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一)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不论命运多艰难,在她的身上永远充溢着一种无怨无悔的向上之气。到了老年,脸上的淡定从容更是散发一种别样气质。
在杨绛的眼中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在她的眼中,好的教育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引导孩子好学,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通过杨绛的好的教育启发,我想为父母所谓好的教育应做好三个层面。
第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因为她就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从淘气转向好学的,父亲的一句:多读书,读好书。使她从此爱上读书,读好书入迷。同样,她对女儿的钱瑗的教育也是如此,从不训示,言传不如身教,用行动引导女儿喜欢读书。
第二父母要给一个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人父母,第一任务就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孩子的成长方向;第二个任务就是和孩子分离,得体的退出,促进孩子独立成长,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现在我们当父母的往往喜欢越界,总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尽管我们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给孩子的往往是令他厌烦的,孩子不会从中体会到爱和教育,而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父母的这种关爱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的爱让孩子幸福,有的爱让孩子痛苦,有的爱可以让孩子心灵飞翔,有的爱却会压断孩子梦想的翅膀。
第三父母要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生来各异。每个孩子在不同领域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合适孩子的,才是有效的,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是鹿就要让他学会奔跑,是鹰就要让他学会飞翔。
想想我自己做的,也是很惭愧,初
三、初四,正是儿子青春期,因为担心儿子在房间里面玩,就规定不允许他关门学习,以备我随时的抽查,结果他越来越烦我走进他的房间,总是说:“没事快出去吧,别影响我。”就是这样,每天在我的监督管理下,学习成绩依然在一路下滑,毫无起色。我们的关系陷入互不买账的僵局困境,我烦,他更烦。后来他上高中了,住校了,终于摆脱了我的监管,慢慢的我发现在没有的我监督下,他也变的自觉了,用他的话说:这是内力的作用。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被动的让别人改变,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附属;如果能主动从内改变,那么你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没有孩子喜欢被管教,好的教育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和唤醒孩子内力的觉醒,只有内力才是巨大无限的,才会赋予孩子一生用不完的力量。我们做父母的应当适时激发孩子的兴趣、唤醒孩子的内力,适时的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独立,学会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脱离我们的管控,这样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出空间,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供稿:莱钢医院办公室 鲁丽洁)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二)彥青
《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采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教育哲学的思考介入当下学校教育,抓住如何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教育的灵魂性,展开学校教育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哲学解读。对此,我始终认为: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故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以人为本”.心里雪茄荣格有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健全人格将成为未来全球教育界的新高点。本书中所阐述对美好事物的欲求也即为健全的人格。
在三位一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仍为知识文化引领的核心。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六个关键词:教育、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和校长,再结合本岗位的实际情况,我深有体会。作为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位,作为英语老师,英语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健全人格的塑造让知识更有力量。秉承尊重和解放孩子的天性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不仅让孩子在英语语言能力、学习方式上与世界同步,还在教学中融合特色的“创造性戏剧”的教学方法,()课堂采用“戏剧表演、真实场景角色扮演,音乐律动表演,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采用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辅助教学,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全面激发孩子学习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孩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想象,摆脱中国传统英语的“哑巴英语”、“生活英语”、“老外听不懂的英语”,让孩子真正体验国际领先的快乐英语“烘焙法”.在教学中,充分倡导人格塑造让知识更有力量,旨在培养孩子真诚、乐观、勇敢、自信、独立健全的人格,发掘孩子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真实的幸福感,这才是学生迷恋美好事物,教师心向学生,真正以成就学生为己任。
教育无疑是属于公众的,这个庞大的工程绝非一个人的事,它由个体的成长,延展到国家、群体和民族的成长以及未来,再宏大一些,也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何去何从。此时,再反思教育,不由得竟出一身冷汗。教育的目的或许无法简单明示,但是至少,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的前进;陷入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教育。
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它还会为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周围世界的环境。正规的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知识的累积,从而能寻找智慧,在此过程中逐步的形成健全的人格。我始终认为,我们所做的就是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能敞开心扉,全身心的去拥抱智慧的环境和氛围。再没有能比智慧的生活更让人感觉到幸福的了,享受智慧的幸福会让我们永生难忘,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始终享受这种幸福。
第二篇: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寒假中,我拜读了刘铁芳博士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但中间刘博士又穿插了一些教育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讲解,所以本书并没有一般哲学著作的晦涩难懂,而是洋溢着激情和诗意,处处可见刘博士对教育的用心和关注。
全书一共分为六个主题:
一、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二、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三、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
四、教学:让„„学习;
五、学校:从学园到家园;
六、校长: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让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部分。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就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们的身上培养出来好的品质来。所以说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孩子的自信,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现在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却被课业负担压得闯不过气来,他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了,没时间看自己想看的课外书了,他们没有了自主的权利,成了学习的机器。正如刘博士说的,其实闲暇是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呀!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学业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学生置身学校生活中有一种紧迫感,自由求知和独立思考于他们就没有可能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当是慢的艺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成长更多的闲暇与自由,要学会等待,静听花开,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对孩子的关爱与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这本书应该常读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反过来指导、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教育行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有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指导,我们的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共好读后感
共好读后感
(一)松鼠的精神
李丹
看完肯˙布兰妮《领导力的秘密》一书感触很深,很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将问题解决,让人收获到意外惊喜。正因为喜欢这种写作风格,私下买了他写的《共好》、《一分钟经理人》。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共好》一书的精华之松鼠的精神。
文章背景:我,佩吉·辛克莱,一颗在总部冉冉升起的新星,却被任命为沃尔顿2号工厂的总经理。而这家工厂又是全公司最差的一家,但我没有想到它会差到这种地步,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六个月,最多一年之内,它就会关门。完蛋!而且还带着我一起完蛋。我是沃尔顿2号工厂最完美的替罪羊。谁都知道工厂生产率为何如此低下,公司对待员工还不如对待堆在院里的原材料好。但同样也存在一个闪光点:150人的精加工车间,32家工厂里没有一个车间像它这么有效率!也就是说,这家工厂大约10%的员工是“宝石”,剩下的的员工看起来都像是专注于自暴自弃了。一次偶然散步遇见了精加工车间主任安迪。朗克罗,别人眼中的刺头,交流着双方的想法及未来努力地方向,也第一次提出“共好”理念:一切都是从“松鼠的精神”开始的……
我们很快离开了高速公路,直奔郊外。当安迪拐进一条泥土路,深入一片路边的森林五百英尺,停在一块空地上时,我判断我们离城镇已经有十五英里远了。我们停在一片宏伟的云杉林中。附近有一栋带宽门廊和粗石烟囱的小木屋。
“门廊不远处有一个平的三合板饲料槽,放在一个木桩上。松鼠们从森林里窜出来,穿过草坪,爬上饲料槽。它们往嘴里塞满葵花籽,然后鼓着腮帮子跑回森林。它们跑一圈平均花费3分钟50秒。一个小时大约跑15趟”.从中学到了什么?因为松鼠受到激励所以那么努力地工作。那它们为什么受到激励?因为它们有目标,它们向着搬运食物的目标而努力。松鼠的精神: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为共享的目标工作、价值指导所有计划、决策和行动)。
松鼠努力因为它们的工作有意义,人也一样。有意义并不代表比很重要更重要,只是含义比重要更广:
1、工作必须被视为是重要的。
2、必须有一个为人理解和共享的目标。
3、价值必须指导计划、决策和行动。简而言之,就是松鼠精神。有意义的工作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朝着他们所理解和共享的目标而工作。但是这还不够。你达到目标的手段也很重要。必须受到指导,必须同时为目标和达成的目标而自豪。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闪光之处。
坚持还是翻滚
磐石在激流中坚持不动
卵石却在左右翻滚
称卵石为磐石?让它们以坚持为目标?
山洪来袭,卵石依然翻滚
区分二者的,既不是名字,也不是目标
而是它们的行为举止,是它们的所作所为
石头取决于大小,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是磐石还是卵石?你要坚持还是翻滚?
——曼利。格兰特《土地之韵》
共好读后感
(二)《共好》是一本管理层的必备的书籍,它道出了管理工作中的真谛!这本书是通过故事衔接的形式,贯穿全书,使人越看越入迷。
讲的是“ 沃尔顿二号工厂” 总经理佩吉辛克莱是如何在安迪的帮助下,通过用“ 共好” 的方式在10 个月内让工厂起死回生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能够树立每个员工与团队的价值观一致,让员工参当中,变被动为主动,且彼此尊重,就会达到共好。通过三种动物:松鼠、海狸、鹅的生存方式,来阐述共好在每个阶段的策略。
松鼠的精神= 有价值的工作。松鼠的勤劳完全都是自发的,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如果不做,自己将在冬天无法生存。工作上是如何帮助他人,而不是个步骤;共同的目标是要认同,不是仅仅的只公布一下;以自身行动宣示价值并坚持要求他人遵守价值时方才真实。要共好,价值才是老板。
海狸集体砍树,建造水坝,修补堤坝的时候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絮。工作上要做到信息一致,互相尊重,给出规则,用的好便是管理的黄金法则。海狸的方法= 掌控目标的达成鹅的礼物即神的礼物= 为彼此喝彩。我们要将不管积极还是消极,都要真诚的喝彩。签单的要祝贺,没成单,过程依然精彩,更要喝彩肯定他所做的事很重要,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共好,朋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在一个公司中,我们要像松鼠一样努力的做有价值的工作,高度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像海狸一样,在团队中,彼此帮助,彼此尊重,默契配合,达成目标任务;像鹅一样,相互彼此喝彩,并且一定是要真诚的,让热情时刻充实在工作中。
从我们的工作中可以做个对比,主动的员工知道是在为了自己工作,不需要主管经理喊着督促着,而有的员工就会一味的抱怨自己的任务高,各种不合理,跳出自己看一看,当一切都像松鼠一样,不工作就会被饿死,或会流浪街头,那时还会在意是美食还是路边摊?自然就不会在纠结于任务的高与低。
共好的精神,更加让我认识到了咱们公司管理者在团队中的意义。就是书的副标题,一种激活组织激情和能力的革命性方法,是要学会且运用这个方法在团队中遍地开花,在没有更好的方式的前提下,只需要我们复制与粘贴,但这也不是易事。
共好,朋友,需要自己深刻的去领悟,管理者在工作中遇到障碍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拿出读一读,必定会有大不同。
共好读后感
(三)2016年2月26日,鲁泰控股集团人才攀登计划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始,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这次培训。在培训中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共好》这本书,使我感触颇深。
什么是“共好”呢?大意是彼此承诺与共识的达成。“共好”是中文“一起工作”的意思,指的是人人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而且得到正确的报酬。《共好》一书用三种自然界动物生存的方式,阐述了以“共好”的方式激发员工的热情和潜力,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内让工厂起死回生的故事。故事告诉我,让一个团队拥有更多敬业的伙伴并非难事,只要能够树立与团队同舟共济的观念,让成员加入进来,变被动约束为主动赢得,从而让成员认识到值得同时也必须与团队同呼吸、共命运,“共好”就成为激活团队里的每一位成员——从主管到组员的法宝,其结果就是,敬业的伙伴不再遥远,共好共赢水到渠成。
松鼠在每年冬天即将来临的季节总会不断的将松子运到可靠的地方储备起来,并把食物埋在离自己洞穴比较近的地方,这样在冬天寒冷的时候就不用跑多远去找食物,这么努力的工作是为了将来的温暖。理解工作的重要、工作的价值,这就是“松鼠的精神”,所以松鼠在做有价值的工作。
海狸在潮水到来之前,会集体砍树,建造水坝,并在水面筑巢,修补堤坝的时候,海狸妈妈负责砍树,海狸爸爸负责用小木屑和泥巴填充树枝,小海狸也会去找一些碎木头用来筑坝,它们是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彼此尊重,不扯后腿,自动自发的完成集体定下的任务。这就是“海狸的方式”,让团队每一位成员知道掌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最佳作用,共同完成任务。
秋天,你会看到一群群大雁排成“V”字形集体迁徙,克服了重重阻力,彼此鼓舞,最后成功到达,也许你想知道为什么它们要排成这种队形飞行。研究发现,每只大雁拍打一次翅膀,都会给身边的另一只大雁产生升力。通过排成“V”字形,整个雁群的飞行路程比他们独自飞行所能达到的距离要远上71%左右。它们的漫长的旅途里相互鼓励着,彼此协作,受到鼓舞万里飞行到终点,这就是“大雁的礼物”.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想要走得快,就单独上路;想要走得远,就结伴同行。”可想而知,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
就像我们水泥公司一样,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全体员工团结合作下,将压滤车间的安全生产和项目建设工作做的井井有条。自2012年12月20日正式投产以来压滤车间运行良好,确保了化工分公司的正常生产;在技术革新方面,大家积极献策,我们先后将压滤机拉板小车、接近开关、皮带机的清扫器、刮板机机尾清扫装置等设备进行改造,并申请专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安全方面,每个人都是一名安全员,将安全生产做到实处,在2015年我们水泥公司未出现任何轻伤以上安全事故!在工作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以这种的忘我精神去工作,去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说,我们要像松鼠一样努力工作,做有价值的工作,高度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像海狸一样,在一个团队中,彼此帮助,彼此尊重,默契配合,自动自发地完成工作任务;像大雁一样,集中所有的力量,团结一致,完成整个团队的共同目标。
“共好”不仅仅是指与亲人朋友、生活中、工作中的人们共好,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包含着乐观、包容、感恩、助人、用全身心的爱去生活。个人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同样,团队的成功取决于它的态度、精神,这就是“共好”的精神,我们要视本职工作为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每人前进一小步,公司就会向前迈出一大步,“共好”需要我们大家多尽一份力,团结合作,互相鼓舞,才能真正达成“共好”,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发展。(人才攀登计划第一期培训班学员 金威水泥谢洪海)
第四篇: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教育: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 1991年版)读后感
作者简介: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自由、生存、超越” 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全书结构:全书共分为十九章,正文178页。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类型;第三章:直接传达与间接传达;第四章:教育—受计划限制的事件;第五章: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第六章:依靠全体的教育;第七章:教育的意义和任务;第八章:可能性与教育的界限;第九章:教育的必要性;第十章:作为教育源泉的真正权威;第十一章:教育与语言;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第十三章:陶冶过程;第十四章:陶冶的科学性;第十五章:大众的教育;第十六章:对陶冶的批判;第十七章:教育与传承;第十八章:大学的观念;第十九章:大学的任务。
一. 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
在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中的第二点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中作者写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由此,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在交流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学会知识、技能、哲理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并逐渐培养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心灵按照自然规律自由的成长。第二,教育与照料、控制是截然不同的。照料或者说培育,只是机械的去教人做什么、怎样去做,只是把学生看作是生物人,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被给予的关怀和用心的投入。控制则是一种更加不可取的状态,“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第5页)”教育的含义里面包含着爱,因为教育是无私的,而控制则不包含着爱,控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一部分学校里,照料和控制这两种情况都时常可见。二者都背离了教育本来的目的,歪曲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或者说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不是为了某一个学科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教学生,更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教学生,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并加以德育,协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人,而绝非是单纯的教他们某一学科的知识,以期全部的学生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教育还应当注意
差异化,要注重因材施教。显然,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期望学生们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是不现实的。总之,作为明天的教师的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二. 苏格拉底式教育和中国古代的教育哲学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第二章中,他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即教师照本宣科,而自己没有创新精神。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教师失去不可替代性,一台录音机也可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渐渐失去创新能力,而盲从于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无益于人类的发展、进化。师徒式教育则是完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样的教育既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不利于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性格,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和想法。而苏格拉底式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苏格拉底提出“催产式”教育原则,就是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于求知的责任感。教学双方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思考问题,而不是传统的“一言堂式”教育。“苏格拉底的教育思考,包括反讽(刺激学生感到离真理甚远)、催产术(通过回答逐渐使真理显明),以及探索发掘真理,而非传递真理。”(第9页)
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第89页)”孔子认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学到真理,首先要修身养性,要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否则就永远不能学到真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德育。“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第89页)”孔子认为,青年学习时,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这是在要求我们学习要刻苦认真。“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第90页)”孔子认为,人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德行。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对于“礼”的学习。
无论是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还是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二者虽然出自不同的国家和年代,但是对于教育的理解却是高度统一且具有互补性的。我们要学会充分吸收二者的正确见解,加以整合,运用到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
三. 教育的意义、任务和必要性
雅斯贝尔斯说: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承,传承前人留给我们丰富灿烂而意义非凡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意义。通过生生不息的传承,促进人类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育的任务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第54页)”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一,教育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都是教育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第二,民族的未来和教育息息相关。我们要尊师重教,统一社会的价值标准,全民共同为教育事业而贡献力量。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安全与其精神和道德的未来,保障民主、自由和理
性。我国的国防经费十分巨大,但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却微乎其微,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为了我国民族的安全,直接投入是对于国防建设的投入,但是对于教育的投入却是具有长久的意义的。教育对于精神和道德的建设更是具有特别巨大的意义。“科技讲求的是生产力和强大的武器,而精神要求的则是人的转变。(第68—69页)”科技只能使人成为机器,而教育却可以使人改正错误,走向理性。科技不能击败人,击败人的是人本身。所以教育的必要性就在于,使人朝着正确、理性、道德、文明的方向发展,使人脱离蒙昧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这就是其他的事业所无法取代的,教育事业必定生生不息。
四. 总结
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要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以爱为前提的,没有爱的教育是照料或者控制;教育要有人本观念,不能机械的为了学科、家长、学校或者教师本身而进行教育;以人为本,还要注重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还要借助于各种方法,如反讽、催产术、探索发掘真理等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灵魂的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什么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拿出来不断翻阅,温故而知新,不断用书中的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指导我们的教学方式。这本书具有超前的思维方式和普遍适用性,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适合我们终身从中学习深刻的哲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第五篇:《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
《教师的六个学会》中写到:广大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学会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正如现在,我感到教学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学生很多东西都掌握得不如人意。学生管理也同样让我发愁。很多调皮的学生,一次次的谈话,有一次次的犯错。这是、时,我们需要的就是“等待”二字。
学会分享,意味着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高高在上的老师,又怎么会听到到学生的心声?自以为是的学生,又如何听得进老师真心的话语?所以说重要的是以心换心,彼此倾听。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也许有时候学生会误解你、不理解你,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打起精神,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一切。
学会合作,作为教师,需要很好的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特别是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里很重要的就是师生互动,也就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的过程。这里,如果一味高高在上,如何与学生合作互动?
学会选择。民主化、个性化的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式的科学则性为条件。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该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学会创新,意味着教师能够不断的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别的老师总是会有很对经验和总结,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但那都是最适合他们自己的,吸取百家之长是必须的,而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是必须的。
六个学会,为我们制订了六个目标,接下来看的,就是我们自身的努力了。应当用这句话来结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