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田登作郡的文言文翻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成语,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田登作郡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田登作郡文言文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上元:元宵节)
注释:
讳——避讳;
笞(chi1)——用鞭、杖、或板子打
遂——于是
自讳其名——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
触——触犯
榜笞——拷打
作郡——做郡太守
揭——公布
皆——都
举——全
书——书写、写
参考译文
田登做了州官,他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由于他名字的“登”,与“灯”谐音。他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触犯了他这规矩的人,必定(让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在这种情况下全州的老百姓,只好称“灯”为“火”。正值上元节放灯的日子,(官府)允许人们在州的辖区内游览赏玩。于是官吏就在发布于闹市的文书上写到:“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故事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鞭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无效灯,许人人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释义: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第二篇:登黄鹤楼文言文翻译
导语: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 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登黄鹤楼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驾黄鹤离去,这个地方只留下了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会返回,几千年过去了,只留下了白云在这里飘荡。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日已黄昏却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茫烟波,让我愁绪油然而生。
【诗歌体裁】七言律师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三篇:田子退金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家教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小编为你整理了田子退金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一、原文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二、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退休回家,将他在任得到的两千两黄金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所得的报酬。”母亲就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你像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惭愧地走出家门,到朝廷那里退还黄金,退朝就请求让自己进监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赞赏她的大义,就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还把黄金赏给了他的母亲。
三、字词含义
1.为:担任,负责
2.归休:休假回家
3.奉:献给
4.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二十两
5.安:怎么,怎样
6.治:担任,担当
7.入:进入
8.去:除去
9.造:到…去
10.事亲:“事”通“侍”,侍奉父母
11.贤:以…为贤
12.义:道义
13.舍:放弃,舍弃,不要
14.馆:此处指家
15.造朝:上朝
16.说:通”悦“,喜欢,赞赏
17.子其去 去:拿开。
18.俸禄:当官的人得到的朝廷发的银子。
19.《诗》:这里是《诗经》的简称。
第四篇:二翁登泰山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二翁登泰山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二翁登泰山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翁登泰山
未知:佚名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注释
1、昔:以前、从前
2、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头
5、(唯叟一人)而已:罢了
6、携:携带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承担。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此指代“我”
35、自:从
36、至:到,达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经
40、去:离开
41、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2、是:这
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寓意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第五篇: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二翁登泰山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注释
1.昔:以前.从前
2.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头
5.(唯叟一人)而已:罢了
6.携:携带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承担。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此指代“我”
35.自:从
36.至:到,达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经
40.去:离开
41.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2.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