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科论文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 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 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 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 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 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它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用 应更大。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语文的梳理、激活而非补课
中小学语文受“左”的影响在逐步减少,中小学语文的文学性、可读性在加 强,目前的高中语文试验教材很好,但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中学语文师资 水平一时难以适应,中小学语文的零乱无系统性并未根本改变。故“大学语文” 首先应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即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利用《大学 语文》教材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大学语文”不是简单意义上中学语文的继续,而是较高平台上的升华与总结。应当有系统、宏观、高视野的功能,它与中学语文的关系如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一样。
2、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功能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与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3、“大学语文”应具有拓宽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思维品格的作用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清晰—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大学语文”应当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从多角度去认识它,也去白壁求瑕,将学术界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同意见都告诉学生,启发学生作求同、求异多种思维,少一点迷信,对大作家、大名作不迷信了,看问题就更全面了,就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了。学生学语文的时间长,培养出这种思维品格,对日后他们在自身学科领域中培育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培育学生“好读书,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大学语文”是学生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应当一改中小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方法。未来的世界信息量极大,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求甚解”,而是留有许多模糊之处,应当学会从大信息中捕捉重点、难点与关键。“大学语文”课时少,应当培养学习兴趣、教会自学方法入手。叶圣陶先生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故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要使命。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在一两个学期几十节课中全补起来,但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补,使他们有较浓厚的兴趣去自觉补。
5、“大学语文”教育要注意实效,要提高其质量,它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 位,其根本点在“提高”。“大学语文”课也应当从徘徊于“开”与“不开”,“开多”、“开少”或“必修”、“选修”之间,过渡到注重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上来。该课程应当过渡到其“青年期”或“成人期”。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
1、建立《大学语文》系列精品教材我们打算分批建设与《大学语文》有关的精品教材:
第一批七种:《大学语文》(全编本85.6万字)、《大学语文》(简编本,58万字)(以上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82万字);《大学语文泛读课文注释》;《大学语文音像教材》(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江苏省立项);《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之一)。
第二批:《大学语文》(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电大网大教材)。
第三批:《大学语文集评汇评简注》,《诗词格律教程》,《大学语文试题与答案》。
2、此系列教材将力求体现本《大纲》“基本思路”的要求,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的思维模式,结构上体现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
3、《大学语文》教材因要负起“梳理”、“激活”、“总结”的使命,要完整建构起文学史的基本架构,课本必然得有较大的容量,而容量过大势必课堂上上不完,故此课本应定位在课堂教学用书与课外读物之间,合二而一,也给教师较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将精读、泛读结合起来。
4、《大学语文》全编本按文学史顺序分41个单元:诗经、先秦散文、屈宋、秦汉文、汉魏诗、汉魏六朝赋、六朝文、六朝诗、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上)、北宋诗、宋代散文、北宋词(下)、李清照及南宋前期词、陆游及南宋诗、辛弃疾及南宋词、金元诗词、元曲、明清散文、明清戏曲、明清诗词、现代散文(上)、现代散文(下)、现代小说(上)、现代小说(中)、现代小说(下)、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全书选录精讲课文128篇,泛读课文617篇;简编本分37个单元,精讲课文97篇,泛读课文575篇。它涵盖了自《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就文体而言包括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散文各类文体;就内容而言更是包括了反映战争、爱情、咏史、怀古、咏物、咏节序、登临悼亡、思乡怀归、游子思归、哲理人生、山水田园、民生疾苦、倡廉刺贪、兵祸战乱、孝悌亲情等,几乎涵盖中国文学各种题材,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每个单元突出一个内容专题,系统拓宽阅读的范围和视野。
5、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中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学校,十几年下来,学生语文水平也天差地别。《大学语文》教材应当有广泛的适应性,故教材编写中双向矛盾的思维方式是可取的:即“浅化”与“深”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注释]、[赏析]乃至[翻译课文]等,使课文变得浅显易懂,另一方面又以[总论]、[集评]、[汇评]、[真伪考]、[作品综述]、[研究综述]……“深化”内容,提高教材的学术品位,也使教材可以适合不同层面读者的需求,体现“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本质区别。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采取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指《大学语文泛读课文注释》等)、《参考书目》指定的其他参考书相结合的方法。
2、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我校牵头组织二十多所军地院校共同完成的《大学语文音像教材》(教育部立项)为主,发动教师自制个性化的多媒体教案。在所有播放设备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不可喧宾夺主,不可因此把课堂变成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可以不动脑筋的娱乐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解,不能代替师生的直接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熏陶。
3、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安排多处写作练习的“创作点”,尤其是与散文教学结合。如《唐代散文》单元,比较陈子昂、柳宗元、韩愈三篇谈“复仇”的文章,写一篇议论文;又如读了高适《燕歌行》的不同争鸣意见,写一篇《燕歌行赏析》……
4、“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选修课相结合,如“唐宋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巩固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
5、与“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合作,长期以中波846、1206及短波对省内外及海峡两岸听众开设“大学语文”广播系列讲座,派出我校七名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和有博士学历的副教授去讲授,以服务社会。
五、师资
在现有的基础上分三步走:
1、2003年秋起,以三年时间完成:“大学语文”任课教师中教授不少于2人,副教授8-10人,讲师不超过3人。教师中博士学历的占70%,硕士学历的30%。
2、2006年秋起,以三年时间完成:“大学语文”任课教学中,教授不少于4人,副教授8-10人。有博士学历的待聘副教授2人。教师中博士学历的80%以上,在读博士20%。
3、2009年起,以四年完成:“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的全“教授”、“副教授”化,其中教授不少于6人,学历的博士、博士后化。其整体水平应达到我校强势学科的师资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六、学时
文科(含政治、法律、哲学、旅游、管理、社会学、艺术、医事法学等)64课时,理工、医等32课时,逐步争取为全部64课时,或32课时开一学年(32×2),试验个别系科(如外语)开128课时。
七、考试大纲
在总结过去开卷、闭卷及网上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生动、受到学生欢迎,又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方法。如小班化分组面试等。由于学生上网者多,写专题小论文的考试命题须能杜绝抄袭,更不能从网上直接下载,命题前要先进行网上搜索,要有个性化命题。笔试试题60%从课本的[思考与练习]、《教学参考资料》的[小题库]中抽取,古代、现当代要适当搭配,名词解释、赏析、问答等题型要适当搭配。期末考试要与平时练习、作文成绩、课堂提问成绩按适当比例综合。
八、教学研究
1、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材研究先行,带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研究,并进而推进到文学素质教育的全面研究。每届学生进行二次问卷调查:开学初的文学素质的摸底调查;二是期末对教材、教学的意见调查,将代表性的意见汇总,不停地整改。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每学年至少写一篇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的教学论文,或完成一份有份量的调查报告。
2、建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网站,建立面向全国的“大学语文答疑专家组”,每两年主持召开一次苏皖两省“大学语文”学术研讨会(已开二次),每三 年主持召开一次全国“大学语文”小型专题研讨会(第一次2004年召开),每两 年主办一次面向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高层系列讲习班”。使东南大学成为全国“大学语文”教育的中心之一。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学特院基础部,2005年6月订)
一、本课程的性质、作用、任务和目标
《大学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高等职业专科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掌握专业知识,养成独立工作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名篇的精读及自读,要求学生了解各名作家的思想特点;了解各名篇的思想内容;掌握各名篇的写作特点;掌握并运用有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汲取名篇的精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要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学前专业特点,发展他们的情商和智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审美观,使之具有人和人格的力量。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进学生对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系统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汉语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和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目标体现为:
(一)基础知识方面:
1、继续巩固并进一步掌握汉语语言,文学,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
2、掌握一定教学的文言实词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掌握常见的一语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了解一般文言句式的特点。
3、继续学习关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有关知识。
4、学习并运用一些欣赏文学作品的知识。
(二)基本能力方面:
1、听话能力:
能养成细心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听别人讲话能把握重点,及时作出判断,并形成个人重法;听教师讲课和听报告,能边听边作笔记。
2、说话能力:
能用普通话简明而有条理地叙事状物,阐述自己的见解;能在大庭广众的饱满的热情进行演讲。
3、阅读能力:
能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现代政治、科技和文艺读物。精读,能划分文学的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总结全文中的中心思想,理解写作特点。略读,能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迅速 1 把握文学的主要内容。泛读,能从报纸,杂志及一般科技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能不借助工具书阅读江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与专业有关的古代文章。
4、写作能力:
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书写整洁,行款规范。
二、各单元教学内容及重点
第一单元:儒家经典选读
1、熟读并能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段
2、各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客观认识并辨证评论儒家思想的精华。
第二单元:秋水
1、庄子生平及《庄子》一书
2、本文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客观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三单元:和而不同
1、“和而不同”单元中各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比较同主题论述的角度
3、结合当今社会现象再谈“和而不同”精神。
第四单元:“风骚”
1、熟读《诗经》选篇,领会“采风”,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
2、《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色;
3、《诗经》和“楚辞”的历史地位
4、先秦文学总结:散文及诗歌的两大方向
第五单元:报任安书(司马迁)
1、司马迁的人生及对其生死观的认识
2、《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3、司马迁《史记》的历史意义
4、汉代文学总结:散文及诗(汉大赋、乐府诗、文人诗)
第六单元:别赋(江淹)
1、《别赋》内容:七种别情的表现
2、本篇抒情小赋的艺术特色:以环境、气氛渲染来刻画心理
3、类型人物的不同书写
4、赋体文的发展
第七单元:哀江南赋序(庾信)
1、骈文艺术特征:辞藻、对偶及用典
2、评价庾信“改仕北国”
3、领会“危苦”、“悲哀”主线,赏读篇中骈文佳句
第八单元:世说新语(三则)
1、刘义庆生平及创作情况
2、《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当时的社会风貌
3、志人、志怪小说
4、“过江诸人”“雪夜访戴”“石崇与王恺争豪”三则在记人方面简洁、传神的特点
第九单元:唐诗
(一)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1、以画解诗,以音和诗
2、文中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3、本诗主旨及“哀而不伤”的艺术特色
第十单元:(唐诗二)李白
1、李白其人其诗
2、《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色
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抒情艺术
第十一单元:(唐诗三)杜甫
1、“诗圣”其人,“诗史”其义
2、《羌村三首》的艺术手法及“诗史”意味
3、《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及艺术魅力
第十二单元:(唐诗四)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终南山(王维)、锦瑟(李商隐)
1、艺术魅力:空前绝后的孤独感
2、讨论中国古代的“士不遇”、“家国不幸诗家兴”现象
3、《终南山》的艺术特征。
4、《锦瑟》的主旨多义性
5、唐代文学总结
第十三单元:宋词
(一)1、宋词源流及发展
2、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的艺术特色
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写作特征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十四单元:宋词
(二)1、苏轼其人其文:《前赤壁赋》内容概述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理解“以诗入词”
第十五单元:元曲选读
1、元曲渊源和代表作品
2、《双调夜行船》(秋思)的艺术手法:对比和象征
3、《船涉调稍遍》(高祖还乡)的人物描写
4、古典文学中的典型“意象”
第十六单元:明清小说选读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人物特征和情节设置
2、《婴宁》中的人物描写和象征意蕴
3、明清小说主要作品
第十七单元:中国现代文学选读
1、《翠翠》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3、现代文学串讲
第十八单元:外国文学选读
1、《苦恼》中心线索及小说中细节描写对小说刻画人物的作用
2、《麦琪的礼物》中“含着眼泪的微笑”的体现
3、《瓦尔登湖》中的“蚁群大决战”的人文意味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选用教材:《大学语文》(第八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由于本课程以史为经的系统性、以主题为纬的发散性与课内学时有限的矛盾,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以文学史为纲,串联以往阅读的积累,以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对相关主题的理解。课内教学以主题讲授为主,以篇带组,以篇带类,尽可能使知识的系统性与有重点的深入理解、感受相结合。讲授中力求引入多种视角,注重分析比较,以增强时代感。
学习本课程应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加强课外的阅读和复习,做到精讲多读,举一反三。凡教材中未讲的课文和附录均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学生每学期还应完成不少于3次的书面作业。
四、教学安排
本课上课时数为54课时,3个学分,1学期完成。各部分课时大体分配如下: 课时安排:以学期课时54节计,每一单元3课时,共18单元。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1)教学大纲
一、学习内容分配
第一学期 :第一、二、三编 先秦至隋唐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第一编
先秦文选
(1)教学内容:
概述 汉广 燕燕 伯兮 黍离 月出 采薇 离骚
湘夫人
小国寡民
惠子相梁
季氏将伐颛臾 阳货欲见孔子
楚狂接舆
长沮桀溺耦而耕
天时地利人和 富贵不能淫
舜发于畎亩之中
民贵君轻
楚人和氏得玉璞
纪昌学射 踊贵屦贱 谋攻 博学
郑伯克段于鄢
邵公谏厉王弭谤
冯谖客孟尝君 察传
(2)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原文、注释及提示,了解所选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背诵几篇短文或一些精彩的段落,以深入领会文章思路,并积累词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一般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2、第二编
两汉魏晋文选
(1)教学内容:
概述
论贵粟书
周亚夫传
李将军列传
苏武传
四愁诗
论盛孝章书
短歌行
后出师表
饮马长城窟行 咏史(选二)咏怀(选二)长歌行 行行重行行
登江中孤屿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韩重与紫玉 95 世说新语(节选)思归引序 别赋
(2)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原文、注释及提示,了解所选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背诵几篇短文或一些精彩的段落,以深入领会文章思路,并积累词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一般古代汉语知识。
3、第三编
隋唐文选
(1)教学内容:
概述
春江花月夜 过故人庄
终南山
绝句二首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路难
月下独酌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
古柏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长恨歌
李凭箜篌引
润州二首(其一)无题
更漏子
清平乐
鹊踏枝
张中丞传后叙
钴鉧潭西小丘记
霍小玉传
(2)教学要求:
对诗歌要熟读成诵,理解并掌握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明确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阅读分析诗词的方法,着重提高对诗歌、散文的鉴赏水平。
第四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syllabu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2、课程学时:总学时 36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4学时
3、学 分:2
4、适用专业:中文专业以外的所有专业
5、考核方式:考查
6、大纲执笔:(中文教研室 程荣)
7、制定(修订)时间:2012.8
二、课程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非中文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生活与工作、终身学习与有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养成,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具体表现为:
1.培育人文精神。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懂得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将这些思考同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反身修己的精神,注重人格美的培养。
3.培养通才。文学是人学,也是人心之学。通过它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必要的管理、交际、应变、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形象思维活动对科技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形象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5.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优秀文学作品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通过作品赏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家、作品介绍,理解课文的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并能够运用典型的艺术手法。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中心明确,表达流畅,掌握并灵活运用陈述、演讲、辩论、朗诵等形式的技巧。注重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联系优秀作品、人物,培养学生的人格美、品德美,古今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分章介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郭丹、朱晓慧主编《大学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此书有八个单元74课,每课后面附录拓展阅读一至数篇;其中精读篇目25课,泛读篇目123课。考虑到本课程学时较少,下面关于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只限于精读篇目。
第一章
经典之旅(6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
本单元精读篇目5课:郑伯克段于鄢(1学时)、《论语》十则、《孟子》六则、《老子》七则(2学时)、《庄子》五则、《荀子》三则(1学时)、《哀郢》、《伊甸园、诺亚方舟》(2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了解中外经典的精华,理解经典中沉淀的身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并进一步培养优雅地性情、深邃的眼光和深沉的感情。
第二章 仰望星空(4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本单元精读篇目3课:《正气歌》(2学时)、《论毅力》(1学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名人所具备的非凡的人格魅力,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实现自我,成就大事业。
第三章 乡梓情怀(4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本单元精读篇目4课:《回乡偶书二首》(1学时)、《和子由渑池怀旧》(1学时)、《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学时),乡愁四韵(1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理解古今中外作家旷古如新的乡梓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第四章 心与物游(5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本单元精读篇目4课:《大学》(2学时)、《五代史伶官传序》(1学时)、《心灵的灰烬》(1学时),《敬畏生命》(1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理解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对生命、宇宙自由境界的热爱与向往,修身养性,德行天下。
第五章 美的历程(4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本单元精读篇目3课:《“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2学时)、《把酒问月》(1学时)、《要生活得写意》(1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从理论上理解“美”的哲学性难题,培养美的感受力,并进一步与生活实际结合,学会艺术地、诗意地生活。
第六章 大爱无疆(4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本单元精读篇目4课:《送友人》(1学时)、《月夜》(1学时)、《湘夫人》(1学时)、《我愿是一条急流》(1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理解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思想感情,理解至诚、纯良、优美的人性,陶冶美好的情操。
第七章 山水娱情(4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
本单元精读篇目3课:《春江花月夜》(2学时)、《荷塘风起》(1学时)、《瓦尔登湖》(1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理解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所饱含的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并进一步亲和自然,追寻一个永恒的和谐的精神家园。
第八章 为文之道(4学时,其中机动时间1学时)本单元精读篇目3课:《作文与运思》(1学时)、《公文的写作》(1学时)、《毕业论文的写作》(2学时)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注意文章的运思、立意以及写作过程中常出现的“病症”。结合学生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公文等应用文的写作技巧。
五、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采取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
2、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不可喧宾夺主,不可因此把课堂变成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可以不动脑筋的娱乐场。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解,不能代替师生的直接交流,也不能代替老师具有人格魅力的熏陶。
3、与写作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业余创作。【实践环节】
课外播放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1部 组织一次朗诵活动 【课程考核】
本课程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故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经常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写读书心得等,课程结束后可以组织一次书面笔试,也可以布置一次创作或研究论文。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要参考书
·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上海交大出版社,2003年版。·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钱理群、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网络资源:
·http://www.xiexiebang.comliterature.com/ 中国古代文学苑
第五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定稿)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
课程编号:无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36学时(其中实验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
使用教材:《大学语文》,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参考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为继续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其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分为文学作品鉴赏、文学知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文学作品鉴赏
本课程带有鉴赏的性质,充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学作品评析的方法,养成文学鉴赏的良好习惯。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展开。从横向上看,主要是根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的组合,以点带面,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清晰的文体概念。从纵向上看,主要是根据时间顺序,选择文学史上各个重要的“点”,以点带线,尽量给同学们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概念。
对重点作品从不同角度来鉴赏品评,为同学们提供鉴赏的范本和基本思路,介绍学界不同学术观点,进一步拓展创新思维。同时提供一些推荐书目,供不同要求的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
学习本课程,还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求学生必须逐步熟悉和掌握教材中篇目和相关的文学史常识,掌握文章的旨意和写作技巧,能够解释文中关键的字词句,并背诵若干规定的篇(段)。进而能够做到自己独立鉴赏文学作品。
(二)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对作家作品知识的教学,要求认知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本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知教材所选篇目的编著者、编著朝代、问题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提高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
1、学习大学语文的方法:读、思、鉴、品、赏、写。
2、采用多媒体课件、音像,图文等形式对作品进行赏析,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采用朗诵、演讲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领悟力。
4、通过训练,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而且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讲析与学生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主动性。
6、重视对学生分析与表达(尤其书面)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授课中结合教材所选篇目,在讲授中重点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7、一学期至少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分析作品4篇。
五、学时分配
本课程学习中国各时期的文学概况知识,重点是分析欣赏作品。共安排36学时,讲课22学时,课堂讨论12学时,其他2学时。
六、成绩评定
1、考核重点是赏析作品能力。
2、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