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
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
5=40
(三)教学例
3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
解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了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让学生通过两个简易方程回忆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知识,口 述过程。
2.引导学生回忆比例的定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3.并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些比能够组成比例
4.引入新课。给出两题(1)3 : 2=():10(2)():0.5=8 : 2,小组合作讨论,计算出比例中的未知项,并派代表举手发言,给出答案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5.学生自主学习课本,说说什么叫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解比例)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指出谁与谁的比为1:10,设未知项为X,写出比例式,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播放幻灯片,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小结方法。提问:大家是根据什么来解比例的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巩固解应用题的步骤,并找一位同 学来板演,让一位同学来检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互动与主动性。
2.给出两个比例,让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x的值,老师板书过程。并强调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目的是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3,给出条件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并解出来,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八第8、9题
第三篇:小学数学六年级说课稿_解比例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二、说教法
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3分钟)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4:3=2:1.5
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20分钟)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11分钟)1.做“练一练”。
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多媒体展示学生练习本)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讲解思考题(3分钟)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课堂小结。(2分钟)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布置作业(1分钟)
四、说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小组活动比较少,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第四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
马丽霞
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媒体选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4:3=2:1.5 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 分析列式后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布置作业
P37~38第8~11题。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模型高度:原塔高度= 1 : 10
未知项(x)320米
解:设这座模型高x米。
X:320=1:10
10X=320 x 1 X=320÷10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
四、说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语言没有激情因而课堂气氛还有点沉没,以后我会在这个方面努力。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 解比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解比例
【课时目标】
1、在解比例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0 和 7.2 : 8
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
: 21 = 2 :()
1.25 :()= 2.5 : 4 教师:我们知道比例中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板书课题:解比例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是多少米?
2、指导学生审题,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 1:10
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么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 :320=1:10 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 :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x :320 = 1 :10 10 x = 320×1(问:根据是什么?)x= x=32(二)数学例题3
1、出示例题3.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內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解答。
4、组织交流订正。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35页“做一做”。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位置不同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按下面的条件组成比例,并求未知数的值。(1)12和5的比等于4和x的比。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分别是3和7.5,两个內项分别是x和5。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为倒数,已知一个內项是3,另一个內项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板书设计】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二课时 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
x=32
答:这座模型高3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