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今天课上,孩子们看了主题图开始思考:(如题)
思考后说想法时,于杰说,要求吃了多少个桃,就应该把剩下的和吃了的合起来。
我问其他孩子同意这样的想法吗?
孩子们都说不同意,大家纷纷解释不同意的原因。
我发现于杰坐下去的时候,一改平时能说会道的模样,而是带着点懵懂和尴尬。
当孩子们交流了想法,列式解答后,我问,问题解决了,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查一下?
我边问,眼神刻意在于杰脸上停留了几秒钟,他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似的,想了想,就举高了小手。
于杰站起来说,我们可以把求出的吃了的21个桃和7个桃合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总数28个!
小家伙边说,还边加上了夸张又恰到好处的手势。
我问孩子们是否听明白了,是否同意。
大家把掌声总给了于杰。
我说,于杰真聪明!能够从一开始错误的回答中思考,想出了其实在检查结果时,可以把总数分成的两部分21个和7个合起来,看是不是等于28个。能从自己的错误中有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
回头想想,如果我能够让于杰说说,自己怎么能想到这种检查方法的,而不是根据我的想法片面的帮助总结,或许课堂更丰富精彩些!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苏教版
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从本课教学内容看来,教材编得越来越细了,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和“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分别列出来,作为两个新知识点进行教学。也正证明了,这两个知识点是一年级学生掌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分球的情节,从实际效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能很快理解到总数以及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很快让都入境。
抽象的关系是学生最不擅长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讲解算法时,光靠嘴说从一共里面去掉一部分得到另一部分,抽象且枯燥,学生学得不快乐,有的学生都不愿意学。课前我就剪贴好与题目响应的桃子,借助于直观图形和我们去年所学的扩线来降低例题的难度,便于学生思考。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道例题的重点处理也为下面的讲解作好了良好的基础。在处理几道例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法,然后同桌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帮助接受较慢的学生进行理解,给他们以思考的空间,利用差异共同提高,最后全班交流。问题的出现按照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要比直接按顺序平铺直叙效果要好。
在以前的作业中,偶尔出现一些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和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觉得很困难,不是因为不会,而是知道答案却不知道算式怎么列,因为他们不知道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经过这课时的教学,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它们的数量关系,在练习时正确率大大提高,效果较为满意。1
第三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3、54页。【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这里学习的求减数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他与求剩余、求一个加数的问题一样,实质上也是求一部分数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学生开始学习这类问题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或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只要充分利用这种经验,学生就可以理解用求减数的道理,学会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更全面地理解减法的含义,加深对这几类实际问题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去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中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式解答。
2、在联系实际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积累用合适的方式找实际问题里数量间联系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通过求问题解决的活动,体验自己思考、探索的成果,感受学习、探索的成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答求去掉多少即求减数的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独立思考、简单推理、相互交流。【课时划分】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图提问题(出示图)
小猴上次从果园里采到桃之后,回家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吃桃了!过了几天,小猴到筐子里看一看。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问的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告诉我们一共有28个桃,被小猴吃掉一些后还剩下7个,问吃掉了多少个桃。
二、自主交流,探索新知
1、自主探索
怎样求出吃掉了多少个桃?桃子总数、剩下的桃子和吃掉的桃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从28个桃里面去掉剩下的7个桃,就可求出吃掉的桃的个数。
2、画图帮助
如果有的同学还想不懂,我们一齐来分析,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这28个桃吃完了吗?还剩几个?
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一指求哪一部分的个数?(写?)
现在知道该怎样计算了吗?谁能说出算式?(板书:28-7=21(个))
3、揭题
谈话:结合题目的意思想一想,算式中的28表示什么?(板书:总个数)7表示什么?(板书:剩下的个数)21表示什么?(板书:去掉的个数)谁来说说已知总个数和剩下的个数怎样求去掉的个数?(补充完整数量关系式:总个数-剩下的个数=去掉的个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以了。
三、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启发:原来有27只小船,划走一些后分成了哪两个部分?求划走了多少只可以怎样想?和同桌说说想法。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完成算式。
交流解法,说说各个数的意思,再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要求学生口头回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再把问题和条件连起来说一说。书本上填写算式。
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再把问题和条件连起来说一说。书本上填写算式。
你是怎样列算式的,得数是多少? 你能看着图说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吗?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导读题,让学生填写算式和单位名称,指名板演。交流解释算法。
四、归纳总结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谁来说说解决这一类问题应该怎样想? 【板书设计】
求减数的实际问题 28-7=21(个)【作业设计】
1、预习书上53、54页。
2、补充习题。
第四篇: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无论是理解题意还是理解数量关系,都比一年级上册的加法实际问题要难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复习了求总数的练习,进行教学铺垫,使学生理解求总数应该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在教学例题时,通过创设情境: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儿已经采了23个桃子(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书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让学生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子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这时,再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子。
因为有了前期铺垫,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什么?让学生理解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桃子的总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树上原来的桃子数是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接着通过借花游戏进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要求原来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数量关系。
在练习时,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非常关注。我重点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先是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教学中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
第五篇: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课主要是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会用减法解决求剩余或求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求被减数实际上就是求部分数...本课主要是教学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求减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会用加法解决求和和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会用减法解决求剩余或求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里求被减数实际上就是求部分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是成功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没什么比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所以这次的教学设计安排了三种游戏类型。一是师生游戏。二是生生示范游戏。三是全班学生游戏。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新知,而且新知及时得到的巩固。
二、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
要知道13-8=5这个算式是否成立,理所当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排一排、比一比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从而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和13-8=5是完全一致的,学生在操作中也明白了为什么可以用减法也能计算出结果。
三、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模仿机会
一年级小学生是开始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不能象高年级同学一样围在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要学会如何合作交流只能通过模仿来实现,所以我安排师生游戏和生生示范游戏的合作交流的模式,让他们来模仿。再让他们在最后一种游戏中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