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寒区域农业科技普及的重要性农科论文
基本概况
近3年油菜、马铃薯、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690、33255、3420kg/hm2。在农业生产中油菜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9%,主导产业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72.7%,占年总收入的27%。其他非农产业主要以外出打工的第三产业为主,全村年劳务输出384人,20××年村总收入186.9万元中,第三产业约占69%。该村是县农技部门的杂交春油菜种植推广示范点,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农机部门的旱作沟播、保护性耕作示范村,2009年成立了湟中县第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接受访谈的农民共33人。从身份看,村干部2人,群众31人;从性别上看,30名男性,3名女性;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3人,41~50岁12人,51~60岁16人,61岁以上2人;从家庭劳力结构和收入结构中看,这些人均为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从种植结构看,有30户农民从事油菜种植,占受访农户的91%,符合该村主导产业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在油菜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受访户都选用了由农技部门推广的抗寒、生育期短、高产的优良杂交春油菜青杂4号等当地主推品种。种植方式上,大部分农户应用农机部门推广的旱作沟播技术,但也有部分农户由于农机具数量少,跟不上春播的需求,依然采用人工撒播,致使作物田间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后期倒伏严重、产量不高。病、虫危害是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农药使用上,由于农民难以判别农药的真假,加之科技知识欠缺和思想上的不重视,未深入了解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用药技术缺陷很大,油菜病、虫危害严重,导致油菜大幅度减产。在肥料使用上,农户尚不清楚土壤的肥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多,大都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施肥。人工收获费工费力、产量损失严重,目前运用的小麦收获机不适于进行油菜收获,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小商小贩到家门口收购。调研分析发现,该村在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户之间油菜产量高低明显,收入差异大。据农户反映,20××年全村平均油菜产量在1500~3150kg/hm2,最高的单产达4275kg/hm2;
二是对油菜生产规范化种植技术掌握不精,粗放管理;
三是油菜收获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不够;四是对油菜产业发展趋向不了解,对自己生产的油菜品质认识不清,缺乏品牌意识。
油菜产业科技服务满意度评价分析
接受访谈的农民对发展油菜生产中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资供应、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的满意度最高,对农技人员服务程度较满意,对油菜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信息、合作社带动等方面满意度低。农民反映最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油菜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技人员适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
二是增加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机械的数量;
三是在农技、农资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是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拓宽油菜籽销售渠道,提高油菜销售价格。
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培训状况分析
农民受训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是集中培训。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每年在村里举办1~2次1~2d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机技术部门3~5年在冬季举办1次10~15d的农机技术员培训班;农资部门为推销农资产品每年举办1~2次0.5d的培训。
二是田间地头培训。农机部门每年在春播、秋收季节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分别举办1次1~2d的培训;农技部门在田间管理期间,到田间地头举办1~2次1~2d的病虫害防治培训。
三是农民自己到农资供应销售点咨询农资知识。
四是外出观摩学习。
有关涉农部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其他科技先进县或乡镇进行观摩学习。从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是造成高海拔地区高寒山区油菜产业发展的“短板”。
一是农民接受同项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少。据调查反映,村民1年内平均接受同项次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最多3次。
二是培训对象选择不准。科技培训工作一般在冬季的农闲时间进行,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学员是外出打工回家的青年农民,但随着开春以后青年农民陆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真正参加春油菜生产特别是进行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劳动力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造成科技培训与种植生产的脱节。
三是培训与需求结合不紧密。据农户反映,县、乡技术部门组织的集中科技培训主要是以书本上的理论技术为主,与具体生产操作比较脱节。普遍反映学时懂了,用时忘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不多。
四是对需要和接收的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农资销售网络或商贩处获得,信息可靠性、时效性无保证。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需求与启示
按照“一村一品一校”的农业科技办学模式,围绕以下5个方面在村级建设农民田间技术学校。
一是提高学员科技意识。讲授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农业高效安全种植技术。
二是提升学员主动意识。学会与相关部门、机构的联系技巧,学会主动搜寻科技技术信息。
三是畅通技术服务和信息发布渠道,方便科技服务部门对农民及时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和答疑解惑,方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供需信息。
四是培养农村专业技术能手和乡土专家,依靠身边的能手和专家进行带动,给农民传经送宝贵经验。
五是以点带面,以面辐射,带动和促进全村乃至整个地区油菜产业的发展。
六是各有关涉农部门间相互协调和配合,积极推进春油菜这一当地主导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发挥农业部门的人力科技资源优势,组织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术需求对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二是发挥好农业科技相关政策性扶持和奖励,使更多农户享受农业科技惠农政策,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等;
三是通过科技入户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其技术传播和示范能力。种子、农资部门增加和扩大优良新品种、新农药的供应网点和供应范围,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和高效、广谱、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新农药、新技术;农机部门增加油菜机械化播种、收获机具的保有量和按时到位及其技术应用;农技推广部门组织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综合节水、植保、田间管理等配套技术,以提高高寒山区油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篇:农业科技创新思维农科论文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20年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发布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9年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发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发布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发布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篇: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1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1.1制定收集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什么材料需要上报归档。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强化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1.2定时收集信息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2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转变[6],档案的形式也由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给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档案的保存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1将农业科技信息数字化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有效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以纸质物的形式存在,存放这些资料需要很大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录入、扫描图形图表等一系列工作,把纸质文本转化成数字存放于磁性材料、光盘和硬盘等载体上,除了可以大量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送这些资料,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2.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
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农业科技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档案收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可以把传统纸档案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档案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也有利于科研人员通过搜索关键字迅速准确获取信息,不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成效,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加速了科研发展进程。
2.3配备现代化设备
档案数字化目前用得最多、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扫描法是将原始档案文件放在扫描仪平板上,通过扫描仪把文书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形输人计算机,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8]。扫描仪的分辨率参数、亮度参数、扫描速度都影响到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因此配备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扫描仪对于档案数字化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化后存入数据库中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这就要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这个平台。
3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大力的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有: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等。在信息化时代里,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
3.1建立查询检索系统
科研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通过建设国家档案目录信息网,全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检索。
3.2制定合理利用制度
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因此,许多档案具有机密性。正确处理科技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划分档案开放与限制利用范围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保密和提供利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密级,保密档案可适时解密。严格控制高机密性档案的使用范围,设定合理的档案的外借制度。建立催还制度,加速档案周转。
3.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的实质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是根据信息可以扩展和浓缩的原理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把散存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或分类,以便及时、有效地向利用者提供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档案信息。
显而易见,编研工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科技信息,但是这要求参与编研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编研工作涉及的信息量大,因此工作量巨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把档案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被论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探索农科的论文
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培训,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更新,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促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1加强科技示范户的建设和管理
科技示范户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农村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培养一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充分发挥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参观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能够长期依托示范户开展农业试验、示范,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的问题。201x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该项目是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重要项目,技术指导员挂村包户指导生产,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将使呼和浩特市的农技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2强化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着力发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增加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升推广服务水平。选择当地有一定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农民,通过农业技术部门技能培训,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由乡镇(村委会)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乡镇统一管理。村级农民技术员里联农户、外联农业技术部门,了解本地情况,有人际关系,容易开展工作。
3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入户到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作为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全国,是农业部着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广的重点工作。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节能减排发挥了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积极作用。改变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深入推进配方肥应用到户,供肥企业应积极采取主动对策:
(1)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直接对接,订单生产。农企对接,促进配方肥推广应用。
(2)积极构建基层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络,拓宽供应渠道。
(3)创新合作机制,协同推进配方施肥普及到户到田。
农民的需求是农民专业化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配方肥生产企业应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统供、统施,帮助农民施肥到田。农资销售与农技推广相结合(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促进科技成果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
4建立科技示范场
把试验示范基地搬到农田,直接面向农民,做给农民看,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农民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好处,就容易接受。建立科技示范场:一方面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和推广应用有了稳固的平台;另一方面推进了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篇: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理念研究农科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就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舒尔茨[1]指出科技投入是农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国内一些学者对农业科技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梅芸[2]等研究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出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汪博兴[3]就农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不断加大财政农业科技投入,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将为笔者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笔者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定量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的关系,旨在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
1.2指标选取笔者以农牧渔业总产值(记为A,单位:亿元)作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以财政对于农业科技投入费用(记为B1,单位:亿元)、农业科技人才数量(记为B2,单位:人)、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记为B3,单位:件)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农牧渔业总产值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农业生产的水平,因此,以此作为衡量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民收入水平的最直接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全面综合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代表国家财政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支出,是农业科技财力方面的指标;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代表农业科技队伍的规模,反映农业科技人力投入;农林牧渔业专利授权量能够直接体现出农业科技的产出水平。因此,用这3个指标就能够表示出我国农业科技的总体发展水平。
1.3研究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灰色关联动态分析的建模步骤
2.1.1建立原始数列的因变量参考数列和自变量比较数列。(公式略)
2.1.2将原始序列进行无量纲处理。这是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便于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运用初始化法,均值化法等进行,计算公式分别是(公式略)
2.1.3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个子序列差的绝对值,找出最大差和最小差。(公式略)
2.1.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略)
2.1.5计算灰色关联度。要求得总的关联度,需要考虑到不同的观测点在总体观测中的重要性程度,因此需要确定各个点的权重。一般情况下,采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灰色关联度。r0i=1/n騨k=1r0i(k),r0i表示数列x0与数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
2.1.6关联度排序。根据r0i的大小进行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根据经验,当λ=0.5时,关联度大于0.6便认为关联性显着[4-6]。
2.2灰色关联度分析
2.2.1计算序列初值。计算得到序列初值结果。
2.2.3计算极差。从表3可以看出,最大差=0.987,最小差=0。
2.2.4计算关联系数。取λ=0.5,得到关联系数。
2.2.5计算关联度。2003~2009年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各个因素关联度为:R01=0.759,R02=0.581,R03=0.731。
2.2.6关联度排序。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科技发展因素,按照关联度大小排序分别为R01>R03>R02。
3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影响。其中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科技因素是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科技投入不仅注重数量,而且注重质量。一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农业科研投入占GDP的比值,世界的平均值为1.07%,发达国家为3.2%,而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只占GDP的0.5%。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农业科技投入质量不高,目前主要投入到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素质不够,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待遇低的状况。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对此推出专门的对策。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改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偏低的情况。农牧渔业专利授权量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影响。该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农业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情况是农业成果转化率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统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因此,我国要在进一步扩大农牧渔业专利数量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得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成生产力。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措施,让农业科技顺利转化。可以让农业科技研发人员参与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利润分配,从而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
农业科研人员数量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关联性不够明显。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缺乏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第二,农业科技人才的市场化意识不够,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不能使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比如,美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习惯于从生产实践中寻找项目,科技活动的直接目标是服务于生产。由于在我国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晋职调薪和评功受奖的主要依据,许多农业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不是为了服务于生产,而是为了多出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往往又是通过专家的评定形成的,这就难免受人情因素的约束而影响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成果的先进性,而忽视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一步导致科研与生产的脱节。所以,应该进一步改进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使得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能够面向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攻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