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4》的优秀教案
☆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初步学习选择字的义项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通过学词、看图想象、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抚。
4.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
2.学习成语,丰富积累。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华字典、背景音乐的磁带。
☆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把“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作为低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而且《标准》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在每个学段都规定了阅读量,而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如何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呢?基于这一点,我把“合作交流,习得方法”作为主要形式。学生已经学会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在此练习中,我就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查字典,然后让学生凭借图画、转换角色相互交流来选择字的义项、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感悟能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由于“读读背背”中的四个成语与“老牛舐犊”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时把“学用字词句”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教学过程设计理念
一、图画导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小朋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你们看,上面画了些什么?同桌的同学可相互交交流。(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学生说说。)
2.你们看得真仔细,这幅图的意思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出示:老牛舐犊)读读这个词语,有不认识的字吗?假如有,赶快动手查查字典,可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查得又对又快。(学生先练习查字典,然后交流查字典情况,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3.读词语。
4.小朋友,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部首查字法来知道它的读音。真正学会一个字,不光要知道这个字的读音,还要懂得它的意思,并能准确地用它来表达意思。谁已经知道“舐”和“犊”的意思了?“老牛舐犊”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总结方法:刚才我们小朋友能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画的方法来正确选择字的义项,领会了词语的意思。
5.再读词语。
二、发挥想象,相互交流,练习写话
1.老牛在舔小牛,它多么爱自己的小牛呀!这就是“舐犊之爱”。(出示词语:舐犊之爱。学生读词语。)
2.再看看,在它们的旁边还站着一个小姑娘,她正瞧着老牛和小牛呢。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此时此刻,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放背景音乐,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说的话,并引导学生能对不同的对象说,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成语“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4.这么多“小姑娘”都想向“记者”说说心里话呀,时间来不及了,这样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在图中的对话框,教师巡视。)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拘谨感容易消除,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这一设计,主要让学生明白勤查字典是自主识字的一个重要方法。展开小组竞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的意识。
此设计渗透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环境(画面、语言等)来正确选择字的义项,理解词义,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采用采访的形式,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并鼓励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维,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选择、自由拓展的空间。
因为这些成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在交流时,学生在交流时,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借学生的嘴、顺学生交流的意思,适时教学成语,这样,学生对成语的意思也领悟了,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教学时,不仅把识字、识词和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把看图和说话结合起来,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图中的情景,借小姑娘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锻炼了说话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教学“读读背背”中密切相关的成语,巧妙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最后,又把说话和写话结合起来。这三个结合环环相扣,层次清楚,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第二篇:练习4教案
练习4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
备课创意、设计: 常熟市唐市中心小学顾振军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难点: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常熟本地的俗语和我国传统戏剧的资料(必须要做)。
2、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营造氛围:播放背景音乐:春来茶馆背景音乐。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师生谈话,出示诗句:
听着刚才的歌曲,我们觉得十分轻松亲切。是啊,我们总是希望让自己过得悠闲一点儿,听听新闻,游山玩水,吃吃时鲜——大闸蟹,真是惬意!
暑假期间,舅舅要带刘志刚到黄山去玩。志刚不由地问舅舅:“黄山好玩吗?”舅舅说:“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嘛!”
(多媒体出示这句话,文字图片一)你知道舅舅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吗?(2)学生读句,思考交流: ●学生朗读诗句,思考。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多媒体出示文字片): 岳:山。五岳:指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正音华huà山)(3)故意追问,引导体悟:
“五岳归来不看山”,说明五岳的风光怎样? 那“黄山归来不看岳”又说明了什么?
(4)教师引导描绘:黄山的美,在于黄山奇松,在于黄山云海,在于黄山怪石,在于黄山温泉„„
(教师简要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黄山奇松》《黄山怪石》等)(5)学生读这句俗语,教师小结,过渡到下一环节。
(多媒体出示文字片一)像这样的语言,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的是老百姓生活经验和愿望,如我们平常讲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就是俗语。这种俗语,各地都有。有的是讲自然风光的,有的是讲土特产的,有的是讲民风民俗的……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读五句俗语,看看各自是讲什么的。
(多媒体出示文字片一张,五句俗语: 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2)学生试着说出他们的意思。(学生喜欢那句,可以说哪句俗语的意思。)(3)教师点拨,引导理解:
●点拨一:“乌拉草”(点击课件,显示超链接,出现下列文字)
(多媒体出示文字、图片)乌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每到秋季,山区的老百姓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而老百姓用兽皮做成的乌拉,再垫上乌拉草,再冷的天也不冻脚。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点拨二:午穿纱
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之说。以盆地西缘的托克逊为例,9月份中,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7.5℃,经常可升到30℃以上(最高曾达36.8℃),确实可以穿“纱”;但清晨最低气温平均仅9.3℃,经常可以降到0℃~5℃(最低曾降到零下5.1℃),不穿棉袄就会很冷了。当地人在春秋季节中,一天之内衣服更换之频,大概也是世上少有。
(4)说说上面这些俗语属于哪一类(自然风光、土特产、民风民俗……)。(5)齐读、个体读这些俗语,注意读出韵味儿。
(6)教师提问:这些俗语分布很广,你们听说过吗?
过渡语:
其实这些俗语不少,我们都听过,甚至也说过。说实话,我们本地也有不少,大家知道我们以前的镇名是——(生接:唐市)
知道人们是怎样形容唐市的吗?在唐市的名称前加了一个字,猜猜是什么?(金唐市)人们为什么这么说?谁知道?(金唐市,银石牌。)
3、教学第三部分(1)教师讲述: 这些俗语就在我们常熟或者是唐市这儿流行,所以它有一定的地域性。课前老师叫大家回去搜集,搜集了吗?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他搜集资料的成果?(2)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俗语。
(3)教师叙述:老师也找了一些,大家读读,感觉一下,是不是写我们这儿的?
(多媒体出示文字片一张,六句俗语:
金唐市,银石牌。西风响,蟹脚痒。3 牛吃稻柴鸭吃谷,各人头上生个福。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起早碰着隔夜人。6 螺蛳壳里做道场。)
(4)教师拓展,过渡导入: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哪!
(过渡)同学们,在我们苏州,走在大街小巷,或者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或者就在我们的飘香园书场,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具有我们苏州地方特色的节目——苏州评弹。(师生简短闲聊苏州评弹)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样别样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诵读与积累”
1、欣赏图片,感受戏曲魅力。(1)学生欣赏,感受戏曲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图片七幅:分别是戏曲演出照片、生角照片、旦角照片、净角照片、丑角照片、化妆登场照片、唱念做打照片,自动播放京剧音乐。)(2)教师启发:看了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3)全班交流后,教师出示“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多媒体出示文字片一张)。
生旦净丑 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4)教师示范读,指导读准字音。(5)学生练习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师点拨一:“生旦净丑”,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再结合观看图片理解。(点击相关词语,会显示超链接图片)●教师点拨二:粉墨登场(点击相关词语,会显示超链接图片)●教师点拨三:唱念做打(点击相关词语,会显示超链接图片)(6)学生读成语,思考:这些成语,围绕哪个方面来说的?
(戏曲主题,主要是关于京剧的)
(7)学生反复读这些成语,熟读成诵。(8)当堂练习诵读。(9)拓展延伸: A 谈到京剧,我们就会想到一个人,以前我们课文中学的,他是——(生接:梅兰芳),我们学到的课文是《梅兰芳学艺》,还记得吗?
(点击,多媒体出示图片一张)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照。
老师还想为大家介绍一位大师,他就是马连良。
(点击,多媒体出示图片二张)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出剧照。五年级时我们还读过、欣赏过一段京剧唱腔《红灯记》。
(点击,多媒体出示图片一张)京剧《红灯记》,关于戏曲的谚语。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B 师述:京剧进课堂
正因为传统戏曲有着这样无穷的魅力,所以我们应当要传承这样的经典。因此书上也安排了关于戏曲的谚语和成语,让我们了解一些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育部从今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京剧进课堂的活动,有15段京剧经典唱段,将进入学生的课堂。当然这只是试点工作,但我们很荣幸,生在沙家浜,长在沙家浜,也应当要学学这京剧。(点击,多媒体出示图片一张)
小学生学唱京剧图片
(点击,多媒体出示图片二张)
常熟市启动“京剧进课堂 唱响沙家浜”活动
(自动播放小学生唱的京剧《军民鱼水情》)
三、作业超市:
(点击,多媒体出示文字片一张)
1、抄写:“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注意“肺”字的写法)。
2、欣赏:京剧名家的唱段。
如京剧《沙家浜》中有下列选段:
《智斗》、《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军民鱼水情》
„„
3、搜集:苏州(常熟)的俗语并整理好。
4、阅读:借阅京剧大师的故事。
第三篇:练习4教案
练习4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预习课文,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教具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课前先学:
预习习题,并能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向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对于科闻的一些词语我们甚至可以不查字典,直接联系课文内容就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同桌互相讨论,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联系上面句子的内容理解“鉴”的意思,选择自己所要选的义项,再细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这句话加以品味。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⑤师总结,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①要求学生先默读这几句话,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标出音节,再读一读加以理解。
②讨论对这句话,这几个字词的理解,并能结合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多种解释,联系上下文加以选择。③交流:师引导学生先读句子,再说出加点字的意思。④师及时予以补充。
⑤生齐读句子,进行巩固性理解。
3、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①初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快速地进行字词的质疑。②引导学生用上面以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师总结。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指生读,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师可适当予以补充,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饿,要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仅通过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经常运用它。
五、布置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满”,“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习。表扬写的好的同学,鼓励一些写得不够好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正因为有了奇思妙想,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面对未来,你们一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第四篇:练习4教案
练习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2、按顺序观察图片,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练习辨认图中的方向,能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体验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图片、胶棒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西南北)
2、在地图上这几个方向分别在哪个位置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介绍指南针。
同学们,秋天到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森林公园去玩,你能在森林公园里辨认物体的方向吗?(能)
二、基本练习
完成课本第60页1、2题
1、第1题
出示“森林公园”情境图。
(1)描述两个景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指示森林公园和科学城。说一说这两个景点的位置。注意:1说清楚()在()的()面。
2说清楚()的南面是(),()的北面是()。理解: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2)以一个景点为标准,说一说其他景点的位置。说一说一个景点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是什么?(3)你能用学过的四个方向描述一下图中各个景点的位置吗?请学生对立观察,用东南西北说一说森林公园里各个景点的位置;集体交流;大家评议。
2.第2题
(1)请学生把课本后附页2中的图片剪下来;(2)自己设计,把各部分景点的图片粘贴到相应的位置;
(3)小组内交流设计方案;
(4)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介绍景点的位置。
例:1“鹿园”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谁在“鹿园”的东、西、南、北面?
3“鹿园”在谁的各个方向?
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本第61页的第4题 1.请学生观察图,讲一讲图意。2.请学生试着估计一下。3.独立完成,列式计算。
四、布置作业
1.独立完成课本第61页第3题。2.小调查:还有哪些确定方向的方法?
第五篇:《单元练习4》教案
《单元练习4》教案
《单元练习4》教案1
教学内容:《练习4》
教学目标: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 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6、通过处处留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语文,积累词语,提高对生活的体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字词:边读边想象12个词串,以“过电影”的方式,将词与景相连。
掌握与课文《卧薪尝胆》相关的8个成语
写好钢笔字,注意右边竖比左边竖写得长
2、 句: 为图配上诗句,可引用名家的,也可以自己写劝学篇的名言警句要求熟记于心
3、篇: 掌握“留言条”这种应用文的基本写法。能再生活中学习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处处留心”和“写好钢笔字”。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第一部分
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你头脑中想到了哪些词语?
有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准它?
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部分。
审题:指名读。
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认识要写的字。
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看。
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三、我的十分钟
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完成“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说说写写”。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含垢:垢,耻辱。忍受耻辱。
以屈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例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
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翼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生“斜撇”和“长撇”的运笔方法。
教师书写斜撇和长撇,指导运笔方法。
斜撇,从竖中线稍右起笔,向左底角线撇出,笔锋有略向左上提起之意。
学生练习写斜撇。
长撇,起笔同悬针竖,下行到横中线下向左撇,提笔出锋,悬空收笔。
学生练写长撇。
三、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3)汇报交流:写清给谁看的,写清留下的话,还要写上留言人的名字和留言的时间。
(4)指名说格式:
①先写条子留给谁,称呼要顶格写。 ②再写具体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最后写留言人的姓名,另起一行靠右边写。再另起一行靠右写日期。
(根据自己留言的内容,同桌互说,并纠正。注意礼貌用语)
四、我的十分钟
打开作业本,试写留言条。(注意格式)
交流 纠错
智慧瞬间:
《单元练习4》教案2
教学要求:
1、认识中草药的名称,学会读懂、读好一份中成药的说明书。
2、学会八个成语及《三字经》中的一个片段。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4、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课文中出现的7种中药的药名,初步了解中药的功效。
2、学会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一份《小柴胡冲剂》的说明书7种中药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我们平常生病了,都会去医院看病,吃药或打针。
我们吃的药分成两类:中药、西药。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中药。2、你们对中药有什么了解?互相交流。
3、中医中所用的中药多以植物为材,也有以动物、矿物为材料的。
4、《本草纲目》中就介绍多种中药的材料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医药上的一个瑰宝。
5、今天,书上也出现7种中药药名,读一读,读准它们的音。指名读,齐读。
6、出示图片:让我们来认识这7种中药。
7、你知道这7种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1、阅读第二部分中奶奶的话。
2、自己读这份中成药的说明书,边读边想:从这份说明书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现在你能代小芳来回答奶奶的问题吗?
4、好,我们下面来演一演这个场景,分角色扮演。同桌可以演也可以找你好朋友一起演。
5、指名上台表演。评比。
6、老师这几天有感冒,到医院开了一盒《小柴胡冲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