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13:1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

第一篇: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

声乐学习者要累积自己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歌唱技术,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声乐的技巧性,艺术性,同时也在考察我们的心理素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才能把自己所学正常发挥出来,这需要培养我们歌唱时的心理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并且有益于演唱者整体歌唱能力水平的有效发挥并充分展示出来。

关键词:声乐 心理 歌唱 培养

前言:

歌唱艺术是人类在长期歌唱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产物,歌唱者在声乐表演中,始终贯穿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者完整地表现艺术作品并提高其表演艺术水平的重要保证。心理素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良好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演唱歌曲时的要素

1.1注意力。

在演唱时,注意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是否能有明确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注意力起到了至关的作用,没有了注意力,演唱者就会比较盲目的去歌唱,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再就是,注意力能根据一个人的思想、兴趣和爱好,把心理活动集中到某一对象上,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演唱者对其他事物所受到的干扰,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演唱。我们要正确的去认识演唱者的注意力,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1.2情绪

同时,演唱中,我们也要注意歌唱时的情绪。歌唱中的情绪对于演唱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演唱中,情绪的好坏能够对歌者能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歌者更好的去表现。由于情绪的正确的调整,能够使演唱者在歌唱中更加的让自己身体放松,能够让歌者更完美的演唱作品,从而带动观众的气氛,也就更能够让观众认真的听你演唱,也能让观众更进一步的去理解作品、欣赏作品。

1.3技巧性

在声乐学习中,作为一名学生来说,认真观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在老师示范的时候去了解老师发声时候的共鸣腔体在哪里,同时思考,相对于老师的示范,自己的共鸣腔体的位置是否正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集中注意力找到歌唱的位置等等。不集中注意横膈膜的扩张与收缩,就会引起提胸吸气,导致歌唱时的“根基不稳”;不注意张大嘴吸气、打开喉咙歌唱,喉咙就会用力。

1.4良好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人类的心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良好的心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对歌唱行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时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唱心理与歌唱行为相互影响并紧密联系着。演唱者的心理活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在歌唱中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歌唱技巧的发挥与演唱者的艺术表演力、感染力,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的歌唱实践能力。其次,歌唱心理直接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时生理机制的平衡力。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去控制、协调自己的各个生理器官,使他们处于自然、灵活、和谐的状态,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所以,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

再次,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胆怯、焦虑、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证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身体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演唱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发声与气息并使其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对于展示演唱者的舞台表现力、演唱技巧与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对由于心理因素从而影响演唱结果好坏的现象感触颇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分别论述如下:

二、在演唱中的不良歌唱心理素质表现与成因

2.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评价,一种在认知上产生偏差的,认为自己是无能软弱的情感。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自卑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总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做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

在声乐演唱活动中,由演唱者的内心自卑,造成歌唱心理障碍的情况非常普遍。演唱者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对歌唱技巧和歌唱能力的不自信评价,这类型的人无论其演唱能力如何,在他对自己的歌唱能力作评价时,总是存在着期待水平与实际水平的鲜明落差,并最终因为信心的缺失而无法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还有,习惯用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把自己期待的水平当成自己的现实水平,以此人为地给自己加设各种不必要的心理障碍。经常性地夸大了自己与别人的水平差异,从而不自觉地加大了自己的现实能力与所期待技巧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演唱时歌唱者若是有自卑心理的话,他的情绪多半是不够稳定并且会经常走神,其情感状态不能真正地贴近角色,贴近作品形象所规定的情境和意境氛围,这样的歌唱心理使歌唱者难以达到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

缺乏自信心的歌唱者,总是过分地关注自己技术上的缺陷,过分地担心失误并过分地害怕失败,因此极易受到惊吓,容易造成情绪焦虑并容易在行动上发生动摇。所以,他们通常会消极的想象着自己,怀疑着自己会失败,并由此最终导致真正的失败,使得他们什么事情做不成也做不好,并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羞耻感和挫折感,成为自己精神上的俘虏。

消极的自我想象增强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造成了对失败的客观期望。这种消极的自我想象和自我怀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阻碍歌唱者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发展,还会使得自己本已掌握的歌唱技巧无法有效地展示和发挥出来;甚至因此不堪承受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技术操作上频繁的失误,使之与心理障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并最终诱发舞台恐惧症。

2.2恐惧心理

人的情绪是对刺激物的一种反应,又是产生这一系列反应的原因。如果消极的情绪过于持久,体验过于深刻,就会破坏情绪的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引起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因此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是恐惧的情绪。外部环境和躯体本身的致病因素,常常首先使人产生恐惧的情绪反应,然后才产生其他心理、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它是人们在臆想的或真正的惧怕而产生一种较稳定的情感或一种短时间的激情。

演唱者对观众和舞台的恐惧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它源于人们对不熟悉或不了解事物所发展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产生于每个人的内心,即使是酷爱和热衷于挑战未知世界的人,也极易产生同样的心理。至于恐惧程度的差异,则在于每个人在应对未知事物时所具备的经验和心理素质。

在声乐演唱活动中,导致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的过度紧张和兴奋,而由恐惧引发的演唱问题则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性的,二是的生理性。精神的敌人是歌唱时恐惧心理所引发的自信心缺失;生理的敌人是歌唱时肌体运动的失衡和肌肉力度的高度紧张。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既影响和制约缺又相互联系着。因为精神恐惧会使演唱者失去自我的控制能力,从而造成肌体歌唱生理运动平衡的丧失和嗓音力度的僵硬;而肌体运动协调性的丧失和肌肉力度的紧张僵硬,会导致精神情绪的紧张,使恐惧心理加剧。所以,正确地协调和平衡两者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恐惧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有些恐惧源于听众;有些恐惧源于对竞争对手的担心;有些恐惧出自于演出准备的不充分;有些恐惧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些恐惧来于演出场景及周围情景的紧张气氛;还有些恐惧则形成于演唱时听觉环境的变化...总之,无论出现哪种情况,一旦对歌唱者的演唱心理产生负面制约,歌唱者的恐惧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三、如何培养:

按照以上两点所述并以自身为例,在刚学习声乐时,单独面对老师时会害羞也害怕唱得不好会被骂;慢慢适应后可以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学习;到后来,同样的环境下,一起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多,就开始有点害羞了;又例如在家里,单独在家时,会练练声,唱唱歌,或者去弹弹琴,但父母回来后,就不会再碰这些东西,也生怕父母会评教;还会联想到艺考的时候,面试部分,就算在学校练熟练了,但到现场时,会被周围的人和氛围所带动,变得紧张,就容易出错;还有在学习演唱时,在某个点重复出现错误。例如一首歌唱到某高音处会破音,在之后的每一次演唱中,在这个高音处就会成为你的心理障碍,心情就会出现起伏,气也会沉不下来,越担心出错的地方就越会出错。

总结出来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理障碍,如何培养歌唱心理,归纳出以下几点:

3.1正确看待失败。

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3.2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

3.3夯实理论知识。

增强歌唱信心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对于学生的演唱技能技巧的形成、演唱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涵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和演唱自信心的增强,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克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校期间,要努力夯实自己专业理论知识。一是在平时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不重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要严格要求自己的理论学习,不达到标准不放松,不原谅自己。二是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外,要多看一些专业以外的书,如哲学、美学、文学等。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演唱时必须要赋予歌曲以生命,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对歌曲进行再创造。因此,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有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歌曲,更准确地表达歌曲,更动情地演绎歌曲,从而增强演唱的信心,使演唱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3.4积极参加实践,积累歌唱经验

演唱经验对学生的演唱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和演唱技能技巧也是在演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提升的。所以,在校学生应该注重演唱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帮助自己的演唱取得圆满成功。在平时无论是小课、大课或是大的演出活动,都要以积极主动姿态和饱满的激情去对待,适应不同的歌唱环境与歌唱氛围,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改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驾驭自己心理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对自己的表演成功充满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培养。

四、结论

声乐学习者要累积自己所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歌唱技术,又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并且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不足,多参加舞台表演,累积经验。所以,歌唱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兼顾多方面的发展。综合以上所述,良好的心理和歌唱技术是演唱成功的原因,缺一不可。

第二篇:心理学心理感悟

心理感悟

《精神分析导论》是把弗洛伊德在一所大学上课的内容编在了书里,可能依据是演讲稿。好处在于,第一,这是从最基础开始教学的课程,因此,假定听课对象是对精神分析完全没有概念的人,恰巧我就是这样的人。第二,因为是授课,所以内容不会那么文绉绉的,读起来比较轻松,不需要过分集中精力在分析文字上。

精神分析是从医治病人的目的而开始形成的,但和其他医疗技术不同,这门课的教学没有办法通过临床实验的方法进行,而只能通过与病人之间的语言沟通。这一点上我认为也是个不容易的事,可能这门学问从医院开始,慢慢形成了哲学体系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精神分析的结论无法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进行验证,因此很容易受到怀疑。这一点,其实我读这本书到现在一直在怀疑。因为整部书的总序中,总编车先生对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就是反对的,这也算是给我打了一剂预防针——“弗洛伊德书里并不一定每句话都是对的”,这一点我很接受。但反过来想,“车总编说的每一句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也是要怀疑的”。因此看到一些值得怀疑的观点时,我很难去完全信或不信。而且确实没有手段去判断。

精神分析涉及到人们道德的界限。其一,精神分析是充分肯定潜意识的,并且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始动力是潜意识,而潜意识是追寻快乐原则的,是“原始的”、“兽性的”,因此这会冒犯社会的理性哲学观。其二,精神分析会研究到性等当时的禁忌,会去触碰一些人们不愿意提及的话题,也会让人们感到不快。至于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可能是个问题,但在如今,我看社会价值观的导向,这些早已不是问题了。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年轻人的团体中,追寻快乐,不顾别人的感受,被认为是很酷的。确实,年轻人反对压抑,而压抑是意识对潜意识施加的,是理性对原始兽性施加的,“压抑”是不酷而老套的,没有“压抑”是酷的。因此这一类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当野兽,因为只具有“兽性”本我,为了自我的快乐可以牺牲一切他人的权益。

或许心理非常难懂,但我们必须掌握它,因为心理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人生。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比如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二是青少年的自我伤害或自杀。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难看出,暴力事件的两个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必然相伴随着对他人物生命的轻视;对自己的身体缺乏尊重和珍惜,必然漠视他人物的痛苦。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家庭、学校教育奉行成绩至上原则,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不够有密切的关系,更与社会大环境价值准则的迷失与暴力文化的泛滥直接相关。在这种糟糕的氛围中,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压抑的情感终有一天会以不可预料的形式发泄出来。

这些都是心理问题,倘若我们能用心理治疗去感化他们,世上又怎么会有如此惨剧?

由此可见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搞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为此,我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我要辩证地看待我的优趣点,正确认识自己,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的闪光点,只需要我们要善于去挖掘,对于我的缺点我要不断改进。

同时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就像扁鹊见蔡桓公那个故事一样,倘若蔡桓公能够放下身段,那又怎会病入膏肓?所以,对于心理这种飘渺,说不清摸不着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一口肯定我们没有任何心理问题。

127081班 6-223

第三篇:心理学论文

关于压力下的大学生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压力 调查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压力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指有明显的压力感,并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心理状态。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行为和生理都会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安焦虑、压抑、担忧、无助感和缺少安全感;行为上的易激动、行为冲动、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丧失学习热情、对生活没有信心、消极行为增多;生理上的失眠、头痛和肢体的疼痛。心理压力已成为困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探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和应对心理压力。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 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 发展 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 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 理学 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一)与学习有关的原因

1.学习中心地位的失落。一般来说,能进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都是学习的佼佼者,无形中会产生某种过高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进入大学后,由于高手云集,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平平,心里落差极大。有的学生为了找回自己在中学时曾经具有的学习优势,废寝忘食的学习,但仍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不能正常的学习。2.学习负担过重。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有的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学习社会急需的课程,辅修专业的课程,再加上计算机、外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使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下去,不但学习效果不佳,而且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也会相继出现。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原因

1.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大学,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处世方式,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应保持尊重、宽容的心态。但是,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正确的,对和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行为不与认同,从而极易与同学产生矛盾,不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2.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应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但由于性格上的原因或以前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不善于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参与,这使他们的交友圈子越来越窄,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每天独来独往,内心非常孤独、痛苦。

(三)与自身有关的原因

1.自卑与自尊的冲突。自卑是许多贫困生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在和城市同学的比较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以外自卑能力的不足,在物质生活上的巨大反差,而忽略了自身优点,产生自卑。同时,这些同学又很自尊,渴望通过自我学习优势的发挥来弥补不足,维护自尊。但由于环境所导致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上的失调,造成了内心自卑和自尊的冲突。

2.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有些大学生特别希望自己在人群中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但又苦于自己成绩平平、相貌平平、能力平平、家境平平,缺少特长。期望与现实的矛盾让他们非常痛苦,内心冲突十分激烈。如果这种内心冲突得不到及时缓解,他们就会产生焦虑、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

(四)与择业有关的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向通过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的转变,一方面给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没有名气、层次不高的地方高校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求职焦虑,对前途担忧,缺乏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

2.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还没有系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训练,使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早地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并有计划逐步实施。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自我的盲目和职场竞争的激烈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3.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中等程度,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大学毕业班学生是就业的高压力群体.就业压力的来源依次为就业竞争环境、专业供求矛盾、缺少求职帮助、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大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其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研究,提出强化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就业观、深入落实就业工作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营造诚信就业的市场秩序和氛围、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力完善高校毕业生人才招聘市场等转变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转.再次,提出创新机制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从找准办学定位、创新工作机制、培养模式着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以求取得良好效果.三、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压力

1.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压力、困难、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必抱怨,必须勇敢面对。

2.辩证的看待压力。压力对人既是威胁,又是挑战。当一个人正视压力,压力就会表现出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压力能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积累人生经验,变得更加成熟;压力可以使人发现自身潜力、看到生命价值、充满自信。

3.压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常感到无能为力。其实,压力情境多数是可以控制的。即使不能完全战胜压力,至少也能减轻压力造成的损失程度。

(二)正确认识自己

1.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就是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长处和短处,通过有效的自我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既承认自己的价值,又能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足,才能变得成熟、自信,从而避免因过低自我评价所带来的自卑和过高自我评价所产生的失落和抑郁。有些大学生的压力就是源于不会“认识”自己,不敢“认识”自己,不愿“认识”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缺点和不足缺乏客观的认识,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导致在职业选择时,或过于自负,期望值高;或过于自卑、胆怯,期望值低。

2.自我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规划就是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我和外在因素,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可行性设计,并制定行动计划。一个能自觉进行自我规划并成功执行计划的大学生会表现的充实、自信,压力感较轻。但从我国大学生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在大学期间做出自我生涯规划的人还很少。

(三)积极行动

“好心情来自好行动”,这句话至少为我们应对压力提供两点启示:第一,面临困境时,积极行动;第二,要进行有效行动。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大多是只想不做,缺少行动。由于缺少行动,许多并不难于解决的问题又累积成新的困扰。因此,行动是摆脱压力最好的办法。但是,也应注意到,不能盲目行动,而是要进行有效行动。为了确保每一次的行动都成功,就要使行动分步进行,以部分缓解压力,增加信心,最终实现摆脱压力的目标。

(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在于对处于压力情境下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心理保护和援助,降低压力感,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首先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困境时,如果能及时得到父母、朋友、同学和老师有效的安慰和鼓励,就会减少压力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降低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性。其次,社会支持可以提供工具支持。当大学生面临压力情境时,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必要的指导,或应对压力的策略。但大学生能否获得社会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主动寻求支持。人们更愿意向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人提供关心和帮助。从对我国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情况不容乐观。刘广姝(1998)调查发现,大学生一般并不会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大学生在遇到烦恼时,只有11.02% 的人主动寻求帮助,84.4% 的人很少或偶尔寻求帮助,4.58% 的人根本不寻求帮助。所以,大学生在对待社会支持上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价值,具有主动寻求支持的意识,在困境中主动向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心理咨询人员求助.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 新词典[M].[2]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 [3] 卢家楣,贺雯,刘伟,卢盛华。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4] 黄坚厚:《青年的心理健康》 [5]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

[6]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

[8]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 [9]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 [10]曹东:大学生创业难在何处世哲学

第四篇:心理学论文

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熊芳林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遇到很多前来咨询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时间、背景各异,在提供咨询支持的同时,也让自己累积了很多的体会和有了不少的感悟。综合而言,在看似安定祥和的社会背景下,情绪焦虑、心理不健康的人群还是大有人在,只是问题程度不同而已。这也说明心理咨询工作还任重道远。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据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于2013年达到51%,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自由度均超过了70%,中国全球经济总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社会问题也不断涌现,由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在改革开放点的过程中,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大量的道德缺失、价值多元和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如今年暑期连续发生的女大学生遇害案件,及频繁出现的砍杀幼儿及小学生事件,无一不显示在当代社会群体心理中存在一种病态心理。在上述个体“侵犯”及传染性极强的“群体心理”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也显露出分析和寻找当前中国社会人民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已十分必要。1.社会心理问题的现状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患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7%,总数超过1亿人。其中,重性精神病已超过1600万人。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2亿至3亿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分别占据心理问题榜的前3位。精神疾病以及超过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中国卫生系统最沉重的负担。抑郁症位列世界第四大疾病,中国患者约有3000万,但得到专业治疗的尚不到10%。在这些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

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社会状况之社会心态调查显示,经济压力大、医疗安全感低是民众反应最突出的问题。51.3%的受访者认为最大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认为最重大的社会问题分别是就医难、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大。此外,据调查显示,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关系是干群关系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相当多的人认为富人财富的积累归于外因,使人们与之社会比较时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不公正感,怀疑富人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成为贫富阶层冲突和矛盾的隐患。网民情绪中,愤怒的比例最高,占了超过四成(41.80%),是主导性情绪,而按情绪的“趋近—回避”理论,愤怒通常隐含着高的目标指向和行动倾向,需要小心引导和舒解。2.社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转型期引发的社会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包括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中强势成员对普通百姓的权益的侵害等。根据经验数据,0.4是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13年的0.47,目前仍在继续上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行业之间工资相差15倍;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加上某些有钱人收入来源的不合理,社会责任的缺失,为人处世为富不仁等,形成社会普遍的仇富心理。除了以上贫富矛盾和阶层矛盾,官民矛盾也较为突出。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行贿受贿、买官卖官,侵吞国家财产,严重损坏了官员的社会形象,致使不少人形成了无官不腐、无官不贪的极端印象。2.2 生存压力的加大

首先是房价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中至少有70%没有购买商品房的能力。过高的房价让买房由“昂贵的事”变为需要耗费一生的事,房奴的人生因此变得灰暗,安全感、幸福感由此被高昂的还贷压力压得岌岌可危。其次是就业的问题,据调查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3年毕业生高达700万左右,2014年更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在职人员又面临岗位的竞争和失业的后怕,会产生心理失衡。此外,家庭、情感、交通、环境、人口等压力会让人产生紧张感、孤独感和焦虑感,导致个体对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并由此导致抑郁、自闭心理,严重的甚至产生暴力倾向。2.3 群体荒诞感的产生

“荒诞感”这一词在美学上指审美主体面对荒诞事物所引发的荒谬、荒唐、怪异的感受。当前转型社会中社会群体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感受无助和陌生,但是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又无力改变,从而形成这种内心体验和心态。众所周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获得的社会资源机会和渠道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使得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发生差异,使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平衡危机。这些人对现实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满,从而导致了他们迟迟融入不了这个快速变换的社会,这就造成了这些人的心理落差和攀比心里,于是一种怀旧心态出现,他们排斥这个新的制度和竞争环境,希望回到过去。其次,新媒体出现消解了传统社会价值单一化、话语霸权化的现象,人们借用互联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元选择。可是正是如此,社会整合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多样化的选择意味着社会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因此,社会群体在这样的解构消融中出现信仰危机和荒诞感,群体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都会降低。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出现迷茫和逐渐的陌生化,并逐渐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

2.4 诉求渠道及治疗的缺乏 社会转型引起人的心理变化,某些适应性较差的人就会对一些问题看不惯,对一些事情产生抵制情绪,这时候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强行为之就容易引发矛盾,使一些人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应该有有效的诉求和解决渠道,长期的被欺压和利益受损就会对社会产生怀疑,出现对社会和生存的失望,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上述原因的存在,使人们的生存缺乏一种公平、安全、轻松感,处于公信危机、紧张焦虑、空虚迷茫状态,时间一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3.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中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只有572家,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按此计算,中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平均10个精神病人才有一位精神科医生。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具有咨询师资格只有3—5万人。与美国1000人中间就有一位心理咨询师相比,差距很大。中国目前的一些学校和单位设有心理咨询室,但由于缺乏心理专业人员,许多都形同虚设。中国“小康社会”十大标准中规定每千人中有一位心理咨询师,现状与此要求相距甚远。目前我国的大学心理专业主要在师范类院校里设置,每年的招生规模有限。由于社会对心理问题的不够重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扩招的机会不大。这与目前中国的心理学人才需求形成矛盾。

4.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心理问题 4.1 努力建筑公平的社会秩序

对社会公平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中,人群之间分配性冲突会加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成员当然会感到压抑和焦虑,出现涉及到所有社会阶层的严重心理问题。社会公平秩序的建立包括:人生存尊严的公平,政府执法行为的公平,就业及工作机会的公平,经济分配结构的公平,教育、医疗、生活条件的公平等等。欣慰的是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社会不公正的严重性,并且已开始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将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在国家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最高人民法院也做出决定:排查清理涉及行政诉讼的上访案件并且更正错误的行政诉讼判决。在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采取严厉反腐措施,拍苍蝇打老虎的行动,正是为了扭转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已经产生的严重不信任的形象。4.2建立社会心理关怀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政府应该有专门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机构,关注、研究社会存在的导致人们心理不良变化的问题,提出可行的预防及解决办法。建立社会心理问题关怀及咨询机构,实现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每个社区、学校、单位建一个心理咨询室,人们有了心理问题可就近得到咨询、诉求甚至解决。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采用义工制或自愿的形式,对一些弱势群体进行定期的关心和帮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使其长期积而不发,形成隐患。4.3 培养更多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

一是设有心理专业的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尽可能扩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心理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政府应重视心理专业人员的就业和社会机构的岗位设置问题。二是通过社会力量培训心理咨询师及心理服务人员。三是大力扶持一些义工进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开展心理服务活动。4.4普及大众心理知识

政府及有关社会机构要积极向民众宣传心理基础知识,使人们认识心理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以积极的心理及行为去面对。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心理咨询及服务是有钱人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心理咨询及服务专业人才多了,心理咨询室及服务单位多了,心理咨询及服务实现了大众化,人们就会发现,心理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就像现在的头疼脑热一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帮助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塑造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我世界的前提,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晶,同时又是个体进行各种社会行为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要素。只有具备了成熟而完备的自我意识,个体才能成功开展相应的环境活动。总结:

随着科技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心理咨询在我国已发展为一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明确职业准则的专业学科,也存在广泛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面临职业规划、恋爱交友、夫妻关系、亲子教育等困惑和压力时,主动寻找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以期解决心中的疑虑,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时下,咨询心理学已经逐步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极具潜力的一门学科。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并颁布了 《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正式明确了心理咨询师职业定义、基本条件、职责。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具备完善的人格、敏锐的自我觉察和修复能力、善于接纳他人、强烈的责任心、把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就感融为一体外,个人认为还需要有一颗真挚的仁爱之心。在日常工作中、生活中当自己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等出现心理困扰,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不懂得甚至是不愿意求助时,应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采取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为之提供必要的帮助,以解决或者缓解他人的心理困扰。虽然此不属于正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但咨询师以生活中朋友的身份为他们提出建议的方式,会更容易对需要帮助但是又不愿意提出帮助请求的人提供帮助。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每一位咨询师都奉献出自己的专业,奉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另外,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起步较晚,但是社会心理咨询师得缺口巨大,现有的心理咨询师更应积极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为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咨询技术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形成合力一起推动心理学、心理咨询业在我国的发展。如此,才能让我们身边每一位需要心理辅导的人得到及时的帮助,为让更多的中国人同圆中国梦,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熊芳林

2014年11月6日

第五篇: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论文之人际关系

会计1001 林小丽 1030060120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与社会的连结中,必然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在这些关系交往过程中,人们借助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来进行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这些关系因对象不同,也会指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良性的关系是吸引与合作的;但由于环境影响、性格因素、心理因素等原因,许多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难免会陷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关系中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化解由此带来的自己内心的冲突,则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之中,甚至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搜集人际关系的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去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情境,并使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使那些不完全详尽的社会常识性知识得到升华。

任何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同别人发生关系,人际关系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际关系心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心理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心理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双方社会需满足的程度。人际关系心理还表现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之中,情感是最重要的成分。因而人们彼此之间满足或不满足,好感或恶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特征标志。总之,人际关系心理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基础。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至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心理关系如何对团体组织的气氛、活动效率以及组织成员的个性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重横向联系:大学生的横向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同龄的同学与朋友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指他们与父母、师长等不同年龄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对同辈关系的重视程度超过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交往。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与同学和同龄朋友在生理、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理想、爱好、愿望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点。(2)小群体多:小群体指那些由于成员彼此认同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以情感因素来调节人际关系。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不愿意接受各种硬性的制度束缚,加之感情丰富,渴求高度个别化的私人情谊,因而极易自发地形成各种小群体。

(3)自我选择:与中小学生的结伴上学、共同游戏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同,大学生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思想政治、价值观念、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上。他们人际关系的建立是自觉选择的结果,而与自己同辈亲属的关系反而淡薄。

(4)深刻持久:大学阶段是人生交朋觅友的高峰期,也是最重友谊、最重交往的时期。他们珍视大学时代的友谊,广交朋友,持续时间较为长久。

3、大学生应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1)微笑。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使对方在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2)学会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友好的表现,暂时把个人的成见与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与感受,双方更能相互了解并从中得到新的知识。

(3)认同。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在交往中人们总是不断地寻求认同,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认同别人的感受。

(4)学会赞美。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要努力发现对方引以为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加以赞美。(5)感激。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就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曾扶持过你的朋友们,主动表达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会发现不但自己的人际关系愈加牢固,别人也将以你为仿效的对象。

4、大学生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肯定对方,真诚热情。

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2)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暄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

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总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毕业以后,进入大社会提供一个处事、处人的强硬本领。

下载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论文:浅谈歌唱心理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论文

    情感,心理,生活 —论大学生的情感心理 管工学院11信管1班 20114476程亚蒙 作为情感复杂的生物,我们人类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感决定的。现在,我们从情感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一下......

    心理学论文

    (2009-2010 第二学期“心理学”课程论文) 自我成长分析 上心理学课的第一天,老师就问我们:“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都曾不止一次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可以脱口而出说......

    .心理学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姓名:李虹 学号:20100411077 班级:会专10-11 摘要 社会在发展,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

    心理学论文

    XXXXXXX 选修课程 心 理 学 小 论院系:XXXXXXXXX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 日期:2011-11-13 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

    心理学论文

    浅谈挫折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研究 【论文摘要】: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我们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

    心理学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心理学论文 姓名: 培训学校: 班级: 学号: 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出现的问题及策略 培训学校: 姓名: 班级......

    心理学论文

    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参加心理学导论的收获和感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心理学,我有了一个初步而模糊的印象。相比于艰难晦涩的哲学,更偏重理性推导和客观实验的心理学更易被......

    心理学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者:陈威(班级:08体教2学号:2008434204) 摘要:心理品质是学生个体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