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你心归我》有感——错在哪里?
读《你心归我》有感——错在哪里?
保罗·席
简介
作者简介
史珍玲著(By Jean M.Swanson)
一九六二年,史珍玲姊妹和史文森牧师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来到台湾信义会服事,前十五年中,史师母一直全心地抚养教导她的五个孩子。在那段期间,五个孩子虽然常常在生病,但神却不断地借此机会来教导她,让她明白神的道路。
她现在一直帮助各教会发展祷告研习会。并且花许多时间在台湾各地教导有关灵命更新的课程。本书即是她在教导这许多课程以及在祷告会和协谈经历上的累积。
史师母的五个孩子都极渴慕地寻求神,且让神在他们的生命中居首位。她的先生史文森牧师曾任教于种花福音神学院。
书摘(摘自《你心归我》史珍玲著,以琳书房,P12-13)
以后每周一次我们在学生中心碰面聚会,与会人数的加增超过我们所预期的,每位妇女都带着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来参加祷告会。当我们坐在那儿听她们大声为问题祷告时,心里愈来愈消沉,仅为“自己”的难处祷告,似乎只有使问题更趋严重,并且这一类的祷告容易使人无心也无暇去关怀新来的人。
就在聚会进行中,学生中心附设的宿舍有一位女学生在旁边看我们。有一天聚会结束正欲离去时,她突然走到我面前对我说:“很抱歉打扰你,但我是否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观察到你们每周一次聚集在这儿祷告,你们大声呼求、涕泗纵横,看来相当感人。但每周都这样,你觉得那时一种享受吗?”她脸上充满着困惑。
那一天,神借着这位尚未信主的青年学生让我省察自己以及我们的祷告方式。我再次进入内室向主祷告:“主啊,错在哪里?我们的祷告会只是在收集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开始经历改变,看见问题迎刃而解?每个礼拜她们所谈的只是她们的争战,我再也忍受不住了!整个聚会好消沉,我真想退出!”
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讲到的这种祷告的现象,非常普遍的存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包括我们自己,也都是常常处于这种苦苦的、仅仅只为自己的难处祷告的祷告生活。弟兄姐妹聚在一起,分享的通通都是自己的难处、倾倒的都是自己的苦水。祷告的时候痛哭流涕,向上帝诉说自己的苦楚和心酸,诉说自己的难处和患难,哀求上帝救自己脱离一切的软弱、疾病、苦难等。
笔者并无否定个人感受和自己身处逆境中难过的情绪的意思。而是诚如书中那个尚未信主的青年学生发问的:“你享受这样的信仰生活吗?”;其次是,每次这样的苦苦哀求,是否真的帮助你走出心灵的软弱和负面情绪的捆绑?再者就是,这样的苦苦哀求,于别人有正面的、积极的见证吗?
笔者在读书的时候自我反省,我自问并不享受这种“痛苦”又“痛哭”的祷告生活,信耶稣本是喜乐的事情,因为世人都犯了罪,按着律法人人都有一死,但是耶稣却道成肉身,为我们钉十字架,担当我们的罪,使所有的人都能够因着相信耶稣,得到赦罪之恩。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喜乐和满足的呢?既然信耶稣应当是喜乐的,那么每天或者是常常痛苦的在神面前痛哭地祈求,就不见得就是神期待我们有的状态。因此,要么是上帝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我们出了问题。显然,出问题的一定是我们。
再者,每天诉苦的在神面前祈求,除了发泄下自己的情绪外,并没有真正的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软弱,也没有从根本上出去我们内心负面情绪的捆绑。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是用一种类似于“医学专用剂”的东西,把那些阴暗和负面的东西隐藏起来,并没有彻底消失,等到下一次再遇到逆境的时候,它会“连本带利”的爆发。
曾经真的有人问我:“都说基督徒是喜乐的,为什么每次见你们祷告都是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竟无言以对。我相信每一个基督徒在遭遇难处的时候,都有类似的心情。“凡事都有神的美意”这句话对身处逆境中的基督徒来说,是非常清楚明白,却又根本不清不楚的大道理。逆境中所遭遇的苦难会让人根本就不会觉得这样的“美意”美在哪里。如果信耶稣应该是喜乐的,那么请认真思考,为什么我们祷告却几乎没喜乐过?生活为各种事情缠累。为健康担忧,为经济担忧,为前程担忧……,我们是被神早就赐给我们的喜乐充满己心,还是被无尽的担心占据。这种永无休止的苦求,在众人眼中没有生命美好的见证,反而把更多的未信者,推离耶稣基督的救恩。
因此,我们的祷告和信仰生活不能仅仅为了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而存在。如果我们的生命中被这些苦毒、苦难、挫折、担忧所充满,那岂不是一大悲哀?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条出路,让我们的属灵生命健康起来。
出路
史师母在本书中提供了一条出路,一条不分种族、肤色、时间、地域限制的出路,就是圣经本身给的出路:赞美。大家不妨翻开诗篇看看,每一个哀歌在痛苦的哀求最后,总是以赞美结束。是什么改变了?是心态、是眼光、是焦点。
不再盯着不好的环境不放手,眼目定睛在耶稣的身上。当赞美在生命中时常产生的时候,你会发觉,你的生命和生活处处都在改变。反而你刻意的想要改变你不想要的生活状态、刻意的想要脱离苦难,你越发的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笔者曾有多次因赞美走出逆境的经验。记得那一次,我失业了,经济压力很大,我跪在神的面前哭了好长时间,心中有感动唱诗,我就翻开歌本,唱《圣哉三一》。我唱一遍,两遍,越唱越有力量,越唱心中越不觉得沮丧和难过。我那个时候第一次发现,原来,赞美神的属性,颂赞神的作为是那样的奇妙。虽然我的环境没有改变,但是我的心不被负面的情绪所捆绑,我的眼目不再定睛在没有工作就没有钱的事上。我开心极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我每当遭遇不好的环境,我就在祷告中,赞美神。
可能你会有疑问,那问题不还是没有解决?对不起。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神教导我们的焦点就不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诗篇中的作者也都是在说着埋怨上帝的话、不理解上帝作为,说着说着,想起神曾经在他身上的恩典,就开始诉说神的恩典和作为,然后就因为曾经神的恩典和作为而赞美神,然后赞美着赞美着,他就心灵复兴了,跟神的关系也亲近了,也有力量了、不埋怨神了。转移我们的焦点,或许这就是我们无法明白的奥秘。神就是借着这样奇妙的方式,引导我们转移我们的目光不定睛在世上、不定睛在自己的需要上、不定睛在自己遭遇的苦难上,而是单单仰望耶稣基督。
应用
1、每天的祷告,不再仅为自己的软弱和需要祷告,制定计划,特别赞美神,单纯的赞美神,可以找出纸和笔,写出你要赞美神的方面。
2、学习与人分享神的恩典,分享神曾经在你生命中的带领
3、尽量少说负面的话,不以消极的状态面对别人
4、常常为别人代求,关心别人的需要
5、准备一个新的笔记本,把每一天你认为神的恩典都记录下来,当你觉得自己软弱无力时,翻开看看
6、唱诗歌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赞美神的圣诗。
7、不在公众场合聚会中,痛哭流涕的祷告,特别是慕道班聚会中。以防止因为我们人的原因,导致慕道友对信仰的误解。
第二篇:《爱,错在哪里》读书笔记
爱,也许无法回避,它不是一个软软的枕头,任你随意踩踏;爱,就像一颗甜甜的糖果,给我的成长增加了甜蜜;爱,也许这般温柔,爱,就像是无穷无尽的大海,伴随着海水的上升,情感,也慢慢蔓延,蔓延到我脚下,蔓延到我胸前……
世事无常,人无常,唯爱永恒。一好友将她最喜爱的书《爱,错在哪里》推荐给我,一口气看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推心置腹的聊着天。
文中关於‘承诺'一说,对我来说印象较为深刻,让我看到了从小在关系中对‘承诺‘的执着,原来我以为,不管是谁,哪怕爸爸妈妈,承诺的事不管过多久,不管情况发生了什麽样的改变,就一定要做,否则就是欺骗,不诚实,呵呵,殊不知未来无法预期,承诺之时的那个'人'早已改变,而我当真了。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爱情指导手册,不如説是一本自我修炼手册。爱一个人,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想要爱,给出爱,匮乏之心抓取再多也无法被填满,唯一的拯救就是成为爱,用‘心'‘接受‘生命中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他。
同时看到,所有非真非假的爱都是灵魂需要的体验,所以,无论遇见过的是谁,与你共舞过的又是谁,都值得感谢。所有的人都是因爱而生,祝愿所有的人,心无恐惧只有爱。
爱,也许无法回避,爱,就像是割不断的绳子,是你和你爱的人的心紧紧相连在一起;爱,就像是解不开的结,将你和你爱的人的心紧紧绑在一起……
第三篇:现代英语教育错在哪里
现代英语教育错在哪里
先谈谈我的语言教育(不仅仅是英语教育)的观点吧。几十年来,我们的语言教育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以至于这种功能性的教学法成了正宗。
几千年来,中国的语言教育都是以审美功能开始的,诗词(包括三字经等蒙学),歌赋,朗朗上口,从没有人教过语法,语法是西方概念,中国的第一部语法是1920,30年代出的《马氏文通》。在此之前,没人谈“人之初,性本善。”里,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背就是了。
那为什么这60年来,语文,英语教学那么拘泥语法呢?这事关意识形态。当时一面倒学苏联,语言教学也如此,讲主谓宾。为什么呢?语法没有阶级性,很保险,不会被批斗。而此前,英语教学最初以英国文学为主,英语诗歌,莎士比亚戏剧,圣经等等,背着背着,感受语言的美,语言就学会了。后来,谁还敢这样教,一定斥为资产阶级情调,57年,66年,性命堪忧。也就是说,60年前的语言教师,为了保命,只能讲冷冰冰的语法,导致以后的教师,直到现在,还以为语言就应该这样教,这样考。从人类学语言的过程来讲,人是可以总结语言规则的,小孩在2岁开始,不断总结和纠正语法,饭,饭吃,吃饭。不会有人告诉他什么主谓宾。几千年来,小孩背三字经,幼学琼林,然后唐诗,论语,到了8岁9岁,开始写一些粗通的文言了,没有老师教主谓宾。
在语言学习上,一开始就教语法,音标,其实是剥夺了人作为最聪明的灵长类动物总结归纳语言规则的能力,更是破坏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培养的语言美感。举个例子,民国期间,有的老师教英文,吟哦第一句,拍案叫绝,再读下一句,叫道,”亏他写得出来!”一直这么下去。学生云里雾里,但这种对语言美感的欣赏极有感染力,学生也跟着背莎士比亚,语言自然也会了。我收集了不少民国期间的中学英文教材,里面诗歌戏剧小品文的比重极大,难度比现在的研究生教材还难。那是不是说现在的孩子也背英语诗歌,莎士比亚就行了?当然不行。这是因为我们的汉语水平太差了,我们的母语水平比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差的太远。我们49年后的语文教学也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早已失去了欣赏语言美感的能力。母语如此,英语何堪?
在一次国际英语研讨会上,我说,不管什么新鲜的教学法,都是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不符中国几千年的国情,我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世界上最深刻的语言习得理论。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语言一直是风情万种的。
通过语言艺术的欣赏,来学习语言,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最为合适的途径,这一途径,我们已经走了2千多年,却突然断裂了。我现在在教育界提出,要先拯救中文教育,中文学好了,什么语言都迎刃而解。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和那一代人,四书五经都背了,背点莎士比亚?太容易了。在现在的应试体制下,谁有心情欣赏语言的美?时代浮躁了,几千年的闲情逸致也就没了。我只有在自己女儿身上做实验,重回民国时期的中文和英语教学,先读点浅显诗歌,戏剧,儿童莎士比亚,儿童圣经,在婉转起伏的语言美里,自然地掌握英文,这种中国式的外语学习,会让她的英文比英国人更好。
第四篇:《爱,错在哪里》读后感
把《爱,错在哪里》一口气看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在推心置腹的聊着天。
世事无常,人无常,唯爱永恒。文中关於‘承诺’一说,对我来说印象较为深刻,让我看到了从小在关系中对‘承诺’的执着,原来我以为,不管是谁,哪怕爸爸妈妈,承诺的事不管过多久,不管情况发生了什麽样的改变,就一定要做,否则就是欺骗,不诚实,殊不知未来无法预期,承诺之时的那个‘人’早已改变,而我当真了。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爱情指导手册,不如説是一本自我修炼手册。爱一个人,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想要爱,给出爱,匮乏之心抓取再多也无法被填满,唯一的拯救就是成为爱,用‘心'接受‘生命中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他。
同时看到,所有非真非假的爱都是灵魂需要的体验,所以,无论遇见过的是谁,与你共舞过的又是谁,都值得感谢。所有的人都是因爱而生,祝愿所有的人,心无恐惧只有爱。
第五篇: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文芜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从哲学角度上讲,它是唯心论。
无可置疑,心灵的力量无比强大,但它的效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现实当中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我们一直有一个心灵鸡汤似的言论,譬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味强调心灵、精神、信仰的力量。正如时下流行的“中国梦”,分散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中国梦”,是我们心灵坚守的方向。可它一定会成真吗?
美梦成真,心想事成,一直是我们的祝愿之语。可想到和得到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行动需要精神和心灵的指引,这是普罗大众所接收的观点。殊不知,要成就人生的风景,需要有一颗勇敢、正确、坚守的心灵之外,还要有不懈的行动。
遥想当年毛主席在抗战、抗美援朝时期,心在胜利,志在解放。“纸老虎”三个字、《论持久战》一本书,激励了多少人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然而,大跃进、赶英超美的“雄心壮志”,又给新中国带来了多少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把心放在合乎事实规律、历史潮流的事情上,付诸坚定与不折不挠的行动才能创造成功的风景。
回溯历史的潮流,苏东坡一生之穷苦自不待言,然而他一心济世救民,以天下为己任,不管多么忧愁困苦,杭州苏堤、徐州抗洪、惠州东坡井、儋州第一个海南进士都是苏东坡创造的别样风景。“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朝廷的尔虞我诈、权名争斗让苏轼之心饱经沧桑,但一颗为民为国的的心成就了苏轼的千秋不灭的功业。正如陶潜心在田园,躬耕陇亩,才能成就后世流传的隐士佳话。
细看浮躁的现代社会,官员无心正法,腐化堕落,心在名利,助长了“四风”,如此作为,人生等待他的不是风景,而是苦果。商人心在私利,见利忘义,不顾良心道义,给我们的社会制造着一次次的食品危机。然后黑暗的影子存在的地方必然有阳光的照耀。心比金坚的守墓老兵陈俊贵,守望的是战友情,昭示的是诚正心,创造的是人性美好之风景。还有那为一粒种子而坚守,终究梦想成真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身为村民,三十年的研发,艰难困苦酝酿了那一片灿灿金黄。
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此言虚矣。诚心正意,合乎规律的心灵力量,通过不懈的行动和坚守,方能造就人生织锦般璀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