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花见杂文随笔
敢于悲伤的人,才会有更多的快乐吧
就像三月的早樱,一边开,一边落,才有扯得人心痛的美好。美好到一定程度,都是带着悲伤的,比如说,爱情
除了樱,世上还有这样悲伤的花吗?似乎没有了
在日本赏樱花,有一个独特的词:花见
不是“赏花”,也不是“见花”
不是我去看南山,而是悠然见南山。此处的“见”,念“现”。自然而然,不经意间,物与我浑然一体。南山问,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花见。在日本,每年三至四月间,上野、奈良、伊豆,到处都会有这样的花见。在公园,在山麓,在河边,所有樱花堆雪的地方,都会有人在树下铺上毯子,一大群人身着和服,围坐着,喝酒,舞蹈,歌唱。那酒如春风一般浅淡,那歌如远山一般忧伤,节奏与舞蹈一样舒缓。樱花落,樱花落,樱花落。如雪,一片,一片,一片,落在绿茵如毯上,落在河水里,落在山涧中,落在行舟上,落在仰起的伊人面颊上,落在,华丽的和服上,落在酒杯里,落在欢乐里,一片又一片
不是我见花,是花在见我。我若不看花,焉知花见我??
樱花如雪。樱花落在日本有个特定的名字,叫“吹雪”。雪是天国的花朵。这样一个词,足够尊贵,足够那一份安静到空寂的忧伤需要的氛围
物哀。物哀是日本的美学。不是哀物,是物在叹息,也是人在叹息,是人与物相互观照后的叹息,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对“无常”的理解。理解了无常,才会懂得珍惜。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明明是叹息,明明是哀伤,可为什么又是明媚的春光?盈盈的笑脸?而那春光、那笑脸又是恬静的?就像日本的摇篮曲,也是带着悲怜的:“在小小的手掌上,有风信子的花朵。长春灌木的花苞落在,胖胖的小脸上面。在温暖的春天里,微风般轻柔的眼睫毛……”就像日本的电影里的忧伤,也是寂静的。一点一点的,淡淡的,静静的,就如那一片一片的,吹雪。洁白,缓缓,静静
为什么忧伤也可以这般宁静从容?因为理解,并悦纳
想起《徒然草》,“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花落是为了花开,春去是为了春来,那么,何如微笑?何如接受?何如拥抱??
懂得无常,才会消除执念,才会寻求活着的真正意义,才会珍惜每一粒遇到的美好,才能把自己放在万物之间,与世界相遇
在变化无已的世间,花见我,我见花,每一个相遇,每一个心动,都应该铭感五内。花正开,花正落,懂得悲伤的人,才能懂得微笑,就像敢于一夜绽开又一夜凋落的花,才能将美演绎成世间绝美
花见
风吹雪
一片,一片,一片
第二篇:花独杂文随笔
三年弹指而过,终于有了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写一篇随笔。
前几天和一个很久没见的哥哥聊天,曾经是自己十分依赖的人,走到哪里都恨不得跟到哪里,现在却带着商业微笑对着打太极应对他那热切地对自己大学志愿提出建议的话,心里一片漠然,甚至还想笑。
他问我未来打算做什么,还向我推荐了几个专业。我恳切且空茫的回应他,只求混个日子过。既然最终目标没有实现,谈那些有的没的做什么呢,混个日子过而已。
后来还谈了很多,又和父亲起了争执,他来为我调解。我简直不想说话,沉疴已久,聊这种细枝末节谈一些人定胜天的废话能有什么用。临了,他和我说,他觉得我变了很多。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刚和父亲吵过架太过敏感,当时眼眶就红了,仗着自己平时即使眼里含泪都不被看出来的经历,强撑着笑说,怎么会,身高都没长几厘米。可他说,不是指这个。是我整个人,从乐观变成了悲观。他还说,他记得特别清楚,我的变化是从11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他开始参军,姑妈举办的宴席上,我还是个乖乖巧巧的小尾巴。
好吧,世事无常,三四年回来就全变了。小尾巴掉下了,而且接下来也没有很多交流。小尾巴还开始躲人了。
我低头很敬业地扯了扯嘴角,知道这个时候应该很感动的样子表示“你居然关注我好感动”,但是还是不想接话。想假装自己在笑,但是泪珠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怎么也笑不出来。
后来又聊了一些,没聊太多,对很久没见的人有很深的提防心,三两个回合杀过去,也只是他知道了我日子难熬,我知道了他关注了我七年但是始终没能真正露面做什么事情,而且连我父母争执的真正原因也不知道。算了,这种原因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吧。
结果回来之后大哭了一场。骗我妈说担心高考志愿填不好,实际上就是扯淡,真正的原因自己憋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漆黑又漫长的四年的时光,小心翼翼地掩盖着秘密的七年的时光,五年级时无知无觉的天真烂漫,六年级时半夜把自己缩在书桌下捂住嘴巴的痛哭,七年级假期回空无一人的家时自己摆在自己面前的水果刀,八年级时坐在天台边缘眺望的恬淡的云彩,九年级时回家住宿面对的两人不爽又顾及中考不得不憋着不在我面前大吵的臭脸……渐渐地,转眼,原来已经七年了啊。原来这七年里,还是有人记得我的啊。原来我不是被他们选择性遗忘在角落里的啊。原来还会有人回头看我几眼,偷偷帮我记下时间的啊。
真好。
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在期待,自己睡觉的时候,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在半空中伸出手,悄悄在心里求:“救救我。”但是要向谁求救?转学前的同学?他们能为我做什么?转学后的同学?他们又凭什么为我做什么?亲戚大人们?不明不白为了摆脱晦气就骂我的人?哥哥姐姐们?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我又怎么能去打扰他们?那时候还不知道,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不过就算真的知道了,那种事我也做不出来。
电话通信名单32人,一年365天,七年2555天。真正打出电话的,也就两次打给了发小,一次没敢等到他接就挂了,另一次终于鼓起勇气等到他接通,结果还没来得及说话,他直接挂了。第二天真诚地发短信过来,说他那时在画室画画,不能接电话,问我什么事。我当时正在一边听父母吵架的背景音流泪,一边给他回短信哈哈哈没什么事就是突然想给你打电话没事了你忙你的吧不用在意我。
短信发送成功。
抱着手机号啕大哭。
明明是从小一起陪伴到大的朋友,小时候甚至还觉得喜欢到想嫁给他,但是才分开了两年,我连实话都不敢对他说,害怕他听到自己哭的声音会吓得再也不敢认我再也不喜欢我。于是我拼命学习,高中想要考到一个更好的学校不和他在一起不见到他面临尴尬。万万没想到,他发挥超常,凭一只画笔,我们最后还是到了同一所高中。文学社社刊我甚至还去找他要封面图,和他状若无事的聊天谈心说正事。那种虚伪的嘴脸我自己想想都觉得恶心。于是开始躲着他,最糟糕的一次,体育课上隔着十几米的距离面面相觑他喊我的名字,我居然吓到转身就跑。或许他也因此意识到了什么,也开始沉默地躲闪我。但其实,我并不讨厌他。谁会讨厌陪伴自己整个童年的玩伴、自己曾经很喜欢的人呢?现在想想,或许是害怕,害怕他看到自己变化了的一面,害怕他见到偶尔跑出来的精明又市侩的自己,害怕他见到消沉又尖锐的自己,又或许是害怕他向那个曾经熟识的哥哥那样,说出一句,你变了很多。
你变了很多。这句话我承不起啊。我承不下一句变了。它让我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又逼着我掀开童年那层光彩的画布,去看看当初孩子视角发现的后来爆发的案件的蛛丝马迹。
唠叨了好多,其实后来哭,对这次谈话那么执着,就是因为最后一句话没有对哥哥问出口,想要问他,如果当年你没有去参军,留下来,你会不会救我?会不会帮我想出一条解决的方法?或者,不求多的,你会不会偶尔偷偷来看看我,给我带点小礼物?一点就好,哪怕是一点点的善意,都足够我支撑很久。
最后还是没有问出口。
觉得自己是看沧月的书看疯魔了吧,毕竟不是亲生的哥哥,而且,问这种话除了给两个人都刺上一刀,又有什么用呢。
随笔记。
第三篇:酒品见人品杂文随笔
混迹江湖二十载,奔赴酒局不胜举。
推杯换盏酣畅饮,酒后百态万相生。
一直想写篇关于酒的文化,又怕自己阅历不深,写的太肤浅,迟迟不敢下笔。昨晚开完会,总经理相邀,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前往酒店。毛铺苦荞2瓶、枝江2瓶,啤酒若干。清一色一字排开,杯壁下流、开怀畅饮。突然有了种说酒的想法。
白酒醇香绵长
洋酒刚烈火辣
啤酒柔和爽口
红酒清雅细腻
葡萄酒轻柔丝滑
黄酒后劲十足
米酒香甜可口
果酒清淡愉悦
要细分的话就更多了,白酒的酱香型、浓香型、绵香型、兼香型等;根据度数又可分很多;红酒除了干红,还有半干红,甜红,半甜红。葡萄酒还有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洋酒根据产地分类更多,我就不一一列举。
酒局不同,喝的心情也不同。同学聚会喝的是个情分,喝的是个兴致;宴请领导喝的是感恩和敬重;合作商喝的是生意喝的是业务,喝进去的是酒是人民币;长辈喝酒喝的是尊重和爱戴;情人喝酒喝的是氛围;朋友喝酒喝的是友谊万岁。
酒后百态众生相,有人酒后一吐为快,胡言乱语。有人酒后悲从心中来,嚎啕大哭。有人酒后兴致高涨,高歌一曲。有人肝胆赤心,喝完呕吐,吐完再喝。还有类喝完安静的歪一边呼呼大睡。相对于这些,更有甚者,酒后现原形,借着酒胆壮色胆,游刃于声色犬马之间。
有人沾酒脸红,有人滴酒不沾;有人适可而止,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嗜酒如命餐餐必饮,有人身不由己,舍命陪君子。有人喜欢喝炸弹酒,有人喜欢小酌一杯。。而酒于男人,像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彰显阳刚之气魄;酒之于女人,多了些温柔,添了些快活,尽显娇艳妩媚。
人生如酒,百态众生。喝酒让我们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学会了“词不达意”,学会了“阿谀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若醴",学会了控制和判断,学会了表达和发泄。
人生如酒,生活如歌,且喝且珍重!
第四篇:生活点滴见家风杂文随笔
2014年春晚进行中,主持人推出了有关家风讨论的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记得当时一家人正围在一桌琳琅满目的年夜饭旁,其乐融融地吃着饭,说说笑笑地看着春晚节目,我扭头问父亲:“爸,咱们家的家风是什么,有家训吗?”父亲微微一愣,停止和姐夫说话,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姐姐反问道:“你说说吧?”大家又一起看向姐姐,姐姐用筷子敲了我一下抿嘴答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食不言寝不语,好好吃你的饭吧!”瞬间响起一片掌声,大家哈哈一笑,为姐姐的机智鼓掌。父亲笑着慢慢地说道:“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这也算是咱家家训其中的一部分吧,像待人要诚恳,做事要认真,要注意勤俭持家……”
我认为,不管我们每个人是否口头上认知,其实每个人从小都受到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或家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引导其后来的人生经历。虽然,我们不像一些名门望族或者大家族们将其祖训挂在墙上供奉敬仰,以便时时刻刻鞭策警醒后人,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大多数家庭的家风都是老一辈儿们用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并传给下一代的。
提起对家风家训的讨论,不禁令我想起小时候所接受的家风家规的教育中体现的点点滴滴。
儿时记忆中,记得最多的就是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规矩和严苛的“清规戒律”,既繁琐又令人头疼。首先是待人待客要有礼貌,诚实,说瞎话是绝对不允许的。家里来客人或大人带出门做客的时候,见了熟人或经大人介绍生人后,要首先打招呼并面带微笑微微鞠躬,然后站在或者坐在一旁,大人不问问题是不能主动说话的。家里来客人或长辈时要第一时间为其让座,引导坐在堂屋正左手边并为其沏茶,然后安安静静的听其说话询问事情,期间要记得及时为其蓄茶。茶壶的嘴要不能对人,不然是不礼貌的行为。客人起身走的时候要留三留,并送至大门外。
上学后,每天背书包上学走的时候要先去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屋告别,鞠躬说“……我走了。”放学回来,再去各个屋鞠躬并说“……我回来了”甚是繁琐。
在行为举止上的规矩就更多了,记得小时候是不允许上桌和长辈客人一同吃饭的,自己有自己的小桌吃饭,记得当时还不屑地称其为“迷信”的做法。后来长大些了,可以与大人们同桌吃饭了,但饭桌上有很多规矩,如:须等大人们动筷子后小孩才可以吃饭;吃饭时嘴里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嬉笑玩闹,老人说话时要放下筷子静静地听着,;夹菜时不能超过菜盘的中线(即:不能“过河”);筷子不能插在米饭碗里。吃完饭,要告知大人一声方可离桌,筷子放在桌子上时不能有较大的声音。站立或坐下也有规矩:站立时不能歪斜身子,不能倚着门框或其他,坐着时不能翘二郎腿和抖腿,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当时总是抱怨我们家怎么会有这么多规矩,别人家没见这么多规矩不是一样生活的很好吗,我们为什么要遵循呢?记得母亲总会打一个比方:房梁上的木材总是又直又长才会被木匠使用,一颗小树苗想要长得又高又直成为有用的木材,除了按时施肥呵护外还要不定期地打岔才能促进其慢慢成材。
后来随着慢慢长大,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发现,当时不喜欢讨厌的所谓得规矩确实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而且十分感谢当时立下的各种规矩。其实,这种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方式早已慢慢形成了一个家庭的家风或家训,逐渐影响一代代人并永远传承下去。
第五篇:听花的杂文随笔
有人会听花。
是夜,少女躺在交错的树枝上,看繁星,听蝉鸣,和花声。
名唤花妍。她能听花。
万花丛中,她总是听见各种吵闹的花声。
“前日有郎过,貌俊。”
“噫!可观否?”
“不知。自赞‘俊郎’,竟闻之!”
“可听你话?”
花妍无声,走去。裙角沾上花瓣,未拂去。
曾经,学习、读书、睡觉,她都被各种花声打扰。
现在,释然。
听听百年老木的声音,也不错。
是信,家信,唯一句。
“郎君,近来可好。”
伴一红花瓣,灼。
走过百年岁月,听遍各方花声。
“妍,思乡?”红梅问。
“无。”花妍答。
她不念那乡,再念,也已物是人非。
花妍话不多,不亲人,只管花。
花妍有花房,清晨是花报晓,叫她起床。
她喜欢那些花。花亦喜欢她。
独活百年,清净惯了。
房外,白雪皑皑,有一红梅,盘织交错,映白雪,如火树银花。
花妍穿单衣,屹立白雪之中。目视远方,候一人归。
“妍,冷否?”梅问。
“无妨。不得寐。”花妍答。
“候那不归人?”
“有缘,自可归。”
无问,不做声。静候那人归。
当年那少年郎弃她。
“妍候于此,家国有难,年后方归。”
化执念,留于世,百年未候得当年那少年郎。
“家国已无难,何时归?”家书寄去,未果。夹有红花瓣,似灼。
“妍,可弃。”
“不得弃,未及年后。”
“年方已过,何时再无执念?”
“他未归,年依未过。”
唯有冬天,花妍才是这倔强。
春,花红柳绿,如火。花妍躺在上面,似年少时,犹带顽皮劲。
夏,骄阳似火,如烧。花妍待在房中,手持针线,提布做女红。
秋,天朗气清,如烟。花妍站在门口,手扶木门,似观一佳景。
冬,寒风刺骨,如冰。花妍屹立树旁,满树红花,似待一佳人。
千秋万代,百年又过。花妍摇头,这次,她依然躺在红梅上。
“终究不会再回了。”
她阖眸睡去,没有醒来。再春风拂面,她依然在这梅树上,却了无生气。
她步上黄泉,听彼岸细语。抬眸,眼前是那花房。
白雪红梅下有一少年郎,冲她笑,寒冬未尽,却如沐春风。
“妍,年方未过,我回来了!”
花妍一笑,手中的红梅谢了,满地红瓣,似灼。
年方未过。
彼岸低语痴情人,血梅花谢犹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