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关于契约精神的小故事
导读: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以下是小编推荐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一、一个小孩的故事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
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
可是,在中国,更崇尚的是“聪明”而非诚信。正是因为这种崇尚“聪明”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彼此防范。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都有防盗门、防盗窗,遍地都是高高的围墙,但我们生活得仍然不安全。
二、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着一个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
老太太低着头,嗫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
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是的。”老太太抬起头,两眼看着法官,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听了老太太的话,旁听席上响起叽叽喳喳的低声议论。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惊讶了,都瞪大了眼睛望着市长拉瓜地亚。法庭上顿时静得地上掉根针都听得到。片刻,所有的旁听者都默默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
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三、一个牧师的故事
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当今的社会太冷漠,我们会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价。
第二篇:《契约精神》读后感
读《契约精神》感:
——为何“我们”缺乏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的来源
西方文明传统中具有一种契约精神。这种精神起先表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在希伯来《圣经》中,对于犹太人与上帝的契约关系,至少有三次“立约”被记载。基督宗教形成之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立约”。基督徒认为救主耶稣降生即上帝与人重新立了“新约”,因而将以往上帝通过立法而与犹太人所立之约称为“旧约”。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传承和弘扬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这可以说是西方“契约”概念的萌芽。西方社会至今对“契约”、“合约”等有强烈的重视,也受此影响。
契约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尊重规则和重视规则的意识,就是以团队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就是与合作者、竞争对手实现共赢多赢的思想,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别人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现代社会,人一出生,各种各样的规则就会对他产生效力。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这么多规则,原因在于规则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秩序的同时,还在总体上降低了治理社会的成本。规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规则的强制作用,但也不能总依赖强制作用——理想的状态是,每位公民都养成一种很强的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等),让依赖规则办事成为一种习惯。
契约精神—西方文明的基石
契约规定着利益双方在权力与义务方面的双向依存关系,是西方现代商业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法治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信用与契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甚至信用要靠契约来维系,也可以说传统的商业文明是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如此,不断发展的商业文明又反过来催生了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只有交易的双方遵守契约,切实履行合同,才能确保交易安全,市场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欧美国家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优良的契约精神;我国的香港和东南亚的区别,就在于香港人有着优于东南亚人的精神契约;就连犹太人在面临磨难时表现得十分优秀,也是出之于这个民族所具有相当重要得契约思想的原因。
中国人为何缺乏契约精神?
个人不履约:2008年10月,国际艺术品拍卖巨头佳士得宣布,将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2009年2月25日,佳士得拍卖行在一片反对声中对兔首、鼠首铜像进行了拍卖。随后,佳士得对外宣布,中国籍男子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的价格成功竞得两尊兽首。然而,蔡铭超在成功竞得两尊兽首之后,竟然多次对外高调表示,将拒绝付款。
企业不履约:1996年,在招商引资大潮中,国内知名饮料品牌哇哈哈与国际饮料巨头法国达能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49%、49%。后因金融风暴等原因达能得到2%股权转让,取得了绝地控股地位。而后哇哈哈创始人感到当初签定合约比较吃亏,于是另起炉灶,背着达能在外建立非法合资公司数十家,并擅自使用“哇哈哈”商标。几年之后,非合资公司得到了高达10.4亿元的利润,于是达能就想以40亿元人民币将其并购,并扬言如不答应就告非法使用。曾经的合作伙伴除了继续大打口水仗以外,还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官司之中。
其实,不管人与人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契约精神实际很简单,就是说话算数,一旦作出了承诺就必须执行,而且是不打任何折扣的。一直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很多行为并不是体制上的改革,而仅仅是去调整、理顺一种参与市场各个主体间的关系。商业与市场是多元因素在其中起作用进行交易与交换的一个过程,这个交换的过程要达到大家可以计算、判断和衡量,就需要存在一种最基本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契约。契约精神是维持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进行理性判断、预测以及比较的基础,实际上,契约精神恰恰是一个商业社会最基本的文化,是基因,而我们中国向来缺乏这种文化,缺少这种基因。
契约精神体现自由、平等的原则,它是一种以法律为准则,以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守信、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准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等为基本原则的行为规范。然而却有人以不遵守规则、不承担责任视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权。正是这些人破坏了我们的契约精神和契约文化。
重礼义、轻规则:观中国历史,既缺乏发达的商品经济,又缺乏独立的司法体系,更缺乏产生契约文明的契约文化。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在以农业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在政治上表现为集权专制,在文化上等级观念浓重,契约文明是不会在这样小农经济和专制政治上产生的。中国文化基于农耕活动,地域的相对稳定,民族的相对单一,因而极易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的、稳定的“礼”制文化。很显然,这样一种行为与西方社会中的平等观念有着天壤之别。又比如说田忌赛马的故事,在中国,这个故事一直作为智慧的典范来传颂,但其实田忌赛马是犯规的,这反而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正是中国人缺失契约精神的表现,也是典型的轻规则,无契约精神的。假使将这种比赛方式放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将会产生怎样的效应,我想这应不言而喻吧。
缺信用、薄公德:今年6月6日“信用日”,芝麻信用和全时便利店一起,在北京搞了一次“无人超市”实验活动,整个便利店内采取自助收银的方式,顾客可以通过支付宝扫码或者现金来自助买单。上午虽井然有序,可到了下午却风云突变,“不付钱”和“没付够钱”的情况就此出现。在现场,有三位女性拿走贵重货物,而没有付钱,还有很多人往返好几次,拿走数袋价值不菲的烟酒。通过一天的实验来看,活动确实是喜忧参半。通过这个实验活动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多公民是缺乏信用及公共道德的。P73 潜规则、小聪明:近些年,潜规则和耍小聪明受到了一些人的狂热追捧,它所需成本很低,收获却很高,而且不易被人发现。例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2009年的蒙牛0MP、广州瘦肉精等,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违背了契约精神。重利益、欠思考: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商人也都是追求收益的。当违约的收益远大于守约的利益,或者说违约的收益远大于违约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时,违约对他们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秦池勾兑白酒这一缺乏诚信的不争事实就注定了秦池只能昙花一现。就是这样的人和企业促使了功利主义的盛行。
力度薄、缺办法:在中国,对契约的尊重和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完善的违约制约机制。社会契约机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契约机制与社会的进步不相适应时,我们就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让其达到应有的约束力。
有契约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 —— 让契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等问题上造成的无效成本已占到我国GDP的15%左右,经济损失更是达到每年5855亿元。很多事例表明,在一个失信的环境中,企业运行的成本将大大提高,其结果是既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生产者。
作为企业,巫山新华书城更是要做到做事明确、公开,不私下做出不合理的事情。顾客的利益高过一切利益,更要体现契约中人人平等的原则,既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要保护书城的利益。任何的偏袒都不符合契约精神。例如书店的书,经小朋友、大人翻阅后,有损坏的图书,我们要明确告知,不“强行”卖给顾客,避免引起顾客的反感。
作为企业,我们更应积极承担责任和履行契约,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有着高度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很多,他们无一不是在造福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长足发展。比如建筑业的德胜公司就是这样。2002年时,为某公司建筑时员工姚百灵发现了材料质量问题,她坚持质量问题不可商量的原则,为公司赢得了“契约口碑”。最后德胜凭着优秀的契约精神和对客户高度负责的态度,不仅做到了行业第一,而且市场份额也占到了70%以上的好成绩。
作为企业,追逐利润、讲求回报固然无可厚非,但其行为一定要遵守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要具有一种契约精神和责任意识。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曾建议企业应确立以下的社会责任标准:
一、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
二、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
三、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
四、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
五、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
六、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
七、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
八、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只有这样企业才会长盛不衰,一直得到社会及消费者的信任。
作为企业员工,我们应努力工作、聪明工作、更要快乐的工作。既要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也要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更要有良好的契约精神,和管理者、企业都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一个严格自律、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对自己放松了要求、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作为企业员工,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使我们自己迈向成功的保证。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感恩文化和传统。不知感恩,不懂回报,是一种“职业癌症”,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企业,它不仅给了我们赖以生活的工作,还为我们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让我们的人生阅历得以丰富;对领导,我们要心怀感恩,正是因为有了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我们才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把自己磨练得更加成熟;对同事,我们要心怀感恩,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有了大家的共同奋斗,才能创造辉煌的业绩…… 作为企业员工,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思想和观念:不管你对企业的贡献有多大,那仅仅是为你能够在这个企业工作付出的“利息”,是对企业中那些给与你帮助的人的回报。常言道“心存感恩,知足惜福”。感恩别人,回报自己。懂得感恩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感恩作为自己付出的回报。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团队,就缺不了感恩这种有助于调节矛盾、构建和谐的润滑剂。人人学会感恩,社会和团队就会处处充满和谐与温馨。
不践踏法律、道德和良知,是做人的底线。而追随自己的良知,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善事,帮助一下周围的人,则是值得称赞的美好品质。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住良知这个底线的时候,契约社会和契约文明就会到来。
詹
2015年6月9日
第三篇:契约精神读后感
遵守规则与打破常规
但很少静下心来写东西,客观原因是感觉自己忙,主观原因是懒的写下来,而且没有意识到动笔的重要性。在读完契约精神后,有了一些感想。文中阐述了契约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行为规则。强调规则之用,在于遵守,而不在于破坏。但读后有不同的感想。我认为要遵守规则,更要勇于打破常规。打破常规需要魄力和勇气,需要承担风险和忍受痛苦。企业的发展也在于打破常规,在于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打破常规。
一、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文中提到的田忌赛马的例子,我认为和破坏规则没有任何关系。反而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做事情不能拘泥于原有形式,要换一种思维,这样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事情,换一个想法,会有另一番天地;
(二)只有用用非常规的新思路和方法才能战胜前行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处在一个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就不能取得成功,创新是市场运作不断取得成功的不变法则。《水平思考》的作者爱德华.波诺说:创新不一定是大变革,不一定需要原创,不一定是新奇、绝妙的,事实上我们更多需要的“微变”,即“我们需要的是新的陈词滥调。所以,创新才是是我们取得创业走向成功的一个捷径。
(三)我们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关键是在规则面前,你是否自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打破常规的要义是拒绝人云亦云,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你才能笑到最后,享受成功人生。没有所谓的永恒,只有变化时永恒的。
二、规则总是在变化,我们不但要适应更要优化他
契约就是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也要适应规则的发展、规则的变。这点与公司推行两化建设是一致,目前公司推进两化建设我们带来诸多益处,一是使我们的人际关系简单化,减少复杂性,有了制度可以遵守可以避免好多;二也是领导经常提到的有了制度就可以清晰界定岗位职责,避免了工作中的互相推诿;三是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
我们常说ISO的精华在于持续改进,那么我们就不要墨守陈规,适应它,改变它才能让规则服务于我们。
中国正处在深刻变革中,企业的变化也在加速,尤其在“入世”以后,中国的变化加速了。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引发了一场管理的革命。革命就是要打破常规,提出革命性的见解。
三、企业的发展不会停留在契约水平
从进入公司起,就与公司建立了契约,这包含着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从个人来讲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且是超越本身价格的价值,同样公司根据创造价值的多少赋予报酬,也有责任和义务为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公司要向其成员提供的不仅仅是薪酬、权力和做事业的平台,还需要提供价值皈依和精神家园,提供职业和生命的意义感、崇高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此外,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契约精神,还需要感情,当然如果企业和员工之间只有契约关系,那么企业也不会和谐发展。企业和员工之间还要有共建共享的文化作为纽带,人是情感动物而不是工具,人除了物质上的要求还有文化上的诉求。文中提到欧美国家商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优良的契约精神。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很多时候中国式管理靠感情维系,中国的很多说法都是日久生情,情由心生。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发展,创新的社会。企业发展不但需要契约精神,更需要有创新精神,打破常规。
第四篇:《契约精神》读后感
《契约精神》读后感
--------做一名拥有契约精神并不断创新的员工
本人于2012年2月7日正式入职河南蒲源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职后的工作时间里,了解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远期规划愿景以及公司相关管理制度细则,研读了公司关于项目管理的规定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深感公司方针与愿景规划是公司发展的精神纲领和动力所向,有着良好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构。
工作之余,在公司图书阅览室发现一本汪中求先生写的《契约精神》这本书,随借阅一番,颇有领悟;对比大学时拜读的法国卢梭先生的《社会契约论》一书,甚感新意不断,非常实用。
书中汪先生写道:没有契约,就没有文明;没有契约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但愿当代社会中的自然人和企业公民能把契约精神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契约就没有信用,也就没有和谐,愿社会和谐!(呵呵—高调了啊!)
由此联想到中国人契约精神的缺失,中国人向来习惯不按规则出牌;在中国全球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资源、资金和经济实力,更需要商业精神和契约精神,简单说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和习惯,不要轻易打破规则。
再说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中的契约精神,就是让内部成员之间拥有一种心里契约习惯,愿意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做到这点,则管理就是一种习惯而已,十分简单顺畅;企业与社会各机构之间的契约精神,若均能遵守即成的规则或契约,则社会真正会和谐。
契约精神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而心里契约更是管理团队
最好的凝聚剂,能激发出强大的团队激情和动力!当然,在当今这个发展创新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不仅需要契约精神,更需要创新精神,不断打破不符合社会发展及公司实际的旧有规则,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这种契约精神。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客户与公司之间都需要这种内化为意识和习惯的对契约的尊重。
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企业,拥有了契约精神,其实内部员工之间就没有级别和高低之分,因为只要你在你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做了你该做的事情,勇于担当责任并遵守契约,别人就会尊重你,认同你,你的价值就会实现;有了它,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真诚与诚信,我们不再会被虚伪和欺诈而烦恼。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多一份信任和守信,诚信就会感染整个社会,其实需要我们做的很简单:我说了,一定做到;你说了,我相信你!
河南蒲源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浩然
2012年2月23日21点18分
第五篇:三个数学小故事
三个数学小故事
1.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2.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3.数学符号的由来
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常常要和一些数学符号打交道,如:+、-、<、>、=、()、[]、{}等。可是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一)运算符号:+、-
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威德曼,他于1489年出版的一本书里首先使用了“+”和“-”,在横线上加一竖成为“+”,用来表示增加的意思,在“+”上去掉一竖成为“-”,用来表示减少的意思。于是,加号和减号就产生了。但是它们被大家公认作为运算符号,是从1514年被荷兰数学家荷伊克正式应用开始的。
(二)关系符号:<、>、=
大于号“>”和小于号“<”是1631年由英国数学家郝瑞奥特首先使用的,距今已有300多年。
等号“=”是16世纪英国数学家雷科德最早开始使用的。他说:“再没有任何记号比等长的两条线表示相等更为恰当。”
<、>、=真正为大家公认并普遍使用已经是18世纪的事了。
△、□、○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物体,现在天平称了两次,情况如下图,则△、□、○三种物体的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