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全文散文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小编这里整理了这篇作品的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秋天的怀念》原文: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生平经历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秋天的怀念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秋天的怀念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第二篇: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读后感800字
世上只有妈妈好
——《秋天的怀念》读后感 文:鸭鸭
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投进了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题记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一句句令人潸然泪下的话语,如此真挚,如此感人。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渐渐浮现在我眼前……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忍着自己的病痛,还要照顾生病的儿子,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剧烈的疼痛,却装做一点事都没有的样子,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母亲的隐瞒,使生病的儿子至始至终却不知事情的真相,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不让暴怒无常的儿子自暴自弃下去,为了让儿子在自己离去后能乐观坚强,这位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本是应该安享晚年的时候,却在帮助儿子从病痛的阴影中走出去,为此,她从没有在儿子面前有一丝生病的样子,也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语。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一个“挡”字,或许并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放到文章里去,想一想,这个“挡”是充满母爱的……
母亲挡住了什么? 是落叶。
落叶意味着什么? 生命的凋零,生命的结束。一片片落叶慢慢飘落,或许在我们的眼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可在一个双腿瘫痪的人眼里,那就像是生命慢慢坠落。那伤感,那失落,那无奈,只有母亲才能理解,母亲怎能让儿子看到这幅画面?这一个小小的动词——挡,却隐含了多少母爱啊……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又以为是要“碰壁”的一句话,儿子却答应了,作为一位母亲,儿子就要从阴影里走出来了,怎么能不高兴呢?就连短短的几步路,母亲也要好好准备准备。欣喜万分的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话语中,全是关于儿子的,那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也全都刻在母亲的心里。可是,一贯认真细心,甚至比儿子还敏感的母亲实在是太兴奋了,说着说着,便忘了那些字眼儿。当母亲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的时候,怕儿子伤心,又悄悄的出去了……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一生操劳的母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在临终的时候,自己的最后一句话里,母亲也没有想到过自己,心里全都是自己的子女,她担心儿子还没有从阴影里走出来而自暴自弃;她担心未成年的女儿还太小,没办法照顾儿子和她自己;她担心……
母亲是什么? 母亲是蜡烛,带给我们光明,却燃烧着自己。母亲是什么? 母亲是阳光,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让我们开心快乐地成长。母亲是什么? 母亲就是那个永远不顾及自己,给我们安慰,给我们鼓励的人。在这源源不断的“给”中,她却不会写“我”了,不会写“自己”了……
母亲,亲爱的母亲,我知道,我欠您的好多好多,可能这辈子也还不完了,但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感谢您,孝顺您,报答您!
第三篇: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首先,在《背影》中作者先用铺垫的手法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等。同样的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先交代了背景: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这对后面描述母亲的爱起了成功的铺垫作用。而在作品的后面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的睡不了觉”也为母亲突然的去世做好了铺垫。
第二,《背影》的写作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首先写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作者既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作者没有用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则多次运用侧面描写。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翻去地睡不着觉”。没有任何华丽的渲染,只是几句简单的交待,却是那么有力度而又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母亲爱之切。为了儿子,母亲已经顾不上心爱的花儿,甚至于她自己的病。她的全部的身心都已倾注在儿子的身上。
第三,两篇文章都有对一个意象的描写。如《背影》中“背影”这个意象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 相承的。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两次谈到“菊花”。第一次在文章的中间,母亲想让儿子看菊花,那应该是母亲希望儿子能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希望儿子能像菊花一样坚强的生活,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灿烂。第二次在最后作者和妹妹去看菊花。那表现了作者怀念母亲,了解了母亲的心意。那菊花象征着勇敢与坚强,要和妹妹相扶相持的走下去。要带着妈妈的愿望一起好好的活儿。同时我想作者在最后提及那么多种颜色的菊花也是体会到了母亲对他的期许,母亲对他选择的尊重——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第四,《背影》的语言是朴实,简洁 真挚感人 的。《背影》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秋天的怀念》的语言也是朴实简洁感人。如母亲提出去看菊花时,我暴怒的行为让母亲很难过而这里面运用的几个动词——扑,抓,忍我觉得很妙。“扑”——母亲要“扑”灭儿子想死的心;“抓”——要“抓”住儿子活下去的欲望;“忍”——“忍”住自己生理心理上的折磨。特别是这个“忍”字的演绎,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无边,母爱的无言。而之后我同意了母亲的提议,她开心地“坐立不安”又絮絮叨叨说了“错话”。作者此处也是用极其平实朴质的语言但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容易满足的可爱的母亲。
第四篇:《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教案
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一、文常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二、字词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 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 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
考题例析 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
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
博 wàn yì
B.综
博
mán
ài C.综
搏
màn
yì
D.宗
搏
wàn ài
(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贫困
却
虽然
但
B.贫穷
还
因为
所以 C.贫瘠
又
尽管
但
D.贫乏
而
也许
但
2.(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_____________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1)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
(2)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
解析:1.(1)此题考查理解识记汉字的能力。平时要多读书,并且要养成积累字词、勤查字典的习惯。答案是D。(2)此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要根据语境来选择判断。最恰当的一组C。2.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且形式新颖,贴近生活。(1)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2)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示例二: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
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
把握重点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
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
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
拓展阅读
一、史铁生经典语录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二、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摘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摘自史铁生《有关庙的回忆》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摘自史铁生《合欢树》
三、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散步》
莫怀戚
一、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
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结构图解。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
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写作技巧一
开门见山,直接叙事。
写作技巧二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写作技巧三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写作技巧四
巧借景物,烘托主题。
写作技巧五
巧妙穿插,交代内容。作用:让时空更集中
对称美
►
有的浓,有的淡。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课堂小结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的情感散文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选取秋天是有原因的。史铁生21岁就瘫痪,可以说生活苦痛难言,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他,母亲也于这一年去世,像秋天的落叶飘落。
秋天,似乎注定与悲伤,痛苦相关,正如刘禹锡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是他是乐观的,以至于成了名句。
时值秋天,杭州的天气格外闷热,楼下的钱塘江蒙蒙笼笼,烟雾笼罩在江面,一片迷蒙。我的心有些燥热,就如史铁生那段时间,“暴怒无常”,仿佛世间的一切在我眼中都是灰蒙蒙的,阳光不够强烈,透不过这江面沉厚的雾。
确实,秋天最易勾起愁思。一场秋雨一场寒,足以让心里涟漪起思念的波浪,然而这雨为何不似夏雨那么清凉,却似冰针让心发颤。秋雨算不了什么,最经不起秋风。秋风呼啸,树木摇晃,像一个个颤巍巍的老人,落了一地的丝发。落叶虽轻,就布满了愁思。落叶归根,几分化作尘土,几分随流水。这些,不免勾起远离他乡的游子的情思。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秋思》不知道湿了多少游子的衣。每每读及此曲,我就停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父亲是在夏天去世的,我却要在秋天怀念。我厌倦夏天,他把我的心炙烤的伤痕累累。秋天,才是属于我的。喜欢在秋天想着,念着自己该想念的人。
总觉得自己是秋天里的那片黄叶,被风吹到水里,我的眼眸太模糊了,以至看不清父亲的模样。那长江边上的一个身影,那清瘦的身形,那淡淡的微笑,就像江水浸透了我的叶脉,那刻就这样定格在心里,最后随流水沉入泥土。
父亲,像秋天里的一场寒雨,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寒了我的心。或者是那傍晚的一阵风,骤起了心中关于你的一切。这一切仿佛像夏日的阳光那样刺眼,却又像笼罩江面的浓雾那样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