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班主任工作艺术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的研究已经很多,也有很多的班主任进行了实践。但在研究的对象上,关注中职学生的不多;在研究的内容上,很多研究都关注病态心理和行为问题,对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关注较少。
导致社会上很多人,甚至是中职班主任对中职学生产生认识的偏差,认同感较低,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中职学生就是一群“少年犯”,也有的班主任讲:在中职学校当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就是女生不“生”,男生不“死”。这种极端思想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一直停滞不前,导致中职的教育停留在关注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放大中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中职班级管理也就依然停留在“管”住学生的低级阶段。所以改变这种状态,班主任要学会用积极心理学来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和专业性。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因此中职班主任运用积极心理学来管理班级就是要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且帮助学生挖掘和展示他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自信和幸福,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一、班主任要用健康的人格熏陶中职学生的情感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Mills)提出“重要他人”的心理学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中职学生的重要他人可能是长辈、亲人、朋友、老师。但作为中职学生的班主任,假如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那么,这个班级的管理就比较容易成功。所以具有积极人格的班主任能给学生提供示范和榜样,熏陶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工作事半功倍。经过很多人的研究:中职学生喜欢的班主任是:有绝活,专业能力让人钦佩的老师;有个性,人格魅力让人喜欢的老师;有共同语言,能理解学生的老师。但我们更肯定的是班主任首先要有爱,有爱才能促动学生的情感;其次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让学生信服;再次要有能力,有能力才能让学生钦佩。
二、班主任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中职学生的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受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厌学、抽烟、冲动、狂暴、人际冲突等不良行为较多,这些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但班主任首先要用积极心理学指导自己的思想,学会换一种角度看问题,作为中职学生,他们内心同样渴望幸福,渴望被认同,渴求进步,渴望能学有一技之长,渴望自己成长。他们一样具有积极的潜能。班主任要从积极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期望效应”告诉我们,班主任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多赞美赏识,多信任鼓励,并对学生怀有期待,学生就能变得自信,增强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在我的班级里,我也运用了期待效应进行班级管理,比如把班名叫“未来之星”,建设班级目标是“温馨、进取、和谐”,经常性开展“赞美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的活动,随时发现班级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贴上美丽的标签”。由于班主任的激励和信任,班级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
三、班主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绪的冲动、学习的无力、自我中心等问题,导致学生行为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作为中职班主任,要乐观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的问题。
(一)乐观看待学生行为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职学生由于情绪冲动狂暴容易产生行为冲突,如打架斗殴、校园暴力,人际不良等。班主任要理智对待,积极寻找智慧的方法,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可以采用同伴辅导,结对帮扶,找优秀学生暗中助力等方法。因为中职学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防止学生一出事就进行“有罪归因”,从而影响了班主任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班主任要放宽心,吸取教训,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让学生顺利过渡青春期,这样的班主任也能坦然幸福地开展班级管理。
(二)冷静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良,表现成学习无力。但班主任换一种角度看,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活动能力却不差。所以要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比如用实践法,翻转课堂的方法,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当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拓有赖于班主任树立积极开放的学习态度。当班主任开放积极,班级自然也开放积极了。
(三)努力建设合力育人的桥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要科学分析学生的问题,找到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就要主动构建“合力育人”的立交桥。有些班主任消极对待学生的问题,甚至埋怨学生家庭,埋怨学校,埋怨社会,这些都没用。唯有主动探寻、积极建设、合力育人,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班主任要用积极的方法培养中职学生的能力
(一)开展班级民主管理,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班主任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的积极性,开展班级民主管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班级民主管理的两条途径:一是共同商议解决一些班级问题;比如让学生一起制定班规,班级目标,商量班级的各种事情。二是班级的同学都有管理班级的义务和权利。比如学生可以对班主任、班干部或任何一个人提意见,经过班级委员会调查,研究并加以改进;再比如班集体评优,每个同学可以写好自荐材料,结合综合表现的分数,再结合讨论的意见。班级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就是民主管理的主要做法,能提升学生对班级的热情。从而达到更好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二)从“心”出发,激发学生的潜能。
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信任,尊重学生,提倡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遵循“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幸福”的理念。所以班主任要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心”出发,开展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如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开展体验性的活动,或者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比赛;中职学生活动能力较强,可以采用“唤醒教育、活动教育”来点燃中职学生心中的激情,开展团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增进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了解别人,促进人际的和谐。另外,中职学生思维活跃,也可以通过讨论、扮演、讲述、自我反省等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会学生探索自己的方法;中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可以重视实践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如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积极心理教育的指引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关注学生的“优势”,搭建展示的平台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关注”,关注学生的积极面。每一个学生就像一朵花,开花的季节和花期不同。班级就像是学生成长的肥料。所以班主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并提供养分让她灿烂绽放。比如,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建立兴趣小组,既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培养合作意识;经常性在学生中挖掘各种各样的榜样,分享榜样的故事,如孝亲敬老榜样;勤奋学习的榜样;多才多艺的榜样,助人为乐的榜样,阳光健康榜样。也要相信学生可以做好很多事,并把事务性的事交给学生来完成,让班主任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研究。促进班主任与学生彼此的合作和提升。在班主任敢于放手的班级里,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更独立、更肯干、更能干。从而让学生在工作和展示中更自信、更积极、更幸福。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寺家庄镇西龙贵小学 张海茹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2013年3月份我参加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聆听了许多心理教育专家的讲座,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任俊教授作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启发。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主张能够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做出解读,从而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二、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首先,教师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学校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状态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班主任的心理状态,乐观、开朗的情绪会带动感染班级学生的情绪,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1、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2、发挥学生主动性,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坚持人性本善的人性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愿望,都有积极地力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力量,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懂得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共同管理班级。例如,班级日常卫生工作,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这项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就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他们给学生“加官进爵”,如窗户长——负责每天擦窗户,门长——每天擦门,讲台长——每天整理讲台……同样是搞卫生,但是换了一种思路,效果完全不一样。多了一个称号,学生或许会变被动为主动,做值日也有了荣誉感。教师充分运用积极的激励手段,让学生获得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积极情感体验。
3、充分利用班队课,开展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班队课是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要把平时观察到的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用积极心理学的办法加以解决。团体辅导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实际情况,策划一系列的主题班队课,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积极地自我认识,主观幸福感等等。班队课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但是每一节班队课的主题并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要针对本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来设计。比如,班级有一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那么班主任应该着重设计一些增强社交能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技巧。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兴趣不高,班主任可以召开一个座谈会,把科任老师、学生集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这样既有针对性的解决本班级存在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最后,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问题的实操。
1、树立榜样,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确定方向。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调皮捣蛋,小毛病不断,让老师们头疼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大多老师要么苦口婆心,要么批评斥责,但是都不见成效。我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非观念较差,不知道如何做是好的,如何做是不好的。抓住这个特点,我在班级中树立榜样,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并且广泛封号挂牌,如“学习标兵”“纪律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劳动小能手”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熏陶中改变。
2、、放大优点,激励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学生的优点有许多,有些优点特别明显,而有些优点则不太明显,这无疑需要班主任细心认真地观察,不要让学生的优点从自己的视野中溜掉。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幼芽,作为班主任的都要细心地加以保护和培养,并千方百计地放大这些优点。例如,我班开展的“优点大轰炸”活动,每周抽选出两名学生,让其他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有一次抽上了房波文同学,他跟我说他没有优点,到时同学们找不出他的优点,多丢人呀!我抓住时机,跟他说:“你有优点,老师看到了,你正直、不斤斤计较、上课遵守纪律、做事认真负责,这么多优点只是你自己没发现。”他点了点头。这些优点,往往是同学们也不易发现的,我就给他出招,在这一周内,让他多做好事,上课积极发言,把作业写得更好,引导他把优点外显化,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乐观的心理品质。
3、学会宽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犯错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班主任,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和不良行为,应该帮其分析原因,正向引导其行为的转变,教给其正确的做法。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在班级中普遍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有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是批评斥责惩罚,另一种是宽容理解帮助。哪一种教育效果好呢?经过我的实践发现,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并且后者易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杨宗贺和郭乐琪是我班里不完成作业的典型人物,以前我一发现他们不完成作业,就一味地批评:“你就知道玩,为什么不写作业,再贪玩就别上学了。”然后罚他们重新写几遍。结果,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让他做什么都不情愿。在接触了积极心理学之后,反思自己,我改变了教育方法。我先问清他们不写作业的原因,再把期望放低,要求写两遍的作业,让他们写一遍,他们真的完成了。我从这里看到了一线曙光,我进一步鼓励他们,在他们的作业上批示“你写完了,真能干”“你能写的更好”“评为星级作业”,逐步使其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现在这两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凡是我的语文学科作业都能完成。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比较肤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积极心理学追求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进班主任工作中,对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学理念的应用-班主任工作心得
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学理念的应用
我们总会抱怨班主任工作很苦、很累,难道,班主任工作真的没有一个幸福的出口吗?
我是一名心理教师,四年前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师节,毕业班孩子的探望,长长短短的祝福短信,让我深深感到幸福。一直都相信,付出多少辛苦,就会收获多少幸福。在当班主任之前,这是一个小学科老师无法体验到的幸福。
但我明白,收获这份幸福之前,也经历了很多痛苦与艰辛。
初为班主任的我,惶恐、不安、焦虑、暴躁、防备,随时准备接受家长和学生的评判及质疑。曾走入许多误区,曾作困兽之斗。
慢慢平静下来,不断反思,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用心理学理念指导自身班主任工作,不断告诫自己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终于慢慢开始体会到做一个班主任的幸福。
下面,就是心理学理念在自身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也是自我成长和寻找幸福的过程。
1、钻牛角尖
很多老师都会善意地表扬:“金瑾对工作太认真负责了。”制定一项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班规,就一定要求全班每一个人100%执行。比如集体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参加;7:20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到校,什么事都要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肯定会有例外的情况,可我接受不了,与学生反复较劲,折磨与自我折磨。当较真变成了较劲时,我实际上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已经降到学生的高度与他们较量,而失了一个老师应有的度量和智慧。这样的较劲,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一些问题行为“固着”。
当感到精疲力竭,甚至痛苦不堪时,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做事认真固然好,但心理学中最强调“换位思考”,我却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事事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过分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
继续追溯这一性格的成因,妈妈是个强势的人,从小对我要求严格,很多事必须严格按照她的要求去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的性格,这在心理学中称为“代际遗传”,很多东西,会通过家庭由父母传递给孩子。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不能从父母那做功,但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功。因为代际遗传绝不是一个咒语,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一定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有责任,认识自身的局限,并通过努力克服自身的局限,尽量少地将它们传递给我的孩子、我的学生。
因此到了初三和现在的新班级,不断地意识到并努力克服自身爱钻牛角尖的问题,尊重“人群正态分布”的客观事实,即在学习、素质、守纪等各个方面,大部分正常、普通,少数优秀,少数问题较多。每一个班,不可能没有问题行为的孩子。而再优秀的孩子,也不可能没有问题。尊重规律,才能心态平和,才能有更多宽容,才愿意想办法帮助有问题的孩子。既放过了学生,更是放过了自己。
2、情绪化
情绪化、敏感,也是自己的性格特点。初一初二,遇到不交作业的同学较多,或课堂纪律不好之类的问题,就会当着全班同学大发脾气。会真的因为学生非常生气或伤心。班长曾对我说:“老师,你太情绪化了。”
我明显感到自己发脾气时,学生的负面情绪,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错了,或想怎样表现得更好,只表现出烦躁和消极的抵抗。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在遇到一些问题和错误时,他们实际希望成年人(家长和老师)告诉他们该怎么办,可这时,如果成年人自身都陷入不知所措的情绪化,情绪发泄式地责备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方法,就会让学生更不知该怎么办,并且产生对成年人的不信任。
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初三分班后,无论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都不随便对学生发脾气。先让自己平静下来,换个角度思考学生的错误,找到错误中积极的一面,想好了如何处理,再叫来学生,很平静地告诉他没关系,无论多大的问题都能解决,愿意陪他一起面对,然后安静地听学生说对自己问题的认识。这样,学生往往很懂事、很坦诚,问题都能非常圆满的解决。
现在新初一,孩子犯了错误,单独叫来办公室,先听他们说自己的看法,说完后,我不批评他,而是表扬开学以来我在他身上发现的优点,和我对他的期望,每当这时,几个孩子无一例外地流下了眼泪。之后几天,能明显看到他们在朝着我描述的期望努力。终于明白,对于经常犯错的孩子,他们过去的生活中根本不缺少批评,批评只会让他们的心越来越坚硬。我们不需要发很大脾气,花很大力气,只需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聊,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我静下心来,不再害怕学生犯错和与学生谈话,就像告诉学生的,我也相信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只有hold住自己,才能hold的住全班。作为教育者,要想成为学生成长的后盾,我们必须有强大的内心。
以上,是我的两个自省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班主任工作中,曾经最困扰我的问题,其实源于自身。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角色不幸福又无法改变角色时,最好的办法是在自己这里找找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来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指导,不断觉知和改善,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觉得幸福。用爱陪伴,看到学生的成长,自己也有所成长,便不虚此行。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
有的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喜欢下断语,十分看重教育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记住,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其简单地评判对与错,不如用“糊涂”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避免使自己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堆中,而且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糊涂”艺术,不少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总结归纳其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征求学生建议时“糊涂”
某校开展环保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建一个“绿色墙角”。有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他先在班会上向学生宣布学校的要求,然后装出一副江郎才尽的模样,耸了耸肩说:“唉!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在这次全校环保评比活动中取得好名次,可我对建这个‘绿色墙角’是‘外行’,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拿第一……”老师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已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最终得出一个最佳方案。从表面上看,这位班主任说自己是“外行”,好像自己对建“绿色墙角”十分“糊涂”,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给学生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二、在学生偶尔犯错误时“糊涂”
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学生一旦有过错,最怕班主任点名批评,尤其是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上纲上线地数落起来没完。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装装“糊涂”,让学生自己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激励他们自觉改正错误。有位学生,一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可是,一天早上却迟到了。按照惯例,应在全班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却没有这样做。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班主任偏心眼。第二天放学后,那个迟到的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很内疚地说:“老师,您忘记点名批评我了。”班主任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说:“哦,是吗?我忘了。因为在老师的记忆中,你是从不迟到的。”这位班主任假装自己忘了,让其他学生去议论,促进犯错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这位班主任的糊涂装得巧。这样做引发的“自责”,往往能变成学生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在处理师生人际关系时“糊涂”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占85%,而专业知识仅占15%。”班主任要取得教育工作的成功也大致如此。班主任不仅要与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班主任也可以运用“糊涂”艺术。一位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谈及自己管理班级的成功“诀窍”时说:“做班主任,有时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一种“糊涂艺术”。比如说,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对于学生的一些无伤大雅的个人癖好、生活琐事,不妨“闭一只眼”,淡化教师身份。同时,班主任要具有“心理移位”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和思索。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备感教师可近、可亲、可敬,“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在解答学生问题时“糊涂”
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争辩,有时会为一个小小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常常要找老师评说。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不妨“糊涂”一下,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模糊语言提示学生,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你的思维不错,请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把学生引至“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境,再予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因此,在给学生解答问题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在处理偶发敏感事件时“糊涂”
班主任有时会碰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生物的乡村女教师,领到了一台盼望已久的显微镜,她把显微镜放在教室的角柜里。一天,学生们发现显微镜不见了,便跑去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不知道。于是班长组成了一个“侦察小组”,经过“侦察”,他们觉得彼佳最可疑,于是星期天午后去彼佳家侦察。刚进门,他们便看到彼佳正在聚精会神地用那台显微镜看什么,人赃俱获。他们不由分说就把彼佳和显微镜一起带去找老师。一进老师家的门,就吵嚷着说是彼佳偷了显微镜。女教师见这架势吃了一惊。女教师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后,她冷静一下,像是忽然想起来似地说:“哎呀,这显微镜是我借给彼佳的,我怎么忘记了!”彼佳愣愣地说不出话来。教师表扬了这几个小侦察员,又嘱咐他们以后不要这样鲁莽地对待同学。这是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回忆他童年的老师时所写的一件事。这个彼佳就是这个教育家。他说:“由于教师以模糊方法处理这件事,使他没有陷入抬不起头的窘境,也使他更加痛恨自己的失误。”正是“糊涂”艺术起到“帆扬五分船便安,水注五分器便稳”的教育效果。
六、在给后进生奖励时“糊涂”
大多数班主任习惯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必要的;但是对后进生奖励得少、惩罚得多,则会使后进生越来越落后。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因此,班主任对后进生的缺点不要明察秋毫,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而是要模糊一点;同时,要改变过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定势,在每一时刻、每个地方、每件事情上清楚地看到后进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只有点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奖励。奖励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可以激励后进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第五篇: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班主任工作艺术
心理辅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文/胡雪燕
刘大明老师53期的讨论话题,《“慢”的教育艺术如何把握?》为了让参与讨论的老师对所谈论的话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学生的学校表现、与家长的沟通、师生谈话记录、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写给老师的信等多个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文字资料,刘老师如此认真的态度,令人起敬。
对于此案例,陈斌老师的预案,从教师要跳出先入为主、把自己的想法判断强加的学生的学生观入手,并为达成师生间平等的沟通,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给了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用共情的技术,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关注正向因素,寻找例外;坚持个体差异性原则。并分享了自己在班级管理上的心得体会。方庆老师的预案,从如何重新认识文光,结合刘老师提供的案例,做了具体的点评,从中感受到一个老师的对一个学生向善的启发和爱的期待,让人觉得安全,温暖,令人鼓舞。赵坡老师则侧重从老师对学生说的话要把握好分寸的角度,警惕无意中的恶语更伤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我从07年暑假开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8年暑假获得省是心理健康A证教师资格,以此为契机,我对家庭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我胡乱的阅读了一些家庭教育,心理咨询,个人身心成长方面的书籍。教师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也因为这方面的知识的渗透,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思路也开阔了许多。
对于刘老师提供的这则案例,我首先会关注学生的家庭(包括家庭教育、家长的性格、家人间的相处模式)、成长经历以及那些发生在家庭中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是如何对现在的他造成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的。为此,在与家长交流,和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要具备这方面的敏感性,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假如自己一实践无法对所收集的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绝不肆意评价,不乱给学生或家长贴标签,而是做好倾听者的角色,让对方把压抑在心底的“私话”掏出来,看看当事人的那些过去的情绪和想法是如何左右他现在的言行举止的。比如说:家长在与刘老师的电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也很难过,我面对自己的孩子,非常无助,不知道怎样做,在孩子心理,我跟他爸爸不如一只‘手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说明母亲与孩子的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物质化了。为什么会这样?孩子绝对不可能生来就冷漠的,是青春期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还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再说,这样的情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老师耐心的去询问、倾听。刘老师听了妈妈讲述事情发生的现场之后,说的是这么一番话”您别急,要慢慢纠正。上次您来,我就给您看过孩子的自我介绍,十分吓人!您孩子思想确实有问题,需要你们做父母的,我们做老师的慢慢纠正。“回答中可以看出,刘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可能存在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可能是青春期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简单的归结到”您的孩子思想确实有问题“,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没有深究根源的意识,在教育转化上过于乐观,简单的认为”需要你们做父母的,我们做老师的慢慢纠正。“
假如,这里反映出来的是家庭教育问题,那么老师要指导家长和孩子建立新的相处模式,如果是孩子观念认识上的偏差乃至错误的问题,需要老师转变孩子的观念,让他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过去。这背后的工作,远不是老师的慢慢”纠正“能够达到的。哪怕是方向对了,学生能转化多少,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是否有改善,也是老师与这个孩子、与这个家庭的因缘问题,不可强求的。据我所了解的,涉及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成长的消极影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的,只得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身的成长。
学点沟通技巧
想要深入的了解学生,仅靠学生观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一些具有有效的技巧,上文提到的倾听,就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在心理咨询技巧上,它的名字叫做”无条件的倾听“,即是不带任何偏见、成见,不进行任何的道德评价的倾听,听的过程是全神灌注的,并通过表情或语气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
我从刘老师的对话中截取一小节,说说沟通技巧在这里的运用。
生:”我恨他们。他们不尊重我,侮辱我。“
师:”老师不相信。世上没有这样的父母。“
我:”恨“这个词,你用的很重呀!(内容反应)我想你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一定是不好受吧?(情感反应)可以跟老师说说,你的父母怎么不尊重你,侮辱你了么?
这里运用的”内容反应技巧“和”情感反应技巧“,让当事人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得到了老师的呼应,如果他信任这个老师的话,他会沿着老师的提问说下去。如果他不信任老师,也可能不愿意谈。这时候老师应该说:
”如果这段经历让你觉得不愉快,不想跟老师聊,也没什么的。什么时候,你想说了,再找我说吧!我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且绝对为你保密,不会有第三人知道我们之间的谈话。
这里涉及一个心理咨询方面的“保密原则”,这是建立与当事人互相信任,让当事人觉得安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试想,有谁愿意跟一个口不严,不分场合,不看对象就把人家的私事拿出来讲的人呢?同时也要警惕,用这些信息去指责、讽刺、挖苦学生,哪怕是你与学生一对一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的去触及他的伤口。除非心中有了改变他的新的措施,目的要令他警醒,如方庆老师说的“第二序改变”。
生:“他们老打我,有时候还脱了裤子打我……”
师:“每次打你,你犯错误了没有?爸爸妈妈会无缘由的打你吗?”
生:“就是一些小错误。”
我:你说的这个,我想起了我弟弟,小的时候他很淘气,没少挨爸妈的棍子。(、同理心、自我暴露)我很想知道,你的父母老打你,有时候还脱了裤子打你。都是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呢?是不是跟我弟弟一样,因为淘气挨揍呢?
……
唉,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这个不好评价。(对学生讲述事件的回应,因涉及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保持中立态度。)我想知道这样的情形持续到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们不再打你了呢?
……
后来,你跟父母相处的怎样?(这个信息,是老师眼中看到的,这样的提问是进一步确认,是后续做家长工作的重要参考。)
上面这番话,涉及“自我暴露技巧”和“澄清事实”让学生概括含混的语言具体化两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便可以达成良好的沟通了。我自从接触这些沟通技巧以来,与学生的沟通顺畅多了,也因此深受学生的信赖。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老师从交流中了解到的信息,仅供教师本人参考,接下来要采取怎样的教育措施,以及这么做的原因,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无需向学生本人和他的家人提及,除非是情况特殊。比如说,家长自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有一套,听不进老师的建议,老师适时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之后,向家长道出,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分寸把握不好,可能给当事人增加新的困惑与焦虑,还有可能无意中伤及他人自尊,无形中就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刘老师想要对上面的技巧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要去阅读有关的书籍,我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培训,也是从图书馆借阅的书中学到那么一点毛皮,就在这里炫耀了,不过,分享而带来的快乐给了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