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平线阅读及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地平线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地平线】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联系上下文看,说说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2.画线的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深刻含义是什么?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文中最后一句永远去追求地干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中的地平线具体指的是什么?
5.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语言把它写出来。
【答案】
1.年龄变大;思想成熟(阅历丰富)。
2.现实和理想之间永远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它们毕竟还是有相接点(实现人生的理想)。
3.我追逐地平线
4.人生的目标(或理想)
第二篇:《地平线》反思
《地平线》教学反思
兰西五小
周丽
一、巧用资料,感悟地平线。
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地引用课外资料,可以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交流资料,了解贾平凹的生活经历,来感悟作者人生的地平线,体会作者在追求人生地平线的过程中品尝过的艰辛,享受过的幸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外资料巧妙地为教学服务。
二、反复品读,明确地平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交流对作者人生地平线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的品读重点句子,使学生明白“地平线”是他们在困难时前进的动力,在一帆风顺时对他们的鞭策,更是他们在各个阶段努力奋斗的目标。做到了以读促讲,读中明理。也让我更加明确,今后的教学中,要让读书成为语文教学的法宝,让朗朗的读书声充盈着整个语文课堂。
三、尽情表达,追寻地平线。
语文教学的归宿点是表达和写作。《新课标》也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阅读教学理应优化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训练学生说话的“训练场”。在学生通过朗读明确人生地平线的含义后,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出示填空练习,让他们再次确立自己的人生地平线并且要为追寻地平线而不懈地努力。正是在这师生间、生生间轻松和谐的互动交流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确了人生就是要不断追求并实现更高更远的理想和目标。引导学生由学文到学做人,既进行了思想教育,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我明白了语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乐园,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收获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收获的过程,我们也要不断地追求自己人生的地平线,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给学生更加完美、轻松、全新的课堂,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虽然在奋斗的过程中有坎坷、有苦闷,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奋斗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新鲜和乐趣。
第三篇:地平线教学反思
《地平线》反思
地平线这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借事说理的散文,为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课文内容,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本进行对话,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能力,发表见解,在阅读中激发兴趣,通过比读书、比说话和当堂训练三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比读书的环节中,通过学生自由读,轮读来掌握字音,在读好书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新课的理解和品读做铺垫,在比说话也就是比理解的环节中,我共设计了三次自学指导,第一次认识地平线,在学生回答地平线样子的同时,出示课件地平线,从文到图,让学生感到地平线的神奇,也为后面的作者两次追寻地平线埋下伏笔,第二次追寻地平线,通过自由读、对话读、齐读理解重点词语,让学生分析感受课文的内容,以读带讲,第三次感悟地平线,通过齐读、默读、品读、激情导读引导学生反复悟读、反复品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平线,其实就是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愿望等,当堂训练虽然只让学生写一句话,但正是学生反自内心的这句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节课的预设和升成基本达到统一。但是任何一节课都有缺憾,
第四篇:2014地平线报告
2014地平线报告:简单地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近日,备受教育界期待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文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授权北京开放大学正式发布。《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描述了即将进入高等教育的新兴技术,以及它们对教学、学习和创新研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为此,本版组织稿件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编者
■张铁道 殷丙山 蒋明蓉 吴莎莎 李玉
作为高等教育系列的第11个报告,《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以下简称“2014地平线报告”)由美国新媒体联盟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共同研究发布。“加速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趋势”和“阻碍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挑战”,是2014地平线报告与之前发布的报告相比,重点强调的内容。
加速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趋势
近期趋势:社交媒体日益普及,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不断整合日益普及的社交媒体正在改变人际交流、表达思想、呈现信息以及判断内容质量与价值的方式。最新报告指出,地球上近40%的人口,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全世界排名前25的社交媒体平台共享了63亿个账号。教育工作者、学生、校友以及普通大众经常性地使用社交媒体来分享科学等方面的进展信息。虽然这些交流方式对于学习的影响以及其信息的可靠性尚待观察,但社交媒体已经在教育的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牵引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的教育方式正在日益兼容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如今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闲暇时间进行学习和交流。采用面授教学、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院校能够充分利用学习者在学术之外形成的网络技能。如果设计和实施成功,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会更有效地兼容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优势,进而使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中期趋势:基于数据学习与评价的兴起,学生从教学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大数据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消费流通领域得到应用,用于测量、收集和分析数据,为公司开展对消费者行为和偏好的调查提供参考。教育领域近期的趋势也是寻求采用类似数据分析手段来完善教学、学习过程和学校制度。随着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发各类工具与算法来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模式,然后将其用于改进教学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数据分析来改进服务、提高学生保持率以及促进学生的成功,这类案例比比皆是。
世界各地大学校园教学实践的焦点正在发生变移。各个学科的学生正在通过制作和创造的方式进行更为投入的学习,而不再是现成课程内容的消费者。随着过去几年用户创作的视频、制作者社区以及赞助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创新日益成为主动学习、实践学习的代名词。大学之前一直没有实验室或者实践学习环
节的院系,也尝试将实践学习环节进行集成优化,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有学科的课程计划、学位计划都在进行转变,以突出媒体创作、设计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性。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正积极进行教学重点的转移,创造更多机会开展创新探索和应用式学习。
长期趋势:应对变革的敏捷方法,在线学习能够根据需要整合多媒体和技术
众多高等教育界思想领袖越来越认同敏捷创业模式能够让组织的领导力和课程体系受益。教育工作者们正在应用这些模式开发新的方法和项目,激励从上而下的变革,并能够广泛实施。精益创业(Lean Startup)运动利用技术以更为经济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文化创新。有很多用于提高教学、改进组织结构的试点和试验项目正在实施当中,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业能力。
人们通常将在线学习看作面授教学形式的替代方案。过去几年内,这种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目前,在线学习的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线学习更加灵活,更容易获取,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整合各种多媒体和技术。目前,数字化环境已经发展成熟,可以兼容各种新的思想、服务和产品。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以及很多前沿的同步与异步工具的组合,将会持续推动在线学习的发展,使在线学习服务更具有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更多的学习工具仍然是在线学习提供者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实验对象。根据巴布森调查研究集团在2013年初发布的研究结果,超过670万名学生(美国高等教育在册学生的32%)在2011年秋季选修过至少一门在线课程。这个数字比前一年增长了50多万。
阻碍高等教育技术采用的重要挑战
2014地平线报告将信息化面临的挑战分为3类,即可解决的挑战、困难的挑战和严峻的挑战。其中,可解决的挑战指我们了解并且知道如何解决,但缺乏坚定的意愿;困难的挑战指我们了解,但是解决方案不清晰;严峻的挑战指界定起来非常复杂,很少被解决,需要新的数据和洞察力才能应对。具体如下:可解决的挑战:教师数字媒介素养和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目前,数字媒介素养已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日益重要的关键技能。然而,将数字媒介素养作为教师必备的业务标准,尚需时日。这一挑战之所以变得更加重要,是因为数字媒介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一种思维方式。获得数字化思维能力比掌握特定工具技能更为重要和持久。
在学术界,通常认为研究比教学更重要。根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的方法,研究成果及其被引用量占大学排名得分的60%,而教学仅占研究所占分数的一半。学术界目前仍然普遍认为学术成果比实践技能更重要。这种想法导致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兼职教授和学生是这一价值导向的直接受害者,导致从事教学的人员薪酬较低,也往往被人们轻视,而学生则不得不接受大学学术研究人员过时的教学。
困难的挑战:来自新型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竞争和教学创新推广
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给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的教育机构都在寻找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的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s,简称“慕课”)。与此同时,“慕课”过低的完成率也引发诟病。因此,需要认真地评估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确定如何更好地支持大规模的协作、互动和评价。事实表明,简单地利用新技术是不够的,新的教育模式必须使用这些工具和服务措施,以吸引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
我们的专业教育机构并不擅长把教学创新付诸教学应用。我们的学校和大学一般都习惯于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接纳各种思想,缺乏创新与改进教学方面的激励机制。
严峻的挑战:扩大教育规模和保持教育的适切性
全球范围内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的扩张趋势正在为整个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驱动政府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原因来自两个结论:一是潜在收入和教育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二是受教育人口对中产阶级成长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很多国家,那些为本科学习做好准备的学生都已经进入了高等院校,扩大教育规模就意味着要为那些缺乏学术基础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然而,这些学生如果没有额外资助便难以完成学业。大学也认为高等院校在显著提升这部分学生学业水平方面能力有限。
许多专家担心高等教育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将会被其他学习模式(尤其是其他商业模式)所取代。这种担心虽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身边的大学自动消失的可能性不大。尽管如此,有些高校的部分职能将会面临风险,例如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高科技领域。随着在线教育和免费教育内容变得日益普及,教育机构的利益相关者必定会重新界定哪些是传统大学不可或缺的功能,并从学生的角度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价值。
高等教育中教育技术的重要进展
目前,美国新媒体联盟持续关注的技术有七大类,分别为消费者技术、数字化策略、互联网技术、学习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使能技术。专家组通过投票从七大类技术中挑选出来6项具体技术。专家组认为这些技术将在未来5年内影响技术规划和决策制定,他们将技术按照进入主流应用所需要的时间分为3类,即在未来1年内采用的近期技术、在2至3年内采用的中期技术以及在4至5年内才能进入教育主流应用的远期技术。具体如下:
1年以内:翻转课堂和学习分析会被采纳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使学习者及其学习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宝贵课堂时间,能够更专注于项目学习,围绕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获得更为深刻丰富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其中更多的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也可以用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在线讨论等方式获取所需的材料。教师也就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合作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所有这些,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有效的学习。
第一个有详细记录的翻转课堂案例出现在2007年。当时科罗拉多森林公园高中化学教师发现缺课让学生变得难以跟上学习进度,因此他们想要解决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缺课问题。他们尝试用屏幕截图软件和幻灯片进行课堂直录,然后发布在网络上。他们发现课堂很快有了很大变化:课堂的重点转移到了互动,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师们的角色开始转型,从讲师变成了教练,用以指导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这两位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小组学习,对于需要额外辅导的学生做出更准确的评估,然后为这些学生创建微视频以促进学生学习。
学习分析是“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个术语来源于商业领域,商家对商业活动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而把握消费趋势并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预测。教育领域也在着手探索应用大数据开展科学分析,目的是提高学生保持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研究学习分析旨在运用数据分析为教育
系统的各级决策提供参考,而学习分析利用学生数据建构更好的教学法,判明学习困难学生人群,并评估项目设计能否有效提升学生保持率,是否该继续进行。这些结果对于立法者和管理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而言,学习分析对于剖析学生与在线文本、课件之间的互动状态及其价值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项目组已经开始深入剖析网络学习环境下所产生的巨大数据集。斯坦福大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正在全力以赴建立一个用于数据分析的用户信息中心,帮助教师追踪学生的参与程度。2013年4月,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赞助斯坦福大学20多万美元来支持学习分析暑期学院,给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未来2至3年:3D打印与游戏和游戏化走进教学
众所周知,3D打印是一种以三维数字形式立体构造物理对象的快速成型技术,例如,三维建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等。3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亲身感受包括数据采集、拟定解决方案、物化设计等要素的“制造性学习”过程,进而获得深刻而有成就体验的学习。由于3D打印机本身要求“用户创作”的特点,所以当3D打印在高等教育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应用时,是一项特别有吸引力的技术。密歇根理工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3D打印机可以使研究型实验室的效率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减少97%的成本。除此之外,3D打印能够实现更多定制化的产品来满足个体需求。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数量激增,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机和游戏机已经不再是联机游戏的唯一载体,游戏变成了可以在多样化设备上进行的便携式活动。游戏早已跨越单纯的娱乐领域,渗透到了军事、商业和工业领域,并在教育领域日渐成为培训和激励员工的有效工具。当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方案在尝试游戏应用时,游戏化(将游戏的元素、方法和框架融入到非游戏场景和情节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尽管与军事或者商业领域相比,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教育的游戏化正获得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他们认识到有效设计的游戏能够激励学习者提高学习的成效和创造性。
加拿大卡普兰大学将其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游戏化设计。结果显示,学生的成绩提高了9%,而未通过的学生人数减少了16%。德勤(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创建的德勤领导力学院,有一个培训项目充分利用了游戏化来创建学习任务。学习者完成任务后会获得奖章,这些奖章能够在领英网站(LinkedI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的资料中显示。
未来4至5年:量化自我和虚拟助手闪亮登场
人类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手表、手环和项链这些可穿戴设备日益具备了自动收集数据的功能,用以帮助人们管理自己的健康、睡眠周期和饮食习惯的设计理念。移动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地为消费者提供易于阅读的数据服务,使消费者可以随时查看和分析个人的健康指标。目前,移动应用程序不仅可以追踪用户的行踪和活动以及他们花费在这些事情上的时间,甚至可以显示他们的愿望并预测何时能够实现这些愿望。新型设备,例如名为“Memoto”的微型相机能够别到用户的衬衣领子或纽扣上,每半分钟就能自动捕捉一次信息,从而使人们可以追踪自身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依靠自己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来监控自身的日常活动,个人的数据资料日渐成为日常生活中较大的部分。可以想象,如果从学习分析数据里面搜集的考试成绩和阅读习惯的数据,能与其他生活方式追踪的信息相结合,那么这些大数据将可能揭示环境变化是如何影响学习成效的。
由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赞助的加州电讯及信息技术研究院推出了一项研究性学习,即寻找那些追踪自身健康状况和身材状况的人们,以决定他们的数据将如何被用于推动建立更好的公众卫生体系。“随着语音识别和基于手势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们将会改变通过屏幕上的箭头和电脑键盘与我们的设备进行互动的单一方式。”报告指出,虚拟助手将借助自然用户界面(NUIs)对我们正从事的工作进行操纵。目前,首批虚拟助手已经面世,并将会为人类的非正式学习添加无穷的潜力。(作者单位:北京开放大学,其中张铁道系该校副校长、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30日第9版
第五篇:24.地平线(教案)
地平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9个生字,正确认读“秦岭、无拘无束、飞驰、空旷、低矮、起伏、胸前、谜语”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感悟并想象作者所描写有关地平线的的画面。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初步感知 “地平线”的内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谈谈自己对地平线的了解。
2.出示课件(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平线图片)
教师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能看到美丽的地平线,这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揭示课题。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关中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对地平线的认知比较模糊,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地平线的放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平线,从而感受它的 美。】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读出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所得、所获。
三、熟读课文,识记字词,1.课件出示词语,多形式认读。
秦岭 无拘无束 飞驰 空旷 低矮 起伏胸前 谜语 庄稼 收割 稀稀落落 隐隐约约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无拘无束 稀稀落落 隐隐约约
四、巩固识记,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秦”、稼”、“稀”,提示禾字旁做部首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4.提示“矮、伏、骗、折、胡”,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窄右宽。5.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初识“地平线”。
1.朗读第1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读一读并画出描写地平线的语句,看一看课本上的 彩图,伸出手指画一画地平线。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是什么印象?
2.汇报交流,以读代讲,想象画面。(1)出示句子。
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2)师生减字对比读。
师: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线,生: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有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师:看见树丛在那里伏着。
生: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树丛在那里伏着。(3)通过对比读,你脑海中浮想出什么画面?
3.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在书上找找答案。(1)出示句子: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低矮的树丛和房屋稀稀落落的。(2)读句子,想象画面。
总结:正因为空旷的原野,低矮的树丛,稀稀落落的房屋,童年的作者才视野开阔,一抬头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也不再平行,能清楚地看到那道很亮的灰白的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象想象,语言文字似乎变成多彩的画面,变得趣味无穷。】
二、感悟第一次追寻。
1.朗读第二自然段。看到这道线,作者会想些什么?会怎么做呢? 出示句子:“啊,天到尽头了!”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2.总结:是啊,作者该多么激动、兴奋呀!指导朗读,体会心情。3.出示自学提示: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作者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画
出作者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并想象画面。
4.交流汇报。读着作者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三、感悟第二次追寻。
1.就在作者呆呆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作者的视野中。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2.全班交流。
(1)分角色朗读。思考:从作者与老人的对话中,想象他们各自的神态和动作。
(2)试着给对话填上表示心情的提示语。出示句子: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我---------地问。
“天边?”老人------地说。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地方。去哪儿还远吗?”我------问。“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老人------地说。“地平线是什么?” 我---------地问。
“是个谜吧。” 老人------地说。(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3-10自然段。
3.作者带着几分疑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作者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
四、想象地平线之谜。
1.自学提示:两次追寻失败了,作者想这地平线,还真是个谜了。它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寻,去解这个谜。想象这个谜到底是什么? 2.交流之谜
3.总结: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4.多形式朗读11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的最后作者升华了“地平线”的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人生启示。教学中以读代讲,想象之谜,模糊感悟会更适合三年级学生。】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想象画面并画下来。板书设计: 地平线 初识 亮 灰白色 追寻 两次失败
谜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