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孝丐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在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阅读及翻译是重点考题,分享了孝丐文言文的翻译及练习题,一起来看看吧!
孝丐
原文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 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阅读练习一
【注释】吴: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媪:ǎo,老妇人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行里许 将以遗之 哀而与之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
22.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这个“孝丐”的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中的两点。(2分)
参考答案:
20.大约 送给 这个乞丐
21.看见(他这样做)的人都对此感到奇怪,时间长了,问乞丐这样做的原因。
22.①乞丐等候母亲端起杯子就开始唱歌,并像小孩子游戏那样闹着玩儿,用来使母亲开心;
②乞丐坐在(岸边)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后,捧着(它)登上小船;
③乞丐宁可忍受饥饿,最终还是不在母亲吃之前吃食物。(概括其中的两点,即可得2分)
阅读练习二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行里许()
将以遗之()
哀而与之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通过哪些事例表现这个“孝丐”的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其中的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约;送给;这个乞丐
2、看见(他这样做)的人都对此感到奇怪,时间长了,问乞丐这样做的原因。
3、①乞丐等候母亲端起杯子就开始唱歌,并像小孩子游戏那样闹着玩儿,用来使母亲开心;②乞丐坐在(岸边)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后,捧着(它)登上小船;③乞丐宁可忍受饥饿,最终还是不在母亲吃之前吃食物。
第二篇:孝丐佚名原文及译文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 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但是已经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着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边,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虽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唱歌作乐,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作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很郁闷,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当年三十岁左右。
第三篇:《张孝基仁爱》文言文翻译
导语:《张孝基仁爱》出自《厚德录》。《厚德录》是宋朝李元纲所辑录的一本讲述君子品德的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孝基仁爱》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译文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才,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灌园。富人的儿子渐渐地能自食其力了,孝基对他的变化感到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第四篇:孝景本纪文言文及翻译
导语:这篇本纪以大事记的形式,简略地记录了汉景帝在位十六年间所发生的要事。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孝景本纪文言文及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孝景皇帝者1,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2。男子二十而得傅3。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4。广川、长沙王皆之国5。丞相申屠嘉卒。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6,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7。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8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9。吴王濞
10、楚王戊
11、赵王遂
12、胶西王昂
13、济南王辟光
14、菑川王贤
15、胶东王雄渠16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17。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18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19。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20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21为菑川王,淮阳王馀22为鲁王23,汝南王非24为江都王25。齐王将庐
26、燕王嘉27皆薨28。
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後九月,更以阳为阳陵29。复置津关,用传出入30。冬,以赵国为邯郸郡31。
五年三月,作阳陵
32、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33。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34,江都丞相嘉35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36,赵丞相嘉37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梁楚二王皆薨。後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38。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39。十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40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41。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42孙平43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封四侯44。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45。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军东都门外46。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47。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封十侯48。六月丁巳,赦天下,赐爵一级。天下大潦。更命诸侯丞相曰相。秋,地动。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郊见五帝。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
49、城阳共王50、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51,子彭离为济东王52,子定为山阳王53,子不识为济阴王54。梁分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55,长信詹事56为长信少府57,将行为大长秋58,大行为行人59,奉常为太常60,典客为大行61,治粟内史为大农62。以大内为二千石63,置左右内官,属大内64。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后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65。三月丁酉,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四月,大酺。五月丙戌66,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绾67为丞相,封建陵侯。
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郅将军击匈奴68。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緵布69。止马舂70。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省列侯遣之国71。三月,匈奴入雁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72民疫。
后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袴73。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74。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75。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後爵一级,天下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复无所与。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76。三月,封皇太后弟蚡77为武安侯,弟胜为周阳侯。置阳陵。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78。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2]
三家注
◇集解汉书音义曰:“讳启。”□正义谥法曰:“繇义而济曰景。”
◇集解(徐广曰:汉书亦作“系”。邹诞生本作“傒”,音奚。又按:汉书功臣表及萧何传皆云孙嘉,疑其人有二名。)○索隐汉书亦作“系”,邹诞生本作“傒”。又按:汉书功臣表及萧何传皆云封何孙嘉,疑其人有二名也。
○索隐音附。荀悦云:“傅,正卒也。”小颜云旧法二十三而傅,今改也。
○索隐薄太后也。亦葬芷阳西,曰少陵也。
○索隐广川王彭祖、长沙王发皆景帝子,遣就国也。
□正义雨,于付反。
◇集解徐广曰:“地理志云文帝七年置。”骃按:地理志、百官表南陵县文帝置也。分内史为左右,及祋祤为县,皆景帝二年,不得皆如徐所云。○索隐邹诞生祋音都会反,又音丁活反。祤音羽,又音诩。
◇集解徐广曰:“汉志无。”
◇集解徐广曰:“雒,一作‘淮’。”○索隐雒阳汉书作“淮阳”。灾,故徙王於鲁也。
□正义音匹备反。高祖兄仲子,故汉高祖十二年封,三十三年反。年表云都吴,其实在江都也。
□正义高祖弟楚王交孙,嗣二十一年反,都彭城。
□正义高祖孙,幽王友子,嗣二十六年反,都邯郸。
□正义卬,五郎反。高祖孙,齐悼惠王子,故平昌侯,十年反,都密州高密县。
□正义辟音壁。高祖孙,齐悼惠王子,故侯,立十一年反。括地志云:“济南故城在淄川长山县西北三十里。”
□正义高祖孙,齐悼惠王子,故武城侯,立十一年反,都剧。括地志云:“菑州县也。故剧城在青州寿光县南三十一里,故纪国。”
□正义高祖孙,齐悼惠王子,故白石侯,立十一年反,都即墨。括地志云:“即墨故城在密州胶水县东南六十里,即胶东国也。”
□正义梁孝王都睢阳,今宋州。
正义,鱼曳反。字亦作“艺”,音同。
□正义地理志云魏其属琅邪。
○索隐韦昭云:“平陆,西河县。礼即向之从曾祖王父也。”□正义应劭云:“平陆,西河县。”
□正义济,子礼反。济北国今济州卢县,即济北王所都。
□正义淮阳国今陈州。
□正义鲁今兖州曲阜县。
□正义汝南国今豫州。
□正义江都国今扬州也。吴王濞所都,反,诛,景帝改为江都国,封皇子非也。
○索隐悼惠王之孙,齐王襄之子。庐,汉书作“闾”。□正义齐国,青州临淄也。将庐,齐悼惠王之孙,襄王之子,年表云。
○索隐刘泽之子。
◇集解徐广曰:“表云五年薨。”
□正义括地志云:“汉景帝陵也,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按:豫作寿陵也。
◇集解应劭曰:“文帝十二年,除关,无用传,至此复置传,以七国新反,备非常也。”张晏曰:“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曰:“传音‘檄传’之‘传’,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索隐传音丁恋反。如今之过所。
集解地理志赵国景帝以为邯郸郡。
○索隐景帝豫作寿陵也。按:赵系家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後代遂因之也。
○索隐音林闾。避殇帝讳改之。
□正义括地志云:“建陵故县在沂州承县界。”
◇集解徐广曰:“姓程。”
□正义括地志云:“平曲县故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
集解徐广曰:“姓苏。”
◇集解徐广曰:“殖,一作‘填’。”□正义按:驰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三丈而树。
□正义临江,忠州县。虽王临江而都江陵。
□正义条,田雕反。字亦作“”,音同。
○索隐按系家,太后槐里人,父仲。兄信,封盖侯。后故金氏妻女弟姁儿也。
○索隐周昌之兄。
◇集解徐广曰:“一作‘应’。”
◇集解文颖曰:“楚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赵相建德,内史王悍。此四人各谏其王,无使反,不听,皆杀之,故封其子。”○索隐韦昭云:“张尚子当居,赵夷吾子周,建德子横,王悍子弃也。”
正义汉书表云中三年,安陵侯子军、桓侯赐、遒侯陆彊、容城侯徐卢、易侯仆祇、范阳侯代、翕侯邯郸七人,以匈奴王降,皆封为列侯。按:纪言二人者是匈奴二王为首降。
◇集解按:三辅黄图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外曰东都门。○索隐按:三辅黄图云东出北第一门曰宣平门,外曰东都门。
◇集解瓒曰:“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西京故事云景帝庙为德阳宫。”
□正义惠景间年表云亚谷侯卢他之、隆卢侯陈蟜、乘氏侯刘买、桓邑侯刘明、盖侯王信。按:其五人是中元五年封,馀检不获。中元三年,匈奴王二人降,封为列侯。惠景间表云匈奴王降为侯者有七人,疑其五人是十侯之数。
□正义都睢阳,今宋州。
□正义城阳,今濮州雷泽县,古城阳也。共音恭。谥法“严敬故事曰恭”。
□正义表云分梁置也。
□正义表云分梁置也。
□正义地理志云景帝中六年别为山阳国,属兖州。
□正义地理志云景帝中六年别为济阴国,属兖州。按:今曹州是也。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应劭曰:“詹,省也,给也。”瓒曰:“茂陵书詹事秩二千石。”
◇集解张晏曰:“以太后所居宫为名。长信宫则曰长信少府,长乐宫则曰长乐少府。”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将行,秦官。”应劭曰:“长秋,皇后卿。”
◇集解服虔曰:“天子死未有谥,称大行。”晋灼曰:“礼有大行、小行,主谥官,故以此名之。”如淳曰:“不反之辞也。”瓒曰:“大行是官名,掌九仪之制,以宾诸侯。”○索隐按:郑玄曰“命者五,谓公、侯、伯、子、男,爵者四,孤、卿、大夫、士,是九也。”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
○索隐韦昭云:“大行,官名,秦时云典客,景帝初改云大行,後更名大鸿胪,武帝因而不改,故汉书景纪有大鸿胪。百官表又云武帝改名大鸿胪。鸿,声也。胪,附皮。以言其掌四夷宾客,若皮胪之在外附於身也。复有大行令,故诸侯薨,大鸿胪奏谥,列侯薨,则大行奏诔”。按:此大行令即鸿胪之属官也。
◇集解汉书百官表曰:“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也。”
◇集解韦昭曰:“大内,京师府藏。”
○索隐主天子之私财物曰少内。少内属大内也。
□正义汉书百官表云:“卫尉,秦官,掌宫闱门卫屯兵。景帝初,更命中大夫令,後元年,复为卫尉。”
◇集解徐广曰:“丙,一作‘甲’。”
○索隐姓卫也。
□正义郅,真栗反。郅都传云匈奴刻木为郅都而射,不中。
○索隐七,盖今七升布,言其粗,故令衣之也。□正义衣,於既反。,祖工反。,八十缕也。与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缕。
索隐止人为马舂粟,为岁不登故也。
◇集解晋灼曰:“文纪遣列侯之国,今又省之。”
□正义衡山国,今衡州。河东,今蒲州。云中郡,今胜州。
◇集解徐广曰:“一作‘雷’字,又作‘图’字,实所未详。”
○索隐天廷即龙星右角也。按:石氏星传曰“龙在左角曰天田,右角曰天廷”。
◇集解皇甫谧曰:“帝以孝惠七年生,年四十八。”
◇集解汉书云:“二月癸酉,帝葬阳陵。”皇甫谧曰:“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去长安四十五里。”
◇集解苏林曰:“蚡音鼢。”○索隐蚡音扶粉反。按:外戚世家皇太后母臧氏初嫔王氏,生子信而寡,更嫁长陵田氏,生蚡及胜也。
○索隐主父偃上言,今天子下推恩之令,令诸侯各得分邑其子弟,於是遂弱,卒以安也。
○索隐述赞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3]
作品译文
孝景皇帝刘启,是孝文皇帝排行在中间的儿子。他的生母是窦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国的时候,前一个王后有三个儿子,等到窦太后得宠,前一个王后去世,三个儿子也相继死亡,所以景帝得以继承帝位。
前156年(前元元年)四月乙卯日,大赦天下。乙巳日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五月,下诏减去一半田租。为孝文皇帝修建太宗庙,诏令群臣不必为此上朝拜贺。这年,匈奴侵入代地,朝廷与匈奴定约和亲。
前155年(二年)春天,封原相国萧何的孙子萧系为武陵侯。规定男子满二十岁开始著于名籍服徭役。四月壬午日,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去世。景帝的儿子广川王刘彭祖、长沙王刘发都回自己的封国去了。丞相申屠嘉去世。八月,任命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为丞相。彗星出现在天空的东北方向。秋天,衡山一带下了冰雹,雹子最大的达直径五寸,最深的地方达二尺。火星逆向运行到北极星所处的星空。月亮从北极星星空穿过。木星在太微垣区域逆向运行。下诏设置南陵和内史、祋祤(duì yǔ,对羽)三个县。
前154年(三年)正月乙巳日,大赦天下。流星出现在西方。天火烧掉了洛阳的东宫大殿和城楼。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和胶东王刘雄渠反叛,起兵向西进发。景帝为安抚反叛的诸侯王而杀了晁错,派遣袁盎通告七国,但他们仍不罢兵,继续西进,包围了梁国。景帝于是派了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率军讨伐,平定了叛乱。六月乙亥日,下诏赦免被打散逃亡的叛军和楚元王的儿子刘艺等参与谋反的人。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改封济北王刘志为淄川王,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齐王刘将庐、燕王刘嘉都去世了。
前153年(四年)夏天,立皇太子。立皇子刘彻为胶东王。六月甲戌日,大赦天下。闰九月,把易阳改名为阳陵。重新在水陆要道设置关卡,用凭证方得出入。冬天,改赵国为邯郸郡。
前152年(五年)三月,修建阳陵和渭桥。五月,拨钱二十万,招募民众迁居阳陵。从西边来的大风暴侵袭江都一带,毁坏城墙十二丈。丁卯日,景帝封姐姐长公主的儿子陈?为隆虑侯。改封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
前151年(六年)春天,封中尉卫绾为建陵侯,江都国丞相程嘉为建平侯,陇西郡太守公浑邪为平曲侯,赵国丞相苏嘉为江陵侯,前将军栾布为(shū,输)侯。梁王,楚王都去世了。闰九月,砍伐驰道两旁的树木,填平兰池。
前150年(七年)冬天,废掉栗太子刘荣,封他为临江王。十一月最后一天,发生日食。春天,赦免和释放修建阳陵的囚犯和奴隶。丞相陶青被免职。二月乙巳日,任命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日,立胶东王的母亲为皇后;丁巳日,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叫彻。
前149年(中元元年),封前御史大夫周苛的孙子周平为绳侯,前御史大夫周昌的孙子周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日,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废除不准商人、入赘女婿做官和不准犯过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法令。发生地震。衡山、原都地区下了冰雹,最大的达直径一尺八寸。
前148年(中元二年)二月,匈奴侵入燕地,朝廷因而断绝与匈奴和亲。三月,下令召临江王刘荣来京问罪,刘荣畏罪,就在中尉郅(zhì,至)都的府第中自杀了。夏天,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分封了四个列侯。九月甲戌日,发生日食。
前147年(中元三年)冬天,废除诸侯国中御史中丞一职。春天,匈奴的两个王率领自己的部众前来归降,都被封为列侯。立皇子刘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现在天空的西北方。丞相周亚夫被免职,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发生地震。九月最后一天戊戌日,发生日食。在京城的东都门外驻扎队。
前146年(中元四年)三月,修建德阳宫。发生大蝗灾。秋天,赦免修建阳陵的囚犯。
前145年(中元五年)夏,立皇子刘舜为常山王。分封了十个侯。六月丁巳日,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全国发生严重涝灾。将诸侯国的丞相改称为相。秋天,发生地震。
前144年(中元六年)二月己卯日,景帝亲自到雍县,在效外祭祀五帝庙。三月,下冰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都去世了。分别立梁孝王的儿子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把梁国一分为五。封了四个列侯。把廷尉这个官职改名为大理,将作少府改名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改名为都尉,长信詹事改名为长信少府,将行改名为大长秋,大行改名为行人,奉常改名为太常,典客改名为大行,治粟内史改名为大农。把主管京城仓库的大内定为二千石级的官员,设置左、右内官,隶属于大内。七月辛亥日,发生日食。八月,匈奴侵入上郡地区。
前143年(后元元年)冬天,把中大夫令改名为卫尉。三月丁酉日,大赦天下,赐给民众每户户主爵位一级。赐给中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和诸侯国的相以右庶长的爵位。四月,下令特许民众聚会饮酒。五月丙戌日,发生地震,早饭时又震。上庸县地震连续了二十二天,城墙被震毁。七月乙巳日,发生日食。丞相刘舍被免职。八月壬辰日,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
前142年(后元二年)正月,一天之内连续地震三次。郅都将军率军回击匈奴。下令准许民众聚会饮酒五日。诏令内史和各郡不准用粮食喂马,违者将其马匹收归官府。规定罪犯和奴隶穿很粗糙的七緵(zōng,宗)布衣服。禁止用马舂米。因为这一年粮食歉收,诏令全国节约用粮,严禁不到收获时节就把口粮吃完。减少驻京的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三月,匈奴侵入雁门郡。十月,把高祖陵墓长陵附近的官田租给农民耕种。发生大旱灾。衡山国、河东郡和云中郡发生瘟疫。
前141年(后元三年)十月,太阳和月亮连续五天呈现红色。十二月最后一天,打雷了。太阳变成紫色。五大行星倒转运行,在太微垣区域。月亮从太微垣星区穿过。正月甲寅日,皇太子刘彻举行加冠典礼。甲子日,孝景皇帝逝世。遗诏赐给诸侯王以下至平民应该继承父业的人每人爵位一级,全国每户一百钱。把后宫宫人遣散回家,并免除其终身的赋税。太子即位,这就是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把景帝的灵柩安葬在阳陵。
太史公说:汉兴以来,孝文皇帝广施恩德,天下安宁。到了孝景时代,不再担心异姓诸侯王的反叛了,然而晁错建议大力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使得吴、楚七国一同起兵反叛,联合向西进攻朝延。这是由于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晁错又没有采取逐步削减的办法。等到主父偃提出准许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侯的建议,才使诸侯王的势力弱下来,天下终于安定了。这样看来,国家安危的关键,难道不在于谋略吗?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词义要有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则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句】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009年全国卷Ⅱ)
误译:自认为不能广泛地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颠沛”一词解释为“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但就本句而言,联系前文“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一句,可知句中此人为“盗者”,盗者为盗笋而“坠沟”,因而可以判断“颠沛”并非今义,而是“跌落,跌倒”之意。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安徽卷)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分析】“无用”在现代汉语是“没有用处”的意思,但联系语境,在本文中解释为“不需要”。
失分点二:不辨句子语气
文言文如现代汉语一样,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给我们揣测文言文语句的语气造成一定的障碍。
【例句】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2009年天津卷)
误译: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
【分析】“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语气。可以表示疑问,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问,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可以表示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在句首时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而此句采用“其……乎”的结构,可以参照反问和揣度语气。同时,句中所反映的内容是鲍叔牙对管仲的推荐,是对管仲能力的猜测,故选用揣度语气,译为“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山东卷)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译文: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分析】“可无……乎”翻译成“怎可不……呢”,表反句语气。
失分点三:不辨动词用法
文言文中,动词(包括其他词类活用为动词)在不同的表意环境下,根据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加以仔细辨别,就会在翻译中出现错误。
【例句】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2009年福建卷)
误译: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担忧我的母亲呢?
【分析】此句中,要考虑的是,“担忧”这一动作是“鸿宁”发出的,还是由“母亲”发出的。根据前文“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可知,母亲对鸿宁读书一事表现出不满,也就是“鸿宁”执意读书,让母亲感受到衣食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从后文鸿宁“不知贫贱之为戚也”可知,鸿宁并不以衣食为忧,所以判断“忧”为使动用法,本句当译为“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使我的母亲担忧呢”。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9年广东卷)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分析】“壮”本为形容词,在这里它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文言文翻译的七大“硬伤”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即可,因为这些名词不容易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切忌“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刘公(刘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姓刘的先生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例1就犯了专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这里的“刘公”可不译,如要翻译也应用其名“刘牢之”替换。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2: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苏卷)
译文: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以义为朋友而死,儿子以忠为国家而死。
例2的译文就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这里的“以义”“以忠”应译为“因为仗义”“因为尽忠”。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例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译文: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这里的译文就犯了盲目地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妻子”在古汉语中应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例4: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007年高考辽宁卷)
译文:冉氏因此很担心这条狗。
这里把“患”错译成了“担心”。结合语境,当时应是“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患”应译为“厌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
例5: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2007年高考天津卷)
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6: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年高考上海卷)
译文: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例6句首省略了主语“仲长统”,句中“与”字后省略了宾语“他”,翻译时补充出来,译文才算完整。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句子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所以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语序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7: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高考辽宁卷)
此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向之隐忍而不杀之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应翻译为“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8: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古汉语中常把数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且省略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加以调整和补充。本句可译为“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文言文翻译解题思维导引
文言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道试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需要有良好的文言语感、丰富的文言积累、灵活的翻译技巧和敏锐的猜读能力。与此同时,培养科学合理的解题思维也十分重要。有了正确的解题思维,就等于是在文言基础知识之上增添两翼。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这一抽象的解题思维化为具体形象的解题步骤来加以论述,是为“文言翻译五步法”,请大家“步步为营”,细加领悟。
第一步:瞻前顾后明要素
这里所谓的“要素”,既指所翻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字号、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又指句子含义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考生应具备“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语境意识,从而避免翻译时出现方向性错误。
2008年浙江卷高考翻译题很能说明瞻前顾后的重要性: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本句中的“况”字,通过后面“吴人”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明确他是一个吴地的人,但却不知他为何人,这就需要 “瞻”所翻句子的前句:“(白居易)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从而得知,“况”是指顾况。接下来,本句后半句中的“少”字又应如何翻译,应读成“shǎo”还是“shào”?孤立地看,两者似皆可说通;而要准确判断,又需要“顾”所翻句子的后句了:“(顾况)因谑之曰:‘长安万物皆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城什么都贵,想“居”很不容易。顾况的戏语似暗示着他的身份,同时后文又出现顾况自称为“老夫”,可见顾况并不年少,故“少”应读为“shǎo”,应为“很少”、“少有”之意。
又如2008年的江西卷中“子产而死,谁其嗣之”一句,凡遇“而”字,我们首先要判断它在文中的作用,是表并列、修饰、承接、转折、假设、因果还是递进等等。这样,又需要前瞻后顾的意识。细读这个句子所在的整个段落,发现整段都是在叙述子产这个人执政的经过及效果,故子产断然不会有“死”之可能,由此得出“而”字表假设,也就顺理成章了。【思维点拨】“瞻前顾后”是做好文言翻译的第一步。考生在翻译时,应树立“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段”的语境意识。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注意:
1、首先要阅读所翻句子的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
2、如果读了前后句还是不能明确文意,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语境,甚至是读完整个段落,直到明确为止。
第二步 辩识句式找标志
辨识句式的特殊性,是从总体上把握句子的句式特点所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而言,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固定句式较为明显,有其明确的语言标志。如“无乃…乎”、“得无…乎”“孰与”“所以”等;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在第一时间明确所翻句子是否是文言固定句式。如果是,考生应首先提取出固定句式的标志词,调动知识积累明确含义。如遇到像“所以”这样多义的标志词,则需要结合语境思考究竟应是解释为“……的原因”还是“用来……(的东西,的办法)”。如所翻句子不是文言固定句式,就应思考是否是特殊句式了。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等)。相对而言,特殊句式要比固定句式隐蔽。对考生要求也更高。近年高考中,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屡见不鲜。如2008年江西高考翻译题“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中,“不吾叛也”是对宾语前置的考查;2007年山东高考翻译题“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中的“然为清慎者所鄙”是对被动句的考查;2005年山东高考翻译题中“奇之,立许字以女”中“立许字以女”即为对状语后置句的考查。这足以暗示我们,自2005年文言特殊句式作为高考考点以来,在翻译题中渗透对特殊句式的考查,是颇受命题者欢迎的方式。这也足以证明我们在翻译时走辩识句式这一步的必要性。
【思维点拨】考生要准确辨识文言句式的特点,平时就要下足功夫。前面提到,文言句式的特殊性主要有二,一是固定句式,二是特殊句式,那么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就应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一、识记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固定句式,尤其要烂熟于心。复习建议有三。
一是要组合记忆。如把“是以、以是、由是、是故、以此”等解释为“因此”的词语放在一起记忆,把“奈何”“如何”“若何”等词放在一起记忆,定能事半功倍。
二是对多意的固定句式要注意用法辨析。如“所以”,既可解释为“……的原因”,又可解释为“用来……(的东西,的方法)”。在翻译时要谨慎些。三是要在整体归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习题多加练习,强化记忆。
二、总结归纳文言特殊句式的规律。
从近年“高考高频考点”来看,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疑问代词和宾语前置多在翻译题中呈现。辨析以上句式,建议重视以下规律。
如句中有“者”字,可能为判断句和定语后置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为判断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即为定语后置句。
句中有“于”字,可能为状语后置句或被动句。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为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即为被动句。
句中有“何、胡、曷、盍、奚、焉、乌、安”等疑问代词或“莫、未、不”等否定词,多为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彼且奚适也”皆为宾语前置。
而“之”字,既可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可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考生在复习句式时,建议把课内古文中的特殊句式分类汇总,总结各类句式的规律和标志,以期举三反一,灵活运用。
第三步 明确词类悟规律
在文言阅读中,容易给考生构成理解障碍的,除了文言句式之外,还有词类活用。考生有必要对所翻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作一番梳理,当发现词语功能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相符合的时候,往往为词类活用。
以2008年全国卷I中的翻译题为例: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在第一小题中,由动词“待哺”可推出“日”应为修饰动词的时间状语,可解释为“每日”,所以“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在第二小题中,据语法规律,“君”“兄”二字在代词“之”之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应理解为动词,而“君”“兄”等名词是不可能充当谓语动词的,故应为名词作动词;根据语境,两字可译为“以…为君”“以…为兄”,故“君”“兄”二字应为名词意动。【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明确活用的词语,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词类活用的常见规律。比如:
作状语的名词,常由表时间、表地点、表方式、表譬喻等名词充当。如“照服衣冠,窥镜而自视”中的“朝”表时间,解释为“在早上”;“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刺之”中的“廷”表地点,解释为“在朝廷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兄”表方式,解释为“像对待兄弟一样”;而“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中的“狐”字则是表譬喻,解释为“像狐狸一样”。
名词作动词的名词,既有衣(yì)、食(sì)、饮(yìn)、王(wàng)、雨(yù)等读去声的名词,如“衣锦还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冬雷阵阵夏雨雪”等即是如此;也有活用为动词的方位名词,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解释为“攻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解释为“低于”“吾将引兵而东”中的“东”解释为“向东行”;均为名词作动词。
使动、意动和为动的词语,常常紧随宾语后面做其代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为使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字为意动,“即泣之三日”中的“泣”字为意动,三个活用的词之后均有宾语“之”;如果没有宾语,则多为省宾语。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一句,整句的意思是说“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使他称王”,即为省宾语的情况,在翻译时可先补出“王”的宾语“之”,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其次,要对主谓宾定状补等句法分析烂熟于心。对于名作动、形作动、形作名、动作名等词类活用类型,我们是无法孤立地做判断的,而是需要结合它们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来进行判断。这样,就要求考生平时多实践、多分析,甚至可以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好好进行一番分析,久而久之,必熟能生巧。
第四步 明了词意巧联想
高考的考法“万变不离其宗”,考来考去都脱离不开课本出现过的知识点。命题者常会把课内文言文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巧妙迁移到考查的课外古文中。考生在理解词意时,应积极联想,调动自己的文言积累解题,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2008年山东卷试题: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在这个句子中,考生可联想的首先是“无论”这个古今异义词。一看到这个词,考生就应想到《桃花源记》里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马上就能清楚,“无论”是“更不要说”的意思。第二个迁移点是“纵”字,考生应不难想到柳永《雨铃霖》中的诗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即能得出“纵”是“即使”之意。又如2008年天津试题:
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期年”一词,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曾出现过,即“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句,为“一年”之义。而“说”字,则在文言中有很高的重现率。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是把“说”理解为通假字“悦”的。
【思维点拨】考生要想准确、迅速地联想词意,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1、首先应立足考纲,熟练掌握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
2、同时还有必要把高中课内古文的重点知识点作一次整理,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具体的做法是:考生可按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分类整理,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3、增强“迁移意识”。在文言文阅读训练时有意识地迁移词意,这样既理解了文章,又复习了文言重点,可谓一箭双雕。
第五步 成功猜读抓技巧
完成以上四步后,如仍有不甚理解的字词,就要靠猜读完成了。猜读能力的高低,靠语感,也靠技巧。笔者认为,以下三大猜读技巧值得一用。【思维点拨】
一是用组词法推断语意。
古汉语单音节化的特点暗示我们,在翻译时,很多词语都可用组词法推断含义。(注:古代汉语单音节化,是指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节词来构词。单音节词是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就是一个音节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由“造访”一词推断出“造”有“到、访”的意思,由“直径”一词推断出“径”是“直”的意思,由“方正”一词可推断出“方”有“正”的意思等。如2008年宁夏•海南的试题:
寻而朝廷复有北伐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考生可把“蒙”字组词为“蒙受”,即得“蒙”是“受”之意,然后再把“蒙受尘垢”意译为“流亡在外”。
又如2008年江西卷试题: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句中的“损”字,可组词为“减损”,“损怨”如解释为“减少怨恨”就豁然开朗了。二是借助成语推断语意。成语是古汉语的瑰宝,是古汉语运用的经典。靠成语猜读词意,常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欣喜。如2008年广东卷“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中的“鲜”字,结合成语“鲜廉寡耻”即可明白鲜是“少”之意;如重庆卷“殚财不足以奉敛……”中,结合成语“殚精竭虑”即可知“殚”是“尽”之意;如四川卷“人以为至行所感云”中,结合成语“至高无上”即可知“至”是“最”的意思;又如句子“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中,结合成语“有恃无恐”即可明白“恃”是“依靠”之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是借助句子对称性推断语意。
文言文中对称结构比比皆是,利用对称结构,成功推断出词语的词意、词性和活用类型应不费力。如2008年重庆卷的题目: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矣。
对称结构多为并列或相对的关系。从句式结构可以看出“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一句为对称结构,又由“笑”“忧”二字明显的相反意义可推知此对称结构的关系为相对关系。不难把“崇”理解为“崇尚”之义,那么就可推断前面的“傲”字为“无视、轻视”之意。又如2008年福建高考试题。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在对称结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中,考生应不难理解“用”字是“任用”的意思,“行”是“施行”的意思,分析此对称结构,也为相对关系,故可得出:“舍”可解释为“不任用我”,“藏”则可解释为“隐藏、退隐”之意。
以上文言古文翻译五步法是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考生若复习中多加思考和运用,定能提高自己的文言翻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