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

时间:2019-05-15 13:4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

第一篇: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情境创设研究

1.利用导入艺术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科学合理地导入新课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因为,良好的导入能够促生出特定的情境,通过情境能多角度地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中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若有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导入,学生才会有跟着教师往下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用幻灯片、图片等和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一个唯美、适当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比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教师可用导入语构建一个充满景象感、画面感的情境。“同学们闭上双眼,感受自己站在大雪皑皑的山巅之上,远处一片片苍山翠柏,凛冽的狂风,大雪漫撒,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并为此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世纪伟人如何描绘雪景、抒发情怀和谈论古今。”这样生动、富有画面感的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愉悦感中,渐渐进入课文佳境。再比如,讲授《敬畏自然》时,教师可用三组图片导入:一组展现大自然的美,一组展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另一组则表现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在学生得到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提出:“人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严春友的《敬畏自然》。”这样的导入,是让学生有疑而读,学生对答案好奇,课堂参与也就更积极。

2.运用朗读方式创设情境

朗读,它把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它是学生体验文本的音韵、感知文本内容、体验文本情感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情境可以通过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来实现。融入感情的朗读可以完整地再现作者创作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主人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通过有声语言的传达,会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朗读还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文本上,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文,理解并体会文本所写的内容和情感。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是我们课堂上的两种基本的朗读方式。

教师在示范阅读之前,要对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朗读的风格,力求通过自己的朗读,能够将文章描绘的景色、意境,以及蕴含的情感完全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通过真情感悟独特的阅读情境。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色彩,生活化的气息可以在朗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够融入感情,就能够体会到春天的生机盎然、五彩缤纷和人们的愉悦之情,同时也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人生趣味,这不但对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有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气质。与此同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就增强了。

3.以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双方是需要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的,如果两者关系无法实现融洽局面,势必会对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利。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文本内容的解读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而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情境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些问题,学生表达出不同的理解、看法、或者极个人的感受,教师首先要对其质疑的学习态度加以肯定,至于学生错误的理解和看法,教师要耐心地指导和纠正,不能生硬地加以批评、指责,因为轻易的指责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害怕发言,害怕与教师沟通,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想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才会心情舒畅地进行文本阅读,思维活跃地参与互动,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除了课堂上的时间,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写日记、心情记录、小纸条的形式以及深入学生队伍中的行为,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及对他们的关心,使得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如此,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紧跟语文教师的步伐学习,进而在语文上取得优异成绩。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这个道理。

4.借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作为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教学中,运用它可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变为动态,平面的变得立体,枯燥的顿时转化为生动的,它能使枯燥复杂的学习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学生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因为它,也就能迎刃而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例如: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文中虽然对桃花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语言特点,以及人生阅历较浅等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文本内容。

这时,借助多媒体短片模拟出具体情境,使学生很快理解课文,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学生的学习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必定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运用意境深远的诗歌朗读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抓意象,通过联想、想象的方法,描绘出诗中的画面,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更好地学习语文阅读。

5.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同时也是他们认知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游戏绝对是他们的最爱。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竞赛等游戏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明确学生扮演“范进”“胡屠户”“范进妈”“范进老婆”“报喜人”等角色,要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叙述的情境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舞台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体现,他们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在表演中,他们对课文所写的情境产生亲切感,能迅速进入情境,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阅读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理解和领悟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开展阅读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思考、钻研、探究,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轻松、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阅读教学怪圈,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论文 情境教学

浅析情境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也注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其中,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工作研究中提出的“情境教学”的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语言描绘情境”就成了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由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情境教学理论、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深化认知过程,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 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六种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的途径:[2](1)以生活展现情境;(2)以实物演示情境;(3)以图画再现情境;(4)以音乐渲染情境;(5)以表演体会情境;(6)以语言描绘情境。无论是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情境教学都可以贯穿其中。下面我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的运用。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所在的那个特定时间、特定生活的反应。假若生活中没有黄鹂、柳树和白鹭,哪会有诗人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呢?即使是神话作品中的神魔鬼怪,也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塑造的,它们只不过比常人的眼睛更大、鼻子更长而已。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可以减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对课文的陌生感,从而更容易接受课文的内容。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狼和小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水的流向。二年级的学生虽然知识面不丰富,但却很容易想到水是往低处流的这一答案。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狼是在找小羊的“碴儿”了。老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水的流向这一问题,就减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来,更容易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对于抽象的文字语言存在一种“恐惧感”,如果把课本中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实物表演,则更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如课文《刻舟求剑》,老师在讲解时不妨采用实物表演的方法。课前老师用硬纸片剪成一只小船,在小船上贴上一个坐着的人的剪影,同时在小船的两端挂上两个铁环,把一根细线固定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就可以边讲解课文内容,边进行表演:当讲到文中的主人公在舟上做记号时,老师也在船上做上记号,并提醒同学思考停船后这个人能不能找到剑。停顿一会儿后,老师继续演示船在前进„„通过实物对于情境的演示,同学们得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一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了。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这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幻灯片以外,“剪贴画”“简笔画”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老师完全可以在课文已有插图的基础上,用简笔画把课文内容再呈现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边学边画,让同学们在画中掌握课文内容。其中“两岸树木密”中的“密”字,老师可以这样展现:先画一棵树问同学们这是“密”吗?然后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得出树木很多才可称之为“密”„„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课文的内容老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简笔画再现出来,使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新的具体的表象,易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四、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孔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适当的添加一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小学语文的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长征》等,老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把歌曲放给学生听听,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感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再如《天安门广场》,老师完全可以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歌曲导入;《一路花香》则可以加入配乐散文《欣赏自己》的朗诵来升华主题。

五、以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课程观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表演体会情境,用的最普遍的是童话、寓言、故事中的角色扮演。如《狐狸和乌鸦》,老师可以和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让学生入情入境,明白课文所揭示出的深刻寓意。

六、以语言描绘情境

老师如果用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可以更加强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想旅游”在课文语言情境的描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老师可以用以下的语言来导入:“通过假想旅游,我们曾经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在那里我们感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我们不禁会想,祖国北方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在我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群山,名字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啦,像个大花园,课文中称它为‘美丽的小兴安岭’。你没想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坐上飞机,继续我们的假想旅游,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我们都知道世上的事物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也是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前面提到的课文《一路花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一路花香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这一路花香是怎么来的。图片的运用,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然后,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绘:是啊,这一路的花香是破水罐浇灌出来的,按理说破水罐能浇灌出这一路的花香它应该感到自豪啊,可实际上我们知道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在老师语气的疑问中,同学们也被带入到了那时的情境。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变化,老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可以更好的体会好水罐、破水罐、挑水工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容易明白课文所揭示出的深刻道理。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更主要的是学以致用。同样,同学们明白了课文的道理这不是目的,从文中能体会到对自己有用的精神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在明白了道理后,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体会不失为一种有效地选择。最后,一首配乐散文《欣赏自己》的朗诵更是可以升华本文的主题。

仅仅一节课,李吉林老师创设情境的六种途径就都得到了体现,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割裂了情境教学创设情境途径的整体性,而是应该使其相互结合,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语文编辑部.浅析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2010,(29).

[2]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4.致谢:大学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在这三年里我想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对我而言这三年更是意义非凡的三年。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高考的成绩传来时,我感到天都成了灰色。在我心灰意冷时,我的老师们给我推荐了淄博师专。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当一名优秀教师该具备的品质。我衷心的感谢您——“淄博师专”,是您让我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也衷心的感谢每一位老师,是您教会了我那么多的知识;我所认识的每一位朋友,我也从心里对你们表示感谢,三年的时光我们一起度过,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

这篇论文是在许多朋友及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尤其是江玉安老师,他在百忙之中仍抽空帮我修改论文,在此,对江老师衷心地说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

“关键词”之间可用分号。我只改了几个“的”。

自己再读读,然后打印就可以了。

第三篇:情境教学论文

创设有效情境,爱你却不容易

昆区青二小 孙海英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青二小 孙海英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艺术。

创设有效情境,成就精彩课堂

青二小 孙海英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有效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科学途径。

现代社会,知识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产生的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可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的游戏与故事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学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以摸到几号球呢?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又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的,例如: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伴随着多媒体课件上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师生展开了对话)师:(生动形象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着故事,学生嘴里却在小声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都听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无精打采,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可见,这样的童话故事之所以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并非是故事本身缺乏生动有趣性。事实上学生的抱怨“老师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说得很清楚————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儿童更容易接受天真活泼、充满童话色彩和幻想的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根据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心理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创设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的时事情境。结合时代发展、身边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时事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国情教育等,从而启发学生关心社会,树立科学价值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一课中,刚好前两天我们国家的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我就在课前用投影仪展示了神五模型,学生一下子“活了”起来,大家纷纷要求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再如,学习《年、月、日》一课后,我设置了如下时事问题情境:北京申奥成功是 年 月 日,开幕时间是 年 月 日,这一年是 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幕时间是 年 月 日,这一年是 年。

四、创设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创新和求异意识的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它可以使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对开发学生数学想象力,发展学生创新和求异意识有着重大作用。如在学习几何图形中,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情境:两点间可以确定几条线段?生:1条。再把问题引申:若在这条线段上,再加一点、二点„„分别有多少条线段呢?学生在练习本上画的画,算的算,数的数,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和探索,直至最后找到新的规律,才肯罢休。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情境中,始终保持着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境,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真正动了脑筋,想了办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五、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3、老师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如果是靠高压的政策或管制得到的数学成绩,我们牺牲的将是学生的兴趣、自信、诚真,那是得不偿失的,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相背离。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创设,适时积极地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从事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并逐步抽象为数学知识,在情境中激趣、诱思、悟理,同时发展自己得数学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另外,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说过,数学本身有无穷的美妙,只要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会发现数学有许许多多富有趣味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孩子自觉地走进这扇数学的大门,去“闻一闻里面的花香”。愿所有的教师都能创设有效的情境,在情境中找寻、感受、探索、创造;演绎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长、飞翔。

第四篇:音乐教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下面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乐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第五篇:教学论文:给情境减肥

给情境 “减肥”

翠屏区菜坝镇中心校 叶正强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新知。一堂课仅有40分钟,许多老师为了达到课始的先声夺人,而不惜大费脑筋地对导人情境进行新潮的包装。但这种过度包装的情境会不会因“虚”而“衰”呢?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这节课的两次导人片断,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那么作为你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个盛会呢? 生1:我们应学好外语,好与外国的运动员交流。

生2:我们要做文明人,给外来的客人留下好的印象。

生3:我们要天天参加体育锻炼,为国争光。

师:是的。那么你们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呢?现在来调查一下好吗?(学生调查,教师将调查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在认识比以后,教师用这些数据让学生说出一些比)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还真不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的体育健儿。同学们,5月2日,奥运圣火——祥云火炬在中国第一站香港传递,你们想看一看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吗?(生答想)可惜我们不能亲临现场。不过也不要遗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祥云火炬在香港传递的盛大场面,想不想看?(播放录像)师:看到这样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作为奥运会主办国中国人,你有什么话说吗?(生答)师:是的。祥云火炬在香港传递的日子里,那里成了红色的海洋,火炬走到那儿,那儿就舞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不过你们知道五星红旗的制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吗?(教师截留一面国旗,并标出长3分米,宽2分米)你们能用一句数学的语言叙述一下长与宽的关系吗? 生3:长比宽多1米。

生4:长是宽的1.5倍。

„„

生5:宽是长的2/3。

师:在这里,长与宽的关系还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的比是2比3。这是数学上又一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比”。

(教师板书课题)(到这里为止,时间已经过去近10分钟)分析:

记得有这样的一句广告词:“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太累;把复杂问题弄简单了,贡献。”而上述教学案例,A教师显然将导人情境复杂化了。其实任何形式,包括教学情境的设置,都应当是服务于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弄清楚“我设计的这个情境目的是什么?对新知的学习有什么帮助?与所学内容又有什么联系?”,尽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但当情境的没置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本质,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新异,则情景反而“喧宾夺主”。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老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奥运圣火传递的精彩画面,目的无非是引出五星红旗的边长。尽管所创设的情境富有时代气息,但从服务教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情境缺乏合理性与必要性,使导人环节冗长而牵强。因而有必要也必须要给这样的情境“减肥”,减去那些不必要的、多余的“赘肉”,还教学情境应有的简洁、高效。

教学改进: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比较,比如在这次班级跳绳比赛中,我们班陈x同学1分钟跳212下,夏x同学只跳106下,陈x比夏x多跳106下,这时用相减的方法表示相差关系。陈x跳的下数是夏x的2倍,这是用相除的方法表示倍数关系(教师板书:相除)。

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本学期我班做升旗手的次数比六(1)班多1次,这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 生:用差比。

师:差异大吗? 生l:差异不大,只不过相差1次。

生2:不一定吧。本学期我班只有2次,而六(1)班只有1次,我班是他们班的2倍。师:是呀,虽说只相差1次,但我班足足是六(1)班的2倍,看来用差比的方法有时难以看出相差的程度,还得需要用相除的方法比较才行。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用相除关系比的问题。(板书:比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例1。

思考:

改进后的情境始于师生之间的对话,虽说只是三言两语,却环环入扣,有效唤醒学生的潜在经验,内涵丰富;引领学生由“情境串”向“问题串”转化,不断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其实教学情境的设置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能比较深刻地理解数学。也就是说情境的开发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否则不如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新课。

那么,给情境“减肥”,是不是说就不需要设计教学情境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应当把握“简易、自然、有效”这六个字。如果教学情境呈现后,学生只能停留在情境表面,而无法及时沟通与要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即使这样的情境具有趣味性、吸引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上述改进前的教学情境)。

至此,我们有理由说,如果能有效突出情境与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那么情境的设计越简易,越自然,也就越好。“简易”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接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多给学生创造一点思维活动的空间,降低时间成本,提高课堂效益。“自然”即顺应学生的需要,而非教师的需要;顺应“数学”的需要,而非凌驾于“数学”之上的需要;既不要牵强地贴上隐性价值的标签,也不要无视隐性价值的存在。“有”要求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同时要抓住知识本质,使学生快速进入新知学习的环节

下载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情境教学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上传: 丁运香更新时间:2012-5-27 20:05:26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受益颇多,尤其是让我领悟到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几个......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张艳梅 最近学习了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法,学习心得如下: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认......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体会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让我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这一块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指出:“情境教学是以......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宜良县竹山镇中心小学李发蝌【摘要】针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情境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调动学生主观感受,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诱思探究教学论论述到: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创设情境,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它包......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内容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 制作课件 、角色扮演、激情描述、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让学生......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临河区古城学校石宝玲 2011/6/20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之我见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

    创设情境论文

    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化蝶飞” ——浅谈情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沧县杜生镇史楼中学王香菊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