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的家园》优秀读后感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家园即就为和睦的,其乐融融的家庭,或者也可指社会,校园等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和谐家园,或许,有一些人就是生活在和谐家园里。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物时刻都需要,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了水,难以想象我们将如何面对生活,我们的世界何处有绿草、鲜花和生机。
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用一个形象比喻来说,地球的水有一个大水缸的水那么多,那我们能用的水却只有一个小汤勺。可是仅仅只占了2.7%的淡水大部分都在终年积雪的高山上和寒冷的南北两极,可以直接供人利用的淡水只占了0.5%。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用水量与日俱增,而可被人利用的淡水资源与日俱减。
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许多滴水汇聚起来就是一条长长的河流。
珍惜每一滴水,就要从自我做起。中国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都节约一滴水,每天将会节约45吨水。多么惊人的数据啊!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浪费水的人的身影。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小孩子拿着水枪到处玩耍。在学校里,上完体育课的同学跑到水龙头边洗脸、洗头,一个接着一个,谁都不关水龙头,想的都是:反正后面还有人。可是,到了最后一个人的时候,他却想:他们不关我也不关。水龙头就在那“哗哗”地流眼泪。在建筑工地上,水龙头的里的水“哗哗”直流,走过的人却熟视无睹。在一些家庭里,水龙头的水怎么也关不紧,他们为了减少点麻烦,少花点钱,都懒得去修理或更换水龙头。可是他们却不知道水龙头在夜晚偷偷地流眼泪,他们浪费了多少淡水啊!
我曾经听说西部干旱地区的人是这样用水的:通常是先用一小盘水淘米,然后用淘米水洗菜,再拿去洗菜水洗碗,最后用洗碗的水喂牛或浇蔬菜。他们就这样充分地用好每一滴水。才不至于水会流失得更多。这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想出的办法。
听说过“南水北调”吗?为了解决北京人的吃水问题,国家花费巨资将丹江水库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人口22.4万人,房屋479.4万m2,耕地23.5万亩,工矿企业120个,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水!
书上说了一个道理:今天不节水,也许明天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是啊,如果在这个“水贵如油”的地方浪费水,水都浪费完了,最后的水只是一直保存在身体里的水转化成的自己悔恨的眼泪。
让我们行动起来,提倡节约水资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持家,勤俭立校,这是一种公德,也是一种美德。
第二篇:和谐家园
附件2:
构建上港和谐家园简要解读
(2011年5月19日)
张有林
同志们:
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是集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从课题的确立到“实施纲要”的起草,从深入调研到前期宣传发动,构建上港和谐家园得到了集团上下、广大职工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较好的舆论氛围和先发效应。为了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本质、内涵、要求及重点的理解和把握,借今天的会议,对《构建上港和谐家园体系实施纲要》作一个简要解读。
一、构建上港和谐家园的重要背景及意义
(一)历史传承
“和谐”,有其深层的文化起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如今,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既是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承接百年上海港历史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中央要求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又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和谐社会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的论述,再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
1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因此,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需求
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是建设强港的现实需要。“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使劳动关系、队伍结构、职工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特点愈发明显,给企业和谐建设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同样,上海港的发展实践一再证明,建设世界强港,固然需要国际一流现代化码头的硬实力,但能否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长期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更大程度取决于别人无法复制的软实力,更需要通过软实力的提升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适应形势发展、顺应职工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上港和谐家园的特征和建设目标
上港和谐家园建设应秉持“承接历史、承载使命”的集团核心价值观,汇集并体现老港、大港、强港特征的传统文化、责任文化、和谐文化。上港和谐家园其特征是:强港目标清晰、海港文化鲜明、家园气息浓郁、团队合力强大、港内港外相融。
上港和谐家园建设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总体目标概括为:一是促进利益和谐,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切实维护和发展好职工、企业、股东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达到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二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营造党群、干群、职工与职工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激发职工心系企业的归属感、事业进步的成就感、爱港兴企的自豪感、建设强港的使命感、体面劳动的幸福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三是促进管理和谐,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完善制度体系,培育和弘扬团队精神,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四是促进环境和谐,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注重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强港建设目标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环境。
阶段性目标是指:“十二五”时期建设目标,主要为四个方面:即:集团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职工收入和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职工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
三、建设上港和谐家园的重要举措
(一)上港和谐家园体系概括为“1-3-3-3-3-1”,即突出一个主题,深化“三大工程”,促进“三大和谐”,实现“三方面和谐相处”,建立“三大保障机制”,达到价值观的高度统一。为此,构建上港和谐家园重要举措主要落实在以“温馨家园,和谐上港”为主题,深化凝聚力工程,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深化素质工程,促进管理和谐;深化品牌工程,促进环境和谐,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动态评估机制,努力达到职工与职工、职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和谐相处。
(二)“三大工程”中的具体举措是本着求真务实、承优创新、可操作的思路而设计。一方面既是对集团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是适应形势发展新要求的需要,其中,绝大部分举措是集团和基层、过去和现在、已经做与正在做的,少部分则是将要做的新举措;另一方面,既有定性的载体和抓手,也有定量的措施和做法,便于可操作。
(三)落实重要举措时必须突出“温馨家园,和谐上港”的理念,必须将“以人为本、强港立人”的主线贯穿于建设始终。为了保证重要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建立“三大保障机制”:即组织领
导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动态评估机制。
四、正确处理构建上港和谐家园的内在关系
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以保证上港和谐家园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处理好集团与基层的关系。应按照“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建设,以集团为主导、以职工为主体”的要求,明确集团和基层两个层面的工作定位。由于各基层单位情况各异,《实施纲要》所涉及的一些举措和要求无法整体覆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了避免“一刀切”,防止“走过场”,集团侧重于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措施,着重解决“建什么”、“建成什么”,而把“具体怎么建”的空间留给基层。各单位应按照《实施纲要》,从实际出发、实效入手,加强调研,确定具体目标任务,细化创建措施,于7月底前制定具有上港特色、本单位特点的实施方案,并报集团党委。
二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实施纲要》站在实现集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本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提出了构建上港和谐家园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此,集团上下必须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前,按照“长计划和短安排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战略性举措和实时性举措相结合”的原则,确立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对相关措施加以细化、量化和具体化,并逐级、逐项落实责任和分工。
三是处理好承优与创新的关系。构建上港和谐家园重在建设,必须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要求,坚持边推进、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工作方法,既要承百年老港优良传统文化之优,坚持被实践证明和群众认可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又要创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集团特色的上港和谐文化建设之新,不
断丰富上港和谐家园建设的内涵,努力形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创建方法和手段,扩大上港和谐家园建设的整体成效。
四是处理好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构建上港和谐家园,既要立足于对广大员工实施有效激励,又必须高度关注约束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实施推进时,一方面要广泛宣传构建上港和谐家园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增强参与投入和谐家园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正确处理好强调和谐与严明纪律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而是强调“和而不同”,追求有差异的统一,讲和谐不是否认严格管理,而是崇尚坚持真理、坚守公平正义、坚定原则的和谐,牢固树立共同的价值理念,营造一种既团结又紧张、既严肃又活泼、既民主又集中、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积极向上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集团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五是处理好在册员工与劳务工的关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构建上港和谐家园的主体是广大职工,这里所指的“广大职工”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除了全体在册职工,还有曾经为上海港发展服务以及正在为上海港发展服务的人,其中当然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全体劳务工。因此,在规划实施方案和实际操作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让集团改革发展成果与“温馨家园、和谐上港”的效果惠及更多的“上海港人”。
第三篇:共建和谐家园
共建和谐家园
——我的第二故乡廊坊
十几载寒窗苦读,几经困难磨砺,跨过了高考这道坎儿,第一次离开家,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与此同时也开始了我对这个陌生城市的融入与探索。回首过往的时光,看看岁月擦过的点点滴滴,缕缕清香洒满回忆路。阳光普洒暖暖入心,照亮前方的路一片光明。
融入校园
有过抱怨,为什么没有走到自己喜爱的南方,为什么没进自己理想的大学?当一切尘埃落定,面对现实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必须我也是这么做的——满怀信心来到了这里。虽然不喜欢北方的干硬,虽然没有太多南方的水汽,但我知道这个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变自己,而不是过多的抱怨身边的什么。校园里,我看到了天未大亮便在晨练的人们,那种不做懒虫的精神,即使在大学如此随便的氛围里,我们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看到了,自习室埋头学习的同学,那种勤奋,无论严寒酷暑,披星戴月,走在求知的道路上。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我看到了在“大学生素质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一系列校园比赛中,同学踊跃报名参加,优秀地展现自己的特长与才华,年轻人的毫无畏惧,又水平不一般,这是一种环境——努力拓展自身素质的氛围。所有的看到让我恍然大悟:我的抱怨是多么的令人耻笑,我不应该那么挑剔环境,更应该做的是提高自己。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脱掉那些一个人的自私,开始融入校园生活。于是操场上有了我跑动的身影,校园里有了我的读书声,自习室有了我趴案伏笔的勤奋。我开始正视我的大学生活,正视每一个二十四小时,不只是要学习好,参加活动,譬如朗诵演讲等,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素养。多读书,来增加自己的内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所应有的素质,将在大学里一点点学习收获。我是这个校园的一分子,这里就是我的家,作为家的成员,我有权力,更有义务为这里作出自己的贡献,提升自己,为校争光。
融入廊坊
上大学,不只是上学。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形形色色,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是在走向社会。读大学,不仅要融入学校,也要融入这个城市。
廊坊,坐落在京津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承接地理位置最优越的美名。也正是此位置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没有大城市的人山人海,自独有一份令人怡心的繁华;没有无尽的喧嚣,自给人心灵宁静的港湾感。
有一个初中同学,一直想来廊坊,每次碰面都会关切地问:在那里怎么样?好吧?没等我回答又开始对我讲:多好的地方,肯定呆得特别好。他复读了两年还是没能来到这里。我开始在他的话里,渐渐喜欢这个城市。
每个周末,都会和同学一起骑上自行车,从学校出发,沿着街道,一条一条地走,标志性的建筑都融入心间。博物馆在哪里?中心医院在哪里?电子城在哪里?哪里的农贸市场东西比较便宜?等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在班里,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小导游了。同学有故友来了,带他们去哪里看廊坊?去哪里玩?去哪里购物?且听我们一一到来。融入廊坊,从熟悉这个城市开始。
爸妈来了,我作为这里的小导游,带他们转了转廊坊。人民公园、电子城、明珠购物广场等地。早晨的公园令他们印象深刻,爸说:“以后毕业就留在这里吧,这个早晨的公园让我看到了这个城市的面貌。”妈说:“这里环境不错,天也蓝,空气也好。”是的,我也觉得我开始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廊坊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但他也有自己的文化,高校文化,独特的城市文化。虽然没有太多灯红酒绿的奢华,我已经走进了这里,走在这里。融入这个生活圈里。
肩负城市责任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荣幸地留在这里,但肯定的是这四年我会一直呆在这里,度过我的大学时光。就像我的户口现在已经暂时落在这里,我这些年属于这里。
城市的发展,要靠所有的公民出谋划策,齐心协力做贡献。落在这里,我们对这个城市有义务。
今年九月,很荣幸加入了“廊坊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扶贫助残小分队,参加志愿服务。每周在课余时间,去残疾老人家里,帮她们擦擦玻璃,扫扫地,也陪他们聊聊天,不仅给他们带来帮助,也觉得自己的内心很暖,很开心。他们也给了我们在这个城市家的感觉。为社区的人们服务,他们大多在周末还要外出工作,孩子无人看管,我们志愿为孩子们做家教,陪他们学习,跟他们一起玩耍。为这个城市的志愿服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付出自己的汗水,收获了更多的快乐,也有更多的城市责任在我们的肩上。
肩上的不只是要学习好、各方面表现全优,更要成为这个城市的或许只是暂时的公民,并在这个公民的基础之上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为这份城市的责任抬起头颅,挺起腰杆,承负责任感。
我会让自己努力留在这里,但我不知道毕业之后会不会。现在我深切地在心底认同了你;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一丝牵挂在这里,总想看看此刻的你,因为我对你有了归属感;无论在哪里看天气预报,总会计的看看廊坊的此时的天气,即使人不在这里,因为你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我为你付出我的青春,因为我在这里,我有责任。
第四篇:共建和谐家园
共建和谐家园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呼吸着同一丝空气,可是不知道你是否也同样注意到了我们身边或大或小的变化呢?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有所提高,而保护环境的意识却愈加淡薄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为此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马路上有了一只只垃圾桶,可总有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去违反这美好的一切。
近年来,大自然因为人类的破坏和无节制的开发已经给过我们教训了,黄河断流,罗布河干涸,一些大江大河被污染,森林滥砍滥伐……这么多的不良现象都来源于人类对我们赖以生存环境的无知破坏所造成的,由于人们滥砍树木,不注意绿洲,导致植被面积缩小,水土流失严重,一寸土,一片绿正在被人们肆意吞蚀。
每天清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不知你是否看到大街上那些为了美化城市而挥汗如雨的环卫工人们?他们为了城市的美丽而默默无言的付出着,我们又怎么忍去破坏这一切呢?我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看到被人们抛弃的白色垃圾,还有吃剩的果皮、罐头,还有人们随地吐痰,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人们一点也不珍惜清洁工人们的劳动成果,江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有人们吃过后的小吃签,塑料瓶等,就这样,我们的家园失去了应有的美丽。
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就有责任去保护这个城市里的一点一滴,而不是去肆意破坏这原本美好的一切,所以在生活中,像塑料袋等
可以重复利用的化学物品,不要把它扔在地上,更不要把它们埋在土里,不要乱扔垃圾,把垃圾归类好后放在相应的垃圾箱里,变废为宝,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废电池可以把废电池汇集起来,送到生产厂,重新加工,使电池也能够再次为我们做出贡献,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珍惜了资源,多弯腰,当我们弯起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时,心里一种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多做了一件好事,保护了环境。珍惜资源吧,如今我国人口已经接近十四亿,由于人口的剧增,促使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去破坏环境,我们应该多栽树木,不要乱砍伐树木,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刻不容缓的。生活中,我们洗完手后拧紧水龙头,洗手、洗澡、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或浇花,多植树造林,少滥砍滥伐破坏环境。
作为市民,我们应该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节约身边仅有的点点滴滴的资源,让绿色主宰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尽管是一丝一毫的微薄之力,让我们共同去营造和谐家园,共建更美丽的明天。
第五篇:建设和谐家园
建设和谐家园
家乡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家乡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家乡发展的转折点,对家乡更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与安乐》中也这样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的家乡——泉州,一个曾经受过这般苦难的孩子,在经历了种种之后,在竭力抗争了之后,现在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并未吸引到国家的注意。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竟然居于全省地市倒数第二。自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及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很显然的是,泉州地处一个尴尬的位置。作为台湾的近邻,之中台湾海峡的阻隔,严重阻碍了对外发展的便捷通道,但这实际上却是一把双刃剑。于两年前的5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以海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文件更是为泉州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知道,两年的时间很短,只是两个寒暑的轮回;两年的时间很长,足以见证一方水土的巨变。而今在不断努力下,海西建设就像是一座桥梁,为两岸经贸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泉州实现了经济上的巨大飞跃。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足以体现了国家政策的重要性。我的家乡泉州的发展与改变,其实就是社会建设中众多城市发展的一个小缩影。这座城市的变化是由一砖一挖砌起来的,滴滴汗水成就了这个茁壮成长的城市。这是个曾经付出过许多努力的城市,值得我去好好珍惜与付出。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这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热土。
出生于农村的我对于家乡泉州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变化,更是历历在目、感受良深。在童年的印象中,一座座矮矮的平房,一条条坑洼杂草丛生的小道,一个个汗流浃背的农民,充斥着泥土气息的空气,左邻右舍热情的互相串门的情景,这些便构成了过去农村的真实写照。但是,过去的农村已经离我们而去,现在是焕然一新的另一种现代风格了。
家乡的变化,首先体现在道路的改变。这是一条充满回忆的路,它已不再是过去的“山路十八弯”,而是条条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便捷的水泥大路。我还记得那条小时候曾经走过了上千遍的路,那条藏着好多童年回忆的路。还是会怀念当时的它,即使雨天是泥泞不堪的田埂路,晴天是尘土飞扬的黄泥路。而今,走过那条路时已是另外一种感觉了,更多的是回忆,感叹着纯真童年的离开、时代的变迁,是时间改变了它。但我更喜欢它现在的模样,充斥着新时代的气息,它是历史的见证,它与时俱进了。抬头一看是高楼平地起,过去那简陋的土房已不复存在,泥瓦土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一座座洋房换旧屋,而不再是过去的一个房子里面挤着好几家的人。崭新的楼面,高贵的装修,齐全的家具,好似别墅一般的楼房不再只局限于大城市中了。这真的是农村的一大进步。家乡的政策改变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
设„„令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府实行了多项救助补助政策以保障农民生活。百行孝为先,农村老年人补助计划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该政策有效保护了老年人,保障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老人的原则。农村低保户政策提高了低收入户的生活水平,保障了农民生活。农村医保政策保障了农民的健康,以及农民正常的医疗活动。农民耕种的补助政策实施效果良好,更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加大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可喜的是,村内许多企业投产,为我村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的荷包鼓起来了,不再是从前为生计而发愁的脸,而是一个个洋溢着满足感与幸福感的笑脸。与此同时,农村的文化建设被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起来。村里面增设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室,以及在小广场有一系列运动器具以供人们平时的正常运动、还有一些老人在小广场上练太极拳,更甚的是在重要节日中老年人还会来一段秧歌表演„„我们的农村简直活像一个小城市了。尽管家乡在巨变,但回到村里,依旧有种家的温暖。
但是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截然而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则首当其冲,我还记得以前的农村没有汽车的鸣笛声,没有汽车的尾气污染,也没有工厂的废水废气污染。尽管要进步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要用最大的努力把牺牲减到最小。环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已经为我们如今的经济牺牲太多了,我们应当好好保护、好好珍惜它。而且,我们不能失去的是,我们作为农村人那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时代在变,可贵的是我们的农民精神始终不变。
农村的发展就像一面镜子,肯定了社会建设的举措,映射了社会的发展。从农村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并将他们扼杀在摇篮里。在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将环境的保护落到实处。因为在环境被破坏后,要将它恢复到本来面目,几乎已是不可能了。环境保护已是当务之急。
切入正题,如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胡锦涛也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长期赖以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家乡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历史赋予家乡人民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蓬勃发展的泉州,正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满载着走向城市繁荣发展的愿景,扬帆远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政策遍及了中国沿海的每一个城市,它就像春雨般滋润着海西,使泉州的经济蓬勃发展。从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一项项工程,一座座高楼,势不可挡地把泉州推向繁荣昌盛,如火般燃烧的经济发展,驱赶了贫困的寒冷,照亮了泉州老百姓们的心坎。
现在的泉州,它还只是个孩子。这个努力奔跑着的孩子,终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正努力成长着,有一天终会长大的。家乡泉州的和谐社会建设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