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自考试题2018

时间:2019-05-15 13: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训诂学自考试题2018》,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训诂学自考试题2018》。

第一篇:训诂学自考试题2018

一、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按:辰良即是良辰。此异例属于变文。

2.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得到与失去。

3.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

环:环绕。

4.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自:自从。

5.门户潇洒,厅宇清肃。

潇洒:干净、清静。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6.训诂学的基本内容就是________和________,而在这二者之中,________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7.古籍整理,一般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________和________。

8.我国传统的语言学(旧称________)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________。

9.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有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________,戒臆断;三曰________,勿强解。

10.隋唐时期汇集________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__的《经典释文》。

11.对《广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________的《广雅疏证》、又《补正》,________的《广雅疏义》。

12.改字的术语________、________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又称做“破读”。

13.《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释诂》、________、________。

14.“留落”是一个________,又写作“牢落”,乃落魄不耦之义。

15.清代的《说文》四大家包括段玉裁、桂馥、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推原

17.谓之

18.读若

19.递训

20.俪偶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玄谓诸少年曰:“吾为卿等走此女,何如?”

走:

2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

23.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顾:

24.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

保:

25.乳母乃怒曰:“小娘子成长,忘我矣!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停:

2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鹿独:

27.师弹指一声云:“会不?”云:“不会。”

会:

28.及务耕桑,种树蓄养,去食谷马。

谷:

29.狼犭荒 民与汉人交关,长夜为市,以鼻嗅金,知其好与恶。

交关:

30.罔流涕以聊虑兮。

聊虑:

五、写出下列训诂学家的主要著作(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31.司马贞

32.张揖

33.释慧琳

34.卢以纬

35.郝懿行

36.钱大昕

37.刘淇

38.焦循

六、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39.《方言》

40.《一切经音义》

41.《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七、试对下文所运用的训诂方法作出具体分析说明(本大题15分)

42.《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其中,“以其类为招”一句颇费解,清人王念孙指出:“类当为颈,字之误也。招,的也,言以其颈为准的也。《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的’,《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并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姚曰:‘《春秋后语》云:以其颈为的。’的或为招,招、的古声相近,故字亦通也。”


第二篇:重庆《训诂学》自考题型和考试技巧

重庆《训诂学》自学考试题型和考试技巧

(共3个要点)

第一,你必须知道考试题型。

重庆自考有: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多项选择题(5个10分);名词解释题(2个1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2个30分)。2015年训诂后面大题主要涉及音训和注音方面的知识。

1、论述说文解字的贡献;2论述异体字的由来的方式。

第二,把下面的学习笔记看一看。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1.5训诂学的任务:

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

(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阅读古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重文、或体”。(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章难通。)(5)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事,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近义字、同音字代替。或不言避讳字,或缺笔。(6)无句读。造成古书断句标点错误的原因大致有:①古书文字有错、脱、衍、倒;②不明通假不辨章法、不明史实;③不解词义、割裂词语可能致误。(错简:指典籍段落或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2.2造成词义障碍的原因:1.不解古语(一般性古词语,古方俗语,成语,典故,古译语)2.词义演变。词义增加和减少:词由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仍然保留,词的义项多起来,这是词义增加;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即词的义项变少了,这是词义减少。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指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而甲义的外延可以包含在乙义之中,即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反之,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词的原义部分保留在今义中,就是缩小。)词义的转移:指一个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之后,甲义消失,或产生了正反、轻重、褒贬的变化,词的旧义被新

2.3语法修辞障碍:1.语法障碍包括:词法障碍(词的活用)、句法障碍(倒装句)、虚词障碍(误虚为实)。2.修辞障碍:。(1)互文见义:指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为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上有两层意思: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左传》“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两人在出洞入洞时都在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依避免行文单调枯燥。如:《左传》“贄币不通,言语不达”“通、达”互文见义。)(2)倒文:古人在行文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今人叫“倒装”。(3)变文:又叫变文同义,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有变文以协韵,变文以成辞,变文以避复等情况),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增加文采,加重语气或感情,古人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此来反复表达相同的意义内容。

2.4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连类而及:把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偏义想象,我们称它为“连类而及”。

2.5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书语言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3.1训诂的内容:就是训诂应当从事哪些工作。既然训诂的任务是解释古代文献语言,扫除古书面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那么凡是解释古代语言所涉及的问题都是训诂的内容。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辨字校勘等。

3.2解释词义包括:解释1.本义与引申义:在此的若干互相关连的义项中,能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其它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2.古语:一是指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因而难以理解;二是某个词语的某个意义后世不用了,因而容易致误。以今语释古语:是指用注释者当时的语言去解释早于注释者的古代语言。3.方言:(1)以通语释方言:是指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即古代的普通话)去解释古代的语言。(2)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①二者虽出发点不同,当方式上是相似的。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古语。②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是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③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古语是纵的时间关系。3.3解释文意:是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它包括①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的大意进行解释。②分析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句读。辨志:即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③阐述语法:包括解释虚词、说明语序、指点语气。④显示修辞:包括标明写作手法、说明比喻或者借代等。⑤申述章旨⑥考证名物和典章制度、⑦引证史实和故事⑧评论原文等。

3.4注音的方法:1.譬况法: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格式“甲读若乙”。3.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韵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字本来的一般的读音读.3.5校勘的方法:校勘: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校勘的方法有:1.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2.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3.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4.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4.1形训作用: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形训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2 在揭示词的本义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引申义,还可进一步识别假借字。形训局限:刑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有一定局限:1在历史长河中,汉字形体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2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惟一依据。3形声字的形符只能能够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形训条件:1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结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2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3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笔意:指能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4.2声训方式: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方式:1利用形声字。2利用音同(田,填也)或音近字(干,涧也)。3利用同形字。(被训字和训字之间有声调和词性的不同,二者在词义上有必然联系。如:蒙者蒙也。声训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破除借字,寻求本字。而寻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如“选贤与能,”“与”本为“举”。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叫同源词。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广泛联系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联系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其次,因汉语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束缚,辗转联系其他音同、音近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如:“秩秩斯干”(干,涧也。这条训诂方法作用就是在推求语源。)探求名物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有些联绵词也可用声训的方法探求语源。总之,探求语源,往往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声训应注意的问题:1所谓音同或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4.3义训及种类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义训方式有以下几种: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同义词,是义训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又分为:①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是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②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训释。③递训:几个同义词辗转相训。2.反义相训:是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4.从词义的广狭来看,有①以大名(共名)释小名(别名):就是指出被释词所表示的事物种类。②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指被释词的外延比较大,用来解释的词语概念外延比较小,并且都包含在被释词的范畴之中,但是往往具体。5.从表达方式来看,还有:①义界:又称表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②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③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④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⑤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⑥由反知正: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⑦增字足意:是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4.4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1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随文释义的注疏有具体的训释对象,即针对某一古籍进行系统的训诂工作;通释语义的专著并无具体训释对象,即训诂工作不限于某一古籍。

5.2随文释义的注疏名称:1传;由此达彼曰传。1)内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2)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3)大传:是撰取大义。4)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5)集传:与集注相同,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6)补传:与补注相同。可分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诂与传的区别:西汉时诂与传有区别,诂以解释词义为主,传以交代史实为主。后世注、诂、传等已经不再有区别。)2.解:本义是剖析、分析,他是一个会意字,以刀分割牛角。用在训诂学上,就是解释,与传、注没有区别。3笺:本义指在书上做记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4注: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5校: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6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简称义或疏,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疏取疏通和疏记两个意思,它既要疏通经文,又要疏通经文的注解。7音义: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义,合起来叫音义,又称释文、音训、音诂、音注、音隐等。8章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点是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5.3随文释义的注疏类别:1注和疏的区别从训诂对象说,注和疏应分属两类。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2他注和自注:自注的分类:据章学诚所说,自注可分三类:一是自明宗旨,二是区分纲目,三是举要考异。(已有自注的书,如后人再加注解,那么自注便称本注或原注。自注又名子注)3集注和补注:①集注,又称集解,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②补注:可分两类,一是补原文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5.4训诂术语、作用、格式:1也、者: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格式:甲,乙也;甲者,乙也。2曰,为,谓之:用来释义,还用来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被释词放在它后面,格式:乙曰甲;乙为甲;乙谓之甲。3谓;不同于“谓之”,被释词放在它的前面,格式;甲谓乙。有时,也用来串讲句意。4言:往往用来串讲文意,格式和谓相同。5貌:被释词往往是表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格式:甲,乙貌。6犹;解释词义,包括同义相训、说明引申义、以本字释借字、以今语释古语。格式:甲犹乙也。7之言、之为言:用来表示声训,有时也用来说明通假字。格式: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8读为、读曰:往往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格式:甲读为乙;甲读曰乙;读若、读如:一般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破通假字。9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10声;用来指明象声词,格式:甲,乙声。11辞、词;指明被释词是虚词。12属,别: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种类。13古声同,古字同:也用来说明文字通假。格式:古声甲乙同;古字甲乙同。14古曰,今曰;古谓,今谓:不是用来说明古今字,而是用来说明古今异词,格式;古曰甲,今曰乙。15或为,或作,一本作,本作:用来校勘文字的异同。16今文,古文,故书:今文经,指用汉代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经书;古文经:指用古代的蝌蚪文字写的经书。故书,专用于《周礼》。17之;表示被释词用为动词,格式;甲,乙之也。18乙:校勘文字,表示将原文词序上下倒臵,格式;某某二字互乙”。19浑言、析言;散文、对文:辨析同义词。“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析地说。“浑言”又称“统言”、童言、散文、散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作对文;不相对而言的文辞,称作散文。对言,就是相对的说,散言就是不相对地说。“浑言、散文”是异中求同,“析言、对文”是同种求异。20互言,互文,互辞:表示修辞,就是文章前后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6.1西汉训诂发展原因:1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3当时统治者处于政治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西汉训诂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6.2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有关经、史、子、集四部重要著作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标志着这一时期训诂学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领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训诂特点是;1扩大了训诂的范围。2出现了义疏和集解。3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和外国语的研究。

6.3宋代训诂的特点:宋代是训诂的变革时期。主要特点有:1当时的训诂不依汉唐时代的“朴

学”学风,往往脱离语言实际,按照自己的哲学社会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来解释经书。2能对古代经书及传注大胆怀疑,因而摆脱旧注,创发新义,于创新中发展了训诂学。3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4王圣美创立“右文说”认为字义寓于声符之中,主张要因声符推求语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5对古代文献语法有了进一步理解,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得失。6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使训诂学向前跨了一步。

6.4清代训诂发展原因内容:1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是清代学者具备了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手法,对古书故注进行了专门和全面的研究。2有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指导,在训诂工作中注意到了语言有古今之别,对汉字形音义的观察,都能从古今不同的角度去看。3不墨守故训,有求实精神。学者们既反对宋儒的望文虚道,又不像汉人那样墨守成训,十分重视考据工作,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解。4由于古音学、文字学和语法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突破,自然为训诂学的发展和独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5清代训诂的特点;1训诂学者重视证据,反对臆说。2善于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以解决训诂上的问题。3确立了历史变化的观念,能注意语言各方面的古今差异。4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在清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5训诂数量大大超越前代,训诂体式也更加完善。

6.6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位学者。他们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说文解资助》《经韵楼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7.1《尔雅》取名含义:“尔雅”的意思是接近雅正,合符规范。包含两方面:一是沟通各地方言,一是沟通古今异语。正如郭璞《尔雅注》说: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7.2《尔雅》的价值和缺陷:价值: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可用来稽古证今,寻找词义变化的线索。缺陷:一是分类上不尽科学。如《释宫》涉及道路桥梁。二是释义上使用多义词,意义不够明确。尤其是被解释的一组词中,有的词义本不相同,却硬把他们合在一起,用同一个词去解释,更易使人误解。7.3群雅:历代模仿《尔雅》的著作统称“群雅”。如《小尔雅》《广雅》等。雅学:研究“尔雅”一类的学问,被称为“雅学”。7.4《方言》全称:《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作者,西汉杨雄。绝代语;指远代语。别国方言;指各国的方言。7.5《方言》的内容:《方言》的内容和体例和《尔雅》相似,但《方言》有时对同义词在意义上的差别进行了辨析,还注明了地理分布情况。《方言》所载词语可分为五类:1通语;或称凡语,指没有地域限制的比较通行的普通词语或一般说法,类似后来的普通话。2某地与某地之间的通语:指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词。3某地语:或称某某之间语,指个别地区的方言词。其范围比上一类狭窄。4转语:或称语之转,指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发生音韵差异的方言词。5古今语:或者称古雅之别语,指残留在当时汉语中用处有局限性的古词或者古代不同的方言词。

7.6《方言》的价值:1对同义词的辨析,有助于对古汉语的词义认识和研究。2保留下来的秦汉方言,有助于印证古代作品中的一些词义。3书中收载不少名物词,有助于了解古代有关名物。4书中记载有不少方言同源词,有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等问题。5拿本书与现代汉语比较,可以看出古今语的联系,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7.7《释名》的作者:东汉刘熙。性质: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所收名词,除采自典籍外,还大量采自日常口语。7.8《释名》的声训方法:1以同音字为训,(亭,停也)2以近音字为训①以双声字为训(公,广也)②以叠韵为训(山,产也)

7.9《释名》的价值:1书中广泛运用声训,保存东汉末年以前的语音资料;提供了许多探求语源的线索,对后世“右文说”和“音近义通”论的成立有很大影响。2收录名物词语较多,有助于了解汉代名物制度。3书中的训诂可凭以印证经典传注的解说。严重缺点;单纯采用声训的方法,没有严格的限制,解释语源近乎猜谜。2对复音词的完整性缺少认识,往往割裂为训,穿凿附会。

7.10《说文》作者:东汉许慎,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体例:全书共15篇,按字形结构把文字分为540部,收小篆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1163个,540部首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

前后次序,是“据形系联”。(据形系联:《说文》部首排列的依据。《说文》540部首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就是“据形系联”。)7.11《说文》在训诂学上的贡献:《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也是我国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1奠定了“六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2首创了汉字的部首分类法,其中的540部,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至今仍被使用。3确立了分析汉字的本义的原则。

8.1旧训诂的弊病;1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往往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真理不能揭示,或者是由于主观的原因,在阐释词义或者句意时灌注了说者自己的观点所造成的。例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2繁琐寡要。3望文生训:是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它的实质,就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没有注意作为语言内在因素的语音。①不明假借二望文生训;②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③误解联绵词而望文生训。4随意破字: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产生了随意破字的弊病。5增字强释: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说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这是训诂工作者应作的事。6不解语法。

9.1训诂学与音韵学的关系:1从音变规律通“古今异言”。如“兄之子”之,现代写作“的”。也,现代写作呀。2论证同音替代的问题。同音替代,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替代。这就是通假现象。3探索语源。清代训诂学家凭借古音学的成果,研究语源问题、研究同源词里各个词之间的派生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9.2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1词性影响词义。误解词性就会误解文意。2次序影响词义。古汉语中宾语的位臵,有些与现代汉语有不同的地方,如不弄清楚,则训诂失误。3构词影响词义。不明上古的某些构词法,就会误解词义。如,①复语,二字同义并列的一种结构。就是“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②复词偏义;又称“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个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③大名灌小名。

10.1训诂的主要原则;1注意词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时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如;《左传》“又何间焉”。间,解为参与是符合社会性的。“人马冻死者相望”,相望,解为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见、递相望见都不符词义的社会性。“终风且暴”,终,解为既,符合词义的社会性,解为终日,违背词义的社会性原则。2注意词义的时代性;词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是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的变化,这是词义的时代性。如,“小大之狱”,与“乃从狱中上书”,两个狱字,意义上的不同就是由于词义的时代性造成的。3释义要联系语言环境。即解释词义是要与上下文吻合。4.尊重古训而不墨守古训。

10.2因文定义与望文生义的区别:一词多义,是指词在词典中的情况说的,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因为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一个词就只有独一无二的意义。王力说: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前者叫“因文定义”,后者则是“望文生义”。“因文定义”其性质不同于“望文生义”,是因为此词有此义,比较有可观标准。

第三,训诂学并不是太难的,通读训诂学自考用书三遍,大多可以考过。自考用书是宋子然编的书。我是在菜园坝地下书城买的,后面的习题有错误,需要辨识。主要记忆理论就是了,其他的有点印象就可以了,后面的习题看看。

第三篇:自考汉语言文学 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 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毛亨所作的系统解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就是这种训诂最典型的样式。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训诂的方式。也就是从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抽取出来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编纂,形成了类似后代字(辞)典的训诂专书。《尔雅》始见于汉武帝时,共有十九篇。

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一部文献语言学的专著。

《尔雅》曾被称为“训诂学的鼻祖”,其实它不过是汉儒采取传注所作的训诂札记。它将古代注释(以《毛诗诂训传》为主)中曾经有过同样训释的词归纳到一起,再依它们意义的类别加以分编,是一部我国最早的训诂资料集。

《说文》根据“部首”将文字的形体分为五百四十部,用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这一学派以辩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学来阐明古书上没有弄明白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能进一步理解前代的训诂。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如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后一派。张揖的《广雅》

八、传统的“小学”(古代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的一种学问)分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联系的门类: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的总合,就是我国粗具规模的传统语言学。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它的研究范围还不甚明确。另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

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

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训诂分析题)《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诗诂训传》说:“宜,肴也。”《郑笺》:“所弋之凫雁,我以为加豆之实,与君子共肴也。”肴是煮熟可吃的肉,引申啖食熟肉也叫肴。《说文,肉部》:肴,啖也。可知《毛传》、《郑笺》训肴,就是训啖。《说文,宀部》“宜”训“所安也”,则是根《诗经,周南,桃夭》中“宜室”“宜家”所作的训诂。可见屋里有饭吃可以有“安”义,屋里有肉吃,也可以有“安”义。这就说明,在作训诂时,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不能脱离字形的分析的。

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郑笺》:“敦犹投 ”。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毛传〉读“敦”为“堆”字。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十二、训诂的内容:甲、保存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的训诂内容。

1、解释词义:战国时的荀况在《正名篇》中“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荀况所说的“名”,就是今天语言中的词(古代称实词为“名”或“字”。郑玄说:“古曰名,今曰字,其实一也。”)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如《诗经,小雅,六月》:“比物四骊,”《毛传》:“物,毛物也。”又《小雅,无羊》:“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如,江淹《别赋》:“若乃秋月如,秋露如珠,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中心徘徊。”在这里,作者用明月和白露来说明别离的时间、环境:秋夜月明之夕,人在花间月下告别,在月光照射下,只见微风摇曳着花枝,露水在叶上滚动。作者用“光阴”二字来进一步描绘当时的状况。“光阴”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是一对反义词:光是亮,阴是暗。“光阴往来”是指月光和露珠交相照映,徘徊往来,乍明乍暗的情境,以衬托出告别时心中的徘徊不舍之情。

十三、分析句读: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如《礼记,学记》篇把分析古书的句读列为教学和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说“一年视离经辩志。”“离经”就是判断文章的句读:“辩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十四、郑玄断句“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暨”形容日光偏射(《说文,旦部》:暨,日颇见也)。“讫”当作迄,迄,直行也。这段话的前三句说的是日光所照的方位:日初升于东海,西照流沙,偏射于朔暨,南暨。然后说,凡日光所临照之处皆行其声教。(唐代陆德明写过一部〈经黄释文〉。)

十五、《基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称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隋代刘炫认为卜辞的文句应该押韵,其实贾、刘的断句都是错误的。第一,繇辞是韵文,第二,“裔”和“焉”的词义怎么分析,他们把当成语气助词,因而断句是错误的。清初顾炎武在《左传杜解补正》里强调,应当把“裔焉大国”读为一句。因为“裔”的本义是衣边,后裔的“裔”就是衣边义的引申用法。在声音方面,“裔”“界”“介”是一声之转;在意义方面,衣边。田界,介画也是互相会通的。“裔”字在此处是用作动词的,“裔”就是“介”。“焉”字则和“于”的声义相同,是个介词。“裔焉大国”即“介于大国”。“灭之将亡”是说卫侯将被大国所杀,国家也要灭亡。后来卫果为晋所灭。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也没有正确的理解“取舍”和“类”的含义。

翻译:《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翻译:《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不虞”是主要动词,而这个动词的宾语不是“君之涉吾地也”,而是“何故”。第二,从上下文看,这句话不是疑问句,而是质诘句,并且是表达了严厉的责问口气。联系上文“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段话意思是: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十六:分析句读的注意几点:首先,断句读必须结合上下文。其次,一个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必须用语法规律说明句子的构造。再者,句子还反映了语言的情态和感情色彩,这在分析句读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十七:翻译:《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十八:翻译:《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十九:阐述语法,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已把汉语词汇分析为:词,事,名,三类。

二十:翻译:《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二十一:48,《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曾:即现代汉语的“怎么”。《方言》“訾,何也。”

二十二:用虚词确定句型。《庸风,帝冻》: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淫奔”解释“怀昏姻”

二十三、,《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毛亨告诉我们这七个字是一句,而且是反诘句。它用散文来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补足原文所要表达的情状。

二十四、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其”字在《诗经》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种不同用法。如

1、《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两句诗是从农民期待降雨的心情来比喻盼望丈夫回来的殷切思念。意思是说: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钻出明亮耀眼的太阳。这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的例子。

2、《庸风,帝冻》“朝剂于西,崇朝其雨。”意思说:“一清早西边升起了虹,今天整个早晨都要下雨吧!”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

3、《小

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说:“夜里什么时候啦?是中夜。”这是用在句末的例子。

二十五、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词不达意义和句意,训诂书有时是必须分析句子的语言结构的。

二十六、《诗经,小蚊》: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毛传》“争为近言”是语序的解释。

《左传,昭公十九年》:私族于谋而立长亲。杜预注:于私族之谋,宜立亲之长者。这也是解释语序的。

二十七、《左传,哀公十三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杜预注:言灵王怒吴子而执其弟,犹人忿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这是用解释语序的,是用常见的语法结构形式来说明特殊的语序的。杜预的意思是说,“室于怒,市于色”按一般的语序应为“怒于室,色于市”(在家生了气,到街上去发作)。

二十八、56页,简答:语序的作用?第一种,是借助语序表示客观事物在主观感触上的先后。如《孟子,尽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语序是“厥角稽首若崩。”这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点强调声音,也就是先“缘耳而知声”,次“缘目以知形”。第二种,为了重点突出,紧接上文,而颠倒语序。如《左传,公元年》:“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杜注:言虽去犹有令名,胜于留而及祸。接正常的语序应是“与其及也,犹有令名”。这里因为劝说申生应该权衡利害,远离晋国,所以在提出“为吴太伯”之后,就紧接着强调这样做“犹有令名”,而把“与其及也”这种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种,为了协调声律而改变语序。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这里本应该说:“无殆小人”。因为“殆”与“已”“子”“仕”谐韵,所以变换了语序。二

十九、清代训诂学者往往是在分析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去订正前人的错误注解。

十、翻译:《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翻译:61页,《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十一、说明修辞手段:如《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言不欢哗也。这里运用了烘托的修辞手段。

十二、66页翻译: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翻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

十三、71页,阐述表达方法:比如《诗经,庸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你也。”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毛义说:“先母后天,取其韵句”。又如《礼记,祭统》:“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郑玄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纯以见缯色,冕以著祭服。”据郑说,“冕服”即“纯服”,皆谓祭祀的礼服。凡祭服之制,一方面必须是黑色,一方面必须戴冕,此“互文备义”之例。又《礼记,文王世子》:“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又曰:“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备矣。”郑玄注:“贵者守贵,*.上言父子孙,此言兄弟,互相备也”。

十四、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黄侃先生《古书文句异例》古今词言表达情状差异很大,分述于下:第一,古代叙事的文章,大体分为“记言”,“叙事”两类。

1、记一人之语中加“曰”字。如《左传,哀公十三年》;

2、记二人之语省“曰”字。如《礼记,檀公》;

3、记言中有叙事。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第二,古人引书或记言,往往有引文不全和录语未竟的情况。如《周易,同人》。第三,又有“省略之例。”第四,与省略相对立的是复用和连类并称。

十五、78页名词解释:断章取义:此言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1页,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83页,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十六、串讲大意,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讲文章大意,他们把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十七、86页,《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毛亨的解释是: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鼓之音以相乐。

十八、93,分配析篇章结构,《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史记,孔子世家》说过:“定公五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十九、97省略.乙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存在于周秦古籍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它的体例,约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以训诂的形式出现的正文。这是很明显的训诂方法。其二,是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

十、训诂的方法:

1、以形说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辩识声读的专书,名词:“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第一笔意与笔势的问题。“劂意”即字形中反映出的词义,也就是笔意。“笔势”只有较早的文字,才有笔意和笔意相对,是发展的结果,文字符号化了,字形与字义的联系逐步隔断了于是变成了笔势。四

十一、122页,《说文,十二卷下,民部》这说明,在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时,必须以笔意为据。如硬拿笔势说义,则会穿凿附会,走向廖误。第二,异形和数义的问题。这些不同的形体也能统一在同一本义或相互有关联的意义上。《说文解字》中往往是将不同形体的重文统一起来的。

2、因声求义。晚近章炳麟、黄侃两先生在总结前人文献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把训诂学进一步提高到“语言学”的理论上来。128页,简答,如何利用声音来求义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求得本字,以便更好地运用以形说义的原则;第二,是解决方言词的问题,求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第三,是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

128页,名词: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130页,识别古书中的通假现象,以声音为线索,区别本字和借字,是非常必要的。如《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野马”,晋人司马彪注:野马,天地间气。《楚辞》里的“愈氛雾其如磨”,磨:尘埃; 马:磨;

131页,《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所谓“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

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

十二、134页,第三,推求语源的问题。前人早有“声训”之说。所谓“声训”,就是从声 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翻译:《召南,行露》:何以速我狱。《毛传》:“狱,确也”。翻译:“为什么跟我打官 司(招我于狱)”。

138页,章先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阐述语源、疏明语言发展变化的专著。

140页,汉代末年刘熙写的《释名》,大量运用“声训”。他一方面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 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另一方面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音,分辩它的发音部位 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__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训训诂学杰出之作。《说文,草部》:若,择菜也。

十三、146页,1、古代文献语言与后代书面语言,既有差异亦可互相沟通。《说文》未收

录。如《说文,阜部》:“堤,唐也。”其实“堤”与“唐”的义界不同,“堤”指拦水的建筑

物,“唐”指蓄水的洼下之空唐。如《大戴礼记》:“鱼跃拂池。”拂池就是擦到水塘的边涯。

2、古代文献语言也有保留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是疏通训诂的必要

方法。如《说文,酉部》:“滥,泛齐,行酒也。” ‘行酒’者,是普普通通的酒,并非嘉 酿。

150页,考察古代社会,第一,与词义发展有直接联系的是社会生活。比如,“玉”这个词,本来是一种又光泽又洁白的石头名称。“玉”字的词义便从“美好的石头”发展为一切最美好的

品物标志,引申成为“标准美”的意思了。

152页,如“洒”,“洗”这两个字。从音读和词义上来看,“洒”就是今天所谓用水洗除泥 垢的“洗”。如:“涤,洒也”:“沫,洒面也”; “浴,洒身也”; “澡,洒手

也”; “洗,洒足也”。颜师古《汉书注》“洒音信”,可见“洒”与“讯”也是同音同义 字。

十四、154页,洗手是除垢的动作,打扫房间也是除垢的动作。《管子,弟子职》里

“洒”,“ ”,“讯”都可以训泼水。今天“洒”只读Sa,是泼水,“讯”变为定期涨

水,而“洗”则为用水涤垢了。

155页,鸟的“振讯”是用以去其尘垢,就像人弹冠去其尘埃,抖搂衣被去其灰土。因此,振 讯也是除垢的动作。

156页,社会生产也直接影响词义的发展。如《说文,衣部》:襄,《汉令》解衣耕谓之

襄。:“解衣耕‘是一种种植农作物的方法。在天气干旱时,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开,然后用表层下湿润的土播种撒籽,再用表层的土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成长:古代管这种播种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

162页,与社会生产直接有关系的,是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如《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里,有两种计算年月的方法:一种是用“日”来表示月份的方法,一种是用“月”直接来标志的方法。

十五、171页,训诂的运用。一,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如《论语,阳货》: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这句话是说孔丘不愿结交阳货,又怕失礼,所以当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见他。这里的“时”如何讲?有人主张“时”是“伺”的假借,意即“窥测”。这个说法比较牵强。一则,“时”与“伺”古代同韵而异纽,“伺”又是很晚出的字形,古代“伺”只作“司”,商鞅变法有“收司连坐”之语,“收司”即“纠伺”,可证“伺”古作“司”,如以“时”假借为“司”,就更不妥了。二则,意思上也有勉强之处。举例:首先,推求古音的正确读法。根据章炳麟先生《二十三部音准》和黄侃先生的《古本音》,“时”的古音读dai,与“待”同音。二字均从“寺”得声,声符相同。其次,文献中其他例证,证实先秦确有“待”假借为“时”的习惯用法。

1、《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步,门外谓之趋”。这是讲人在宫中的动作。“时”即是“待”,今写作“呆”,即“停留不动”。

2、《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司马彪注:“时女犹处女”。即“待于室中之女”。“处”、“待”都是呆着,可证“时”即“待”。

3、《尔雅,释宫》:“鸡栖于弋为,凿垣而栖为埘。”则“埘”亦“时”的后出字,“埘”即鸡居处待止之所,可证“时”,“待”二字之关系。再次,“待”有“等待”之义。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谷梁传》,《公羊传》也记载这件事,《左传》“待姆”的“待”和“女待人”的“待”,均义为“等候”,《左传,文公十五年》:“立于朝以待命”这个“待”也当“等候”讲。“时其亡”的“时”的“等候”义,就是假借这个“待”而产生的。四

十六、184页,通过训诂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及其科学文化。所以甲骨文“女”字象两臂背缚跪倒这形。由此可见,妇女在这种家庭中,是与奴隶或牲畜同等看待的。《说文,人部》:“,慎也”。“ ”与“服”乃一语之变。《礼记,曲礼》:“纳女子于诸侯曰 酒浆,于大夫曰 洒埽。”

四十七,190页,运用于工具书的编纂。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首创了用偏旁部首来统帅文字形体的编排方法。汉代人释词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互训。互训是用同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法。如《尔雅,释诂》“疑,戾也”。这是根据《诗经,小雅,雨无正》“靡所止戾”和《大雅,桑柔》“靡所止疑”这两句诗而得出的。如《计经,小雅,皇皇者华》里的几句话中的“咨诹”,“咨谋”,“咨度”,“咨询”都当“访问”讲,所以这里都是同义词复用。这种互训,只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它们有相对的同义,并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__ 194页,第二,推原。训诂解释词义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这种方法叫推原。

195页,第三,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义界。义界与互训的比较:互训只能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相对同义的词进行比较,并不能说明词的概括意义。用义界的方法来训释词义,对帮助人们了解词的概括含义,是更为行之有效的。如《说文解字,旦部》:暨,日颇见也。这就是用义界的方法来训释“暨”。“颇”是偏斜的意思。又如《说文解字,车部》对“辍”的解释:“辍,车小缺复合者”。“辍”的本义不是停 止,而是行车中途发生障碍,修理修理还可以继续前进和意思。如《说文解字,部》对“达”字的解释:“达,行不相遇也。”凡是中途遇到任何事物都会有被阻止的可能。走一条路而没有相遇的事物,自然是通达的了。

197页,《说文,见部》‘不毛之地’解释“不长庄稼的荒芜之地”,并不是连草也不长。

四十八,198页,运用于指导阅读和语文教学。《曹刿论战》“败绩”纯指车不能行。如《礼

记,檀弓上》:“败绩”就是车不能循迹而行,故辙乱而颠覆的意思。名词解释:

1、句读:26页 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2、断章取义:78页,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连类并称:81,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4、反义词对举:83,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5、章句:84,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6、以形说义:119,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翻译:

1、《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

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2、36页,《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译: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3、43页,《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4、43页,《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5、59页,《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6、61页,《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7、67页,《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叶密线地加以弥缝。8、86页,《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亨根据全诗的基调,认为“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诗人的一种向往,并不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宜为”、“宜以”、“宜有”来说明。译: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 鼓之音以相乐。9、131页,《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译:“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__

第四篇:训诂学学习心得

[训诂学学习心得] 说来话长,上学期期末选课的时候,看到“训诂学”三字,心中甚是疑惑:这是干嘛的?于是百度之:“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训诂学不属于语言学、语文学之范畴。训诂学不等于语文学加语用学。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但不等于语义学、词义学。

话说上课几周之后,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首先是关于训诂学的学习内容。在我的观念中,我以为训诂学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举出来,然后一条一条的讲它的意思。这样多没意思呀!后来上过课才知道,训诂学是根据情境和语境,来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这样一来,就不是硬生生的讲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时也容易记住字的意思。

我感觉到,老师每节课讲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对话,故事情节,可能最后还能告诉人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师在讲解字词的意思时,或而引经据典,或而信手涂鸦,将那些需要训诂的字意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这让我学起来更加轻松。另外,老师会抽同学起来标点,这一点我也觉得很大的考验了同学们的文言文能力。

扪心自问,老师讲过的也没记住多少,主要是课前没有预习,课后也没有复习。不过还是有认真记笔记,知道了训诂方式的一些术语:有一般形式的义训、义界,还有特殊形式的互训、形训、声训,推原。而训诂的方法有观境为训、因声求义、据形索义、词素分析,以及其它几个不常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确实很有必要来上训诂学这个课。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一、指导中学语文教学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字义、词义,它跟讲授中学文言文的关系十分密切。

1、帮助准确解释古书的词义

2、帮助取舍进行决断 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

3、帮助弥补注本的不足。

4、帮助纠正误注。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指导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 诂知识、1、训诂与校勘 通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先决条件。

2、训诂与标点 正确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训诂。

4、训诂与翻译近代学者严复论翻译,有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三、指导辞书编纂

1、参照体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

2、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掌握了一定的训诂学知识,懂得了训诂的条例和方法,可以发现和纠正字典辞书在释义上的个别失误。

3、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训诂学是研究字、词义的学问,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辞书编纂提供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辞书不致将应列的义项漏略掉;已经漏略掉的,还可以在重新订时加以补充

第五篇:训诂学作业

经济学院国贸系市场营销专业 崔雅秋 ***675 训诂学作业:

用声训的方法,释“直”

经济学院国贸系市场营销专业

崔雅秋

***675

声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 ”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例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在《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一句话: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可以运用声训中同音的方法来解释“直”字。“直”、“职”古音都是章母,职部,入声,音同假借。因此,“直”就是“职”的借字。职,引申为“所”,《管子·版注释》“得春职”即“得其所”,《汉书·宣 帝纪》“毋令失职”即“毋令失所”,所以,在这里“直”与“所”同义,作”所在、去处“等讲。

下载训诂学自考试题2018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训诂学自考试题2018.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训诂学学习心得

    学习训诂学心得 我认为训诂就是从多个层面研究古代汉语的,而古代汉语是我国的文化财产,如果不是历代有文人把它们保留并传承下来,或者在某个时期的人们不去学习的话,那么就不有......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自考试题

    2008年10月自考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54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 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 “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最初单称“诂”或“训”。“诂”亦作“故”。《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

    训诂学论文选题

    “声旁有义”与训诂校勘周子翼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3(3/4) “声旁有义”与训诂校勘周子翼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4.13(3/4)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黄桂婵语文教学与研......

    企业文化自考试题

    http://wenku.baidu.com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全国2010年4月自考企业文化试题课程代码:0329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自考线性代数试题

    全国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线性代数(经管类)试题 课程代码:04184 说明:在本卷中,AT表示矩阵A的转置矩阵,A*表示矩阵A的伴随矩阵,E是单位矩阵,|A|表示方阵A的行列式,r(A......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

    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 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条,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