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有感
读《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有感
舒义华
在我出生的那年,星巴克还是一个很小的地区性公司,这一年霍华德毕哈加入了这个团队,多年后他成为引领星巴克走向世界,走向成功的关键人物。他是星巴克功勋卓著的前执行副总裁,是这本书的作者。
在书里,他没有以星巴克此时的成就、荣耀为铺垫,也没有大谈在自己的带领星巴克走过的多少光辉岁月。整本书与咖啡无关,他畅谈他的经营秘诀,贯穿始终的,只有一个字,“人”。
他说,“我们不是在经营那种卖咖啡给客人的生意,我们是在经营一项关于提供咖啡的人的事业”。最终落脚点是经营着关于人的事业。而转念想想我们,想想新东方,我们不正是一样,不是在经营卖课程给客户的生意,而是在经营一项关于提供教育、服务的人的事业。初读此书是,我几次感觉到乏味,觉得它不具有专属性,讲的都是浅显易懂的管理理论,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经历了期间的调岗,慢慢接触管理团队以后,这十条完全与咖啡无关的准则渐渐让我感同深受起来。
首先,学会“只戴一顶帽子”。人贵自知,在工作中,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身份,“我是谁、我的方向是什么”。初到区域岗位,初来乍到的我喜欢询问几个部门的员工,征求他们的建议,有时候甚至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我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给自己戴上那顶最正确的帽子—区域经理。或许我比他们缺乏经验,或许我比他们年龄小,亦或许他们对曾经的领导有了一定的习惯。但现在这里不需要学徒、不需要小妹妹,同样也不需要替代品。需要的是能够与教学部门领导交叉管理好区域,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心骨。而这个担子现在我扛着,这就是我的帽子。如何把帽子戴正了倒又是一番学问。
第二,忠于理想,只做正确的事。理想对我来说本身便是件虚幻不着边际的事情。我暂且把它改成目标来理解。在工作中,只有自始至终得围绕自己的目标展开工作,做决定、办事情之前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是否会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那么这些所做的便是正确的事,便是正功。
第三,独立思考: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在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有需要规章制度,总有血多“前车之鉴”。它们告诉员工必须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却没有告诉每一个人该努力去实现什么,因此我们看不到创新、看不到突破。当你每天脑子里想着常规工作还有哪些没做,原来是怎么操作的等等的时候。你已经离独自思考越来越远了。
第四是要构建信任,真诚地去关心别人,而关心是装不出来的,用“心”去关心永远比用“脑”去关心重要得多。新东方的价值观中有“真情关爱”四字,正是鼓励我们把关心放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第五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会带来开诚布公,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会议是交流、沟通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跳出传统会议的束缚,跳出刻板、无趣的上课式会议,可以尝试上下级倾听心声的会议模式。正如此次暑期会议一样,所有老师都以实际案例为主,提问题,诉心声。而在平时午休、经过时,打开自己的“天线”,倾听,不是隔墙有耳的窃听,而是让墙壁说话,让自己了解他人的心声。
第六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事实,因为只有事实听起来才像事实。张老师在以往的部门例会中总是强调,要容忍员工所犯的错误,但是必须引导员工吃一堑长一智,不再犯。但是逃避、欺骗的行为确实容忍的底线。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只有在犯错与批评声中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诚信负责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之一。
第七是要抓住机会迅速采取行动,要向实干家那样思考,像思想家那样行动。自卑与失败可能会阻碍到你的行动的,但是只有在一次次坚持中,才能有机会成功,不行动,成功的机会便是零。毕哈提到星巴克做得不够之处便是“为失败喝彩”,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但世上没有那么多十拿九稳的事情,懂得冒险不怕失败的魄力往往是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
最后三条分别是勇于应对挑战,学会在危急中抓住机会,实践领导力,敢于梦想,常说yes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词,它会改变世界,令一切如你所愿,梦想要靠自信去实现。
人与人的沟通是星巴克的经营成功的关键。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这一服务宗旨才是星巴克被认可,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做教育更应如此,一线的员工积极地和顾客互动尝试,用关心去除人们惯有的“防备”心理,既敏锐的捕捉到顾客的新需求,又和顾客建立起无形的纽带关系。那么我们的领导、教师、员工、学生更需要这样的关系。《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它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认真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对人诚实,脚踏实地的把该做的事做好。不断的反省自身。忠于自己的理想构建自己的团队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等等。这些道理众所周知,却最容易被忽视。在工作中琢磨这些经营准则,受益匪浅。
第二篇: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读《星巴克 一切与咖啡无关》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读《星巴克 一切与咖啡无关》
星巴克是许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咖啡品牌,1万多家连锁店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每年销售额增长20%以上,利润平均增长则超过30%。星巴克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与强调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利润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
星巴克的精髓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一切与咖啡无关。星巴克与谁有关?当然是“人”,“没有人,就不会有咖啡”。星巴克有其独特的管理,魅力就在于他的十大准则。不过这十大准则却无一条与咖啡有关。首先毕哈强调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只做本色的自己,即只带一顶帽子,帽子太多反而会迷失了自己;第二要忠于理想,只做正确的事。人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梦想而工作;第三要学会独立思考,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第四要构建信任,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关心是装不出来的,用每天的关心织出良好的纽带。第五学会倾听,倾听会带来开诚布公,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第六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事实,因为只有事实听起来才像事实。第七抓住机会迅速采取行动,要向实干家那样思考,像思想家那样行动。第八勇于应对挑战,灾难是对自我认知的考验,学会在危急中抓住机会,机会源源而来。第九实践领导力,将声色俱厉换成柔声细语,效果会更好。第十敢于梦想,常说yes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词,它会改变世界,令一切如你所愿,梦想要靠自信去实现。
在星巴克,他们把所有与公司业务有关联的人都称为“合作伙伴”(partners),合作伙伴就包括三类人:主要的合作伙伴,便是公司的员工,第二类合作伙伴则是种植咖啡的农民,第三类就是顾客以及商店所在的社区。
人与人的沟通是星巴克的本质。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这一服务宗旨才是星巴克被认可,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关心”是星巴克最强大的资源。一般来说,爱和信任这两大刺激因素都是相当有效的,而且没有一种信任不是真心的。
在柔性和刚性的力量之间,星巴克选择了更具创造力的柔性力量。淡化硬性的规章,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寻找意义。少关心一些 “什么是我应该做的”,而多关心一些“为什么我们应该这么做”。作者有个比喻很有意思,让“使用扫
帚的人来决定买哪把扫帚”。一线的员工积极地和顾客互动尝试。既敏锐的捕捉到顾客的新需求,又和顾客建立起无形的纽带关系。那么我们公司领导、与同事、与客户之间是否该有如此和谐的关系,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以“以人为本”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以人为管理主体的文化管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中心,把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人作为我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当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引进、调动、激励等机制中,以人为本在于人是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就谈不到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抓住了管理的根本。以人为本,可以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和谐、友好相处的生产工作环境,这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非常重要。只有科学地做到“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只有合理制定出公认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才有确实的保障,在系统的制度中渗透人文的光辉,企业上下齐心合力,获取效益最大化。
以“以人为本”为管理的基本点,包含以下内容:
①、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三个要素就是人、制度和文化。首先是人的要素,因为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第二是制度要素,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最后是文化要素,文化是促进企业健康运营无以替代的潜在力量。
②、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管理本质上就是以线性的格式化方式营造一种组织优势,制度要求不同的人们遵守同一种规定,就是用同一种格式化的规范将“不同”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制度的格式化越强,营造的组织优势越大,制度管理就越有效。
③、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无法想象的巨大潜力,它起着将个性化“差别”很大的组织元素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紧密地“联系”起来。组织成员的个性化程度越高,组织文化的凝聚力越大,组织文化营造的优势就越大,文化管理就越有效。企业文化本质上是建立在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认知基础上的,宣传并实践它是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践行海航企业文化是每一位海航员工的积极使命。
④、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之所以成为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一个精明的老板,在员工或客户生日的时刻寄一个小礼物给他,是典型的细节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情感和商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营造组织的优势。
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可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弥补制度管理产生的等级制度鲜明、管理过于硬性、组织僵化等缺陷。
《星巴克 一切与咖啡无关》,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认真倾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对人诚实,脚踏实地的把该做的事做好。不断的反省自身。忠于自己的理想(给顾客提供最优值的咖啡)构建自己的团队(真诚的去关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些道理没有人不知道,也最容易被忽视。霍华德.毕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些简单道理背后的不简单之处。如何实践这些管理理念,也是我们接下来应该认真去做的。
河南分公司杨海涛2012-3-2
第三篇:爱上星巴克,无关咖啡的杂文随笔
一个不喜欢喝咖啡的人,却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星巴克。
觉得很是愧对热爱咖啡的人,还有星巴克。
作为一个咖啡界的小白,品尝不出各类咖啡的区别。只是喜欢端起杯子的过程,却从来没有因为味道而钟情。
第一次注意到星巴克,是因为在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里读到,“他觉得举目无亲的时候,就来星巴克坐坐。”并为接下来的那句动了心,“咖啡馆的沙发都是充满别人的痕迹和皱纹的,但你能感受到他们与你想通的寂寞和安顿,这就安抚了你飘摇的心。”
就这样,决定去星巴克看看。
2017的圣诞节,第一次走进星巴克。喜欢杯子,还有那些美丽的卡片。
与妹妹聊天,说起星巴克。探讨着,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星巴克?
在星巴克,可以满足人的小资欲望,用一份承受的起的价格。在城市里,可能还没有房子,没有车,尚未达到期望值的薪水待遇,没有足够档次的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可在星巴克里,我们可以端起一杯一样的咖啡杯,坐在一样的沙发里。
一部分人,喜欢那里的咖啡味道。一部分人喜欢店面的氛围。或许,还应该有一部分人,如我一样,喜欢杯子、卡片,喜欢拿着一杯星巴克的感觉。
爱上星巴克,却与咖啡无关。想来有点好笑,掩饰着伪粉丝的尴尬。用仅有的一点印象,选一杯大众口味,又不会热量太高的。又想着,每次尝试不同的咖啡。某一次,喝到开心的味道,居然不是咖啡。
爱上一个城市,或许与她最迷人、最具名气的标志无关。
爱上一个人,或许与他的外貌、年龄无关。
走进一家咖啡馆,可能不是为了喝杯咖啡。只是为了有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坐一会儿。
即便一生未到过的地方,却已在心底念念不忘。
某年某月某天,想起过谁。转念之间,也就忘记了。
第四篇:星巴克咖啡文化
世界著名品牌:星巴克咖啡文化
爱喝咖啡的人大概都听说星巴克(Starbucks),“星巴克”是100多年前美国一个家喻户晓的小说——《白鲸》的主人公。星巴克,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雅图一条小小的“美人鱼”进化到今天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一间一间优美的环境让人留恋,一杯一杯的咖啡使整个世界为之着迷。
星巴克能把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发展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持久的、有高附加值的品牌,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而与其独特企业文化分不开。作为一家跨国连锁企业,星巴克品牌成功的传奇,也正是其文化的演绎。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是星巴克制胜不二的法宝,“星巴克”咖啡馆所渲染的氛围是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带有一点“小资”情调的文化。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强调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识。咖啡只是一种载体,而正是通过咖啡这种载体,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格调传送给顾客,咖啡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层次上的消费,文化的沟通需要的就是咖啡店所营造的环境文化能够感染顾客,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星巴克”文化实际上是围绕人和知识这两个主题下功夫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利用尽量舒适的环境帮助人拓宽知识和能力层面,挖掘人在知识上的最大价值。
一、注重品牌形象推广,不利用广告宣传和促销
和其他跨国大企业不同,星巴克是不利用巨额的广告宣传和促销的少数品牌之一。星巴克品牌推广不依赖广告,其一贯的策略是重在品牌形象推广,全球皆然。星巴克认为咖啡不像麦当劳,咖啡有独特的文化性,赞助文化活动,对星巴克形象推广很重要。比如以前上海举办的达利画展,星巴克就是主要赞助商。而星巴克也是上海APEC会议的赞助者。
星巴克连锁店外观单纯从店周围的环境来考虑,但是其内部装修却要严格地配合连锁店统一的装饰风格。每一家店本身就是一个形象推广,是星巴克商业链条上的一环,由美国的设计室专门为每一家店创造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统一的风格,从而使顾客和过路客赏心悦目,达到推广品牌的目的。这种推广方式被称为“Tie-in”,就是把咖啡馆形象和顾客紧密联系起来。
在星巴克咖啡店里,星巴克通过员工激励体制来加强其文化和价值观。员工是传递体验价值的主要载体,咖啡的价值通过员工的服务才能提升,因而员工对体验的创造和环境同样重要。星巴克注重在咖啡店中同客户进行交流,特别重要的是咖啡生同客户之间的沟通。每一个咖啡生都要接受不少于24小时的岗前培训,包括客户服务、基本销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识、咖啡的制作技巧等。咖啡生善于与顾客进行沟通,预感客户的需求,在耐心解释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时候,大胆地进行眼神接触。员工在星巴克被称为“伙伴”,因为所有人都拥有期权,他们的地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也为星巴克品牌创造了极大的竞争力。
二、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质和口味,将每一粒咖啡的风味发挥尽致
星巴克浓郁的黑咖啡香丝丝入扣地渗入全球各色人等的生活中,但其管理却只有一个版本,从北美大陆拷贝下来,放之四海而皆准。
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质和口味,星巴克的成功故事并非始于每一杯都保持相同味道的咖啡,而是当咖啡豆还在成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十分挑剔地选择咖啡豆,从品种到产地到颗粒的形状等,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据说星巴克绝不让未经专家严格品评(杯评)的咖啡豆进入市场,其咖啡品评专家每年要品评10万杯以上的咖啡,以确保品质,以杯评法挑选咖啡豆,然后决定精准的烘焙程度,令每一种咖啡的独有滋味都得以完全释放,星巴克的口号是:将每一粒咖啡的风味发挥尽致。最后的一道工序是把热气腾腾的咖啡连同标准的服务模式一起卖给顾客。
三、让顾客体验咖啡文化内涵,出售文化
可口可乐把其咝咝作响的饮料与无忧无虑的快乐联系在一起;耐克用“just-do-it”来说服跑步者,他们出售的是个人的成功;星巴克出售的则是文化。
在上海的星巴克,一项叫做“咖啡教室”的服务把“挂咖啡卖文化”的把戏玩出了最佳想象力。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配备一名咖啡师傅。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傅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文化给其较高的价格一个存在的充分理由,顾客由此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真正的赢家却是星巴克。
有人把公司分为三类:一类公司出售的是文化,二类公司出售的是服务,三类公司出售的是质量。星巴克公司出售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咖啡、完美服务,更重要的是顾客对咖啡的体验文化。
在星巴克看来,人们的滞留空间分为家庭、办公室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场所。麦当劳努力营造家的气氛,力求与人们的“第一空间”——家庭保持尽量持久的暧昧关系;而作为一家咖啡店,星巴克致力于抢占人们的“第三空间”,把赚钱的目光紧紧盯住人们的滞留空间,现场精湛的钢琴演奏、欧美经典的音乐背景、流行时尚的报刊杂志、精美的欧式饰品等配套设施,力求给消费者带去更多的“洋气”感觉。让喝咖啡变成一种生活体验,让喝咖啡的人自觉很时尚,很文化。
如果三四个人一起去喝咖啡,星巴克就会为这几个人专门配备一名咖啡师。顾客一旦对咖啡豆的选择、冲泡、烘焙等有任何问题,咖啡师会耐心细致地向他讲解,使顾客在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咖啡的同时,体味到星巴克所宣扬的咖啡文化。文化给其较高的价格一个存在的充分理由,不但顾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莫大满足,而且星巴克还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
当你走进一家星巴克店时,你想过没有,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你的双腿?是美味的咖啡?可能它并不比其他随便一家街头小店的咖啡好多少!是为了解渴?可以说随便喝上一杯矿泉水都更奏效!况且论价钱,星巴克也并不含糊!我想,当我直接问你这个问题时,你十有八九会告诉我,“傻蛋,要的就是那个环境啊!”我有一个朋友,来北京后的第二天她兴冲冲告诉我,“你猜我今天去哪里啦?!星巴克!”那神情比小时候过年还兴奋!
星巴克把典型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元素:视觉的温馨,听觉的随心所欲,嗅觉的咖啡香味等。试想,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着人潮汹涌的街头,轻轻啜饮一口香浓的咖啡,这非常符合“雅皮”的感觉体验,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何等令人向往!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中指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费者需求的中心由产品转向服务,在由服务转向体验的时代,星巴克成功地创立了一种以创造‘星巴克体验’为特点的‘咖啡宗教’。
第五篇:读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有感
读《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有感
由日本作家吉本佳生所著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是一本探讨价格与生活的经济学的书。书中用我们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例子来为我们阐述和解剖了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知识,比如“星巴克的咖啡有大小之分,买那种杯子的咖啡更划算?”;“一元店的便宜秘密究竟在哪里”等等。这本书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了此前人们一直认为“想当然”的社会结构,带来许多意外发现,让人颇有所感。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但生活中处处蕴含的经济学知识,我们这些学生特别是学经济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如书中用来命名的那个例子“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作者以著写此书时的2007年5月的日本星巴克连锁店的咖啡价格和容量为标准,说明了大杯W号咖啡的容量是小杯S号咖啡容量的两倍,但价格上W却只比S号咖啡贵了100日元,分别是280日元和380日元。从大小杯咖啡的成本来说,大杯只比小杯增加了一点点,但是从营利和效率上来说,星巴克更愿意提供大杯咖啡,而对消费者来说,大杯咖啡也更划算。总结一条就是节约交易成本能使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收益。所以时至今日,星巴克已然取消了小杯咖啡的销售。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思考下自己平时的消费习惯,在肯德基麦当劳买可乐的时候,是否因为小杯可乐便宜而买它?而其实这只是表面的便宜,简单计算就会发现大杯往往更划算,如果分量嫌多的话还可以共享,这样也比较低碳。诸如此类,生活中处处有经济,我们只是太过容易忽视。
那么除了星巴克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比如我和寝室的A同学今天都要去充值饭卡和网费,我今天在实验楼上课,而A同学在2教上课并且只有一节课,如果我们各自去充值的话就会显得麻烦,所以更聪明的办法是我去实验楼充值网费,而A同学下了第一节课去充值饭卡,这样我们都达到了目的又节约了时间。这个例子里,我相比A同学来说在充网费上有比较优势,A在充饭卡上有比较优势,我们这样合理的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又比如如今游码头的订票费用已达到火车票3元一张、汽车票5元一张,那么如果在回家的同学有一定数量并且刚好有认识的人要下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摆脱对游码头的代购依赖,自行购票呢?这样粗略下来也可以节省十几二十块,一学期或者几年下来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又比如说今天是周二,刚好学校有一场学术报告我准备要听,下午的时候老师却突然通知说今晚要补精读课,这时候我就有了选择,是去学术报告还是补课?听了学术报告可以加分长知识,补精度课也可以长知识但不能加分,但是我已经为这节课支付了学费,所以此时的精读课的沉没成本更高我将选择精读课。但是如果我在此后的时间里一直思考我没去听的这场学术报告的话,那么它的沉没成本将会直线上升,因为其贵在当机立断,作决策时排除干扰,沉没成本会在你持续思考时增加。又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去选择考什么证能获得最大回报,在哪里买西瓜更划算等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的影子,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思考而已。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相信我们的容量是很大的,生活中有太多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有太多其背后的隐含意味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饱读诗书”,无非为了学以致用,何而不为?我们需要更多对经济的敏锐度,生活不会欺骗我们,是我们自己蒙蔽了自身,所有的名商大贾之所以成功都在于其对生活的灵光一现,我们可不是缺乏慧眼之人,我们要作配得上财经院校的“经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