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面条吃的生活是很美好的杂文随笔
出地铁口的时候,穿过树叶,细碎的阳光正好打在脚下,身子顿时轻了不少。心头一下子盛了满满从尽显现代化的地方闯进时光的流淌都变得悠然的老城区的恍惚、不知能不能吃到心心念念的云吞面的忐忑,连方向感都无处安放了。
到了店前,隔街看着“麵家”“麗的”“烧腊”几个LED装点写的大字,莫名有些想笑:一点儿也没有百年老店的架子嘛。说不定这也是它经营的秘诀之一?不摆架子,静下心才能做好面。这大概也是这片老城区保存魅力的诀窍——除了红砖墙以外的诀窍。
店里没有想象中午后阳光的味道,像地铁口那般,倒是金碧辉煌的很。三四张桌子,熙熙攘攘,比许多面家小得多,也静得多。听不清楚的低语和“呼呼”的食面声一阵阵徐徐吹进耳。他们是故意慢慢做这碗面的吧,故意让长途跋涉后的心沉静下来。心沉静下来,方才的感受、思绪也就一点点发酵得香醇了……提心吊胆生怕下错站、百度地图上看不到营业信息的小小惊惶、看到敞开的大门心口大石落下、后面大叔提醒后露出的微笑……也在这时酝酿成了雀跃,迫不及待地从心头漫到十个脚趾头。
面端上来了。吃云吞面得先喝一口澄澈的面汤,再吃一口爽弹的竹升面——这是桌上牌子说的。早已摩拳擦掌挤在唇舌间的感受器迫不及待把信号传给大脑,大脑再把“春草暖阳一般”的感觉发射到四肢百骸,隐约能听到身体舒坦的呻吟。
墙上的照片基本都有蔡澜先生。我最初想来吃这面,也是因为在一本美食杂志上看到先生对他的赞不绝口。(尽管那时我对蔡澜先生了解不深,甚至没看过他的照片,但看到的时候就恍然大悟,哦那是蔡澜先生;就像我没看过什么照片,不过一看到这碗面,便想,啊没错,这就是我想象中的云吞面)
出店门,我深深望了一眼衬着LED的木质招牌。和煦的暖阳打在朝街的彩色玻璃上映出中西交融的奇妙意境,直教人待的恍惚,身上也有些发汗。
走回地铁站。走回现代化。走离了满目古朴红砖下奇妙意境,雀跃却还在脚趾头缱绻着。生活呵,是很美好的啊。有面条吃的生活,是顶美好的。定了定,回家。
第二篇:吃杂文随笔
吃这个字,是有说道的,你看一个口,会意字,从体外到体内的过程,借助什么呢,用口,也就是咱们大家都称呼的嘴,从嘴里进,然后经过五脏大小肠地消经化,挺复杂的过程;这个乞,形声,但若是细想呢,音同的字不说,为什么不用器,不用七呢,乞,从外部求得,人体不会自己产生,如此,从大自然中索取,再经过或粗或细的加工成食物,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种所用,名为乞。合起来呢,称之为吃。
一般吃东西,按时令,按季节,遵循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习俗,不能乱了套的。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就很有意义,冬季干燥,吃点萝卜可补充水分保肺护心,活动量少,常发生积食,吃了萝卜呢,就顺气了;而夏吃姜呢,则是夏季虽热,但人们贪图凉爽,和冬天趋暖和的室内一样道理,贪凉的后果呢,就是湿气重,脸上痘痘此起彼伏,浑身没力气,吃块辛辣的生姜或喝碗姜糖水或煮粥,都可以做到除湿气的作用。
所以说呢,这个按季节吃菜,不是穷讲究,不是食材单调时的无奈举措,甚至自有燧氏生火以来,每种食物都可以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它隐藏于《诗经》、《黄帝内经》中,让我们在远古人类日常劳动中体味到动植物的可食性,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各地风情民俗,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一种文化的积淀,透着我们祖先自远古开始和热爱土地融合一体的亲切,是我们中华民族渗透肠胃和血液的隐秘钥匙,既能互通有无,南北菜的串烧,又自成一家体系,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能凭着嗅觉视觉循迹感受到的家的依托,无论在哪儿,同样的饮食习惯,足可以使我们找到我们的老乡,把酒言欢,带给我们温暖,即使天各一方,语言不通,素不相识,却因饮食的相同而走在一起,春天踏青,夏饮冰啤,秋赏红叶,寒冬红炉。畅谈,变得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如今,物质的发达,交通的发达,我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价格奇高,但我们一样可以地食用,反倒当季的菜反而不怎么地吃了。比如冬天的白菜萝卜,那在我们小时候可能是家家必储存的菜啊,屯上百十斤,可以吃一冬。可是现在缤纷的五颜六色蔬菜在诱惑着我们正在变异的胃肠,冬天菜篮子里装满了反季节的激素生猛的蔬菜和肉食,现在冬天坚持买应季白菜的大概只有贫困的老光棍、下岗吃劳保金的老职工才会无奈地屈辱地吃了吧?
但是,随着我们充分享受这些丰富了的菜篮子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一些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也在如女人腿上暗地抽洞的丝袜,渐渐地从破洞抽到了袜管边沿,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向年轻化蔓延。所以我们还要重新捡拾起老祖宗的光荣传统,不要乱了方寸章法,把几千年来已磨成的老茧一样的风俗不再丢掉。特别是我们在举家团聚的时刻,更应讲究这些传统的发扬,让这么好的东西得以传承,让我们下一代知道这个传统,由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华的地方,唤醒我们民族绵长久远的回忆,从而使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浓,从而我们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敬畏生命,让我们爱恋养育我们的土地,拥抱我们在大自然中乞来的一切食物,用口高唱,用心感恩,让我们做个好好吃饭的中国人。
第三篇:生活是柴米油盐杂文随笔
今年确实也是不那么的顺利,好像很多的事情都已经交织在了一起却无法改变。从退学到现在,好长好长的一段时间了,好多的事情早以不再是当初所想像的样子,但是这又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昨天从南京回来在高铁上和一个合资小厂的老板聊了好一会,只感觉自己还有好多的东西还需要好好锻炼,能力和速度的差距都是很大的,而且不论是社会还是技术或是消费市场一切都在快速的迭代更新。这是快速变化的时代倘若你不够快,你没有做够对发展准确的预测,等待你的将只剩下被淘汰的格局。所以在这一点上你除了适应别无选择,其实创业和工作何尝不是相同的呢?
前一段时间看见帆的空间里写了句“爱情是琴棋书画,生活是柴米油盐”配图却是刚到手的房产证,不是长沙而是贵阳,着实让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我印象中他是第一个开始炒股的,也是我们同龄人中第一个贷款贷款买奥迪的人,却也终究还是顺从了生活,不管是工作还是爱情他终究还是顺从了生活。转眼就是一年,很多的事情渐渐的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比工作谈论是否结婚好像也就成了我们回家必备的问题。我们也不再是什么都可以不管的孩子了,成熟很多时候都是以一种我们难已接受的方式进行着,很多的时候父母都已不再是去直接去决定什么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会先答打个打个电话让我们做决定,自己就已经成了最前面的那群人中的一个。
如果说以前的生活是抓了手好牌被自己玩糟了,那么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把手里的糟牌出好。时间过得真的很快,28岁也没几年了,好多的事情好像都还没有起步,也是时候该去花些心力了。
第四篇:兰溪面杂文随笔
民间有一位高人,喜欢吃面条,而且味蕾奇强。有一天,对面店师傅说,你替我烧一碗有十二样调料的肉丝面,面的价格吗?你自己说。高人吃好后,说:少一样。师傅掂着指头说,有啊,我放了油、盐、酱、醋四样,生姜、辣椒、大蒜、葱四样,还有蔬菜、肉、水,面粉啊。高人摸了摸嘴巴说:少一样胡椒粉。且钱没付,就离开了。
我问故事叙述者,“辣椒与胡椒粉,是不是同一种?”他说,味道不一样。“那么,蔬菜、肉、水和面粉算不算调料?”他说,应该不算。“如果不算,那不是少了好多样吗?”他是郊区外董农民,最终没给我完善的文本。不知大家看了,会不会给我十二种调料的答案,譬如香菜、紫苏,又譬如,豆酱与酱油也不同,或者更好的文本。
大过年前,有一对从陕西来的小伙子,在我楼下开了个面馆。他说,自己原先是烧菜的厨师,觉得兰溪人特别喜欢吃面,我就改行了。在面馆开之前,他去吃了好几回兰溪师傅烧的兰溪面。他还问我,手擀面,是不是更好点。我点了点头。在我看来,手擀面更筋道些。北方人说什么的啊,有嚼头。但当我到厨房看了一阵后,就发现了不对之处,肉丝是用油过了一遍。他求肉嫩,却少了烟火味,这种肉丝与蔬菜与调料一起混炒产生的味道。就这一点来说,此肉丝面不正宗。我让妻子去尝了尝,她也觉得不正宗,为了打开人的胃口,师傅用了胡椒粉。看来,这对陕西小伙子应该算是个高人,但还没领悟到兰溪面的要害之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正宗的兰溪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图。
兰溪面
大家一看,就会有口水出来,是不是?色香味俱全。五颜六色和青菜的清芬、红辣椒并不辣(纯粹装饰)及西红柿的酸味不说,单香菇就是用来提鲜的。这个很重要,尤其眼下这个不吃或少吃味精的年月。
兰溪土索面(长寿面)。微友二号提供
兰溪面面条品种丰富。就半成品制作来说,有加水的面,不加水的面。另外,除了手擀面、土索面外,还有手牵面、刀切面,细面、宽面。就烹饪角度说,有汤面,有干面、炒面。另外,除了牛肉面、肉丝面(腌菜和青菜)、片而川外,还有猪肝面、千张面、猪大肠面,不一而足。早间,一盆干面加一碗豆浆,是兰溪人特有的吃法。
兰溪面配料也十分丰富。五味八样调料外加香菜不说,还有香喷喷的油炸花生,有亮晶晶的虾米。单蔬菜,有干菜,也有时蔬的。干菜的,有梅干菜、萝卜丝、海带;时蔬的,川葱、包菜、豆芽。不下二十种。
远方的客人,如果你有机会到兰溪来,就来尝尝咱的兰溪面。
第五篇:伤,其实也是很美好的杂文随笔
对于感情经历十分惨淡的我来说,笔下情情爱爱的文章屈指可数。真正有感而发想用文字来纪念的也就是前奏中提到的那两篇,仅此而已。而纪念的理由,很简单——毕竟曾经为她伤过。
前几天刚好看到一草的作品《青是受伤,春是成长》,开篇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男孩究竟要走多少路,才能成长为男人?”对于这个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却从女孩的角度给出了答案:一个女孩究竟受多少伤,才能蜕变为美丽的女人。
其实,我觉得从成长的角度而言,男孩女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男孩走路的同时也在受伤;女孩受伤的时候,同样也是在向前走路。或许只是不同的人,受伤的程度不同罢了。
周围很多同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内心的自己根本还是个小孩,为什么突然需要考虑那么多的事情;我自己还是个孩子呢,就得照顾起下一代;我还是个孩子,怎么就爸妈急着谈婚论嫁了?根本没有心理准备……
或许这就是咱们大多数90后的通病吧,伤的太少,以至于成长太慢。在现在的社会中,不否认存在许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例子,我曾经也自诩自己八岁学做菜,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所有事情,也认为能够自食其力,但内心深处,我却时常询问自己:“你长大了吗?你成熟了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开始得猝不及防,结束后天各一方”,这样的感情经历可能谁都有过,我们也无法拒绝它的出现。但是之后呢?默默地流泪?寻找新一段感情慰藉?假装勇敢?肆意报复?……方式是千奇百怪,结局却都是一样的。无法挽回的终究是回不去了!
不经历过感情的挫伤,又怎会懂得什么是爱?这样的文字看似鸡汤,但又何尝不无道理。当然,一帆风顺的爱情可能也是存在,但我想,在这样让人心慕手追的爱情背后,更多的或许满是将就。
所以,伤又何妨呢?伤过以后的你,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伤过以后的你,才变得更加强大。坦然地接受伤吧,它没有想象中地那么“丧”,如果有人伤害了你,请千万要一如既往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