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的全诗

时间:2019-05-15 15: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更上一层楼的全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更上一层楼的全诗》。

第一篇:更上一层楼的全诗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更上一层楼”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第二篇:更上一层楼全诗

登鹳雀楼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的更上一层楼更是经典句子,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更上一层楼全诗,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第三篇:更上一层楼的全诗读

导语:“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内容,欢迎阅读。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第四篇:更上一层楼的全诗解释

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不少人都听过,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古诗作品《登鹳雀楼》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注释

1、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2、穷:尽,使达到极点

3、千里目:眼界宽阔

4、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解说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赏析 《登鹳雀楼》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第五篇:《落花》全诗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两句诗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 的内心不平静。诗人以落花喻自己,如同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诗的画面沉重黯淡,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全诗】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乐(今山西永 济)。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 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 身世,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 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我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 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寞无 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 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悲凉比 往日更深几层!前一句叙事,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高台,尤其一个“竟”字,含万端感触。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驻足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他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此联既是写落花,也写客人离 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两 句最具柔情,给人以柔弱怜悯之意。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归去,只留 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其凄凉 无奈之情如清代曲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夜听唱 ‘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

下载更上一层楼的全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更上一层楼的全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灵魂深处全诗

    下雨对我算是好事河堤上散步的人终于走了我的世界清静极了/此时,我与独处狂欢八月的天是我的,地是我的清晨是我的,明亮的河水和鲜艳的旷野是我的八月的提心吊胆和牵肠挂肚也是......

    现代教学更上一层楼

    液晶电子白板助推现代教学更上一层楼 深圳中视同创专业为您介绍: 中视同创介绍:目前全国使用投影机的用户有2000万之多,现在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商务中,短焦投影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

    全诗分四节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 “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

    《鹤联句》全诗

    上霄降灵气,锺此千年禽。幽闲靖节性,孤高伯夷心。颉频紫霄垠,飘颻沧浪浔。岳湛有仙姿,钧韶无俗音。毛滋月华淡,顶粹霞光深。目流泉客泪,翅垂羽人襟。腾汉雪千丈,点溪霜半寻。纤喙砺......

    关于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注释:1、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3、除却:除了,了巫山,别......

    江汉全诗鉴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赏析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

    山中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鉴赏】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首句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

    《饮酒》全诗赏析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品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