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阅读答案
若以阅读理解效率的高低为标准的话,一般的阅读可分为“精读、速读、略读和泛读”四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孙道荣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好像与生jù()来就是这样的。
话题是聊不完的。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lán()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儿子弯腰拣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搛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其实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他(她)总是及时站起身来,去帮我们。
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选自《杂文报》2009年3月3日)
25.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与生jù()来波lán()壮阔
26.结合修辞方法,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27.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3分)
28.“写小事抒真情”是我们在写作时老师反复强调的写法,请简要分析本文这种写法。(3分)
29.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做儿女的本文,读完本文,请你策划一次近期孝敬父母(老人)的行动打算,并说出决定那样做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25.俱 澜
26.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勤劳,时刻关爱着儿女的性格特点。
27.文中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时刻关爱子女的伟大母亲。
28.本文通过描写一家人吃饭时母亲总是站起来忙里忙外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世界上最伟大而无私的母爱、父爱这个主题,生动、感人。同时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29.思路点拨:只要围绕“孝敬父母”来写,语句通顺,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难忘那个人
难忘那个人
那个人,不知为什么,总是让我记在心上;不知为什么,脑海里总是浮现他的身影。虽然过去我曾那么埋怨他,虽然我曾那么不喜欢他。但是他离开时,我却那么的不舍,那么的留恋。为什么人总是这样,失去时才会珍惜。
语文课上课时,每个同学嘴里不时在抱怨着:“左边一本教科书,右边一个何泉林,中间一个大于号。”可见他的课是有多么地乏味。给我们上课时,他不高的个子总是套上一套不合身的西装,一副镜片厚厚的眼镜架在他那塌塌的鼻子上,多天没理的胡子,浓浓的黑眉,给人一个不整齐又滑稽的感觉。大家都不理会他的来到,依旧那么乱哄哄的。直到他狠狠地拍讲台上的桌子,大家才安静下来。他的课,只是照着参考书念一些知识要点,加上自己一点见解,一堂课就那么过去了。这不,调皮的几个男生又在絮絮叨叨个不停,他立马停下了讲课,又在那里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了,直至下课铃响了,他还不乐意停下来。
下课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像是上课时不苟言笑的老师,而更像我们的好朋友。同学们去问他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他都很乐意也很风趣地给我们解答。偶尔他到宿舍查房时,我们都很喜欢和他开开玩笑,这真是所谓的“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啊!
有个周五的下午,外面突然噼里啪啦地下起了雨。11班的一位同学凑巧没带雨伞,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学校大厅里等雨停下来。刚刚下班路过的何老师,看到了这位同学,他问了缘由后,毫不犹豫把自己手中的雨伞借给了那位同学让他先离开。这一幕让正好路过的我惊呆了,平时貌不惊人的老师,其实是很关心同学的。
星期五下午,为了准备艺术节的节目,很多同学都在西大操场上辛苦地排练着。期间,班长从教室跑过来对我们说:“何老师要转校离开我们了。”我突然想起,在他要离开我们前的一些天,给我们上的课文题目就是“最后一课”,他没有流露出任何敷衍的情绪,还是一如既往认真地给我们上课。刚听到这个消息,我还不太相信他真的要离开我们了。直到我回到教室后,看到每个女生都双眼红红的,眼眶被泪水挤得满满的,我才愿意承认他离开了。不知怎么了,我的眼泪也随之流下来了,尽管何老师已经离开学校了,可我眼前常常浮现着他在讲台上讲课被同学们欺负,下课时和我们嘻嘻哈哈,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不会再有这些了。
在最近几次的自我测验时,我的成绩都还不错。这时我才发现,从他那里我其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何泉林,我们曾经的语文老师。既有点缺乏教学经验,又有点孩子气,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善良、风趣等等。总之,他就是我最喜欢的、令我难忘的语文老师。
第三篇:《站起来》教案
16站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感受男孩的男子汉气概。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一次次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教学重点:了解男孩找到男子汉气概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一次次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为祖国赢得了金牌,我们看下相关视频.师:看到女排艰苦奋斗最后取得的胜利的视频,你有何感想?指名答
师:是的,奥运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摔倒了,他们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为国争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一个16的少年如何倒下去又站起来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告诉老师课文讲了什么?
(男孩在失败面前一次次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男子气概)&(摔跤)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快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因为什么父亲把儿子一个人 单独放在训练馆?
指名答(父亲为了让孩子有男子气概,请摔跤教练为他训练孩子)
四、学习第3、4段,感受男孩面对强大对手的毫无惧色。PPT展示,用心品读,体会感情
1、师相机提问:小男孩面对的对手怎么样?指名答
放大“教练当场安排男孩和一个成人摔跤手比赛。”“摔跤手一发力,孩子便倒在地上”从这两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答
(一个16的中男孩,面对一个成人摔跤手,不管是从力量还是在专业技巧上,他都占不是对手。书上哪个词概括地写出了小男孩面对强大对手时的样子?(毫无惧色)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结合插图中男孩形象,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不能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毫无惧色”一词的意思?
(就是一点也不感到害怕,面对强大的对手还很慎定)下组合作,探究讨论
1、孩子在与巨人摔跤时,是怎样的表现?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说明小男孩怎样的心理?表现出男孩的什么精神?
2、父亲看到孩子的表现时,开始是怎样想的?
3、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并小组开展讨论 解决问题1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说明小男孩怎样的心理?表现出男孩的什么精神? 师指名答,小男孩的表现是(勇敢、面对强大对手毫不退缩)表示动作的词有(走、瞪、移动、抱、倒、站、吼、迎、摔倒)。思维拓展,生填空,我看到了一个()的男孩 解决问题2 三个月后,父亲终于可以看到孩子了,此时,他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儿子? 指名答(强壮、威武、所向无敌、战无不胜的人)
孩子到底表现如何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3、4段,看了孩子的表现,父亲是什么态度?(羞愧、失望、恨铁不成钢)
出示第4 段父亲的话,指名读,(用失望、羞愧的语气读)
五、学习第5、6段,感受小男孩的勇气和毅力。
结果真的是这样的吗?听到父亲这么说,你觉得他说得对吗?为什么?
1、出示课文第五段
看了男孩16次倒下站起来的过程,你想对男孩说什么?
师:在这来来回回倒下去、又站起来的16次中,他可能会遇到什么什么困难? 生:会摔得出血,会痛,会坚持不下去。。
师:来来回回一共16次,意味着倒下去16次,站起来16次,意味着失败了16个来回,意味着16次的疼痛,意味着16次的汗水与泪水————可男孩是怎样面对这16次的失败,16次的被打倒的呢? 生:他勇敢地站起来。播放音乐
师;是的,也许,在这16次的倒下去中,他摔出血了,太痛了,痛到骨头里,他会对自己说————站起来
也许,倒下后,他实在没有一点力气了,他太累了,但他仍然会皱紧眉头对自己说————站起来
也许,倒下后,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甚至想要放弃,可他依然
咬紧牙关对自己大声说————站起来。
师:同学们,从小男孩这来来回回的16次倒下去,又16次站起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的勇敢,可是他的父亲却只看到他不经打,一摔就倒,父亲后来态度有变化吗?他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6段,齐读。
父亲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倒下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倒下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是真正的男子气概,你觉得还有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师总结,相机指导
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永远不能被打败;
一个人跌倒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他赖在地上不肯起来;
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解决它,尽量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真正男子气概的人。板书:
16站起来 勇气、毅力
| |
真正的男子气概
/
第四篇:《站起来的良知》阅读答案
站起来的良知
李丹崖
(1)默克是一名医生,今年76岁了,瘸着一条腿。他的这条腿是被战友们打瘸的。但是没当他讲起这段往事,兴奋与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2)那是1941年的9月,苏联正式发起了莫斯科保卫战,默克所在的德军阵营因战线太长,再加上莫斯科的天气逐渐恶劣而节节败退。
(3)一天,在一场激烈的巷战之后,默克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十几个人,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向莫斯科郊外的一个村庄退守。那是一个被炮火洗劫一空的村庄,冲天的浓烟和火药味呛得人睁不开眼睛。
(4)苏联红军在后面穷追不舍,默克等人隐藏在一个倒塌的民舍里。那是一片废墟,一看就知道双方大量火力刚在这里交锋过。默克藏在一个废弃的灶台里侧,透过一个豁口,可以观察外面的动静。
(5)苏联红军一步步向村庄逼近,默克等人蜷缩在断壁残垣之中,瑟瑟发抖。好在浓浓的硝烟救了他们,苏联红军竟然没有抓到一个人,只得悻悻地离开村庄,向前继续追去。
(6)约摸半个小时后,默克等人从废墟里爬了出来,准备迅速集合撤离。然而就在此时,默克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呻吟声,那声音来自自己藏身的灶台另一侧的一片草垫。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她用几乎走调的声音、无比慌乱的手势,对着默克哀求着。虽然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手势,默克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在恳求默克,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她的孩子。
(7)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哪知就在他刚刚掩上草垫的一刹那,孕妇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默克再次挪开草垫,发现妇人两腿之间的白毯子已经被鲜血染红。做过医生的默克意识到:妇人要生产了!孕妇的身体看起来极其虚弱,加上条件恶劣,如果自己不帮助她接生,她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默克这时也顾不了连队的集合号令了,连忙示意要帮孕妇接生,孕妇点头同意了。十分钟后,一个男孩高亢的哭声响起来,母子平安。默克留下了自己身上仅余的食物,然后飞身跑出废墟。
(8)等他赶上连队,战友们已经走出村子将近5公里了。看到默克两手鲜血,他们开始质问起他迟到的原因。默克如实相告,没想到长官大发雷霆,一脚把默克踢出很远,然后,10多双军靴雨点般地踹到了默克身上……
(9)默克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了苏联红军的担架上,他的右腿被战友们踹成粉碎性骨折,是苏联红军救了他。
(10)二战结束以后,作为战俘的默克回到了德国。他原以为人们会对他加以鄙视和谩骂,然而,大多数国人却并没有那样做,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
(11)为了救一个敌国的孕妇,默克甘心违背军纪,活生生地被打折了一条腿,做了战俘。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4分)
2.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3分)
读书卡片
篇名:《站起来的良知》 作者:李丹崖
摘句:默克挪开草垫一看,底下竟然藏着一个孕妇,即将分娩。孕妇一看面前站着一个德国人,立即吓得浑身抽搐。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7)段“默克含着泪掩上了草垫,准备离开”中默克当时的心理。(4分)
4.为什么默克回国后没有收到预料的鄙视和谩骂,“相反,一家医院还主动接纳了他,让他做主治医师”?(4分)
5.第(11)段中,“默克说:’我永远不后悔,尽管我瘸了一条腿。但是我的良知却站了起来!’”这句话表现了主人公什么精神?其中加点词是什么意思?(5分)
参考答案
1.德国军医默克在躲避苏军追赶时无意间发现一名苏联孕妇,并帮其接生,因而晚归部队,遭到长官和战友毒打致残,后被苏军所救。战后归国却被大多国人接纳。
2.“竟然”表明出乎意料,默克没想到会在战火纷飞的紧急关头会遇见临产的孕妇。“浑身抽搐”表明孕妇的极度恐慌。该句写出默克和孕妇的不期而遇,为下文发展设置悬念,使得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同时为赞颂默克的良知作铺垫(1分)。
3.他是一名德国军人也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不愿看到战火蔓延到普通人的身上;“掩上了草垫”是为了不让孕妇再被人发现而遭受到无妄之灾(2分)。“眼中含泪”,因为他那颗同情与怜悯的心,也为下文他向孕妇伸出援助之手埋下伏笔。(2分)
4.德国人民和纳粹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多数德国人是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他们也是有良知的(人性善良的美德是没有国界和分歧的,做人的良知会得到普遍的认可)(2分);接纳他的医院更是独具慧眼,因为像默克的选择更加证明了,这样有良知的大夫,一定是热情、善良、救死扶伤、对本职工作极端负责的人。(2分)
5.默克的精神:善良、舍己救人、无怨无悔,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良知却站了起来”:为了向敌国的孕妇伸出援助之手,默克违抗军纪,以一条腿被活生生打残的代价,成全了自己的美德(以肉体的残缺换来精神上的伟大)。这表达了默克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值得,无怨无悔),彰显了人格的光辉。(5分)
第五篇:因为爱着那个人
因为爱着那个人
生命里有些记忆原来真的不能忘记的,你以为忘记了,但是当你
静下心来,又清晰的重演曾经的美好。在现在看来开心不开心的时光都是那样令人难忘。
那些曾经为自己离开找的借口都是那样的苍白,原来爱一个人真的没有借口,不需要理由,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因为那份感觉,那份就算缺点,但在你的眼中一样是可爱的感觉。因为你爱的是那个人,独一无二的那个人,那个梦中曾无数次见过,你心中一直期待的那个人。
因为爱着那个人,所以你会过于在乎自己,过于挑剔自己的一切,当你爱上一个人,你恨不得自己是完美的,在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中,你希望是那位美丽绝伦的仙女。
因为你爱着那个人,你出充满了幻想与幸福,你生活满怀感激,你变的善良,变得更有味道,因为爱着那个人,你变的更细心。你甚至天真的幻想着无数个关于你们的悲或喜的凄美仰或是完美的结局。
因为爱,你可以等待,你可以用心安静的等待,你也会更加成熟,逐渐理性。
一生中能有几次遇到倾心相爱的人,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相守住,人总是把相爱的美丽在心灵的最深处,总是在深夜人静时去感叹去感伤。
可是,可是亲爱的,为什么不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呢。为什么
不能紧抓住这份感觉、为什么不能在年老时无悔的牵着手,慢慢的陪着你走,慢慢的直到永远,而轻易的放弃这份美好的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