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农科论文

时间:2019-05-15 15:3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农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农科论文》。

第一篇: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农科论文

以产学研推为一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产学研推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研发优势,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完善产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产促科研、科研带生产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总部设立农业科技处(农业处),负责全垦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各农场都建有农科所、植保站、兽医站、土肥站、农机站等农业专业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为垦区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体系支撑。以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垦区5个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站)、18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支撑,构建辐射全垦区的科技研发网络。与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江苏垦区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5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0人,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左右,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职工总数的13.5%。近几年来,每年从农业院校招聘大学本科、硕士生到农场就业,形成了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实用人才引进。垦区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顶尖专业人才、领军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在分子育种、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循环农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

充分发挥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优势,搭建新技术、新成果创新的推广应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围绕生产需要和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集团公司专门设立科技项目专项经费,支持下属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垦区累计实施了400多项科技试验,部分课题项目研究创新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通过农业“高产增效、节本安全”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稻、麦、棉、植保、土肥、农机、养殖等十项农业技术体系,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改进、创新,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生产中关键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对垦区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较好提升,农业综合产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单产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引进并开发了一批填补垦区生产空白的农林牧渔新品种。近年来,垦区通过试验示范引进近100个稻、麦、棉、花卉、果林、水产、畜禽等农业新品种,引进新农药,消化吸收新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辐射面积达500多万亩,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9个,合作开发新品种达15个,有22项农机技改和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加大对外合作研发力度,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创新技术。集团公司与省农委、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州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华种业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优势互补,开展协作育种,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镇江农科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发展有机联合为目标,加快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垦区100万亩耕地全部进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领域,已有81.3万亩农田获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其中: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8个,农业部肉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部水产类健康养殖示范农场3个,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1个,农业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农场1个,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15个,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规模化养殖小区128个。苏垦米业被农业部安排为首批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实施单位,弶港农场的西瓜、东辛农场东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国农垦质量追溯试点。

以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以高产创建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广稻麦高产栽培技术,在垦区全面推进稻麦高产创建活动。垦区每年都有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参加省部级的“百、千、万”示范区高产创建活动,并取得较好的增产增效示范成效。新洋、东辛、淮海等农场的水稻、小麦万亩示范片建设,均创造垦区及全省高产记录。同时,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将学科技、用科技、抓科技变成垦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覆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种子等系统的专业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配强配齐专业科技人员,理顺科技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科技入户”服务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基层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指导服务。加强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跟踪服务与指导,形成了面向一线的指导服务机制。全面落实“职工全员培训”项目,创建多渠道的科学技术普及载体,采用分段学习、强化实践、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坚持制度化、专业化、全员化培训,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近几年,通过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年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次,培训农业职工3万人次。

第二篇:农业科技创新思维农科论文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20年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发布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9年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发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发布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发布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篇:对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策略研究农科论文

1997年中国北方及黄淮地区出现特大干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旱情之重是近50年罕见,农田受旱面积达2068hm2,其中,80万hm2农作物干枯死亡。1998年沿江、沿淮及西南地区出现多次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6.45亿元[1]。近5年来,安徽省农业灾害交替频发,如:2008年1—2月间,连续4次雨雪冰冻天气,全国20个省(市、区)经受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安徽省首当其冲,油菜、茶叶、蔬菜等冬季作物灾情严重,茶叶减产30%以上;2009年11月15—17日暴雪,安徽中部地区降雪量一般10~15cm,局部地区达20cm以上;巢湖、庐江等地畜禽房舍坍塌,肥西、长丰等地蔬菜大棚损坏严重;2010年7月8—13日安徽中部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间连降暴雨,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洪灾,农村低洼地内涝灾害频发,桐城市郊大沙河因长期取沙导致河堤崩塌改道,过水及淹没农田近万亩,安庆、无为、利辛等地农作物及蔬菜内涝严重;2010年9月—2011年2月,沿淮、淮北干旱少雨,遭遇冬春特大干旱(50年1遇),小麦苗期灾情严重;2012年5月上旬开始,沿淮淮北气象干旱露头,至6月11日,沿淮淮北东部及西北部已达到重到特等气象干旱,至7月30日共有84个地市县发布了高温预警,由于长时间的晴热高温少雨、日蒸发量大,造成六安、池州两市6县(区)发生旱灾,部分地区河流断流、塘堰干涸,水稻大面积受旱干枯,尤其山区旱地作物受灾严重。据六安、池州民政局初步统计,两市受灾人口74.6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522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6060hm2,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2013年2月18—19日,淮河以南出现大到暴雪,33个市、县积雪深度超过10cm,其中,含山、马鞍山、六安和当涂等4个市县积雪深度超过20cm,同时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多地蔬菜及草莓大棚大面积压垮,损失严重。2013年3月9—10日,气温剧降10~15℃,部分地区伴随8级以上大风,长丰、望江等县草莓大棚毁坏,损失超过500万元[2-3]。总之,安徽省农业灾害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灾害重,加之农业生产地位突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农业抵御及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灾后科技应急相对滞后,灾害造成直接经济和间接损失都相当严重。

1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孕灾环境分析

农业灾害的孕育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气象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各类环境因子中,低层大气处于最活跃和多变的状态,绝大多数农业灾害的发生和演变都与大气的运动有关。水环境与大气、地面环境紧密相关,水的多少和污染程度对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影响[4]。同时,农业灾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受自然条件控制,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1.1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泊洼地占8.0%。境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相间分布,断裂带发育众多,河湖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显着。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内横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北部平原由淮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淮河河床平缓,支流众多,南北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北岸支流较长,河床淤浅;南岸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区,短、陡而湍急;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同样支流众多,湖泊密布;故而,易发洪水,泛滥成灾。江淮丘陵自东而西拱曲上升,与皖西山区构筑成江淮分水岭,地势略高,干旱少雨;皖西丘陵山高坡陡,皖南丘陵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成中山、低山、台地与平原的层状地貌,易受洪水及冰冻灾害[5-6]。

1.2气象环境

安徽地区四季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是:对流层和平流层在西北风带控制下,与之相应,在地面来自西北利亚和蒙古西北风带的控制,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冬季气旋最高发生区,四季分明,特点突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北气流经常在江淮流域交汇,极易引发种种气象灾害。淮河以北地区春夏之交经常出现连阴雨、霜冻、干热风等灾害;长江、淮河沿岸和皖南山区梅雨季节,暴雨时常发生,从而引发山洪、泥石流及内涝灾害;江淮之间入伏后,多为晴热少雨天气,易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造成大面积干旱,有时形成伏旱连秋旱;大风、冰雹、龙卷风从初夏到秋末,不分地地域,屡见不鲜。大涝和特大涝高度集中在梅雨季节,梅雨期及雨季降水的多少是造成安徽旱涝的主要因素[7-8]。

1.3生物环境

由于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自然植被多样,物种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前,安徽农业基本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给型农业,自然植被保存完好;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并大兴围垦造田、毁林开荒,自然生态逐渐被破坏,病虫害日益猖獗。基于以下原因生物灾害有加剧趋势: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越冬季节病菌和害虫的死亡率降低;二是缺少土壤冬翻,冬休田为害虫提供了安全越冬场所;三是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天敌,农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四是人为过量捕杀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蛇类等);五是分散经营,综防统治难以实现,造成防治效果差,害虫耐药性增强;六是科学监测水平的不足,外来有害生物随着国际贸易往来而侵入,带来了新的生物灾害[8]。

1.4人为及社会因素

自然灾害是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孪生子”,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农业灾害,并加大了灾害频率和受害强度[6-7,9-10]。人为及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带来农业灾难,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功能,能够抵御和减轻台风、干热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但20世纪60、70年代的乱砍滥伐,开垦荒山等违规发展生产,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据统计,皖南、皖西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49年的70%下降到现在的36%;研究还表明[1]:安徽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活动复合作用的结果,如人为侵蚀、搬运、挖掘、塑造地形等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在天然地质作用下的平衡,造成灾害性天气时极易发生江湖崩岸、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性灾害,导致延伸性灾害的发生,损失更加严重[10-11]。

2当前农业科技应对农业灾害存在的问题

农业生产是最易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灾情,几乎所有的灾害发生后都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一旦灾情发生后能做的,就只有紧急抗灾减灾,如何谋划着降低灾后损失了。安徽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灾害预警、灾情响应、恢复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从农业科技应灾的角度出发,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的观念不强,重视不够,对重大生产活动没有农业灾害防控论证意识;二是缺少农业科技防灾减灾专门研究机构,也没有综合性专业化的应灾技术研究团队;三是在农业灾害的预防上,没有防灾减灾农业科技研究长、短期应对与发展规划;四是面对众多的农业灾害,防灾和应灾针对性强且有效的技术十分欠缺,防灾研究工作不能常态化。

3农业科技应对重大农业灾害的应急机制与对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不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更确切点说,农业生产是一个风险十分突出的产业,它处于一个自然开放的系统,自然界各类因素都可直接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灾害威胁下,农业生产显得异常脆弱。农业科技如何应对重大农业灾害,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答案只有一个:提升农业科技应对灾害的能力,发展抗灾减灾农业。努力做到:预防为主,抗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灾前加强抗灾技术研究与储备、灾时科学分析辩证灾情、灾后搜集技术紧急补救[12-14]。

3.1建立农业科技应灾机构和技术队伍

农业科技应灾是一项针对性强且十分有效的手段,应从其长远性工作任务出发,设立综合性的防灾减灾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或挂靠省农科院),聚集并形成一支专业性的研究人才队伍。针对安徽省农业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灾后农业紧急处置,应制定农业科技应灾的短期研究计划与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形成一套农业科技应灾的工作及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应灾全局性和专业性的常态化研究,特别是要对一些长远性的农事活动或重大农业工程,加强其致灾因素防控论证,保证应对各类农业灾害做到:灾前有预案、灾时有技术、灾后有措施[15]。

3.2强化应灾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应灾能力

要避免和减少灾后损失,只有重视并加强灾前投入,建议国家及省财政设立农业科技防灾减灾研究专项资金,变“应急救灾科研”为“稳定预灾科研”[16]。一是针对多发性农业灾害,加强抗灾农作物新品种、动植物重大病虫害及疫病研究,储备救灾减灾新品种、新技术。如:以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发展抗逆农业,针对多发的内涝与冰冻灾害,加强抗耐淹和抗冻(耐寒)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及作物抗寒剂研究;二是指导灾害多发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防灾能力。如:安徽省北部是易旱、易涝且多为盐碱的地区,高粱因具有抗耐盐碱、适应性强的特性,是最为适宜的防灾救灾作物,加强诸如高粱等抗灾减灾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与种质创新工作,以便储备灾后减灾应急替代品种;三是针对常发性灾害如风灾、雪灾、霜(冷)冻灾害等,加强防灾生态系统与灾变地形地理研究,指导农民特别是在发展规模生产时要提高生态及地形防灾意识,合理布局,着眼“眼前”,又兼顾“长远”,从源头防范,减轻灾害损失[17]。

3.3建立专业协同的农业科技快速反应机制

农业灾害发生后,为充分发挥科技在减灾和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限度,必须要有多专业协同的农业科技快速反应[18-19]。农业科技应急救灾同样具有深入现场查灾、诊断、寻求技术支持、灾后响应、实施减灾技术等程序化过程,必须设立常态化的安徽省农业科技防灾救灾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抗灾减灾应急反应机制,有利于及时制定救灾减灾预案,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救灾响应能力,第一时间面向灾区、面向社会提供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技术信息和技术支持,指导救灾和恢复生产。

3.4充分发挥行政手段和媒体作用,推进救灾技术快速落实

灾害面前,仅农业科技部门及时拿出科学合理的救灾应急技术预案是不够的,必须大力依靠并借助各级政府的行政手段,加强救灾物资的紧急调配,包括农业设施、种子、农药等;同时,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广播、电视、手机农业信息平台等现代信息传输渠道,宣传救灾减灾应急技术,配合救灾技术专家组及时培训受灾农民,让其掌握抗灾减灾技术手段,确保灾后救灾技术措施及时到位[20]。

第四篇: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农科论文

1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1.1制定收集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什么材料需要上报归档。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强化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控制,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以此来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1.2定时收集信息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从客观上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着。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2农业科技档案的保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转变[6],档案的形式也由纸质文本、实物向电子文档、图片、和数据等形式转变。这样的转变给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对档案的保存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1将农业科技信息数字化

多年来,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真实、有效的科研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是以纸质物的形式存在,存放这些资料需要很大的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录入、扫描图形图表等一系列工作,把纸质文本转化成数字存放于磁性材料、光盘和硬盘等载体上,除了可以大量节约存储空间,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送这些资料,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

2.2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

目前,国家加大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农业科技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手工管理纸质档案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档案收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可以把传统纸档案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方便档案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网络化管理,也有利于科研人员通过搜索关键字迅速准确获取信息,不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成效,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加速了科研发展进程。

2.3配备现代化设备

档案数字化目前用得最多、效率最高的是扫描法,扫描法是将原始档案文件放在扫描仪平板上,通过扫描仪把文书档案转化为数字图形输人计算机,经文字识别、校对后,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化档案[8]。扫描仪的分辨率参数、亮度参数、扫描速度都影响到数字化档案的质量,因此配备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扫描仪对于档案数字化是极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化后存入数据库中便于广大科技人员查询使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这就要求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能够支持这个平台。

3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大力的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一终极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率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被交流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有: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等。在信息化时代里,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

3.1建立查询检索系统

科研档案数量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处理和网络技术,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以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对技术档案的检索需求,提高档案服务效率、质量和利用率。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档案数据库,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例如英国国家档案馆通过建设国家档案目录信息网,全球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档案信息检索。

3.2制定合理利用制度

科技档案的核心内容是科技成果,一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因此,许多档案具有机密性。正确处理科技档案保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正确划分档案开放与限制利用范围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可以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这样,需要制定合理的档案利用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保密和提供利用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划定密级,保密档案可适时解密。严格控制高机密性档案的使用范围,设定合理的档案的外借制度。建立催还制度,加速档案周转。

3.3做好档案信息编研工作

编研工作的实质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是根据信息可以扩展和浓缩的原理对档案的原生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把散存在档案中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综合或分类,以便及时、有效地向利用者提供综合性的或专题性的档案信息。

显而易见,编研工作可以为广大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科技信息,但是这要求参与编研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编研工作涉及的信息量大,因此工作量巨大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把档案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被论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日益重要。完善农业科技档案收集、保存和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探索农科的论文

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培训,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更新,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促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1加强科技示范户的建设和管理

科技示范户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农村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培养一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充分发挥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参观是我国目前农业推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能够长期依托示范户开展农业试验、示范,通过这种方式解决没有试验示范基地的问题。201x年呼和浩特市开始实施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该项目是农业部、财政部启动的重要项目,技术指导员挂村包户指导生产,通过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将使呼和浩特市的农技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

2强化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

目前,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着力发展农民技术员,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壮大农技推广队伍,增加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升推广服务水平。选择当地有一定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农民,通过农业技术部门技能培训,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由乡镇(村委会)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乡镇统一管理。村级农民技术员里联农户、外联农业技术部门,了解本地情况,有人际关系,容易开展工作。

3因地制宜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入户到田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作为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全国,是农业部着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广的重点工作。实践证明:测土配方施肥对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节能减排发挥了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积极作用。改变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深入推进配方肥应用到户,供肥企业应积极采取主动对策:

(1)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直接对接,订单生产。农企对接,促进配方肥推广应用。

(2)积极构建基层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络,拓宽供应渠道。

(3)创新合作机制,协同推进配方施肥普及到户到田。

农民的需求是农民专业化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配方肥生产企业应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向农民提供统供、统施,帮助农民施肥到田。农资销售与农技推广相结合(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促进科技成果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

4建立科技示范场

把试验示范基地搬到农田,直接面向农民,做给农民看,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农民亲眼看到或亲身体验到新技术、新成果带来的好处,就容易接受。建立科技示范场:一方面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与配套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展示和推广应用有了稳固的平台;另一方面推进了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下载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农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业科技创新拓展前景探析农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科技灰色关联理念研究农科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在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

    高寒区域农业科技普及的重要性农科论文[5篇]

    基本概况近3年油菜、马铃薯、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690、33255、3420kg/hm2。在农业生产中油菜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9%,主导产业收入占种植业收入......

    农业科技联姻创新思路论文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2002年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005年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

    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论文

    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发......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

    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如何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搞好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产品需求、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设和谐......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河南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作者:关海波段小玲文章来源:河南省嵩县农业局嵩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科技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农作物新品......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强调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