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读《跃迁》有感3000字
再读《跃迁》有感3000字
大白兔JOJO
管理类畅销书作家古典今年新作,他之前的有名畅销书,销售量可观,叫《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是读书会推荐的,大约听了两到三次,觉得还不错,就在kindle上下载了一本细读了一遍。最近看自我管理和规划类书略多,发现一个问题,近代这类书籍,经典之作,反而都是以老外为主,近几十年来出了很多管理学方面大师。反而中国这些年在这些方面倒是少有建树,是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比较含蓄内敛?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下。
本书特点:作者引用很多国外经典的籍及理论,但按自己脉络做了二次创造。在书末列举相关理论出处及书单。心态开放,不装X,这点了不起。对比《精进》在于个人修炼提升,本书侧重探讨在和世界连接中如何借助规律实现个人跃迁。
好了,言归正传吧。这本书分为高手的暗箱、高手战略、联机学习、破局思维、内在修炼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会讲一些相关观点及方法,按照这个脉络,我梳理下自己感受和心得。
一、高手的暗箱
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1、调用知识而不是记住知识。大脑是用来思考、创造的,不是用来记忆的。外包大脑,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能技能的跃迁。未来社会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信息的思考能力和大量信息中抓取趋势的洞察能力。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反复练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2、思考方式的转变。独立思考变为联机的独立思考。
3、人机合一。未来行业通用的竞争力:一个人能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合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
二、高手战略
1、专注于高价值区,更少但是更好的事情。比如:只击打甜蜜区的球,不求全垒打,但求结果最优。
2、对内二八法则: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的20%的精华。先来一轮快速提升。持续放大自我效能。
3、对外头部效应:快速占领赛道头部、吸引最好资源(例如学而思的培优不是补差)。头部就是你所在的赛道里,高价值并有高优势的领域。通过移动到系统头部,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
4、专注让你无敌,迭代让你精进。
两个误区:
1、大家都喜欢找自己优势,从优势出发。有两个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
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原则应该是从价值并非优势出发。但是因为反人性,所以难操作。给自己的告诫是:不要因为容易去做一件事情,要因为有价值才去做。
2、着急入场,不想优势:思考差异化优势
3、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从身边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三、联机学习
1、这章节最深刻感受就是要提升认知效率。学霸和学渣之间差距,其实往往不是学不学的距离,中间隔着一个认知效率的差距。就是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的比值。而高手可以达到投入和产出是非线性的,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指数型。
2、在学习前问自已几个问题:why? what?How?搞清楚再开始动手。我习惯是扑上去,先do。有目标导向最关键。带着问题去学习,往往比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效果好百倍。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知识。
3、学会分辨知识的源头:要有一手信息的鉴别能力,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尽可能站在知识的源头,极其功力的读书。就是朱熹讲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做一个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提问会倒逼你更新知识,深入思考。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
5、知识IPO:I,以提出问题为驱动,P以解决问题为整合,O以输出倒逼输入产品化。
四、破局思维
1、认识到回路,一个以时间为关系的系统,比如:忙和乱就是一个回路,越忙越乱。一旦强回路形成,这个回路就会自我强化,一直到系统上限受不了为止。一个好的回路是人生增长引擎,一个坏的回路,就是人生的死亡螺旋。要学会从时间维度看事务发展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2、系统看问题:系统是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三部分组成。在系统里面,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3、层级:从空间维度理解事物背后的规律,上层决定了下层,下层无解的时候,往往跃迁一层就有了答案。无论什么系统,之所以出现更高层级,是为了更高效协调原来层级的资源,困于底部,说白了就是意识未完成。当问题在一个层面失控,向上跃迁一层,重新定义问题。
按照层级理论,作者分析了努力的三重境界。
1)资源层:个人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这一层是很努力,知识焦虑,愿意空出来时间。
2)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这一层是方法论勤奋,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找到了更好方法,你要做的只是学习。
3)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及背后的价值判断。这一层是更少目标,战略勤奋。大部分人都喜欢用战术的勤奋来逃避战略的懒惰,比如我,妥妥的。
按照这个三重境界,我目前整努力从第一层艰辛的爬往第二层,哈哈。
4、产品经理的三个必备素养: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
能洞察客户需求,就能说服各个领域的高手按你想法工作。足够了解趋势,才能在关键时刻引爆。关注同行,才能不断被启发用新的方式组合内容。不能只谈感受,需要大量数据和访谈来说服别人。
5、控制点:要想掌控好事情,要多层布点,单点可控,还有就是目标折射。关于目标折射,有个误区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快,而是阻力最小的那条线最快。多层系统,直线距离会失效,根据层级特点,调整切入点,成功路径是一条折线式的曲线。例如: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沟通,但未必是你最舒服的表达方式,但至少对方能接收到你的信息,这个也就是关键对话里面的沟通技巧,需要践行下。
6、看书时,看到了查理芒格的一句话:“想要获得什么,先让自己配得上”。很有启发,人往往需要拓宽思维:得不得是外控的,无解。配不配是内控的,有解的。这也就是高效人士和很多本书里反复提倡的一个观点,人要向内求。从内部看,你看到的是能力和努力。向外看,你看到的是难度和运气。一个积极的人来看,能力>难度>努力>运气。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来说,运气>难度>努力>能力。
五、内在修炼
这一章节是这次读书收获最大的章节,上周在下班的某个晚上,在办公室花了一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的。就两点:看世界、开放而专注,看自己,迟钝而有趣。
1、看世界、开放而专注
连接是这个世界发展的趋势。谁也规避不了。因为连接,跨界变得简单,让世界变平。因为连接,可以通过硬盘式,调取别人的知识,联机思考。因为连接本来分隔、不相关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系统。因为连接,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不确定。
这个世界是开放而流通的。务必需要积极参与到各种流通中,以开放而不是批评的心态对待别人,酱紫你的收益才能最大化。往往我们见不得别人好,不承认自己差,建立一个封闭的体系。开放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要随喜赞叹。你对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能多远。
开放才能专注。观点高明与否的差距其实不在人的智商上,而是在于眼界,人与人在知识的获得上是公平的,眼界的差距会反馈到心智上,也就是视野的开放程度。而专注和钻牛角尖最大的区别也是视野,视野来自于开放,如果你没有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会想到,也许有更好的可能,当你看完了全局,也就会更加能够回来做自己。
开放才能更好的找准高价值区。而专注在自己能力圈内修建护城河。
2、看自己,迟钝而有趣
迟钝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我们需要学会延时管理,而不是敏捷反应。人有两个反应系统,第一反应和第二反应,这就是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里提到的第一第二系统。最好的方式就是克制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在短暂的时间里,人和动物并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在更远的时间里。
还有最近我的感受,就是心力才是一个人最大资源,只有时间没有心力,一样不会有效能产生。对自身来说,要通过各种方式,运动,饮食,心态调整去保持一个良性预约的心力,才能去思考,去组织自己。
结束之前好了,念念碎一下:
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我现在状态是空杯心态,其实也是一种开放状态,先去接受别人思想,再去思考价值和收获,而不是一开始就怀疑批判。这种心态对我很有帮助,还有读书笔记这种方式,可以把有用信息有效梳理出来,让它有机会可以变成你的知识。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相关方法和技巧,但是推动你跃迁的力量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及背后的动力有多少。
第二篇: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感觉它像一杯浓郁的烈酒,令人热血沸腾、壮志满怀;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部巨著,感觉它像一杯苦咖啡,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 题记
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这是一部外国名著,该书的主人公叫做保尔·柯察金,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遇见就不再错过”,于是我鼓足勇气向班上的那位女生(这部书是她的)去借这部书,她爽快地答应了,我拿到书之后,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保尔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那时候我花了三天时间将这部书仔细地读了一遍,读后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对保尔·柯察金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感到自己热血沸腾,浑身充满了力量,仿佛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一般。一遍读下来,我对整部书的故事情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保尔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他的顽强不屈、惊人的毅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保尔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的逼真、更加的高大、更加的深入人心。“保尔精神”也在无形之中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保尔一样的人,做一个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倒、压不垮的人,做一个忠于社会、忠于国家的人……
时光荏苒,几度春秋已经悄然度过,我已经从一个豪情满怀的初中生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大学生。虽然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模糊,但是保尔的形象却始终活在我内心的那个角落里,丝毫没有褪色。大一的我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可能是刚刚来到大学,对大学的环境还很陌生的缘故吧,不过我的心中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在鞭策着我:要好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得过且过,大学的时光是不能够这样来荒废的,不然以后悔之晚矣。我随后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着去适应新的生活、去融入新的集体,潜移默化之中便走出了自己的迷茫期,真正的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大学之路。
三食堂那里定期就会有人在卖书,有一次我刚好去吃饭,路过书摊,就漫不经心地瞧了几眼,突然我的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就仿佛是故友的重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颤动了一下,顿时有了一个念头:我要买下这部书。虽然几年之前我已经读过这部巨著了,但是我是从心里喜欢这部书,看到这部书又自然而然地点燃了我再读此书的热情。没有丝毫的犹豫,我买下了这部书,心中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下晚自习回宿舍后,我便会拿出书,仔细地品读起来,这次我读的很慢,有的情节还会反复去看。这让我想起了高二的语文老师说过的话:一本好的书、一本你真正喜欢的书,每次你读起这本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你不会感到厌烦,你会耐着性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总之,你会百看不厌。依照我来看,确实如此!重温这部巨著,内心确实多了好多别样的感触,“保尔精神”又一次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荡。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12岁就被母亲送去车站食堂洗碗,饱受欺凌和苦难。看到这里,我内心深深地同情苦命的保尔,也非常钦服他不甘受欺凌勇于反抗的精神。后来他经自己哥哥阿尔焦姆介绍到发电厂烧火,认识了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红军撤走后,德军大肆进攻保尔的家乡,再加上残酷的阶级斗争,人民的日子可想而知是更加的艰难。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被追捕之前,暂住在保尔家,朱赫来给他讲许多革命道理,对保尔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朱赫来被捕,保尔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来,自己却因此牵连入狱,我的心中不由对保尔充满了敬意。出狱后,保尔暂住在冬妮亚家。冬妮亚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让保尔参加红军。一次激战中,保尔不幸头部受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出院后,保尔不宜再回前线,便着手做了团的工作,修筑铁路等,之后他参加工业建设和边防战斗,入了憧憬已久的布尔什维克党。由于他多次受伤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几乎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决心帮妻子达雅进步,并开始了文学创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在我自己看来,保尔能成为英雄主要在于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反对官僚主义。他佩服朱泽培·加里波第,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将个人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经受住了生活和战争的考验,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在保尔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战胜死亡与病痛,将毕生投入事业中。这就是保尔这个伟大的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钢铁就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其实,在我看来,保尔应该是作者本身的一个缩影,虽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塑造出来的人物,不过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事迹付给了保尔,从而成功的塑造了保尔这一千万人崇敬的英雄的形象、“保尔精神”更是激励了几代人。为何要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这部书的标题呢?正如作者自己所说:“钢是在烈火中燃烧、高温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虽然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是保尔和“保尔精神”却依旧闪耀着光辉,尤其是那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保尔精神”在现在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并且我相信它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历史长河中一处永恒的风景。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部巨著并且深有感触,那么肯定对下面的这几句话很是熟悉吧: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几句话很对,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人不应该虚度年华,也不应该碌碌无为,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自己做一点事,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呢?关键还是在于要去实践,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样永远也没有结果。“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精辟地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人生在于追求,就像保尔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部名著对我极具教育意义,也教会了我许多。挫折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那么应该怎样来正确地对待挫折呢?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过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要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能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的确如此,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着一种消极的、无所谓的态度,而应该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只要我们没有丧失自己的意志。生活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好多人遇到困难便会退缩,并没有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是“怕吃苦”的念头在作怪吧,本质上是因为缺乏毅力,毅力对于我们的成长很是重要,可以这样说:毅力是成功之本。荀子也在《劝学》中这样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遇到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的毅力。只有坚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应该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来历练自己,以保尔为榜样,更好地传承“保尔精神”,努力将将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在这本书中,我写的不是保尔·柯察金一个人,而写的是千百万柯察金,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而奋身投入战斗的千百万男女!”可以说保尔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保尔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只是很多的有理想的、敢于奋斗的青年男女的代表而已,不过不管保尔到底代表着什么,“保尔精神”早已经深入人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的作用。人活着,不应该追求生命的长度,而应该追求生命的质量。人生价值的实现更是如此。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站稳脚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呢?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的问题。面对如今的社会现状,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漠视人文、道德的沦丧、缺乏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我深深地感觉到我们的社会需要“保尔精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尔精神”。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我们必须以保尔为榜样,去练就自己的人生,为实现伟大祖国的长久繁荣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增强自己的爱国爱党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勇敢地走下去!我坚信:当今社会有千千万万个“保尔”,而且以后会更多,“保尔精神”将会闪耀出更璀璨夺目的光辉!!
第三篇:再读《边城》有感
再读《边城》有感
桃花小学 龙飞
看《边城》的日子似乎已是久远,故事早已模糊,然后,顺理成章的,温书的习惯在暖暖的午后又再度开始。
再读,或是曾初读,还是忍不住喜欢沈从文的那份从容与一气呵成,清新的笔端自然流淌着生活的朴实,小小的忧郁,淡淡的伤感,夹杂着与世无争却又多少有点混淆不清的情绪,没有丝毫的造作与矫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原生态才成就了他梦里萦绕指间逡巡的边城,其实,他的梦真的不大,也不够荡气回肠,却实实在在给人一种愉悦的向往,尤为难得。
我想,《边城》的受宠大抵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饱满,人物有多丰润,恰恰是因为故事的平常,人物的写真,才赋予了《边城》独树一帜的生命力,不论何时,读来都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只有对边城的人、边城的物事更加的心心念念。远离尘嚣的边城有爱有真性情,虽地处偏远,但并不缺少爱的萌芽生根,只是这份爱却常常不那么尽人心意。几十年以渡船为生的老船夫古道热肠又重义轻利,却唯独在外孙女翠翠身上破费心思,使大老厌恶其口含李子似的支吾,二老又嫌其太过精心,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自己的小算计,隐隐中也因了自己的算计未能实现而失了坚守的生命;船总顺顺为人颇为豁达豪直,但内心依然计较大老间接因翠翠而死的事实;大老喜欢翠翠,放言可以为翠翠守一辈子渡船,但当他得知自己的弟弟同样喜欢翠翠时,在亲情面前他选择了远走;大老的弟弟二老也钟情于翠翠,在碾坊与渡船之间没有犹疑,这份爱可以说是真挚的、热情的,不参杂任何的物质因素,不过终究逃不出亲生哥哥因翠翠而死的阴影;最为不懂人情世事的翠翠,因懵懂的爱情时不时向爷爷闹点小别扭,但也仅限于羞红了脸跑到山坡上,不声不响地缱绻在夕阳里,夜里依旧沉沉梦乡,心事抛在脑后,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么规矩的发展,总是有点拧巴,但在错过或是失去时,还是忠实的生活着,不怨天尤人也不呼天抢地,踏实地对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似乎就是边城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老沈如是说,边城
也因此变得可爱起来。其实,读着边城想着边城,总觉着边城里的人善良、醇厚、真切得有点糊涂,真实得仿佛就在身边,仿佛就在眼前,尤其那些见天在人情世故堆里打滚的人们,大多喜欢这种真切这种简单的糊涂,踏实比什么都好。不管怎么说,看了边城,多少有点怅然若失的小忧郁,偏偏老沈还火上浇油:“美,总不免叫人伤心。”说的真对,且对得让人哑口无言,想想自己与边城擦肩而过,就错过了那么一小步无缘得见,唉,真的伤心了。
二00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第四篇:再读《中庸》有感
再读《中庸》有感
前段时间,我再次阅读了《中庸》,读后再次感到颇有所获。更深的体会到高中的物理老师的话“每次读诸子百家的东西都会有新的收获,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为最。”
记得最早看《中庸》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处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间的状态,朦朦胧胧中依稀能够窥探到《中庸》中所阐述的思想的一角,后来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中庸》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渐渐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难克服的困难,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书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读一读这些中国古典思想的精华,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就会又是豪情万丈,身上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这一次是因为在训练院辩论队的新队员的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觉得他们的实力和我的预计相差太远,很多很多的东西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的教,一点一点的练,但是辩论赛又迫在眉睫。那几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做,是应该放弃还是应该坚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结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团„„现在在加上这样的辩论队的训练。放弃的话我自己不愿意,毕竟我当初答应了他们,一定会坚持到带领他们打完比赛,不放弃我又实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结果会是什么。
翻开《中庸》开篇的话就让我迅速感觉到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放弃有有悖于“庸”,为了自己的的一点事情,放弃了辩论队那么多的师弟师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应该做的是坚持做好我应该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尽力去完成就好了,结果远不及过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现在应该做的所有训练,新生杯的比赛只是为了明年的院际杯的预演,一切都是为了今后的事情的铺垫。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了眼前一点问题而烦恼。
之后我在辩论队中给他们的训练就是很简单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读多看多学,这样正好是符合人类千年以来总结的成功的经验的。
第五篇:再读《背影》有感
再读《背影》有感 J1807 邹昕恺爸爸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初中,还很熟悉地记得文章开篇的第一段,作者就写到自己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开始读的时候,心里便产生了一种好奇与不解,不过就是一个背影,作者为何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带着疑问,继续读了下去,那个时候,我只是大致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并没有花很多的心思去理会其中包含的真情。第二次读《背影》是我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这时的我和作者有了不少的相似之处,当时的我也是第一次离开家去长沙上大学,一路上也是父亲帮我挑行李,买车票......,一直到送我进了大学。一路上,父亲虽然言语并不多,但无时无刻都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看着父亲的背影,让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父爱的朴实与伟大。今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让我有机会第三次再读《背影》,使我完全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着《背影》,父亲的背影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的浮现,儿时父亲的背影是那么的健壮有力,直到去年春节回家,发现父亲的白发明显多了,身材也瘦弱了不少,背也有点弯了,看着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呀,这些年来,父亲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勤劳的习惯,辛苦地支撑着这个家,每每我们让父亲休息,他说,我现在还能动,劳动对身体也是好的。我知道,他这么做是不想给我们这些儿女增添负担。现在手里捧着朱自清的《背影》,我又想起了我的父亲,而今父亲已近古稀之年,我们作儿子的,应该好好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日子,抽时间多陪陪父亲。好长时间没有回去看望他了,今年春节我决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