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调·蟾宫曲·叹世》原文及翻译
《双调·蟾宫曲·叹世》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而语言却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调·蟾宫曲·叹世》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原文: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⑴,项废东吴⑵,刘兴西蜀⑶,梦说南柯⑷。韩信功兀的般证果⑸,蒯通言那里是风魔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⑺,醉了由他⑻。
翻译:
咸阳山河险固可以以二当百,为了两字功名,这里引起过几阵干戈。
项羽兵败身亡东吴,刘邦兵兴西蜀,成败兴亡都是梦里南柯。
韩信功高盖世却落得被杀的结果,蒯通说的是真话哪里是风魔?
成事的是萧何,败事的也是萧何。
我且一醉功过是非统统由他。
注释:
⑴咸阳百二山河三句:指秦汉之际的战争。百二山河,形容战国时秦国形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抵得诸侯一百万(见《史记·高帝本纪》)。
⑵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
⑶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
⑷梦说南柯: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说:淳于生昼梦入大槐安国,被招为附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备极荣宠。后因战败和公主死亡,被遣归。醒来才知道是南柯一梦。所谓大槐安国,原来是宅南槐树下的蚁穴。
⑸韩信功兀的般证果: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兀的般,这般。证果,佛家语,果报的意思。
⑹蒯通言那里是风魔:蒯(kuǎi)通,汉高祖时的著名辩士,本名彻,史家避武帝讳,称他蒯通。韩信用蒯通计定齐地。后蒯通说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他怕受牵连,就假装风魔。后韩信为吕后所斩,临刑前叹曰:“悔不听蒯彻之言,死于女子之手。”
⑹“成也萧何”二句: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⑻他:读tuō,协歌戈韵。[2]
鉴赏:
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么当前的功名事业毫无值得留恋之处。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否定,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时诗人们惯用的手法。
此曲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
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而语言却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派元曲家的风格。
第二篇:蟾宫曲 叹世 教案
蟾宫曲 叹世 教案
一、作品原文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
二、作品注释 东篱:作者自称。小宇:小屋。婆娑:枝叶茂盛貌。
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孟光台:汉代名士,不可考。与上句严子陵相呼应。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倒大:大、绝大。
三、作品译文
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
[1
[1 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的办法。
四、写作背景
马致远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慰的心态平衡。
五、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年不详,卒于1321至1324之间,元代杂剧作家。号东篱,大都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生平事迹不详。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参透了人生的宠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加入过“书会”,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著有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陈抟高卧》、《岳阳楼》、《任风子》6种,以及与李时中等人合写的《黄粱梦》1种,另《误入桃源》存有佚曲。[2]
[1]
[1
六、作品赏析 寄身田园 半世蹉跎马致远《叹世》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
马致远摘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句而自号“东篱”,借以表明其寄身田园、寄情世外的志趣。正像他在《悟迷》中所自嘲的那样:“天公放我平生假,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明明是怀才不遇,却故作旷达,要主宰起风花雪月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自己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支小令就是对它的具体描述。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而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形容这座庭院用了“婆娑”二字,婆娑的含意很丰富,不只展现了花木的繁茂,而且透露了其中飘荡翩跹的一种动感,使这恬静的小院洋溢着生气,既诱人又足令人忘情。一个经历了“半世蹉跎”的老人憩息于此,陶然忘机,自不难想见。然而主人公对生活的设计尚不止于此。在庭院后面另有一池清水,在那小小池面上更漂浮着扁舟一叶。主人公在扁舟之上,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其胸中的郁闷亦于此得到尽情的宣泄。于是,不平的心境得到了暂时的平衡,沉浸在一种所谓“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心态之中。这时候,什么“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人世间争斗,什么“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间愁得白头”样的人世间烦恼,统统抛诸脑后。主人公孑然一身,怡然自得,完全陶醉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小天地里。而这正是他“半世蹉跎”换来的大彻大悟。
有趣的是马致远的另一首散套《半世逢场作戏》也是以他的“小宇”来寄情的,几乎可以视为这支小令的铺排。其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茅庐竹径,药井蔬畦,自减风云气。”一语道破其寄情田园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自己那愤世嫉俗的风云气概。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又经历了多么大的蹉跎,付出了多么大的痛苦啊!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小令的前半部表现了作者在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与世无争、六根清静的无限乐趣,其实,却蕴含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表明他正在出世与入世的极度苦闷中挣扎。“自减风云气”——这种人为的甚至不无造作的恬淡心态,才是最真实的夫子自道。
“严子陵他应笑我”。严子陵即严光,年少时曾与东汉光武帝刘秀一起游学,待刘秀称帝,他就变换姓名隐逸了起来。刘秀派人四处寻访,征召到京,委以谏议大夫,竟不受,终隐于富春江。相较而言,马致远虽也高唱隐居,却远没有这位严光先生来得彻底,不仅担任着“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此据《录鬼簿》)这样的小官,而且用作避世超俗的这座茅庐小宇很可能就处在闹市之中,所以才怀疑严子陵若在世,一定会嘲笑他的假正经,而非真隐士了。当然,如果能够想像自己会受到别人的指责,也意味着作者自料难以彻底摆脱尘世的绊羁,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难解的是下一句:“孟光台我待学他。”这“孟光台”者何许人?遍查字书、求教方家,皆不得其解,笔者自不敢妄断。鉴于依曲律此句与上句为对偶,可以肯定“孟光台”与“严子陵”是相对应的三字姓名,只是尚不知其出处罢了。但是,从下面曲词来揣测,这“孟光台”纵使不是“东方朔”三字的误植,也该是类似东方朔一流的人物。这种设想虽近荒诞,却也有如下的依据。东方朔者乃西汉武帝之弄臣,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滑稽善辩名于世。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听到朝中以“狂人”呼之,东方朔回答说:“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并乘酒酣,据地而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本宦者署门,后世沿用作官署代称。马致远既不能如严子陵那样弃官而去,隐逸江湖,只能效仿东方朔辈,所谓“避世金马门”,以求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或自我解嘲了。倘若如上臆说可以成立的话,那末,马致远就可以向严子陵反唇相讥了:“笑我如何?”我又有什么可被嘲笑的呢?你隐逸于深山蒿庐之下固然是隐士的行藏,可我隐逸于官署衙门之中也是有前贤可鉴的行径啊!故尔随即发出请人谅解的呼吁:“倒大江湖,也避**!”“倒大”,词曲中常用语,乃大、绝大之意。全句的意思很明确:不只湖畔港湾,即或白浪滔天的偌大湖面上,也自有躲避**的办法。所谓江湖也避**,其实是用来借喻官场中亦可求隐。这样一种阿Q式的心态,在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的士大夫群中颇具代表性,晋人邓粲就曾发表过这样的高论:“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晋书·邓粲传》)马东篱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慰的心态平衡。这篇《叹世》所透露的正是马神仙的这样一种隐衷.2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第三篇:《双调·潘妃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双调·潘妃曲·闷酒将来刚刚咽
商挺
闷酒将来刚刚咽,欲饮先浇奠。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
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
【注释】
浇奠:在祭奠祖宗或祈求神灵时,把酒浇在地上,以表示心意虔诚。
厮爱:相爱。
【赏析】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小令以对神灵的虔诚祷告:希望自己跟情人能够“频频的勤相见”,而且希望“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表现了他们争取婚姻自由的纯洁善良的愿望。
【题解】
这是一首咏闺情的抒情曲。作者商挺身为达官,也寄情于散曲,足见当时散曲创作的风气很盛。
第四篇:《双调·清江引》原文及翻译
《双调·清江引》是由钟嗣成创作的元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双调·清江引》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释
江引:曲牌名。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芭蕉”句:刘光祖《昭君怨》:“疏雨听芭蕉,梦魂遥。”
译文:
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字小山(《录鬼簿》);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炼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人物评价:
明朝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
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
第五篇: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元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在官时只说闲)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大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赏析】
张养浩是元代名臣,以为官清廉、直言敢谏著称。几次因直言得罪了皇帝,在元英宗时,毅然弃官归隐。这首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决心归隐的心迹。开头两句,坦诚地写出了辞官前的心理矛盾。城外的想冲进城里去,城里的又想冲出到城外来,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说的现象实际上是人类的通病。在当官时,那繁冗的事务,那乏味的案牍,令人心烦;那险恶的仕途,那黑暗的官场,让人心悸,纵有致君尧舜的志向,面对昏庸的统治者,实难有所作为。因此便想“无官一身轻”,过闲适的隐居生活,等到真过上闲适生活时,想到自己十载寒窗,一腔热血,原想做一番事业,现在壮志未酬,弃置不用,又实在不甘心,令人进退为难。上片的后三句,对这进退两难的思想,终于作出了抉择,看看活生生的事实,从前做官的人一个个都遭灾受害,因此,还是选择弃官归隐的道路。下片开头四句,呼应上边“从前的”,进一步用具体事实证明“那一个不遇灾难”,从而坚定了弃官归隐的决心。这里所举的四个例子,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四个人,有的忠心耿耿,有的声名赫赫,有的立过不世的功勋,有的创过千秋的伟迹,但到头来或投江或自刎或被腰斩,怎不令人寒心!接下来两句对四个典型事例作了总结,这四人虽然情况不同,但都想安稳当官,实现抱负,然而都不得安稳,只落得死于非命。由此看来,官实在当不得,当官必遭殃;至此,思想矛盾解决了,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最后结论,不如隐居五柳庄逍遥自在。
这首曲由两支小令组成,但浑然一体,不露痕迹,一韵到底,自然流畅。抒情与议论结合,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题解】
张养浩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后弃官归隐。这首小令是作者对仕途险恶的慨叹,表达了弃官隐居、远离灾祸的愉快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