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哲试题及答案(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5: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马哲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马哲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自考马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选项】

A.理论特征

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

D.理论前提

【答案】C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选项】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A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选项】

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

【答案】B

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选项】

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选项】

A.适度原则

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

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6.【题干】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

【选项】

A.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B

7.【题干】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

【选项】

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

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D.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答案】D

8.【题干】“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强调的是()。

【选项】

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相

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答案】A

9.【题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

【选项】

A.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B.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C.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D.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答案】D

10.【题干】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属于()。

【选项】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答案】B

11.【题干】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心理的是()。

【选项】

A.政治与法律

B.哲学与宗教

C.科学与艺术

D.风格与习惯

【答案】D

12.【题干】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级之间()。

【选项】

A.物质利益的对立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思想观念的对立

D.社会分工的不同

【答案】A

13.【题干】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在于()。

【选项】

A.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否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否认少数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D

14.【题干】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选项】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答案】B

15.【题干】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

【选项】

A.生存资料的价值

B.生产资料的价值

C.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D.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答案】B

16.【题干】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选项】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答案】B

17.【题干】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选项】

A.普选制

B.三权分立制

C.议会制

D.民主共和制

【答案】C

18.【题干】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

【选项】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D

19.【题干】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主要依靠()。

【选项】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答案】A

20.【题干】在对外经济侵略中,最具新殖民主义特点的做法是()。

【选项】

A.高价推销工业品和高科技产品

B.低价收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

C.实行“对外援助”

D.大量对外输出“过剩资本”

【答案】C

21.【题干】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势创造物质条件”,它的“历史人物和存在理由”是()。

【选项】

A.发明创造新科技成果

B.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

C.生产先进的机器设备

D.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

【答案】C

22.【题干】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

【选项】

A.傅里叶

B.圣西门

C.康德

D.欧文

【答案】C

23.【题干】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选项】

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C

24.【题干】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

【选项】

A.各尽所能,平均分配

B.各尽所能,公平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答案】D

25.【题干】广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包含()。

【选项】

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B.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D.社会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27.【题干】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8.【题干】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答案】.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29.【题干】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案】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30.【题干】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答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手段主要有三: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二是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三是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 通中的货币量。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題,考生任选其中2題作答,每小題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題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題目的前2题计分。

31.【题干】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答案】(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氏族的历史,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交和氏族的历史发展既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主要表现: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氏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度形式各有特点;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个社会形态不同

32.【题干】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答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33.【题干】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答案】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首先,从公民与政权的关系来看,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其中主要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

其次,在新型民主条件下运用民主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范围是最为广泛的,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会越来越广泛;

最后,从国家活动原则来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它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这是新型民主在国家活动中的真正体现。新型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也是最后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要实行新型民主,除了国家性质因素外,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实行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第二,发展新型民主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需要。

第二篇:马哲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B)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C)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A)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具有思想意识

5.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 C、社会环境 D、社会意识

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B)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政治制度演变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C 7.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D)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D)A、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9.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10.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11.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D)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12.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D)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3.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D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5.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A、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的优劣 C、人口增长的快慢 D、社会风气的好坏

1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A)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18.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A)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B、都不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9.社会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区别在于(B)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得到实现 C、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20.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B)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无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BD)

A、使类人猿建立群体组织,过群体生活 B、使猿脑变为人脑,推动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C、改变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杂食性 D、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创造了人手 E、使猿能离开大森林,到地面上生活

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CE)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构成 E、地理环境

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ACD)A、指的是生物圈 B、指的是劳动资料

C、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D、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 E、指的是全部自然界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依赖关系的有(CD)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自然资源 E、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5.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BCDE)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6.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是(ADE)A、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 B、更应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 C、“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E、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支配

7.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CD)A、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E、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8.我国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比例失调的原因有(ABC)A、旧中国留下的严重的人口包袱有关

B、新中国人口生产成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型 C、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与工作的失误 D、不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 E、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

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BCE)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10.物质生产之所以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是因为(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口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具有客观性

E、物质生产决定人口生产始终在家庭范围内进行

1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AE)A、生产关系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E、生产力

1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CDE)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有(AB)

A、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 B、人类社会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界发展规律是等同的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它的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E、人类社会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

第七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3、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4、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B)A、劳动对象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能源动力系统

5、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C)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D)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A、产品的分配方式 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形式

8、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D)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9、阶级的出现是(B)A、政治关系发展的产物 B、经济关系发展的产物 C、军事冲突发展的产物 D、由文化原因引起的

10、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C)A、用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社的财产

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1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12、阶级的实质是(C)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13、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B)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14、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D)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5、国家政权属于(B)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16、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C)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于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17、国家的实质是(B)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社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机关 D、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协调机关

18、一切国家的共同职能是(C)A、为公众谋福利 B、调和阶级矛盾 C、镇压人民的反抗

D、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对内维护本阶级利益,对外防御外敌入侵

19、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时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 基础”。这就是说:(D)

A、社会职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职能

B、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都是通过社会职能体现的 C、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职能在弱化

D、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20、国体是指(D)A、国家的经济体制 B、国家的政治体制 C、政权的组织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1、我国的国体是(B)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民主共和制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 句话应理解为(A)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23、国体和政体之间是(D)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4、、国家的本质是(D)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阶级压迫的工具

25、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26、社会意识是(A)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27、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C)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28、群体意识是(C)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志的产物

29、阶级社会中主要的群体心理是(C)A、集体心理 B、民族心理 C、阶级心理 D、阶层心理

30、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C)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3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32、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诸形式是(D)A、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 B、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C、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

D、在人类劳动、思维能力和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出现的

33、艺术的特点是(B)

A、以永恒的、共同的美来概括和影响社会生活

B、用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美的感染力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C、以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反映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D、以超脱阶级偏见的纯艺术反映社会的本质,纯化人的心灵

34、道德的特点在于(C)

A、它是靠政治法律设施的保障来实现人们行为的规范 B、它是仅仅在阶级社会中存在和起作用的社会意识形式

C、它是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而起作用的人们行为的规范 D、它是由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人们行为的准则

35、马克思主义评价道德的原则是(D)A、重义轻利 B、知足常乐

C、坚持永恒的正义

D、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6、“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是(D)A、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 B、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 C、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 D、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37、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是(B)A、道德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哲学 D、艺术

38、人的私有观念是(D)A、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B、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产生 C、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 D、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

39、政治法律思想的贯彻是(B)A、靠社会舆论来实现的

B、靠政治暴力的强制来维持的 C、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实现的 D、靠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来维护的

40、在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C)A、劳动人民的观念

B、社会各阶级共同的理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先进阶级的思想

4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B)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4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的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4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A)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4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45、先进的社会意识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D)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46、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D)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47、社会的物质文明是指(B)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C、表现精神文明的物质设施 D、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8、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D)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两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社会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大项内容,它们分别是(BE)A、所有制结构 B、生产力结构 C、劳动资料结构 D、劳动产品结构 E、生产关系结构

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包括的两大项内容分别是(AD)A、劳动资料 B、运输设备 C、动力系统 D、劳动对象 E、信息系统

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BCD)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4、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认为,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除去“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这项内容以外,还有(CD)A、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B、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关系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E、人们相互交换产品的形式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ABCD)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社会关系因素

6、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 项属于劳动资料内容的有(ABCD)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仓储包装设备 E、地下各种矿藏

7、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ABD)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E、它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8、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 个部分分别是(DE)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9、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大对抗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下列各项属于最初的奴隶主阶级形成的途径的有(AE)

A、由于社会职能的独立化,氏族首领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B、通过征服战争,用暴力掠夺其他氏族或部落的财产 C、通过放高利贷,聚敛大量不义之财 D、通过投机生意,赚取大量钱财

E、由于生产条件优越,一些农业家族成为富裕家族

10、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AB)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B、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C、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D、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E、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11、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是(BCD)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资料公有制产生 D、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不是高度发展 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BCD)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E、科学技术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13、下列各项反映科学的本质的有(AC)A、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 B、科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

C、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 D、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的知识 E、科学是关于社会的现象的知识

14、社会意识是(AD)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E、人的一种生理机能

15、社会意识是(ABCD)A、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B、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在阶级社会里一般具有阶级性 E、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立即改变

16、个体意识(CDE)

A、即使在阶级社会里也没有阶级性

B、在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层次上属于社会心理 C、是个人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经历的反映 D、包括个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

E、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17、群体意识(ABCD)

A、是对同一群体的人们共同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B、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级意识、阶层意识、民族意识等 C、是为适应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D、是为维持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服务的 E、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意识的汇集

18、社会思潮(ABCE)

A、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

B、是由许多人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等诸多因素汇合而成的 C、表现为社会上某种思想的流行,某种理论的传播,某种心理的共鸣 D、大都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因而是正确的

E、可以为一部分甚至相当广泛范围的人所共同接受

19、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心理的有(ABCD)A、各种民间风俗和传统习惯

B、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不甘忍受外来民族欺侮压迫的反抗精神 C、人们的自卑情绪或自满情绪 D、人们觉得大办婚事很体面 E、共产主义道德

20、社会心理(ABCDE)

A、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B、表现为感情、情绪、意愿、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 C、直接于日常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D、是人们对社会生活条件的一种经验的反映

E、对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以感性因素为主,还不具有自觉的理性形式

21、社会意识形式(ABCD)

A、是自觉建立起来的、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表现出来 B、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形式 C、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D、是对社会存在间接的反映,是系统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 E、都是群体意识

2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反映二者区别的有(DE)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23、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联系表现在(ACE)A、社会意识形式指导和影响社会心理

B、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的关系都一样密切 C、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D、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归结为社会心理

E、社会意识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逐渐化为社会心理

24、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AE)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25、道德对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主要靠(ACDE)A、社会舆论 B、行政手段 C、人们的信念 D、习惯

E、传统和教育

26、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BCDE)

A、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法律不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B、法律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则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 C、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法律要广泛持久

D、相对地说,违反道德的行为比较轻微,违法行为则比较严重

E、道德不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强制执行的,法律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强制执行的

27、宗教是(ACD)

A、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B、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一种社会心理 C、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 D、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消灭 E、一种世界观,将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2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是(ACDE)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有时候,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9、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BCDE)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30、相对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因为(BCDE)A、它是消极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B、它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实现 C、它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D、它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E、它不能创造在社会存在中没有根基的东西

3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ACDE)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2、旧的社会意识能够存在于新制度之中,并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这是由于(ABCE)A、社会意识常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B、新制度还有旧的社会意识存在的条件

C、先进思想战胜旧的社会意识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D、旧的社会意识还有其合理性

E、旧的社会意识总要顽强地表现自己

3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34、经济、政治、社会思想三者的关系是(ABCDE)A、社会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反映经济基础 B、社会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C、社会思想通过政治来反映经济 D、经济决定政治和社会思想 E、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5、国家具有阶级压迫工具职能和社会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是(ABCE)

A、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B、调整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C、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D、防御外来敌人可能的侵略和颠覆活动 E、组织领导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36、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BE)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阶级的产生是由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造成的 E、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第八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消极被动的因素

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D)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说明(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C、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B)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6、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会遭到显著破坏或陷于停滞,这归根到底是由于(D)A、生产工具的落后,从而表现了生产工具这一物质要素的决定作用 B、生产者素质低下,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C、地理环境恶劣,说明了地理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支配作用 D、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表明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殖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9、上层建筑是指(D)A、社会的经济制度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C、党委宣传部和组织部

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设施和组织机构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B)A、政治法律思想 B、国家政权 C、人的意志 D、哲学

11、按照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来划分,上层建筑属于(B)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上层建筑某些部分属于物质关系

D、政治上层建筑属于物质关系,思想上层建筑属于思想关系

1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决定于(A)A、经济基础 B、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意识形态

13、社会形态的确切涵义是指(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意识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B)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的成分

16、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A)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主要的、基本的 B、不存在矛盾 C、是完全适应的 D、存在对抗性矛盾

17、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D)A、人民内部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

C、生产增长跟不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 D、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8、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C)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 B、德国古典哲学家

C、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D、马克思和恩格斯

19、阶级斗争根源于(C)A、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阶级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阶级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D、阶级的社会分工的不同

20、阶级斗争的作用表现在(D)A、它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由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过渡的根本动力 D、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1、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D)A、一般的政治斗争 B、思想斗争 C、社会斗争

D、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

2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23、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24、社会革命是(D)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25、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26、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C)A、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 B、无产阶级组织观念的增强

C、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D、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

27、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B)A、社会革命的惟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必要形式

28、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B)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

29、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1、相信群众的观点,就是(A)

A、相信群众能自己解放自己,不需要救世主的恩赐 B、相信群众意见的正确性,群众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C、相信群众思想的觉悟性,不需要向群众作宣传教育工作 D、相信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要支持一切群众运动

32、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B)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3、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D)A、宿命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天命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4、人民群众的主体是(D)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5、每个人在历史活动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及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C)A、人的活动是否富有创造性

B、从事活动的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C、人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活动实现的程度 D、从事活动的人是否具有非凡的才能

36、认为“伟大人物是历史的主宰”的观点是(B)A、历史唯物论 B、唯意志论 C、宿命论 D、神创论

37、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A)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专指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

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38、“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D)A、群众史观

B、唯物史观的一种表现 C、辩正的全面的观点 D、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

39、“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D)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0、群众路线是(D)A、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 B、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C、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

D、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1、科学是(B)A、人类的一切知识 B、知识的理论体系 C、人类的自然知识 D、人类的社会知识

42、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A)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知活动 B、自然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活动 C、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调查活动 D、技术专家的技术发明活动

43、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D)A、继承前人和他人创造的知识 B、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C、科学家之间的分工协作 D、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44、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C)A、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B、社会制度的先进或落后 C、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BE)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的有(AE)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通过合法劳动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规律 D、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律 E、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3、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BC)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的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的原则

E、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则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ABCD)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E、囊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BE)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 D、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E、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办法有(ABDE)A、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彻底改变基本经济制度

D、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E、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论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正关系是(ABCDE)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C、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存在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革命就要到来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它是(ABCDE)A、新社会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B、新社会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彻底战胜旧制度的强大物质力量 D、人们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E、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物质基础

9、“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个论断适用于(ABCDE)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10、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ABE)A、清真寺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E、《森林法》

11、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BCDE)A、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C、政治上层建筑对人们的思想观点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D、政治上层建筑最为直接地反映经济基础

E、思想上层建筑需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

1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ABE)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矛盾

E、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13、上层建筑在下列哪几个方面为经济基础服务(ABC)A、在服务方向上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B、在服务方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实现其职能 C、在服务效果上既可促进也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D、在服务手段上一切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

E、在服务速度上是迅速地、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ADE)A、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互不联系、互不干扰的 C、互相绝对排斥的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依赖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

15、判断社会主义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CDE)A、是否有利于缩小分配上的差别 B、是否有利于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6、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E)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7、阶级斗争是指(ACE)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B、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斗争 C、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D、封建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斗争

E、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18、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ACDE)A、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措施的手段 E、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

19、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CDE)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E、阶级斗争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之间的斗争

20、下列各项属于典型的社会革命类型的有(ABE)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C、被压迫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斗争 D、殖民地人民反对宗主国压迫的斗争 E、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21、下列各项属于革命的客观形势的有(ABE)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B、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剧 C、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D、革命阶级的革命政党的建立及其正确领导 E、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并投身于独立的历史行动

22、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这段话说明了(ABCD)A、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革命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

C、革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D、革命能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E、革命意味着人民群众可以任意地创造历史

23、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ABD)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E、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

24、人民群众(ACE)A、是一个历史范畴 B、仅仅指劳动人民

C、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D、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

E、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

25、知识分子(ABDE)A、是一个独立的、广泛的阶层

B、不是由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所组成 C、具有统一的阶级属性,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D、不同的知识分子可以为各种不同的阶级服务

E、是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阶层

2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BCE)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E、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7、马克思曾经引用爱尔维修的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这段话表明(ABCD)A、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B、某一时代英雄人物恰好是谁带有偶然性 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时势造成的

D、英雄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E、某一时代谁成为英雄是必然的

28、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一定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这是因为(ABCDE)

A、杰出人物是阶级的代表、群众的代表,是阶级和群众中的一员 B、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基础的 C、杰出人物的活动受到当时的群众活动和阶级斗争的制约

D、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E、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由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

29、人民群众的活动,要受到现存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有(ABCDE)A、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 C、政治、思想道德水平D、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E、科学文化水平

30、物质生产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其表现有(ABCD)A、物质生产的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物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C、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D、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E、物质生产总是走在科学发展的前面

31、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ABCDE)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D、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2、共产主义是(ABC)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B、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C、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实际运动 D、渺茫的幻想

E、一种特殊的国家制度

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这三大形态是(A)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C、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2、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B)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3、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D)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机械论和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4、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 30 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度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D)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 C、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它们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更替为前提

5、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C、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社会科学的发展程度

6、社会进步是(D)A、仅指精神文明的进步 B、仅指物质文明的进步 C、仅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既指物质文明的进步,又指精神文明的进步

7、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C)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

8、用生产力评价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A)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工具的性质 C、生产对象的性质 D、劳动资料的性质

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B)A、惟一标准 B、根本标准 C、普遍标准 D、特殊标准

10、离开生产力标准来考察社会主义,必然陷入(D)A、历史循环论 B、二元论 C、形而上学

D、历史唯心主义空想论

11、人和人类具有(B)

A、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12、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B)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13、下列关于人性的观点,属于正确的观点是(D)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有善有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14、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C)A、现实的人出发 B、个人出发 C、抽象的人出发 D、人的自由出发

15、人性决定于(C)A、先天的禀赋 B、遗传的因素 C、后天的社会实践 D、家庭出身

16、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B)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的属性 D、意识特性

17、人的本质是(D)A、人的自由 B、人的理性 C、趋利避害

D、自由自觉的活动

18、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A、人的劳动 B、人具有理性

C、人具有自由 D、人有意志

19、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的(C)A、天赋优劣 B、家庭出身

C、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D、个人意志

2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C)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2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肌体状况

C、把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D、人的自然属性

22、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D)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3、人在价值关系中(D)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24、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C)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25、人生观的核心是(D)A、人生目的 B、人生理想 C、人生态度 D、人生意义

26、人生观是指人们对(C)A、人的思想的总观点 B、社会的总观点

C、人生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 D、生活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观点

27、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D)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 C、二者并无本质差别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28、“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 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B)A、是对必然性的科学揭示 B、会导致“宿命论” C、会导致“唯意志论”

D、正确地揭示了必然性的作用

29、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D)A、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30、人类解放就是(C)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1、从总体上说,人的解放程度总要受到(C)

A、生产发展的制约 B、生产关系的制约 C、社会进步的制约 D、上层建筑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下列各项属于这三大形态的有(CDE)A、传统的农业社会

B、近代的工业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 D、物的依赖性社会 E、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社会进步(ABCE)

A、其基本趋势通过新旧社会的更替来表现 B、其深刻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也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内部发展中 D、其最高标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E、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

3、社会进步的内容包括(ABCDE)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E、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4、社会进步是指(BCE)A、社会中一切事物的发展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精神文明的发展

D、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提高 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社会进步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原因是(ABDE)A、新社会形态起初的不完善、不健全 B、旧社会势力的反抗 C、社会进步是不可能的

D、旧的习惯和传统的消极影响 E、反动阶级的顽强抵抗

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种观点是(ACE)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E、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观点

7、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动力的有(ABCE)A、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 B、社会改革

C、社会革命 D、一切人的活动

E、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8、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ABCD)A、人生而自由 B、人性本善 C、人性本恶

D、人的本性是天赋的 E、人性善恶决定与实践

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在于(ABE)A、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C、把人性看成是人的阶级性 D、否认有共同的人性

E、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人的本质是(BCDE)A、人的社会关系 B、自私自利

C、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D、人的自然权利 E、趋利避害的本能

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BCE)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 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的 D、人的本质是不变的

E、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1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因为(ACDE)A、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他在物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B、人的本质是其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

C、人是生活于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本质只有通过社会关系才能表现出来,而且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 E、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

13、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个人的“自由选择”来实现的,这种观点 的要害在于(ABCDE)A、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 B、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自由 C、抹煞了人的社会性

D、宣扬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E、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

14、下列各项属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有(ABCE)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的环境 C、社会的需要 D、个人的主观愿望 E、个人的社会实践

15、人生观的内容包括(ABCD)A、人生意义 B、人生目的 C、人生理想 D、人生态度 E、人生自由

16、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涵义的有(CDE)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

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17、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CD)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18、必然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是(CDE)A、泛指客观必然性

B、指人们的思想和活动受着客观必然性的支配 C、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D、指物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E、实质上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状态

19、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人们(ADE)A、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B、不再受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支配 C、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 D、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E、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第三篇:马哲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6、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2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2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2010年自考网上辅导招生方案

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28、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29、“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3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 分,共20分)

41、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4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43、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4、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4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b.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c.必须通过实践

d.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46、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

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47、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48、“白马非马”的命题()是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9、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50、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5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52、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要求我们()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d.要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53、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阶级斗争 b.人民群众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

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阶级关系 c.资本是个历史的范畴

d.资本是一种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55、纸币作为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它的基本职能包括()。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56、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价值不发生变化的资本

57、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

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58、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5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前者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有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60、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66.试分析国际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参考答案要点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c 5.c 6.a 7.d 8.c 9.d 10.a 11.c 12.c 13.b 14.b 15.c 16.b 17.d 18.b 19.a 20.d 21.a 22.c 23.c 24.a 25.c 26.c 27.b 28.c 29.b 30.c

31.c 32.a 33.a 34.c 35.a 36.d 37.c 38.b 39.d 40.d

二、多项选择题 41.ac 42.cd 43.bd 44.abcd 45.abcd 46.ad 47.bc 48.bd 49.abcd 50.abcd 51.ab 52.abcd 53.abcd 54.abcd 55.ab 56.abcd 57.abc 58.ad 59.bc 60.cd

三、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

(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

(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第四篇:马哲试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是历史的必然。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可分为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

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二者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四.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六.矛盾及其基本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八.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需要认识到: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能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第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一.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二.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离开的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费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条件: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为群众所掌握

4.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2.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五.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两个根本缺陷:

1.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2.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时,推动;不适合时,阻碍。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时,促进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发展和变革。

第四章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三者关系)

总括: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四.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作用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对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的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全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有机资本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九.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与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形成机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一.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金融资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结构)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即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是把过去的国家军政要员聘请到自己的企业担任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实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

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消极方面: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与实质

新变化:

1.生产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六章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历史贡献: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局限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1.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三.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第五篇:马哲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B)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6、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7、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8、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C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7、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8、“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cd)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B)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21、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22、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27、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28、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B)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0、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3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35、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36、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37、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8、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

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4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1、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4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5、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B)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6、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CD)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4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BC)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8、剩余价值规律(ABCD)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49、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B)

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5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二、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答:

1、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些目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2、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既然如此,作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其实现就必然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3.社会主义有哪些方面的基本特征?

答: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国家;

思想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一 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 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第三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三、论述题(1题,共30分。要求:答案要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600字。)

1.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的理论体系就是正确的理论体系,能为当今的社会所接受,能为当今的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成功地解释了剩余价值,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是指引人类进步的航标。所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用实践完善马克思主义,使之更好地成为人类前行的指路灯。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它把严格的科学性与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哲理,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科学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是自封的,它已经并将继续得到许多国家实践的证明。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许多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在取得震撼世界的伟大胜利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遭遇了严重挫折,特别是苏东剧变后,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理论家甚至断言马克思主义“失败了”。但是,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20世纪下半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国内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管理行为也曾得到认可。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积极对资本主义进行修补的结果。正如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自己所坦白的那样:《资本论》把资本主义描绘得千疮百孔,我们正是按照《资本论》的描绘来修补资本主义这条船,才使它没有沉没,照样在航行。但不论航行多久,最终是要沉没的。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纵观当今世界,不管各种学说、理论、主义多么纷纭繁杂,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到各种诽谤、歪曲和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同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2.结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理论,谈谈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有哪些,及其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根据,也是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依据。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5、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人创造客体价值的过程也是人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两者应该是统一的。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根源于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基本矛盾。

6、技术发明和革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技术发明和革新可以提高生产力 生产力的高低决定着文明程度的高低,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社会就越发达。

下载自考马哲试题及答案(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马哲试题及答案(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哲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马哲试题

    第一章 单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马哲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 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64.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

    马哲试题

    一、填空、简答、论述 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填空 简答) 答:客观条件:马哲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

    马哲试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彰武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

    马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哲试题

    练习十 一、单项选择题 C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A.使用价值和价格 B.价值和交换价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价值和价格 D2.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哲学是 (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C.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