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

时间:2019-05-15 14:5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

第一篇: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

以当卓越已成习惯为题的演讲稿应该如何写呢?具体内容该写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以当卓越已成习惯为题的演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

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优秀的习惯是一眼清泉,让口渴的人感到清爽和甘甜。优秀的习惯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

首先,“优秀”是一种道德品质上的自我约束习惯。“先律己,后律人”。每一次选择,每一个决定,都应该问问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该的?时时刻刻拿自己当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的人来看,时时刻刻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道德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上去。

不仅如此,“优秀”也是一种关乎个人涵养的习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不是优秀;出口成“脏”,这也不是优秀;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这更不是优秀;甚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清楚自己国家的现状,这能叫做优秀吗?“涵养”,就是“内涵”与“修养”。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是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以上两点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优秀”还是一种“有能力”的体现。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对于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要考虑应该怎样完成,还应该考虑怎样效率最高的完成。对于自己交往的人,不仅要考虑如何相处和睦,还要考虑如何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求一种能力。还记得那个“为什么我不能升职”的故事吗?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在一次去找一个卖西瓜的人的测试中暴露无疑。一个职员只是找到卖西瓜的人,而另一个却问出了价钱,质量等多种信息。这就是差距。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就要凡事比别人多想一步,一步决定“远度”。

第二篇:当信任已成往事

当今社会,经济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更是处于有史以来发展速度更为迅捷的时期,交通工具日新月异,将人与人在时间上拉近;通讯工具遍布全球,将人与人在空间上拉近。人们的生活呈现极其良好的态势,但又有谁知,人心与人心的距离正渐行渐远,信任,在人与人之间似乎已荡然无存。

信任,已成往事。

那天,我正走在街上,突然一个陌生人向一个路人借手机,那人鄙夷地、象避瘟神一样打量了他一眼,然后摇了摇头走开了,我看见后,就将手机借给了他,他打了一个电话后,向我致谢,然后走了,不一会儿,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说是找刚才那人,又紧跑两步,追上那个陌生人,把手机拿给他,让他接听,事后,那人对我说:“你人真好!”我不禁纳闷,只是这么一件举手可做得小事,咋就能看出一个人好呢?是不是在社会上人与人连相互间的信任都没有了呢?

古时候,孔子不听子贡一面之词而信任颜回的佳话,今日早已不见;古时候,刘备将一家妻儿托付于赵云一人的举动,今日再也难寻,古时候,太子丹将刺秦大计托付给荆轲的事情,今日再不会重现。今日更多的冷漠,是“厚黑学”之说。

可,社会中难见就没有信任了吗?

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托付给党和国家,他让我们失望了吗?没有!党和国家面对我们的信任,付出了实际行动,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

不光如此,其实在日常小事中,我们也能发现信任的踪迹。面对陌生人问路时耐心的讲述,对素问谋面的遇难者的帮助,与萍水相逢之人的一个会心微笑,„„。

信任,其实无处不在,要有一双发现信任的眼睛,要有一颗阳光的心。

当信任已成往事,要坚守自我,信任他人;当信任已成往事,要发现信任,乐观向上;当信任已成往事,要有善于善于改变现状的行为,把信任变成现实。

第三篇:高二作文:当回首已成温暖

高二作文:当回首已成温暖

当夜幕在最后一丝橘红中拉上幕帘,琉璃光彩在霓虹中漫布街道。繁华未随夜幕而掩饰,相反,一幅繁荣的景象正要上映。

辗转于大大小小,零零散散的街巷,热烈的叫卖声。稀疏的闲谈声,干脆的讨价还价声,弥漫在空气中,扩散而去。转身,广场之上,华灯溢彩,灯光闪烁,恍如白昼。走近远远的喧闹声中,老人们彩妆着扮,跳着东北的喜庆,扭起大红的秧歌,伴着清脆的锣声,震而有序的鼓声,旁侧行人不禁驻足,高声叫好。北京依旧活力如初。侧望,望见了一对金发碧眼的夫妇,全神贯注的陷入这场无组织的活动中,只是猛然间想起,原来,2008已来临,时间恍如须臾。

走进茶馆,倚靠着一张长凳,幻想着老金描写的<茶馆>,在茶馆中想念茶馆,好象隐隐听见小二的吆喝“来了,您嘞!”“合上双眸,心绪却难以沉静。时光就象是沙漏里的沙,无意间,遗落在某个角落,让你无法挽留。时光机回到了2001年的那个夜晚,同样的黑,同样的繁华,同是疯狂,为的却是萨马兰奇的一句”peking“”。中国已沉睡了太久,北京也该腾飞,重振英姿了。可年幼无知的我那时不懂,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泪如雨下,为什么在全世界沉寂时,北京却在沸腾。只是想想遥远的七年,那时的我不明其意。时光太浅,指缝太宽,白驹过隙。如今,我坐在北京的某一角落,喝着她独有的大碗茶,听着她别具特色的京腔。光阴让人成长,现在我懂得,让人流泪的激动,那是一种多么强憾的民族荣誉感与责任感啊!

走出茶馆,很悠然的留连于北京的遗迹边。踱着步子,看着那象征着历史的古老城墙,将轻轻贴在微布青苔的墙壁之上,鼻息间依旧嗅得到一丝安逸与祥和。这就是北京,仿佛一个稳如泰山的母亲,安静,祥和。北京,古典而美丽。

这便是北京,老北京也罢,新北京亦然。可留给人们最初的印象总是热闹的,安详的。张扬中依然不失典雅,原味的古色古香。

搁浅了一夜,远方天际已成鱼肚白,凌晨4点,当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朝阳随着无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知道,又是新的一天来临。静静的湖边,微风吹拂着杨柳细枝,吹开水面上的朵朵花开。一些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放着英语磁带,高声朗读。“黄发垂鬓,依然自得”乐在其中,此时差不为过。奥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文明,是自律,是升华,是更高的发展,而我们受益怎么会了了而矣?

将双耳深深淹没在大声的旋律中,听着《喝彩北京》:“weareyong,要站在高岗上,梦想随着微风,带来一切的希望,着世界多精彩,为北京喝彩!”漫步在宁静如初的小径,转视而望,赫然的福娃微笑着说“welcome to Beijing。”

第四篇:当博爱已成责任

当博爱已成责任

——曾都区青年道德标兵包艳珍女士先进事迹材料 认识包艳珍的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她这几年的身影都在公益事业场合出现。大家都说她是位能干、善良、孝顺、富有爱心的人。什么无偿献血志愿者、助残志愿者、公益活动志愿者,等等。对了,她还是位孝顺媳妇呢。

包艳珍,女,1972年出生,小名包幺。她以前在工厂上班,由于改制,后来下岗,下岗后不依不靠,决定自主创业学美发,凭着她的执著追求最终成功创业,终于有了她自己的美发店。从2011年开始,包艳珍同志参加随州市志愿者队伍,组织并参与一个个志愿服务活动,无偿献血达2000毫升,义务志愿服务达1600个小时,由她发起的扶困救残活动达5件次,个人捐款达2000余元。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人默默的用她的爱传递着爱,让正能量在随州大地传递。包艳珍女士用善良质朴、豁达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着一名爱心志愿者的价值,携爱前行,她用实际行动撑起一片天。

“找儿媳妇就找包幺这样的人”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艳珍就是这样一位讲孝道的人。父亲在她很小时就去世了,生活的艰辛教会她很多做人的道理,也让她体贴了母亲的不易,她曾用她那稚嫩的肩膀分担起家庭的重担。对母亲很是孝顺,哪怕平时工作再忙再累,时间再晚也要抽空去看看母亲,陪陪母亲,真真做到“常回家看看”。在娘家,她不愧是一位好女儿!而在婆家,她是邻里众所周知的“好媳妇”,更是邻里的热心人。包艳珍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包艳珍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婆家,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妈,她把“老爹爹”当作自己的亲爸。从来就是“妈”“爸”不离口,这样的亲昵称呼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由于二老都已过古稀之年,身体上经常有个三病两痛的,所以在家中的家务总是包艳珍抢着干,买菜做饭,洗衣打扫,等等,大家总是看到她来去匆匆的身影。尤其是老爹爹,身体多病,在他住院期间,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倒大小便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包艳珍总是抢着干,从无半点怨言。因为患病,老爹爹胃口不好,包艳珍总是费尽心思,迎合老爹爹的口味,不重样地给老爹爹做饭菜,让老人家吃好。所以,在小区里,包艳珍是个好儿媳妇,是“榜样媳妇”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哪家要是为儿子找媳妇,媒人要是问“找个么样的”,主人家会说:“就找个包幺这样的!”

俗话说“媳妇难做”,可包艳珍用自己的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二老觉得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婆婆常说“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啊!”

在包艳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孝敬老人、夫妻和睦、执著无悔、积极乐观、勇担责任的优秀传统美德。她用自己的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感染了一个个家庭,传递了正能量。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她却在平凡中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她孝老爱亲的高尚品德。

关爱“病残”,她是阳光,是雨露,是天使

有着博爱之心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包艳珍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奇龙户外”运动团队,这个团队都是富有爱心的人士,很多都是社会公益志愿者。有一次,“奇龙户外”和志愿者组织联手为均川镇重病患者范福清在大十字街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募捐活动。这三天,包艳珍总是来得早,去得晚,顶着烈日,坚守“阵地”,热心参与募捐活动,自己第一次也捐了100元,这对于没有工作的她来说,也不容易。但内心里不仅有着为范福清一家病重遭遇的同情与焦急,更有着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一次经历,完全触动了包艳珍的博爱心弦。从此,她对社会上“不幸的人”开始关注起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关于“玻璃娃娃”兄弟的故事,包艳珍耳有所闻。在肢残协会余登科主席的带领下她接触了“玻璃娃娃”兄弟。来到他们兄弟俩家,才知道,一家四口人,都很不幸,母亲是侏儒症并且还拄着拐杖,父亲的一只眼睛残疾。唉,这一家人怎么过啊!包艳珍心里很是酸楚,当即从口袋里拿出200元钱塞给他们。看到“玻璃娃娃”兄弟俩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现状,包艳珍心急如焚。后来,包艳珍在空闲时间,隔三差五的就去看望他们,每次去都会带上水果点心,并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经常给兄弟俩理发。后来,在得知兄弟俩准备去天津治疗后,包艳珍带上几名志愿者把他们兄弟俩送到火车站,由于他们行动不便,又从站外把他们一个个抬进车站,送上列车。虽是寒冬时节,但等把他们兄弟俩送上列车,大家都已经是大汗淋漓了。临别时,包艳珍也不忘给兄弟俩嘱咐和鼓励的话语,面前的兄弟俩仿佛是自己的亲人一般。直到列车即将开动,她才离去。期间,包艳珍多次打电话询问兄弟俩的治疗情况。一个月后,兄弟俩治疗归来,当接到肢残联合会余主席的电话时,正在因感冒打点滴的包艳珍拔下针头,急急忙忙用电话联系了几名志愿者赶往火车站,担心去晚了,兄弟俩不好办。她们跑进站台,又把兄弟俩抬出站台,直到安顿好他们,才各自回家。2013年8月,包艳珍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一篇关于三里岗白血病患儿陈述珍的报道后,包艳珍和“1元爱心基金”组织者陈汉青及随州义工协会在大十字街为陈述珍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募捐活动。这次募捐共筹得善款二万七千余元。在募捐的同时,为了达到更大的爱心宣传效应,包艳珍在她所在的户外运动QQ群进行宣传,呼吁大家献出爱心。为了更好的救助陈述珍,包艳珍专门建立了一个爱心传递QQ群,还同湖北经济电视台媒体联系,以扩大宣传范围,在全省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陈述珍,救助陈述珍。如今,在爱心人士的关爱下,陈述珍的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每当看到自己付出的行动最终有所成效时,包艳珍的心里才能踏实,而这些,更增添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包艳珍这样帮助“不幸人”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着。方红艳是何店镇三岔河村人,她是名精神病重度患者。因两度受到感情上创伤的打击,加上现在又有一个五岁的女儿,方红艳在精神和物质上完全被击垮了,她变得严重自闭,枯瘦如柴。由于丈夫与她离婚,现在她只好住在娘家,在得知她的情况后,包艳珍组织了几名志愿者去看望方红艳,又联系了残联的余主席展开救助活动。冒着夏日的炎热,包艳珍多次跑民政局,帮她申请低保,并得以审批。包艳珍又用募捐来的3000元钱安排方红艳入院治疗,由于病情特殊,医院几度拒绝收治,包艳珍不辞劳苦,多次奔走,向院方求情。在她的感召下,医院总算让方红艳入院治疗了。

笔者向包艳珍打听这些帮扶故事时,包艳珍讲述得是那样淡定,当你向她打听故事中的细节时,她说她记不起来了。因为这样的故事她经历得太多了,在她看来这些很平凡,不值得一提,但我看到了一名志愿者内心的热情、执著和对“不幸者”的拳拳关切之情。

热心“公益”,她是蜜蜂,是春蚕,是火焰,作为一名志愿者,包艳珍是一名“多重身份”的人,她不仅给那些“不幸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她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对于公益事业,她一样是走在前面的人,爱“出风头”的人。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在市中心街头,在偏僻乡镇,包艳珍或组织宣传,或无偿献血,她总是走在队伍的前列,成为最为活跃的分子。当然,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亲自献血是最有力的行动,包艳珍多次献全血、成分血,总献血量达

ml。有一次她自己做了节育环取出手术,身体很是虚弱,可在手术不到半月的时间,她为了作好表率,又不顾自己的身体再次献血。同行劝她不要这样不顾自己,她说:“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要带头献血,才能更有说服力,才能起到表率作用,才能树立公信度,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况且现在医院里的血液都呈紧张态势,这对那些病人来说就是生命的希望。”相信这是发自肺腑的话语,因为她用行动已经证明了这些话。包艳珍加入志愿者队伍虽然时间不长,但“质”和“量”都达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成绩。(此处续写热心公益活动——火车站公益,最后顺带提下文化公园神农节公益等)

这就是包艳珍的故事。当你读完这篇并不详尽的材料,相信你的内心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这样一名默默无闻志愿者的崇敬之情。包艳珍是有着博爱之心的人,她是“爱管闲事”“闲不住”的人,她是大家公认的“公益天使”。她似乎天生不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那些“不幸人”而活,更是为大众而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并从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在我们看来,这种快乐和幸福感是在她的无私奉献中得以实现的。而她早已把这种在我们看来的“无私奉献”当作了一种责任和义务。

感谢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包艳珍这样的人!

第五篇:大学生看高考:当高考已成往事

当高考已成往事——大学生看高考

相信高考是许多同学从出生以来经历过的最重要的事情,12年学习生涯弹指一挥间,我们踏上高考战场为梦想战斗。我们都是高考的幸运儿,在高考的战场上博得了胜利。高考已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在生命的笔记本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黑色六月即将到来,又是一年高考时,从高考中走出来的我们是如何看待高考的呢?下面就跟随笔者一起探寻大学生的高考记忆。

苦并快乐着

“如果时间有颜色的话,高考那段时光肯定是黑色的,暗无天际的黑色,看不到任何光明,总给人一种透不过起来的压抑感”,这是一名大学生回忆自己高考经历时说的一句话。

谈到关于高考的感受,管理学院10级吕同学这样说“高考前的那段时光是最难熬的,每天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在题海里奋斗挣扎”。许多同学为了高考几乎放弃了一切课外生活,甚至连睡眠时间都挤出来用来学习,将100%的精力投入到高考中。每天无休止的听课、背诵、做题,生活单调乏味,“真的太苦了,有时候真的感觉自己就快撑不住了”,吕同学补充道。高考是12年学习的最终检验,“一锤定音”式的模式让很多同学不敢松懈,怕是一松懈,12年的努力学习就化作泡影。

但再苦的生活里都会有难忘的甜,“虽然很苦,但感觉很充实,每天心里装着梦想,有前进的动力,那种感觉很好”,讲到这时,吕同学脸上有了微笑。每天忙碌的学习让许多同学有了一种充实感,还有就是为理想奋斗的幸福感。“从来不会感到无所适从,心里明白自己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每天想着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感到无比的快乐。”法学院09级的王同学这样对笔者说道。

站在高考这座分水岭上

高考是一座分水岭,许多同学在高考中成功突围进入了大学殿堂,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那当站在这座分水岭上看大学生活与那段高考岁月有什么不同呢?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啊”,说起自己高考前后生活的变化,电气学院08级林同学叹道,“刚到大学时,感到很兴奋,什么都是新鲜的,但当新鲜劲过去后就有

一种空虚感了”。许多同学觉得经过了痛苦的高考,在大学里就应该好好享受一下自由的生活,但过度的放松就会带来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现在也是,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每天不知道要干些什么。记得高考前的那会,每天忙的要死,实在是痛苦,就盼着高考快点结束。但现在想起来还是高考那段时间幸福,起码很充实。”高考前,每位同学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所以也会有不竭的动力去奋斗,生活中的每个部分都是满满当当。但进入大学后,一下子就闲下来了,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没有了以前那种明确的理想和目标,生活没有了方向,仿佛一下子堕落了。“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大学是堕落者的天堂”,林同学苦笑着说。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人文学院10级梁同学就不这么认为。作为一名复课生的他对高考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为高考奋斗的那段经历弥足珍贵,通过高考我成长了许多。”高考对他有很深的影响,“高考让我学会了奋斗,让我懂得了怎样去面对现实,怎样去实现理想。”现在,梁同学已经决定转到会计专业,为了能够转专业成功,他现在每天除了很努力的学习本专业之外,还花很大精力去学习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当周围许多同学都迷失在大学里时,他却仍然走在自己的理想之路上,“是高考的影响让我可以每天这样奋斗下去,我要感谢高考。”

深层次的高考透视

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无缺的,高考也不例外。可能有许多同学不认同高考这种“一锤定音”式的选拔方式,认为高考制度存在太多的弊端,但它作为当前中国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考试制度自有它的合理性。许多同学也给出了自己对高考制度的深层次见解。

机械学院10级刘同学认为高考只是一个高中学习成果的检验,它只能代表一个人在高中阶段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考试制度来说,高考的确起到了选拔人的作用,但是否是真正的选拔人才,“中国的高考制度就是培养出一大堆为了高考而读书的机器。回头想想,高考是对考生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打击”,土木学院的万同学这样说。或许万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但仔细想想也颇有道理。高考的题目离现实生活太远,实用性差,这种现状的出现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高考是一次性的选拔考试,并不把学生平常的学习情况考虑进去,正如生工学院10级黄同学说的,“一次考试,一张卷子,一个人的一生就被决定了,对于那些非常有实力却因为意外原因没考好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虽然高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也会对一个人的一段时期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起码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被大学录取或被什么档次的大学录取。

相对于上面批评的观点,人文学院10级梁同学则认为不然,“高考能给人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的确有许多同学通过高考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进入一所很好的大学学习,最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得了成功。这也说明了高考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仔细想想,是高考制度造就了他最后的成功吗?假设没有高考,他也许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只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徘徊前行,他也许会在其他更多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潜力而不是被牢牢嵌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他也许会变得更加

优秀。

我为高考制度开副药

“以高考为目的的应试教很狭隘,限制了人的发展,造成思想僵化、闭塞,没有创新能力,像我现在除了学习之外再没育什么别的特长了。”人文学院古同学这样评价高考制度,他认为高考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产生的弊端要比利处大得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首先改变高考制度在目前中国教育中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要改变高考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地位”。一定要摒弃那种高考决定人的命运的价值观,把高考从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考试变成一场检验性考试,不要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对学生平常学习情况的考核,相信这样综合起来考量学生会更有说服力。

物信学院的黄同学在讲到自己关于高考的看法时说,“对我而言如果没有参加高考我也许就结束我的学习生活了,因为现在提供上大学的途径太少了,希望国家能尽快解决好教育问题提供给学生们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目前情况来看,黄同学的说法很合理,中国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而通过自主招生、自学考试等其它方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比例小的可怜。国家应该在高考之外开辟新的人才选拔方式,拓宽人才选拔渠道,这样对国家加强人才储备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考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相信高考制度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理。

回首高考,细数那些点点滴滴的珍贵记忆,拿出高考的拼劲在大学里创造舒雨自己的新辉煌。

下载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卓越已成习惯的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习惯成为自然

    当习惯成为自然 ——大学寝室生活感想 佛说:“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一次擦肩而过,由此可见,缘分真的很珍稀。但是我认为,缘分他又是奇妙无比的......

    当习惯成了自然

    世间上的每个人都在渴求着快乐,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快乐。快乐就像泥沼,一旦陷进去,便会越陷越深,越陷越深。最终反被其吞噬。或许这便是所谓的了乐极生悲吧。就如爱情。爱了,陷了,......

    卓越教师的三个习惯

    卓越教师的三个习惯 教师是一个职业,同时也是一个精神内涵要求极高的职业。在过去,强调这一点似乎是没有意义的。未来5年到10年,大量平庸的教师将被淘汰出局,而其他行业优秀的人......

    7个习惯,打造卓越领导力!

    7个习惯,打造卓越领导力! 2016-01-14清华总裁培训导读 在很多人口中,各大书本里,关于优秀领导者的特点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及见解,其数之多,数不胜数。但我们应该知道,凡事总有一些......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 爱情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两个人相处久了,自然会彼此依赖。--题记 有人常说其实我真的不喜欢某人,只是生活中早已习惯了他,好......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记高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莫维平也许是儿时的英雄电影已深入骨髓,一提起共产党员,尤其是还要在前面加上优秀二字的,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董存瑞、黄继......

    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文明是什么? 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的来解释一番,那么,百度是这样释义的: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初探 湖南师大附中 刘爱国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最不愿看到的情况就是一提到上作文课,就听到很多叹气的声音。作文交上来,也大多只为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