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配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找搭配规律,认识简单搭配现象中的搭配规律,找出所有的搭配数。首先设计实际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搭配方式,明确每次选一条上衣和一条裤子作为一种搭配,思考有多少种搭配,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提供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搭配方法。
2、在学生探究时,注意通过交流或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依次先选定一种物体再和另一种物体进行搭配,思考每次有多少种搭配,由此启发学生有序地进行思考,体验其中选配的规律,在小组交流。启发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找出搭配方法。
3、学生初步认识规律后,利用教材P51第1、2题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巩固所发现的规律,进一步掌握搭配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现实问题的简单应用巩固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表示找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规律,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找排列方法
4、在学生初步理解排列方法和找排列数的规律的基础上,教材要求学生用符号代替物体,列举出所有排列的结果,了解找规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用符号直观表示发现排列方法的规律。
总之:我以为教学这一内容时应关注三个方面:
1、要注意让学生个体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切勿以教师过多的提示或同伴的回答代替学生自己的“找”;2要注意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检验自己“找”的方法是否合适,找到的规律对不对,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找”,体会“找”法的多样性;3要注意引导他们反思、归纳,体会怎样找规律,怎样根据规律用操作或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找规律、用规律,特别是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篇:找规律搭配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找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标要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分析:
本单元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从简单常见的数学现象中寻找规律的意识得到加强,探索规律时所用方法也日趋成熟、理智,数学活动的经验得到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发展了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学前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规律等。这些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学生探索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提供了知识与方法上的双重支撑。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找规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提供探索活动的基本线索,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按照“选配或排列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讨论和反思中发现规律”的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这样教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用图形表示实物,用字母表示人物,这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符号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2、通过有序搭配,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究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发现。
3、对学生的学习要适时地进行恰当、有效的评价和引导,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水平。
4、本节课以“有效引导下自主探索”为教学策略。
使用教材的构想:通过游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思考,初步感受游戏中事物搭配的规律,然后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用线连一连,从而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出搭配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从感知到领悟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时间过得真快,老师教大家都快一年了吧!大家觉我怎么样?我们相处得怎么样?为了表示我们的友好,咱们来握握手吧,好吗?
谁先来和我握手?(一边握手)我想要和每一位同学都握一次手,我一共要握多少次手?要想正好握满69次手,在握手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不要重复!不要漏掉!)怎样才能确保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板书:按顺序,有条理)你觉得我们按什么样的顺序握比较好?除了让我找同学握手,还可以怎么握?(可以是老师按顺序找学生握,也可以学生按顺序找老师握。)
2、在数学上,我们把握手这一类的问题叫做“搭配问题”(板书:搭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搭配的规律。(板书:搭配的规律)
二、自主探索,找寻规律: 谈话:同学们吃过汉堡吗?想过这里也有数学问题吗?今天就让我们找找这里面所蕴含的数学规律。
1、出示图片:看看有哪些汉堡?(鸡腿汉堡、牛肉汉堡)如果在这两种中间选择一样,有几种选择的方法? 看看有哪些饮料?(橙汁、牛奶、咖啡)
如果在这三样饮料中间选择一样,有几种选择的方法?
2、出示图片:如果想选一个汉堡和一杯饮料组成套餐,又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呢?(先请学生估计一下)
3、是不是6种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卡片亲自动手搭配一下,看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餐?在搭配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怎样才能没有重复和遗漏呢?(板书:有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充分汇报,交流)
相机:他的方法与前一位同学有什么不同?
5、你觉得他介绍的怎样?好在哪里? 小结:搭配的时候要有序的进行。
小结:同学们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先选择汉堡,每个汉堡可以搭配3款饮料,就是两个3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先选择饮料,每款饮料可以搭配2个汉堡,就是三个2,也是6种搭配方法。
6、如果不用卡片摆,你能用自己符号表示出你的搭配方法吗?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师肯定正确的方法。(用字母,图形,数字代替)
7、小结:你们想的方法都不错。书上采用的就是其中一种方法:画图。提问:两个圆形表示什么?三个梯形呢?你能用这样的图形符号通过连线表示出你的搭配方法吗?
汇报搭配方法。
8、同学介绍了两种连线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以后我们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先选定一种物体和另外一个物体进行有序的搭配。
9、假如,汉堡的种类变成3种,又有几种搭配方法呢?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饮料的种类变成2种呢?
10、搭配的方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同学列算式,请他说说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自由观察、思考、选择,用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等形式对有几种搭配方法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在相互启发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得出共有六种搭配方法,通过不同搭配方法的比较,感悟有序搭配的好处,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精神。在方法、练习上,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线路问题。
(1)这是我们上次春游的路线图(演示),仔细观察,再想一想,从学校经过大南门到体育馆共有多少条路线?(PPT)
(2)学生交流:(8条)你能来有序地指一指是哪八条路线吗?(学生指路线)这么多的路线可以走,选哪一条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3)小结:有时,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设计意图: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请学生帮助设计行走路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表述具体路线有困难,自然而然想到用符号帮忙。既巩固了有序思考的方法,又渗透符号在数学中的作用,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变化,体会总结搭配规律。
(1)师:为了表扬和鼓励“数学小能手”,老师去买了一些奖品。(演示奖品)如果从奖品中任选1枝笔和1张书签,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PPT)
(2)师:如果有10种搭配方法,你认为笔和书签可以各买多少?(学生交流)
小结:通过刚才的这些变化,你发现搭配的方法数与什么有关?(与笔和书签的数量有关)那笔和书签的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笔的数量与书签数量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
(3)揭示课题:一种事物的数量与另一种事物的数量相乘所得的积就是两种事物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搭配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从实物图形到数学建模来解决问题,通过变式对比练习,强化学生对搭配规律的理解。从中找到事物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运用
1.思考一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有关搭配的问题?
2.生活中搭配的现象可真多,饮食的搭配可以让我们吃的更好、更有营养;服饰的搭配可以让我们显得更美、更有精神。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服饰的搭配,做一次小小服装设计师。(演示书本51页第2题)
设计意图:服饰的搭配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对上装与裙子、上装与裤子的搭配方法的探究,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再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真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五、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讲述:古时候,齐国的齐威王和他的大将田忌,都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们约定要进行一次赛马比赛。于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比赛的第一场:齐王的上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比,结果田忌输了。第二场齐王的中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比,结果田忌又输了。第三场齐王的下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比,田忌还是输了。田忌非常伤心。这时,一个伟大的军事家——田忌的好朋友孙膑帮助田忌反败为胜!提问:小朋友你们也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搭配知识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 小组讨论为田忌选择最有利的搭配方法如下图: 齐王田忌
第一场上————下(输)第二场中————上(赢)第三场下————中(赢)(结果田忌以2比1取胜)
延伸:师:
1、为什么同样的马,同样的赛场,结果会截然不同呢?
2、你能找到取胜的规律吗?我们今天也学习了搭配的规律,如果任选齐威王的一匹马和田忌的马搭配比赛,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哪9种?(学生交流——口述回答——演示)
(学生感悟、体验到搭配中有科学,合理,巧妙地搭配。)
六、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想问题要有序思考、乘积即搭配方法)师:希望大家能把我们学的有关于搭配的知识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板书设计:
配一配 搭 方法
连一连 配
算一算 的 按顺序
规 注意
律 有条理 教学反思:
第三篇:《搭配的规律》
让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于《搭配的规律》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高淳县固城小学 侯仁平
[案例背景]:
《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因为笔者最近参加县级赛课执教了这一内容,在这次活动中感触颇多、收获颇丰,一是真正体验了“教学相长”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把握了学习的本质,因此选择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段记录下来,以拓展课堂学习的时空,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内涵。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场白,为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点
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先简单地自我介绍,接着联系所在学校的特色,借题发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原因之一,老师可以认识这么多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原因之二,在这个讲台上,曾经站过老师最崇拜的两个偶像——一位是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张齐华老师,另一位是我们县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赵三多老师,其中赵三多是我曾经的同学、现在的同事,但他们现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偶像。因为他们都具有刻苦求学、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共聚一堂的理由吗?今天不管赛课的结果如何,我都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努力了!”。
学生静静地听,若有所思。
师:光顾着自我表白,现在要上课了,老师也准备一下,先把外衣脱了,找一找家的感觉。
学生笑。
师:再把手机关了,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同学们也准备好了吧? 生:好了。
师:好,开始上课。„„
[反思]: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任务,但知识传播需要情感的投入,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无法深入人心的,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有效地发展。这样一个抒情的开场白,能带给学生的绝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它可以为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指明努力的方向。因为老师就是一个最好的示范,老师也在学,老师也有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片段二:抛砖引玉,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闸
在学生经历直观操作,理解“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搭配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操作,用符号或图形等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地思考。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实物图片的操作,并找到了有序搭配的方法。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吗?
生1: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生2: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生3: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师了解、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介绍。突然,有学生惊奇于自己的发现,举手发言。
生4:老师,我发现了比图形、字母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师略停顿,故作惊讶:啊?说说看!
生4:我发现,只要用一个算式就能将刚才所有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也就是2×3=6。
学生中有少数好像看懂的,作点头状;还有大部分好像不太明白,茫茫然。师顺水推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用算式表示确实更简单了,只不过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还是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你的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生5:我发现了,算式里的2可以表示两件上衣,3可以表示3条裤子,因为1件上衣有3种搭配方法,2件上衣就有2个3,二三得六。
师:说得真棒!想一想,你还能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生6:3×2=6。生7:2+2+2=6。生8:3+3=6。生9:3×1=3,3×1=3,3×2=6。
师相机板书,师:都能看懂吗?能说说这些算式的意思吗? 学生思考、回答。„„
师:其实这些算式都可以用2×3=6或3×2=6来表示。现在如果有3件上衣和3条裤子,想一想应该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生:3×3=9。师:理由呢?
生10:因为2件上衣已经有2个3,3件上衣再加1个3,也就是3个3,三三得九。
师:那如果是4件上衣和3条裤子呢? 生:4×3=12。
师:5件上衣和3条裤子呢? 生:5×3=15。
师:好像越来越有感觉了。想自己编几道吗?同桌互相出几道看看,你编我答。
学生互相编题、答题。师:像这样的题目能编完吗? 生:不能。
师:那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
生11:只要把上衣的件数乘裤子的条数就等于所有搭配的方法。
师:是这样吗?如果有200件上衣和300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 生:600种。
师:现在你们是用实物搭配,或者图形表示,还是„„ 生:用算式计算。
师:看样子找到了规律,一切问题都很简单了。
[反思]:“神奇教师”孙维刚说:“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使他们形成联想,总是从心底油然而生,让那繁花似锦的知识在孩子的八方联系中浑然一体,乃至‘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使孩子们的思维总是处在浮想联翩、思如潮涌的状态之中。”多么美好的境界!毋庸置疑,数学教育是关于思维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上述片段中,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是由于内在的需要,而学习规律的价值就在于让思维更敏捷,让生活更简单。
片段三:设身处地,数学也有人情味
练习设计第2题,小明出游路线的搭配。(对教材略有改动,将题目每一段中的一条曲线改成一条线段)师:同学们,这道题比上一题复杂一些,建议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通过读题弄清题目意思。
学生齐读题目。
师:小明从家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 生:8条。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4=8。
师:你能在图中指出是哪8条路线吗? 生指一指,教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走?为什么? 生2:走直的路线。师:用数学的语言怎么说? 生2:线段的长度比曲线短。师:这句话完整吗? 生3:应加上“两点之间”。
师:补充得很好!数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法,但我们还是需要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反思]:一道练习题有多大价值?如果只是一味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只会厌倦、疲劳,学习热情逐渐低靡。“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走?”这一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拉入情境中,眼中的数学问题不就是生活实际问题吗?数学原来这样近、这样亲。这时的搭配练习已经超越了题目本身,因为它已承载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
[案例分析]:
让我们从终点回到起点,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吗?怎样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练习设计的精当上,我们是否思考:学生是怎样想的?他们更在意什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
一、以人为本,彰显教学真义。
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是指学生,还应该有教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而正是教师的不断发展、提高,才能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课中,教师不仅在教学书本知识,更将自身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刻苦求学、不断进取、自我完善。
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无序到有序、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简单的表示方式,直至上升到数学规律。通过教师的设问——“如果有200件上衣和300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迫使”学生将规律显性化,用以往的实物图片、图形符号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了,规律的应用是迫于内在的需要,数学原来很有用!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设计在关注知识方法的同时,更有情感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凸显数学的亲和力,数学也有人情味!
二、点燃思维,渗透思想方法。
无论是课改前后,笔者一直坚信数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学生进入课堂,就像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一辆等待发动的汽车。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教师给学生的钥匙是什么?在本课中,这钥匙是指一个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是一次有意义的操作,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次互动,是在学生经历、体验后的惊喜发现!因为有了这些,才刺激、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花。
“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吗?”简单就是问题的核心,在追求简单表示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地抽象,寻找搭配现象的规律。
学生互相编题、答题,是由归纳到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感性经验逐渐丰富,而规律也随之显现出来。
练习中,安排了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小明有一些衬衣和裤子,现在已知他有15种衬衣和裤子搭配的方法,猜一猜小明可能有几件衬衣和几条裤子?由果索因,逆向思维,学生对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思维水平得到有效发展。
再回起点,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但教师和学生已有了生命的体验、成长的喜悦!
第四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1、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进行指导,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困难,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有一些困难,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
2、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的时候,学生不同的`解决思路放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有趣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时候,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走的。
3、运用方法,引申练习。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的交流和全班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从配餐的知识迁移到走路有一些困难,但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时候也解决了此问题,特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展示自己是怎么走路的时候都是都非常有顺序的,我在学校和少年宫之间又增加了一条路,叫做F路,问题是这个时候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是3×3=9,学生还解释为什么是9条路。
总之,这节课我先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紧密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积极的参与研究与学习,教师注意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2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分发教具使学生感知做事情的要有有序的思考意识,然后引入晴晴这位新朋友,用晴晴的口吻进行提问,使情境贯穿始终。结合本课的线索进行选材,如:穿什么衣服、配餐、打开儿童乐园的密码门、行走路线、照相的搭配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用“晴晴要去儿童乐园,想衣服要穿漂亮些,请大家给他提一些建议”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衣服搭配)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连一连(配餐)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从搭配上衣和下装开始,是本节课的第一次操作。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形容为“学困生”的同学,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乐”起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搭配中的学问”中设计了许多有趣的“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实验,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有趣的操作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
(三)动手操作,让学生“活”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没有做,学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内容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事物,在头脑中产生表象,以动促思,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
(四)动手操作,让学生“富”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会产生价值。这产生价值的过程,正是难能可贵的创造过程”。而俗语也说的好“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可见,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做如下总结:
(一)整节课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二)个人的基本素养还有待提高,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准确的用语言提出学习要求,正确的使用评价语言,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方面,做的不够好。
(三)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在课堂上能果断的放弃课件,但是在时间的调控上,做的不够好。所以,整节课下来超时了,少做了一道深入练习,导致课堂上没有呈现用乘法原理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已经有所渗透,在巡视中,已经有学生能用乘法原理去解决问题,但是,并没有在全班的交流中呈现,这不可避免的是教师的不足之处。
(四)关注学生的这方面,教师做的还不够。课件临时出错,课堂上发生变化,学生用好奇的眼神关注大屏幕,教师没有及时关注,所以,导致教学超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4
5月29日我参加了我校数学学科的赛课。我讲授的是数学广角的《搭配中的学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经历了两种不同事物的搭配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符号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前我录制了微视频,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课上通过学生自学汇报,再发现总结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最后是练习巩固。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对搭配的方法掌握也较好。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初次尝试课前微视频的学习,学生的参与度高,回顾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我觉得,应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微视频的录制中,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还需具体明确。例如:在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搭配的,还应布置想一想怎样写算式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应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指名汇报。通过学生的交流,更加了解搭配的方法,为搭配方法的总结奠定基础。
3、练习题的设计还需多样化,拓展的练习处理有些匆忙。
4、学生语言的表达还需加强。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考的方法,学到了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的逆行学生此方面的培养。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5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把教学内容的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的题目整理成一个聪聪过生日的情景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广角”教学,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又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点心的搭配、路线的选择等,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设计旅游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拿不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要引导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考虑算法。如果这样应该将排列与组合分成两课时来上。但这样难度提高了不少,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三、如何照顾后进生。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优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尤其是象数学广角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来探讨。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6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五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解密码锁问题、路线选择问题、拍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提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小红想打扮得漂亮些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整天的活动为线索,巧妙地设计了帮小红搭配衣服、吃早餐、开密码门、选择路线、及拍照等五个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融入整节课的.教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我将认识服饰搭配、配餐、路线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等活动中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操作、方法多样,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从而充分领悟到: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拍照等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7
《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二是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三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9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乘法原理,于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顺序,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难点,从多方面想办法:
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把教学内容的例题、课后练习的题目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搭配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线中,使学生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有趣,又处处增长知识。学生不仅玩得高兴,而且也学得开心。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早餐的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然后拓展延伸,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搭配的情况?再让学生进行词语搭配,了解在语文学科中也有搭配得情况。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明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到黑板上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说说你觉得那种摆法比较好?好在哪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到有顺序的进行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生在路线的搭配时,没能把搭配的知识迁移到走路,对于一段路和一条路线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不能正确的找到所有的路线,这一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二、如何灵活驾驭课堂。
特别是操作课或者活动课,课堂很热闹,很多学生急着演示、发言,语言表达能力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不小心被学生牵制住了,因为太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所以拖延了时间。
三、课堂学生讨论演示的必要性和如何生成。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的现象的处理,还存在着不足。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0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1、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第五篇:《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盒饭中心”开业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成功之处: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在这一课中围绕“开心盒饭中心”星期
一、星期
三、星期五,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更多搭配中的学问,我还设计了“搭配服装”“搭配路线”两个活动,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开心盒饭中心”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情境的创设上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关注的情境出发,允许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不强求统一,只要方法合理,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新的数学教学课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反思《《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在组织学生搭配星期三的菜时,我引导学生用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把配菜的方法记录下来。可在巡视学生活动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拿着学具卡片兴冲冲地对组长说:“我喜欢牛排和豆腐。”然后就让组长记录。可能是由于老师前面的问题“你想买什么菜?”的影响。她忽略了“星期三一共有多少种配菜方法?”这个问题。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课堂教学,虽然我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指正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