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7分)
鲁连台①
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②,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注】
①鲁连台:鲁连,即鲁仲连, 战国时齐人,终生不仕。游赵国时,力斥魏将辛垣衍说服赵国尊秦为帝的主张,促使赵国下决心死拒。秦将获知,退兵五十里。又因信陵君带兵救赵,秦随撤兵而去。赵平原君以重金酬谢,鲁仲连笑辞而去,据传后蹈东海而死。后人在古聊城东筑鲁连台纪念他。
②无秦帝:使秦王不能肆意称帝。
(1)颈联“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试结合全诗简析其意境。(3分)
(2)李白曾有《古风·十》也写鲁仲连,尾联为“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试比较两诗尾联在表现人格精神上的不同。(4分)
答案:
18、(7分)
(1)(3分)【参考答案】此联是诗人登台所见:深秋古战场上,鸿雁飞过,高耸的鲁连台上,飒飒秋风吹过树林。(1分)视野辽远,境界苍茫。(1分)同时,以“古戍”“高台”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悲慨。(1分)
(2)(4分)【参考答案】李白仅以鲁仲连自比,极力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坦荡和洒脱,屈诗写胸怀天下之士从来只在无权无势的平民之中,(2分)赞美了鲁仲连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精神,还讥刺了那些在国家危亡之际蝇营狗苟的达官贵人,写得明快豪爽而又苍茫悲慨,超出了李白风范。(2分)
19、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人道寄奴曾住
(3)长桥卧波不霁何虹
(4)石破天惊逗秋雨
第二篇:狼练习连答案
《狼》蒲松龄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通“只”,只有、仅仅).
二、古今异义: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少:古义:(一会儿)今义:(数量不多)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一种,几何学
三、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3.狼不敢前(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4.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5.意将隧入„„(名词作状语,“从柴草堆中打洞”)6.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
四、一词多义: 1.止 ①止有剩骨:(通“只”,只有)②一狼得骨止:(停止)③止露尻尾:(通“只”,仅仅)④止增笑耳:(通“只”,仅仅)2.以①投以骨:(把)②以刀劈狼首:(用)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用来)④盖以诱敌:(用来)3.其①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代狼的)②场主积薪其中:(代打麦场)③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④一狼洞其中:(代柴草堆)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他的,代屠户的)⑥屠自后断其股:(它的,代狼的)
4.之①复投之:(它,代骨头)②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无实义)③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④数刀毙之:(它,代狼)⑤禽兽之变诈:(结构助词,的)5.乃①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②乃悟前狼假寐:(才)6.意①意暇甚:(神情、态度)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企图,打算)7.敌①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②盖以诱敌:(敌人)
8、前 ①恐前后受其敌:(前面)②狼不敢前:(向前)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的情节可分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
2、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 要 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开端: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3、“ 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可看出狼凶狠的特点。
4、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投以骨。
5、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
6、从“投、复投”等词看出屠户怎样的心理? 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
7、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可以看出狼此时的贪婪凶狠。
8、“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现狼什么性格?狡猾
9、请找出描写屠户心理变化的词语。惧-----大窘-----恐------悟
10、屠夫决定奋起自卫,表现在哪?(原文回答)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1、“顾”“奔倚”“驰”“持”等,表现了屠户什么特征? 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
12、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从中可以看出屠夫机智勇敢且果断的斗争精神。
13、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体现屠夫勇敢机智且细心的特点。
14、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狼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15、这篇蒲松龄的关于屠户杀狼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①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6、写出含狼的成语(至少4个)和俗语(至少2条)。成语: 狼狈为奸:形容人互相勾结做坏事。狼心狗肺:比喻心肠狠毒或忘恩负义。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狼贪虎视: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俗语:前怕狼,后怕虎;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狼披羊皮还是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给羊羔带路最危险。
17、指出下列描写屠户行动的句子体现屠户什么特点? 投以骨(迁就忍让)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奋起反抗)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果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细心)
18、指出下列句子体现狼什么特点?(1)、“ 缀行甚远”(凶狠)(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狡猾)(3)、“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凶狠)
(4)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 寐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阴险狡诈)
第三篇:文言文《李仕鲁》阅读练习及答案(最终版)
李仕鲁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参考答案:
8.B(济:帮助)
9.B
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旬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10.A
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11.文言翻译(10分)
①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
(文意通顺,1分;“于蒋山”,句式1分;“称旨”1分。)
②正要推崇朱氏学问,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
(“推明”也可译作“推出阐明”等:“辟”也可译作“辟除”、“除去”、“去除”等。)
(文意通顺,1分,“推明”、“辟”各1分。)
③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无惑乎”也可译作“难怪”等;“臣言之不如”也可译作“听不进我的话”等。)(“溺”、“无惑”、“言之不入”各1分,文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或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袒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
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元入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分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竞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一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陶家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
于是把原先所设置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康先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手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已。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之,立即毙死于台阶下。
第四篇:《送故人归鲁》阅读练习及答案(模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故人归鲁
韩翃
鲁客多归兴,居人①怅别情。
雨余衫袖冷,风急马蹄轻。
秋草灵光殿②,寒云曲阜城。
知君拜亲后,少妇下机迎。
【注】
①居人:诗人白指。唐代宗永泰元年,韩翃(hong)的幕主为其部落所逐,返回长安,韩翃随之返回长安。闲居将十年,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
②灵光殿:鲁地著名景观,汉景帝鲁恭王所建的宫殿,故址在山东曲阜。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用“多”字,写出了“鲁客”归心之浓重。
B.“雨余”“风急”渲染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环境气氛。
C.“马蹄轻”的“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表现了友人愉悦的心情。
D.颈联写巍巍灵光殿,秋草丛生,茫茫曲阜城,寒云笼盖。
E.颈联和尾联都属于实写,写眼中情景;颈联借景抒情,尾联借事抒情。
15.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C、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C项,“表达了友人愉悦的心情”错,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相悖。E项,“实写”“眼中”错误,应该是“虚写”“想象”)
15.①表达朋友之间的笃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②祝福故人归乡与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③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恰逢送别友人时的怅惘失落之情。(每点2分)
第五篇:12《采蒲台的苇》同步练习及答案
12.采蒲台的苇
caijuyudonglixi
[文笔精华]美文中散步,品尝心灵的鸡汤„„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自主积累]积累中运用,构建知识的殿堂„„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白洋淀()铺床()店铺()冀中()采蒲台().....2.根据拼音写汉字。
cuī()残
shǎng()午
xiǎng()亮
chā()叙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 柔顺:(2)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单纯: 4.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1)“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最好的“苇”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句中的三个“一个”分别指什么?
这句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3)“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
为什么说冻结的血是“坚定”的? 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襄樊市中考题)A.“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作者是唐代王维之手。
B.为了防止贫困生辍学,教育部门做出了免除贫困生学杂费、书本费,并补助生活费。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D.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应该成为我们增强民族自信,重铸辉煌历史的契机。6.填空。(1)《采蒲台的苇》是一篇优美的,运用了 的手法,以 喻,借苇来写白洋淀人民的民族精神、英雄气概。
(2)孙犁,现代作家,原名,河北安平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式的艺术魅力,有短篇小说集《 》、《 》、《采蒲台》,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等。《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3)以孙犁为代表的“ 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 气息和 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 ”之称。[阅读探究]品读中探究,体味语言的蕴籍„„
(一)课内精读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玩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虽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蓝捉鱼用。
我来得早,淤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7.揣摩句子的含义: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8.文章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实结合描写采蒲台的苇。请你用“ ”划出虚写的地方。9.选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采蒲台的苇》前三段写白洋淀的苇,以后写的是英雄,有人说课文写得很散,前三段是多余的,应该去掉,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二)课外拓展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1.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 ?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的作用是 12.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13.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由 到,由 到,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刻画的? 1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理解:
性格:
15.“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中考链接]真题中撷英,把握中考的脉搏„„
(一)阅读链接(江西南昌市中考题)
心中的芦苇 张 弛
(1)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2)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摇撼、摇曳、摇动),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浓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3)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4)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5)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是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6)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消失、弥散、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7)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8)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6.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2)段和第(6)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A处 B处 17.从文中找出与第(5)段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1)(2)18.揣摩下面的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1)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19.请简要概括第(6)段的内容。
20.俗话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而文中作者却热情赞美了芦苇的品性与气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说说你的理解。
(二)新题链接(广东课改区学业水平题)
21.班上准备开展题为“话说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阅读参考资料《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按后面要求做好准备。(6分)
感动中国2004年颁奖词(节选)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1(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2分)人物姓名:
作品名称:<<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4分)
[创新写作]共鸣中挥笔,放飞思想的小鸟„„ 22.模仿孙犁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方法,请你写一写家乡的景物。要求:①景中要有情。②300字左右。
12.采蒲台的苇
1.diàn;pū;pù;jì;pú。2.摧;晌;响;插。3.(1)柔顺:柔软顺从。(2)只是。4.(1)“最好的苇”是指采蒲台勇敢、智慧的革命人民。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2)仇恨是对敌人,爱是对革命队伍,智慧是人民群众的。对采蒲台的革命人民的赞美,赞美他们的爱僧分明、勇敢机智。(3)冻结的血从形上看是凝固的.从神上看凝固的鲜血中饱含英雄的坚定与刚强,是采蒲台革命人民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的最好明证。作者热情地讴歌着这种精神。5.D 点拨:A.主宾搭配不当。去掉“之手”。B.缺少宾语。加上“的规定”。C.语序不当。“受到”提到“全国观众”的前面。6.(1)抒情散文;象征;苇;人。(2)孙树勋;《芦花荡》;《荷花淀》;《铁木前传》;《风云初记》。(3)荷花淀;浪漫主义;乐观主义;诗体小说。7.运用比喻,形象地突出了人和苇的紧密关系。8.“想象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9.从生活的角度写了白洋淀的苇和人的紧密关系。10.不同意。散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苇即是写人,苇即是人,人即是苇。前三段写苇很重要,点明了人和苇的紧密关系,苇塘这一特定环境成了 一种生活环境的象征,成了英雄们成长的土壤,它们和英雄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1.“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12.轻盈、轻快的特点; 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13.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
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14.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自信,自尊。15.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16.摇曳;弥散 17.(1)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2)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18.(1)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芦苇虽处恶劣环境,但却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品行和气节。(2)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却是有思想的,坚韧的。(如果用文中的“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回答也可。)19.“我”在大学时代对芦苇的认识(感悟、理解等)20.作者心中的芦苇象征着人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韧性及坚强,作者赞美心中的芦苇就是赞美心中的理想。21.(1)(2分)参考示例:孙悟空;西游记。(2)(4分)参考示例:孙悟空------他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取经路上,他是师傅的好帮手:“三打白骨精”,他穷追猛打,决不手软;“三借芭蕉扇”,他有勇有谋,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本领高强。他是艺高胆大的神仙传奇,更是血肉丰满的英雄好汉!(从以下几个方面评分: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反映人物的性格;语言通顺;恰当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每个方面1分)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