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6:0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娱乐至死》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娱乐至死》读后感》。

第一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要坚定信念、加强学习

星火二班 滕朝阳

在我开始敲击这篇读后感前,我做的事情是在给刚刚出生的儿子擦屁股,刚刚出生三天的他一个大臭屁把部分粪便喷到了我的鼻尖上。2017年7月7日,儿子降临人世,比预产期早了足足两周。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迷信,但是这样的巧合,也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有些与众不同,在延安十届星火文艺晚会的演出现场,二班同学将我撰写的舞台剧《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演毕,台词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抗日,算我一个!”儿子挑这样一个日子来临是不是知道他爹我是学历史的,对重大的纪念日才敏感,像结婚纪念日、妻子生日这样的日子每每忘记,所以他在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纪念日来临,给他爹划了一个重点。也是这个小家伙的待降期间,我加入了星火班的培训行列,表现的相当积极,都忘却了自己已经而立,应该事故圆滑、藏锋守拙地过活了。但是,历次主动上交作业的我,这次的确因为小家伙的突然袭击打乱了阵脚,以致于该读的书目尚未读完就要写一篇读后感上交。因为这篇读物只是题目四个字就足以让每一个当下的人陷入深思——“娱乐至死”.二十年前,美国的电视节目如火如荼的充斥于各个荧屏,各个电视节目的编导们想进一切办法来吸引观众们的眼球,如果你也处在当下这样被无数条吸睛信息包围的状况,你也就能理解那时候的美国人是如何在精良装备的娱乐活动中逐渐迷失的。尼尔?波兹曼是《娱乐至死》的作者。这个家伙是资深的媒体研究者,当然放在今天他或许是一个由写了至少100篇以上十万加的写手,然后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开始在网上兜售如何才能做到十万加,然后成为新媒体界的教父。然而这个人却敢于从时代中、从自己的领域中把自己抽离出来,以客观冷峻的态度关注于人们所得到的新息。在电视时代,一切都被娱乐化,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称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望着儿子、看着书,我们之所以要去敬佩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思想的智者,是因为,他们思考过去、当下,剖析自己,目的是着眼未来。很明显绝大所数人会在选择到底是看原著《西游记》还是电视剧《西游记》时,选择后者。因为如果有一条短视频能够告诉你如何烧菜,你不会去看一本菜谱。然而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肯定会比只看《西游记》电视剧的人,对孙悟空的世界更有发言权。因为,文字令你困惑、让你有无限想象。孙悟空头疼的时候,你的脑袋也许也在发麻。

《娱乐至死》(中信出版社2015版)的封面上,一家四口在盯着一台电视机。但是四具躯体,没有脑袋。这样一幅漫画,如果把电视换成人手一部的只能手机,估计就是在表达当下。我们追随着各种娱乐身心的信息,忘记了思考,然而书中反复提及的“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这句警言,正在我们身上上演。书中第二部分第十章《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中指出,当学生们从小习惯了从小就适应的各种娱乐化的知识电视节目,他们欢迎学校的老师们也采用类似的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学习理所应当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可是我们一路走来指导读书苦的人,却永远不会这么认为,因为教育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苦读书。那么大部分的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修完了校园生活后,走进真正的社会人群,才发现,事实并不如此。灰太狼不会被喜羊羊打跑,反而会把羊儿撕咬吞食。但是时间已经被娱乐的、轻松愉快的消磨光了。一个人是这样子接受教育的,那么他的社会价值功能可能只会体现在需要思考很少问题的工种上。一个民族大部分人如果这样接受完教育后,那么她将失去的是一代代会思考的人。二十年前美国人发出有关娱乐至死的深思的时候,我们的娱乐化工具还不发达。但是举目全球,好像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中国有这么多的娱乐手段,我们娱乐至死的精神丝毫不逊色于美国人,但可怕的人,极少有人在遵从于娱乐化时代的同时,抽身出来琢磨那些写手们的套路,让自己变成一个清醒的人。更有甚者,我们高举着宽容的名义,去向娱乐妥协,沦为娱乐的拥趸而不自知。

马列的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书记的思想,没有一样是为娱乐妥协而生的,他们不轻松愉快,不让你迷信盲从,有时还需要你付出艰辛去研读,才能略知一二。有人愿意踏着荆棘,不断深究吗?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END

奖 状

滕朝阳同志在“星火十期二班研读经典”学习活动中,被评为

“优秀小作者”

特发此状,以资鼓励,继续加油哦??

文章内容:滕朝阳

2017.07.21

第二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洞穴里的囚徒——由波兹曼《娱乐至死》展开的问题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俞圣杰

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网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图片,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媒体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大家不想看到的,作者为了把这种不易察觉的文化伤害以及对人自我意识的彻底剥夺表达出来,在本书中一步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引用。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又有一种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鸦片,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鸦片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并不一定是为了看时间而去看表”因为“有部分人只是好奇于表示时间的方式”。当传媒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用,而只是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与挑剔的口味,那么娱乐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是有时间差的。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纸与杂志才能达到承载海量信息的功能时,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读者去适应印刷品的品味乃至排版要求。这时就需要人们思考,选择汲取知识,所以在纯印刷年代,娱乐对于传媒的影响很小。

但是,电视时代的到来,宣布了“娱乐”概念的汹涌澎湃也同时到来。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反馈快、形式多、内容大等特点,因此对于观众口味的转变,电视制作部门往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除了与信息时代到来有关外,与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指标就是收视率,你只需动动鼠标,就可以知道你的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节目在群众中的被认可程度。所以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

而赚取足够的收视率又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广告收入的增长。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破纪录天价广告费。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了,虽然收视率本身并不会赚钱,但是它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所以当经济命脉也变得商业化时,节目的商业化也不可避免,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心理带来的对快餐文化的渴求,电视节目愈来愈往戏说、炒作等方面发展。比如看《非诚勿扰》,看《快乐大本营》,我们张大嘴巴肆元忌惮地笑,但是等节目结束,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争的苦海之中。

如果只是普通老百姓对娱乐文化有疯狂的追求,这可以理解。可是,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也倾向于用娱乐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时,我只能用疯狂二字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了。

某次竞选失败,气急败坏的尼克松拒绝检讨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妆师大发脾气,一口咬定该次失手,原因全在于化妆师蓄意破坏……如你所知,这样的茶余饭后的笑点其含义已经和八卦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至少,它让我们在听说当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竞选热浪中亦不忘为自己特聘“笑话”参谋这样的新闻时,不再惊诧……“政治”正演变为一种娱乐——尽管刘晓庆的脸、周杰伦的女友等其实无关政治。

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一切都可以成为可能。记住,这不仅仅是玩文字搭配的游戏,是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在消费年代里都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如果以上我所说的还让你觉得将信将疑,那么我来举一个你肯定熟悉的例子:一直都很受欢迎的让学术与明星联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固然,用电视做文化普及很好,很不错。但是一旦需要与电视的表现形式相适应,就会慢慢偏离我们初始设定的目标。以《百家讲坛》为例,它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于丹,记住了钱文忠,他们或许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戏说形式:戏说三国,戏说明史,戏说红楼以至戏说《弟子规》。个中引起的争议,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很多了。当学术成为了“戏术”,当一个社会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开始向娱乐献媚,我想这只能引用孔老夫子的一句话来抒发我的心痛:觚不觚,觚哉!觚哉!

柏拉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论。他说人类一直被困在一个洞穴中,只能看见被火光投射在墙上的影子,便执着地以为这些影子就是一切。现代人类也处在一个大洞穴中,只不过这些洞穴是由强大的传媒、信息网络构建的,我们只有拥有一件现代的电子产品,才能保证自己还活着,保证娱乐还存在着。在这种可怜的依赖感中,我们还能找到心中最初的童话吗?

(指导教师:何文魁)

第三篇:娱乐至死 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而大人的脑袋却被一个电视机所替代,很快我们就能从这本书的封面中解读到这个时代的趋势:媒介即信息。而作者也是从麦克卢汉的这一观点出发的,然而作者与麦克卢汉的观点也有不同,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决定了华语的内容。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娱乐真的能致人于死地吗?开篇的几行字成了读完这本书的动力,在看到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和赫胥黎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我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更认同的是一场滑稽戏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种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后来的报纸,电视和现在的电脑,如果作者知道有微博那一定也会写在书中。这种趋于大众的话题都日渐娱乐方式出现,使人们缺少了思考,谈何创造呢。在这个时代里似乎娱乐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活目标。这一点印证了作者的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同时我觉得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这种观点是基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大环境提出的,运用到21世纪的中国似乎刚刚好。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大会中提出了什么方针和政策,关心的是那些政治家们的花边新闻和八卦,对他们的办事能力毫不关心。大量的信息不予筛选的就在电视节目上播出,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的向我们大众运来,只为了提高收视率,真正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使其无人问津。作者在书中用一种真诚方式来谈论这个时代愤青的话题,同时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能在那么早的时候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理论系统的研究是难能可贵的。

如作者所说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再以记忆力的好坏评论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在印刷术发明并大规模普及以前,人类处于长久的口述文明之中,语言是主要的媒介,人们非常看重记忆力,由于没有书面文字,头脑必须成为流动的图书馆,文化的传承是靠口口相传交流和延续的;印刷术特别是印刷机普及后,人类由口述文明转化为书写文明,在由铅字组成的文化里,文字取代口述成为文化的重心,思想变得更富抽象性,语言、可解义、逻辑性成为内容的标准,思想的深度亦得以展现;摄影、电报、电视等电子媒介把人类带到一个电子化的世界,在这种由图像构成的语境里,事物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连贯性和逻辑性不再重要,“知道”比“理解”变得更加现实和迫切,事物的界限变得随意而可以分离,就像苏珊桑塔格说的“碎片式”世界一样,“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作者所担忧的是,电子和图像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由其作为媒介呈现出的世界在我们眼里不再新奇有陌生感,而是自然而然。人们会不自觉接受了新媒介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琐碎、语无伦次变得有意义和合情合理,严肃的公众话语将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思考不再那么重要,什么都事不关己。

但是我想说的是在电子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是作者没有想到的,电视像是得到应有的报应一样,网络里面微博论坛的出现是这种公媒操控人类思想的结束,私媒以他运用人数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茁壮成长,人们开始对身边的事情发生了思考,去编辑新闻,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能的,然而现在每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成为一个记者,去发现身边的事情,去思考,去传播得到公众认识的便会成为一个话题引来更多人的思考。可是私媒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很多人用游戏人生的态度去对待游戏新闻。

总之,这个时代使人变得需要运用在社会大环境下的常识去理解和判别信息。作者的担忧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而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被束置高阁,从文化中会分离出来一种信息,不是真理也不是是非,而是新闻。所以文化不会成为滑稽戏,新闻才是滑稽戏。

吴梦浩婕

第四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媒体植物人

------尼尔·伯兹曼《娱乐至死》读后感作者:余存哲字典当中对于植物人(vegetative patient)的解释是这样的:大脑皮层功能严重损害,受害者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和心跳,此种状态称“植物状态”,处于此种状态的患者称“植物人”。而在看了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之后,年少轻狂的我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媒体植物人。相信每一个看过并看懂了《娱乐至死》的朋友都会同意我对于这一概念的诠释。媒体植物人(学生我自定义为Media vegetative patient):病人一切生理机能健康正常,但由于大脑对任何事物的认知均来自于媒体,媒体植物人并不能拥有个人独到的见解。此类病人除做梦状态均处于发病期,大规模群体性发病将可能导致一种甚至多种文化的消失。图示详见尼尔·伯兹曼《娱乐至死》封面。

尼尔·波兹曼给《娱乐至死》封面的设计确实蛮耐人寻味的,我是一个热爱恐怖片的孩子,欣赏的恐怖片大多数是禁片级别,不过对于《娱乐至死》的封面读懂整本书之后还真给我一种惊悚的感觉:一家四口坐在电视机前,只看下身还是蛮温馨的,但是四个人脖子以上的部位都空空如也。看了尼尔·伯兹曼的书,我觉得他应该不是一个热爱恐怖片的人,所以就小小推想了下他设计这个图的原因:一家四口并非真正的无头尸,而是因为眼前的电视机左右着他们的大脑,可能大脑跟着电视镜头到外景去了吧。有可能,真的很有可能。因为很多人都引用过他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这无疑是对我所说的原因的最佳诠释。

个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尼尔伯兹曼的主要思想就是批判当今过于娱乐化的现状,希望人们能够独立思考起来看问题。很多同学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可能都会提到上面的我所引用的那句话:“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使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个人觉得这个观点已经相当明确,可能大多数同学懂能浅浅深深地读懂这之中的含义,但是可能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够举出强有力的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虽然尼尔·伯兹曼在《娱乐至死》当中写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不过对于例子可能较少,而且可能对于中国而言,也是借鉴有限。所以我就来举一些例子来论证伯兹曼的“娱乐至死”的论点吧。

首先我想要说的是一个这个时代很多媒体都有的影响受众的一种不是很好的现象。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办起了越来越

多的娱乐节目,娱乐节目本身并无上面害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娱乐节目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于是乎,一大批娱乐节目就随之衍生。按照道理说,电视台为大众提供娱乐身心的节目应该得到赞赏的,然而在这里我却要做出一番批评,并不是因为所有的电视节目做的不好、而是电视节目中娱乐化的成分越来越多,导致什么都可以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我很喜欢的一档电视相亲节目,然而其他频道看到这一方式能够吸引大量观众之后也就开始邯郸学步,于是乎“中国相亲风”在中国刮起,什么《我们约会吧》之类的类似于《非诚勿扰》的节目大量涌现,导致很多观众的择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变化,甚至于有些观众看中了其中的某位女士,就千辛万苦的用各种方式去追求她,我并不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是我只是想证明大量这种电视节目的诞生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择偶观念,而通过大量这种娱乐节目来深刻影响大众的择偶观念确实有待商榷,很容易“走偏”、陷入一种真真正正的娱乐至死的状态。也许有些人觉得无足轻重,但是再次引用伯兹曼的一段名言:“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娱乐节目只是过度娱乐化的一种,电视剧同样也是影响大众观

点的重要“阵地”。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看一下从第一部《红楼梦》开始到今天,一共有多少个版本了,更不用说《射雕英雄传》了。媒体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增自己的优势来向大众转播正能量,而不是为了赢得收视率而过度娱乐化。在如今的荧屏上,只要是能够娱乐化的东西很多人绝对会娱乐化,就算是不能娱乐化的东西,很多人也想方设法娱乐化,于是乎…我们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过度娱乐化的时代。每一个观众都像是被电视机、报纸牵着鼻子走的老牛,不会思考,脑袋只能跟着电视台走,只能跟着报纸走。电视机上刚刚报道完一场地震灾害,随着电视主持人“接下来”的信号发射,电视机面前的观众就又开始欣赏另一番值得欢笑的新闻。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那位“表哥”吧,在“表哥”事件当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作风问题,我觉得他就是“过度娱乐化”的产物,他就是媒体植物人的病危病人。面对那样一场车祸,他还能微笑起来安慰别人,嘴脸无疑就像是某些没有任何责任感的某些媒体。书中提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一句著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媒介,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例如我们的文化正从文字向形象发展,电视取代了报纸的地位。我们暂且把例子放下。再次把目光转向《娱乐至死》这本书本身。波兹曼要说:“如果你还不能意识到技术必然会带来社会变迁,还在坚持技术是中性的,仍然认为技术始终是文化的朋友,那么你实在太愚蠢了。”不能说技术到底是文化的朋友还是敌人,但是利用技术的人,从今以后是不是应该理性。因为很多智慧的受众已经认识到“我们被娱乐了”的事实。

说到技术,我想到了芒福德在《技艺与文明》的一段话:“钟表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被拘役于时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是否可以说,钟表不懈的滴答声代表了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在人生活中的日渐削弱?”应用到我们现实,报纸、电视、网络就像是钟表,而我们就是被拘役于时间的那些悲剧。有人针对欧美国家的媒体提出了这样的“时代概念”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是“理性时代”“娱乐时代”“混沌时代”,我想我们正处于后两个时代之间或者甚至已经进入了拥有大量“媒体植物人”的“混沌时代”。波兹曼在前几章还提出了“媒介即隐喻”——隐喻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那就是媒介,而且大多数都是人工媒介。“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在我现在的大脑中,电视报纸时代还在继续,但我认为终有一天网络会成为很多人的烦恼,即使它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最为方便快捷的工具,但我十分同意一句话---“人类终将毁于之间热爱的东西”。

波兹曼1985年的《娱乐至死》写到电视为止,但是结合今天的环境,不得不有更多的思考。最后我仍然想引用波兹曼的那段极为经典的名言:“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地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地物种。”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那么请你一定要看管好你会

思考的大脑,不要让任何东西牵着你的脑袋走。我们要做一个会思考的智者,而不是一个当今时代的“媒体植物人”。

第五篇:《娱乐至死》读后感

被媒介剪裁的大脑——读《娱乐至死》有感

逆反心理使然,人类惧怕乔治•奥威尔关于1984年的预言,憎恨专制与谎言,从而渴望突破外部压迫从而获得选择的自由。然而,当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自主时,另一种更为恐怖的危险悄然而至:真理被欢娱淹没,追求被琐事囚禁,思想戴上了枷锁,大脑则被剪裁成碎片。

尼尔•波兹曼认同第二种预言,即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的描述。作为媒介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尼尔•波滋曼继承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将其发展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信息”的含义是:媒介会对所承载的信息进行再创造,所以信息在不同媒介中转换的时候必定会有流逝或曲解。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尼尔•波兹曼的描述更加准确,“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却不为人知;而我们像温水里的青蛙从不思考自己是如何被煮熟的。通读《娱乐至死》,再通过课堂上老师的阐释,我认为《娱乐至死》的主要观点有一下三点:

1、在以电视媒介为象征的当代媒介环境里,印刷文化最辉煌的成就正在被削弱,严肃的文明,政治和社会话语正在被破坏。

他认为19世纪的美国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性时代”,一大原因就是当时的主要传媒是印刷传媒。人们通过深思熟虑再将思考以长文章的形式发表,再借由印刷以文字的形式普及到大众,这保持了思考的原汁原味,不易被解构或消解。

2、电视的需要是吸引并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它需要给我们提供娱乐、消遣、使我们愉快。

3、电视的冲击包括:把一切电视节目还原为娱乐,电视内容的非连续性和分割肢解性,是对教育、宗教、政府的“羞辱”。

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缩水(换句话说,信息越来越具有作秀的成分),所以宗教及政府的严肃性无法得到尊重。另外由于电视传媒仅仅是单向沟通,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它也就没办法实行教育的职责(因为他认为交流是学习的重要组成1部分)。

在这本书里,尼尔•波兹曼做出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比喻“电子技术催生了一个新的世界——躲猫猫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一会儿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会儿又发生那样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昙花一现、霎那就会消逝。”同样的,在这个躲猫猫的世界里,媒介总是没完没了地给人愉悦,没有丝毫整体性,也没有什么意义。

我不禁感慨,在尼尔•波兹曼写书之时,还仅仅是批判电视这种电子技术将普通的世界变为了躲猫猫的世界。令人惊奇的是,现今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尼尔•波兹曼的预言更为精确地发生。想一想吧,微博上讨论的公共议程再严肃再沉重,人们依旧像段子手一样地编辑娱乐消息,依旧媚俗刻奇地抖机灵争相成为神最右,即便你没有,你也会像看任何时候一条微博一样冷漠地旁观。这无疑是种悲哀。再想一想,无论是多严肃,多沉重的事件发生,它对大众的吸引力只能维持至多两周,而后又被新的事件取代,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所以这是“昙花一现、破碎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世界。

周国平评价《娱乐至死》说:“这本书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而我百度百科 娱乐至死词条

认为这本书是声讨新媒介技术的檄文,对现在的时代也有着相当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所在,不被时代所局限。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同尼尔•波兹曼时期的电视一样,充当着大脑的剪裁机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时间被手机、电脑、新媒体等剪裁成碎块,无法像从前一样有完整的、大块的时间工作思考;由于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及时回复消息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交规范,人们不再被自己所控制,而是被移动互联网那头的人所控制,就像是被栓上了电子狗链一样被裹挟;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简便与快捷,短平快的消息使人们都变成了群众,甚至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这群群众只喜欢看热闹,获得愉悦,然后迅速投身于下一个事件,忘记刚才的事件。这一切是多么的可悲,就像尼尔•波兹曼所说的,“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可惜的是,尽管尼尔•波兹曼的预言准确地应验了,然而他对电视提出的希望却没有什么可操作性,毕竟严格的审查对整个娱乐产业而言不太现实。但是,在个人层面,尼尔•波兹曼所提出的“认识技术、思考技术,利用技术,从而不被技术所用”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大脑不被裁切成碎片,就要加强媒介素养,勤于思考媒介本身,而不是慌慌张张地关注媒介所承载的热点内容以期望获得娱乐。再或者,只为了追求娱乐而使用媒介,而不将其看做严肃或其他重要意义的信息获取渠道。

最后,我认为尼尔•波兹曼期望读者多多思考,有逻辑有体系地思考媒介,而不是“珍爱生命,远离技术,远离媒介。”毕竟,尼尔•波兹曼也没有否认技术带来的便捷,不是吗?

下载《娱乐至死》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娱乐至死》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娱乐至死》读后感

    波德里亚与波兹曼末日言论的异同 《娱乐至死》读后感 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缩小。人们没有直面周遭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

    娱乐至死读后感

    别让形式左右了实质 ——《娱乐至死》读后感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了一本《娱乐至死》的书。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的信息量冲击......

    《娱乐至死》读后感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 篇1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xx)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出版过20余部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

    娱乐至死 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 杂谈 10级高本广电刘惠34号 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如果身边有一本纸质的书籍多好,而不是我所阅读的E-BOOK。因为,我实在不习惯捧着电脑看......

    《娱乐至死》有感

    1018016012广播电视新闻学娄荣 《娱乐至死》读后感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表达我对此书的一些观点 一不可忽略的封面 书封面上的那张图片——一家四口围坐在电视机面前,可每个人都独独缺了最重要的头部。于是,......

    《娱乐至死》读后感2(共5篇)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 刚看题目《娱乐至死》我想娱乐也可以致人死地吗?娱乐是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就好比如说电视,《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

    阅读在社交平台上的毁灭与救赎 240字到底能传递多少信息?或许在半个世纪前,240字只能用来被用来发一条关于日俄准备开战消息的完整快讯。然而现在,240字作为微博,人人等社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