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

时间:2019-05-15 13: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

第一篇: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2教时(总第 课时)

四、教学日期: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

(一)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

(二)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第二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兼葭》中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还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相互间魂牵梦绕的执着痴狂,都让我们为之动容。同学们知道中古古代四大爱情故事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世界。

二、文学常识—在学习这篇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了关于这篇诗歌的一些文学常识。

1.复习提纲知识

三、整体把握

1.我们把相关信息填写一下:

(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

(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2.依照情节的发展,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长篇作品加小标题的作用在于眉目清楚,便于记忆。如果小标题定语、状语一大串,就起不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小序

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开端

兰芝被遣 发展

夫妻誓别 发展

兰芝抗婚 高潮

双双殉情 尾声 告诫后人

四、分析课文 一.理解小序

1.小序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个序只有53个字,它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全诗故事的梗概,交代了叙事作品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读者对全诗有一个整体形象。2.“遣”的常用义是什么?课文中的“遣”是什么意思?

“遣”的常用义是“送”“打发”“派遣”,课文中的“遣”是休妻或曰“出妻”,特指女子被赶回娘家。在封建社会,妇女只要“七出”就会被丈夫遣回家。这“七出”分别是:无子,淫泆(diē),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犯了其中一条,就可被休,像刘兰芝这样的好媳妇也不例外。3.开篇第一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①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的传统手法;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a。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

B。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二.研读“开端部分”“——兰芝被遣

1.第二段内容是什么?——主要是刘兰芝的陈词,自请遣归。

2.阐述了什么?——自述了十三——十七待字闺中所作的一切,以及嫁入焦家后如何为人的儿媳的。三.研读“发展”部分

——(3~12自然段)夫妻誓别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 2.快速阅读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 A焦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

B兰芝走时的打扮及她与婆婆、小姑告别 C兰芝与焦仲卿告别,相约来日

3.焦仲卿对母亲的谈话中,母亲的语言占了大部分,有何作用?

——因出生官宦世家,受到的教育孝敬父母,不能忤逆 4.兰芝走时的打扮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5.为何要细写这一部分?

一方面写她的美,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6.兰芝与焦仲卿告别,相约来日,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A.夫妻感情甚笃,分开纯属情非得已,为后稳定 殉情奠定了基础

B.刘兰芝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但是更加忧虑——兄长,为后文兄长逼嫁埋下了伏笔。四。分析“兰芝抗婚”部分

1.封建时代被休弃的女子的命运如何?——后半生屈辱,孤独,悲凉

2.那么兰芝回家后生活将会怎样?——“进退无颜仪”——伤心、羞愧、委屈 3..母亲的态度怎样?——大拊掌——惊诧 4.刘兄性格如何?——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5.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允,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对兄长的性格了如指掌,哀求是没有用的,突然间的答应,是对前途完全的绝望。五。分析高潮部分——体会焦刘的生死爱情 1.二人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后“自挂东南枝”体现了二人什么性格特点?

——兰芝看透了封建家长制的本质,是她那坚强的性格,不能忍受的。

仲卿出身于宦官世家,生性懦弱,有孝顺父母,所以他要彷徨,但对爱情的忠贞却使他富有叛逆精神。2.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愿望。

六、分析人物性格

1.刘兰芝——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刻画的

勤劳能干,有教养,聪明善良,忠于爱情,坚强,忠贞,面对封建家长的专横和凶残毫不畏惧。2.焦仲卿:忠于爱情,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孝顺。3.焦母

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制的典型,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反面形象,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五、拓展训练:刘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第三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激情式的导入

《孔雀东南飞》是爱情的绝唱,是千古的咏叹。它是一曲凄美动人的爱情悲歌,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悲剧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既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美学原理》)这就是悲剧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尔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中国文学宝库中这颗璀璨的明珠——《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写悲剧的,品味其悲剧美。

这个感情色彩浓厚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到悲剧的氛围中,收到了“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为课堂奠定了“悲”的基调。再加上课件屏幕上一个大大的“悲”字,又增添了“悲”的色彩。

二、深入探究悲剧写法

(一)从悲剧主体探究

以 鲁迅先生给“悲剧”下的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探究的切入点。

1、毁灭了两个美好的人。

(1)刘兰芝:具有多才多艺、勤劳贤慧、外柔内刚、忠于爱情、聪慧坚强的品质。她是一个德、才、貌齐美的人。她几无瑕疵,近乎完美,是美的化身、善的代表。作者把她塑造得越完美,她的毁灭越能激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更突出了悲剧的色彩。

(2)焦仲卿:据有温良、孝顺、外柔内刚、忠于爱情、消极反抗的品质。他虽没有刘兰芝那么完美,但他也有着美好的人格,他的毁灭也构成了“悲剧”。

2、毁灭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诗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段爱情的至善、至美、至真、至纯?

(1)仲卿为兰芝求情。(第3节、第5节)

(2)夫妻对话。(第7节,第8节)

(3)夫妻誓别。(第11节,第12节)

(4)生离死别。(第24、25、26节))

(5)兰芝投水(第30节)(6)仲卿自缢。(第31节)

结论:

1、为了获得强烈的悲剧效果,悲剧作家总是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中表现悲剧人物的价值。唯有对美的破坏,更能激起人们对丑的憎恨;唯有对善的压制,更能唤起人们对恶的愤慨。

2、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从而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二)从悲剧手段探究

1、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作品中一对尖锐的矛盾冲突是焦仲卿、刘兰芝与焦母、刘兄的冲突。双方矛盾的实质是青年人追求爱情自由的理想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矛盾,是善与恶、美与丑的较量。

诗中焦、刘二人反抗的表现有:兰芝自遣,仲卿求情,兰芝抗兄,双双殉情。

在这对矛盾斗争中,冲突双方的力量并不是势均力敌的,代表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一方的焦母刘兄势力非常强大,而代表善的一方的焦仲卿、刘兰芝力量很弱小。

结论:正因为黑暗势力过大,才使得被毁灭的一方的悲剧意义显得更有价值。作品通过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2、起兴的开头。开头运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起兴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失偶,迂回飞翔的姿态让人们在心灵上不由升腾起一种黯然神伤的情绪。因此,这开头两句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哀怨、伤感的基调,暗示了作品叙述的将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3、朗漫的结尾。结尾焦、刘二人化为鸳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似乎给悲剧带来了一点亮色,其实它是“幻化的悲剧的光圈”。正是因为人民的大众心理不能承受这悲剧的结局,所以才想象出这种浪漫的结尾——既然不能美满于生前,只能寄团圆于死后。其实这更衬托了故事的“悲”,是“以喜衬悲,借乐写哀”。而且,化为鸳鸯后,“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分明是一种悲鸣,是凄婉的控诉,浪漫中充满了悲情色彩。

4、环境或景物描写的烘托和渲染。

(1)以悲景衬悲情。“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第23节)、“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第27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第30节),以悲惨之景衬悲惨之情,有力地烘托了悲剧气氛。

(2)以乐景衬悲情。诗中第21节,写太守迎亲,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渲染太守办婚事的气派和热闹。这与第23节中写兰芝“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的悲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一喜一悲的反差造成强烈的悲剧效果。

另外,作品还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抒情性极强的议论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对“马”的细节描写和刘兰芝五次流泪的细节描写)来强化悲剧色彩。

三、歌曲渲染

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用心聆听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

通过聆听歌曲,学生在内心深处进一步领悟这千古绝唱中的悲情。

四、结束语

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有情人用生命唱出了封建时代的爱情挽歌;几百年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依依,却无缘相守,演绎了一出无奈的“化蝶”;又几百年后,陆游与唐婉琴瑟相和,但因母所迫,筑就“血泪沈园”;千年过去了,这样的劳燕分飞的悲剧但愿不再上演。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永生不离不弃!

第四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学习这些作品是为了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并提高文化素养。《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语言富于个性化,是学习古典文学的典范,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

首先,作为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多年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而且文章文字简单,又有上一节课对于本文字词的学习,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其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老师上课时需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学会独立赏析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细致了解本文内容,理清本文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在人物性格的描写方面)和鉴赏能力(比、兴手法等)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2、批判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尤其在本文中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对诗中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把握,掌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2)诗歌借爱情悲剧所揭示的反封建主题

难点:理解探讨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

五、教学方法

由于上一节课对于字词的处理,这一节课主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文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

(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2)问题探究法。根据情节的发展适时提出问题,以问题牵引学生学习本文。

(3)自主探究法。以学生自己的思考为主,老师只是引导与总结。(4)分析讨论法。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这两首的词。

提问:这两首词有同一个名字,谁知道叫什么?——《钗头凤》 提问:那作者分别是谁呢?——陆游、唐婉 然后讲述陆游和唐婉的故事:

南宋年间,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结婚后,陆游和唐琬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唐婉还不能生育。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导入语设计:历史上这种被棒打鸳鸯的悲剧爱情为数不少,在古老的汉朝就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也就是我们的《孔雀东南飞》,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这首诗。

(二)回忆上节课部分内容:

1、“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诗》

2、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作者思想,表现诗歌主题。•

抒情诗:作者借景(物)抒情。

(三)讲解课文内容的真实对应:

《孔雀东南飞》记述的是一个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和真实人物的真实故事。据史书县志记载,汉末庐江府治就在今天的安徽。怀宁县小市镇的小吏港就是故事的发生地。古镇小吏港,历史上曾名焦吏港、晓市港、小市港,现小市镇,旧志载“以汉庐江郡小吏焦仲卿而得名”。焦、刘合葬墓,当地群众称为“孔雀坟”。

(四)从文章的第一段开始根据本章结构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本文:

1、诗的开头:“孔雀东南飞”用了什么手法,起什么作用? 答:1,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2,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 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阅读课文,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其内容: 答:第一部分:开端

兰芝被遣(2-8)(如第一部分,老师这样概括)

第二部分:发展

夫妻誓别(9-12)(兰芝分别与焦母、小姑、仲卿告别,哪个最主要)第三部分:发展

兰芝抗婚(13-23)(她回家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她想答应婚事了吗)第四部分:高潮

双双殉情

(24-31)(府吏来找兰芝,他们交流以后得出什么办法)第五部分:尾声

告诫后人

(32)(前几句是故事的结局,那作者写这些是为了什么)

3、那我们就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挨着学习,首先是第一部分,既然是概括的内容,那我们来仔细看一下第一部分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先看图片): 答:兰芝自述、兰芝自遣、府吏求情、夫妻话别(1)第一部分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思考: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闺中的生活经历用了什么手法?其意何在?

答: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然后使用幻灯片,分析其意义)

意在表明:一方面兰芝有 着良 好的家教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我们来看一下兰芝自述的内容,十三…十五弹箜篌…鸡鸣入机织…很清楚地表现了兰芝是个勤劳能干的人,而婆婆的挑剔毫无道理。(2)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请遣归?

答:兰芝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她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3)兰 芝 为 何 被 遣?

引导:首先,我给大家看一些古代对于休妻的理由,这个是著名的“七出”,还有一个《礼记》提出的。

答:①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②认为她挑战了自己的家长权威。

③认为她出身卑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④长期寡居,蛮横无理。妒忌儿子媳妇的恩爱和美。

⑤恋子情节。不想有人分享对儿子的爱。

4、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二个部分,它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呢?(图片)答:别焦母、别小姑、夫妻别。

(1)兰芝在别焦母之前做了什么?

答:哪位同学读给我们听一下。(所以她是在梳妆打扮是吗?)(2)那兰芝是不愿意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答:这说明了兰芝大家闺秀的风度,也保持了自尊,而且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答:表明她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所以同学们来看,作者没有一句话是说了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却处处是机关啊!比如说别小姑可以说明兰芝的善良,夫妻别说明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作者的匠心无处不在)

5、接下来看着第三个部分,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图片)答:兰芝归家、太守提亲、被逼应许、备婚备装。

在这一部分,有一个明显的疑点:刘兰芝为什么再嫁后身价反高?

答:文学原因—反衬兰芝容貌出众美名远扬,突显婆婆逼退兰芝的不合理。(出了口恶气)

历史原因—考察汉代历史,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著名才女蔡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6、接下来是我们的第三部分,大家找一下具体的内容图片: 答:夫妻诀别、府吏别母、双双殉情。

7、也就是说他们在为爱情努力没用之后,决定以死来抗议这个现实,那么他们这么强烈地抗争为他们赢得了什么?——我们来看一下尾声部分: 答:合葬华山、梧桐树、化鸟双飞。

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会有这些东西吗?——不会。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1)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引伸出反封建的主题)

(2)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3)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五)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并总结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刘兰芝:坚强,持重,自尊,清醒,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又温柔善良勤劳,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忠贞不渝。

焦仲卿: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反抗,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焦

母:粗暴、专制、爱子 刘

兄:势利、粗暴、冷酷

母:爱护子女、尊重子女、但也有私心

得出结论作者是在对话与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性格

(六)自由分析讨论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人物性格还是封建家长制?

(七)布置作业

1、写出你认为焦刘的爱情悲剧根源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2、写一篇短文或文段,描写你身边的一个人,用对话或情节来表现其形象,在文章最后注明你想描写这个人怎样的形象特征。(两个作业都不限字数)

(八)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

一、兰芝被遣—兰芝、仲卿、焦母 •

二、夫妻誓别—兰芝、仲卿、刘兄

三、兰芝抗婚—兰芝、刘兄、刘母

四、双双殉情—兰芝、仲卿、焦母

五、告诫后人

4、刘兄:

(1)第二部分:夫妻誓别中,兰芝曾对仲卿说:“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粗暴(2)第三部分: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势利、冷酷

5、刘母:

(1)第三部分17-18自然段,说明刘母还是尊重子女、爱护子女的。(2)22自然段说明刘母还是有自己的私心,希望女儿嫁个富贵人家!

(二)回忆上节课部分内容:

1、“乐府双璧”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诗》

2、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作者思想,表现诗歌主题。•

抒情诗:作者借景(物)抒情。

(四)2、分段:(先说分段)

第一部分:2-8 第二部分:9-12 第三部分:13-23

第四部分:24-31 第五部分:32

1.刘兰芝:美丽、善良、聪明能干、知书达理、坚强,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⑴第一部分第2节: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勤劳能干; ③兰芝自请谴归的原因?——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说明她看事情很清醒。(2)第二部分第9节:

①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②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总之,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3)第二部分第10节:拜母别姑 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兰芝倔强、自尊

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很清醒地看清问题,明白自己的处境。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对爱情的忠贞(4)第三部分

 县令差人做媒,她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忠贞 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却又“举身赴清池”——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

2、焦仲卿:忠于爱情,但胆小怕事,拘谨懦弱,委曲求全。也有一些反抗精神(1)第一部分:

 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爱情的坚贞不渝。

 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胆小怕事,拘谨懦弱,委曲求全

(2)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反抗精神的展现

3、焦母:

(1)第一部分:

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粗暴、专制

(2)第四部分:仲卿殉情前去跟焦母辞别,“阿母的得闻之,零泪应声落„”——爱子

第五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生4: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

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颇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一人物形象。难道这一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

生1:有。

师:那位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

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生3: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运用。能否想起来几句?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关于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

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

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六、人物性格分析

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关于本文的疑点问题

(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魏之前,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 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是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三)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下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七、总结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上邪》

(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下载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雀东南飞古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导入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了解汉乐府的有关常识。 2、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意副词、古今异义词。 二、技能目标 1、 鉴赏刘兰芝、焦仲卿两个人物形象......

    孔雀东南飞教案

    15《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情节来刻划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习托物起兴、排比铺陈的表现手法。 2、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互文修辞、及其艺术性。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整理者:张少立审核者:审批者:教学目标 1、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的语言......

    《孔雀东南飞》教案

    有关《孔雀东南飞》教案三篇《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同问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2008-10-20 20:00 提问者:蕉B|浏览次数:50692次 哈哈 我来帮他解答 您还可以输入9999 个字 推荐答案 2008-10-21 14:41 《孔雀东南飞》教案 一、导......

    孔雀东南飞教学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师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