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的规制建议探析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物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规范的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重视,加快物流行业经济法立法工作,积极完善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研究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而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的必要性
1.1 物流行业的无序竞争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部分物流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占有额而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导致物流行业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而物流行业无序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物流企业的各个利益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牟取自身利益会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来侵犯其他经营者的利益。因此,物流行业的无序竞争需要我国积极完善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
1.2 消费者权益保护需求
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一起在当今市场经济制度下,物流企业的消费品逐渐丰富,物流行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消费者却对物流行业的经营与发展缺乏了解,在物流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部分物流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被动地位来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需求急需完善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
1.3 物流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利益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我国的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不但加强,物流市场竞争势态变得错综复杂。面对物流国际化发展,我国物流企业应积极与国际物流企业开展合作,而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需要我国积极完善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比较分散,虽然,经济法种类繁多,但是,却缺乏统一整理。大多数物流行业经济立法主要针对不同的物理企业状况制定的,缺乏普适性。同时,物流企业的环节众多也是物流法律繁多的重要原因,需要物流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物流环节和工作状况来寻找合适的物流行业经济法律,物流行业经济法的协调性不高。
2.2 立法滞后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立法滞后,无法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更加不适应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经济立法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立法规范,按照传统的物流状况来设置法律,导致我国物流行业经济立法滞后,无法对当前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指导。
2.3 市场主体进出存在障碍
首先,我国物流市场主体准入存在着较大障碍,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地方保护准入壁垒,地方政府对物流行业的控制过强,物流市场缺乏自由竞争的气氛。同时,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受行业利益和地域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制定出不同的法律法律来对当地的物流行业进行规范,然而地方保护主义容易造成物流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阻碍物流市场健康;其次,我国物流市场退出也存在着巨大障碍,政府和物流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以及物流企业包袱沉重会严重影响市场主体的退出。
2.4 环境恶化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我国为了解决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函战略。但是,物流行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本身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进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完善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的策略
3.1 整合现有的经济法规
为完善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我国应积极整合现有的经济法规。首先,我国应应积极成立物流行业委员会,使物流行业委员会成为物理行业发展的重要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同时,物流行业委员会应积极与我国经济发展部门合作,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信息;其次,我国应积极完善物流组织法,根据不同经济主体规定市场准入规则,细化市场准入条件。同时,我国应积极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物流组织法律法规,增强物流行业经济法的适用性。
3.2 制定物流行业经济法规的统一政策
首先,我国应积极制定统一的物流行业发展政策,加强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的统一性,积极制定适用于我国物流行业各个部门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其次,我国应针对物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物流业现代绿色发展规划,并对物流业的绿色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物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保证;最后,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行业可能会出现第三方甚至更多物流行业分支。我国应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制定物流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
3.3 积极完善物流行业市场主体进出制度
首先,我国应积极规范物流行业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进传统的物流审批制度,积极实施物流行业主体市场准入登记制度,提高物流行业市场主体准入的透明度,进而避免物流行业市场地方保护主义,确保物流行业的经济秩序;其次,我国应对物流市场主体准入规定进行适当放宽,积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物流市场竞争,增强物流企业的竞争动力,进而提高物流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实现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我国应积极完善物流行业市场主体退出援助制度,对陷入困境的物流行业主体进行援助,设立专项物流行业援助资金,充分发挥物流行业援助的作用。
3.4 发展绿色物流
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规制应加强重视物流行业造成的环境恶化,并积极发展绿色物流。首先,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规定绿色物流的标准,对物流行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发展方面进行规定,尽量减轻物流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其次,我国应积极完善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构建绿色物流行业发展规划,确保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我国物流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不断开放国内市场,拥有雄厚资金、成熟管理模式的国外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何提高中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问题的关键。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利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中国物流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关键性力量。
【文中的插图是挂图大师精心设计的企业文化标语,点击图片可查看详细图文内容】
二、我国物流企业文化的现状
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与国外优秀物流企业的竞争的加剧,我国许多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建设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努力完善实践。
我国物流企业文化的现状大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继续发扬。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多为传统运输企业转型而来,保持着我国特有的“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特色。中远现在世界各地有五千多个外国雇员。这些人与中远的国内员工一样,都以被评上中远劳模为荣。中远形成了“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行动氛围,是我国国企特有的劳模企业文化特色,对国企员工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标语(卡通)—勇敢面对
企业文化标语_团队
企业文化标语_诚信
企业文化标语_爱拼
企业文化标语_执行
2.克隆文化有所成效。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各种各样,更多成功的例子是在借鉴国外成功物流企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设而来。如:在我国快递行业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宅急送”从日通公司“宅急便”的发展中寻得成功经验,公司从成立到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业务模式、网络结构等,都借鉴日本“宅急便”这个原型,同时它也不断吸收了像UPS、联邦快递、中外运等先进企业的基因。这一模式的成功要点在于,企业发展战略要有前瞻性,在体制上、机制上确保战略自标的一致性。
企业文化管理人员五项准则之人梯
企业文化管理人员五项标准之激情
企业文化管理人员五项标准之实干
思路决定出路(3D人物版)
成绩只说一遍,问题要讲十遍(3D人物版)
3.品牌建设执行不到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总数已达几十万家,但真正能够在世界上叫得响的牌子,却是屈指可数。而国际上的物流企业,诸如DHL、UPS、FedEx、EXEL、TNT等品牌却在我国市场上已经有了极高的知名度;相较于这些外来品牌,在国内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老传统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像中外运、中远物流和中海物流、中邮物流以及新兴的宝供物流等本土品牌,普通民众却陌生得多。
服从企业
尊重企业
理解企业
危机意识
发展意识
4.文化独创性不强。由于体制、传统的关系,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市场竞争主体地位不强,企业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不高,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出独创性不足,企业文化雷同化的程度十分严重。如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精神大全》,收集了北京33家企业的企业精企业服务 www.xiexiebang.com 神表述,它们几乎都是用大同小异的标语口号表述出来的。20家使用了“团结”一词,14家使用了“创新”一词,12家使用了“求实”一词,分别占总数的%,%和%。
三、对我国物流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才能建设好有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好的企业文化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在企业领导者的组织、引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参与下,遵照一定的原则和策略逐步建立起来的。针对我国物流企业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下面从品牌文化和人本文化两方面来详述我国物流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品牌文化的建设
品牌是物流企业与客户沟通的工具,是客户认识物流企业最主要的途径,所以,对客户来说,物流企业的品牌文化就是客户眼中的物流企业文化。
相信人人有才,引导人人成才(3D人物版)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3D人物版)
狼文化之专注
狼文化之团队
狼文化之谋略
1.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理念。UPS的“最好的服务,最低的价格”、中铁物流的“向社会提供高效率的专业物流服务”、海尔的“真诚到永远”的理念给其品牌注入了强有力的前进动力。正确的品牌理念是创建品牌,占领市场的向导,不致使企业盲目地前进。同时正确的理念还应该符合时代和顾客心理的要求。
2.品牌定位准确、有个性。一般来说,企业品牌的创立关键在于企业定位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企业要对目前和未来市场有个准确的定位。只有把握了市场的发展动脉,才能制造出发展空间。定位策略的运用,即在于创造和渲染企业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
3.重视品牌的命名和企业标识的确立。要在对品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颖生动的新品牌名称,方便识别和记忆的商标符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众多的对手,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借助于一个个性鲜明的商标,以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独树一帜。
(二)人本文化的建设
“企业即人,人为企业之本”。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在物流企业内部体现为全面理解人,尊重员工的人格,重视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才智;在物流企业外部表现为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
1.物流企业要完善“求才”、“留才”机制,留住优秀人才。企业实施“求才”机制,旨在吸纳优秀人才为我所用,因此企业要制定优惠的人才吸引政策,以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的加盟;在目前国内优秀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下,企业要把眼光投到国外,即引进企业急需的国外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以加快物流企业由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提高其现代物流运作水平。
2.物流企业要进一步重视“育才”工程,培养自己的人才:
(1)企业要加大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投入,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物流企业应重视物流基础理论和先进物流技术研究,尤其要重视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2)企业要重视员工的职业再教育,即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以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物流专业人才。培训是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企业不仅要转变观念,重视员工培训,更要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使企业的培训投入真正落到实处。
3.物流企业要完善“用才”机制,用好企业人才:
(1)建立健全人才配置机制。使人才能够在企业内各个部门,如仓储部门、运输部门、配送中心等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使人才与岗位尽可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安排,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2)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通过人才竞争,企业可以更好地发现潜在人才,“识才能用才”;“人才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更能实现人才自身的价值。
(3)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激励机制在人才管理中的巨大作用。作为竞争力较弱的国内物流企业,更应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把企业各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人才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个人价值是通过对企业奉献实现的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配合他人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人人创造品质,人人享受品质
人人品管做的好,顾客抱怨自然少
四、结语
只有所有的物流企业都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建立起属于企业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只有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才能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物流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现代物流的灵魂。
查看实物图,请猛戳【客户订购的企业文化挂图实物展示】 本文来源:/?id=983
第三篇: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
一、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物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物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具体体现在:1.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2.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3.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不过,与国外物流业高度发达相比,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工作思路
1、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水平,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管理,逐步实现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拆零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配送过程无纸化,并建立自动补货系统,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
2、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同时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持。
3、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要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第四篇:我国物流行业企业调查报告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本科调查报告
我国物流行业企业调查报告
作者:周宁
院系:电大宁河分校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09秋
学号:0912001256849
日期:2011年9月
我国物流行业企业调查报告
一、发展现代物流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日益改善,制造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而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第三利润源”。据测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20%(超过2万亿元),发达国家一般只有10%左右。物流成本降低1到2个百分点,将产生社会效益1000到2000亿元。2001年,我国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平均每年为1.6次,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商业企业平均为2.8次,而日本企业平均高达15次以上,一些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公司更是高达20到30次。浙江省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但社会存货占GDP的比重高达8.2%,而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不只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还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现代物流发展很快。特别是我们调查的六省三市,是我国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活力强的地区,也是我国物流发展迅速的地区。2002年,六省三市GDP超过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60%;工业增加值接近
2.5万亿元,占全国54%,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六省三市物流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政府重视物流的发展,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普遍加强了现代物流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一些省市领导都亲自抓物流工作,还建立了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以及配套的扶持政策。
(二)一些制造企业开始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对企业内部物流流程进行改造。青岛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将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统一整合,成立海尔物流推进本部,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每年降低采购成本5%,仓库面积减少88%,库存资金减少63%,覆盖全国的配送时间不超过4天。不少制造企业还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加强核心竞争力。江苏小天鹅实施主辅分离,与中远、广东科龙电器联合组建了安泰达物流公司,把物流业务外包出去,物流成本下降了20%以上。
(三)商贸企业以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核心,以整合商业物流为重点,努力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山东三联商社以发展家电连锁经营为核心,与家电产业链上游的22家家电生产企业,如海尔、联想、西门子、伊莱克斯等,以及下游的120多家销售商和多家金融企业,建立了家电电子商务联盟。天津物资集团积极探索“贸易加物流”的发展模式,与30多家生产、流通和金融企业之间建立了互信共赢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2002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2003年可达250亿元。
(四)交通、邮政企业逐渐摆脱传统业务模式,整合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广东交通集团、河南豫鑫交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交运集团通过整合内部物流资源,成立了专业物流公司,从事商品配送、仓储服务、干线货运及货运代理等全方位现代物流服务。中国邮政2003年成立中邮物流有限公司,发挥邮政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拓展以“一多(多批次)”、“二高(高附加值、高时效)”、“三小(体积小、重量小、批量小)”为特征的“精益物流”市场。目前,中邮物流与雅芳、戴尔、联想等多家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广东邮政、南京邮政为中外大型企业积极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大力拓展超市进货、配送和补货业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港口吞吐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以进出口国际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口岸物流发展迅猛。集装箱吞吐量香港稳居全球第一,上海、深圳超过高雄,跃升全球第四、第五位。
(五)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都得到了发展。国有物流企业经过转型,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象中远物流、中外运物流、诚通中储、招商局物流集团、中海物流、天津物资集团发展都很快。一些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宝供、天津大田、上海炎黄在线物流等逐渐崭露头角。外资物流企业如马士基、联邦快递、香港嘉里物流等较早进入我国,这对国内物流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六)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逐渐加强。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在物流规划和发展方面,各城市强调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积极推进
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广东与香港、澳门三地按照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在物流服务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打造珠江三角洲三位一体的国际性物流中心。
二、当前发展现代物流的制约因素
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一)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尽管不少地方制定了物流发展纲要,但全国性物流发展纲要还没有形成,以至出现一些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现象。这是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现代物流观念薄弱。一些工商企业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大而全”、“小而全”,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整合和重组,或者实行业务外包。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物流企业普遍发展较慢,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很难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有的地方一个仓库、几部车都自称为物流企业。全国工商注册有即使几十多万家物流企业,仅天津市物流企业就达2万多家。
(三)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据北京市调查,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量中的比例我国只有20%,而世界平均高达65%。我国目前托盘总数约为7000万个,但规格、标准都不统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据调查,全国仓储设施资源利用率平均不到40%。
(四)缺乏配套的支持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产业,需要有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由于物流管理存在部门分割,还缺乏配套的支持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急需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物流发展环境。
(五)物流人才短缺。当前尤其缺乏实用型物流人才,缺物流管理师和物流工程师。据预测,未来5年,我国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将达15万人左右。据北京市调查,物流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上的职工只占19%。
三、发展现代物流的几点建议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要加快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亟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尽快成立全国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协调小组,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可考虑由综合部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吸收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参加,以形成全国物流发展部门协调制度,研究我国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
(二)抓紧制定全国物流发展纲要。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物流发展规划。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纲要。重大物流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必须加强统筹规划,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鼓励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物流资源,不能都搞新的,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鼓励物流企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整合现有物流资源。
(三)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现代化。建议由国务院信息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研究电子认证、电子支付问题,尽快推动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高度融合。要把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同等的优惠政策。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采取引进消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加快推进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装备和技术标准化建设,以及物流服务规范标准的建设,形成一整套既适合我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国物流标准化体系。
(四)进一步改善我国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1.税收政策。关于统一营业税税率问题。
由于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既有运输业务,又有仓储业务,但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中,交通运输业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仓储业按5%征收,不利于物流企业开展一体化运作。建议国家对物流企业的营业税税率统一按3%的税率征收。关于物流企业重复征税问题。由于现代物流企业发生大量物流业务外包,在运输环节可以抵扣外包收入后纳税,但在仓储环节(约占营业额的15%到20%)不能抵扣,存在重复纳税问题。建议在规范物流业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对营业税税基,比照旅游和联运业,实行扣除外包营业收入后计税的原则。关于物流企业发票抵扣问题。由于物流企业不是专业的运输企业,其对客户开出的发票,客户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建议在规范物流业市场准入的基础上,对物流企业开具专用运输发票,准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关于物流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问题。很多物流企业都实行跨区经营和建立物流服务网络,对凡由总机构统一核算,财务系统联网的物流企业,建议比照连锁经营企业享受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由总机构统一合并企业所得税。2。投融资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物流设施投入少,物流基础薄弱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而物流基础设施一般投入大、见效慢,物流企业普遍利润率较低,只有3%左右,仅靠企业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国家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给予财政贴息扶持。企业自建物流基础设施,银行应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给予融资支持。3.规范用地价格。在物流用地价格政策方面,各地做法不一样,有的按商业用地计价,有的按工业、交通或仓储用地计价,价差很大,管理混乱。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地考虑到物流产业特殊情况,统一按工业用地计价。建议其他地方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参照这个做法,以规范物流用地价格。
(五)加强和规范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要采取物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物流教育与培训要注意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培训方法和培训教材,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要进一步规范物流培训和认证工作,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特别是资质证书教育。
(六)要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政府要通过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牢固树立为政府、行业和企业服务观念,在推广物流行业标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物流技术交流、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物流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篇:经济法论文-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题目:班级:学号:姓名:武艳红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09级法学2班 20090301250
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摘要】:从早几年的“SK—II”、“藏秘排油”等事件,到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侯耀文系列代言事件,再到最近的“霸王”事件,明星代言所产生的法律诉讼引发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关注。2009年6月施行的《食品安全法》以特别法的形式首次明确了食品广告中虚假广告代言可能承担的连带责任。从法理上看,不难发现现行法律仍存在不少缺陷需要弥补。发达国家在广告代言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制已经比较成熟。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仅浅析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问题。
关键词: 名人代言 虚假广告 法律规制及完善
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曾说过一句毫不夸张的话:“我们呼吸着的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广告组成的。”名人代言广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也是他们增加收入,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为企业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宣传渠道。如果某个粉丝碰上自己偶像代言的产品,去购买该产品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总结一下目前中国广告业的现状,可概括成四句话:广告铺天盖地,名人代言越来越多,虚假广告层出不穷,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
近年来,明星因代言虚假广告而被消费者推上被告席的案件屡见不鲜,这一方面表明了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我国对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行为缺乏有效的管制和法律规范。本文旨在对典型性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明星代言行为的法律责任,完善我国明星代言的相关立法制度和法律规制。
一、明确相关概念
1、虚假广告
我国法律对什么是虚假广告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法学界一般将虚假广告定义为:以欺骗方式进行不真实的广告宣传。[1]根据波斯纳的论述,虚假广告以宣传方式的不同为标准可划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欺骗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的内容与真实情况不符,广告的主观目的具有欺骗性。误导性虚假广告是指广告的内容中含有暗示性或模糊性的表述,诱导消费者产生错误性的理解,并影响其购买决策和其他经济行为。[2]根据以上内容,虚假广告应该是指广告活动中对有关商品或服务进行欺骗性或引人误解的不真实的虚假宣传,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它可分为欺骗性和诱导性虚假广告。
尽管误导性虚假广告在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方面可能高于欺骗性虚假广告,但它在消费者眼里却由于误导性的宣传而使本来真实的内容变得不真实,以致产生了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发生交易关系。因此,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都属于本文所探讨的虚假广告范畴。[3]所谓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也就是名人参与了虚假广告行为,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2、广告代言人
广告代言人,是指在商业广告中,利用自己的形象、表演及一定的知名度或社会地位等异于常人的自身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介,为某一企业或者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向消费者推销商品或服务的人。[4]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广告代言
3担代价(成本)。尽管《民法通则》第六十七条规定在后一种情况下,代理人“负连带责任”,但消费者作为第三方依然承担了不必要的成本。造成外部性的根本原因是名人这个群体的特质和他们作为公众人物的号召力。由于名人代言能够产生外部性,所以政府部门、相关的产品质量监督机构、广告发布和监管机构以及媒介组织才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各自的监管和干预职能。最根本的来讲,应该从立法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种外部性内部化,使各方承担起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在此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中,群众已经提出了法律规制的要求。
2、法律规制的必要性(1)社会分析①
在一个道德自律系统、诚信机制系统尚未建立的国度,所谓的倡议、道德自律以及“太监政令”根本不顶用,光靠道德约束,很不靠谱。人们也许已经注意到,针对名人在广告中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有些地方消费者协会曾向名人发出“公开信”,倡导名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一定要珍惜自身的荣誉和公众的信任,慎做企业形象宣传和商品、服务的代言。这种做法,对有效治理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科学规范名人代言广告行为,难以奏效。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倡导或呼吁的苍白无力。因为代言广告的名人身处“无责特区”,代言广告一旦出现问题,顶不住舆论压力之时,以非常形式化、公关化的道歉即可混过一关,至多退还代言酬金。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准名人代言问题产品”,但这也止于一种形式上的“太监政令”,只是令申“不准代言问题产品”,可是出问题后如何制裁,“下面没有了”,只能流于一种癫痫性的浪漫主义亢奋!
显而易见,在道德自律难以奏效的土壤,指望一些倡导性的软规则、柔政令,是无法对名人代言广告的行为发挥有效规范作用的,对不当代言行为更不可能有威慑性的制裁效力。此时,名人代言广告中的明确而严格的法律规制显得十分必要。
(2)法理分析
虚假广告中广告代言人承担法律责任其实是有充足的法理依据的。依据如下:
1)名人虚假代言广告行为违反了消费者人权保护原则
法律的终极性目标在于维护人权。法律对消费者这一特殊群体有着特殊的眷顾。在虚假广告活动中,代言人并未能起到一个理性人应有的谨慎注意义务,往往为了经济利益而置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等基本人权于不顾,对消费者作出误导性的影响。无疑,这样的懈怠、冷漠态度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财产安全这些最为基本的人权造成极大的威胁,倘若不对此加以法律规制,必将有悖人性,并与消费者人权保障的世界性潮流不相适应。②
2)名人虚假代言广告行为违反了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
虚假广告代言人并未被现行法规制,其获得巨额经济利益却不需要承担法律义务,权利义务已失衡。为了体现社会的公正性,代言人在享有利益的同时应当负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义务,即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商品信息,这是法律对等性的要求,否则将对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基本原则造成重创。③ 3)名人虚假代言广告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帝王规则”,其内涵是指民事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应忠诚、守信,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广告代言人对自身在广告中做出的推荐或保证的言行负有诚实信用义务,这条原则明确了当产品与代言人描述不符时,广告代言人应负相应的民事责任。[11] 4)名人虚假代言广告行为违反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产品或服务,一般消费者凭借自己的认知,往往难以做出最佳选择的。广告主往往利用代言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知名度对消费者进行诱导。通常许多消费者自己无法作出选择时,往往通过对代言人形象的信赖进而信赖其所代言的商品或服务。这种信赖是普通消费大众所共有的一种正常心理。若名人不正当地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合理信赖,对其所代言的商品与服务进行虚假宣传,则应当对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以保护消费者的信赖利益。[12] 5)名人虚假代言广告行为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一切民事活动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广告代言人因过失代言虚假广告,已经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消费者基于对广告代言人形象的喜爱或信赖,购买产品才造成损失,因此,法律不能回避事实上存在的广告代言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关系。现今社会上对一些名人代言的口诛笔伐,正源于此。④
6)名人虚假代言广告行为符合民事责任承担条件
承担民事责任有四个要件:主观过错、损害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广告代言人主观过失,从事虚假代言,造成消费者损失,消费者购买产品是基于对广告代言人的信赖,因此消费者因购买产品造成的损失与广告代言人的虚假代言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有侵害必有救济。”广告代言人代言虚假广告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妨碍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理应受到法律的规制。⑤
四、国内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现行法律对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规制现状
(1)现行法律法规基本上没有明确规定虚假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
纵观我国现行法,涉及广告行业行为规制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及《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广告活动道德规范》、《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但是,从这些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并没有对虚假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
《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从事广告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其中第38条第3款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至于虚假广告代言的行政责任,《广告法》第37条规定可以对虚假广告进行行政处罚的对象仅限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可见,《广告法》中的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局限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广告代言人作为广告的表演者和重要参与者却被排除在责任主体范围之外。
我们在某些领域也出台了应对措施。2005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其中规定,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不得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中。2006年又出台了最新政策,严禁名人做医药广告。据报道,明星助阵医疗
(4)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实质缺位 1)行政责任缺位
《广告法》仅规定了广告代言人虚假代言的民事责任,未规定其行政责任。尽管《食品安全法》第94条第1款规定了“虚假宣传”的行政责任,将“虚假代言”采扩大解释的方式勉强可以该款作为追究代言人行政责任的法律依据。然而依据该款的规定,其行政责任“依照《广告法》的规定给予处罚”,而《广告法》并未规定代言人虚假代言的行政责任。可见,我国对于广告代言人的行政责任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广告代言人明显应该属于广告行政监管的对象。广告代言人代表的是广告主的利益,在其从事虚假代言侵害消费者乃至社会公共利益时,政府有义务作为消费者或社会利益的代言人,追究虚假广告代言行为的行政责任。因此,虚假广告代言人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有着坚实的法理基础。此外,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人与组织参与到广告代言活动中,对其进行行政监管已具备现实基础。作为专门的广告活动,广告代言需要专门的“代言规范”作指导,这也是追究代言人行政责任的基本依据。2)刑事责任缺位
对于代言虚假广告的刑事责任,我国《广告法》与《刑法》均未规定,而《食品安全法》对此则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尽管《食品安全法》从形式上确立了食品广告中虚假代言的刑事责任,但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及罪刑法定的刑法原则,代言人最终并不承担虚假代言的刑事责任。
从法理上看,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是界定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部分虚假广告代言行为已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就具备了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法理基础。即使实践中代言人可能很少因虚假广告代言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扩大“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可以增强法律威慑力,进一步健全对虚假广告代言的法律规制。因此,我国《刑法》将代言人完全排除在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之外,有违法理要求。
五、对发达国家广告代言人法律规制的考察及借鉴
1、发达国家对于虚假广告中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有着较完善的立法与制度,以下摘录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规定:(1)美国
美国为应对虚假广告,成立了专门审查监督商业广告的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该机构发布《关于在广告中使用推荐和证言的指导原则》,对广告中广告代言人的推荐和证言提供了具体标准,并规定广告代言人必须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若是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推荐产品,则视为“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一旦违反该规定,广告代言人将面临极高的赔偿金处罚。(2)英国
《英国广告标准与实践法规》规定,对广播、电视中的证人广告的证词必须属实,不得因此造成误解。尤其是在医药和治疗法广告中,英国规定不可使用证人或证言。《交易表述法》中规定,在产品或服务广告中使用假证言违法,消费者因此受到损害可以根据民法向为该产品做过代言而没有表述凭据的广告代言人索赔。另外,英国拥有严格的广告预审办法和广告自律审议机构,任何广告,在播放前未经该机构审议,均视为违法,将承担法律责任。
(2)发达国家设立预先审查制度以及成立独立行业协会进行约束,在我国已存在相对应制度,但由于监管缺失导致制度流于形式。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行业协会也在不断发展成熟,国家应对行业协会进行积极引导与支持,使其在规制虚假广告代言中灵活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另外,国家的广告预先审查制度应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尽快完善起来,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监管职能。
六、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法律规制的完善意见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围绕前面对我国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的不足,加上对具体法律实践问题的思考,笔者有以下建议:
1、增加广告法责任主体——加入广告代言人
根据现行《广告法》规定,虚假广告的法律责任主体局限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社会团体或其它组织,广告代言人游离于法律规制之外。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虚假广告法律责任的主体有扩展的必要性,广告代言人应该纳入责任框架。所以应修订现行《广告法》,将广告代言人明确列为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以平衡其权利义务。⑦
2、补充完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1)行政责任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虚假广告代言行政责任的规定处于实质缺位状态。完善现行法律时应该增加虚假广告代言承担行政责任的条款,即可以修改《广告法》第37条,在现有规定基础上,再加上“对明知或者应知是虚假广告的广告代言人应没收代言收入,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代言收入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同时责令该代言人消除影响及在一定时间内禁止广告代言。它既可以明确宣布个人因代言虚假广告所得的收入为非法,也可以对给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广告代言行为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并限制虚假广告代言人的代言行为。[15]当然,如果广告代言人仅有一般过失也要求其承担责任则有失公平,可以将其主观状态界定为“故意与重大过失”。(2)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规定了“虚假广告罪”,但该罪的主体仅限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以及广告发布者”,不包括广告代言人。建议将广告代言人也归入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同时,明确此类犯罪为故意犯罪。
尽管实践中代言人因虚假广告罪而获刑的可能性较小,但增加此类规定的法律震慑意义重大。
3、增加对名人代言广告注意义务的规定
现行法律对如何认定广告本身是否真实以及广告代言人的注意义务均缺乏明确的规定。为了规范代言人的行为及为司法操作提供尺度,有必要对代言人的法律义务确立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标准。对于代言人真实性信息提供义务的法律设置,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⑧:
(1)需要对代言产品或服务质量、功能等状况进行必要了解。比如对营业执照以及其他生产、经营资格的证明文件、质量检验机构对有关商品质量出具的证明文件进行必要的审查核实;确认广告内容与相关商品情况相符等等。
(2)履行诚实信用义务,如实、客观地传递所代言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不能随意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效用。
(3)代言人不能在没有亲身体验的情况下宣称使用效果好;在证言广告中,应要求产品或服务是代言人长期使用的。
(4)代言人不能在明知广告内容虚假的情况下仍进行代言活动。
4、明确界定虚假广告的内涵
《广告法》中没有明确界定虚假广告的范围,给实践中规制虚假广告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对什么是虚假广告做明确的定义:只要是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错误判断的商业广告就是虚假广告。
5、确立归责原则与承担责任的方式(1)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原则
按照归责原则的不同,可以将侵权行为分为一般侵权与特殊侵权,前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后者基于法律的特殊规定适用过错推定或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法律并没有对广告代言人的侵权责任作出明确的特殊规定,从共同侵权理论来看,广告代言人的侵权责任只能是一般侵权。在归责原则上只能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在诉讼中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则。消费者主张追究广告代言人的侵权责任,就需要对代言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行举证。消费者至少要在主观过错、因果关系和损害事实三方面进行举证。但实际诉讼中,消费者所获得的产品生产者和广告代言人有关产品代言方面的信息极少,对其两者之间的意思联络形态及行为关联并不了解,他们很难获取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这使得受害的消费者将在诉讼中陷入举证不能的困境。也就是说,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民法通则》、《食品安全法》关于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来追究代言人的侵权责任,在具体操作时存在很大障碍。这种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归责原则的局限性。这使得广告代言人地法律责任只能是徒有其名。
过错责任原则对消费者明显不利,在“谁主张谁举证”的条件下,消费者根本难以证明广告中产品代言人的主观心态。相反的,无过错原则又显得对广告代言人很不利,一味追究广告代言人的责任等于断绝一切产品代言行为。过错推定原则能更好的解决广告代言人与消费者的利益冲突。广告代言人对自身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当代言人能够证明已经审慎的履行审查义务后仍不知道所代言广告不真实时,可以免责。否则,广告代言人将承担责任。
(2)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有区分的承担责任⑨
对于虚假广告中广告代言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国内学界主要存在一般责任、连带责任、有限责任三种观点。一般责任要求广告代言人承担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赔偿后的补充责任;连带责任要求广告代言人与三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有限责任要求广告代言人以其获得的代言收入为限承担赔偿责任。通过对几种责任的分析,结合我国现状,笔者认为,在确定虚假广告中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时,应该分情况而定,现分析如下:(一)故意情况下承担连带责任
在侵权法中,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要共同侵权。根据《民法通则》,二人以上故意或者共同过失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结果时,是共同侵权,共同侵权人应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可见,广告代言人如果主观上明知所要代言的广告是虚假广告,不论是否广告主共同策划,由于二者的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导致损害结果,都将视为是共同侵权,应承担连带责任。(二)过失情况下承担有限责任
1用,即在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恶意侵害消费者权益时可适用惩罚性赔偿,而在侵害经营者权益时不宜适用。
7、广告审查制度的完善——证书性审查 ⑩
广告发布者对广告材料应进行“证书性审查”。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可以明确看出,广告发布者在审查相关广告材料时,履行的仅仅是形式审查义务,但要求其履行实质审查义务,由于广告涉及领域广泛,又似乎显得过于苛刻。
广告发布者在发布公告前可以审核广告经营者是否具备类似“制作合格予以发布的鉴定证书”。一些广告的内容涉及一些特殊行业或专业术语时,广告发布以及广大消费者对此可能都不清楚,为此就应该由国家专门成立的“鉴定机关”或者经国家审核批准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的广告鉴定事业法人,对广告进行“鉴定”,经审核后出具“予以认可可以广而告之”的证书,经过上述程序后,广告发布者才可将广告予以发布。国家可以依法成立以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对广告进行鉴定的鉴定机关,也可以批准设立社会公益性的广告鉴定事业法人,以提高审核监督效率。行政机关在对广告进行审核后,还应该对广告进行后续审查,对公共播放的广告,行政监管机构应建立持续审查,后续监管的一系列模式。只有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更好的规范广告市场,防止虚假广告的产生。
七、结语
广告代言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企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促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今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泛滥,消费者群体受害引起的纠纷不断,然而,当前我国立法的空白及司法的尴尬使得虚假广告代言游离于法律规制之外。为彰显公平正义,避免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一再出现,有必要对现行法进行修订,将广告代言行为纳入法律规制的框架内。这是社会公众的期待,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法律上给名人代言广告立下进行严格的规制,终极目的不在于惩罚不当代言的名人,而是通过一系列不厌其烦的“规矩”,描绘出诚信市场与健康社会的“方圆”,让作为弱势群体的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法律保障。
尽管明星代言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无需将问题无限放大,毕竟明星代言确实宣传推广了众多优良产品,引导了消费者对优良产品的消费,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品牌发展,同时,明星代言市场也是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所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扼杀。只要诸多名人怀揣良心,尽到应尽的审慎审查义务,完全可以放心地继续让名人代言,继续给消费者充当消费向导
注释与参考文献: 注释:
①实证分析部分基本观点借鉴李绍章博客2009年6月10日文章内容。(李绍章,笔名土生阿耿,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系民商法教研室教师。电子信箱:tsageng@sina.com法律博客:http://tsageng.fyfz.cn)②观点主要借鉴 吴华升:《虚假广告代言人责任的思考》 ③同注释2 ④观点借鉴 梁超毅:论虚假广告中广告代言人的法律责任 ⑤同注释4 ⑥观点源于国律网中金炜的言论(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法院)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