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时间:2019-05-15 13:0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第一篇: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以下是小编带来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1【原文】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于责善,兄弟或因于争财。有不因责善、争财而不和者,世人见其不和,或就其中分别是非而莫名其由。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暴,或柔懦,或严重,或轻薄,或持检,或放纵,或喜闲静,或喜纷拏,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父必欲子之强合于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欲弟之性合于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况凡临事之际,一以为是,一以为非,一以为当先,一以为当后,一以为宜急,一以为宜缓,其不齐如此。若互欲同于己,必致于争论,争论不胜,至于再三,至于十数,则不和之情自兹而启,或至于终身失欢。若悉悟此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孰思之。

【译述】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最亲的莫过于父子和兄弟。然而,父子与兄弟有相处不融洽,不和睦的。父与子之间,或者因为父亲对孩子求全责备,要求太过苛刻,兄与弟之间,或者因为相互争夺家产财物。有的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并没有求全责备、争夺财产,却很不和睦,周围的人看见他们不和,有的便从这种不和中分辩是非,最终仍找不到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大概人的性情,有的宽容缓和,有的偏颇急躁,有的刚戾粗暴,有的柔弱儒雅,有的严肃庄重,有的轻糜浮薄,有的克制检点,有的放肆纵情,有的喜欢闲雅恬静,有的喜欢纷纷扰扰,有的人识见短浅,有的人识见广博,各自的禀性气质各有不同。父亲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子女合于自己的脾性,而子女的脾性未必是那个样子;兄长如果一定要强迫自己的弟弟合于自己的性格,而弟弟的性格也未必如此。他们的性格不可能做到相合,那么他们的言语与行动也不可能相合。这就是父与子,兄与弟不和睦的最根本的原因。况且大凡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方认为是正确的,一方认为是错误的;一方认为应当先做,一方认为应当后做,一方以为应该急,一方以为应该缓,观点不同竟然是这个样子。如果彼此都想要对方和自己的性格、脾气、观点相同,必然会导致争吵与论辩,争吵、论辩不分胜负,以至于三番五次,更至于十次八次,那么不和自此就会产生,有的竟到了终其一生失去和睦的地步。

如果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个道理,做父亲和兄长的对子女与弟弟通情达理,并且不苛责子女与弟弟与自己相同;做子女和弟弟的,恭敬地追随着父兄,却并不期望父兄只听取自己的意见,那么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必定相互和协,没有乖离争论的祸患。孔子说:“对待父母,屡次婉言劝谏,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还必须恭恭敬敬,不违背父母,仍然在做事的时候无怨无悔。”这就是圣人教给人们和家的最重要的方法,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

【评析】性不可以强合,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极其平常的观点。任何人都不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他人,即使是父之于子,兄之于弟,也同样不可如此。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都有严格的界限,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此开明的观点出现在宋代,足见袁采在父子兄弟观念上的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在魏晋南北朝思想活跃的时代里曾经有过表现。《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他俩一块儿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姑且假装睡着了,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儿,他父亲起来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用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不合于礼,因此我不行礼。”钟毓、钟会两兄弟从小时候起,便有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行礼与不行礼,本是截然相反的观点,兄弟二人各有自己的理由。其父分别询问了各自的理由,足见他也并不是希望二人观点相同,性不可以强合,恐怕钟氏兄弟之父认识已比较清晰了。

然而可悲的是,当历史发展到清代时,《红楼梦》中的贾政依然固守着迂腐的君臣父子观念,充当了一个切切实实不折不扣的封建卫道士。他在儿子贾宝玉身上贯彻了可怕的封建法西斯主义。宝玉本来“顽愚怕读文章”,最讨厌沽名钓誉的国士禄蠹之流。当薛宝钗劝谏他走仕途时,他便道:“林妹妹若是这样,我早和她生分了。”从小喜欢在脂粉堆里混,谈到功名便萎糜不振的贾宝玉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而贾政从他自身出发,怎么也理解不了宝玉为何这般“没有出息”。性不可以强合,可惜的是贾政与贾宝玉都没理解到这一点。父子本是两代人,上一代的固有思想在下一代看来无法理解,下一代的叛逆在上一代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思想冲突的直接后果便是:宝玉越来越对自已的生存环境感到厌倦,贾政越来越对儿子的不求上进求全责备,最终结果是儿子纵然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取了功名,却并没有“接续香火”,重振家业,而是遁入空门,以求得真性的复苏,灵魂的止泊。人性是复杂的。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阐释,即便是同一个人,其身上的几种性格特征也会发生矛盾,而况不同的人,不同年代的父子兄弟之间呢?倘若贾政真能用客观的眼光打量一下宝玉的话,说不定对他心灵深处的纯洁会欣赏不已,倘若宝玉能对父亲的苦心做一番刨根问底儿的话,也不至于对父亲视若仇敌。至少能增添一丝怜悯,唤醒真切的父子亲情,或许结果也不至于太惨。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2【原文】人之父子,或不思各尽其道,而互相责备者,尤启不和之渐也。若各能反思,则无事矣。为父者曰:“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1为子者曰:“吾今日为人之子,则他日亦当为人之父。今父之抚育我者如此,畀付我者如此,亦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异于吾之父,则可以俯仰无愧。若或不及,非惟有负于其子,亦何颜以见其父?”然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此无他,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然则自反之说,惟贤者可以语此。

【译述】在社会生活中,父与子之间,有的彼此不思虑自己的职责,却责备对方,这是导致父子不和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父与子各各都能反思一下自己,那么就会相安无事。做父亲的应该这样说:“我现在做人的父亲,从前曾经是别人的子女。大凡我原来奉事父母的原则是每事求尽善尽美,那么做子女的就会有所闻见,不等做父亲的去教导他们,他们就会明白怎样去对待父母了。倘若我过去侍奉父母未能尽善尽美,却去责备孩子不能做到这些,难道不是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吗?”做儿子的应该这样说:“我今天做为别人的儿子,日后肯定会成为他人的父亲。今日我的父亲这样尽心尽力地抚养培育我,并且为我付出许多心血,可以称得上是厚爱了。日后我对待自己的子女,只有做到与我父亲待我的程度一样,才可以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如果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有负于子女,更无颜面去见父亲。”世上的人善于做儿子的,常常也很善于当别人的父亲,不能够孝事其父母双亲的,也常常想虐待其子女。这其中没有别的道理,贤达的人能够自己反省自己,那么就会做事稳当少出差错。不贤达的人不能够反省自己,做儿子多怨恨,做父亲多暴戾。那么自己反省自己的道理,只有贤达的人才可以谈论。

【评析】“上有老,下有斜是中年人对于生活劳累的感慨。大凡有头脑,有德行的人总是尽自己最大的所能,让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得幸福,总是想方设法抚育培养自己的子女,希冀他们有所成就。这种人生来就懂得反思,作为人子,能切身体会到父母抚养孩子的呕心沥血,因此他待父母尽心,待子女尽力。他的这种尽心尽力的做法,上得之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下又成为子女的楷模与榜样。

《世说新语。德行篇》:“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自教儿。’”这个故事是说谢公的夫人在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为什么从来不见他教导儿子,谢安回答说他是以自身言行来教导儿子的。

谢安的作法就是促使儿子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的。儿子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揣摩出为人之子应怎样做,为人之父应怎样做。日常生活中,父子不和甚而至于分崩离析,仇敌相对。这其实是一种极为不明智的举动。父亲不明白自身当以身示范,儿子也不能够从父亲身上得到一丝一毫的启示。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3【原文】慈父固多败子,子孝而父或不察。盖中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优容;子之愿悫,父或责备之无已。惟贤智之人即无此患。至于兄友而弟或不恭,弟恭而兄不友;夫正而妇或不顺,妇顺而夫或不正,亦由此强即彼弱,此弱即彼强,积渐而致之。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爱而子愈孝,子孝而父亦慈,无偏胜之患矣。至如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8译述】过于慈祥的父亲容易造就败家子,儿子的孝顺有时却并不被父亲所觉察。大概依平常人之性情来说,碰到强大的事物就会回避,遇到软弱的事物就会大肆放纵。父亲严肃,儿子知道自己该畏惧什么,那么就不敢胡 作非为;父亲宽缓,儿子对一切事物都持轻视态度,因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对于儿子的不肖,父亲多宽容;对于儿子的谨慎诚实,为父的有时责备不已。只有贤达充满智慧的人才没有此种祸患。至于那些兄长友爱弟弟,弟弟却不敬重兄长的,弟弟尊敬兄长,兄长却并不爱惜弟弟的;丈夫正派,妻子却不和顺,妻子和顺而丈夫不正派的,也是由于一方强大了,另一方就很弱小;一方弱小,另一方就会强大,这是由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做父亲的,如果能将他人的不肖子与自己的儿子作比较;做儿子的,如果能将他人不贤达的父亲与自己的父亲相比,那么父亲慈祥和顺,儿子就会愈加孝顺;儿子孝顺父亲就会更加慈爱,这样就避免了偏颇的隐患。至于兄弟、夫妇之间,如果也各各都能以他人的缺点与自己亲人的优点去比较,那么还怕自己的亲人对自己不友爱,不恭敬,不正派,不和顺吗?

【评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妻顺,恐怕是从孔子时代便开始的关于家庭伦理的最高境界。然而有所谓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妻顺夫不正,或者相反。在袁采看来,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不平衡现象,实是由于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妻之间没有真正理解到彼此的价值与优点所导致的。

如果双方都能从彼此的言行中发现值得赞许的一面,意识里便有了尊重人性的平等观念。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妻顺便也顺理成章了。当然棍棒底下也会出孝子,可在严父的棍棒下,儿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孝子很大程度上是表面上的“孝”,形式上的“孝”,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对父亲的尊敬。贾宝玉在父亲贾政的威逼之下,不得不学习“四书五经”,不得不去应考,内心的反叛很少敢与父亲发生面对面的冲突,但他却根本不是孝子,甚至连父子之间最纯洁的父子亲情在宝玉身上也无明显表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并没有多少威严令司马迁战战兢兢,但父亲没有棍棒并不等于父亲纵容他。早年,父亲支持他学习,支持他漫游,使他变得见多识广。临终之际,父亲留下遗言,一定要司马迁完成《史记》。司马迁对于父亲的遗愿从不敢懈怠,“李陵之祸”使他遭受了不应有的官刑,这对司马迁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比死还难以忍受。然而,他没有死,他不能辜负父亲的一片丹心,他希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活了下来,为了父亲,也为了事业。这种孝是有沉重的历史内容包含在其中的。

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 例

4【原文】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惟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译述】自古以来的人伦关系,贤达和不肖相杂。有的父子不能够都做到贤达,有的兄弟不能够都做到美好,有的丈夫随便放荡,有的妻子悍厉粗暴,很少有一家中能免此患。即使圣贤之人也无可奈何。正如身上生有创伤和脓疽疮痛,虽然甚为可恶,却不能够除去,只应该以宽怀之心来对待。如果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那么对待此事就会非常坦然。古人所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难以言说的就是这些。【评析】“大度能容,容天下之事。”这是弥勒佛的风度。人们往往对他羡慕不已。那似乎有点“傻”气的笑容,令无数人拜倒。人伦关系最难处理,俗语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于家庭问题的处理上,最好学学弥勒佛的精神。处家确实需要宽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缺点有如生长于身上的附赘悬疣一样,无法除掉,却又深恶而痛绝之。家庭中,如果彼此不能够容忍互相的缺点,就会使家庭不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以宽容之心对待之,其实什么事都很简单。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尽寇那个时代是思想活跃的时代,各种思想允许并存。然而,在陶渊明身上所体现出的主导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很注重子继父业,有所成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虽有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可以值得称道的,都不喜欢读书。大儿子十六岁,懒惰无可匹敌;二儿子虽已是“志学”的年龄,却也并不爱好文术;三儿子十三岁,只懂得寻找梨与栗去吃,毫无一点喜欢读书的意思。小儿子不知怎样,渊明没有说,恐怕除了吃以外,也不会对读书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渊明确实痛苦过,但是对无可奈何之事一味痛苦下去,非但是徒劳的,且是有害的。他便以宽容之心对待之:“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既然上苍让我这样,我只能喝酒聊以自X。结果渊明的家庭生活还是很和谐的。

曹氏兄弟却没有认识到“宽容”的重要性。曹操在死后,曹丕极力诸杀同门兄弟,尤其对曹操生前较偏爱的曹植迫害尤深。曹植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的忧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相互猜忌,迫害,实是人生中极为难奈之事。夫妻关系更是需要彼此的宽容,才能使整个家庭机器正常运转。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首叫《氓》的弃妇诗,其中所反映的一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开始时一个叫“氓”的男子,以买丝为由,向女子传达了自己的爱情。氓着急得连良辰吉日都等不到,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感情。然而,女子嫁过去之后,受尽劳累,为维持家庭生活日夜操劳,以至于面容再也没有从前那样娇嫩了,此时氓开始嫌弃女子,不能以大男子的精神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妻子。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中国古代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男子将女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很少能以平等的态度审视一下身边妻子的喜怒哀乐。即便这样,遭抛弃的女子依然大有人在。宽容哪里去了?

现实社会中,离婚日渐成为“时代潮流”,以至于使每一个人在这扇大门面前都诚惶诚恐。很难想象昔日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情侣有朝一日大打出手,分崩离析,视同路人。这是情感悲剧,也是人生中最难以忍受的精神危机。因为这种危机任何东西都无法补救。黄金有价,情义无价,一旦付出之后,便应小心谨慎地去维系它,这就需彼此的宽容之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他所做的一切,不易发生误会,坦诚相待,也不易出现情感危机。

第二篇:世无良猫原文带翻译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无良猫原文带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词意

某:某个人;有个人。

恶:厌恶,讨厌。

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

益:更加。

厌: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毯:毯子。

率:全部。

畜:养。

以为:认为。

暴:凶暴。

逐:驱逐,赶走。

遂:于是;就。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暴。故:原因。益:更加。暴:凶暴。

翻译

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第三篇:《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

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译文或注释: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

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

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赤壁赋》

一、字词释义:

通假字

属,通‚嘱‛,劝酒

缪,通‚缭‛,盘绕 乘

‚籍‛,通‚藉‛,狼藉 古今异义

美人 古义:美好的理想 今义:美貌的人

凌 古义:越 ‚冯‛,通‚凭借‛,过 今义:欺辱

子 古义:对人的尊称 今义:儿子 一词多意

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

西望夏口:眺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

盈虚者如彼:月缺

其声呜呜然:形容词 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歌窈窕之章:唱

歌曰:歌词

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词类活用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乌鹊南飞

南,名词做状语,向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 字词解释:

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舷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 动.

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

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

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

舞,泣:使动.使...舞;使...泣 愀燃:忧郁凄伧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于,被.

方,当.

旌旗蔽空:蔽,遮蔽.

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

横槊赋诗:横,横执;槊,长矛;赋,吟.

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猎砍柴.渚,江边.

侣,友: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寄蜉蝣于天地:寄,寄托;蜉蝣,生命极短暂的昆虫,比喻人生短暂.像蜉蝣那样,把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

须臾:片刻

挟:偕同

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 马上实现.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托;遗响,余音,指萧声.把自己的无奈通过萧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逝者如斯:逝,往,流逝;斯,此,指水.流去的水好比这样不断的滚滚流去.

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

盖将自其变化者而观之:盖,表假设,假若;自,从。假若要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

曾不能以一瞬:曾,简直;一瞬,一眨眼.简直一瞬间也没有停止. 且夫:至于.

物各有主:主,主宰. 苟非: 假如不是 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

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

子之所共适:适,舒适,理解为享受. 狼籍 ji : 凌乱. 枕藉jie :枕着靠着.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焉‛在此处是语气助词,句末,骤得:多有所得,无实义。

2.何为其然也? 句式是倒装,宾语前臵。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的意思是什么‚原来、本来‛。

4.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和‚友‛的用法是名词作状语,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5.耳得之而为声 ‚而‛的用法是连词,表承接。6.吾与子之所共适 ‚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7.纵一苇之所如

‚之‛的用法是动词,‚到‛。全句意为,任凭小船飘到可以到达的地方。不能理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后面是‚所如‛,是名词结构。

作者背景(苏轼)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②谤,逮赴台狱③,欲臵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臵。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①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②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③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第四篇:《出师表》原文和翻译

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

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

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第五篇:湘夫人原文和翻译

湘夫人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湘夫人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九歌·湘夫人

作者: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揖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褋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注释

(1)选自《楚辞章句》,为《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是泛指,非实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目南郢之邑,沅湘之同,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杯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也有人认为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此篇与《九歌》中另一篇《湘君》为姊妹篇。关于湘夫人和湘君为谁,多有争论。二人为湘水之神,则无疑。此篇写湘君企待湘夫人而不至,产生的思慕哀怨之情。

(2)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

(3)眇眇(miǎo):望而不见的徉子。愁予:使我忧愁。

(4)袅袅(niǎo):微风吹拂的样子

(5)波:生波。下:落。

(6)薠:水草名,生湖泽间。骋望:纵目而望。

(7)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陈设。

(8)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

(9)罾(zēng):鱼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10)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醴:同“澧”(lǐ),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茝:白芷,一种香草。

(11)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姓别,都可称“公子”。

(12)荒忽:不分明的样子。

(13)潺湲:水流的样子。

(14)麋:兽名,似鹿。

(15)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16)皋:水边高地。

(17)澨(shì):水边。

(18)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

(19)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

(20)荪壁:用荪草饰壁。荪(sūn):一种香草。紫:紫贝。坛:中庭。

(21)椒:一种科香木。

(22)栋:屋栋,屋脊柱。橑:屋椽。

(23)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24)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

(25)擗;析开。蕙:一种香草。櫋(mián)櫋:作“幔”讲,帐顶。

(26)镇:镇压坐席之物。

(27)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28)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29)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

(30)馨:能够远闻的香。庑(wǔ):廊

(31)九嶷(yí):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

(32)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33)袂(mèi):衣袖。

(34)褋(dié):外衣。

(35)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香草。

(36)远者:指湘夫人。

(37)骤得:数得,屡得。

(38)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

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

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

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

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赏析

《湘夫人》是《楚辞·九歌》组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扞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这两篇作品一写女子的爱慕,一写男子的相思,所取角度不同,所抒情意却同样缠绵悱恻;加之作品对民间情歌直白的抒情方式的吸取和对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尽管这种热烈大胆、真诚执着的爱情被包裹在宗教仪式的外壳中,但它本身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内核,却经久不息地释放出无限的能量,让历代的读者和作者都能从中不断获取不畏艰难、不息地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巨大动力。这可以从无数篇后代作品都深受其影响的历史中,得到最好的印证。

下载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袁氏世范原文和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愚公移山翻译和原文

    愚公移山翻译和原文有哪些?《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愚公移山翻译和原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愚公移山翻......

    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以下是有关温病条辨原文和翻译,欢迎借鉴!原文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

    陈情表翻译和原文

    《陈情表》简介:《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

    两败俱伤原文和翻译

    两败俱伤是一个成语,意为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两败俱伤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两败俱伤》原文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

    老子原文和翻译

    《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老子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礼记乐记原文和翻译

    《礼记.乐记》选段译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

    TED演讲原文和翻译~

    < 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 > So I want to start by offering you a free no-tech life hack, and all it requires of you is this: that you change your......

    《论修身》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懂得礼仪,可立身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