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13: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

第一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

语文教学向来是教学中的基础与重点。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一

0引言

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结构中,语文学科被定位在基础文化课系列。由于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自身颇多的特殊性,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和考核难度与普高相比大大降低。惟其如此,很多学校和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对于中职语文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是在教学计划中一再压缩语文课课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删减教学内容,有些学校甚至要求语文教师只给中职学生讲点应用文写作常识。这样一来,一直强调“文道统一”的语文课,一直以活色生香、妙趣横生为标志的语文教学就变得非常功利、“市侩”而索然寡味,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迷茫,学生也鲜有收获。

1寻求中职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良策

作为长期从事中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和基层教研工作者的笔者心急如焚,苦苦寻找破解困局的良策。思之再三,笔者想起自己的恩师—安徽省潜山县野寨中学特级教师汪南松先生早在1997年提出的观点:语文课应该教成“人课”。汪先生说,“语文不应看作专管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仅仅为其他学科学习和将来工作服务的‘后勤’学科,而是一门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健美个性及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他认为,语文教师“根据中语教材的特点,通过独特的方式方法,可以使学生受到情意熏陶,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纠正学生习染的不良思维习惯,开启学生智慧,发展他们的注意、观察、接收、记忆、判断、推理等能力和综合创造才能;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听、说、读、写训练,改善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让他们掌握语文活动的基本技能及其调节机制,获得开展交往、驾驭生活和推动事业前进的本领。”毋庸讳言,汪先生的精辟论断是着眼于20世纪末普高的语文教学有感而发的,带有鲜明的指向性。而当前中职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与普高相比,存在不少区别,中职学校教育对象的学业层次、认知结构、接受能力与普高学生相比不能相提并论。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同是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肯定存在诸多共同点。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性质(思想性和工具性)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也可以是关联互通的,课堂上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是完全可以复制的。一句话,要把中职语文课同样教成“人课”,把中职语文教学同样当作对学生进行情意熏陶、思维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手段,以培养大批既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又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的合格的中职毕业生,这既是中职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纠偏改正的重大研究课题。

2用好中职语文教材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虽存在多个版本,但无论哪一个版本,选录的篇目绝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教师都能从中挖掘出对学生进行情意熏陶的丰富内涵。如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一册)中的《腊梅》是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佳作。教师完全可以从大多中考失利者、心理脆弱者的中职学生角度,积极引导学生向作者看齐,珍视生活历程中像腊梅一样的平凡的事物,并从中感悟和汲取一种不怕磨难的顽强的生命力,并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战胜学习与生活中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困难、挫折,规划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就业目标。又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职业模块)》教材中,有一篇题目为《那一年,面包飘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因家境贫困而失学的少年如何牢记老师的教诲,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一技之长并取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设置悬念增强文章表现力和吸引力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可以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情意内涵,告诉学生,“读书深造固然重要,学得一技之长贡献社会同样重要”。“东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树立自信,不怕困难,就能学到真技术,练就真本领”。这样的语文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大有好处。再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拓展模块)》中选录了当代语文教育家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中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抓住作者讴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首创者的创新进取精神,联系自己学校往届优秀中职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教育广大学生对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将要遭遇的艰难曲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被困难捆住手脚,要具备过万重山做“第一个”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否则必将一事无成,到头来悔恨终生。当然语文课不同于思想教育课或政治课,单调枯燥的说教,盛气凌人的训导,其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考虑中职学生学习心理和成长目标,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伺机点化。重要的是学生必须依托文本,依托课文中自然逼真、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精准得体的语言情境,自然感悟,真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熏陶,在水到渠成中激发情感共鸣。

3中职语文教学的思维能力训练

我们提倡中职语文课同样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绝不照搬普通高中的那一套做法,而应按照市场对技能人才文化素养的具体要求,结合语文教学的固有原则和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并安排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譬如工科类的专业在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职业模块)》时,会学到卡尔马克思在高中毕业时写的一篇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在扫除字词障碍后理清课文思路,然后抓住“考虑”这一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没有认真考虑”哪些情况,产生了哪些后果;从“认真考虑”方面又讲述了哪些内容;作者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什么;为什么说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才是最高尚的职业;等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接收,然后再进行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尽管从阅读理解到分析判断每个环节的任务都不轻松,也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提示和点拨,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会有起色、有进步、有提高。而且在语文课上阐发的观念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对于即将面临择业、就业和创业的中职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加深刻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中职教材中,如《像山那样思考》《好雪片片》《一碗清汤荞麦面》《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等课文,都蕴涵深厚的人文情愫和人文关怀,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远离甚至抛弃必要的思维训练,学生也就无从体会和感悟,语文教学自然也就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求真、从善、爱美的思想品质的情意目标。尤其在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品质普遍偏低,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要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必要的思考,对林林总总、千变万化的身边事物做出判断和取舍,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理想,改变自身诸如不懂感恩、好逸恶劳、缺乏同情心,不爱护自然等诸多不良品性和习惯。

4中职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谈到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服从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定位也各有侧重。譬如旅游、酒店、商品营销、社会文化艺术等文科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更多情况下需要与人打交道,社会交际面广,当然离不开听话和说话。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以此为训练重点,让学生懂得听话的基本原则是听完整、听明白、听深入;说话的基本原则是简明、连贯和得体。同时要创造情境,经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听话和说话的种种技巧。尤其是在说话能力的培养上,除了要有意识地加大普通话训练的力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模拟辩论、模拟导游、模拟商务谈判等途径和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对象和场合,适时使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节奏,借助合理的措辞方式和恰当的修辞方法,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而对于学习机电、汽修、数控等工科类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应该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读和写两方面,因为工科类的学生毕业后多数在制造业就职,将会接触较多的机器与产品。如果业务熟练,工作能力强,很快就能在企业中成长为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随着岗位的变动和职位的升迁势必需要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广告词、策划书、工作简报之类的应用文打交道,所以中职语文课应教会学生一般应用文的行文格式,掌握一般应用文写作的要点和技巧,这对工科类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当然,我们强调根据专业性质对听、说、读、写的训练安排有所侧重,并不是说中职语文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而是要求中职语文应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职教特色,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唯有如此,中职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而中职语文学科本身也才能彰显其作为基础文化课的价值和意义。

5结语

把语文课教成“人课”,言犹在耳。尽管社会在前进,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涵也随着教育自身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多的变革,但“教书育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不曾改变。中职教师面对生源对象成分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特殊群体,担负着更为繁重、更加辛苦、更缺乏理解的“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只有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和高度自觉的责任心,满腔热情地关爱学生,潜心工作,才能胜任中职教学。而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既不能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斤少两”,也不能盲人摸象,缘木求鱼。总之,要从中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充分汲取文本的精神养料和语言精粹,尽最大可能地培养中职学生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他们人格的发展、学业的发展和将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表达基础。

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二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第二篇: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论文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①。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N]光明日报2009,08-25.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王策三教授在《关于研究阐明教学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第三篇:对电解质教学的一些认识论文

电解质问题是高考的命题热点。从命题形式和题型上来分析,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从知识点方面来分析,命题主要涉及:①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②盐类的水解;③离子共存;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⑤离子的推断和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本文结合我校实施新课标三年来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必须注重相关概念的理解。要理解和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对它们的辨析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字,也就是说,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些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有关。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2.高考中的常见题型

高考命题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题型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概念辨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得分与否取决于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是否充分。①有些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②有些要求不能共存,但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如溶液的颜色、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溶液的酸碱性等。(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①书写。让学生严格按照“写、拆、删、查”的步骤书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书写的难点在于过量问题,采取的策略应抓住少量。②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原子、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3.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从高考试卷来分析,电解质考查不外乎两大块:①概念;②离子。对于基本概念考查,只有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对于离子问题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①离子共存;②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③离子除杂和鉴别;④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决离子共存问题,认真审题是关键。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加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要紧抓离子反应实质,只要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都会容易解答。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首先要检查方程式两边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对给出的习题精挑细选,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总结解题方法,并使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第四篇: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

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其文学性和思想性,却忽视了语文教学还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或者说我们本身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就有所欠缺。老师们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语言形式。即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重习题式训练,轻实际能力培养”的“三重三轻”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利于陶冶审美情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下气力改进语文教学,突出工具性,渗透教育性,着眼发展性。

一、淡化“习题式”练习,加强语文能力的训练。

语言文字历来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工具性。工具地掌握唯一途径是训练。应采取“读得多些,讲得少些,练得精些”的办法,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眼、动口,朗读课文,两耳听读,让课文语言一次次输入大脑记忆的仓库。至于练,绝不是“习题式”的练习,因为语言文字的应用是整体的,所以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凭借教材及其特点,有步骤地进行精读、略读、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猜读„„以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记忆的水平,重点突出教材精彩片断的教学;在精读中,应扣紧教材语言,让学生比比读读、推敲词语,领悟语言的神韵,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至于听话、说话能力,也应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到大幅度地训练。总之,训练应从应用出发,重在培养语文能力。

二、摈弃“发胖式”的分析,注重感受熏陶。

语文教学渗透教育性,必须摈弃流行已久的“发胖式”的分析,因为这种“分析”既耗去了教学的有限时间,又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教育性。其表现是语文课的思想道德教育被无形、无情的说教式分析所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被老师的讲解所取代。这种没有感受的教育。只能是概念的、空洞的、无力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一朴素的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这叫“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文道结合”,而不是“文+道”。所以教师应把握教材及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激起热烈的情绪,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必然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高尚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这便是“学文”中“育人”。

三、反对“封闭式”读书,提倡到源头中学语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知不觉地被学校高墙将其与大自然、与社会生活隔开。就作文而言,一是普遍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面壁苦思”“闭门造车”;二是教师指导方向、方法存在问题,培养技巧已成倾向。许多教师不带学生去认识周围世界,不去接触生活,只是关在屋子里读范文,背“好词佳句”。学生只记得词,不懂得词的形象与感情色彩,于是写秋天用了很多写春天的词语;有甚者词语堆砌,辞不达意。仅“一件事”就让学生写《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发生在放学路上的,发生在家里的,发生在星期天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谓无所不包。学生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写,只得抄、搬、缩。学生强作无米之炊,教师则堂堂加码:“开头诸法”“结尾妙语”,记装公式”,“套作”、“仿作”,絮絮叨叨,弄得学生迷迷糊糊。其实语言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语言的发生就是用来交往的需要,自我表白的需要。多写,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亲眼看到和感受的世界。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有形、有情、有境,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通,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学活语言;在理解、运用语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几次都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一次亲戚叫我帮他写一则工作方面的申请书,我当时想拒绝,因为从来就没有写过,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怕写不好,耽误了人家的大事情。没想到亲戚却说,你是学文科的,应该对这些很拿手的,就拜托你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一脸的尴尬,只有答应下来。想来自己是学文科的,说这些都不会还会写些什么呢?旁人听了岂不成笑话了。确实,在大学里也有公文写作这门课,因为是选修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担任公文写作的老师,上课也是含糊其词,草草了之,并没有实践性的训练。因此对于普通公文的写作只有点模糊的概念,现在要提笔来写,心里未免有些底气不足。此后,我查了相关资料,反复修改,才勉强完成亲戚交代的任务。

类似忽视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新闻也有许多,江苏省人才市场拿出10个岗位面向大学生招聘,筛选之后80多人入围,有一题是根据素材写一则邀请函,80多个文科毕业生竟没有几个能写出一份完整的邀请函,绝大多数“缺胳膊少腿”。作为工具的语文竟面临如此尴尬的处境。

学了语文,不大认识汉字,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东倒西歪,说不好普通话,朗读文章支支吾吾,没有阅读报刊的习惯,不会写简单的应用文,诸如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而生活却离不开语文: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医生的病情记录,警察的审讯笔录等等,都需要语文这个工具。语文的广泛使用与语文运用的生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反,学了语文,能很好的掌握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的人,就能在日常生活和就业中显出优势来。大学同窗的一位好友,就是因为有一手好笔头,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应聘的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大专生的学历打败了更高学历的竞争对手,赢得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也是做得得心应手。尽情的施展了她良好的协调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近几年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工具性无形中被冷落。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潜意识里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因势利导,重视教育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离生活越来越远,才能有效的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的一些认识,也是在阅读的书籍和向老教师不断请教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当然如果要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抓住语文的工具性来进行施教,还要在自身教学水平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加强对文学全方面知识的学习。

对语文教学工具性的认识

天津市红桥区外国语小学

刘媛

第五篇:对党的认识论文

我对党的认识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党校学习,个人对于党性的知识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什么是党,什么是党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从总体上,党课对于入党积极份子的培训是必需的,老师们可以从各个方面为我们介绍党,让我们了解党,深入党,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解,端正入党动机,增强党性修养,以实际行动积极争取入党。我认为在党校的学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什么是党,怎样发展建设党;二是什么是党员,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党员。

关于第一部分,在介绍基本的党性知识,例如党的组织制度和党的纪律,党的光辉历程等,同时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什么是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对于党性知识是尤关重要的。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于新时期,党的发展必须始终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才能保持我们党“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必须始终保证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有效地领导社会各阶层的发展。

对于党风建设问题上,我们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争取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应把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效果当成是共产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思想上理论上武装自身党性的头脑意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组织好对于时事的学习,努力落实好“十二五”的规划纲要,齐手为共建幸福美好生活贡献自身的力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底,努力推动党的正义之风建设。

关于第二部分,充分了解入党要求与程序,认识党员权利与义务,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努力创先争优,积极追求入党。在党的光辉历程下,切实牢记并落实公安民警的光荣使命。

在坚持发展党员“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同时,不断加强对党员先进性学习,保证入党积极份子从思想上行动上认可党,相信党。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思想信念,并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终身。

党是一个神圣的组织,只有怀着无比崇敬的态度,谦和地加入为人民服务的行列,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党员。

一是相信党,了解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所以加入党,并非意味着享福,而是一种为人民大众谋利图幸福的责任,是处于人民前面的榜样。在新的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地位的逐渐认可,越来越多的人群想加入党组织,以此认为是享受,是争取升官升职的通道,所以必须在入党之前,充分让入党积极份子有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的动机,这样才能保证党员质量,才能保持党内为人民服务的纯洁性。

二是深入学习党,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优秀的党员先锋刘少奇先生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可见,党员的党性对于党员自身和对于党的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维持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如何让共产党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这都取决于一个党员的党性。加强党性修养,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基础工程。只有保持共产党党员的三个党性特征,先进性,实践性,时代性,党员自身才能有所发展,对于党的事业才能不断与时俱进,争先创优。

我认为自己在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二)党员角色意识不强;

(三)党的宗旨意识不牢;

(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等。”所以在新时代背

景下,做为一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加强党性修养除了从基本的政治方向,共产主义信念等之外,应加强高尚的道德情操修养,继承民族精神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为了适应新时期,更应加强创业精神的修养。

三是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宏伟的共产主义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学懂,学精,利用先进性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为实践中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力量。

党章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之所以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以宏伟的共产主义作为党员的最高理想,除了理想的导向驱动作用外,还更为共产党员前进的方向指明了一条道路,为共产党员在处理利益关系时提供了一种方向导航,让党员们在作出判断时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四是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大是大非问题。新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资本主义已经灭亡,现代的资本主义时吸收了社会主义优秀成果的资本主义,是第三条道路的资本主义,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去对待它。吸收资本主义当中的优

秀成分,让资本主义优秀模式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保障。正确地去看待社会主义,不要曲解社会主义。就像邓小平先生说的,“不要以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那为什么社会主义就不能有市场经济呢?”在当今时代趋势下,少数人误解了社会主义,把它当成传统,不时尚,以为资本主义就是好,这是不对的。正确看待社会主义,要弄清,社会主义过去是诱人的,现在的发展也是动人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更是喜人的,所以我们理应在对待两种意识形态上,要对双方都有清晰的认识,一比较,社会主义的优势便出来了。以社会为本,立足国际,是我们大学生党员所应有的广大视野。

五是精神上入党,实际行动上更应入党,把理论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中。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拥有高度的理论精神指导是不足够的,要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必须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才行。从小事做起,把大事做好。一名优秀党员,在他的实际行动中,往往对于他身边的人群都会有一定的带动和鼓励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听取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来,更应到群众中去。用优秀的共产主义之风感染周围的群众,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除了在实际行动中可以利用党的理论知识指导党员实践行动之外,党员更可以从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感悟,让实践反馈理论。实践是理论之母,真理是从社会活动中产生的,被社会实践检验过的,才能成为更好的指

导社会实践理论。综合上面观点,党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入地对党和党员进行了探讨和学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优秀党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端正入党的动机,保持党队伍的纯洁先进性,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认清国际发展的风云形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个优秀党员应该努力创先争优,勤奋学习,理论武装,不仅从精神上入党,更应从实际行动中入党。

下载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汽车认识的论文

    汽车技术发展与其他行业技术发展的关系,以及与国民经 济的关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和全球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世界汽车工业的科技创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科技创......

    论文:对土木工程的认识

    对土木工工程的认识 工专111班孙明辉2011501141[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土木工程的定义、培养目标、基本属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 一、土木工程的概论 1.1土木工程的概念 土木......

    对党的认识论文

    我对党的认识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党校学习,个人对于党性的知识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什么是党,什么是党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从总体上,党课对于入......

    对机械工程的认识论文

    自动化技术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之一,是我国尖断科技的结晶。以下是“对机械工程的认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的自动化......

    对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

    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是对拟建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实行科学的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对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 ,欢迎借鉴!对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

    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论文

    一、要想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教师因为觉得学生基础差,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左不放心,右不放心,觉得要讲的东西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讲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学生仍茫然不知所措,不是自己......

    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本站推荐)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字教学一向不大被人们重视。虽然大纲上有......

    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论文

    我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摘要: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的新鲜事物,它不仅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行政理念的进步而发展,在许多方面也是在摸索中不断改进。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