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的回忆情感随笔
昨天写了我的母亲,今天还要写我的母亲,因为母爱伟大吗!
听我的母亲说她的小时候吃了不少的苦,很能干,而且还很聪明,在她的头部和腰部至今还留有伤疤,那都是因为过去劳累留下的。
而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苦日子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时我们的岁数还小,父亲住进了牛棚,一家子的重担全落到了我母亲的身上。她起早贪晚为我们缝衣做饭,白天还要出去做些零工,来养家度日。由于生活困难,最主要的就是粮食不够吃,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我的母亲就想着法的调剂我们的生活,她到地里挖一些野菜回来,或者用要来的白菜帮子剁成馅,只能买半斤肉,用苞米面包成菜团子给我们吃,我们吃得可香了,我母亲看到我们哥几个吃得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也舒坦多了,在厨房里忙得更勤了,可是她一口也没有吃。在刷碗时我看见她在偷偷地吃我们落落下的剩菜馅,还有粘在锅边上的烀锅巴。当我们问她时,她却说我已经长成了,你们还小先叫你们吃,等你们长大了也和我一样了。母亲的话骗过了我们,现在想起了那是母亲何等的苦心啊!
现在我们哥几个都已经长大成人,也都成家立业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们更不能忘记我那苦命的母亲,是她把我们从苦难中拉扯出来,我们有今天全靠我的母亲了。
母爱伟大,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母爱是最大的爱,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困难的时候,也永远不会忘记母亲那无私的爱!
第二篇:想念母亲情感随笔
天,阴沉沉的。犹如我沉重的心情。十月初一,是祭奠亡灵的日子,树叶飘零,落满一地,路上行人,行走匆匆,带着满脸的忧伤,伴着风吹散在空中的树叶,专为去坟前祭奠离去的亲人
母亲,我和弟妹们带着寄托哀思的心情和您最爱吃的水果.点心......看您了。
最美的4月里,挚爱的母亲离开了我们,在每个日日夜夜,女儿无时无刻,不在心中思念您,母亲,曾几次您走进了我梦里,梦醒后我是多么高兴!在梦中与您相见也成了一种渴望!您知道吗?
青山依旧,音容笑貌依旧。抚摸您时那昨日的余温还留在女儿的手中。那排苍翠的松柏,是您含笑的眼神,您就静静的躺在这里······
“唤一声妈妈,您太偏心,为什么不在人世多陪陪孩儿和父亲,为什么要走得如此匆匆?”
“妈,女儿想您!过去,工作上不顺心的时候,会对您说;生活中的不开心,也对您讲。可现在满身的伤痛,跌跌撞撞,教女儿如何不把您思念?”
泪水如断线的珍珠,掉在这静寂的土地上。
此时,一股微风在我们周围盘旋,我知道,那是母亲听到我们的缅怀,特地来看望我们。清风沙沙,我听到,那是母亲诉说着对孩儿的牵挂,对孩儿的嘱咐和叮咛。
我悲痛、我思念、我泣我诉!安息吧,母亲!女儿清明再来看您!”
第三篇:回忆母亲
5、回忆我的母亲
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段落层次:(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一层,(2-8)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其中“退佃搬家”表现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送子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支持革命。】【热爱劳动】 第三层(14-15),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第三部分,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2、讨论第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 点明写此文的原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B 点明感情基调:“我爱我母亲”。
C点明叙事线索:“勤劳一生”,引出对母亲一生事迹的回忆。D 点题。▲回忆录: 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3.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本文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时 间 事 迹 表现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勤劳俭仆、(能记忆时起 “整日劳碌着”的人 宽厚仁慈 四五岁、八九岁)(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任劳任怨、挑水、挑粪,表现了母亲的勤劳;没有 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 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 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
1895-1900年 遭遇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前后 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 朴素的阶级意识
感更强烈
(爱憎分明)
1905年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1908年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深明大义、有远见
1919年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勤劳,热爱劳动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勤俭持家、(大革命)深明大义
1937年(抗战 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 以后)期望革命成功
1944年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勤劳,热爱劳动(七年中间)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
▲第六段表现母亲聪明能干的三件事: a用桐子榨油点灯;
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
▲第七段从以下五个方面表现母亲的思想性格: a勤劳,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 b极能任劳任怨; c性格和蔼;
d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e严格管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恶习。
4、提问: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思考这两小节与上文叙事之间的关系。
(1)作者感谢母亲是从两个方面来写的: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这是母亲留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也深深懂得这“财富”的价值及其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从而对母亲发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2)在结构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分列为两段。
(3)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4)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5)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升华。
5、作为全文的结尾,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有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创造了”——是指过去;创造着——是指现在。
6、中心句: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是中心句,是对上文的小结。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是第二部分的中心句。
7、[语言揣摩]
1、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3.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chù目惊心 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
4.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
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课文解释为:平和、温和。5.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
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表达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6.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7.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
一、中心思想: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二、课文引申:——名言等
第四篇:回忆母亲作文
悼念母亲
2011年10月6日6时40分,你停止了在世间的艰难跋涉,长久的闭上了你那慈爱的双眼,就这样舍下你的亲人而去,静静地走了,走的那样从容,走的那么平静,走的又是那么匆忙,其实你的儿女都知道,你不想走,你有太多的牵挂,你有好多的希望和期盼,你想着你的儿女们日子越过越好,幸福长久,可是无情的车祸夺走了你的一切,你知道吗,在你走的几天里,我才深深的理解了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几天来,我们一谈起你,就泪流满面,您的音容笑貌还常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您走后的这些日日夜夜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您,因为您对我们的爱太多太多,想的我们好心痛,好心痛,我真后悔平时应该好好陪伴你,多和你聊聊。但是太晚了。如果世上真有仙鹤,能上通天堂下到阴曹,请给母亲捎个信,带去我无限的哀思。今天我为母亲献上这篇祭文,追忆母亲辛苦、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母亲刘素梅,1953年生人,一生崎岖,一生坚强,用母爱的宽容和坚韧,以及全部的爱,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母亲啊,你是天下最善良,最好的母亲,你执着,坚韧,勤劳、贤惠。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母亲很勤劳。我不会忘记母亲起五更睡半夜,做饭,洗衣,忙这忙那;不会忘记我一觉醒来,她还在为我做鞋或缝补衣裳;不会忘记夏天种瓜卖瓜,冬季种菜卖菜来供养我们兄妹上学。母亲凭借着勤奋的双手、柔弱的身躯,以及超强的毅力,培养出我们兄妹二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如果有来世,我们还愿做您的儿女,再来报答我们做为您儿女没能报答完的养育之恩......母亲很爱我们。我五年级就到乡里上学了,母亲每个星期都要去好几次去看我,直到我初中毕业;我刚参加工作也在乡里,母亲仍然和我上学时一样的看我念我;我到城里工作之后,母亲每次打电话都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注意身体注意安全;我有了孩子后母亲更是隔几天就来一次照顾小孙女和我。知道吗母亲,您是这个家和您的孩子们的依靠,也是和您相伴几十年从没红过脸更没吵过架的我们的父亲的依靠。
母亲非常重视我们的学习,再苦再累,始终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不让我们乱跑,要我们好好学习。严格的家教,使我从小就循规蹈矩,好学上进,不惹事生非,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直到工作后,他还不断地要我认真工作,不能懒惰
母亲很善良,她没有正式工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绩,她的一生都是由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小事和点滴细节建构而成。但在儿女们心中,在左邻右舍和亲友们眼中,她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母亲:她用朴素的语言和自身的榜样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怎样自尊自强,培养我们正直的品行;她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行孝义,行为举止让人们称誉;她真诚仁厚,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让乡亲邻里异口赞颂;她温柔贤淑,对父亲关心备至,体贴入微,与父亲相敬如宾。
母亲没有什么财产留给我们,但留下了比什么财富都宝贵的东西,她用纯美的品德永远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们:一种崇高的、向善的、有益社会的品德!我们不需要用世界上任何赞美之词来赞美我们的母亲,因为任何赞美之词都会显得那么的苍白,她的至纯至善的品德和风尚、她的真实无伪的慈祥、她的让人惊羡的能干不能够用文字描述的。
母亲留下了许多缺憾,她还没有看到小孙女上学她去接送;还没有给女儿准备好下班后的饭菜,还没有等到父亲带他去实现去北京的梦想,还没有等到和儿子在城里一起生活的那一天,还没有等到儿女事业有成„„却悄悄的走了,而且走的那么安详和突然。让她的孩子们失去了慈祥的母亲,让她的丈夫失去至亲至爱的妻子。母亲!你才五十九岁呀,正值人生刚刚开始尽享天伦的年龄,却撒手而去。妈妈,我想你!
知道吗母亲,您的太早太快的离开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永久的思念。谁都知道“自古人生谁无死”,可到现在,我们都一直无法从你过早离去的哀痛中解脱出来。您竭尽全力
把孩子们都拉扯大了,本是您应该生活的更幸福一些,应该得到儿女更好的孝敬,可以更加开开心心的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的时候了,可您竟然匆匆而去。人生能够享受母爱是多么地幸福。“八十岁还得有个妈”,是因为有妈的家中才有着家的温馨。可如今“子欲养而母不在”了,其悲其痛该让我们用何言以表。“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母亲,我却常常任热泪流淌,不能自抑。
母亲,您一生平凡、善良,辛苦,上天竟何其残忍,让我们母子天隔一方,叫我们怎能不悲伤!看着那碧蓝的天空,眼前浮现出每次回家您见到我们时,那无限慈祥和喜悦的笑容,眼前浮现出童年时家中的一幕幕生活场景,这时的我不知自己身置何处,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仿佛眼前的您依旧翘首期盼着我们早点回家,我的心都快要碎了......母亲啊!您的离去,我顿感失去了很多珍贵东西,再也没有谁还能像您一样盼我归,盼我回。故乡里没您的守望,您的呼唤,漂泊的儿女就没有了家,也就没有了回乡的理由。母亲,儿女是您放出的风筝,情系两端,如今风筝断了线,您的儿女啊!何处再能寻找到您那牵挂的眼神,无私的母爱。妈妈,我想你!
母亲走了,但我总以为母亲的匆匆离去只是化做了天上星斗中最明亮的那颗星,每当夜幕降临,它就闪烁地遥望着人间,慈爱地微笑着关顾着我们的每天、每时、每刻,使我们感觉母亲每天都还是和我们在一起。
母亲!您辛劳而无华的一生结束了, 也可以说是解脱了。我知道您走得不甘心、也不放心, 可生死无奈、不能逾越。您就安心的走吧, 不要再挂念我们了, 孩儿会努力工作、真诚做人, 也都会好好过日子!妈, 您放心不下的事情我会替您办好,妹妹的事情也不用您操心,我也会帮你照顾好爸爸的!妈,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我们都想你、永远想您, 世间若真有灵魂存
在、能让阴阳相隔的亲人心灵相通, 就请您常常进入到我的梦里来, 让我多在梦里见见您吧!愿母亲英灵常在,愿母亲一路走好
尚 飨
儿子张卫锋祭奠
第五篇:母亲的回忆
母亲的故事
走过了春夏,掠过了秋冬,党用90年奋斗不息的历程,给我们诠释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90年的历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浇灌的华夏史,血色染红了党旗、国旗,也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迷途,唤醒了沉睡了近一个多世纪的炎黄子孙。
儿时母亲总讲起她的童年:“一家人盖一叶毡;冬季时总在雪花消融的地方光着脚丫寻找野菜;三个舅舅活活在成年时被饿死,破席入殓;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虽然不是受灾地,但也是到处满目疮痍、残垣断壁 ”。所以时至今日,倘若家中有一些剩饭,母亲也一定要吃掉,哪怕是发馊了她也绝不倒掉,我怕她本身不好的肠胃承受不了,会闹肚子,她总会含着泪珠告诉我们说:“如果当年有这样的饭,你们也会有舅舅的。所以你们一定要牢记不管到了啥时候都不要忘本,记住给我们饭吃的共产党”。在儿时我对母亲的这些话没有太多的感触,总认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值得感慨的呢!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大学我才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党90年走过的血泪与光辉历程,这是风雨雷击的90年,是血火洗礼的90年,是飞天梦圆的90年,鲜红的党旗埋藏了饥饿与被奴隶,埋藏了贫穷和愚昧,让那鲜血映红的光芒谱写了新的华夏篇章。
参加工作以后,常在每年春节回家看看,当大红的灯笼挂起,对联窗花贴好时,我总能从母亲脸上的皱纹里看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这种幸福让她脸上的皱纹都充满着微笑。她说从未想过会有现在的这
种生活,过年还能吃上新鲜的东西,更不用说肉了;看见自己都在外地的孩子们,要是换在以前从兰州到老家,得一个多礼拜的路程,现在三个钟头就到了,你们的曾祖母那时最少六年才能见一次自己的孩子。在大年初一高高荡起的秋千上,在三天三夜的拔河比赛里,邻居家可爱的胖奶奶总是要说:要抓紧多享点共产党的福,好在百年之后告诉她在地下的亲人,她没有白活一场。二叔也总会开玩笑说:“我怀疑现在的人拔根汗毛都比过去的人腰粗,刘文彩也不一定比我吃的好”。大家总会笑的人仰马翻,爱漂亮的小媳妇们说每年过年总会笑填不少皱纹,希望下年不要再笑。我想这也许很难办到,正如在旧社会很难看到人们的笑容一样,今天亦很难看见不笑。但是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所有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共产党人用坚定不变的信念、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华儿女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迫切需要当家作主时,共产党人就勇敢的站了出来,它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如何进行革命,并用这一思想武装带领全国广大人民创建了新中国。所以当母亲说:“党是穷苦大众的母亲”时,我觉得这是千万劳动人民的心声,他们没有奢华的词藻,只能用“母亲”这个最朴实、最纯真、最伟大的字眼来表达对党的祝福和爱戴。
2004年的那场让全国人民谈之色变的“非典”,差点让母亲感到再次失去亲人的痛苦,因为我本身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比平常人要高出许多的感染几率。当我在隔离病区时,母亲更是几乎一天几个电话,电话里母亲总是鼓励我说:“孩子别怕,咋们国家的医学很好,一定
会有办法的,你在坚持一段时间我来看你。”我总会笑着说不用担心我,我相信世界每个母亲是很伟大的,她一定会佑护自己的孩子的,因此我从来就没有害怕过。当灾难过去,母亲抱着我的那一刹那,她激动的哭了,都不能相信我会没事。我想起了母亲讲过的往事,在母亲4岁那年,她的家乡闹流感,母亲也被传染了,母亲一起的九个小伙伴仅活下了两个,母亲没有后遗症,另外一个失聪。我想那仅仅是相当普通的流感,而且是小范围的传染,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就让母亲丧失了七位她儿时的伙伴,在这个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瘟疫面前,母亲此刻无论怎样抱紧着我都为之不够。可是在前年当“猪流感”爆发时,母亲连一个电话都未打给我,后来我就问母亲为啥,她笑着说:“非典那么厉害都没事,你还怕这个吗,丫头?好好安心上班没事。” 虽说我当时心里有太多被母亲遗忘的失落感,但我第一次认识到母亲变了,不在是那个胆怯,忧心战火再次纷飞的人了,也不再是那个一听见哪里有哄闹旱灾就没完没了囤积柴米油盐的人了,似乎是一个一夜之间长大的孩子,成了一位让我感到既自豪又亲切的母亲。
2007年5月12日,原本山清水秀的蜀中大地,瞬间变得满目疮痍,残垣断壁,让成千上万的同胞失去了亲人,此时此刻的人们,情有多悲,心有多痛,可想而知。那年我正在外地治病,我的家乡天水也是灾区,可是当震后通讯恢复的那一刻,母亲只是告诉我家里很好,不用担心他们,如果我有能力,就给四川捐献一些,她不想再次回忆起儿时的那场地震。我知道母亲的心事,因为1966年的那场地震,她背井离乡来到甘肃,而且是一路乞讨为生。在这场特大灾难面前党再一
次带领和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再一次用“众志成城”的信念,没有让一个人流离失所、面对饥饿,而且在三年以后的今天,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蜀中天国,令全世界人民叹为观止。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党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是一个永远击不败、打不垮的党,是一个永葆青春、勇于进取的党,任何困难和压力只能让中国共产党愈挫愈勇。
母亲故事是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但是我知道她心里的那首歌,就是在党90华诞的今天,用她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的心声来为党唱支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亲,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为你衔来金黄的麦穗„„”,笔落几案时我听见了翻越山川,飘过江河的歌声正在奔向那鲜血染红的党旗,那么在此刻、在今朝就让我们一起听着母亲的故事,和着母亲朴实无华的歌声一起祝福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