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忆里的冬天的散文
拉开窗帘,玻璃窗上厚厚的水珠,我用食指在上面随意的写着,记忆随着手指的划动回到了小时候冬天,回到了我的童年。
记忆里童年的每个冬天都是寒冷的,都会下着厚厚的雪。出生在七十年代末的我,小时候像个男孩子,喜欢和同伴们追追打打。一个寒冬的下午,比我大三岁的堂哥带领我们在晒谷坪里堆雪人。天真的我们如同厚厚的雪一样纯洁,堂哥说怎么玩我们就跟着怎么玩。先是堆了几个雪人,我们小的要负责把雪弄过来,堂哥就负责制作雪人的造型。在差不多一尺厚的雪地里追赶着谁抱过去的雪最多,谁就是第一。得到第一的堂哥会奖给一冰条,我们都渴望得到一条吊在茅草屋沿的又长又大的冰条。尽管茅草屋不是很高,但我们用木棒打下来的冰条总是碎的,堂哥能有办法弄到那又长又大的冰条给我们就成了我们必须听他话的前提。
在冰条的诱惑下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你追我赶,不小心一小伙伴摔倒在雪上,整个身体都印在了雪上,连嘴巴和鼻子都印得很明显。这引发了堂哥的兴趣,叫我们在一平整的雪前全部站成一排。他自己站第一个并喊“一二三”就叫我们同时扑到雪上,看谁印出来的印子最完整,还是老规矩奖冰条。当他喊完三时大家齐刷刷的扑了下去,我们还没有爬起来的时候听到他在骂娘“娘的,怕是要死里呀,这么大堆的牛屎。”我们爬起来看他时他满脸的牛屎,嘴巴里面也有。我们全部都看着他哈哈大笑,还问他牛屎好吃不?他自己也又笑又好气,没有想到他扑下去的雪下面有一大堆牛屎。都停下来看着他怎么办时我们感觉到身上凉凉的,原来几层衣服都在我们尽情玩耍时全部湿透了,头发也是湿的。随着堂哥的一声吆喝“回弃!”我们各自奔回了家。
那时生活条件不好,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破了补了再穿,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换洗的衣服。母亲嘴里骂着湿漉漉的我,心里痛着没有可以换洗的干衣服,双手抱来一大堆干的稻草点火烧起来。说是稻草火烤了可以驱寒。把湿衣服都脱了烤热了叫我躺到被窝里面去。母亲就在那烧着火一边烧水一边帮我烤衣服。等到衣服干了倒了一大盆热水把我从被窝里面拉出来,上上下下洗了一通又把衣服穿上,叫我不要再出去吵了,在家里烤火。
下雪前天空总是灰灰的感觉,雪后就是银装素裹,白茫茫的一片,给整个大地都穿上了银装。下雪天的上学路上我总是提着烘火炉(用木箱或者竹笼装有一个陶瓷的碳火钵),哈着热气,踩着咯吱咯吱的雪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那时的我也已经知道了路在雪下,路在脚下……
冬天的气温一年似比一年高,好多年没有在家乡过冬了。今年冬天家乡还会下雪吗?真有点想念那厚厚的雪,想念那又长又大的冰条,想念在学校窗户上哈着热气用手指写着自己的名字,想念那个掉漆了的烘火炉,想念堂哥领队带我们玩雪,想念他那满嘴的牛屎带给来的欢乐,想念母亲烧稻草火为我驱寒,想念父亲撑着黑黑的大伞到放学路上去接我。把我背在背上,一手提着烘火炉,一手打着雨伞的情状……
我们已经回不去了,因为现在的冬天已经没有雪了,因为现在也没有烘火炉了,也没有倒垂在茅屋檐下的长长的冰棍了,也没有兄弟姐妹一大堆的了,也没有……
第二篇:青春永驻记忆里散文
青春的歌,唱过无数遍;青春的诗歌,写过无数次;青春的记忆,路过,泛起昔日的思绪,在自己笨拙的笔下逸出,那些精灵飞往哪里?我来不及问出,它们就不见踪影。青春你们踏向何处?笑声寻觅,总在一抹影子里回叙……
在文学的领域里,我们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文字,自己的风格,喜欢独特的出现在人多的佳地。
大家不灭的话题,就是年纪,岁数大、岁数小……很多人,看完一位友友的文字,都会去看看她(他)的年纪,其中包括我在内。有一些友友会私底下说:“啊,你那个谁,谁?你年纪那么小,写出来的文字,那么深沉,布满感伤,带着成熟的气息……”我想说:“一个人的文字,是看他(她)的心境,而不是看他(她)的文字表面带来的触感,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看你的文字多么华丽,而是看你是不是用心去写,用情去铺,用心情去谱。”这些是我的个人看法和感想。
我处于青春花季的年纪,可是因为接触了一些太现实的经历,让我的性格从天真活泼到暗沉忧郁;我是一朵即将绽放唯美花瓣的花儿,因为季节的不适,事先凋零的是我的心蕊,再是我的面部,枯黄已经不在为蜡黄的重色调添墨,慢慢的寂静、到最终的离去……这是一个因为流年荏苒的过程,没有谁会打招呼声先通知你。
年少读书时,那光阴时刻伴随,笑声时时相聚,友谊的力量,大家共同见证过。去年,18岁的我还在学校和同学们打闹、嬉戏、斗嘴……上课,大家一起听老师讲课,小动作、传纸条依旧每堂课都继续,没有因为老师的点名而停止过;老师在讲台上,认真的分析课本的知识,我们大家在下面,拿着笔在书本里画花、花草、都在画灵感,老师问问题,让举手回答问题,全班鸦雀无声,老师眼前冒过一丝青烟……蹦出几句:“你们这些孩子,越长大,越害羞了是吧。”然后老师就是用开火车来轮流回答问题;下课的铃声,是每个学生心里所盼望的,40分钟的课堂,大家总会闹出一些笑话来拖延,回答问题明明知道也要拖个几秒,假装思考,等老师问:“不知道吗?要不要请帮忙?”然后回答问题的同学才娓娓道来我们一同认证的答案,因为大家都有参考书在陪伴。
我们拥有青春,是自由的年纪;我们拥有青春,就是财富的时期;我们拥有青春,也是悲伤的季节。
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潇洒过,又是谁没有悲伤过?大家总是在为想为自己的青春套一个头衔,90后的孩子,大家喜欢刺激、新鲜,好奇的心会激励一只猫向往,而不是害死一只猫。宅在家里的孩子,为自己的青春博得了一个“宅女或宅男”的头衔;爱好文字的、文字控的友友们,朋友一问起,你都在干嘛?若回答:“我一般无聊,写写文字,看看诗歌……”人家就会说:“啊!写作的啊,作家。”很无语那些回答。往往最好的心声,到头了只会是一场落地的玻璃破碎声……
毕业出来算混吧,打工的孩子,总是不好过的。那时候,我在海鲜楼工作,每天都要楼上楼下的来回,有节日的时候更忙。,有时候亲戚在那里办订婚酒什么的,几位服务员忙的晕头转向的,我更累,我还学习改刀,因为拜师想学厨艺,那时喜欢拿锅和铲在那里翻来翻去的,火“噔、呼”的就一柱红,好酷啊!
还记得,每个夜晚,都要3点才收摊,一收就是天蒙蒙亮了,洗个澡,洗下衣服,天明了……一切的悲伤,都在躺下的时候涌现,手机一直在响,闹铃到5:30的,原来我每天的睡觉时间就是这个时间点啊。很累……连手机都不想拿,眼都不想睁开,感觉全世界就一个我在悲伤。胖胖嘟嘟的我,工作半个月,就瘦了10几斤。以前的我,开玩笑要绝食减肥,现在不减肥,回去大家都说你瘦了那么多,变漂亮了,还问我是不是吃减肥药啊?我无奈的伤,隐忍的痛,找不到一种药能缓解我的伤口。我否认了这些邻居的猜测。
谁知道?谁懂那些青春带来的悲伤,青春需要磨练,以后再也不要单纯,那些天真的心理永远无法成长。我在挪用我的青春财富,同时也是风险的开始,我若要结束,一切也就成历史。青春也是浪漫的,我不想还没看完属于我的风景,就独自随落花离开,我是不会让青春给打倒的。
慢慢的……我喜欢安静,习惯孤单,这样安静的青春、适合我在的这个“天堂”。
近来的生活,悄悄开始变化了,我又开始寻找我的驻留点,这个开始,也许会束缚我的翅膀,可是我的选择我不后悔啊!我每天不上班,就在电脑前,写我的孤单,孤单也不全是悲伤……不是伤感,只是一种感伤。
相遇在达人,相约文字,我们爱文字的朋友欢聚一堂。在这里,我找到人海茫茫的青春中一丝曙光,点亮了我心头的伤,一时的记忆汇集心间,涌上脑门,挥笔写下过往。
今夜,我彻头彻尾的沉浸在自己的记忆里,无法拉回那些滴血的魂灵。夜好黑,开始不习惯一个人,听着键盘滴滴答答的声音,添了几许已往不易察觉的心酸。我多想这一刻,出现一位朋友,告诉我:“我陪你,你不在孤单。”想着想着,刚才聊天的姐姐,她突然视频和我一起分享青春的歌,记忆里的美好,我的心在此刻感动万分。我不善于表达,她说:“妹妹,我陪你。”我想说:“姐姐,这个夜,因你的陪伴,妹妹真的不孤单,好像这刻升起了阳光。谢谢你……”
大家会感慨:“青春,离我太遥远了,早已经忘记了青春的模样,我的青春早已消失在红尘瀚海里。”
或许会感叹:“ 过路人,请你再让我看一眼,让我记住青春的模样。”
人生的开始就是青春这首唱不完的五味歌,人生的结束或许就是那首再也悲伤不起来的离歌,慢慢的黯淡下去……
这一路的闯关,我身陷迷茫;这一路的歌唱,悲伤与激昂;这一路的风景,我永远看不完。
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我们回忆在回忆。
第三篇:记忆里的过年散文
一进腊月,我搬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盼望着过大年,是在童年的时候,那是一种企盼,盼望着穿一件母亲缝制的漂亮花衣服和做的新鞋子,吃扁食和一碗猪肉炖海带豆腐粉条的烩菜,每天快乐地念叨着一首歌谣:春节到春节到,穿新衣戴新帽。对着镜子仔细照,噼里啪啦放大炮……
隐隐约约地记得,60年代末,在西马村过年的日子,年初的早晨,母亲给我们做红面(高粱面)胡萝卜馅团子(蒸角子),还把家里院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父亲把水缸里挑满水,母亲拿上勺子在火上出面糊,午饭后贴上父亲亲手写的春联,春联写着什么内容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上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只记得父母一边贴一边念给我听,大大的水缸上贴着:细水长流、箱子上是:衣服满箱。院子里墙壁上:出门见喜、勤俭节约、满院生辉、鸡窝上是:鸡肥蛋大等等。在当时也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
除夕的夜晚,母亲早早就点燃小煤油灯了,我们吃过晚饭后,母亲揉好白面,全家人坐在炕上围在一起包扁食,母亲揪下一个个小面团后,我负责一个一个揉的光溜溜的按成小片,父母在用手捏成扁食皮,包成好看的扁食,我把扁食一个个摆在圆圆的浸偏子上,一边摆一边还一、二、三、四……地数着、看着一个个扁食我真的好想吃,母亲笑着说:马鞍山儿过年等不到明了……
早晨,我在睡梦中被父亲和村里人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声惊醒,我和哥哥、弟弟穿上母亲缝的新衣服,母亲把我的小辫子也梳得漂漂亮亮还扎上一个好看的红头绳,我们就等着开饭了,父亲在灶台旁边坐在小櫈子上,身边堆放着柴禾负责烧火炖菜煮扁食,一股股浓浓的香味弥漫着小屋,一接锅盖,热气腾腾,父亲给我们每人碗里舀上烩菜和扁食,让我们大饱口福,在我的心里想着:过年真好。
过年这一天是不串门的,初二吃完早饭,父母带我们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还要磕头,长辈们给我们核桃、柿饼和大红的酒枣。有的还给一毛、两毛钱的压岁钱……院子里有我的二婆家,父母叫二大娘,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母亲开玩笑地说:“二大娘、二大娘核桃柿饼在那箱?”我的二婆笑容满面从她那个黑红色有两扇笨重的门的大立柜里给我拿出来,我的口袋里装得满满的放不下……
记忆是残缺的,但我常常想起,由此是在每年过年的日子,因为在我生命的过程中自己曾今经历过,因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有的人家过年连肉都割不起,吃饺子、吃肉一年寥寥无几。记得有一次父亲从县城割回肉,父亲一边炒肉,我在炕上爬在炕沿边上、眼睁睁看着锅里的肉、等待着,向一只贪吃的小猫一样,父亲从锅里夹起来把肉放到我的嘴里,香喷喷的感觉、我吃的津津有味,那是我一生中吃过最香的肉,让我回味无穷,至今难忘……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就向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富裕了,白面、大米,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摆上餐桌,吃扁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扁食皮已经不用手捏了,用小小的擀面杖擀的又圆又薄,扁食馅也各式各样、品种繁多、超市还有机器做到速冻扁食,扁食这个名字也被大部分人们叫起了冠名——饺子。人民生活天天就向像过年一样,平日里一日三餐和穿的衣服比那时过年都好,但我觉的生活好了,年味淡了,也许是人到中年了,享受着今天的好日子,还总会想起那昨天的故事……
第四篇:记忆里的故乡雪散文
每逢冬季来临,我都会在等一场雪的到来。我喜欢看着雪花在空中飘飘然然的模样,就像满天飞舞的片片花瓣,又好似带着缕缕幽香,瞬间就萦满我的心怀。雪,不仅扮靓了冬季最美的容颜,也带来了严寒中最华美的一场梨花盛筵,因为每当我看到雪花飘落在枝头,或者停留在树杈上,总会想起那句最著名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一直都很喜欢雪。曾经在青春花季的时候,每逢下雪,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走到屋外,慢步于雪花之中。我喜欢让雪花轻轻扑落在我的脸上,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亲吻着我的脸,让我体会到它们的丝丝清凉。我也喜欢让雪花柔柔飘落在我的头上,如同一朵朵白色的小花,插满我的长发之间。我甚至喜欢穿上一件白色的羽绒服,然后拉着朋友的手,尽情流连于雪中,或者在镜头前留下一个美丽的身影,心中还想着要与雪比一比,看谁更洁白和娇艳。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早已步入中年,虽然不再如年轻时那般活泼,可是心中依然对雪怀有一种很深的感情。
每次凝望一场雪,总会让我的心海产生缕缕涟漪,尘封的往事就如同丝丝缕缕的烟霞,慢慢从心中升腾,然后穿过岁月的时光,带着我的思绪重新回到了静美的故乡,并让我细细回味记忆里的故乡雪。
故乡的村子,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的山区。一年四季中,这里的冬季是最漫长的,从每年的十月下旬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初才结束。在我的童年时代,最不喜欢就是冬季,因为在冬季里,不但寒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而且大地也是一片萧瑟和冷清。这个季节,田野上没有翠绿的谷叶,小河里也没有潺潺的流水,山路边更没有青青的草丛和飘香的小花,整个世界真好似“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模样。在我小的时候,农村的生活都不富裕,家中的玩具也很少,小孩子往往将田野看做是乐园,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玩伴。可是冬季由于屋外刺骨的寒冷和冰冻的土地,即便是性格好动的我,也不由得待在家里,看着窗外的一片毫无生机的景象叹息。那时候,在我幼小的心中,对于冬季的唯一盼望,就是等候一场雪的到来。因为在漫长的冬季,只有雪才能激起我们的乐趣。
每逢下雪,我就如同盼到了一位久别重逢的好朋友,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也许是因为春夏两季干旱少雨的缘故,因此冬天的雪,就格外地青睐故乡。在我的回忆中,每逢下雪都很大很厚。当鹅毛一样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时,我们小孩子早就心花怒放般扒在窗台上向外看张望了。有时不等雪停,只要有人在屋外喊一声:“大家快出来玩呀!”,我们就立刻飞奔出去。此时就算是家中大人,也都不会阻拦我们,而是让我们尽情地玩个够。在我的眼里,故乡的雪是很洁白的,就像一张很大很宽的毛茸茸地毯,铺满了屋前院后的空地,铺满了村前村后的山路,也铺满了整个田野和山岗。我们在雪地上尽情地奔跑着、追逐着,脚下踩着软绵绵的雪,耳畔听着“咯吱咯吱”的声音,偶尔再回头看一看自己留在雪地上的小脚印,心里别提有多么开心和惬意。等到我们跑累了,就开始在雪地上堆雪人。我们会堆一个大大的、胖胖的雪人,然后用捡来的黑色石子作为它的眼睛和嘴,甚至拿来一个木盆给雪人当做帽子。等我们把雪人堆好后,无事可做了,男孩子的坏心眼就来了。他们会突然笑着朝我们女孩子的身上抛洒大把大把的雪,弄得我们不仅是身上,就连头发上、脸上也都沾满了雪花。我们生气了,于是也朝他们扔雪球,他们总是笑着跑开了。我们追不上他们,只能跺着脚,嘴里骂他们。可是过了一会,他们又会主动跑回来,重新和我们一起玩。我们女孩子当然故意也扬他们一身雪花作为报复,可是他们却哈哈笑着,也不还手。其实,小孩子都是不记仇的,我们马上又和好如初了。
我们有时也会跑到村外的山岗上,将蓬松的积雪踩平为一条雪道,然后顺着滑下来。这条雪道,我们都叫做“滑雪梯”。这种滑雪梯是我童年最喜欢玩的游戏,只要我往雪梯上一躺,身子就会顺着光滑的雪道,一路快速地滑行下来。我喜欢看着身边的景物快速向身后飞去,也喜欢享受这种越来越快滑行的快乐。有时,我的身体已经滑到了山岗脚下,还不由自主地又向前冲出很长一段距离才停下。当我爬起来后,还会再来一次滑雪梯。我们直到玩到天色渐黑,这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家。那时候,雪后山村的上空,始终回荡着我们欢快的笑声。
在我的印象中,不光是我喜爱雪,父亲也很喜欢雪。每次雪停之后,父亲总要去自家的田地去看一看,而且一去就是很长时间。每当父亲回来后,脸上的表情都会非常高兴,并且晚饭时也总会喝上一杯烧酒。在平时,父亲是寡言少语的,喝酒也并不多,可是只要从雪后的田地回来,在饭桌上却格外的健谈。他会跟母亲详细地说起雪后自家田地的情况,而且一说就是很多很多的话,眼神里也充满了欣喜。我那时年纪小,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会对雪后的土地那么感兴趣,直到后来我长大后,才逐渐明白对于故乡干旱贫瘠的土地来说,一场雪是多么重要。因为只要冬季下一场大雪,来年春天的土地就会很肥沃,秋后的收成就会更好。瑞雪兆丰年,这始终是山村人所期盼的事情。
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先是跟随哥哥一起去山下的镇子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又去县城上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忙于学习的缘故,我早就不再像儿时那样贪玩了。可是,我还是从心里期盼每一年的冬季都能够下雪。当然,我的愿望总是会实现的。当每一场雪来临时,我还是会像小时候那样非常高兴。不过,这时的我已经长大了,性情也变得文静了,再也不会像小孩时那样玩堆雪人、打雪仗或滑雪梯的游戏了。尽管如此,只要下雪,我还是会忍不住在雪后天晴时,走出家门,走出山村,去欣赏雪后故乡的风光。我会在山路上踏雪而行,或者登山高高的山岗,眺望山下一片银装素裹的田野。在我的眼里,雪后的山村是美妙的。我的头上是湛蓝的天,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把这里的一切全都包裹在里面。我的脚下是银白的雪,就像一件蓬松宽厚的绸缎,将山岗、田野和村落,全都轻柔地覆盖在怀中。雪后的山村是宁静的,就像襁褓中的小宝宝一样,依偎在大地母亲用雪做的摇篮里甜甜地酣睡。雪后的空气是清新的,那一股透心凉的感觉让人的心情格外愉悦。偶尔,我还会看见几只小鸟,在我面前“啾啾”地叫着,然后飞到空中,欢快地盘旋起来。我想,小鸟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徜徉忘返于雪景之中,而不愿早早归巢?
故乡的雪是晶莹的,故乡的雪也是不染的。我偶尔会停下脚步,俯身掬起一把雪,捧在手中,就像呵护一件宝贝似的,静静看着它慢慢溶化成水,然后让每一粒纯净的小水珠儿慢慢从掌心中滑落。我也喜欢来到村外的山林中,随意捏一个不大不小的雪球,用树枝为它刻上一个笑脸,然后把它轻轻放在树杈之间。当一阵微风吹过,树枝上的片片雪花就会飘落下来,落在它的身上,也映在我的眼里。这一刻,我看到它在雪花中那甜甜的笑脸时,嘴角边就不觉荡起一丝浅浅的微笑。
当我中学毕业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也就走出了山村,远赴异地求学。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回到故乡,而是留在了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的冬天,虽然也下雪,可是我心中觉得这种被各种工业气体和汽车尾气熏染过的雪,总不如山村的雪那样洁净和美丽。当然,还有那一片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分割成一块块补丁似的天空,也总不如山村的天空那样广阔无际。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就不由得生出一丝淡淡的遗憾,也就更加回忆故乡的雪。
每逢冬季,当我目染满天飞舞的雪花,总会唤醒珍藏在脑海深处故乡雪的记忆。在这记忆里,有湛蓝的天,有洁白的雪,有银装素裹的村落山岗与河流田野,还有在雪中孩子们欢笑玩耍的身影。这所有的一切,都会慢慢在眼前定格成一幅氤氲的画卷。这幅画卷,珍藏有我儿时的欢乐和童年的往事,也珍藏有故乡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让我回眸间,一股温馨和甜蜜就会荡漾在心头。
记忆里的故乡雪,伴随着曾经过往的点点滴滴,也伴随着曾经天真烂漫的童年,陪伴我走过了每一个冬季。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无法回到从前,但那份故乡雪却始终扎根在我的脑海,并给我留下一道无法忘怀的印记。这道印记,随着时光的叠加愈加浓郁,愈加散发出沁人的芳香,让我在回味中,心中就不由得产生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第五篇:记忆里的春鸡儿散文
今年的立春日不是2月4日,而是2月3日,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以至于那天一早看到各种有关立春的文字时,竟有了片刻的诧异。从相关资料中获悉,2月3日立春非常罕见,据说上一次的这个日子远在120年前的1897年,这点倒是让我没有想到。而且今年闰六月,一年中将会有两个立春日,这也许预示着2017将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了。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人们早已厌倦了寒冷萧瑟的冬季,渴望能在花红柳绿的春季里,将心情明媚成姹紫嫣红的色彩。故而这一天就成了人们的又一个新起点,春天到了,崭新的希冀就从我们的心头飞上了云霄。
立春那天看新闻,各地在立春这天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比如“戴春鸡”“打春牛”等习俗。我对寓意着五谷丰登的“打春牛”没有任何印象,不管是那真实的水牛,还是传说中肚子里填了五谷的“泥牛”。但当看到戴春鸡的画面时,我大脑被屏蔽了几十年的记忆蓦地被唤醒,那些曾经的记忆一点一点被还原,渐渐复原成了一幅幅模糊的影像。这不是我们小时候戴过的小布公鸡吗?那一个个用鲜艳红布或花布缝制而成的手工小布鸡,曾几何时,也在我们年少的岁月里伴随过我们的成长,只不过,时光过于久远,我的的确确已经把它忘记了。但当戴春鸡的镜头闪过眼眸的时候,那一个个有着美好寓意的“春鸡儿”便仿佛穿越了岁月的屏障,复又显现在记忆深处。
小时候,立春之前,巧手的大人们会用红布、花布和彩线缝制成一个个菱角的模样,留个小口,往里面填上玉米粒、小麦籽或稻米等五谷,然后封口,并用彩线及装饰物将它们点缀成一只只五彩漂亮的公鸡饰品,在立春的这一天,缝在小孩子的衣袖靠近肩膀的地方,或是缝在小孩的帽子上,寓意这一年吉祥如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小孩子戴上春鸡儿,一个个美美的凑在一起,互相比较着谁的春鸡儿更好看,那开心劲儿就甭提了。
戴春鸡儿的习俗寄托了旧时老百姓祈求平安康泰、避邪防病的一种美好愿望。这项习俗取“鸡”的谐音,寓意吉祥如意的好生活,也用以渴盼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不受旧生活的贫穷之苦,吉利安泰,健康成长。种种美好的愿望,赋予了“戴春鸡”源远流长的传统意义,使得旧时的百姓,尤其是乡村的人们,每到立春来临,就依了习俗将春鸡儿妥妥地戴在自家孩子的身上,以期能够少病少灾,顺利长大。
一年之计在于春。打春的这天给孩子缝戴春鸡儿,不光是为孩子祈求福报,护佑成长,更有着避邪祛灾的寓意。春天万物复苏,各种害虫毒虫也相继猖獗起来,而传说中“鸡”是这些毒虫的天敌,小孩子佩戴了春鸡儿,就避免了害虫毒虫的侵害,因此也成了一件用来避邪的护身符,祖祖辈辈在我们生存的这片乡村的土地上流传。
春鸡儿自立春的当天带上,大概一直要带到正月十五之后。元宵节的花灯和焰火点亮了夜空,人们在喜庆吉祥中迎新祈福,共祝团圆美好,借助于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踩高跷等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将传统的民俗活动推向高潮。春鸡儿吸纳了众多福报,此时将它们扔掉,也是扔掉了疾病邪毒,扔掉了一切晦气与不吉利,之后的一年四季中,戴过春鸡儿的小孩子就会茁壮成长,吉祥安康。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旧时百姓对子孙后代最淳朴的祝福和疼爱。
我当年戴春鸡儿时,我们还住在老家“后街”的一条敞开式巷子里,老式的青砖平房组成了错综复杂的院落,说是巷子,倒不如说是个大杂院更加确切,因为它就像是一个被放倒的大肚子酒瓶。从窄窄的“瓶口”进去,里面三个方向住着五户人家,各家的院子又都是独立的空间,我家就住在这“酒瓶肚里”的东侧,而住在“瓶子底”上的三户,房后就是村里的自留地。可以说,我们这条“后街”其实就是村子最靠北的一条街,也是村里的“北大门”。
在这“瓶子底”上住着的三户人家,与我家都有点沾亲带故,其中有一户住着一对老夫妻,老两口没有子嗣,又极爱清静,独居在这“大杂院”的一角。那时乡村人比较粗犷直率,通常会以其外形特征代替名字来称呼其人。这家的女主人,年龄与我的奶奶相仿,但辈分却不大,因为下巴上长着一颗瘊子,因而我们称呼她瘊大娘。这家的男主人是个聋子,别人在背后都直呼他“聋子老汉”,但我们出于尊重,就跟着“瘊大娘”称呼他为“瘊大爷”,或者叫他“聋大爷”。这对老夫妻很和善,也特别待见我们这帮小孩子,所以,有事没事的我们都喜欢上他们家去玩。
也记不清到底是几岁之前戴春鸡儿了,好像是比较小时才戴,稍大一些就不戴了。印象中,每年当小孩子戴春鸡儿时,瘊大娘家里的门楣上就会挂上一只“春鸡儿”,这春鸡儿和我们戴着的一样,大概一寸多长,艳丽的颜色,生动的外观,在门楣上可爱而充满灵性地晃动着,一如小孩儿顽皮好动的样子。不记得别人家的门楣上也挂过春鸡儿,但瘊大娘家的春鸡儿却让我记忆深刻,以至于当如今想起“戴春鸡儿”这项习俗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老两口。
瘊大爷高高壮壮的,四方脸,头发茬和胡子茬都是花白的,是那种典型的朴实农民摸样。瘊大娘瘦瘦小小,盘着个古代妇女那样的发髻,常年穿着灰蓝黑的偏襟衣服,裤腿上扎着绑腿,一双裹过的小脚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老两口相依为命,口碑却极好,在那个古旧低矮的青砖房小院里,过着宁静安详的生活。或许是因为他们一辈子没有孩子的缘故,平时对我们这些小丫头、小小子极其偏爱,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别管看到谁正在跟前玩,都会极其慷慨地赠与。而这时,他们脸上显现出的,又是极其欣慰、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时光过去了这么多年,说实在的,很多往事都已经模糊了,如若不是某件特定的事勾起了深藏的记忆,那些往事真的就和现在的生活没有了丝毫关联。这对老夫妻早就离开了人世,甚至我都不知道他们是何时离世的,长大后的很多年里,回老家的次数有限,对家乡的人和事也知之甚少,忙忙碌碌中,也几乎没有想起过他们。但就在立春那天,当我的目光与那些花花绿绿的“春鸡儿”相遇,仿若灵光一闪,那些很多年来从未触及过的记忆如暗室里的显影操作般,一点一点地将那些黑白基调的轮廓显现无余。这些旧日的影像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遥远的时光,且由此我发现,那些曾经的记忆,依然顽固地盘踞在我大脑的一隅,虽经年久远,却未曾远逝,因而我在略感惊讶之余,也深感欣慰。
“春鸡儿”勾起了我的回忆,也让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世事沧桑,回到了那条陈旧的老街。或许如今家乡的人们不再关注戴春鸡儿的习俗了,或者说,如今的年轻妈妈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项习俗。而如我一样的中年人,虽有印象,但因了不会做,或者感觉“春鸡儿”与如今孩子们时尚的穿衣风格不搭,也越来越少有人去刻意关注它,因而,这些传统习俗便慢慢地被人遗忘了。
是的,至少我是忘记了的,倘若不是这次在电视上看到,无论如何我是不会凭记忆自然想起的,我的儿子也自是不可能戴过春鸡儿,可见我们的一些传统习俗或者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的发展中,因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有一些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远去了。而那些遗留下来的项目,也多是以一种表演或展示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呈现给特定的人群,不再像过去那样,不用刻意记起即能在百姓当中广为流传和深入人心。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戴春鸡儿也如其他一些习俗一样,永远成为了时光里的一抹记忆。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不经意间忆起时,那些艳丽多彩的“春鸡儿”们,在我的脑海里愈加清晰起来,我不仅感受到了摸着它们时内中所填五谷的特殊手感,还能感受到它们在小孩子衣袖上活色生香的可爱模样,更是莫名其妙地就想到了瘊大爷瘊大娘门楣上悬挂着的“春鸡儿”。当年那个小院里,不仅传承着民俗,更有着一对孤寡老人对未来生活的精神寄托。他们一生无子嗣,无法如他人那样为自己的孩子戴春鸡儿,于是,他们很多年如一日地把吉祥的春鸡儿挂在门楣上,进进出出都能看到,如同看到了可爱的孩子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地玩耍,一如很多户人家的场景那样……
如今,国家越来越关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但愿不只是我们这些经历过的人,能对类似的传统习俗有印象,社会更有义务让我们的下一代以及子孙后代们,了解并传承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使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因这些灿烂的民俗文化而更加熠熠生辉。
一则新闻,让我的思绪几天来一直被那遥远时光里的“春鸡儿”牵拽着,飘飘忽忽地走了很远。好像找到了一件丢失很久的小物件一样,我用文字把它重又精心封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愿它不会再丢失。也希望这些可爱的精灵们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欢,从而重又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更多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