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瓜成熟时想起土地保美文摘抄
西瓜成熟的季节,吴小丁想起了老家吴村的土地保。
土地保曾经当了十年的村委会主任。以前,吴村是个纯粹的传统村落,农田里除了水稻,几乎不种别的,人们在田里一年忙到头,也就是勉强糊口,别的就不指望了。后来,沿海一带的经济活跃起来了,不管孔雀还是麻雀都纷纷“东南飞”,几年功夫,村里那些肥得流油的田地,居然不再受到大家的青睐,甚至大片大片地抛荒。
土地保也曾经加入了南下的大部队,而且干得不错,工资年年看涨。可是,他这个人恋乡情结太重,有了点积蓄之后,突发奇想,回老家参加村委会主任竞选,还给他选上了。
土地保是有备而来的。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后,立即把自己的“施政思路”付诸行动,把村里抛荒的良田集中起来,发展西瓜产业。
吴村以前当然也有人种瓜,但那是零星种植,属于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层次。现在,土地保把在沿海学到的一套搬回老家,引进了新品种,组建了合作社,发誓把西瓜产业做成村里的甜蜜事业。
吴小丁听村里人说过,为了把吴村西瓜的影响打出去,土地保把第一批西瓜当作礼品,往乡里送,往县里送,甚至往市里送。大热天,土地保带着西瓜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开着小四轮进城,按照事先准备的名单,一户户敲门。记不清楚赔了多少次笑脸,也记不清楚背着沉重的编织袋爬了多少层楼,反正,一趟下来,连这些习惯了重体力活的汉子也喊吃不消了。接受西瓜的人,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热情相迎,还招呼喝杯水;有的客套一番,连说“下不为例”;也有的表情冷漠,好像欠了他家的米还给他家的是糠,让人怀疑是不是这次来晚了或是送少了。最郁闷的是,有一回,扛了两袋瓜给县里某单位的一位领导,一口气爬上七八层楼,累得腿肚子直打抖,敲开门刚把东西放下,谁知领导一看是西瓜,马上变了脸,勒令他们搬下去。事后才弄清楚,领导一家人都是糖尿病,根本不能吃瓜,看到了这东西就烦。
在土地保的苦心经营下,吴村的西瓜这几年在外面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单位都把它当作夏季消暑的福利发给职工,或者当作礼品送给客人或上级部门。西瓜成了“贡品”,这价格,当然不同寻常了。乡下人也懂得了产品的包装艺术,西瓜再往外送,已不再用那土里巴叽的编织袋,而是用那印上了地理标志、电话号码等等的专用纸箱。吴小丁在市里任职,也算是吴村走出的知名人士,每年夏秋季节回吴村探亲,土地保都要特意挑选几个纸箱的西瓜让他带回市里。
近水楼台先得月,西瓜当然也成了乡政府的重要接待物品。乡里几乎天天都有上面来的人,西瓜上市的这几个月,乡政府便几乎天天都要来取瓜,一车一车的。乡里的干部消暑,也发吴村的西瓜。每年夏秋季节走访有关部门,当然更是少不了送上小有名气的吴村西瓜。一年下来,乡里消费西瓜不少,算起来还真是一笔很大的数。
也有烦恼事。因为名气越来越大,来这里的人,看到水灵灵的吴村西瓜,都想吃不了还要兜着走。有一些客人,不用他们开口,村里或者乡里自然会准备好的。还有一些,却可能在有意无意中被村里或乡里忽略了。不用说,你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得罪了一些人。百密一疏,就算土地保精明过人,也难免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啊。
吴小丁印象中,吴村西瓜打出名气之后,土地保每年还会来市里给固定的人群送瓜。这些人,多是吴村走出去的乡贤,有着先天性的地缘亲缘。人就是这样,起初一两次,大家心里都满怀感谢之情,市里的老乡聚会,总是少不了聊起老家的村委会主任土地保,对他的为人处世赞不绝口。时间久了,七八年下来,大家对这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认为理所当然。毕竟,不就是几个西瓜嘛,也不是多大的事。说不定,哪一天心情不好时,还对没选准时机前来送瓜的土地保心生厌烦呢。
吴小丁在西瓜成熟的季节想起土地保,其实是最近两年的事。两年前,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土地保与合作社的同仁们闹起了矛盾,吴村的西瓜,也就不再主动敲响县里、市里这些乡贤们的家门。市场上的西瓜多的是,它们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城里的人们,其实并不会刻意询问它们的出处,随便挑一个便是了。只有吴小丁,每每看到不知产自何地的西瓜,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著名的吴村西瓜,想起送瓜的老乡土地保。
第二篇:需要时才被想起的美文摘抄
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忽然约我喝茶,向我大叹苦经。
他觉得自己很失败,虽然自己喜欢交际,朋友很多,可是,大多数朋友都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才想起他。他举了个例子,一个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有一天突然打电话给他。听出朋友的声音,他很激动。双方寒暄了几句,对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明了用意,原来是有事要请他帮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没几天,他就将朋友托付的事办妥了。
我说,这是好事啊,帮人一忙,多开心啊!他点点头,能帮上朋友的忙,自己当然非常乐意。但是,这件事后,朋友再次如人间蒸发,没了消息。他说,需要他帮忙时朋友才想起他,这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我安慰他,也许是平时大家都忙于生计,也可能是大家担心打扰了你,所以才没联系吧。他犹豫地点点头,又摇摇头。
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难过地说,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我的孩子,他似乎也只有在需要我的时候才想起我。他有点激动地说,孩子结婚之后很少给家里打电话,每年也只回家一趟。前几天,这小子忽然打电话来,让我和他妈赶紧去他那儿。起初我还以为是孩子终于想我们了,谁知是他和儿媳妇都要上班,孩子没人带,想让我们去帮他带小孩。
听了朋友的话,我乐了,对他说,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你,这恰恰说明,关键的时候,在他们心中你很重要很值得信赖啊!换一个角度来看,被人需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朋友不吱声了。
我笑着问他,你怎么突然想起了我?朋友讪笑,朋友圈里,你是个特别善于倾听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你,就是想和你唠唠嗑。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谢谢你,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首先想到我。
第三篇:酒热时想起你美文
瓷酒壶,我用热水烫了一壶热酒。小时候记得你经常冬天在吃晚饭时烫上一壶然后倒入小盅,三个小盅一两,可以倒七八个,慢慢地喝着,有的时候自己喝,有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喝,我在旁边坐着,看你们高兴的聊着天地今古。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平淡淡;这样的日子,花开花落,燕来燕去,反反复复,后来懂得平淡反复就是生活,平淡反复就是人生!
白馒头,小时候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记得你蒸的馒头很白很发,嚼在嘴里,有种麦芽糖甜甜的味道,幸福快乐!
你做饭很是有一套,无论是蒸馒头、包包子,还是炒菜、熬菜都做的有滋有味,菜汤最爱喝菠菜豆腐鸡蛋汤,出锅时加点香油,味道美,每次都得喝上两大碗,撑个歪肚。
如今的我,也成了小时候你在我面前的模样;如今的我,总是找不回在你身边看你喝酒时的温馨,独在异乡独饮时最甚!
刚才我含着泪闭了一会眼,想了下:你的肉体已经安息,灵魂去了快乐的地方,最近两年,你总是唉声叹气,偶尔梦见村里已逝去的老少爷们。我回家时你有和我说不完的话语,我劝慰着:“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平均寿命都七八十岁,爷爷都活了九十岁,你别想太多,肯定能活个八九十岁的!”你说:“小忠,赶上你爷爷还得活25年,啥时候能到啊?!”当时我感到你可能生活的自信心不足,就尽可能带你去周边和远方游游,说些宽慰的话,帮你增加生活的自信和乐趣!然而你还是在今年的初冬里走了,走的那么突然和紧张!你生前每次和我打电话,你总是让我保重身体,我说:爸你也保重身体,平安一路!
第四篇:道德成熟的特征美文摘抄
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课堂上,教授讲到作为一个道德成熟的人需要具备六个特征:
1、尊重人的尊严。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尊重所有人的价值和权利;杜绝欺骗和不诚实;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良心的自由;能与不同意见者共事;克制有偏见的行为。
2、关心他人的利益。这也包括以下内容: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热爱自己的祖国;追求社会正义;助人为乐;努力帮助他人在道德上成熟起来。
3、把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控、勤勉、公平、和善、诚实和谦恭;履行社会的职责;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培养自尊。
4、正直的人格。具体包括:勤勉实践;坚持道德原则;具有道德勇气;懂得何时让步及何时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所作出的选择负责。
5、对道德选择作出反应。具体包括:意识到现实中的道德问题;能够应用道德原则作出道德判断;能够考虑到各种决定的后果;关注社会和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重要的道德问题。
6、寻求和平地解决冲突。其中包括:努力寻求个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和平解决;避免身体和语言方面的侵犯;认真地听取他人的意见;鼓励其他人的参与;为和平而工作。
由此看来,不同文化对于道德成熟的理解都是相似的,这里既有公共领域的道德要求,也有对个人品格的希望,既体现出公正,也强调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怀。
第五篇:人到六十才成熟美文摘抄
六十岁后闲下来,有时间胡思乱想了。也可能是地位变了,突然开窍,以前不太明白的道理,现在一下子想通了;以前看得很重的东西,现在一下子看轻了。于是,生出许多感悟。
六十岁是当爷爷奶奶的年纪了,不管当没当上,都得有点当爷爷奶奶的“范儿”,脸上宜带着慈祥、宽厚的笑容,说话宜语重心长,略带沧桑之感,走路当四平八稳,慢条斯理,有长者之风。但千万别倚老卖老,须知,古董老了才值钱。
虽未必真的德高望重,但毕竟有些资格,干什么事都要稳重妥当些,想得周到些。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要从脑子里过一过。要不然咋给人家吹牛,“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以前是工作为重点,往后享受生活是主旋律,该玩就玩,该歇就歇;以前要努力掌握工作的本事,往后要学会玩出技巧,玩出花样,玩出欢愉;以前净琢磨人际关系,往后要熟谙养生之术,健康才是王道。
所谓“事业”,基本上都要画句号了。当然也有例外。张中行七十岁后才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妙语惊人;姜子牙八十岁方出仕周相,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季羡林年过九旬还著述不断,屡有新解……但别忘了他们均为人中龙凤,你我未必能学得了,还是洗洗睡吧。
六十岁的人,得有点胸襟了。以前的恩怨,让一阵风吹了,伤害你的人,对不起你的人,就宽恕他吧。鲁迅固然有“一个也不宽恕”的决绝,那是他五十六岁走得太早,要是活到花甲,指不定他会是另外的态度呢。毕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也是他的名言。
还会变得很爱怀旧,动不动“我年轻那会儿”“我二十多岁时候”,也不管人家是否爱听,有时甚至还动过写个回忆录的念头。老婆孩子便嘲笑,你也不是名人、高官,只怕写出来白送都没人要。
人到六十,筋骨衰退,再不能参加那些费劲拼力的活动了,不服老不行。廉颇、黄忠之老将出马,只是个例,且传奇色彩太浓;而大伙都特别爱引用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实曹孟德发此豪言时,不过才五十来岁。
还有一条,这把年纪,虽然仍有爱美之心,但“力比多”已所剩无几,看美女的眼神就不能那么紧盯不放了,免得人家骂你为老不尊。除非你有钱谦益的牛皮与伪装,有默多克的魅力与财富,有杨振宁的才华和声望。
以六十为起点,重新规划生活,好好活着,前边如果没有“朝阳似火”,那就争取后边来个“夕阳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