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迷神引晁补之阅读答案
《迷神引》是一首由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词。小编收集了迷神引晁补之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
B.上片第二句,俯瞰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
C.“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
D.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
E.上片,词人处理情、境、意的关系,思路清晰,词笔极为浑成。
15.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AB(A项,“凄迷”“优美”的表述不正确,词的起首两句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B项,“直接表达”不正确,此处是暗含这种感慨。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15.下片表达了作者贬谪的郁闷(悲怆)之情和羁旅的哀愁(寂寞、迷茫)之情。(2分)
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暗想”“自悔”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慨。②用典:运用“阮籍途穷”的典故,以此来自比,抒发了途穷命蹇的感叹。③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平楚、《竹枝》歌声、猿鸟啼鸣等意象,层层渲染,营造了伤感、凄苦的意境,使景物情思化,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此点答渲染烘托也可)(4分,任答两点即可)
第二篇:《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迷神引⑴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⑵。孤城暮角⑶,引胡笳怨⑷。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⑸。烟敛寒林簇⑹,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⑺。
旧赏轻抛⑻,到此成游宦⑼。觉客程劳⑽,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⑾,旅魂乱⑿。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⒀。
作品注释
⑴迷神引:词牌名。
⑵泊:停泊。楚江:泛指南方的河流。
⑶角:画角,古代军中乐器,上有绘画装饰,其音高亢哀厉。
⑷引:乐曲体裁之一,有“序曲”的意思。
⑸旋:随即。
⑹敛:收起,散尽。簇:丛聚。
⑺黛眉浅:古诗文中有将山比作女子的眉毛。黛眉:女子的眉毛。浅:形容颜色浅淡。
⑻旧赏:指往日的欢快如意之事。
⑼游宦:在官场上奔波漂泊。
⑽劳:困顿疲惫。
⑾秦楼阻:心爱的佳人被阻隔在远方。秦楼:出自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后以秦楼代指女子。
⑿旅魂乱:在宦途上奔波的征人心情沮丧,烦乱不堪。魂:心灵,情绪。
⒀断云:片云。
作品译文
一叶小舟上轻帆舒卷,暂时停泊在楚江南岸。孤城中响起阵阵角声,又引出一曲胡笳呜咽哀怨。江水白茫茫,沙滩上栖息的大雁,顷刻间全部被惊散。暮霭如烟般笼罩在林间,一丛丛秋林像画屏一般在眼前铺展。看天边遥遥群山是那么细小,如同美人的弯弯黛眉一样浅淡。
轻易地离开了心上人,到这里成了游宦。深深感到旅途劳顿,一年又到岁晚。不忍看异乡风物,一片萧索,进入眼中又添愁烦。京城是这般遥远,秦楼楚馆也被阻难去,让我心烦意乱。芳草萋萋伸向空阔的天边,夕阳洒满河山,佳人杳无音信,像被风吹走的浮云一样远去不返。
创作背景
柳永屡次下第,经过艰难曲折,终于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随即踏入仕途。这时词人约近五十岁了。他入仕之后长期担任地方州郡的掾吏、判官等职,久困选调,辗转宦游各地,很不得志。这首《迷神引》就是他入仕之后所写的羁旅行役之词。
作品鉴赏
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岁后宦游各地的心态写照,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行役之词。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别是作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闷与不满,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词起句写柳永宦游经过楚江,舟人将风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准备。“暂泊”表示天色将晚,暂且止宿,明朝又将继续舟行。从起两句来看,词人一起笔便抓住了“帆卷”、“暂泊”的舟行特点,而且约略透露了旅途的劳顿。可见他对这种羁旅生活是很有体验的。继而作者以铺叙的'方法对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写。“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描写的是:傍晚的角声和笳声本已悲咽,又是从孤城响起,这只能勾惹羁旅之人凄黯的情绪,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暮角”与“胡笳”定下的愁怨情调笼罩全词。接着自“水茫茫”始描绘了茫茫江水,平沙惊雁,漠漠寒林,淡淡远山。这样一幅天然优美的屏画,也衬托出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上片对景色层层白描,用形象来表达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起两句直接抒发宦游生涯的感慨,接下来将这种感慨作层层铺叙。旅途劳顿,风月易逝,年事衰迟,是写行役之苦:“异乡风物”,显得特别萧索,是写旅途的愁闷心情;帝都遥远,秦楼阻隔,前欢难断,意乱神迷,是写伤怀念远的情绪。词人深感“旧赏”与“游宦”难于两全,为了“游宦”而不得不“旧赏轻抛”。“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楼”借指歌楼。这些是词人青年时代困居京华、留连坊曲的浪漫生活的象征。按宋代官制,初等地方职官要想转为京官是相当困难的,因而词人看来,帝城是遥远难至的。宋代不许朝廷命官到青楼坊曲与歌妓往来,否则会受到同僚的弹劾,于是柳永便与歌妓及旧日生活断绝了关系。故而词人概叹“帝城赊,秦楼阻”。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是实景,形象地暗示了赊远阻隔之意;抒情中这样突然插入景语,叙写富于变化而生动多姿。结句“佳人无消息,断云远”,补足了“秦楼阻”之意。“佳人”即“秦楼”中的人,因种种原因断绝了消息,旧情象一片断云随风而逝。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情绪和对早年生活的向往,内心十分矛盾痛苦。可以说,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个人生活的缩影:少年不得志,便客居京都,流连坊曲,以抒激愤;中年入仕却不得重用,又隔断秦楼难温旧梦,心中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却偏要言,这首词上片言“暂泊”之愁,下片道“游宦”之苦。大肆铺叙中见出作者心中真味,可谓技巧娴熟,意蕴隽永。
词牌简介
迷神引,古时词牌名称,始见于柳永词。《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岁后宦游各地的心态写照,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行役之词。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别是作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闷与不满,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另有宋代词人晁补之也用此词牌名写的词作《迷神引》。
作品格律
平仄仄平平平仄(韵)。仄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韵)。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韵)。平仄平平仄,平仄仄(韵)。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第三篇:22课月球之迷
教材:《月球之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课文。作者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着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球表面景象,接着列举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与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查阅相关资料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通过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途径,加深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5.增强关注科技世界,了解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性学习,大体知道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知道文中写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等手段,感受月球的魅力和神秘,并体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填写的表格。
学生课前搜集并整理的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以及描写月亮的古诗词、与月亮有关的传说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想象皓月当空的景象,渲染月光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小组内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遐想,感受月亮的魅力。)
2.月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
1.指导识字。注意“悬”不要读成“xián”;“遐”不要读成“jiǎ”;“怒”不要读成“lǔ”;“藻”不要读成“zhǎo”。
[评析:学生识字不是从零开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此处只重点解决生字读音的难点。]
2.指导写字。“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注意与“慕”区别字形;“奥”上半部不封口;“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
[评析:根据汉字字形结构特点,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初读感知
1.我们把学习课文当作实施登月计划,去探索月球,愿意吗?现在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2.谁愿意告诉老师,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作者在哪一个自然段进行描写?把它画下来,并读一读。
[评析:以读代讲,让学生画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
[评析:采用学生喜欢的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找找课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些景色的,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奇异)
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太不一样了,那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吧!(课件显示)
观察插图,看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这样走的原因是什么?
[评析:结合课文引导观察并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6.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奇异”的理解和感觉都有可能不同,那就请你把心中那份奇异感觉读出来吧!
7.是啊!月光是那么皎洁,可月球表面却是一片凸凹不平的荒漠,这两种景象你更喜欢哪一种?自己练习读一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
[评析: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要读、我来读”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和“提升阅读的乐趣”。]
四、细读品味
1.从地球上看月球,它是如此美丽,如此迷人;或许有一天,我们登上月球或其他星球,在上面看地球,地球会更美丽。可有一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2.月球的魅力更在于她的谜团重重。
(1)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2)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评析: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感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感想和疑问。]
3.请同学们根据屏幕出示的自学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指名大声朗读自学要求:读——小组大声朗读课文相关内容;画——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之谜;写——小组内就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写猜想。)
4.全班交流。
5.齐读用植物做实验的一段课文,读后说说各自有什么想法。
6.作者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指导朗读感叹句,体会月球之神秘。)
[评析: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意、未了之情。]
五、鼓励质疑,引导想象
1.同学们,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为了揭开月球上的谜团,你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我们的“科学发布会”现在开始,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要说的话。老师有两点建议:
第一,小组朗读最感兴趣的谜。
第二,请小组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对谜的猜想。
2.作者在课文中提出对月球的疑问,那你有没有不同的问题呢?
3.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教师梳理后板书。)
(1)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3)作者在文中用什么表示还有许多不解之谜没有列举出来?(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揭开的谜,月球因此显得更神秘了。)
(4)“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评析:自然地把资料交流和引导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结合起来。此处设计体现差异教学,问题分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教师小结:文章中每个谜的提出都是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神秘之处。
[评析:课堂上,孩子提出的关于月球的问题五花八门,其难度和深度不是老师都可以解决的。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孩子课后广泛阅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些关于月球的问题有很多是目前人类无法解开的谜团,但我们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及阅读的过程。这才是语文课中语文味的体现,而“谜”只是激趣的手段。]
六、拓展说写,运用语言
1.月亮在天文学上又叫“月球”,它还有很多美称,有谁能告诉大家?(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阿斯泰罗„„)
2.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月亮的不朽诗篇,有谁能告诉大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课文后也列举了一些诗句,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反复吟诵几遍,再抄写下来。
4.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和登录网站,去进一步了解月球。
[评析:让学生交流有关月亮的诗句、美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智慧,逐渐丰富知识储备。]
第四篇:揭开大国崛起之迷
揭开大国崛起之迷---《大国崛起》观后感
乐趣老人看了CCTV2套21点30播出的12集《大国崛起》连续报道,感慨万分。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苏联是在“一战”和国内推翻沙皇的战争后崛起;美国是在国内南北战争和“二战”后崛起。可见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有4000所大学就足以说明教育和科学技术在大国崛起中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当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距离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国的考问世界是伟大的,而拷打世界则以失败告终。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离开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没有出路的。
500年前因为人类在海洋上的航行,开启了大国崛起之门;500年后因为人类在天空飞行和太空行走,将开辟大国崛起的新进程。500前通过战争使大国崛起,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500年后通过和平促进大国崛起,人类将得到和谐与幸福。500年前以残酷的竞争为
主要手段,推进大国崛起;500年后将以公平正义友好为宗旨的区域结盟为主要途径,加强国内精神文明、政治民主和社会和谐的建设来推进经济富强,实现大国的崛起。500年前的大国崛起以称霸世界为奋斗目标,500年后的大国崛起将以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人类世界为努力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中国应当也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新崛起的大国。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天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繁杂,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要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千年,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当结束语播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自己的思维还停留在那些“大国”崛起的思考之中。无论是是葡萄牙,还是荷兰,还是英国,美国等等这些历史上的真正大国都直接受资本利益驱动而取得了最终的崛起。实践决定认识。是资本促进了崛起的发生发展和完成。奥斯曼帝国,使地中海贸易受到根本影响。航海家开始探索新大陆,有意思的是后来在地图上“瓜分世界”,用笔在当时还不是很完整的地图上划上界限,然后和别人签字,在他们眼中谁发现的,就是属于谁的phx002 后来殖民者都是这么瓜分殖民地的。而且航海的时候国王亲
自参加投资,并且分红phxy001。后来的某国的崛起也挺有意思的,本来已经归顺另一个国家了,可是当要交纳一些税用,而影响到资本家利益的时候,却联合起来进行独立战争的反抗phxy004。……还有某国的崛起是一直向别人学习的,不过效果不错呢,我觉得主要是君主开明phx001。还有李鸿章千里迢迢拜访德国皇帝,(在这个片子里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我猜想后来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向德国学习的吧?不过无奈的是当时清庭的制度是谁也改革不了的,否则的话我们早就富强了,现在的国情早就是另一个样子了,也许!
当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把资本看做第一的时候,就也许有崛起的迹象了吧?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来,只有把资本看作一回事了,才能是找到了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phx001 尤其是大国。而且可以看出来的是: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战争是绝对的战争。没有一个大国是用相对的和平而换得资本的雪球的。没有一个大国可以通过放弃武力手段而得到真正的崛起。从历史的第一天开始,武力就是广义经济发展的一种保障体系,甚至是直接的财富源泉。
认识的直接目的是找到真理,并最终付诸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
2.美化殖民主义
《大国崛起》充斥着美化殖民主义的言辞,对殖民人物往往赞赏有加。哥伦布被誉为“英雄”,麦哲伦被冠以“勇士”。麦哲伦的确是“勇士”,在入侵菲律宾时,狂妄自恃,率领一小股“远征队员”向目坦岛上的居民发起进攻,结果被愤怒的人群所杀。至于哥伦布显示了什么样的“英雄”本色,让我们仅仅引述一段历史记载加以说明。“到了1496年,即在哥伦布初次来到海地后的第四个年头,海地泰诺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而死和被西班牙殖民主义强盗砍杀而死的泰诺人,就达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一,即三十万人中的十万人。”
又如,《大国崛起》在谈到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形象时,可谓激情飞扬。女王在万国博览会上兴奋得反复讲:“光荣、光荣、无尽的光荣”。“她完整地见证和享有英国的荣光”;“恰恰是这位看起来什么都不做的女王,让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了力量,开启了至今都让英国人津津乐道的维多利亚时代。”(第4集)但是,纪录片却只字不提正是在这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将屈辱强加给中国人民,把中华民族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恰恰是这个“什么都不做的女王”,于1877年兼任印度女皇,把所有印度土邦王公都变成了她的臣属,确立了英王的最高权力地位。
《大国崛起》在谈到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新大陆上的生活,为什么没有在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延续下去?”(第10集)请看这里的措辞:“田园牧歌式的氛围”!让我们引述一段史实,看看新大陆的生活怎样地“田园牧歌式”。“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俘获一个男子得105镑,每俘获一个妇女或儿童得5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2]
这就是《大国崛起》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
《大国崛起》对美国的“西进运动”也是极度赞赏。“那是一段历时近一个世纪、漫长而艰险的历程。到达西部的人们面对的是一无所有的荒漠。他们必须在这里学会生存,而且
要一代代地生存下去。”“西进运动毫无疑问是美国历史上充满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的一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它,塑造了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美国精神。”“19世纪末,经过开垦和耕种的大草原变成了沃土桑田,曾经荒无人烟的西部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粮仓。”(第10集)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大国崛起》反复强调美国西部曾经是无人的荒漠。这样的话,老实说,连严谨的美国资产阶级学者都不会讲。
让我们看一看尊重史实的学者们是怎样写的。“西部的开拓是在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的。对特库姆塞领导的泛印第安人运动的镇压,结束了东部印第安人联合抵抗白人侵犯的历史。在1830年代,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中西部农业商品生产和南部棉花种植园经济的扩大使白人扩张主义者急切地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国会通过了《迁移法》(Removal Act)。这是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法律依据。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长黑鹰领导下进行了反抗斗争,于1832年试图返回伊诺斯西北部的家园,遭到伊利诺斯州长派出的民兵的杀戮。住在佐治亚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罗来纳西部和田纳西东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乔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罗基人进行了抵抗。佛罗里达的塞米诺尔人也一直顽强抵抗,但都遭遇到失败。1844年,美国东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迁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迁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苏必利尔湖的偏远地区。印第安人在迁徙中约减少了1/3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这段文字摘自杨生茂、陆镜生著《美国史新编》的第160-161页。这本书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以上史实大学文科生是应该知道的。为什么《大国崛起》的制作者们就不知道呢?《大国崛起》这种无视历史事实、美化殖民主义的地方不胜枚举。
3.推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大国崛起》饱含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推崇,这里仅举两例。第12集讲:“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谈到美国时讲道:“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和腐朽性,《大国崛起》则刻意掩饰,在这里阶级分析法不见了。
4.迷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大国崛起》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褒扬,可以说达到了迷恋程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盛赞之中。《大国崛起》给了《国富论》异常高的地位,着墨极为厚重,不仅大量引用亚当·斯密的原话,而且排出强大的专家阵容叠加赞赏。让我们摘取几段精辟文字。“‘自由竞争’这个今天已经被人熟知的概念,成为贯穿亚当·斯密经济学说的基石。”“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1815年,英国人打赢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这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亚当·斯密对英国的贡献。这一年,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对于这一轮新的英法较量,有人这样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第4集)
对《国富论》是如此热情,而对《资本论》却是那般冷漠,只字不提。不错,《大国崛起》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五篇:《意识与脑电波之迷》
《意识与脑电波之迷》
金渠,晨光,米格尔
意识与脑电波之谜
王 世 荣
摘 要:意识是一种内在包含精神因素的高级物质,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场,是脑电波负载的信息和能量,它可以改变周围的事物。大脑是大自然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它包含着人类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基因。意识是脑的功能传导系统以及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渠道,脑电波每个人都有,而且具有不同的频率;大脑既是发射器,也是接收器。人体是内宇宙、自然界是外宇宙,都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相互发生信息和能量交流。处于“功能态”的人的各感受器官处于开放状态,非常敏感,具有无穷的智慧和精力,可以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创造出人间奇迹。意识与脑电波之谜的解开,将会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意识; 高级物质; 脑电波; 巨系统; 功能态; 开放系统; 心想事成(一)意识是哲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目前又进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视野,成为物理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人体科学、脑科学关注的焦点,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意识现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对外部世界的投影、模写;“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语)。①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世界,供自己享受和欣赏。
(三)人用自己的意识建构世界。人与所有的生命群体共同拥有现实世界的同时,人还拥有一个神奇的世界——理想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奥妙无穷。宗教、艺术、道德、教育、科学、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意识形态就是人类所拥有的理想世界,虽然现实世界的丰富性我们叹为观止,而理想世界的潜延性更使我们感到震惊。
(四)大自然在人类诞生以前已经存在,因此,不能说大自然是由人类创造的;当然上帝创造世界之说,只是表明人类企图借“上帝的力量”来主宰这个世界;上帝本身就是一个精神实体,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因为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生是一个悲剧,从诞生的那一天就开始向死亡迈进,只是因为这还不是迫切的现实威胁;而且由于现实生活的匆忙,人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罢了!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就是一种明智的态度。而西方人和伊斯兰人有深厚的宗教传统,也是文明的一种表现。
(五)宗教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马克思语)。②宗教是一种敬畏精神,对造物主神奇力量的敬畏,对道德律令的敬畏和对灵魂圣洁的敬畏,这大概是宗教虽经打击,依然顽强存在的根本原因。
(六)意识是脑的机能,这是生物学、心理学的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生物学、化学、生命科学、脑科学等都是物理学的延伸,现在物理学回过头来,又来研究人类在千百年来智慧的大脑思考最多的问题——意识、灵魂、鬼神等。意识问题由哲学心理问题进入科学家视野,是因为自然科学的前沿阵地是生物学,而生物学的前沿是脑科学,脑的机能曾经是一个黑箱,人工智能的发展返过来又促进了脑科学的发展,而意识作为脑的机能的命题,促使意识现象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七)意识是怎样发生的?意识与大脑自身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意识的迁移?意识是否会在不同的大脑之间进行传递?为什么有些人的意识很强烈,而有些人却很弱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更是科学问题,通过纯粹的思辩是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的,因此通过观察、实验,尤其是内省、体验便成了解开意识之谜的钥匙。
(八)意识是一种内在包含精神因素的高级物质,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场,是脑电波负载的信息和能量,它甚至可以控制周围的事物。人在一定的功能态下,有着巨大的能量;意识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一个完美的世界,从而达到心想事成的自由境界;并且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九)处于功能态的脑电波和意识流,会不断的创造出奇迹。比如只要你迫切的想见某一个人,那人就千里万里来与你相会,比如你想听某一首歌,打开电视,唱的就是这首歌;你想找一个字,把字典翻开就是你想要看的字;我1998年买了一块石英表,表门上有个“爱”子,结果先后我寻到的两位女朋友的名字中都有“爱”字,现在我跟其中一位已经结婚,过着幸福的生活。大概是手表戴在手上,经常看“爱”字便深深的印在脑海中,成为一种潜意识,而且不断得到强化,从而成了一个有着巨大能量的信息场,才有了上述奇迹的出现。
(十)意识是脑的功能,人脑是大自然亿万年进化的产物,是最高级的物质,是自然开出的最神奇的花朵,它既是接收器,更是发射器。人的大脑得到的信息按照意识进行加工整理,储存起来;一部分人们可以意识到,多数就进入潜意识。当意识能量很大,愿望很强烈的时候,他就会发射出强烈的脑电波寻找可能获取的信息,就可能控制与之机联系的人的意识和周围的事物。而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脑电波本身就是相通的,所以心灵感应、托梦等现象就不难解释。
(十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巨系统。这个巨系统又是开放的,和整个环境乃至宇宙巨系统在一定的时间里,处于一定的功能态,而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都是和人所在的人体功能相关的。功能态不是固定的,可以由一种功能态变为另一种功能态。”③意识控制周围事物的能力的大小,与钱老说的“功能态”有很大的关系;而“功能态”的出现与主体自身的遗传、天赋、气质、性格、经历、追求、心态等因素有关,尤其与其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关系。要保持这种“功能态”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功能态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进入了这种“功能态”,(类似于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就会有超人的智慧,强烈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就会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十二)意识是融汇了精神的超级物质,它内在的包含着人的目的、意图、理性,而它的载体是脑电波。每个人都有脑电波,而其频率是不一样的;亲人、朋友、熟人之间经常进行交流,脑电波的信号就会接通,所以就会互相猜透对方的心事。而你崇拜某一个人,阅读他的著作、传记,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的处境和生命历程;那个人死了,但他的信息可能还存在并录制在某些地方;像古战场的撕杀声被录制下来,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可听到一样。你崇拜某个伟人就可能与他的信号接通,他的智慧就可能迁移到你的大脑中。
(十三)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是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上形成的主要观点是:灵魂主宰肉体,同时灵魂也可以离开肉体,肉体也可以压迫灵魂(基督教)。灵魂是什么?灵魂是否可以脱离肉体出游?灵魂与肉体究竟是什么关系?灵魂与意识是什么关系?梦是灵魂出游吗?灵魂的美丑与人的精神境界是什么关系?灵魂与神鬼是什么关系?
(十四)我想灵魂大概是意识的内核,灵魂对人作终极关怀,灵魂安祥,意识就会清新;灵魂动荡不安,意识就会茫然。灵魂与一个人的境界、精神气质、良心良知有很大的关系。意识对灵魂可以进行引导,必须经常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活的快活吗?你所追求的是你真正想要的吗?你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吗?也就是说要拷问自己的灵魂。宗教与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与心灵的对话,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
(十五)中国人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想大概与脑电波有关系。积怨甚多,人们就会诅咒,发射的脑电波就象复仇的子弹,将恶人的脑细胞杀死,所以恶人一般不会善终。毛泽东信奉“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全报”。善良的人,人们想到他心里就喜悦,发生的信息也是柔和的,所以“仁者寿”。
(十六)意识是以脑电波为传导工具,或者说意识控制着脑电波,人活着的时候,脑电波的存在是不言而语的,那么人死后,还有没有意识存在?我们说灵魂是意识的内核,那么灵魂是否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国内外对“附体”现象的研究已经表明,灵魂并不依人的死亡而死亡,他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某些地方,一旦条件允许,就可以附着于身体比较弱的某些人(尤其是妇女)大脑中,从而发生附体现象(即鬼附体)。我们这里就发生因附体而知晓一个20年前的杀人案,后来证明是真事,罪犯已被依法裁处。附体现象多发生在乡村,因为那里人口密度小;而城市人口繁多,各种信息源交错出现,信号干扰太大;而生活质量较高,卫生条件优越,人的身体和精神相对强健,所以附体现象绝少发生。
(十七)“心诚至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是中国民间对宗教所持的态度和看法。用意识和脑电波的学说来解释,神实际上也是人的意识建构的一个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信仰系统,有他的教义、情感、价值观念、甚至一定的偶像,众信徒诚心供奉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信息场或者意识流,而与信徒个人的脑电波发生共鸣,从而产生奇迹,使信徒的愿望得以实现。
四
(十八)人的身体有两种状态,即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在清醒状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支配我们的肉体;在睡眠状态,我们的意识潜伏了起来,好象意识也与肉体一样处于休眠状态。实际上梦的存在,表明睡眠状态还是有意识存在的。甚至在梦中我们的愿望已经达成,梦使意识插上的翅膀,飞翔在理想的天空,人的想象力在温柔的梦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梦是人的意识摆脱现实的束缚,迈向自由之路的曙光;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投影,没有梦我们就无法知道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通过梦的解析,自由联想和潜意识引导,给那么多人解除了精神烦恼,并完成了由医生向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升华。(十九)弗洛伊德潜意识的提出,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在哲学史、人类文化史上起了哥白尼革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如果说达尔文是人类的“母亲”,那么弗洛伊德就是人类的“父亲”。潜意识也是意识,只是我们暂时还不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在做梦、开玩笑时他会机智的出现,在我们出现某种情境难以应付时,他就会不请自到,使人有绝处逢生之感,常言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江青有一首诗“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霞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很好的揭示了潜意识的随机性和神秘性。
(二十)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冰山一角,巨大的潜意识我们并没有知觉。那么是什么东西把我们的潜意识压制起来呢?弗洛依德提出了“本我”、“超我”、“自我”三个概念,即他的人格理论。本我是利比多,是原初生命的本能冲动,遵循唯乐原则;超我是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法律,遵循理性原则;自我是超我对本我进行引导束约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遵循唯实原则。理想的人格是本我、超我、自我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④即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也是人类千万年来所追求的和谐与自由的境界。
(二十一)实际上,要达到人格的和谐与自由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很高的情商,要学会运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好的心态。这里的理智感本身就是意识作用的发挥,而人的情绪是主体在与外部世界交流信息和能量的过程中,主体的感受及其反映,他既可以强化意识,也可以干扰意识,还可以完善意识。
五
(二十二)大凡卓越伟大的人物,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善于运用意识对潜意识进行诱导,从而使潜意识得到解放而异军突起;这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结果,正像王国维所说:“古之成大事者,必先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
(二十三)意识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河,就像繁星涌动的苍穹,有着无穷的能量;它是人类亿万年进化历程中所创造的精灵——拥有无穷智慧的人的大脑所放射出的光芒,是一种生物电磁波——脑电波,它是意识的载体,意识是脑电波的内容;大脑即是发射器又是接收器。意识可以改变周围的事物,甚至对某些群体、对一个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天才人物——老子、孔子、苏格纳底、佛祖、耶酥、穆哈默德、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牛顿、爱因斯坦、屈原、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普希金、安徒生、《天方夜谭》的作者,秦始皇、拿破仑、彼德大帝;还有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吉、FL-G教主李洪志也都拥有巨大的思想能量,他们真正是用意识创造世界或者给人类以ZHAI难性影响的巨人。
(二十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罗曼罗兰说“苦难划破了你的心,但它掘出了生命新的水源。”有人说“苦难是天才的摇篮”,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上帝关闭了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门;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而这几个方面都与意识有关,正像太史公所破解的那样“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⑤成功只降临有准备的大脑,所以只有苦难是不够的,还要有理想、有自信、有志气,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才能创造奇迹。
(二十五)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此乃大丈夫也。”(《孟子?藤文公下》)“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为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必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子助苗长矣’。其子超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耕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有害之。何谓之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这里讲的是独立意志和人格修养的道理,道德、正义精神的培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并且要知人知己,别人的言辞中洞悉他的心灵,并且不被别人的言论所迷惑,才能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使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可以说孟子讲的浩然之气,已经天才的洞悉到意识与脑电波的秘密和巨大能量,以及与大宇宙的信息交流关系。
六
(二十六)“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术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的这段话也猜到了意识与脑电波的秘诀),⑥春秋战国和文艺复兴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全球化与文化时代的来临,将会呼唤出思想的巨人,而意识与脑电波之谜的破解,将会把人类社会推向到一个斑斓多姿、奥妙无穷的崭新阶段。
(二十七)每个人都拥有一个聪慧的大脑,它拥有人类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基因。只要我们善于发挥,就会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培育平等的竞争机制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使意识流和脑电波创造出人间的奇迹。
(二十八)“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是脑电波
时代人类的文化宣言。它将开辟一个生命与脑科学的黄金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时代,人类探索外宇宙的精神转向探索内宇宙之谜,破解意识与脑电波的奥秘,将会把人类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十九)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艺术颓废的时代,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反思人类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所经历的心理路程的重要时刻。荣格写下了《现代人找寻灵魂》,萨特写下了《存在与虚无》,亚斯贝尔斯写下了《当代的精神处境》,卡西尔写下了《人论》,而贾平凹写下了《浮躁》和《废都》。这些哲人对现代的人文关怀之情着实让人感动,令人猛醒。让我们用意识的圣水来洗涤被污染的灵魂,用脑电波的美妙旋律驱散靡靡之音,打开心灵之窗,让小宇宙与大宇宙成为伙伴,让意识荡漾起红的激流,让智慧的花朵开放在生活的田野,让动荡不安的灵魂回到温馨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