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杯子打败星巴克的咖啡美文摘抄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佛蒙特溜冰场中的座位席上坐着一个年轻人。他静静地坐着,看着眼前不时闪过的那些溜冰者,溜冰场上空的温暖阳光让他很享受这种美好的时光。卖掉了家传的卷烟纸厂后,他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费用,他正琢磨着如何使用这笔钱。
在溜冰场旁边有一家咖啡店,每次他来溜冰场的时候,都会在这个咖啡店里喝上一杯。这家店的咖啡很合他的口味,他决定把这家小店买下来,自己卖咖啡。
1年后,他成立了一家咖啡烘焙公司,但是对于一个只拥有做卷烟纸优势的人来说,想要在咖啡这个陌生的领域有所建树,需要付出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努力。因此,一开始的时候,他的公司并没有赚到钱,在最初的3年里反而亏损了上百万美元,作为一个商人,亏钱是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此,他很留意顾客的意见,经常免费邀请顾客品尝咖啡,让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并且十分及时地着手进行改善。在持续摸索中,他的公司有了很大的起色,1993年,他的咖啡销售额在当年达到了1000万美金,分店开到了第9家,1994年,他的公司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成功上市。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店里喝咖啡的两位客人的谈话被他无意间听到了。他们抱怨说自己公司的速溶咖啡非常难喝,自己出来喝咖啡,老板又不乐意,每次都得偷偷溜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为什么不把自己美味的咖啡卖到办公室去?于是,他开始把自己工作的重心从咖啡店转移到办公室,他找到办公用品供应商史泰博,说服了史泰博和他达成打折协议。就这样,他的咖啡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史泰博北美的600家办公用品超市,并且进入了超市的邮购目录。通过这种渠道,他输送了超过45万公斤的咖啡。
他并不满足,开始考虑不仅要让自己的咖啡出现在办公室里,最好还能在其他地方更方便地让更多人喝到。他果断投资了生产单杯咖啡机和K杯的克里格公司,顾名思义,使用这种单杯咖啡机,只要把K杯放在咖啡机里,一分钟后一杯香腾腾的咖啡就制成了,不用磨咖啡豆、称量、清洗,每次正好冲一杯。以单杯咖啡机和K杯为载体,他在咖啡市场开始了疯狂的扩张,他把目光瞄向了被星巴克忽略的加油站和便利店。
2001年,他开始游说埃克森美孚公司,使其相信自己的咖啡进入其网络能提高其便利店中的咖啡品质,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顾客。最终,他击败了其他11家咖啡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了一份为期5年的合同,埃克森美孚为他提供了1600个便利店,在5年内确保他在该领域的霸主地位。2003年,Stop&Shop超市公司也在其300多家商店里摆上了他生产的咖啡。
进入正常的销售渠道之后,他的咖啡价格得到了大幅降低,而走加油站、便利店这种平民化的路子更是进一步扩大了其咖啡品牌的影响力。人们发现,美味的咖啡不再需要在咖啡店里正襟危坐地品尝,它成为了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
随后,他收购了克里格公司的全部股份,获得了单杯咖啡机及K杯业务。完成收购后,他将公司的业务分为了两大块——绿山咖啡和克里格咖啡机。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小东西为他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商业奇迹——2008年,其咖啡的K杯销售量首次突破10亿个,2010年前3个季度累计销售量已达683亿个。如今,北美的家庭和办公室,每天都会消耗掉300多万个K杯!
同时,他允许其他咖啡、茶或热可可生产商采用K杯包装,在克里格咖啡机上使用,他们只需为此向公司支付6美分1杯的权益金。K杯把咖啡范畴以外的其他饮料也纳入了自己的体系,越来越多的饮品制造商让自己的产品进入了K杯市场,一时间,K杯俨然成为了饮料界的“利乐包”!
咖啡领域,星巴克的老大地位一直无人可以撼动,但是,自从他采用了单杯咖啡机和K杯捆绑销售的模式后,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远远超过了星巴克。作为全球增长速度第2快的企业,他公司的股价4年来狂飙了9倍。这家公司的名字叫绿山咖啡,而那位在溜冰场上坐着的年轻人就是绿山咖啡的创始人——鲍勃·斯蒂勒。
杯子看似微小,但是在智者的眼中,它就足以变作一种出奇制胜的利器。
第二篇:努力用积极打败消极美文摘抄
俗话说,不是没有阳光,是因为你总低着头;不是没有绿洲,是因为你心中总是一片沙漠。
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对于有心灵创伤的人,如果你走不出伤口愈合之前的那一段时光隧道,你的伤口就会永远流血,也许你曾生活在阴影中,如果你自己不去寻找一缕阳光,阴影就会终生与你相随。
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使你保持快乐,而快乐则为你提供克服困难的能量。
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当我们在自己的悲观中独舞时,就会忘记应该感激的每一件事。如果你正面临一个挑战,请感激这个机遇吧,并学会从中得到经验。
其实,对待生活,我们不应抱怨,而应努力地、乐观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本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进而去感受、去体味生活的美,给绚丽多彩的生活抹上自己真诚的一笑。
是的,很多人常常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对所处位置的态度,自然也会因此找到许多的乐趣,这样便可以把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做出惊人的成绩。事实上,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
第三篇:星巴克咖啡文化
世界著名品牌:星巴克咖啡文化
爱喝咖啡的人大概都听说星巴克(Starbucks),“星巴克”是100多年前美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说——《白鲸》的主人公。星巴克,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一间一间优美的环境让人留恋,一杯一杯的咖啡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
星巴克能把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发展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持久的、有高附加值的品牌,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而与其独特企业文化分不开。作为一家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品牌成功的传奇,也正是其文化的演绎。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是星巴克制胜不二的法宝,“星巴克”咖啡馆所渲染的氛围是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带有一点“小资”情调的文化。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强调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识。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星巴克”文化实际上是围绕人和知识这两个主题下功夫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利用尽量舒适的环境帮助人拓宽知识和能力层面,挖掘人在知识上的最大价值。
一、注重品牌形象推广,不利用广告宣传和促销
和其他跨国大企业不同,星巴克是不利用巨额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的少数品牌之一。星巴克品牌推广不依赖广告,其一贯的策略是重在品牌形象推广,全球皆然。星巴克认为咖啡不像麦当劳,咖啡有独特的文化性,赞助文化活动,对星巴克形象推广很重要。比如以前上海举办的达利画展,星巴克就是主要赞助商。而星巴克也是上海APEC会议的赞助者。
星巴克连锁店外观单纯从店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但是其内部装修却要严格地配合连锁店统一的装饰风格。每一家店本身就是一个形象推广,是星巴克商业链条上的一环,由美国的设计室专门为每一家店创造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统一的风格,从而使顾客和过路客赏心悦目,达到推广品牌的目的。这种推广方式被称为“Tie-in”,就是把咖啡馆形象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
在星巴克咖啡店里,星巴克通过员工激励体制来加强其文化和价值观。员工是传递体验价值的主要载体,咖啡的价值通过员工的服务才能提升,因而员工对体验的创造和环境同样重要。星巴克注重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岗前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咖啡生善于与顾客进行沟通,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员工在星巴克被称为“伙伴”,因为所有人都拥有期权,他们的地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也为星巴克品牌创造了极大的竞争力。
二、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质和口味,将每一粒咖啡的风味发挥尽致
星巴克浓郁的黑咖啡香丝丝入扣地渗入全球各色人等的生活中,但其管理却只有一个版本,从北美大陆拷贝下来,放之四海而皆准。
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质和口味,星巴克的成功故事并非始于每一杯都保持相同味道的咖啡,而是当咖啡豆还在成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十分挑剔地选择咖啡豆,从品种到产地到颗粒的形状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据说星巴克绝不让未经专家严格品评(杯评)的咖啡豆进入市场,其咖啡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10万杯以上的咖啡,以确保品质,以杯评法挑选咖啡豆,然后决定精准的烘焙程度,令每一种咖啡的独有滋味都得以完全释放,星巴克的口号是:将每一粒咖啡的风味发挥尽致。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把热气腾腾的咖啡连同标准的服务模式一起卖给顾客。
三、让顾客体验咖啡文化内涵,出售文化
可口可乐把其咝咝作响的饮料与无忧无虑的快乐联系在一起;耐克用“just-do-it”来说服跑步者,他们出售的是个人的成功;星巴克出售的则是文化。
在上海的星巴克,一项叫做“咖啡教室”的服务把“挂咖啡卖文化”的把戏玩出了最佳想象力。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傅。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傅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文化给其较高的价格一个存在的充分理由,顾客由此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真正的赢家却是星巴克。
有人把公司分为三类:一类公司出售的是文化,二类公司出售的是服务,三类公司出售的是质量。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咖啡、完美服务,更重要的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文化。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麦当劳努力营造家的气氛,力求与人们的“第一空间”——家庭保持尽量持久的暧昧关系;而作为一家咖啡店,星巴克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空间”,把赚钱的目光紧紧盯住人们的滞留空间,现场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刊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力求给消费者带去更多的“洋气”感觉。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自觉很时尚,很文化。
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专门配备一名咖啡师。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文化给其较高的价格一个存在的充分理由,不但顾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而且星巴克还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
当你走进一家星巴克店时,你想过没有,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你的双腿?是美味的咖啡?可能它并不比其他随便一家街头小店的咖啡好多少!是为了解渴?可以说随便喝上一杯矿泉水都更奏效!况且论价钱,星巴克也并不含糊!我想,当我直接问你这个问题时,你十有八九会告诉我,“傻蛋,要的就是那个环境啊!”我有一个朋友,来北京后的第二天她兴冲冲告诉我,“你猜我今天去哪里啦?!星巴克!”那神情比小时候过年还兴奋!
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第四篇:用探究打败无聊的美文摘抄
人是很容易麻木的。生命中很多新奇美好的东西,一旦我们对它们习以为常时,它们就不再“存在”了。在心理学里,这叫“适应原则”。这种原则不断地将我们从幸福或痛苦的极点拉回基因最初设定的起点。这个心理免疫系统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进化馈赠,一方面保护我们不至于因极度的痛苦而崩溃,另一方面也阻止我们享受绵长的快乐。
“探究”本身就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姿态,是对抗麻木的最佳武器。有一次,福尔摩斯捡到一顶躺在大街中央的帽子,经过一番打量,说这顶帽子的主人因为酗酒而毁了自己的前程,他的妻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恋他了。对福尔摩斯这样的人来说,生活不可能是无聊的。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生前做最后一次癌症手术时,医生告诉他,这次也许撑不过去了。他说:“如果是这样,拜托帮我把麻醉解除,让我处于清醒状态。”“为什么?”“我想知道生命终结时是什么感觉。”有了极度的探究欲,连自身的死亡都可以是一件兴致盎然的事情。
第五篇:用一辈子冲一杯咖啡的美文摘抄
在日本东京银座,有一家叫“只有咖啡”的小店。这家店里的确只有咖啡,没有牛奶、果汁,也没有三明治。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竟然只卖咖啡,着实让人意外。而更让人不解的是,这家店的主人是一个名叫一郎的101岁老人,他孤身打理这家小店多年,已经烘焙了四十多年的咖啡豆,堪称咖啡界的传奇人物。
一郎对咖啡的钟情源自14岁。他的父母带他到一间咖啡店喝咖啡,第一口入喉,他就迷恋上了那种淡淡的苦味和隽永的香气。对此味道念念不忘的他回家就想泡一杯咖啡,可尝试多次都不是那种味道。
于是,一郎开始走访街边的咖啡店,还买了一台咖啡研磨机自己练习。他也去过以高品质咖啡著称的星巴克,却发现那也不是他想要的。慢慢地,一郎懂得,做一杯好咖啡,并不需要遵循多么复杂的过程:“如果你知道它的性质,那你就会知道如何做美味的咖啡。”
一郎认真的态度让身边的人很感动,大家都鼓励他开一家自己的咖啡厅。“既然自己致力于研磨出更好喝的咖啡,为什么不把它带给更多的人呢?”1948年,一郎的“只有咖啡”小店终于开张了。
一郎的咖啡店很小,但细细观察,便能发现细节设计上的精妙。咖啡店的入口通向烘焙室,路过的人都能闻到咖啡豆的香味。室内有弧形木制柜台,搭配老式转椅,咖啡师用的咖啡壶也是一郎亲手设计的,特别适合制作手冲咖啡。
一郎说,精选咖啡豆是做手冲咖啡最基本的一环,陈年豆能磨出更饱满、更圆润的味道和香气,所以,他必须非常小心地挑选陈年咖啡豆。为了保持咖啡刚刚出磨的那股新鲜味道,他每次只烘焙小批量的豆子,还一直保持着每天三次的习惯。
虽然一郎一直很低调,但这间咖啡店却早已被大众知晓并喜爱,还有很多人从国外慕名而来。“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我们真的需要抛却繁杂,回归简单,沉下心来,认真地冲泡一杯最纯粹的咖啡,哪怕是用一辈子的时间。”一郎微笑着说。“只有咖啡”不仅是一郎的店名,也是他的初衷和座右铭,更是他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