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景谈》教学设计
《风景谈》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散文单元的首篇,是茅盾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讴歌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一篇散文。对于本文的教学,教者多数采用逐个分析六幅画面,然后提炼中心的做法。在仔细阅读了课文之后,我决定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从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中五段议论性的文字,分析其含义、作用,并以此来带动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从而完成全篇的教学。
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有明确的规定: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写一般的记叙文,线索清楚,能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说明、议论等方法表达中心思想。考纲中也规定考生应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散文这一文体在高中课本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由于散文阅读段大多篇幅较短,适宜于高考测试的需要,散文阅读渐有抬头趋势,因此,散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决定进行一下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借助于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辨别、把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散文写作中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心。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2、掌握本文用精辟的议论贯穿材料,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
3、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及本课特点,我将目的2确定为教学重点。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课文预习提示中也说,风景是这篇作品的形,政治才是这篇作品的神。那么,这政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目的3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寓于风景当中的政治的确切含义。
作为一篇散文,本文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不失其文笔优美的特点,所以在重点讨论分析五段议论的作用之外,我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贯穿于每幅画面的剖析之中,重点不在流水式的逐一剖析每幅画,而在于剖析画中景画中人和画中景与人的结合,情与意的生发,训练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条理化。同时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要读出五段议论中判断、反问和赞叹的语气,而且对于北国晨号中塑造的民族精神的化身,要引导学生将其镌刻在心里。在讲读的基础上,我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和主动者,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以卞之琳的诗导入新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为六幅画面各拟定一个小标题,要求每个小标题都能涵盖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这两方面的内容。此后,直接提出本课的学习重点五段议论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转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用投影仪显示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完成对画面的剖析,抓住副词更,把握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将
(二)(三)
(四)段议论放在一起,在明确了内生活及其充满是指精神生活丰富,辐射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给予环境的影响之后,学生自然能总结出这三段议论都涉及到了人的精神,都在歌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对与它们相对应的四幅画面,我引导学生通过背景和主体之间的对比来把握作者对人的崇高精神的歌颂。接着进一步明确三段议论之间的关系,(三)
(四)是对
(二)的进一步阐释,它们说明了人对自然的作用:主宰和创造。再抓住副词尤其与第一段的更对比,明确议论
(二)是
(一)的深化。
课文分析至此,我提示学生这样的画面在当时白色恐怖的条件下并非随处可见,并引用毛主席的诗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来说明作者写的是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学习,歌颂的是他们的崇高精神。这里的点拨为下文北国晨号的分析做好了铺垫。
对第五段议论并不急于分析,而是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两段,让他们在头脑中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受到形象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感染,体会出作者在这里不仅用词语,更是在用生命赞美和歌唱。在学生在完成眼看、耳听、心想、口述的综合训练之后,引导他们比较两幅画面的不同,明确写照片上的小号兵是为了衬托出眼前这幅风景更生动、更鲜明,更清晰。抓住这段议论中的最字,体会出民族精神的伟大,体会出作者议论的升华。
最后总结五段议论的作用:1。层层深入揭示主题。这种对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及其精神境界的歌颂即茅盾所说的政治,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不得不将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在此也完成了对本课难点的突破。2。贯穿全文材料,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也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根据一课一得的原则,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写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合理的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贯穿材料揭示中心。这也体现了大纲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板书的设计力求突出作者的思路,同时体现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将六个小标题全部分开书写,体现出风景的双重内涵,同时让议论似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并且体现出其层层深入的内在联系,在副词更尤其最的变换中,也照应了主体的变化,由人类到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进而上升到民族精神。通过具体可感的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作者的思路,抓住了学习的重点。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风景谈》一课的教学中,我舍弃旁枝,突出重点,抓住议论,带动全篇,并用分析这篇文章的具体方式来指导学生对其他文章的阅读,进而指导他们的学习实践,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这一训练过程。
第二篇:《风景谈》教学教案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风景谈》教案
【教学要求】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教学重点】
1.这篇文章作者借“风景”来写人,赞人。这样委婉曲折地进行写作,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写作上“映衬”方法的运用,以突出文章主题。由此,教师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清楚写作目的,方可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进而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之处。
2.教学时要把“六幅画”的关系理清,并辨别其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有层次地突现文章主题的。
3.指导学生找出感情色彩浓厚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诵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说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二、学习课文
(一)诵读并正音、释义
1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2.难字音义:
颀(q í,高)曳(yè,拉。摇曳,摇荡)
掮(qián,用肩扛东西)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坳(ào,山间平地)魆(xū,暗)坼(chè,裂)掬(jū,用两手捧)履(lǚ,鞋)偎(wēi,紧挨着,亲密地靠着)碣(jié,圆顶碑石)贻(yí,遗留)氛(fēn,气)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荷(hè,扛)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
3.词语释义:
(1)汤汤(shāng 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2)鬣鬃(liè zōng,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3)洋洋洒洒(形容写文章时思路活泼,挥洒自如)(4)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5)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6)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7)氛围(笼罩某种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8)斑斓(灿烂多彩)(9)矫健(勇武强健)(10)幽远(幽静深远)(11)萧索(缺乏生机)
(二)讨论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明确】 1.沙漠驼铃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2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5.桃林小憩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 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6.北国晨号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思考讨论】
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明确】不孤立。
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思考讨论】
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思考讨论】
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五句话: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4.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5.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逐一深化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
总结:本文是对那些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活贫乏的困难,保持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的礼赞。这些人就是西北黄土高原,特别是延安解放区的人们,他们和他们所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精神,构成了当时中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4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归纳并学习作者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入认识作者借风景抒怀的巧妙构思。
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泳、讨论、探究。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人类、尊重自我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牢记先驱者的伟大人格与奉献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鉴赏。教学难点:作者的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
1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2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庄严妩媚。
3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4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5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思考:
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5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的内容比第一部分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
思考: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指什么?怎样不同?
明确: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
思考:文章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二者不同的?
明确:对比。分别从对象、环境、穿戴、行为和精神等方面加以对比。
思考:作者认为构成这片“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上体现出来?什么叫“第二自然”?为什么说“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明确:(略)
思考:9~10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①总起:第一句话。→②听:喇叭声破空而来→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④看:小号兵和荷枪战士→⑤感:民族精神的化身→⑥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从听到“嘹亮的喇叭声”,而想到照相簿上的号兵的艺术形象,进而披衣出门去看现实生活中的号兵形象,思维活动合乎逻辑,行文自然,层次清晰。
讨论探究:讨论:“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明确:“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6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布置作业:请从以下三个表现手法中选择一个,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性文段。(1)构思巧妙;(2)夹叙夹议,情景交融;(3)语言生动,绘形绘色。
何亚
7
第三篇:风景谈说课稿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风景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2.我想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根据系统论所强调的整体性、联系性和条理性来把握所教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文体要求和单元要求。这个单元是记叙文单元,重点是记叙的中心和材料,《风景谈》由六幅画面构成,看起来很散,但它们又由议论句子很好的有机的串连在一起正好反映了这个教学重点,很好的表现了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也能反映学生的认识过程,所以安排在第二册的第一单元之首。3教学目的:
在拟定教学目的的时候,老师心目中必须要装有语文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的总目的,然后再根据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要求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的。据此我就确定《风景谈》的具体教学目的为:
A.理解课文赞美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习并发扬他们所代表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B.掌握课文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六个画面之间的联系。C.掌握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
4、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应体现课文的教学目的。据此《风景谈》的教学重点应是: A.掌握每个画面风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关系。B.掌握每个议论对画面的作用及议论之间的关系。C.掌握课文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
5、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既要考虑课文本身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的实际情况故教学难点 A.风景描写与人物描写如何有机联系的 B.作者如何通过议论对人物进行赞颂的 C.哪些词语准确、精练、生动、含蓄
6、教学课时及内容安排 本课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讲解第一幅画面。第二、三幅画面由学生讨论。第二课时:复习,学生讨论第四、五、六幅画面。总结本文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学法:讨论法、听记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老师始终都要考虑到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忌填鸭式、满堂灌,硬塞结论给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很形象:“真正的老师不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峻工的科学建筑,而是带领他们一起去修筑基础的工程,直到修完科学的大厦为止。”另外,我们老师还要激思增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鉴于以上理论,《风景谈》共有六幅画面,如果依次讲解分析,那就显得平谈呆板。因此,我就根据教学的变式原则,采用教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学法:讨论法、听记法。具体的作法是:第一幅画面由老师示范讲解,其余五幅由学生讨论完成。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从分析文章的语文入手,分析第一、二、三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了解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教学重点:一、二、三幅画面风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关系。教学难点: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教 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 学 法:讨论法、听记法
(一)导入新课
导入时,力求做到先声夺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对课文的直接兴趣。
导语:描写风光景色的文章我们学了不少。“风景谈”即“谈风景”,这里为什么要用“谈”字呢?先由同学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指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一句话。作者写风景实际上是为了写人,赞颂解放区的军民,赞颂那些主宰大自然、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而这一主题,很大程度上是靠文中的议论来揭示的,所以用一“谈”字。
这也与作者生活在重庆有关,为了能在重庆发表,文章只能写得含蓄些、隐晦些。第5页“黄土高原”,10页的“北国”,指的是延安。第6页多处描写了“河”,那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文音、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
(二)、作者简介:
初中阶段学生已读过《白杨礼赞》,对作者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里可让学生介绍,然后老师补充,明确几点;作者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其他极有影响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三)教学过程:
1、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并不是各种感觉碎片的叠加,而是首先感知到了整体的现象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无素。据此,我在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之后,让学生速读课文,处理思考练习题一,从而明确六幅画面的名称。
它们分别为庄严妩媚的“沙漠驼铃”、古朴纯净的“高原晚归”、弥漫着生命力的“延河夕照”、清新怡然的“石洞雨景”、注入了“第二自然”的桃林小憩、粗犷刚性的“北国晨号”。这一幅画面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表现了“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这样学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在这里也教学生学会利用“阅读提示”,帮助自己理解课文,从而完成教学目的。2.课文分析:老师示范分析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
A.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沙漠的语句。(四顾茫茫一片、平坦、纯然一色、寂静)。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最单调、最平板)。
B.找出具体描写驼队语句(黑句、安祥而坚定、昂首高步、铃铛“丁当”的柔声、和谐、长方形猩红的大旗)
C.指导学生探讨这一画面所蕴含的意义。沙漠这个大自然是最单调最平板“改变”之巨大,又用一个反问句强调改观后的沙漠就是“风景”。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文章具体写沙漠的单调平板,反衬驼队出现后的庄严妩媚。段末的议论,揭示了“沙漠驼铃”这一景观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果说描写的是“画龙”,那么段末议论则是“点睛”
D.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为什么文章首段要写并不是延安的风景呢?
明确: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在它的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第三,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也体现了本文含蓄的语言特色。
3.学生讨论第二、三幅画面。(分析“沙漠驼铃”采用的主要是接受学习的方法,在耳濡目染之中给学生以思维训练、学法示范),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在活动,采用的是发现学习的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运用这一方法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在学生讨论时,区边巡视指导,力求做到因材施教。3.讨论学习第二个画面(高原晚归)
A.作者用了“于是”、“又”作衔接和过渡,所以很自然又想到另一个画面来 B.“黄土高原”加上引号,前面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 明确:黄土高原加上引号是表示它有特定的意义,需要强调,用“所谓”也是为了突出强调,懂得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这“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的,用在这里是表示一种赞美之情。
C.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选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刻画“种田人”,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后能有这样的一份乐土,心情愉快,就是要表明他们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4.第三幅画面(延河夕照)描绘“静穆的自然”,描写“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A.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夕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构成了美丽的静穆的景色,更好地映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B.这些人是什么人?
“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说明他们是一群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说明他们有着同一目标——抗日,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一点厌倦,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当然会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C.第4自然段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颂“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表达的情感也更强烈了,连用四个“伟大”,加一个“尤其”,还有句末的感叹号,对延安人发的劳动的生活的赞颂。
(四)、小结
1.第一个画面写“沙漠驼铃”,这不是抗日根据地的风景。在结构上,写这一段的目的在于揭示题旨,领起下文。
2.第二、三两个画面是写根据地军民的劳动生活,说明人的活动能使自然改观,人类比自然伟大,写到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景物描写和议论的关系,完成作业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 沙漠驼铃
风景(沙漠):茫茫一片、平坦 纯然一色、寂静
最单调、最夹板 议论人类更伟大
人的活动:黑点、安祥而坚定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和谐、猩红大旗 高原晚归
风景(黄土高原):秃顶的山、梯田、高杆植物、月明之夜、黑的山、蓝的天
人的活动:掮着犁、姗姗而下、粗朴短歌 议论 自然伟大、人类更伟大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尤其伟大
延河夕照:(面的描写)风景:夕阳在山、满天彩霞、河水汤汤、喧哗、雪白的泡沫:“急、冲、跌、喷”
人的活动:一对“生产”归来的人、兴奋的谈话、爽朗的笑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从分析语言入手,分析四、五、六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议论对画面的作用及议论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通过议论对人物进行赞颂的 教 法:提问法、讲解法、板书教学法 学 法:讨论法、听记法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学生在活动,老师运用控制论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学生始终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来发言,展开讨论。了解和学习第四、五、六幅画。
(一)、教学过程
1、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
(1)在第1和第4自然段里,作者出赞美人的活动进而赞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在第6自然段里,作者赞颂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的精神,还写到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构成
对比,强调“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才能主宰自然。
(2)、“值得怀念”的是什么?值得怀念的是在沉闷的雨天、荒山石洞里那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它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
2、第五幅画面(桃林小憩)
桃林环境描写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半盘旧石磨”成了“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成了“难得的几案”,“怪样的家具”成了“奢侈品”。“值得留恋”。这样的变化,充分增添了景色。(在这里请学生注意,本文所写的自然环境都不美,荒凉的沙漠,贫瘠的黄土高原,原始的石洞等,但在作者的眼中都是一幅幅风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第六幅画(北国晨号)
由照片(静态)写到现实生活中所见(动态),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所说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的压迫的精神。这一段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是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赞美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总结本文特点
1、课文用准确、精炼、生动、含蓄的语言特色,运用了反衬和烘托的手法。
2、本文的议论六幅画面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第一幅画面,说明有了人的活动自然就增色了,第二层是第二、三幅画面,一是延安的农民,他们愉快的劳动、二是知识分子,在生产劳动中生活和人生的意义,表明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伟大。第三层是第四、五幅画面,在贫瘠的环境中,人对自己思想境界的改造,在荒山石洞里读书,在桃林“茶社”探讨人生。第四层是第六幅画面使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赞美保卫延安的战士,而前面所写的一切安宁的生活,都是因为有他们的保卫,进而完成对崇高的民族精神的赞美,议论的句子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层层递进,并且像一根红线把六幅画面串在一起,连在一体。
(四)、小结
1、第四个画面,写那在石洞中促膝而坐、“明白生活意义”的一对男女,表明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是“大自然的主宰”。
2、第五个画面,通过写人们在桃林茶社休息的情景,表现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3、最后一个画面强调了民族精神的体现者——英雄战士乃是伟大中最伟大者,层层深入,最后完成主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二、三、四题:
练习二目的是进一步理解中心与材料的关系,练习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练习四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石洞雨景(点的描写)
风 景: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
静寂灰黄、天然石洞
议论
人的活动:延安一对(促膝谈心)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重庆一对(偎依低语)是“大自然的主宰”
桃林小憩(面的描写)
风 景:
二、三十棵桃树、半盘石磨、几尺断碣、荞麦、大麻、玉米
议论
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人的活动: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争论哲学问题 北国晨号(点的描写)
风 景:空气清洌、朝霞、粉红的声色 议论
民族精神的化身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人的活动:小号兵、荷枪战士(严肃、坚决、勇敢、高度的警觉)
四、说板书
我在设计板书时借鉴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些纲要信号,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尽量做到直观、简明、有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A)
高原晚归(农民)延河夕照(知识分子)
沙漠驼铃(驼队)记叙:人的活动 石洞雨景(革命恋人)
北国晨号(士兵)桃林小憩(革命者)
板书(A)景是沙漠、高原、延河、石洞、桃林、北国、人物是驼队、农民、知识分子、革命恋人、革命者、士兵。景物描写从详到略进行,而人物描写从抽象到具体进行的。用以告诉学生人是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也就无所谓风景了。充分体现课文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在课文开始讲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把握阅读提示。
(B)自然伟大 人类活动 人类更伟大 伟大之中伟大
议论:人的活动是真的风景 崇高精神的人 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
真风景 增添景色 伟大中的伟大者 创造第二自然
板书(B)充分展示了议论是如何层层递进表达中心的,第一个议论抓作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现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第二个议论抓“人类的活动”伟大,第三个议论抓“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证实”值得怀念。第四个议论抓人创造第二自然,第五个议论抓“那便是真的风景”。作者在这些议论中表现清晰的思路把他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表现的十分充分,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文的写作特点时讲让学生把握议论和记叙的关系。
它们分别体现了本文的两个教学重点“人的活动”和“作者的议论”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课文,理解思路。
五、现代技术的运用
为使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使学生更深入地得钻研课文,更为了使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我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本篇我将主要应用图片、音响、录音等现代技术增加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全方们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从而使他们更加的热爱、珍惜现在的生活。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这种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体现分层教学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生理解探索问题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这个设计分理解——鉴赏——评价——创造四个层次,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者,学生程度不一,语文能力有差异,多媒教学具有很重的个人化色彩,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研究的内容和难度,教学目的的分层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受益。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最新最全的考试资源网站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风景谈》教案
《风景谈》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顺文章的总体结构,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性作用;品味作者结构文章的匠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读、赏析。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议论性语句线索性作用的认识。
难点:对文章总体结构特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茅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阅读要求:诵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并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明确:
1.沙漠驼铃”(1)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高原归耕(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延河夕照(3、4)
主要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原本是美术家、音乐家和木刻家的他们,享受着劳动带给人们的乐趣。
4.“窑洞雨景(5、6)
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5.桃林小憩(7、8)
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茶桌‛ —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6.北国晨号(9、10)
为读者创设了一幅剪影: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
第一幅“风景画”: 沙漠驼铃(1)
1、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第一幅“风景画”的?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 明确:
⑴.自然景观的特点: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哄哄火响。
⑵.人的活动的特点: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猩红的大旗、谐和的合奏丁当丁当、庄严妩媚。⑶.对比之后效果:完全改观。
⑷.议论重点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⑸.手法归纳:衬托、先抑后扬、绘色拟声摹形。
2、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沙漠的自然风光有何特点?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写了沙漠自然风光写出了它的苍茫单调寂静等的特点,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
给沙漠带来了生气,并发表议论——自然界伟大,人类更伟大。(作者的基本观点,也是
全文的中心所在)。
3、思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
明确:①形象告诉读者,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瘠的沙漠地区,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完全改观,这就说明了‚人类更伟大‛的观点,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
台阶;②这样写有一定的‚曲笔‛ 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4、教师小结:第一个画面(沙漠“风景”),是全文的引子。
沙漠,本是个大自然中最单调最平板的地方,而加上了人类驼队的活动,就变成了庄严妩媚的风景。沙漠与驼队,强烈的反差,证明了‚人类更伟大‛。如果说这段的描写是‚画龙‛,那段末的议论(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则是‚点睛‛。
这一段先写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非延安风景。首先,它形象地告诉读者,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表现‚人类更伟大‛。其次,这样写使文章别具一格,在此基础上,下文逐一展开画面,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第二幅“风景画”: 高原归耕(2)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
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快心情。
2、教师小结:第二个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写山上‚层层的梯田‛,写山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是写黄土高原的特色;也为了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
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则着力刻画‚晚归人‛心情的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
在这一段中,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夜‛,‚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示出了人物之美。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第三幅“风景画”: 延河夕照(3、4)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体现了什么精神境界?
明确: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漫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着重写了搞文艺的师生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饱含激情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
革命斗争精神。环境优美,色调鲜明,烘托着人物组成生机勃勃的画面
归纳: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2、教师小结:第三个画面,这一段先描绘“静穆的自然”,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⑴、“静穆的自然”
这里写的是延安的山,延河的水,作者用准确、生动而又精炼的语言去描写景物。写夕
阳,‚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幻成‛一词写出了彩霞的绚烂多变,而这种绚烂多变又是由夕阳构成的,用得多么准确生动。写延河,‚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
出了雪白的泡沫‛,这个‚跌‛字用得好,用人的动作去写河水,把河水突然从高处流向低
处的态势生动有形象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从水的颜色(‚雪白的泡沫‛)、水的声音(‚喧哗‛)、水的态势(‚急‛‚冲‛‚跌‛‚喷‛)等方面去描写,把延河流水写得充满活力,与满天的彩
霞,构成了一幅美丽而静穆的风景画,很好地映衬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人们。
⑵“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这是一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
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
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
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在生产劳动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愉快地在河边戏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和倦怠,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
命力。静穆的自然有了这些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当然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3、思考:
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画‛旨。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人的活动‛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亮相‛,连‚人形‛
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
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风景‛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
突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2-4段)的内容比第一部分(1段)深
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升上了一个台阶。
4、第4自然段的作用:
第4自然段的议论是对第二第三个画面而发的,这里的议论比第1段的议论推进了一层,由赞美‚人的活动‛到赞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连用四个‚伟大‛,一个‚尤其‛,加上句末的感叹号,表达对延安人民的劳动、生活赞颂的情感更强烈了。
第四幅“风景画”: “窑洞雨景(5、6)
1、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
衣着不同,地点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两对青年。一对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生活平庸,延安一对清楚明白生活意义。
2、教师小结:第四个画面,着重赞美“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
这一个画面跟其他画面一样,先描写自然景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还有“黄褐
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然后写那两个在石洞里读书的青年人,他们“清楚明白生活意义”,“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就使大自然顿然生色!
作者采用反衬法,用景物的荒凉来衬托人的精神。国统区城市公园里“西装革履烫发旗袍
高跟鞋的一对儿”和抗日根据地的“一对人儿”,从环境、衣着、行为和精神几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这是“奇迹”,因为体现了延安青年的高尚情操,“使大自然顿时生色”,是“作为这里的主宰”的具体表现。
第五幅“风景画”: 桃林小憩(7、8)
1、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
明确: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极为平常,无从构成美景,但
作者要我们‚从另一方面去看‛,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领略。作者对这里的风景是留恋的,带着深的感情,因为人类精神的高贵,足以弥补自然界的贫乏),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
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归纳:第四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2、教师小结:第五个画面,写延安青年的休息━━生活的一部分,表现他们的高贵精神。
这一段描写中有些词语如‚半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怪样的家具‛等
一连几个数量短语和形容词的使用,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在有闲的只想找一点什么来消磨时间的人们看来,这里坐的不舒服,吃的喝的也太粗糙简单,也没有什么可以供赏玩,至多来一次,第二次保管厌倦。‛这几处文字,反复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旨意,这叫‚欲扬故抑‛的手法。
后半部分主要描写人的活动,写人的高贵精神。先写几个女的,‚大概其中有一位刚接到
家里寄给她的一点钱,今天来请请同伴‛吃枣子喝茶,这是从物质方面去写的。下面主要写青年们的精神生活。‚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为真理、为抗日从四面八方投奔延安的革命青年。因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所以他们‚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他们来桃林‚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随便喝点,要是袋里有钱;或不喝,随便谈谈天‛,这些都表明了青年们生活充实、精神高贵。而桃林茶社正好是青年们休息、学习的好地方,所以‚半盘旧石磨‛成了‚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成了‚难得的几案‛,‚怪样的家具‛成了‚奢侈品‛而‚值得留恋‛。这样的对比变化,充分证明了‚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什么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青年们在精神、物质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就是创造出的‚第二自然‛!。
第六幅“风景画”: 北国晨号(9、10)
第六个画面:这个画面写了两个士兵。一个是小号兵,一个是站岗的荷枪战士。
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受到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给人的感觉是‚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这仅是侧影,但已经使作者衷心‚赞美‛,眼前的小号兵光彩照人,自然会令作者赞叹不已了。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鲜明、更加感人。
接着描写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写他巍然屹立。这
一形象蕴含着很丰富的意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战火之中,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被灭亡。
然后写飘动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至此,作者
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崇高精神,作者‚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里所说的‚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尾段的议论在表达上同前面的议论有些不同:先用一个假设,然后作肯定,还用‚真的‛
去修饰‚风景‛,表示毫无疑义、非常肯定之意。接着一个感叹句,反复用了两个‚伟大‛(‚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战士身上体现出的崇高民族精神,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吗?作者的赞美之情,充分地得到表达!
思考:9~10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先写景观,再写人的活动,最后议论。
①总起:第一句话。-→②听:喇叭声破空而来;-→③想:贴照相簿上的侧影-→④
看:小号兵和荷枪战士-→⑤感:民族精神的化身-→⑥议: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从听到‚嘹亮的喇叭声‛,而想到照相簿上的号兵的艺术形象,进而披衣出门去看现实生
活中的号兵形象,思维活动合乎逻辑,行文自然,层次清晰。
思考讨论: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
明确:不孤立。
六幅画面紧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整体,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除猩猩峡的沙漠风光外,其余五幅画面均描写了延安风光,并非漫无边际。
二是六幅画面都不着眼于表现延安的自然风光,而是全力讴歌主宰自然的人,这便是
贯穿作品始终的主旋律。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
写不同的人,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的不同活动:劳动、生活、学习、休
息和战斗,反映了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
思考讨论:这六幅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
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5句话:
1.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4.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5.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小结: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
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逐一深化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
五、全文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幅“沙漠驼铃”。先铺写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后用驼铃丁当引入掌着猩红大旗领驼队行进于沙漠之中的人。通过画面色彩、画外音响听前后对比,表现人类比自然伟大。
第二幅“高原晚归”。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丛密挺立的谷子构成了背景,掮犁牵牛的种地人,也许还跟着小孩,姗姗而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可看作是解放区的代名词)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欢愉心情。
第三幅“‘生产’归来”。还是在黄土高原,彩霞满天,河水汤汤,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这些来自各地、从事各种文艺工作的青年,而今在生产劳动中‚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满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第四幅“促膝读书”。‚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在并不生动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作者用某些人平庸的爱情生活与之相对照,突出这些知识青年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也有友谊和爱情,而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便是高尚的生活理想。
第五幅“桃林小憩”。画面上活动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一片绿荫,半盘石磨,断碑旧阶,加上荞麦大麻,这些东西随处可遇,也实在算不上什么风景,然而在这里休憩的青年却使这块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氛围。他们或谈天,或讨论,或学习,或聚会,恬然自适,各得其所。劳动、工作之余的稍事休息,正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战斗。
四、五两幅画旨在表明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较前面两幅画,意义又深了一层。
第六幅“北国晨号”。由嘹亮的剌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的形象,他们沐
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认为画面上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六幅画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而且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是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又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地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
六幅画面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是一曲优美的革命赞歌。
六幅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取景”:劳动的,学习的,休息的,战斗的,把人的活动与自然风景交融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将文章的主旨深刻地揭示出来了。本文在突现文章主旨时,先采用深情的叙述或描写,然后给予画龙点睛的议论,使每一个画面所暗含的意思都鲜明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有一个品尝、回味和梳理思路的过程,这种叙议结合的基本思路纵贯全篇,形成了一道清晰的文脉。
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如:
1.表现色彩的:猩红大旗蓝的天黑魆魆的山银色的月光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雪白的泡沫黄褐色的浊水绿叶满株粉红色的地毯一抹一抹的金黄色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墨的侧影红绸子额角异常发亮粉红的霞色……
2.表现声音的:哄哄的火响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谐和的合奏雄壮的歌曲爽朗的笑声河水的喧哗马儿长嘶哗然大笑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
3.表现形态的: 昂然高步排成整齐的方阵一杆长方形大旗层层的梯田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情态度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姗姗而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河水汤汤急流熊熊的野火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促膝而坐马儿搔痒虎头虎脑的青年挺直的胸膛高高的眉棱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
第五篇:《风景写生》教学设计
《风景写生》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美术认识很局限,仅仅搞教师讲授,自己对身边的美术资源认识不清楚。但大部分的学生都很喜欢美术课,特别是手工制作及写生课。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学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我着重从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出发,通过地方特色的景物的速写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学情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同学或老师的介绍了解家乡的一些旅游资源。通过速写练习,观察生活,使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灵敏的观察、感受能力和迅速捕捉物象形神的能力,能够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家乡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速写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开发自身的语言模式,使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教学过程设计: 说导入:出示一些立石玉龙湖及老街的摄影作品, 并给以说明,让同学们觉得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么美,激起学生对风景写生的兴趣。新授课:
师:这些图片是不是很漂亮呢? 生:是,很漂亮。师:看了这么多图片,体会到了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把这些摄影作品展示给你们看,目的是什么?
生:摄影和绘画是有联系的„„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摄影和绘画是相通的,面对大自然,要进行选景和构图,主次关系等等。
师:面对这么美丽的风景,无不让人心动,如果没有相机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很想把它成功地描绘下来呢? 生:是„„
师:那我们该如何进行绘画?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写生。
二、基础知识点: 1分类:
风景速写按题材来分:自然风景速写、乡村速写、建筑速写、城市速写等 风景速写按工具材料来分:有铅笔速写、钢笔速写、炭笔速写、毛笔速写等 风景速写按表现形式来分:有粗细线速写、带明暗调子速写、均匀线速写等 2 取景与构图
确定所画对象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感受,选择自己最想画的那部分景色。一定要克服不注意观察、缺乏感受、坐下就画、见什么画什么的盲目性,应该通过风景速写练习,达到既学习表现技法又提高审美能力两个目的。角度确定后,要确定视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视平线在画面的中间是平视构图,在画面的上方是俯视构图,在画面的下方是仰视构图。构图形象不同,画面的效果和气氛也不相同。安排视线的位置和主要形象的轮廓。为了集中反映主要形象,可以把某些次要形象省去不画,或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画面上改变它们的位置,使构图更加理想,主要形象更加突出。取景分三层:远景、中景、近景。3 速写语言
速写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抒发感情的一种途径,是收集整理创作资料的一种手段,同时它也和素描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
学会利用速写语言绘画是风景写生中最为实质性的一个环节。手写是具体技法的表现,不同的技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如同样是线,有的轻松、有的凝重、有的流畅、有的滞涩、有的纤细、有的厚实,有的柔、有的刚、有的缓、有的急等等。因此,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技法去表现。
⑴ 观察自然景观中相互对立的关系:形意、主次、虚实、动静、疏密、大小、长短、轻重、曲直、前后、高低等。画风景速写,也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技法将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起来。
⑵ 空间的透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国画中的散点透视。⑶ 形体的疏密虚实关系
利用“点、线、面”的疏密排列,表现不同的风景。如同样是线,有的轻松、有的凝重、有的流畅、有的滞涩、有的纤细、有的厚实,有的柔、有的刚、有的缓、有的急等等。
点:圆点、三角形的点、不规则的点等 线:直线、折线、曲线、虚线等 面:画面的留白等 4 感悟自然的美
风景速写并非摄影一般纯客观地描摹对象,学生在表现自然世界的同时必然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实际写生中对自然景物的概括与提炼,对素材的取舍与添加等就源于此。这种感受一半源于眼观,一半则得自心悟。风景速写虽是表现自然景观,但同样要强调表现意境及情趣。这就需要同学们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除了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刻的领悟性,要善于理解和发现其有意趣的生活内容及自然景观中的意境与情趣。比如在一个乡间的小村中的建筑与城市中高楼大厦对比,同学们你该选取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去表现呢?你该选取什么样材质的绘画材料呢?
而这些,有的需要同学用心去捕捉,有的则需要在表现中着意铺设。一幅优美的风景速写画,所表现的应是情景交融的意象。
三、临摹练习
选取一些风格不同速写作品,供学生临摹练习,在临摹中体会画家对于自然景观的感悟,学习其表现方式。
(五)课堂小结:
好!今天我们学习了风景的速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我们身边的美好用手中的画笔把它描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