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语文阅读的试题技巧
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好的阅读题,应能够考出考生真实水平。真实水平指的是什么?首先,能读懂文本的基本意思。一篇文章,作者说了些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能够说得正确、清楚,这就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是真实水平的体现。再高明一点,能欣赏文章好在哪里。第三个层次,不受作者观点和视野的局限,能够审视批判。目前高考阅读试题,只考了前两个层次,第三个层次,还未涉及。
一,文言文阅读
2017年全国一共有十五套高考卷,它们的选材仍然是以人物传记为主,具体篇目如下。
《后汉书·孟尝传》全国卷(河南等)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全国卷(四川等)
《晋书·吴隐之传》全国卷(新疆等)
《汉书·疏广传》全国卷(广西等)
《隋书·循吏传·辛公义》北京卷
《三国志·魏书·曹彰传》天津卷
《说苑·政理》《资治通鉴·李广》上海卷
《新唐书·列传·忠义·夏侯端》重庆卷
《资治通鉴·唐纪·魏元忠》湖北卷
《许逖传》浙江卷
《北史·王罴列传》辽宁卷
《苏轼·放鹤亭记》湖南卷
《史记·申屠嘉传》福建卷
《宋史·徐勣传》江苏卷
《孔子家语·颜回》广东卷
只有湖南卷选的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余全部是人物传记。材料来源大多出自史记类书籍。从考法方面看,除上海卷外,各地的文言文试题仍严格遵守2017年颁发的《考试大纲》,即四道选择题,一道翻译题,沿袭历年考法,只是按大纲要求减少了一道选择题。且减少的大多是考查古今异义的一道题。四道选择题分别为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和文意理解。
2017年十五套试卷文言文题目,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题目类型的稳定性。所谓“类型稳定”,指的是文言文的四道单选题已经定型,保持着高度的稳定。
二、出题思路的延续性。所谓“思路延续”,指的是命题本着“选材从没读过,考查的知能点课内学过”的原则;着重考查考生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不论是筛选信息还是把握文意,都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立意。
三、试题难度有所增加。所谓“难度增加”,指的是2017年语文试题,全国卷也好,各省卷也好,在文言文的考查中都适当加大了难度,这主要表现在减少一道客观单选题,加重文言文的翻译题量和分值。
四、试题的区分度较高。在语文高考中,文言文考查的区分度一向是最高的,由于文言文题型稳定,知识严谨,命题科学,试题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好的区分功能。
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试题变化肯定是有的,但在文言文这一块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四道单选题加一道翻译题是高考改革与发展的结果,符合语文命题的一贯精神原则,基于上述认识,考生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课本为本,抓好课本上所有文言篇目的复习,结合课本,落实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二,古诗鉴赏
2017年各套题古诗鉴赏设题情况
试题 体裁 作者 题号,诗题 题型 设题
全国Ⅰ河南等)诗(唐)张籍 16,秋思 主观 分析诗中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全国Ⅱ(四川等)词(宋)宋祈 16,木兰花 主 分析上半阕如何描写春色,“闹”字好不好,为什么
全国Ⅲ(青海等)词 五代)欧阳炯 16,江城子 主 分析诗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所含的深意,结合全诗赏析
全国Ⅳ(广西等)词(宋)晏几道 16,鹧鸪天 主 为何描写杜鹃啼叫,最后两句是什么意 思,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北京卷 诗(宋)苏轼 12,红梅 客 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天津卷 诗(唐)李白 16,听蜀僧濬弹琴 主 分析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 松”,结合全诗谈对第四联的理解
上海卷 诗(明)杜庠 16.17.18,赤壁 主观题 与一副对联对比阅读分析诗中的对偶,及重点词语,结合全诗写一段对第三联 的鉴赏文字
浙江卷 词(唐)李白 16,菩萨蛮 主观题(1)“空”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2)分析词所表达的内容是写“游子思故乡” 还是写“思妇盼归人”,或兼二者
江苏卷 诗(唐)柳中庸 16,征人怨(边塞诗)主 为什么本诗是边塞诗,通篇无“怨”字,句句有怨情,作赏析
湖北卷 诗(唐)王湾 16,次北固山下 主 分析“失”与“阔”的两个字哪个更好,第三联的意思及其情与景的关系
湖南卷 诗(唐)郎士元 16,听邻家吹笙 主 提供前三联的分析,完成第四联的分析
辽宁卷 词(宋)苏轼 16,蝶恋花 主 分析“绕”与“晓”哪个更恰当,结合 词的内容,分析俞陛云对上阕的评价
福建卷 诗(宋)朱淑真 16,秋夜 主 从三四句中找最能体现诗感情的 一个字,分析这两句如何营造意境
广东卷 诗(唐)杜甫 16,江汉 主观题 分析诗中“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诗中主题
重庆卷 诗(宋)梅尧臣 16,东溪 诗中最能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的主张的诗句,体现的思想感情及 如何体现的一、鉴赏题材范围要有所扩展,虽然要以唐诗为主,同时还要兼顾唐词、宋词、宋诗以及其他时代诗词作品,甚至包括散曲,阅读面尽量大些。
二、要着重训练鉴赏主观题是不可怀疑的,但重点要从能抓住关键词语,也就是抓“诗眼”,分析其妙处入手,进而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表达,思想倾向等。
三、既要训练答题的灵活性,鼓励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答题,更要培养思维的准确性,答题的严密性,同时,考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工夫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考生还要尽量多学习掌握一些古代文论中前人的批评,使自己的鉴赏更趋科学与丰富。
第二篇:试题解析
o 试题解析:
账面余额:初始计入该资产账户的金额,即该资产的原价,不扣除该资产的折旧、摊销及减值准备;
账面净值:账面余额扣除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后的金额,通常涉及的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
账面价值:账面余额扣除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提示:如果是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不涉及折旧及摊销的,账面价值即账面余额扣除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第三篇:解析法官庭审技巧
法官庭审技巧
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解纷止争的特定场所。在法庭这一特殊的舞台上,法官的庭审技巧高低对于实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维护法庭权威和法律尊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对之作些粗浅的归纳,以求教于同仁。
从法庭上法官居中端坐于讼争双方之间的场景设置以及从纠问式向诉辩式之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来定位,法官在法庭上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和被动的,相应的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静听、多思、少说”六个字。
首先,法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讼争双方的诉辩意见。
听是基础,兼听则明嘛。听不光是实体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法官通过听讼能查明事实,同时也使当事人情绪和主张受到尊重,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法官在听讼时不要老是低头看案卷,应抬起头来观察原、被告双方的言行举止及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简单案件没有问题,困难案件就要求法官运用生活情理等经验法则来确定案件事实,当然这种经验法则是建立在理性推定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五听制度,即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察颜观色的方法来确定当事人的陈述真假。虽然这种方式近于主观,但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这实际上是司法心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下面是一起运用经验法则判决的案例。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二人发生借贷时未打借条,原告在诉讼中不能提供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直接证据,但能提供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曾多次向被告及其丈夫主张过债权。办案法官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其
一、原、被告系姑表姐妹关系,除本案纠纷外,双方均认可无其
他矛盾。其
二、被告不但否认借款9500元的事实,而且否认了曾两次偿还原告总计2200元的事实,同时完全否认双方存在任何经济往来。其
三、在庭审及庭后的多次调解中,原告情绪激动,诉讼积极,被告则消极应付,异常平静,仅明确否认双方借款事实,并未进行积极辩驳。其
四、诉前和诉中均有中间人参与说和,但未成功,被告曾透露并非借款而是原告在某煤矿的投资。其
五、诉讼中原告坚持主张对双方进行测谎鉴定,并如期缴纳了相关费用,被告虽同意鉴定和交费,但其后予以翻悔。其
六、被告丈夫曾在办案法官面前抱怨原告操之过急,言语中已暗示双方确有经济纠纷之意。其
七、原告提供的几位证人当庭作证时虽不能证明双方借款的详细情况,但均能证明原告多次向被告主张过债权。根据以上多种情况,办案法官经综合分析,排除了原告恶意诉讼的可能性,确信原告起诉的事实属实,遂判决被告偿还原告借款7300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判决后,被告不但未提起上诉,而且在上诉期间恳请法官再次予以调解。被告最终以偿还原告6000元而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事实证明法官的判断是正确的。
另外,法官听讼时态度应诚恳、平和,表情要严肃,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情绪激烈。原告陈述时要将目光注视原告,好象要看透原告似的,偶尔目光转移到被告身上,有意无意地观察被告的反应。被告答辩时也要将目光注视被告并观察原告的反应。法官对当事人不能有好恶情绪或抱有同情心,更不能显露出来。不能让当事人从法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觉察出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当然,有的法官在庭审时抽烟、打瞌睡、来回走动,那更不应该。
其次,法官应深思熟虑。
法官是判官,意即判断的官员,而思考是判断的前提。法官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他那充满智慧的思考。整个庭审过程就是法官在听讼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法官对案件的思考是全面的、理智的,而不是片面的、任性的。法官不但要对案件事实思考,而且要对适用法律思考;不但要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及相关的人情世故的思考,而且要对案件处理后的社会效果进行思考;不但要考虑公平,还要顾及效率。理性的思考指的是法官的每一个判断都有充分的理由,有令人信服的推断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任意胡来。比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就比较详尽地说明了办案法官为何作出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事实的论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理性的,是社会上一般民众能够认同的。当前民事疑难案件越来越多,对民事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要求就体现在法官的思考能力水平上,即能否做到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最后法官应慎言。
法官在法庭上不能不说,但应少说,谨慎地说。多嘴的法官不是好法官。法官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口才而在于他的思考和判断。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庭上喋喋不休的法官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可信度。法官不能过早地透露自己的意见,相反要让当事人双方意见、主张通过论辩以后充分显示。法官应不言自威,无声胜有声。有句话叫做言多必失,话多后会无意中暴露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观点,而使当事人对法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多嘴对法官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官在法庭上说话大都是程序性语言,如宣布开庭,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宣布法庭调查、辩论等等,程序性语言比较简单,可以不费什么脑筋。除此之外还有归纳原、被告陈述的一致事实和争议焦点、认证及宣判。归纳应该全面归纳,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争议事实和理由,不管有无道理。把争议点公开和固定,既便于法庭审理,也使当事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主张是否在理。人是理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一般来讲,只要你把他当作理性的人而给与充分尊重,那么他也会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所谓理不辩不明,有的看似模糊的事实和道理通过庭审这种形式,经过原告陈述、被告答辩、法庭归纳、双方举证、质证及双方互相辩论这一过程,结论便显得十分清晰,这也是公开开庭的意义所在。认证是庭审的难点,何时认证、如何认证的确是法官需要慎重把握的环节、步骤。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显而易见且双方当事人均无异议的证据可一质一认外,其余证据最好在法庭辩论结束之后综合认定或者干脆就在宣判时认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法庭辩论阶段就彼此提供的证据该否被法庭采信展开充分的辩论,为法官的最后认证作厚实的铺垫。这样的认证更能体现法官的被动性和中立性,从而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也可以避免先前的认证错误而需要更正 3 的尴尬。宣判实际上是综合认定案件证据事实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作出判决。宣判的重点体现在说理部分。强调判决说理是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其重要性在此就不再论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官的释明义务。如何把握释明义务也是一个难点。释明义务把握不好会出现二种情况,要么坐视不公正的发生,要么违背法官的中立性。笔者认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释明之外,其余的要否释明就由法官按照自己对公正的理解而自由判断。
法官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说话的口气应该是坚定的、平和的,不容置疑的,语言不能躲躲闪闪、似是而非,不能说废话。法官是法律的喉舌,是活的会说话的法律,是公正的化身,所以法官对自己的话语要慎之又慎。
随着司法改革的步步深入,法官的职业色彩也逐渐浓厚,如庭审时穿法袍、敲法槌,法官的职业门槛抬高等,这些变化和进步让身为法官者感受到职业的尊荣。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目前的法治环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民事法官们经常会面临“秀才遇见兵,有礼讲不清”的尴尬。中国的法治之路依然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笔者坚信,通过我们这些法官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司法环境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到时我们的法官将更得心应手,我们的庭审将更富艺术和美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面试答题技巧解析
面试答题技巧解析
来源:决策日期: 2009-08-14考官认为,熟悉面试程序、题型,有针对性地全面作答,对考生而言至关重要。
7月中旬,安徽省2007年党政机关公务员招考面试在全省各地统一进行。笔者作为考官之一有幸参加了两天的面试,见证了整个面试的过程,亲听了考生对每一道考题的回答。现就面试考题和当天考生对每一道考题的回答进行综合解析。
规定体裁型
第一道面试题目:以下是一道辩论题,请你选择正方或反方进行论述:正方:公务员的口才比文才更重要;反方:公务员的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这是一道规定体裁型题目,强调的是辩论,以辩论的体裁回答问题。论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充分。类似这样的题目,过去也出过许多,如以“某某”为题编一个故事,以什么、什么为内容演讲,以某某、某某几个词编一段话。但是,作为辩论体裁还是第一次出现。
从命题者的出题思路来说,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同时也考察考生对辩论这个规定“动作”的理解与运用。由于辩论是正反双方进行的,而且正方提出观点后,反方针对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加上现场只有一方,缺少另一方存在,仅有极少数考生把握的比较准确,绝大多数考生没有能够准确把握,选择了综合论述,对正反两方的论述,偏离了命题要求。
这一命题对考官来说,着重要把握三点:一是要看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与运用,是否按规定“动作”回答;二是要看考生的思维敏捷情况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三是要看考生言语表达情况,有没有辩论的激情。
从当天本组考生对这一道考题的回答来看,20多名考生,居优者几乎没有。多数考生在选择正方或反方时,首先是不能对什么是一个人的文才,什么是一个人的口才,在概念上进行表述;其次是论据不够充分,不能有力证明自己观点,兼顾反驳对方观点;第三,缺少辩论的气氛和激情;第四,没有作陈辩总结。矛盾处理型
第二道面试题目:你的业务能力较强,而新上任的分管领导由于业务不熟悉,有时指挥不当,让你无所适从,你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这是一道矛盾处理型题目,强调的是如何化解矛盾,既不能影响工作,又不能让矛盾升级,是一个在两难中去选择问题。这样的题目,对于一般考生来说,是一道相对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只要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几点就行了。一是要体现出组织中的权属关系,那就是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二是要体现出态度上的尊重,不得傲慢与无礼;三要体现出工作上配合性,尽力把工作做好;四是要体现沟通原则,把矛盾化解;五是要体现同事之间的宽容和谅解,任何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领导也不例外;六是要体
现出互补性,性格互补、能力互补、方法互补。
从命题者的出题思路来说,主要考察考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因为公务员是人,同公务员打交道或者说工作的对象仍然是人,能否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工作对象等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公务员能否胜任职位,做好工作的关键。这样的题目,一般来说,是必考的题目,虽然每次题目内容不同,但是要回答的内容几乎是一致的。
从当天本组考生对这一道考题的回答来看,20多名考生,能够完整回答出问题的几乎没有。这可能是考生都是刚从学校出来或出来不久,接触社会、接触社会中人不多,加上思考的不多有关。有的虽然作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理想化的多一点,更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一些“潜规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观点阐述型
第三道面试题目:某城市管理实践表明:小商小贩是个宝,但小商小贩不能胡乱跑。你认为在行政执法中应如何把握?
这是一道观点阐述型题目,强调的是对政策、法律、法规的理解,自己进行详尽的阐述。既要能够把握现行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从命题者的出题思路来说,主要考察考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水平和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能力,因为在当今法治已经趋于完善的中国,公务员能否有法律意识,做到依法行政,完善公共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这是一道情景模拟题。既能考察考生的法治观念、服务理念,又能够考察考生基本政治素质和行政行为能力。
这一命题对考官来说,着重要把握四点:一是要看考生对题目的要求,是否准确把握。关键是对“你认为在行政执法中应如何把握?”二是要看考生要行政执法中的立场、方法和遵循的原则;三要看考生如何对待群众的利益;四是作为一个有权力的执法者和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公务员,如何对待权力与群众的利益、文明执法与做好公共服务的关系。
从当天本组考生对这一道考题的回答来看,20多名考生,绝大多数把握的比较好,能够完整地回答出问题的。这可能与考生在学校的政治学习有关吧。在学校,这道题就是一道政治题。但是也有不少考生,只是论述“小商不贩是个宝,但小商不贩不能胡乱跑”的多,而忘记了应当从“在行政执法中应如何把握?”来回答,切题不准。
开放思维型
第四面试题目:请谈谈由足球和围棋比赛引发的遐想。
这是一道开放思维型题目,强调的是“遐想”,而且是“足球和围棋比赛引发的”。这一“遐想”,想的是越多越好。
从命题者的出题思路来说,主要考察考生的应变与创新能力,围绕主题,让考生发挥充分的想像力,只要考生能够从“足球和围棋比赛”中观察到的细节,加以联想,越丰富越深刻,越能反映出考生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命题者的出题要求来说,想像的东西必须在5个方面以上,至少要回答在3个方面以上。这样的题目,对于一般考生来说,也是一道相对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只要考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几点就行了。
一是要从大的方面去理解。譬如,从足球和围棋比赛引申到单位的组成与管理;引申到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引申到规则的形成;引申到民族的精神力量等等。只要立意正确,有说服力就行了。二是不能就球或就棋论球或论棋,那样的话,层次就太低了。三是观点要正确,要体现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性。
这一命题对考官来说,着重要把握四点:一是要看考生回答时对“足球和围棋比赛”观察到的是否符合实际;二是联想的是否自然;三是寓意是否深刻,并富有哲理性;四是想像的能否达到5个方面以上,至少在3个方面以上。
从当天本组考生对这一道考题的回答来看,20多名考生,绝大多数考生把握的不够好,有的说喜欢足球或围棋,但是却说不出多少“道理”,更引申不出“哲理”。其实,从足球和围棋比赛中,可以引申很多东西,如规则问题、方法与技巧问题、胸怀全局问题、团结协作问题、观众与人的心理问题、精神支柱问题、竞争与拼搏问题、人的素质问题、裁判与评价机制问题等方方面面。仅有2-3个考生回答得比较完美。综上所述,应当说,这次面试题目对于一般面试考生来说,是相对比较难的题目,尤其是第一道面试题目、第三道面试题目和第四道面试题目。之所以难,主要在难三个方面:一是实践题多。对于刚出大学门或出大学门时间不长的考生来说,没有经历、经验作支撑,往往难以找到应对的策略。所以,回答起来,仅有寥寥数语。二是理科面试考生偏多。对于规定体裁型题目和开放性思维型题目,本身就是他们的弱项,不像文科生那样,思路开阔,有丰富的想像。三是心理素质不够。有些考生第一次参加面试,而且没有经过有培训,既紧张,又抓不住要点。
正是上述这样的原因,当天本组20多名考生,没有一人面试成绩超过80分,一般都在70分左右。作为面试考生,笔者建议,面试前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要积极参加面试培训,熟悉面试程序,提高心理素质。二是要认真学习过去的面试题本,尤其是要熟悉各种面试题型,针对题型,从哪些方面回答才能完整。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我们认为,高考题型的变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有利于促进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而言,也意味着试题难度的提高。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翻译技巧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