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生物教案:环境在恶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 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 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 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 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 人口压力 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 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 1、2 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 境问题严峻
1、酸雨
第二篇:苏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通过了解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的数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学生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
水污染 树木非法砍伐 白色污染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简要点评。
教师:环境的恶化,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水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索取的对象,但是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过快
活动一: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图13-1,并结合教师提示分组讨论。
思考题:
(1)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危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现在地球人口已经超过67亿,有专家预测到2026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到2050年时,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照这样发展下去,地球总有一天会支撑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长已经过快,那么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又是如何呢?
活动二:学生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生根据教科书表13-1“中国人口数量变化表”给出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讨论。
思考题:
a.从绘制的曲线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b.根据曲线图,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的人口数量。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由部分小组代表出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并解释曲线图所含的意义。学生推测出我国人口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24863万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了,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几十年来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口众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又怎样呢?
教师: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可是供给13亿人口来用,就显得贫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贫乏,而且其他资源也是如此。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值的1/4。这些数据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丰富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贫乏的。
教师:不管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继续膨胀,过多的人口对自然资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致于不堪重负。
教师出示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题:
(1)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小结:漫画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人类要从母亲(地球)那里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果人口过多而且超过“母亲”的供应能力,不仅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会带来教育、就业、住房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地球环境,才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对我国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人口过多,给地球母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这种压力对她来说,已经支撑不住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伸出我们友爱的双手,热爱它,拥抱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十三章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教案4 (新版)苏教版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的几种主要的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学习为主,开展阅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有深刻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难点
对环境问题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
教法、学法与教具
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学法:讨论法、阅读法。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剪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当时的秘书长加利先生为什么提议全体代表为地球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我们先看一幅漫画。
展示:漫画―最后的晚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
什么是餐桌上的晚餐?谁在分享晚餐?这幅漫画的主题是什么?(地球成为被各种污染吞下的晚餐,地球被污染破坏。)
展示:一组环境问题的图片及沙漠化视频。
照片中属于哪一类环境问题?当地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过渡: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全球的范围,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板书
一、全球气候变暖
展示: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温室效应动画、全球变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1、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什么关系?
2、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3、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变暖,人类活动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4、全球变暖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课件中的提供的温室效应动画和全球变暖视频,设置了问题,供学生探究分析;提供了全球变暖相关的统计图,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读图能力。)
展示:全球变暖的纲要信号的空白图表
(图表中要求学生填出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教材中不要求学生知道治理措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我有意设置了这一项目。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变暖的成因上去寻求解决之道。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图片,如水灾、干旱、海平面上升等,拓展视野
过渡: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为什么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板书
二、臭氧层破坏 展示:臭氧层破坏的图片
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纲要信号图表中的项目:
臭氧层破坏会产生什么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案例探究:展示南美洲南部地区人们皮肤发病率上升快,一些动物也变盲的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巩固知识,关心社会热点。
过渡:你有没有近距离闻过汽车尾气,闻过后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 下大气污染问题。
板书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展示 大气污染图片及资料(伦敦烟雾事件与洛杉矶烟雾事件的成因及死亡人数)问题:大气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大气污染有什么危害?怎样治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大气污染的危害、成因。
(通过两大污染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危害,拓宽视野,同时为后面分析深圳的汽车尾气污染打下铺垫。)
展示 酸雨危害的视频及雨中垂钓漫画,展示世界及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2、世界主要的酸雨区分面在哪?我国的重酸雨主要分布在哪?
引导学生讨论酸雨的成因、危害与分布,进而探究其成因及解决措施,完成纲要信号图表。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忆、完成本课的知识网络。
第四篇: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第一节 病毒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01年,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教学设计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2004年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青春期”教案
静海实验中学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 学科:生物 主备:宋玥 审核:王立丽 课题:青春期 课型:新课 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
1、知道青春期的特点。
2、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3、通过活动,锻炼观察、思考、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展示表演 从能力
4、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良好习惯。
5、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学习重点】: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
如何指导学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学法提示】:教师:1.查阅有关青春期学生心理变化特点的资料。
2.制作课件,准备问卷调查
3.指导学生排练小品
学生:预习,查阅有关青春期资料 【导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正处于少男少女时期呢?其实,这在生理上称为青春期。那么,你们想不想了解自己?
生:想。
师:下面,老师要给每一个同学发一张调查问卷,看一看同学们是否真正了解自己。不写姓名。对于问题的回答,同学们可以用“是”、“不是”或“不知道”的方式作为答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
二、设疑探究。汇报点拨
问卷调查
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请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男孩:
1.你是几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
2.你出现喉结了么?
3.你有没有出现遗精(回答“有”或“没有”)
4你觉得你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
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女生?你为什么会喜欢她呢?
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女孩:
1.你是几岁时身高开始突增的?
2.你的乳房开始发育了吗?(回答“是”或“不是”)
3.你有没有出现月经?月经期间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么?
4.你觉得你是不是进入青春期了?
5.你有没有突然感到很烦躁的时候?你是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的?
6.你有没有喜欢过哪个男生?你为什么会喜欢他呢?
7.你对自身的发育有没有产生困惑?是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教师发卷,收卷。)
师:通过刚才的回答,你认为自己是不是完全地了解自己?
生:不是。
师:我们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地发展。这是男女生生长速度曲线挂图,同学们看,横坐标表示的是年龄,纵坐标表示的是每年增长的高度。下面请大家通过看挂图,讨论一下图中男、女生的生长曲线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讨论(两分钟)
生:女生发育比男生早:女生平均在8岁至9岁时开始发育,而男生平均在9岁至10岁时开始发育。
师:那么,你和你的同龄同学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生:有。
师:那么,你的身高变化和图中的曲线完全一样吗?
生:不。
师:想一想,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营养状况不完全相同。
生:身体素质不完全相同。
生:有的同学加强体育锻炼,身体长得高 不锻炼身体的同学身体长的相对矮。
生:还有一方面是遗传因素。
师:以上几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张挂图。睾丸和卵巢的发育趋势。横坐标表示年龄,纵坐标表示睾丸、卵巢的重量。想想看,睾丸和卵巢的发育与体形变化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那么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生:卵巢优先于睾丸发育,所以女生先长高,男生后长高。
师:身体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心脏和肺等的功能也明显加强。此外,你们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生:男生声音变了。
生:体重增加了。
生:男生长胡须了。
师:同学们在青春期内身体都会发生变化的,但是每个人的变化又不是完全一样的。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7页,看练习第1题,想一想 想一想这些变化在你们身上是否发生了。(1分钟)
师: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女孩的性器官都开始迅速发育,并开始出现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生出现遗精,女生会来月经)。这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男女同学都应了解。那么,什么是遗精?什么是月经?女生在月经期如何保护自己呢?请大家看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看书5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看书,把问题解决了没有?如果还有问题,你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询问老师或回家询问你们的长辈。下面我要给大家讲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体育课上发生的小故事。上课铃打响了,全班大部分同学跑到操场上集合,只有两名女生还在慢慢腾腾、磨磨蹭蹭地走出教室,来到操场的边上。这时,一位调皮的男生指这她俩喊:“老师,她俩又在偷懒”。他这一喊,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那两位女生顿时变得脸色通红„„听完这个小故事,我想每位同学的心理都会产生一些想法,你有没有勇气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这两个女生可能是来月经了,所以不能上体育课。我认为作为男生不应该取笑她们,应该理解她们。
生:我认为那个男生太不尊重别人了,她们不上体育课一定是有理由的。
生:我听妈妈说,月经期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可以的。她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故意不上体育课。
生:我认为进入青春期后,我们更应加强体育锻炼以促进身体的发育。女同学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师:以上的同学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老师认为这很好,而且同学们的想法都是对的,如果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交流、多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形成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的集体。
师:进入青春期以后,除了身体发生变化,你们的内心世界有没有发生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呢?下面我们看两个小品,这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例,看看从中你有哪些体会。
播放预先录制好的学生小品《父亲和儿子》和《母亲和女儿》;每个小品播完后适时请同学讨论解答,教师:这些现象体现出我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既有独立性,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内心世界开始闭锁。建议同学们要与家长、老师、好朋友及时沟通。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原因是 [ ] A.可以使人的脑的发育完善 B.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发展 C.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D.是思维判断能力最强的阶段 2.以下不属于青春期发育特点的是 [ ]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B.脑的重量迅速增加 C.男生声音变粗,女生声音变细 D.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增强 3.男孩子和女孩子青春期声音的变化与什么结构有关? [ ] A.肺 B.大脑 C.心脏 D.性器官
4.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子和女孩子的________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了一些羞于启齿的生理现象:男孩出现________,女孩会来________。
5.遗精是指男孩进入青春期后,有时在睡梦中________的现象。
6.月经是指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每月一次的连同血液一起由________排出的现象。月经周期与卵巢和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月经期约为________天左右。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出现创伤,子宫口稍稍张开,因而易感染病菌而引起疾病,因此必须注意________。
7.青春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心理上发生明显的变化,有了强烈的________,遇到挫折又有________。
四、总结评价、达标测试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及心理变化。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讨论都很好,尤其是表演小品的同学更为出色。希望同学们在青春期立下大志,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增强体魄,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好这人生的黄金时代。
作业:P18 :2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