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猪纪实故事
祖母一把糠一把食喂养大的猪要出栏了,出栏的日子是祖父定的。
祖母是个慈心人,她对自己亲手喂养大的家禽家畜,都容易产生感情,每逢年关,家里要宰鸡宰鸭,或者出栏生猪,祖母就长一声短一声地叹气,悲戚挂在脸上,弄得一家子都开心不起来。
这次出栏猪,祖母自然又是如此,何况今年养的那头猪,不像往年养的通体是白色,它的脊背上有一块是黑的,很亮眼,像朵花,耐看,小尾巴俏皮地卷着,圆圆的,招人喜欢。从祖父定下日子的那天起,祖母每次给猪上食,都要在它前面默默站一会儿,有时还蹲下来,用手摸摸它的头。每每这时,猪就会停止吃食,用它的头轻轻摩擦着祖母的手,祖母好像受不住这种缠绵,摇摇头,叹口气,站起身往外走。
猪出栏的前一天夜里,鸡还没有打鸣,祖母的房间里就传出说话的声音。
唉……它知道呢!这是祖母说话的声音。
静了一会,才听见祖父没好气地问,知道什么呀?祖父显然是被祖母用脚蹬醒的。
说猪呢,你听,它一点鼾声都没有……
没有就没有,猪知道个什么?祖父肯定没有听,木床吱吱几声响过后,又归于平静,我猜得出祖父侧过身又睡他的觉去了。
我再也睡不着了,用心听,果真没有听见猪像往日那样发出轻微而有节奏的鼾声;同时,我也知道祖母一直是醒着的,她不时深深地叹出一口气,像胸口被堵得慌似的。
天刚刚泛亮,祖母就起床了,她要给猪做最后的早餐;跟着祖母一同起床的还有一个我,祖父要我帮他赶猪,并答应卖猪后给我买一个肉包子一盒蜡笔。祖父的许诺是我激动得睡不着觉的主要原因。
祖母很快做好了猪的早餐,满满一盆子,而且里面夹杂着不少的碎米细糠,这是平时很少有的。然而,猪对如此美食却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两口就停下了,它抬起头,望着祖母,祖母立刻蹲下去,摸着它的头,说,畜牲啊,吃吧,七八里路呢,不吃你怎么走得动……猪真的就开始吃了,一边吃,一边轻轻扇动着耳朵,耳朵打在祖母的手上,我看见祖母的手有一些颤抖。猪也许是感觉到了,又停下来,嘴里哼哼唧唧,并用头摩挲着祖母,祖母伸开五指,像梳子一样,从头至尾给猪梳理着鬃毛,几滴眼泪就在这时从她的脸上滑落下来……
你说你,犯得上吗?祖父从房里走出来,看见祖母一副难过的模样,大声数落着,不就是一头猪吗,值得你这样难过?
祖母并没有计较祖父的话,她用衣袖抹了一把眼泪,又说,快吃吧,吃完这些我们就不怕食品所拔秤(除去猪肚里的食物)了。猪好像真的听懂了祖母的话,一口气把剩下的食物吃完了……这是这头猪最后一次为我家“还账”——这盆食物少说也有二十斤,事实上,那次食品所只拔了八斤秤。
猪被祖父从屋里牵了出来,我握着祖父塞给我的一根竹条紧随其后,进入了赶猪的角色,就在这时,泪眼汪汪的祖母赶了出来,冲着我喊道,云儿,你不可以真打它的……
一路上,我牢记着祖母的话,好几次竹条高高举起,最终却没有落在猪的身上。
第二天,祖母怀揣着卖猪的钱,要去赶集。快过年了,祖母得抓紧操办年货,临出门时,祖母想了想叫上我,说怕东西多了人手不够。
一路紧赶紧来到集上,我才知道祖母带上我的真实原因,原来她是要我带她去食品所看我家的那头猪。
来到食品所,我带着祖母找到关着我家那头猪的猪栏,可是,里面看不见我家的那头猪了,祖母神色紧张,试探着一问,果然,我家的那头猪当天下午就被宰杀了。
回家的路上,祖母低着头走她的路,一句话也没有说。受她的影响,我的心也一阵阵失落,因为那头脊背上开着一朵花的牲畜,永远地消失了。
第二篇:再谈猪肠粉纪实故事
和许许多多广州人一样,我对猪肠粉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上小学的时候,这种情结就已经开始拉紧了。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早餐极少听说有同学喝牛奶、吃酥皮面包的。同学中起码有十多人是吃不上早餐的。我的家境尚可,有早餐吃,但决不敢想象喝牛奶。我们时常想,喝牛奶的是地主资产阶级。
每天早上,父亲就给五分钱或一角钱我,让我自己去买早餐。五分钱有五分钱的花法,一般是用四分钱买一碟猪肠粉,剩下一分钱买一小碗白粥。五分钱硬币递过去,卖肠粉的人顺手便拿起一条长长的肠粉,右手操一把大剪刀,往碟子上熟练地“咔嚓,咔嚓”剪下一圈圈肠粉,完了,就飞快地往粉上舀上熟油、酱油,香喷喷的肠粉就可以充饥了。
如果发现肠粉给得少了,我们一班小家伙就会“报仇”,拼命往肠粉上舀辣椒酱。结果,辣得嘴唇红红肿肿,舌头都麻木了。长大以后很能吃辣,人家以为我有这种生活习惯,我都不好意思讲少年时候的这种“训练”。
一角钱也有一角钱的花法,五分钱买一碟稍大的、粉稍多一点的猪肠粉,一分钱粥,当然是稀白粥。剩下四分钱,可风光了。在学校门口,一分钱一张鸡蛋饼,可以买两张。再剩下两分钱可以买爆过的米,我们称为“肥仔米”,放到口袋里,想吃时吃一两粒.一直可以吃到放学。哎呀,那一天肯定是最风光的。
高中的时候,去郊区农村上学,城里往农村赶,几十公里路,要转三次车,还要步行约一两公里路才到学校。五点多从家里出发,到了沙河镇,在汽车站旁的小店里,匆匆吃上一碟猪肠粉,喝上一碗白粥,又匆匆赶路。如此这般,每星期一次,一过就是两年。
印象最深的是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仍然要走这条路,但由于有了每个月三十五元五角工资,我们就高唱355!有了工资,吃肠粉往往可以吃两碟了,五分一碟,两碟一角,还有五分钱,可以买一碗猪骨粥。每次吃饱,走出小店,恨不得马路变成一个篮球场,其精力足可以打两场篮球。
三年后,得到学校的老师、职工们厚爱,推荐我去考大学。郊区教育局通知我们二十五人(每校推荐一人)考试,考好了才能上。经了解,我们这批人都来自学校,表现都得到群众认可,但推谁也不好办,名额就是五个人,推上来的达二十五人之众。考场设在沙河七十五中学,考一天,内容大致是笔试与口试。口试时最记得考官拿起一张南方日报,叫大家选念一篇文章。我小时候时常被老师抓去演节目,朗诵还可以,普通话也过得去,理解文章内容也有一点水平,三四个考官一边听一边点头。我心想,这怎么回事?怎么他们显得这样满意?反而十分焦急,心想他们是否早有人选,拿我们过过场。他们接下来还问了一些话,我都忘了。考完后我不走,听听下边的考生怎么念,一听,心中舒坦了不少。原来有些考生平时普通话训练得少,念起来结结巴巴的,文章听起来完全不能连贯。一边听,一边惋惜,但由于是竞争对手,只能是在窃喜之外加几分惋惜。
中午考完,下午还得考,中午饭自己解决。我一掏口袋,糟了,早上出门紧张,忘记带钱了。仅有一角不知什么时候剩下来的钱。吃饭,这点钱怎么够?不管如何,吃了有精神,一角钱就一角钱吧!然后走到沙河大街,挑一间最便宜的小食店,对师傅说:师傅,我仅有一角钱了,吃完了下午还要考试,能否来两碟肠粉,送一碗白粥?
师傅一言不发,盯了我一会儿,然后给我盛了两大碟满满的肠粉,一碗满满的骨头粥。哎呀,当时我心头一热。但阅历浅,竞不懂表白,说句“谢谢师傅”,就说不出其他美好的话了。考完试,考场中一个熟人都没有,我只能走路回家。从郊区的沙河一直走回市内的海珠区,到了家,已是灯火万家了。
那次考试,我顺利通过了,当然万分高兴,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大学录取通知,得意忘形,整个晚上都在发不着边际的美梦。但其中也想起沙河大街那一顿饱饱的猪肠粉午饭,内心充满了对那位不知名师傅的感激。当然,也包括了对当时郊区教育局那几位忘我工作、态度和蔼的考官。
猪肠粉可以勾起那么些回忆。广州人对猪肠粉的情结,许多人像我一样,其中会联系起许多故事,许多温馨,许多感慨。今天的孩子,许多不知道昨天的故事,他们以为一生下来就是如此,不知道四十岁以上的父母亲们,许多人都是靠稀白粥、猪肠粉当早餐度过童年的每一个早上的。
第三篇:卖鞋的功夫小子纪实故事
今年35岁的华人小伙子谢家华,从小跟随父母在美国旧金山市长大,家境虽然十分优越,但父辈创业的艰辛,激励着他一定要自己干一番事业。从上小学开始,他就一直很用功,16岁时便轻松考入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19岁时,顺利拿到了哈佛大学毕业证。其间,多次参加学校电脑操作大赛,并屡夺冠军,成为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
21岁那年,谢家华放弃了来之不易的读博机会,去一家软件公司当了普通程序员,这让家人和朋友甚是不解。但谢家华却没时间去解释,他有自己的打算。一年时间,谢家华已对网络程序娴熟自如。之后,便辞去程序员工作,创办了自己的网络广告公司LinkExchange。
网络广告公司成立后,他几乎牺牲了全部节假日休息时间,全身心地经营着公司业务。仅两年时间,公司迅速壮大,员工由开始时的几人,快速发展到200名,资产也扩张到近3亿美元。
1998年初,谢家华经深思熟虑后决定,将LinkExchange以2.65亿美元的身价暂时委身于微软,以图为日后创业寻求到充足的资金保障。
1999年,谢家华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认识了网上售鞋公司总裁尼克·斯威姆,两人一见如故并展开合作。不久,谢家华就向斯威姆的网上售鞋公司ShoeSite注入资金100万美元,然后将公司更名为Zappos。半年后,谢家华再次向公司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谢家华也因此成为Zappo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为了让Zappos迅速成长为网络营销帝国,谢家华施展了“软硬兼施”的功夫,并大获成功。
谢家华的两个硬功夫:一是把在肯塔基州仓库中Zappos存有5.8万种款式的130万双不同品牌的鞋,都从8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精心拍照。当照片放到网络上后,顾客眼前顿时为之一亮,很方便就能挑选到自己称心的鞋子,公司的业务量也随之大幅飙升;二是最大限度地为顾客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为达这一目标,谢家华把Zappos的仓库安在了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机场附近,公司实行24小时不间断运作,凡是接到顾客订单后,公司承诺在4天内保证送货到门。如公司延误了送货时间,就加倍赔偿顾客因此而造成的一切损失。
谢家华的两个软功夫:一是为解决顾客很容易在网络鞋店买错货、而又一时难以退货的问题,他利用自己的特长,专门为Zappos设计了一套电子邮件系统,如有顾客提出退货或换货要求,电子邮件便会自动回复顾客。如果顾客买到的鞋不合脚,公司在退货和更换新鞋时一律免费。仅此一项,Zappos从成立至今就付出了将近1亿美元的代价,退货率也高达四分之一。但Zappos扣除送货和退货费用后,全部销售额的毛利润仍高达35%。这主要得益于公司信誉的不断提高,因而带动了顾客数量的迅猛增加;二是鼓励新员工辞职。对于招聘的每一位新接线员,公司都要进行为期4周的业务培训,在培训一周后,公司便会对每位新员工提出同样的问题:“如果你感觉公司不适合你,你现在就可以辞职。但公司会在你辞职时,按照你一周的培训时间一分不少地支付全额薪水,另外再奖励你1000美元的辛苦费。”公司之所以要在培训一周后就提出让新员工辞职,目的是尽早确认每个新员工能否与公司的价值相融合,以便让更优秀有奉献精神的员工加入到公司中来,使公司的发展后劲更足更强。
谢家华采取的“软硬兼施”功夫,使他的网络鞋店业务越做越大,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去年,Zappos的销售额超过10多亿美元,占美国鞋类网络市场总值3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还强,他也因此被称为“卖鞋的功夫小子”。
谈起成功时,谢家华感触颇深:“这个世界虽然不是由天才创造的,你也不必是天才,但你只要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心,那你一定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第四篇:像卖皮鞋一样卖拖鞋纪实故事
20年前,刘宣早来到广州的一家小鞋厂打工。虽然他每天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但是所得的收入依旧只够一家人糊口,刘宣早不禁萌出了自主创业的想法,只是一没资金,二没特长,要创业又谈何容易?
几年后的一天,刘宣早和几位工友一起到市场里去买拖鞋。来到市场后,他注意到虽然每家鞋店都有拖鞋出售,但都不是十分“专业”,有不少摊铺甚至只是顺带着卖的。刘宣早就想,如果能开一家居家拖鞋专卖店,肯定能赚钱。然而,当他对工友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工友们却笑话他说:“开专卖店?你以为是卖皮鞋啊?拖鞋又卖不了什么高价格。”
像卖皮鞋一样来卖拖鞋?工友们的话触动了刘宣早那根创业的神经,对啊,这不正是一个好办法吗?刘宣早觉得居家拖鞋的价格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款式和质量,只要保证拖鞋的质量,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再加上款式新颖、时尚艳丽,家居拖鞋也一定能够卖出好价钱。
几天后,刘宣早就想办法联系上了一个居家拖鞋的生产商,咨询了销售代理权事宜。1994年,刘宣早辞了职,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又跟朋友借了一些钱,在广州市区租了一家店面,开了一间居家拖鞋专卖店,取名为“足间舞时尚专卖店”。
专卖店开张后,刘宣早向每位顾客都保证拖鞋的质量问题,而且他还谨记自己“像卖皮鞋一样卖拖鞋”的经营策略,郑重地向顾客承诺:“拖鞋如果出现断底、断面等损坏,一个月之内均可免费更换,并实行三包服务,让顾客买得放心。”不仅如此,刘宣早还在专卖店的门口摆上T台,邀请模特们穿上拖鞋,现场走秀。
时尚前卫的拖鞋秀让刘宣早的居家拖鞋一下子就有了知名度,而这些居家拖鞋也因为款式新颖、质量可靠受到顾客的欢迎。每一位到店里购买过的顾客都赞不绝口,回头客越来越多。逢年过节,甚至会有一些事业单位来店里团购,把时尚的居家拖鞋作为单位福利发放给员工。几年下来,他的居家拖鞋已经创下了极高的口碑。
几年后,刘宣早再也不满足于代理销售了,他感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风尚引力有限公司。他高薪聘请了几个专业的设计师,成功设计出了时尚的擦地拖鞋、办公室拖鞋、四季拖鞋、按摩拖鞋等。每推出一个系列的新产品,刘宣早就继续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卖拖鞋,实行质量三包,邀请模特现场走秀。这些质量可靠、时尚高贵的居家拖鞋让刘宣早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小小的拖鞋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接着,刘宣早以加盟连锁的形式推广拖鞋专卖店。
如今,刘宣早在全国已经拥有了400多家拖鞋加盟店,一年的销售额有4000多万,而他的“足间舞时尚专卖店”更是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卫视等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
第五篇:爱情不是你想买就能卖何欣纪实故事
2005年5月,北京的天气暖暖的,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北京一所戏曲学校活动中心正在举办联谊会,音乐制作班的同学都在施展着自己的才华,尤其是音乐才子何欣演唱的校园歌曲,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同学一起哼唱。陈一是何欣的粉丝,就坐在靠近演唱的第一排,兴奋的笑靥像阳光一般灿烂。何欣转过身来,目光深情地回应着女孩。其实何欣也早就注意上这个清秀娇小的女孩了,她是汉语言班的才女,何欣非常喜欢她的诗。
何欣是学校音乐制作班的才子,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一名国企领导,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何欣从小就参加了合唱团,常常在各种场合登台表演。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就成为一个很活跃的独唱小歌手。小学五年级时,获得了北京艺术节的演唱一等奖,还代表北京市青少年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演出交流。上大学后,何欣渐渐离开了舞台,转而热衷于音乐制作,和一帮音乐发烧友的同学一天琢磨着要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公司。
陈一也是发烧友之一,这个女孩很聪明,她创作的诗歌常常在学报上刊登,引来许多粉丝。从两人相见的第一面开始,何欣就对这个娇小多才的女孩有了好感。
何欣和她相恋了。从此,学校楼前的小路上,常常能够看到一个高个子的少年,带着一个女孩在校园里漫步。那时,何欣在自己的家里鼓捣出了一个录音棚,时不时有人来录音,也有些收入,吃饭、看电影、逛商场,两个人在一起,何欣总是尽可能地满足陈一的要求,甚至对于她的任性也一样给予了接纳。渐渐地陈一有了一些改变。有一天,陈一拉着何欣要到菜百买白金项链:“我认识的一个女孩的男友刚认识几天就给她买了钻戒,我们都相处一年多了,你也该给我买个项链了。”可这个时候,何欣录音棚的收入只够他俩的日常消费,面对几千块钱的消费,何欣这一次没有满足陈一的要求,为此她和何欣闹了好几天的别扭。
转眼,国庆节到了,同学们在一起聚会,陈一又碰到了那个女孩,看到她穿着名牌服装,小鸟依人的样子,这立刻让陈一从心底里感觉到一种不自在,她不理会一旁何欣的关照,整个晚上心情不好。聚会没完,她就急着要走,送陈一回家的路上,陈一终于忍不住对着何欣爆发了:“我现在都不想和你出来参加这些聚会,多没面子,我就像是一个穷酸的陪衬,你难道一点都没有感觉吗?”
2006年寒假,陈一回老家过年,妈妈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开导女儿,“眼看就要毕业了,你必须为自己前途考虑了”。陈一妈妈的意思,要么找个好点的人家,找个好工作,嫁个有成就的老公留在北京;要么就回湖南,妈妈已经托人在一家单位给陈一安排了一个位置。
寒假结束,回到学校后的第一天,陈一就找到何欣说:“我妈说,如果你妈能够托关系将我的户口留在北京,找个好点的工作,我就可以留在你身边。”何欣听罢心里一阵发堵:“你们家怎么一点也不顾及我们的感情,是不是还想拿你进行买卖婚姻啊。”其实,这一段时间,何欣对陈一的变化也很难接受,只是他觉得相处快两年了,两个人应该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了,没想到,新年第一次见面,陈一就这样说,让一向好脾气的何欣也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两个恋人嚷嚷起来,她说:“你没本事,那不会让你妈想想办法吗?如果你能让我过上好日子,我妈还用这么着急吗。”听到陈一的话,何欣的心彻底凉了,原来以为和陈一一起劝说她的妈妈,现在,连心爱的人都被世俗的爱情俘虏,何欣离开了,两人持续了近两年的初恋,在他们即将毕业的时候枯萎了。
有半年多的时间,何欣把自己的心灵之窗紧闭,本来就不善言谈的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几个好哥们见何欣成天闷闷不乐的,就张罗着要帮助他走出失恋的阴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性格好的北京女孩,两个人也比较投缘,可女孩的父母却不同意他们交往,他们的金龟婿必须有海龟的金字招牌,显然何欣不够资格做他们的女儿的男朋友。何欣不能忍受这种把爱情当做交易的心理,与女孩很快就分手了。
公司受挫,柳暗花明迎来爱神光顾
在经历了两次情伤以后,何欣几乎一夜长大,那段时间,他几乎对感情失去了信心,他告诉自己,在人人逐利的时代,又怎么会有真爱的存在?在房子车子比爱情更珍贵的时代,只有努力发展起自己的事业,才有可能在感情上拥有话语权。
那段时间,何欣把满腔的爱奉献给自己喜欢的音乐。何欣每天跟同学们泡在一起,筹划着建录音棚的事。何欣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个样子,给妈妈看,给陈一和那位北京女孩的妈妈看,我何欣虽没有海龟的金字招牌,没有公务员的铁饭碗,可我一样能做得很好。何欣想让音乐来治愈爱情的创伤。
2006年4月,何欣和几个同学开始在校园的一间小房子里筹备自己的录音棚,空间很小,不到20平方米,几个志同道合的音乐发烧友开始分头行动,设备由何欣负责,他家里的那一套东西基本已经能胜任。为了省钱,他们找来了十条旧棉被,然后把它们全钉上墙壁,外面覆盖黑色的软包装材料。一番折腾后,花钱少效果好的录音棚诞生了,经过反复测试,隔音、吸音效果居然很不错。
录制是个技术活,最难的就是听。因为每个字的发音准与不准,在不在调上,都直接影响着录制的效果。刚开始的时候,几个人商量着,来录音棚的客源也基本上都是在校学生,简单录制一首歌只需50元,如果想制作精致些,一首歌大概需要80元到100元。一个月下来,几个人的收入一起也有几千元,然后,再向市场推进……可是好景不长,新鲜了没多久,来录音棚的同学就寥寥无几了,这是几个热血青年没有想到的,渐渐地几个创业者失去了刚开始的热情,录音棚断断续续持续了大半年,终于宣告“破产”,何欣伤感地将设备背回了家中。
感情失落,公司也黄了,何欣感到这个世界好像没有了他的一席之地,一时间何欣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他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漫无目的地游荡,或者趴在电脑上一宿一宿不睡觉,就在他心灵无所寄托的时候,一个精灵出现了。
2008年4月,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何欣习惯性地上了人人网,在一个音乐论坛的群里,突然一个女孩的头像不停闪动:“你好,你是学音乐的?我也很喜欢唱歌啊”“是吗?你喜欢谁的歌啊?”何欣和女孩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很投机。聊天中,何欣知道了女孩叫婷婷,喜欢王菲和孙燕姿的歌,何欣也喜欢王菲的歌,聊着聊着,何欣在脑子里勾画着这个女孩的样子:很大气,不做作,音乐发烧友。共同的爱好不由让何欣对这个女孩产生了好感,他们聊了一个下午还不尽兴,两人又互相要了对方的QQ,商定晚上在QQ上继续聊。
和婷婷聊过之后,何欣突然就精神起来,好像有个绳子在牵着自己,他没等到晚上就又爬上了网,早早地等待着婷婷的出现。在QQ上,两个人一见如故,从音乐聊到了工作,从工作又聊到个人生活,越聊越默契,何欣心里一惊,难道爱神之箭正在射向我的心?
第二天,两人按照约定唱了歌。第三天见面的时候,何欣感觉到眼前这个女孩就是自己期盼已久的那个她,而婷婷呢,越看何欣就越觉着他成熟,气质好,甚至,何欣的一举一动都让婷婷眼睛发亮,两个人的感情快速发展。
周日,婷婷陪妈妈散步的时候,收到了何欣的短信:“婷婷,在干什么?我在录音棚,心里总在想着你。”婷婷问:“那我是你的什么人啊!”何欣发过来:“那你就做我的女朋友吧。”婷婷不由得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靥。妈妈问女儿:“什么事让你那么高兴?”婷婷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将自己和何欣的事说给了妈妈听。妈妈说:“哪天带回家来给我们看看。”
周一,婷婷要下班了,她刚要和同事们往车站走,迎面看到了何欣高大的身影就出现在自己面前,婷婷不知有多幸福,她上前拉着何欣的手,迎着同事的目光,大方地接受者人们目光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