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晋祠记原文翻译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晋祠记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游晋祠记原文翻译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有 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作品名称: 游晋祠记
创作年代: 清代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刘大櫆
刘大櫆散文《游晋祠记》
游晋祠记
(1)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2)。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3)。其南又有台骀祠(4),子产所谓汾神也(5)。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隐见(6),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7)。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以亭台佛屋(8),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9),《山海经》云(10):“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11),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既入赵氏(12),称晋阳。昔智伯决此木以灌赵城(13),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14)。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唐高祖盖以唐公兴(15),尝祷于晋祠。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16)。
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17),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18),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19),茫然不知在何代。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词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山川常在,而昔之入皆已泯灭其无存。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焉可也(20),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于是为之记。
注释
(1)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处悬瓮山下,原为纪念周代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以及隋、唐松柏和“难老泉”等名胜古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叔虞: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成王封叔虞于唐,故叔虞亦称唐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
(3)圣母庙:即圣母殿,殿内有圣母(作为叔虞之母)像及精美的四十二尊侍女塑像,为我国古代雕塑珍品。
(4)台骀(tái台)祠:台骀是传说中古帝王少昊(hào浩)之后裔,世为水官之长,被颛顼帝封于汾川,后来被当作汾水之神。其事见《左传》。
(5)子产:即公孙侨、公孙成子。春秋时郑国贵族子国之子,先为卿,公元前543年执政,并实行政治改革,为当时著名政治家。
(6)沮洳(jù rù):潮湿。
(7)殆:将近,差不多。
(8)厕:置。
(9)田塍(chéng成):田间土埂。
(10)《山海经》:古代地理著作,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多数学者认为书中各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其中十四篇为战国时代的作品,《海内经》则是西汉作品。书中内容主要是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有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悬瓮”二句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11)周成王:用周王之子,名诵,武王死后因其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成王亲政后分封诸侯,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地:唐本为古国名,其地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后为周成王所灭。
(12)既入赵氏:春秋末,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灭。三家分晋后,旧唐地属赵国。
(13)智伯决水:智伯原为晋国卿,骄横跋扈,向赵强要土地,赵不与,智伯率韩、魏攻赵,引汾水灌晋阳。事见《史记·赵世家》。“智”亦作“知”。
(14)宋太祖:宋朝第一个皇帝赵匡胤。969年(开宝二年)宋太祖率兵伐北汉,围太原,“临城南,谓汾水可以灌其城,命筑长堤壅城,决晋祠水注城。”随即“北引汾河水灌城”(《宋史·太祖本纪》)。
(15)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任太原留守,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起兵反隋,攻入长安,不久建立唐王朝。
(16)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976—984)。
(17)奉之:刘大宾,字奉之,刘大櫆之长兄。徐沟:旧县名,在山西省中部,晋祠东南不远。1952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
(18)溯:逆流而上,引伸为寻源。
(19)金天氏:即少昊,传说台骀是金天氏的后裔。
(20)一视:等量齐观。
作品赏析
刘大櫆的记游散文,多于写景中寄托身世感慨。此文记晋祠的泉池亭台,细致曲折,分明如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后半部分,作者感概古今,叹“浮生之飘转无定”,并以穷达优喜皆可等量齐观来自我安慰,情绪颇为低沉,这是作者失意心情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诸生,雍正年间(1723—1735)时两举副贡生,乾隆年间(1736—1796)应博学鸿辞,皆未成;晚年为安徽黟县教谕数年,后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刘大櫆为文以才气著称,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方苞读了他的文章,极为叹服,说:“如苞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曾从其学古文,为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其文论主张“义理、书卷、经济考,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一事”,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这对方苞的文论是一个发展。刘氏散文长于气势,富有文采,内容多怀才不遇的牢骚,于时弊亦间有指摘。亦工诗,其诗作也常为时人所称道。著有《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等。《清史稿》有传。
第二篇: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象祠记》是一篇古文,作者是明代王守仁,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那么小编今天带给大家的是象祠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象祠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翻译: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确实是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注释:
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舜的弟弟。
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
③瞽瞍(gǔsǒu):舜父名。
④底:通“抵”,到。
第三篇: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游恒山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写作背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第四篇: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
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5篇)
第一篇:游晋祠
今天是放七天长假的第四天,我、爸爸、妈妈、三姑、三姑父、小妹妹去晋祠公园玩。
一路上,我爸爸和三姑父问这问那,终于,我们到了晋祠公园,那时候己是上午了天空骄阳似火,我们有气无力的走向晋祠公园。刚到了晋祠公园门口我们就惊呆了,门口全是古老建筑我们马上交了费,进了公园。你知道晋祠吗?晋祠有三匾、三绝、三宝,三匾是难老匾、对越、水境台,三宝是:鱼沼飞梁、圣母大殿、献殿,三绝是:周柏树、难老泉的水、宋代伺女像。我们去了水境台,为什么叫水境台呢?就是因为那里的水太明亮了,亮的就像一面境子,所以叫水境台。
关于晋祠有很多传说,今天我就说一个著名的传说,名字叫独一无二的桥梁。古往今来世上桥梁多为一字形,惟有晋祠飞梁是十字形桥梁。
相传,鲁班有一个妹妹,是一位心灵手巧、容貌俊美姑娘。由于她的剪花刺绣闻名遐迩,所以,得到乡邻的敬佩。但她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有时还耍个小聪明。她见哥哥被称为祖师,心里很不服气,她绞尽脑汁想了十几天,终于想出来一个好主意,不由得喜上眉梢。吃晚饭的时候鲁妹说:“哥,听说你心灵手巧我偏不服,我给你出个题,比比看?”鲁班听了哈哈大笑说:“好。”鲁妹说:“世上的桥梁全是一字形的,我让你造一个东西南北都能走的桥,行吗?”鲁班说:“好试一试。”鲁妹又说:“晚上就开工,鸡叫就收工,看谁先完工。”结果最后打了个平手。
啊,晋祠真是又美又神奇呀!
第二篇:游晋祠
人们常说广到了太原不去晋祠,犹如到北京不去紫禁城一祥遗憾。”我生在太原,但始终没有机会去晋祠游一游,感到十分遗憾。
今天,爸爸妈妈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我们全家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晋祠。晋祠风光,着实不凡,山水环抱,古树参天,亭台莲沲,星罗棋布,楼阁云集,雄伟壮观。见状,我情不自禁地叹道广真是山西的‘小江南,呀!”
我们来到水母楼前,见它坐西朝东。两层楼阁,下层呈古铜色,上层呈淡绿色,色调典雅。内有石洞三窟,中间一窟瓮形座位上端坐着铜铸的水母像,朴实逼真,形态自若。我们又拾级而上,便看到新铸水母像,它头戴凤冠,身穿红袍,两手平放于腿上,双目视前,那么慈祥,和善。它的两旁分立四尊侍女塑像,体态优美,造型别致。爸笆看到我兴趣颇浓,像导游者一样,给我讲起水母娘娘的动人的传说。
水母本姓柳,因当地缺水,继母每天要她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有一天,她去挑水,快到家时^一个汗津津的人向她讨水,而且只要前桶,不要后桶,柳姑娘满足了她的要求。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5篇)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5篇)。原来这人是白衣大仙,看到姑娘如此善良,便送她一条金丝马鞭,嘱咐放在瓮内,自然出水,伹只有她用才灵。一天,继母从瓮内顺手把马鞭提了起来,頓时大水汹涌而出。为了挽救乡亲们的生命,姑娘不顾一切往瓮上一坐,从此变成了受人尊敬的水母。
我听了这神奇的故事,心中无限感慨。我们溲游于人流中,观赏着祠内的一泉一阁,一草一木,吸吮着沁人的花草芳香,使我心爽神怡。虽一日短游,但晋祠的山水,富丽堂皇的建筑,和那许许多多的动人传说,将为后人所传诵。
第三篇:游晋祠
时时还会记起跟爸爸妈妈一同游览晋祠的情景。
进入晋祠后,首先来到了金人台。金人台上的四个铁人高大威猛,游人纷纷驻足,与它们留影。
离开金人台,穿过对越牌坊和献殿,就来到了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一座精致的古桥建筑,桥梁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雕塑。桥下一池清水,水中有十几条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爸爸告诉我,鱼沼飞梁这种十字形桥式,在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此一例。
过了鱼沼飞梁,就来到晋祠“三绝之一”圣母殿前。圣母殿里摆放着很多栩栩如生的泥塑,据说是圣母娘娘与侍女们的塑像。可惜,那次去时圣母殿尚未对外开放,我没能走近她们。真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她们,能够亲手触摸到她们。
圣母殿的左侧是善利泉,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它的孪生姐妹、“三晋名泉”--难老泉。“水是晋祠的灵魂”,这里的泉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水的清澈令人叫绝,游鱼碎石,历历可见。听爸爸讲,他小时候来晋祠,一进入晋祠就能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而且水势很大,可惜现在的泉水已经换成了自来水。
晋祠的参天大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唐槐拔地而起,尽显苍劲风骨,映衬着晋祠分外庄重、幽静。
离开晋祠回到家,我的游兴未尽,索性让爸爸上网帮我查找有关晋祠的资料。忽然,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映入我的眼帘:“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5篇)文章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5篇)出自wk-78500000551275.html,此链接!。”
晋祠就象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艺术殿堂。
第四篇:游晋祠
今年暑期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人去了晋祠公园。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部,坐落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距省城太原25公里。晋祠是一处以儒,道,释文化为内涵的奉祀祠庙,同时也是一处融山光水色和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古建园林群。它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务院第一批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美誉,不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而且分布着近百座历代劳动人民修建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它们在苍郁的古树的掩映下,在晶莹澄澈的晋水的映衬下,好像一副美丽的图画,使观赏游览者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我最喜欢的就是金人台了。金人台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四周有砖砌低栏,东西各有台阶可上下;台中央有琉璃瓦制成的小阁楼一座,高约4米,为明代建筑物;台四偶有雄壮威武高约2米的铁人各一,由于铁为五金之属,故名金人台。四个金人胸前分别有铭文和铸造年代。西南偶的系北宋绍圣四年1097铸造。西北偶的系北宋绍圣五年1098铸造。东北偶的系北宋元祐四年1089铸造。东北偶的系民国二年1913补铸。
我还喜欢鱼沼飞梁。鱼沼飞梁是晋祠的又一座国宝建筑,它是圣母殿,献殿之前水塘和桥梁的合称。古人把方形的水池称为沼,圆形水塘称池,把跨水的桥称为飞梁,因塘水中有游鱼历历可数,上面又有十字形桥,故称“鱼沼飞梁”。民间对鱼沼飞梁有两个传说。传说一:金龙的故事。传说二:鲁班和妹妹的故事。
晋祠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我下次再给你们讲。
第五篇:游晋祠
八月六日下午,我们游了晋祠,留下了美丽的记忆。
一、晋祠的“三绝”和“三宝”
晋祠很有名气,因为它有“三绝”和“三宝”。“三宝”是指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三绝”是指难老泉、侍女像和周柏。
二、晋祠的布局
晋祠位于悬瓮山东边的山脚下,坐西朝东。
我们进入大门,沿着中轴线往西走,迎面看见水镜台,水镜台,古时候是在这里演戏的。
穿过水镜台,前面有一条河,河上架这一座桥,这桥叫做金仙桥。
过了金仙桥,我们可以看到金人台。金人台上站着四个金人,这四个金人是铁铸造的。古时这里经常发大水,古人希望用金人把水震住。
从金人台往西,可以看见一个献殿,古时,献殿是用来放祭品用的。
献殿以西,有一个鱼沼飞梁。这是一个十字形的桥梁,在当今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走过鱼沼飞梁,前面就是圣母殿。圣母殿的廊下有八根柱子,每根柱子上盘有一条龙,圣母殿里面供奉着一个圣母像和42个美丽的侍女塑像。话题作文 游晋祠作文(5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圣母的的北边有周柏和唐槐,南边有难老泉和水母殿
三、晋祠的传说
剪桐封弟的故事
西周时候,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他与其弟姬虞在院子里玩耍,他随手拾起一片桐叶,剪成圭形,递给他弟弟说,“把这个唐国封给你”。从此,姬虞做了唐国的诸侯王。后来,唐国改名为晋国。后人为纪念姬虞,在这里修了晋祠,据说这圣母殿里的圣母就是姬虞的母亲。
难老泉的故事
古时有个姓柳的姑娘,嫁给晋祠古唐村的一个人。她婆婆虐待她,每天让她担水。她婆婆有个坏脾气,只喝前桶的水。
有一天,她担水到半路上,遇到一个向她要水给马喝的老人。她答应了,马喝完后一桶水,也把前一桶的水喝了。喝完后,老人给她一个马鞭,告诉她只要把马鞭放在瓮里抽一下,瓮就会水满。她试了一下,果然瓮满了,从此,她不再担水了。
她婆婆渐渐的发现了这个秘密。一天,她婆婆让她回娘家,她婆婆马上在瓮里乱抽马鞭,结果发大水了。柳氏看到后,马上跑回家,坐在瓮上。
从此,水就从柳氏身下源源流出,这就是难老泉。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在难老泉北边造了水母殿。
第五篇:游太华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太华山记,本文出自《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是徐霞客游昆明西山的游记,见《滇游日记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太华山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十里田尽,萑苇②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又西十五里抵高峣③,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④大道。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由高峣南上,为杨太史⑤祠,祠南至华亭、太华,尽于罗汉,即碧鸡山南突为重崖者。盖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
【注释】
①省城:指明代云南布政司治所云南府城,附郭县昆明,即今昆明市区。
②萑(huán)苇(wěi):长成后的芦苇。
③高峣:旧称高蛲渡。今名同,在滇池西岸西山脚下,但已失去水陆交通码头的作用。从昆明到滇西的公路从旁边经过。
④迤(yǐ)西:明时云南有迤东和迤西之分,为地区名。
⑤杨太史:即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
【译文】
从省城昆明出发,往西南走二里后上船。两岸耕地平整,夹水延伸。船行十里就看不到农田。水中长满芦苇,船航行在芦苇丛中,还感觉不到滇池这个大湖,这就是草海。芦苇之间的航道十分狭窄,遥望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耸立,那是罗汉寺。又往西航行十五里抵达高峣,于是离开船上岸。高峣是西山中部的低凹处。南部、北部的山都绕向东边伸出去,只有中部往西收缩,水也向西紧逼,有数百家人靠山临水而居,是去滇西大路的必经之地。从高峣往北上为傅园,从傅园往西上五里,为碧鸡关,是通到安宁州的大路。从高峣往南上,有杨太史祠,从杨太史祠往南到华亭寺、太华寺,最后到罗汉寺,就是碧鸡山向南突出、山崖重叠的地方。大致碧鸡山从西北横贯东南,进耳等山峰从西南横贯东北,两道山交接的地方,就是西山中部低凹处,所以大路从这里经过,在上面设置关卡,高峣实际上是水陆码头。
【原文】
余南一里,饭太史祠。又南过一村,乃西南上山,共三里,山半得华亭寺①。寺东向,后倚危峰,草海临其前。由寺南侧门出,循寺南西上,南逾支陇入腋,共二里,东南升岭,岭界华亭、太华两寺中而东突者。南逾岭,西折入腋凑间,上为危峰,下盘深谷,太华则高峙谷东,与行处平对。然路必穷极西腋,后乃东转出。腋中悬流两派坠石窟,幽峭险仄,不行此径不见也。转峡,又东盘山嘴,共一里,俯瞰一寺在下壑,乃太平寺也。又南一里,抵太华寺②。寺亦东向,殿前夹墀③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前廊南穿庑入阁,东向瞰海。然此处所望犹止及草海,若潆潆浩荡观,当更在罗汉寺南也。
【注释】
①华亭寺:相传大理时善阐侯高家曾在华亭寺原址修建别墅,高家的后人给此山取名华亭山,名称沿用到现在。元代修建了圆觉寺,明代即称华亭寺。
②太华寺:《大明一统志》云南府寺观:“太华寺,在太华山顶,元赛典赤建,俯瞰滇池。僧佛财于寺中建为高阁,本朝都督沐昂为匾曰‘一碧万顷’。”太华寺在明代为西山最大的寺院,此阁即指一碧万顷阁。该寺环境清幽,至今仍以茶花、玉兰、桂花等名花取胜。
③墀(chí):台阶。
【译文】
我往南上一里,在杨太史祠吃饭。又往南走过一个村庄,就往西南上山,一共走了三里,来到山腰的华亭寺。华亭寺正面朝东,背靠陡峰,前方对着草海。从寺南边的侧门出去,沿着寺南往西上,往南越过分支陇冈进入山谷,一共二里,往东南登岭,这就是在华亭寺、太华寺之间而向东突出的山岭。往南越过岭,转西进入山腋会聚处,路上面是陡峰,路下面盘绕深谷,太华寺高高峙立在山谷东边,和路平行相对。然而必须走完山谷西侧,然后才往东转出山谷。山谷中悬挂着两股飞流,坠入石窟,幽深、峻峭、惊险、狭窄,不走此路是见不到的啊。转出峡谷,又往东绕过山口,一共走了一里,往下看到一座寺庙在下面的壑谷中,是太平寺。又往南走一里,到太华寺。太华寺也是正面朝东,殿前的石阶两旁都是山茶花树,靠南的一棵特别大得出奇。从前廊往南穿过厢房进入一碧万顷阁,阁向东俯瞰滇池;但这里还只能看到草海,如果要领略浩浩荡荡的滇池大观,应当还要去到罗汉寺南面。
【原文】
遂出南侧门,稍南下,循坞西入。又东转一里半,南逾岭。岭自西峰最高处东垂下,有大道直上,为登顶道。截之东南下,复南转,遇石峰嶙峋南拥。辄从其北,东向坠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丛中。一里,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①南北庵也。披石隙稍下,一里,抵北庵,已出文殊岩上,始得正道。由此南下,为罗汉寺正殿;由此南上,为朝天桥。桥架断崖间,上下皆嵌崖,此复崭崖中坠。桥度而南,即为灵宫殿,殿门北向临桥。由殿东侧门下,攀崖蹑峻,愈上愈奇,而楼、供纯阳。而殿、供元帝。而阁、供玉皇。而宫,名抱一。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每上数十丈,得斗大平崖,辄代空架隙成之。故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②之胜。南崖有亭前突,北崖横倚楼,楼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并楼而坐,如倚危樯上,不复知有崖石下藉也。抱一宫南削崖上,代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皆极险峭。度隙,有小楼粘石端,寝龛炊灶皆具。北庵景至此而极。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殿后崖高百仞③。崖南转折间,泉一方淳崖麓,乃朝天桥进缝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陨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④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南绝壁下,有猗兰阁址。
【注释】
①罗汉寺:即今三清阁建筑群。
②水海:滇池被海埂分为两部分。北部即草海,明时又称西湖,湖水较浅,湖面较小。南部即水海,又称外海或昆阳海,湖水较深,湖面宽广。
③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各时期标准有变化,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
④梁王:元代封在云南地区的皇族,他们经常以皇帝的代理人身份在云南进行统治,甚至干预和监督行省的一切事务,在王府管辖范围内享有绝对权力。
【译文】
于是从南边的侧门出寺,稍稍往南下,顺着山坞往西进去。又转东走一里半,往南越岭。岭从西部山峰最高处向东垂下来,有大路一直上去,是登上峰顶的路。横穿大路往东南下,再转南,遇见石峰嶙峋、往南簇拥。于是从石峰北面,向东坠下土坑,一共走了一里,又往西走进石头丛中。一里,又往上从崖边攀登,盘绕着崖往南走。看见南边的崖上崖下,蜂房燕窝般的建筑,层层叠叠,像要坠落,那都是罗汉寺的南庵和北庵。穿过石缝逐渐下,一里,到北庵,不久出到文殊岩上,才走上正路。从这里往南下去,是罗汉寺正殿;从这里往南上,是朝天桥。桥架在断崖之间,上下都是险崖,这里又山崖断开、中部下坠。过桥往南走,就到灵官殿,殿门朝北对着桥。从殿东的侧门下去,攀崖壁登峻道,越往上越奇妙,又有楼供奉纯阳祖师,又有殿供奉元始天尊,又有阁供奉玉皇大帝,又有宫名抱一宫,都朝东正对滇池,镶嵌在悬崖之中。每向上攀登几十丈,便有一块斗大的平台在崖间,于是就在这空间架木建成庙宇。所以各个殿都不大,但白云崖石点缀,彼此映衬,到这里才地势开阔,观览到了整个滇池外海的胜境。南崖边有间亭子向前突出去,北崖边有楼房横列,楼前有一棵高大的柏树,碧绿的枝叶飘浮在空中。傍楼而坐,如同乘坐在高悬的船上,再也感觉不出还有崖石在下面支撑着呢。抱一宫南面陡峭的崖壁上,钉有木桩,铺成栈道,穿通石洞,栈道悬在崖上的树木中,石洞穿透崖间的缝隙,都极其险阻峻峭。穿过缝隙,有座小楼像粘在石崖边,住处、神龛、炊具都有。北庵的景物到这里才结束。往回走,下朝天桥,到罗汉寺正殿拜佛。殿后的山崖有百仞高。山崖南面的转折处,有方方的一汪泉水汇聚在崖脚,是从朝天桥山缝中涌出后流下来的,名勺冷泉。往南越过泉水,立即转向东南,从这里往上山崖更加高耸,只有一缕像腰带一样的平地绕在半山中,往下全是坍塌的斜坡、崩裂的崖壁,直插入滇池底,小平地上的佛寺神宇、仙人宫殿,雷神庙、三佛殿、寿佛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官依次连着排列。真武官之上,山崖愈加耸立奇特,从前梁王在这里避暑,又名避暑台,是南庵的尽头,上面是辟石而建的小楼。再往南,则庵尽而崖不尽,崖壁高耸,白云覆盖,重重的山崖分开后又合拢。南头绝壁下,有猗兰阁旧址。
【原文】
还至正殿,东向出山门,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有村氓数十家①,俱网罟为业。村南即龙王堂,前临水海。由其后南循南崖麓,村尽波连,崖势愈出,上已过猗兰旧址。南壁愈拓削,一去五里,黄石痕挂壁下,土人名为挂榜山。再南则崖回嘴突,巨石垒空嵌水折成璺②,南复分接屏壁,雄峭不若前,而兀突离奇,又开异境。三里,下瞰海涯,舟出没石隙中,有结茅南涯侧者,亟悬仄径下,得金线泉。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③,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水由盎门出,分注海。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泉北半里,有大石洞,洞门东瞰大海,即在大道下,崖倾莫可坠,必迂其南,始得逶迤入,即前所望石中小舟出没处也。门内石质玲透,裂隙森柱,俱当明处。南入数丈辄暗,觅炬更南,洞愈崇拓。共一里,始转而分东西向,东上三丈止,西入窈窕莫极。惧火炬不给,乃出。
【注释】
①“有村氓”句:此即今山邑村,又称龙门村。从三清阁门口到龙门村足有石阶千级,此路称为千步崖。
②璺(wèn):裂罅,破而未离称为璺。
③盎(ànɡ):古代的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
【译文】
回到正殿,往东从山门出去,共转八道弯,向下走了二里抵达山麓,有数十家村民居住在这里,都以捕鱼为业。村南是龙王堂,堂前正对滇池外海。从龙王堂背后往南顺着南崖麓过去,村庄尽头处水波连接山崖,山崖的气势更加突出,上面已经过了猗兰阁旧址。南壁更加宽大、陡峭,一直延伸五里,黄色的石痕悬挂在崖壁下部,当地人称为挂榜山。再往南则崖壁曲折环绕,山嘴突出,巨石凌空垒起,嵌入水中,断开裂缝。往南和屏风般的崖壁忽分忽接,雄伟、峻峭比不上前面,但高耸离奇,又别开异境。走三里,往下俯瞰滇池岸边,船只在石缝中出没,南岸旁边建有茅草房,赶快从又陡又窄的小路下去,找到了金线泉。泉水从西山腹部穿出,外面分为三道门,每道门只有盎那么大,中间是空洞,但全是倾斜的巨石,不能进去。泉水从盎大的门流出,分别注入滇池。滇池中的一种小鱼溯流进入洞中,名叫金线鱼。金线鱼的大小不超过四寸,体形略胖,首尾之间有一缕金线,是滇池的珍贵美味。金线泉北部半里处,有个大石洞,洞口向东俯瞰滇池外海,就在大路下面,石崖倾覆而没有地方能够下去,必须绕到洞南,才得以迂回进入,就是先前所看到的小船在石缝中出没的地方。洞内石质玲珑剔透,裂隙和石柱森列,都在亮处。往南进数丈就黑暗了,寻到火把后再往南进去,洞更高、更开阔。共进去一里,才转而分成朝东朝西方向,往东上去三丈就到底了,往西进则很幽深而无法穷尽。担心火把不够,于是出洞。
【原文】
上山返抱一宫。问山顶黑龙池道,须北向太华中,乃南转。然池实在山南金线泉绝顶,以此地崖崇石峻,非攀援可至耳。余辄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素习者惟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①,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土人以高远莫知采鉴,第曰山间野药,不辨何物也。攀跻里余,遂蹑巅,则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乎散竟地。峰端践侧锷而南,惟西南一峰最高。行峰顶四里,凌其上,为碧鸡绝顶②。顶南石萼骈丛,南坠又起一突兀峰,高少逊之③,乃南尽海口山也。绝顶东下二里,已临金线泉之上,乃于耸崖间观黑龙池而下。
【注释】
①绝遘(ɡòu):绝难遇见的。
②碧鸡绝顶:西山绝顶美女峰海拔2511米,比滇池水面高出625.5米,为昆明周围诸山的最高点。绝顶周围一片石萼,今俗称小石林。
③逊(xùn):差,不如。
【译文】
上山回到抱一宫。询问去山顶黑龙池的路,必须向北去到太华山中部,才往南转。而黑龙池其实在山南金线泉的最高顶上,因为这里山崖崇高、石壁陡峻,不是攀援能够到达的。我于是从陡直的崖壁间踩着裂隙往上爬,崖壁虽然陡峭,但石缝棱角突出,悬空着往上跃没有不如意的时候。崖壁缝隙中有一种花,如同琼花玉茎,形态千变万化,都是前所未见的。我一向熟悉的只有牡丹,枝叶散乱,布满石缝,在这里是绝难遇见的,而此花结子下垂,外绿中红,又是我家乡所见不到的。当地人因为山高路远而不知道采摘鉴赏,只认为是山间野药,分不清是什么品种。往上攀爬一里多,就登上了山顶,于是鱼鳞状的石萼,像出水的青莲花,均匀地撒得满地都是。踩着峰头侧边的石头往南,唯有西南的一峰最高。在峰顶上走了四里,登上最高处,是碧鸡山绝顶。顶南石萼丛丛排排,南边坠下去的地方又突起一座陡峰,比碧鸡山绝顶稍低,是南边尽头处海口的山。从绝顶上往东下二里,已经到达金线泉的上面了,于是在高耸的山崖间观看黑龙池后下山。
【评析】
昆明太华山又称碧鸡山,因在昆明西南、滇池西岸,元代以来也称西山。该山是滇池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自古及今都是登山览海的胜地。北段为层叠的土山,山深林密;南段为陡峭的石山,雄阔壮美;山展开发较早,寺庵列布。
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初十日,徐霞客从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驻足昆明,以后在滇东、滇南追踪南盘江转了一圈。《游太华山记》是徐霞客游昆明西山的游记,见《滇游日记一》。徐霞客游太华山的时间约在这一年的六月。
明代的通达条件与今不同。徐霞客乘小船横渡草海,在高峣登陆,谒太史祠,以后游山腰的华亭寺、太华寺、罗汉崖;从千步崖下到龙门村,沿湖岸往南考察金线泉;又攀上小石林,寻黑龙池,登绝顶美女峰。徐霞客搜寻之广,游屐之全,令后来者叹为观止,《游太华山记》成为古代记西山最详尽的游记名篇。“如蜂房燕窝,累之欲堕”的建筑群,“到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的景致,至今依然在目。但所记的滇池珍味“金线鱼”、西山“绝遘”野牡丹已十分罕见。徐霞客的旅游考察,启发后世扩大了西山旅游开发的范围。近年,昆明市园林局从龙门附近打隧道通到山顶,人们可以追寻徐霞客的足迹,游览“石萼骈丛”的小石林,登临绝顶美女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