森林、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这些出口的产品属于原料或半成品。
学生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进口机械、汽车等。这些进口的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练习:下列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活牲口、牛肉罐头、皮鞋、巧克力糖、钻石戒指、可可豆、咖啡、原油、木材、金刚石、铜、汽车)老师说产品,学生判断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学生可采用抢答形式)活牲口——原料 牛肉罐头——工业制成品 皮鞋——工业制成品 巧克力糖——工业制成品 钻石戒指——工业制成品 可可豆——原料 咖啡——原料 原油——原料 木材——原料 金刚石——原料 铜——原料 汽车——工业制成品 启发思考: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哪一种价格高?哪一种价格低? 老师举例:咖啡豆和罐装咖啡粉哪个价格高? 学生回答:罐装咖啡粉价格高。
得出结论: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原料价格低。学生讨论:本区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回答:本区国家低价卖出原料,高价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老师评价小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对,在国际市场上,原料价格低,工业制成品价格高,所以本区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也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的弊端。
电脑展示:课本70页图8.31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提出问题:①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②各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百分比是多少?③以上数字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甲:本区这些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属于初级产品。
学生乙:科特迪瓦出口可可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41%,乌干达出口咖啡占45%,赞比亚出口铜占70%,博茨瓦纳出口金刚石占72%,索马里出口活牲口占56%,尼日利亚出口原油占90%,刚果出口原油、木材占56%。启发学生思考第③个问题。
得出结论: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以一两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矿产品作为主要出口物质。
老师小结: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一般价格低廉。本区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统治,工业不发达,许多工业制成品要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要比初级产品贵得多。因此,这些国家卖出初级产品,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单一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板书:制约了本国经济发展。
练习:课本70页活动2,电脑展示图8.32可可对加纳经济的重要性。学生无准备,课本上提到的4个问题。
老师提问:加纳主要出口商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可、木材、矿物。老师提问:靠此类产品出口赚取外汇,对国家有利还是不利?为什么?
学生回答:加纳靠出口可可、木材、矿物这些产品赚取外汇,对国家不利,因为可可、木材、矿物属于初级产品,价格低。
老师提问:加纳的主要进口产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加纳主要进口交通设备及机械、杂类制品、食物、化学物品、燃料等。老师提问:依赖其他国家供应此类进口产品,有什么弊端?
学生回答:工业制成品价格远远高于原料的价格,会加重本国的经济负担。
老师评价:通过刚才检测,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同学们想过没有,本区国家这种“单一商品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结合上节课知识及历史知识讨论本区“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讨论以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本区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与剥削是本区“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板书:形成原因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控制 过渡:那么本区国家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 资料展示:
1.南部非洲的博茨瓦纳就是一条腾飞的“小龙”。1966年独立到1990年的25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始终在两位数以上,目前已是一个人均收入2800多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
2.地处印度洋上的岛国毛里求斯是一条不大为人所知的“经济小龙”。1968年独立后,毛里求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建立出口加工区和发展金融业,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6%,人均收入达2500美元,人均寿命70岁,成为非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3.科特迪瓦1960年从法国统治下获得独立,经济上是一个以生产热带经济作物可可、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国际市场上可可、咖啡价格成倍上涨,科特迪瓦国家收入大增;70年代后期,人均年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以上。国家利用赚取的外汇,换取工业品和粮食,办学校、建高速公路、修机场、发展城市建设,使科特迪瓦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们说“科特迪瓦创造了奇迹”,是“非洲成功的经验”。但是,80年代以来,世界可可、咖啡产量增多,价格下跌,科特迪瓦经济遇到很大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科特迪瓦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广泛种植油棕、菠萝、橡胶、甘蔗、椰子和水稻等多种作物,努力增产粮食;同时,还吸引外资,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初步改变了单一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科特迪瓦的民族经济得到了振兴和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以上资料讨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摆脱单一经济困扰的出路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发言:略
老师总结:只有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农业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摆脱“单一商品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
[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特征,它是(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那请同学们思考:①本区农业生产以什么为主?(热带经济作物)②哪一类农作物的生产比较薄弱?(粮食作物)出示图片:饥饿的儿童、一个多子女的家庭。目前,非洲连年饥荒、粮食歉收,粮食供应不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这里许多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因此“粮食问题”已成为本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么造成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电脑展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①学生找出本区的3条重要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②思考本区大部分属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③找出本区的气候类型?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齐声说。学生回答: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高山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
引导思考:以上五种气候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说: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地中海气候分布在本区西南角,高山气候分布在本区的高山地区。
老师提问:本区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 学生齐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老师提问:其中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齐答:热带草原气候。
复习旧知识: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齐答:全年高温多雨。
过渡:那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呢?
电脑展示:课本72页图8.33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学生活动:学生首先在非洲政区图上找到恩贾梅纳的位置,并判断在哪个气候带。(热带草原气候区)引导分析: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恩贾梅纳的气候特征,从气温看,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上,从降水看(5月~10月)降水较多,(10月~次年4月)降水较少,有的月份甚至没有。
得出结论: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明显干湿两季。
练习:学生读下图判断A、B两处哪是热带雨林气候,哪是热带草原气候?为什么?
学生甲:A地是热带雨林气候,因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
学生乙:B地是热带草原气候,这里虽然气温较高,但降水量多少有明显的变化,半年较多,半年较少,有的月份甚至没有。过渡:了解了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我们来看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投影展示:课本72页图8.34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热带草原的湿季”和“热带草原的干季”直观图像,观察两副图像中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湿季时,稀树草原上的草,能长到2米高,树上枝叶嫩绿,田地里收成较好。干季时,稀树草原上的高草,多焦黄枯萎,只剩下零星低矮的草丛;树上的叶子全都枯落;田地耕作困难。
得出结论:随着季节的变化热带草原上的稀树、草本植物、作物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景观。学生讨论:干湿两季景观的变化与降水有何关系?降水量变化与风向变化有何关系?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热带草原地区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干湿两季的风和降水明显不同。湿季,风来自海洋,降水丰富;干季,风来自内陆,干燥少雨。有的年份,干旱季节时间延长,湿季时间缩短,或者连续几年干旱,就容易形成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业收成不好,形成“粮食问题”。所以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问题日益严重的自然原因就是热带草原气候带来的旱灾。板书:热带草原气候——产生——粮食问题
过渡:除了干旱气候导致本区的粮食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也是本区粮食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投影展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出问题: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有多高? 学生回答:非洲;高达2.4%。
老师补充: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为2.4%,而撒哈拉以南更高达3.0%左右,而粮食每年只增长1.9%,人口增长的速度,已超过了粮食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本区许多国家现在粮食还不能自给。板书:人口问题——产生——粮食问题
过渡: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这里的许多居民,特别是常受旱灾威胁的东非热带草原国家的居民,经常忍受饥饿的煎熬。引申思考:黑非洲农牧业生产落伍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发言:略
老师小结:历史上长期殖民统治是造成本区农牧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足的重要原因。因为殖民主义者目的在掠夺殖民地有商品经济价值的初级农矿产品,奴役殖民地人民,而不去发展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的文化技术水平。板书:单一商品经济——影响——粮食问题
过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粮食产量下降的地区,粮食供应不足成为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为了维持生存,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放牧过多的牲畜。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所给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一段话。
电脑展示:
①毁林开荒
②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
③毁草开荒
④狂风吹走肥沃的土壤
⑤寸草不生⑥逐渐荒漠化
学生发言:人们为了扩大耕地,不惜破坏森林,开垦草原,其结果是失去了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的保护,一遇大风天气,狂风会吹走肥沃的土壤,使土壤逐渐荒漠化,最终寸草不生。提出问题:过度放牧会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过度放牧会使草原失去更新再生能力,最终也会导致荒漠化。
得出结论:热带雨林地区的森林、热带草原地区的树木和草地,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使土地荒漠化,气候更加干旱,物种减少乃至灭绝,产生环境问题。板书:人口问题——盲目——毁草开荒——产生——环境恶化
引导思考:环境问题产生后,又将对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得出结论:环境问题又将加剧粮食问题,将危及人口问题。板书;环境恶化——加剧——粮食问题——危及——人口问题 引申思考:如何解决严重的粮食问题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解决粮食问题的以下建议哪些较为可行?再列举一些新建议。电脑展示几点建议:
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还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呢,还是开垦草原,不恰当地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粮食呢?
是否需要政府颁布鼓励农民在经济作物区种粮的政策呢?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同学们的观点非常正确,还有同学提出新的建议。总之,撒哈拉以南非洲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保护自然环境。
[课堂小结]
※ 板书设计
※
反思:这节需要回顾补充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够充足。
第四篇:撒哈拉读后感
书名:《撒哈拉的故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阅读时间: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片段一(P229):
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奴隶。
赏析:哑奴比沙漠中的邻居还要好,体贴人。可见哑奴的正直善良,知恩图报。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这儿没有世外桃源漂亮,却有着独特的朴实;这儿没有都市繁华,却有着不一样的美丽;这儿的文字没有童话华丽,却有着最真实的情感。整整一个下午,我捧着那本书,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感觉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与深刻。
每天三毛的邻居们总会来接不少东西,接了也不还,更不用说回报了,而只有哑奴回报了他送了一个在沙漠中最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一大棵碧绿生辉的菜。
作者作为客人被一个极有钱的财主请去吃饭,使作者感受到这个财主生活的奢华。但对财主家的奢华,富丽堂皇,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多么详细描写;接着小黑奴出场了,他还不到板凳高,面上带着十分谦卑的笑容,看上去不会超过八、九岁,就是这么一个在其他人眼中微不起眼的小奴隶,三毛用了大量的语句去刻画他的外貌、神态和干活时的一系列动作。她同情小男孩,但无可奈何,给予他的只能是物质上的救济。男孩的父亲——哑奴,以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哑奴正直、善良,爱自己的妻儿。
他渴望向往自由,虽然他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想彻底恢复哑奴的自由,物质上的救济已毫无作用,想要真正地使这些奴隶拥有自由,就必须彻底地铲除这种残酷的现代蓄奴制,才能使这些奴隶不会世代相传,恢复他们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让他们拥有支配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权利。
《撒哈拉的故事》通过描写哑奴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现代蓄奴制的黑暗与残暴以及对类似哑奴的奴隶发自内心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她对这种制度的不满和痛恨。
陈秋伊
2010-11-28
第五篇:顺德行政区划及规划局变迁
顺德行政区划变迁
顺德建县以前,是南海、新会两县的地方。1452年,明王朝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37堡和新会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设置顺德县。
建国后1950年3月,顺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珠江行署。
1958年-1959年6月,顺德和番禺两县曾合并为番顺县隶属佛山专区。
1968年,顺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恢复顺德县人民政府,隶属佛山地区。1983年6月,撤销佛山地区后,隶属佛山市。
1992年3月,民政部批准顺德撤县建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曾经席卷过一轮规模浩大的县改市运动)
1999年顺德被广东省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广东省批复同意在维持顺德市目前县级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除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系统和国家垂直管理部门仍维持现行管理权限由佛山市代管外,其他所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市行使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并直接对省负责。
2003年1月,并入佛山市,成为佛山的市辖区,关于合并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直争论不休。
2009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同意顺德区继续开展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同意在维持顺德区目前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除党委、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系统及需要全市统一协调管理的事务外,其他所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事务,赋予顺德区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
2011年2月,广东省编办正式通报,广东省确定佛山市顺德区为广东省首个省直管县试点,由此拉开广东“省直管县”改革序幕。
顺德规划局变迁
1986年顺德县建委,主要负责建设项目和施工管理
1988年在顺德县建委里成立了城乡规划设计所,1992年,撤销县建委,合并国土局,成立规划国土局+市政建设局。(规划纳入政府职能也在1992年,此时顺德由县改市)
1994年产权改革,规划国土局里面改制成立设计一院和设计二院,使其专职化(事业单位,私人承包)
2001年国家在顺德试点“三权分立”,顺德成立综合执法局(其实是城市管理局的职能)来统一进行区部门的监督管理,其中包括负责规划的执法监督。
2004年规划与国土局分家,成立了佛山市规划局顺德分局。主要原因是国土资源局需垂直管理。
2009年大部制改革,成立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成为了独立主体与佛山市局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独立的法人代表。
2011年成立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与佛规院合作,不做市场项目只对内服务,其中佛规院提供8个员工(4个固定+4个流动)+顺德区局8个政府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