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环境恶化作文大全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urrent cities are expanding and new cities are mounting at a staggering rate.A myriad of problems spring up in urbanization, though it has exerted some favorable impacts on our society.Due to human’s ill demeanor and loopholes of supervisory systems, one issue stands out---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For starters, urbanization diminishes biodiversity.As urbanization speeds up, plenty of factories have mushroomed around the cities.Under the slackly supervised system, the air and water are contaminated by excessive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waste, automobile exhaust, household garbage and the like.Those animals and plants that can not adapt to the changed environment gradually die out, thus biodiversity dwindling.Besides, urbanization spawns “heat island effect”.Heat islands are formed when vegetation or open soil are reduced in urban areas.In rural areas, the ground helps regulate temperature by evaporating water in vegetation or soil.The evaporation, in turn, has cooling effect.However, in urban regions, the majority of solar energy is absorbed by buildings and asphalt.Therefore, cities experience higher surface temperature.Coupled with that is the city heat given off by vehicles and factories, as well as indoor cooling units.Altogether, the city temperature can be raised by 1 to 6 degrees Celsius.Also, urbanization takes a toll on environment in many other aspects.Those problems induced by urbanization are closely linked to our life.We can not afford to ignore.Aeschylus, a renounced Greek poet, once said: “The last drop of human will be tears of remorse after environmental damage”.Hence it is high time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To meet this goal,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eneral public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ameliorate the environment.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教案:环境在恶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3、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二)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 意识,以及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树立环境 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描述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
2、关注严峻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人口增长的曲线,预测人口数量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身 边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现象,为 什么会有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呢?
(二)新课学习:
1、人口增长过快
师:请同学们分析教科书上的图131,从图中你能找到什么信息?
请同学们根据表131中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生:讨论,交流从图中发现的问题,绘制曲线图
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将所绘制的 曲线图中的曲线延伸,推测中国在21世纪中叶即2050年的人口数量
生:讨论,计算,交流
师生交流: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状况和我国人口状况的有关问题
师: 人口压力 很大,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有效得控制人口 的急剧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有无作用?
生:分组热烈讨论,发表看法
2、环境问题严峻
(第二课时)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和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很多跗面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周围环境污染的例子
生:积极讨论,交流,发言
(1)实验探究: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对照实验过程
(3)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补充,教师总结
师:除了酸雨,大家还知道哪些环境污染现象吗?
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互相补充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自我评价: 1、2 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
一、环境恶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二、环 境问题严峻
1、酸雨
第三篇:内蒙古草原环境恶化原因对策分析
-------------------------装------订-------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 16 —20 17 学年第 1 学期)
公共管理 专业 劳动关系 领域2016 级研究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考核
论文封面
学号 1610102032 姓名 苏婷婷 成绩
阅卷人
论文题目: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对策分析——以科尔沁草原为例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对策分析
————以科尔沁草原为例
姓名:苏婷婷 学号:1610102032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而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不仅是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还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86万多平方公里草地,是历史上无数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地方,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一个内蒙古人,笔者对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环境一直很关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沙漠化不断加剧,其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不断下降,特别是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已出现恶性循环的趋势。本文将以科尔沁草原为例重点分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现状及成因并提出治理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科尔沁草原 生态环境 恶化 对策
一、科尔沁草原基本情况
科尔沁草原又称为科尔沁沙地,沿用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位于北纬42°5′~43°5′,东经117°30′~123°30′,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一)地理特征
科尔沁草原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成单元。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甸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
(二)气候特点
气候冬寒冷、夏炎热,春风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
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长达30天左右。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
(三)自然资源
科尔沁草原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有洮尔河、归流河、霍林河等240条大小河流和莫力庙、翰嘎利、察尔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库。在科尔沁草原上有大青沟、汗山、科尔沁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和地区保护区。
二、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现状
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的主体。多年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牧民为了生存和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直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发展畜牧业,只顾眼前利益,采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一)科尔沁草原退化情况
从一些资料档案中我们了解到,80年代左右科尔沁草原草场退化面积占总草原面积的50%,其中,轻度退化占80%,中度退化占12%。近些年这一数字更加惊心,重度退化占8%,中度退化高达60%,目前草场退化面积仍以每年2%的速度继续蔓延。
(二)科尔沁草原沙漠化情况
目前科尔沁草原荒漠化面积占30%,潜在沙化面积占56%,其中流动沙地占沙漠化土地的8.1%,半固定沙地占11.6%,固定沙地占65.6%,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沙漠化的比例由22%发展到42%。草原的严重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灾害的频繁爆发等使科尔沁草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当地牧民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1998年以来,科尔沁牧区遭受了连年的旱灾,降雨量极为稀少,蒸发量加大,地表干燥,优质牧草在不断减少。
三、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一)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
影响植被生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它包括降水、温度、日照、风速和雾、霜、雷、暴等很多方面,科尔沁草原的气候特点是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春季风大。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扰,在同一片土地上决定植被覆盖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气温和降水量在同一时间内没有增加并协调良好的话植被覆盖度就会提高,气温与降水量一升一降的话植被覆盖度就很难提高。近几年来,科尔沁草原持续干旱少雨,降水量明显下降,由于
受到季风影响,年季降雨变化较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这段时间适合草场返青,但也是牲口快长的季节,因此牧民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退化速度超过返青速度。再加上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所到之地肥沃的地表土和草籽被风吹走,草根暴露,所以就出现了坑坑洼洼、寸草不生的情况。
(二)草原生态恶化的人为因素
科尔沁草原生态恶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从干旱少雨多风的气候特征来分析的,这些原因是无法避免的,但真正导致草原生态急剧恶化的原因却是人为因素。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草原荒漠化的人为成因中,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8.3%,过度樵采占32.8%。
第一是盲目的垦荒。过度农垦导致科尔沁草原面积大量减少,牧区人口大幅增加(大量的农民流入牧区),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科尔沁地区就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到19世纪初期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已非常严重。随着人们在科尔沁草原上疯狂的开垦,大片丰美草原的原生植被与土壤遭到破坏,而且开垦的耕地往往几年后就变成沙地或沙漠,于是人们再去开垦新的草原,就这样周而复始,草原面积越来越小,沙地、沙漠的面积越来越大,草原沙漠化不断加剧。
第二是过度放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草畜双承包的实行,草牧场的所有权划分给各嘎查(村)所有,之后每家牧户都开始围栏起自己的牧场,于是不管冬夏秋冬,也不管是旱季还是雨季,牧民只能在固定的草场放牧,无法再像过去游牧民族一样跟随着草场的茂盛与否来迁徙放牧。再加上牧区收入单
一、产量下降,牧民只能靠增畜来增收,过度的放牧使草地没有了恢复生长的机会。
第三是过去政策执行上的偏差导致的后遗症。部分苏木、嘎查政府,断章取义地执行“四荒”开发的有关部门政策,把草原当作“四荒”对外承租、承包,形成了一股滥开之风;有的打着所谓生态建设的旗号,象征性地栽植几行树,在林间宽带种植经济作物,不仅收成欠佳,反倒把草原变成了白花花的不毛之地。
(三)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有大气的污染、水体的污染、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近几年来,科尔沁地区(特别是通辽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由于政府衡量政绩过于看重GDP,致使部分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上项目。政绩考核指标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指向哪里,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便会偏向哪里,科尔沁地区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拉投资、建工厂,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另外,在很多旗县,一些污染企业还是纳税大户,甚至是当地财政的支柱,所以,科尔沁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陷入越治越差的怪圈。
四、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对策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各项治理措施达到成效,要处理好试点与全面推进、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退牧还草工程与配套措施的各种关系;既不能强行减少牧民的牲畜饲养量,也不能任由牧民随意增加牲畜数量;既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又要保证牧民的收入不降低,同时也要发展经济。治理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集体、个人的切身利益,要全方位加大治理力度,不能让草原退化的治理工作成为一句空话。
(一)运用地方共同体治理环境恶化
治理草原环境恶化,要增加问责主体,不能只由政府说了算,其他相关部门也要参与其中,同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第三方对科尔沁地区草原治理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可以在科尔沁草原上成立“牧协”,这个“牧协”既不是政治色彩浓厚的官方组织,也不是孤立的民间组织,而是具有很浓的村落社区性质的组织。这个共同体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农协(农业协同组合)的成功经验,农协是日本农民自主、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是法制化的农民合作组织。参考日本农协的成功模式,一方面,政府把某些职能转移给牧协;另一方面,“牧协”的成员全部是来自当地的牧民,他们代表当地牧民最根本的利益,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和环境状况,也要承担相应政策产生的环境和社会后果。
(二)加强科尔沁地区的牧草地建设
在科尔沁地区,应通过开发当地饲料资源,积极建设新的良种高产牧草基地,实行人工牧草产业化,按照《草原法》与相关国家政策对禁牧和退牧还草予以支持和补助;在种植的基础上,实行牧草的系列加工,增大饲草来源,提倡秸杆合理利用,解决饲料问题,以此来减轻对草场的压力;要增加草原监管机构专业人员,配置必要的监测、交通、通讯等工具,要把草原的保护、利用、建设的责、权、利落实到户。
(三)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彻底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将传统草食畜禽品种由放牧型改良成半舍饲、舍饲型;二是牲畜在牧草返青期、枯草期实施禁牧舍饲,在生长期实施划区轮牧;三是积极发展季节型畜牧业,运用草原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把牲畜数量和牧草生长统一起来,缩短饲养周期,在青草期的暖季多养、快肥、一早出栏,在枯草期的冷季压缩牲畜存栏,多出栏;四是实施易地育肥,根据草场变化的形势和相关法律的要求,对于已经严重恶化的草场可以在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实行轮牧轮放,放牧与舍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核心是合理载畜。
(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一种刚性约束和制度保证,能够有效克服人为干扰的随意性,所以,把草原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是解决科尔沁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之策。一是加强草原立法规划和立、改、废工作,尽可能解决和减少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和不衔接问题,为“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的转变提供法律依据,使草原建设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解释,以保证法律规范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发挥应有功效;三是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的步伐,特别是草原生态监测、草原防火、牧草种子检验、草产品生产方面的标准和规程,为进一步完善和贯彻草原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及时清理和修改不合时宜的草原生态法律、法规;五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六是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司法诉讼是追究责任、索取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在科尔沁地区建立配套完备的公益诉讼程序,为开展公益诉讼提供依据。
(五)加强科尔沁地区环境监管力度
监管是环保工作的“千里眼”,肩负着生态“守护神”的重要使命,缺乏有力的监管,再好的法律、再严的政策也会落空。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保部组织编制发布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我国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科尔沁地区的环境监管还面临着不少“瓶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提升:
1.建立地区联防联控机制。由于科尔沁地区涉及多个地市,污染无地界,所以环境治理不能靠一地一市“单打独斗”,必须联手行动。莱茵河的治理就得益于沿岸国家的联合行动,他们制定并严格实施《2000年前莱茵河行动计划》,仅用了1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整治和生态恢复的预定目标。科尔沁地区也可以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治理经验,尽快建立统一规划、统一检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既强化属地管理、各负其责,又加强区域联动、整体配合,共同提升科尔沁草原环境质量。
2.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在科尔沁地区加大环境遥控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控网和应急网络,实现环境在线监测自动化,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同时,要以信息网络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保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提升科尔沁地区环境监管体系的信息化水平。最后,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健全业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当地环保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3.严格问责机制。责任重于泰山,一起起严重污染事件背后,是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应严格排查污染中的“人祸”因素,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科尔沁地区各地方政府应对当地环境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扩大问责范围,将所有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承担草原环境保护之责的官员,都纳入追责范围;加大追责力度,对那些不顾草原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
面对严重恶化的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很多人心里都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人埋怨企业,有的人埋怨政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草原人既是良好生态的享有者,同时也是环境恶化的制造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扭转科尔沁草原环境恶化的趋势,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
[参考文献]
1.韩烈保:《草原牧区草场退化和沙化的发展及还草对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2.盛连喜,冯江,王娓:《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4.《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草业科学,2003.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性看,齐心办》,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7.《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网.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第四篇:浅谈恶化水系环境的治理与恢复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日益减少的同时,因水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水质性和功能性缺水现象亦日益突出,已成为突出的、全球性的共同的问题。而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和防御、运输等作用,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古今中外,城市由水而兴、因水而亡的先例举不胜举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城市水系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生存与灭亡,更需要引起特别重视。本文针对日趋恶化的巴城水系环境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城市依河而建,素有“八山四水”之说,即南龛山、望王山、插旗山、西龛山、莲花山、苏山坪、西华山、塔子山八山雄峙,巴河、后河、南池河,八大王沟四水蜿蜒。可以想象,昔日的巴城四水一定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发展、人为的破坏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趋陈旧,加上多年来对城市河流的忽视,许多地方大肆填埋、阻截、占用河道,排污淤积、人为减少面积、不合理取土及砂石,甚至有的地方将河道人为盖掉,致使曾经孕育过灿烂文化的巴城水系,目前大多已不堪重负。堤防溃毁,河床堙塞,渐趋枯竭,大量污水排入,使原本清澈的水体大都蜕变为臭水沟,水体周边环境日益恶劣,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极大地制约了巴城现代化发展进程。如今南池河已经干枯、断流,只剩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污水沟、臭水沟;后河也因污水肆意排放而愈来愈臭;巴河水位也一年更比一年低,水质一年更比一年差,令人无比痛心。巴城的水系环境已经严重恶化,若不及时治理,设法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必将影响到我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的建设进程。
水利部水资源[2006]510号文件中要求:城市水利工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和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防治水污染与防治洪涝灾害并重,水资源开源与节流并重,水系整治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并重,水环境改善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统筹城乡、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城市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水利管理体系与城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这也是城市水系治理工作的思路。笔者认为巴城水系治理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搞好“水”规划
城市水网建设,规划先行一步。我们要抓紧编制巴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以及其它涉水专业规划。要把巴城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建设规划中,并作为巴城规划区范围内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规划,同时要把城市水面积率、湿地面积绿、透水面积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并加以严格控制。另外就是要在防止水对城市侵害的同时,更避免城市发展对水的侵害。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与新城区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河道控制线和地面标高控制线,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防止以牺牲水面积为代价换取城市发展的短期利益。
城市涉水专业规划包括城市防洪规划、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城市水系整治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水景观规划、城市节约用水规划、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编制巴城涉水专业规划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要求,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为指导,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要统筹安排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控制和节约保护,整治和建设城市水系;科学确定城市水工程布局及规模;划定水功能区、水工程规划保留区;提出各类水工程设计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二、确保“水”治理
整治和完善巴城水系,要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治理,把巴城水系纳入巴河流域及区域水系中统筹规划,要积极寻求巴城第二水源,实现城市水系与流域、区域河湖库沟通,增强引排能力,建成“挡得住、排得出、引得进、调得活”的巴城水系网络。
1.保证水量
巴城“四水”近二十年来水位逐年下降甚至枯竭,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点:第一,全球变暖,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加上巴城“十年九旱”,导致降水减少。第二,人口激增,人为污染,不合理取水等原因导致用水增多。这两个原因综合作用就导致巴城水系水量逐年减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流域内、区域内综合调配水资源,比如利用化成水库、群英水库及区域内其它蓄水设施作为巴城第二水源、第三水源,从而减小巴河取水量。另外就是增强全民节水意识,要抓紧建设循环用水及中水回用系统。如此可以保持巴城水系的水量,让人“有水可亲”。
2.保证水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水系遭受的污染也是愈来愈严重。巴城水污染也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日趋严重,在巴城
离魂记 黄巾力士 未来军医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用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恶化怎么扭转
用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恶化怎么扭转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社会公众的焦虑和期盼,深深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凸显出中央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既是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环境污染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十一五”以来,初步建成全国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但环境好转只是局部性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形势十分严峻。
——空气持续恶化。目前,我国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全国酸雨污染仍然较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2%。此外,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污染。现在,在一些城市,呼吸上新鲜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求。——水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当前70%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一些主要城市及近郊地区地下水中,已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化工污染成为重大污染源,镉、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在对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也成为土壤中长期存在的“毒瘤”。
环境恶化直接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在我国一些地方,污染事故频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有的地方已经出现“癌症村”。专家分析,肿瘤患者增加与环境日益恶化等因素有关。
环境污染大多难以恢复,有的破坏具有毁灭性。污染问题表面看是环境问题,但却是涉及社会稳定、民众福祉的重大问题。自1996年以来,我国在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下降情况下,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事件却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上升。如果任由环境恶化趋势蔓延,很可能会积聚社会不满情绪,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冲击。
◎环境恶化症结在哪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近10多年来,中央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力度不可谓不大。
各地党政部门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表态也是坚决的。
然而,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大气污染靠风刮、江河污染靠冲刷”的落后状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家的感受也越来越差。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上上下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换来天蓝、地绿、水净,而是陷入越治越差的怪圈?
客观上讲,环境污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处于中期时,由于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进度加快、资源消耗大量增加,不可避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要看到,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发展质量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更要看到,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虽然我们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发展阶段固然不可超越,但发展是不是就必须搞得污水横流、臭气熏天?透析这些年发生的许多环保事件,污染并非都是必然发生的,其中也有不少主观因素。
一是衡量政绩过于看重“GDP”,致使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上项目,忽略了环境承载能力。另外,在很多地区,一些污染企业还是纳税大户,甚至是当地的财政支柱,对这些
企业“下死手”,无疑会断了自己的“财路”。说到底,就是没有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二是环保部门不敢管、管不了,监管职能难以发挥。由于基层环保部门隶属地方政府,环保局长不得不听命于地方党政一把手。一些地方领导也常常以“挪位置”、“摘帽子”等手段干扰环境执法,致使环保局长“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即使一些环保局长敢于挺身而出、严格执法,但由于技术落后、手段缺乏等原因,这样的“小马”也难以“拉大车”。
三是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手段隐蔽。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污染处罚标准偏低,导致许多企业宁愿罚款也不购买使用治污设备,即使买了也当成摆设。遇到执法检查时就“开机欢迎”,过后就“关机休息”。发生污染事件后,也很少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到底是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碧水蓝天?二者能不能兼得,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当前的关键,就是要抓住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推出符合实际、管用有效的举措,让人们看到环境治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为何说环境监管能力亟须突破
监管是环保工作的“千里眼”,肩负着生态“守护神”的重要使命。缺乏有力的监管,再好的法律、再严的政策也会落空。
这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保部组织编制发布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我国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比较广,全面加强监管也面临不少“瓶颈”,亟须突破。
理顺环保管理体制。针对环保监管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不少专家建议推行环保系统垂直管理。这样做,有利于上级环保部门将管事与管人统一起来,使环保部门的监管“一竿子插到底”,增强了环保监管的权威性实效性。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污染无地界,环境治理不能靠一省一市“单打独斗”,而必须联手行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的治理经验,在全国尽快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河流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环境遥控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控网和应急网络,实现环境在线监测自动化,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健全业务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严格问责机制。应严格排查污染中的“人祸”因素,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扩大问责范围,将所有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行为、所有承担环境保护之责的官员,都纳入追责范围。增加问责主体,不能只是由政府说了算,其他相关部门也要能够参与,同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第三方,对各地环保治理进行专业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大追责力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为何治理环境需用“重典”
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执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就制定了近30部,立法速度居各部门法之首,但人们普遍感到环保官司仍然难打。
为什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么难呢?这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环保法律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此外,环保法律之间相互衔接不到位,不能有效形成执法合力。
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真正把环境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下一步还要抓紧填补法律上的空白和漏洞,加快研究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推动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各级环保部门应敢于拿起法律这个武器,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决不允许搞变通、打折扣,视法律法规为儿戏。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应尽快建立起配套完备的公益诉讼法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程序,为开展公益诉讼提供依据。完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制度,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进行司法救济,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为何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你我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很多人心里都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的人埋怨企业,有的人埋怨政府,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既是良好生态的享有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看一看下面的事实就不难发现,环境污染其实人人都有份儿。
先看看我们的居家生活。随着我们生活条件好转,各种各样的消费品也日益增多,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吃喝拉撒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据统计,全国2/3城市都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垃圾围城成为一种顽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严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危害,被称为潜伏在城市里的巨型“炸弹”。
再看看我们的出行。现在很多人习惯出门就开私家车,觉得这样既方便又体面。殊不知方便舒适之处,也是污染加重之时。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少开车,多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可以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对空气的污染。
最后来看看在工作中造成的污染。很多办公场所,即使大白天光线充足,也依然灯火通明;下班后空调照转,电脑照开,耗电多少没人在意。除此之外,废旧纸张、废弃电脑等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能不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不随意丢弃?能不能少开一天车,自觉做到绿色出行?能不能实行无纸化办公,自觉做到少用
一张纸?能不能出门关灯关空调,自觉做到少用一度电?„„我们相信,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