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班主任工作艺术
“数学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用到下面几种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解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劣。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灵活运用这几种思想来处理一些问题,也往往事半功倍。
一、对待集体违纪应采取“分类思想”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在班主任工作中,“分类思想”的灵活运用尤为重要。
案例一:某校初三(1)班两个学生由于私人恩怨闹矛盾,而后,又相互纠集了一群同学,相约某时间到校外打群架,幸而被老师发现而没有酿成恶果。校领导对此事非常震惊,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通报批评。
事后,该班班主任对本班参与的八名同学一概打入“冷宫”,每天都要冷嘲热疯一番,结果导致其中上进的几名同学也思想压力过大,成绩一落千丈,并且堂而皇之的组成F8,在班里兴风作浪。
反思:上述班主任嫉恶如仇,对违纪学生用同一手段全盘否定,这种做法有待商榷;而每天对他们都冷嘲热讽,更是不足为道,毕竟这些同学中,除了2人外,其余的同学都是由于青春期的面子问题来充当看客。班主任此时应采取“分类思想”,参照下面两个标准进行批评指正。其一:结合这些同学的日常表现,对平时表现不错的“初犯”可以采用批评与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晓之以理,使其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并加以改正。对平时表现就不好的同学也要耐心劝导,并应借助家长的力量来批评教育,切不可一棍子打死,而对始作俑者,更应密切注意,多方劝导,使其认识到错误并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其二:结合本次违纪参与的程度,譬如谁是组织者,谁是看客,谁主动要去,谁是被动去,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个别谈话可运用“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依据两个数学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把一个数学对象已有的特殊知识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对后一数学对象的新知识。类比思想是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班主任工作中,“类比思想”的灵活运用也很重要。
案例二:某班学生钱某聪明伶俐,但平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作业无故不做,上课讲话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对其大加指责,找家长来校,而家长也只对其一味打骂,结果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在学生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反思:无独有偶,笔者也曾教过一个性格类似的学生,平时嬉皮笑脸,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每每找他谈话,他总是这样一句:老师,我是绿叶!没有我的衬托,哪能体现他们的好呢?当时,如何与他谈话,如何转变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着实令我神伤。后来,我听他爸爸说起了他对奶奶非常孝敬,于是,我便对他说:“现在你对成绩看得很开,说明人很豁达。但你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走向成功,从而让你有足够的实力使奶奶、父母过得更好,你是否也会甘当“绿叶”退出,而把好的机会让给别人?”他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紧接着又变得坚定,然后斩钉截铁跟我说:我不会!于是我和他说:“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当然,孝敬长辈的你更不会。可是,现在你要做的便是争取属于你的机会,把你的成绩慢慢提高,从而迈入更为理想的学校,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成功做好铺垫。”后来,他真的改变了,各方面表现都良性发展,成绩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最后考入了较为理想的学校。看来,类比思想不仅仅在数学教学中有所体现,与学生讲话中的“类比”也有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三、激励后进宜使用“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三角函数,几何变换,因式分解,解析几何,微积分,乃至古代数学的尺规作图等数学理论无不渗透着转化的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转化思想”的灵活运用作用也很突出。
案例三:我接手初三(2)班时,班里有几个“学困生”,“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周围同学及任课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我找他们谈话,孰料他们中有个叫刘晓刚的竟然振振有辞地说:“王老师,反正我们都是笨蛋,读不出来的。”(班主任工作艺术)另一个叫许阳的说:“读书有什么用?你看某某大字不识几个,不照样当大老板?多少大学生在他手下打工?”
反思:即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平行分班的今天,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学困生”。他们往往心理承受力差,认知能力差,思维能力差,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班级的最末端。课上无精打采,思想神游;作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考试乱涂一气,不知“云里雾里”。要使他们真正融入班级,成为其中的一份子,需采用“转化思想”,把培养他们的良好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信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心。首先,班主任可以从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突破,对其中的一部分委以重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本着全员育人的原则,发动全体任课教师投入其中,采用在课上把最简单的问题让其正确回答,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样,大大提高了回答问题的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良好习惯,成绩进步也就理所当然。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身边的题材,把育人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追求,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工作中的“糊涂”艺术
有的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喜欢下断语,十分看重教育的清晰性,认为只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记住,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与其简单地评判对与错,不如用“糊涂”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可以避免使自己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堆中,而且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这种“糊涂”艺术,不少班主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总结归纳其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征求学生建议时“糊涂”
某校开展环保评比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建一个“绿色墙角”。有位班主任是这样做的:他先在班会上向学生宣布学校的要求,然后装出一副江郎才尽的模样,耸了耸肩说:“唉!我知道同学们很想在这次全校环保评比活动中取得好名次,可我对建这个‘绿色墙角’是‘外行’,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拿第一……”老师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已开始热烈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最终得出一个最佳方案。从表面上看,这位班主任说自己是“外行”,好像自己对建“绿色墙角”十分“糊涂”,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给学生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才干,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同时,学生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二、在学生偶尔犯错误时“糊涂”
古人云:“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学生一旦有过错,最怕班主任点名批评,尤其是对偶尔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上纲上线地数落起来没完。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装装“糊涂”,让学生自己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激励他们自觉改正错误。有位学生,一贯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早退,可是,一天早上却迟到了。按照惯例,应在全班点名批评,但班主任却没有这样做。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班主任偏心眼。第二天放学后,那个迟到的学生主动来到办公室,很内疚地说:“老师,您忘记点名批评我了。”班主任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说:“哦,是吗?我忘了。因为在老师的记忆中,你是从不迟到的。”这位班主任假装自己忘了,让其他学生去议论,促进犯错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这位班主任的糊涂装得巧。这样做引发的“自责”,往往能变成学生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产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在处理师生人际关系时“糊涂”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占85%,而专业知识仅占15%。”班主任要取得教育工作的成功也大致如此。班主任不仅要与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班主任也可以运用“糊涂”艺术。一位颇有经验的班主任在谈及自己管理班级的成功“诀窍”时说:“做班主任,有时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是一种“糊涂艺术”。比如说,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对于学生的一些无伤大雅的个人癖好、生活琐事,不妨“闭一只眼”,淡化教师身份。同时,班主任要具有“心理移位”的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和思索。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备感教师可近、可亲、可敬,“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在解答学生问题时“糊涂”
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争辩,有时会为一个小小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常常要找老师评说。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不妨“糊涂”一下,用弹性大、外延宽泛的模糊语言提示学生,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你的思维不错,请再考虑一下,有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把学生引至“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境,再予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因此,在给学生解答问题时,班主任不要急于下结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五、在处理偶发敏感事件时“糊涂”
班主任有时会碰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不良后果。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生物的乡村女教师,领到了一台盼望已久的显微镜,她把显微镜放在教室的角柜里。一天,学生们发现显微镜不见了,便跑去问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不知道。于是班长组成了一个“侦察小组”,经过“侦察”,他们觉得彼佳最可疑,于是星期天午后去彼佳家侦察。刚进门,他们便看到彼佳正在聚精会神地用那台显微镜看什么,人赃俱获。他们不由分说就把彼佳和显微镜一起带去找老师。一进老师家的门,就吵嚷着说是彼佳偷了显微镜。女教师见这架势吃了一惊。女教师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后,她冷静一下,像是忽然想起来似地说:“哎呀,这显微镜是我借给彼佳的,我怎么忘记了!”彼佳愣愣地说不出话来。教师表扬了这几个小侦察员,又嘱咐他们以后不要这样鲁莽地对待同学。这是一位前苏联教育家在回忆他童年的老师时所写的一件事。这个彼佳就是这个教育家。他说:“由于教师以模糊方法处理这件事,使他没有陷入抬不起头的窘境,也使他更加痛恨自己的失误。”正是“糊涂”艺术起到“帆扬五分船便安,水注五分器便稳”的教育效果。
六、在给后进生奖励时“糊涂”
大多数班主任习惯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必要的;但是对后进生奖励得少、惩罚得多,则会使后进生越来越落后。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老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因此,班主任对后进生的缺点不要明察秋毫,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而是要模糊一点;同时,要改变过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思维定势,在每一时刻、每个地方、每件事情上清楚地看到后进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哪怕只有点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奖励。奖励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可以激励后进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使他们实现由“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乃至“自主成功”的转变。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寺家庄镇西龙贵小学 张海茹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2013年3月份我参加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聆听了许多心理教育专家的讲座,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任俊教授作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启发。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学”,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及促进它们发展的制度体系开展科学研究,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主张能够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做出解读,从而激发人的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
二、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首先,教师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学校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精神状态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班主任的心理状态,乐观、开朗的情绪会带动感染班级学生的情绪,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投入积极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1、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2、发挥学生主动性,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坚持人性本善的人性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愿望,都有积极地力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力量,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懂得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共同管理班级。例如,班级日常卫生工作,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在这项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就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他们给学生“加官进爵”,如窗户长——负责每天擦窗户,门长——每天擦门,讲台长——每天整理讲台……同样是搞卫生,但是换了一种思路,效果完全不一样。多了一个称号,学生或许会变被动为主动,做值日也有了荣誉感。教师充分运用积极的激励手段,让学生获得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积极情感体验。
3、充分利用班队课,开展系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班队课是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要把平时观察到的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用积极心理学的办法加以解决。团体辅导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实际情况,策划一系列的主题班队课,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积极地自我认识,主观幸福感等等。班队课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键,但是每一节班队课的主题并不是随便确定的,而是要针对本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来设计。比如,班级有一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那么班主任应该着重设计一些增强社交能力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技巧。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学习兴趣不高,班主任可以召开一个座谈会,把科任老师、学生集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习兴趣等。这样既有针对性的解决本班级存在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最后,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解决问题的实操。
1、树立榜样,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确定方向。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调皮捣蛋,小毛病不断,让老师们头疼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大多老师要么苦口婆心,要么批评斥责,但是都不见成效。我认为这样的学生是非观念较差,不知道如何做是好的,如何做是不好的。抓住这个特点,我在班级中树立榜样,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并且广泛封号挂牌,如“学习标兵”“纪律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劳动小能手”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熏陶中改变。
2、、放大优点,激励学生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学生的优点有许多,有些优点特别明显,而有些优点则不太明显,这无疑需要班主任细心认真地观察,不要让学生的优点从自己的视野中溜掉。发现了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幼芽,作为班主任的都要细心地加以保护和培养,并千方百计地放大这些优点。例如,我班开展的“优点大轰炸”活动,每周抽选出两名学生,让其他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优点。有一次抽上了房波文同学,他跟我说他没有优点,到时同学们找不出他的优点,多丢人呀!我抓住时机,跟他说:“你有优点,老师看到了,你正直、不斤斤计较、上课遵守纪律、做事认真负责,这么多优点只是你自己没发现。”他点了点头。这些优点,往往是同学们也不易发现的,我就给他出招,在这一周内,让他多做好事,上课积极发言,把作业写得更好,引导他把优点外显化,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乐观的心理品质。
3、学会宽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犯错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班主任,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和不良行为,应该帮其分析原因,正向引导其行为的转变,教给其正确的做法。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在班级中普遍存在,对于这样的学生,有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是批评斥责惩罚,另一种是宽容理解帮助。哪一种教育效果好呢?经过我的实践发现,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并且后者易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杨宗贺和郭乐琪是我班里不完成作业的典型人物,以前我一发现他们不完成作业,就一味地批评:“你就知道玩,为什么不写作业,再贪玩就别上学了。”然后罚他们重新写几遍。结果,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老师让他做什么都不情愿。在接触了积极心理学之后,反思自己,我改变了教育方法。我先问清他们不写作业的原因,再把期望放低,要求写两遍的作业,让他们写一遍,他们真的完成了。我从这里看到了一线曙光,我进一步鼓励他们,在他们的作业上批示“你写完了,真能干”“你能写的更好”“评为星级作业”,逐步使其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现在这两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凡是我的语文学科作业都能完成。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比较肤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积极心理学追求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进班主任工作中,对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第四篇:心理咨询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也感谢领导的信任,让我年年担任班主任。下面我就讲讲自己对于班主任工作的体会和一些具体做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多包涵。
想到开学后很可能要担任初一新生的班主任,于是暑假里我重温了《班主任,青春万岁》这本书。(播放PPT)书中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是这么说的(播放PPT)“作为一名身处教育最底层的班主任,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权利,但是我又拥有无穷大的权利。因为,我有六十多个孩子,我有一间独立的教室,我有整整三年的时光啊!三年,如果我们愿意雕刻一件东西,即使困难太大,无法将之雕刻成为精品,但是也应该初具雏形了。”是啊,如果班主任能花上三年的时间用心陪伴着一批学生成长,学生一定能成长为符合社会期待的人!
有句很热门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班主任的陪伴始于你拿到新班级名单的那一刻。你的陪伴也许是一年、两年最多不过三年,毕业后学生会离开你,但是你的隐形陪伴是一辈子的,潜移默化也好,言传身教也好,班主任在带班级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走上教师岗位后,我常常会想起我的高中班主任肖老师。2000年,我读高一,开学初的一个晚自习,我们在埋头做作业,我的班主任是地理老师,正在讲台边上备课,后来他开始擦黑板,其实值日生在傍晚放学的时候已经擦过黑板了,我们觉得很奇怪。更奇怪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很用心地只擦半块黑板,这是要做什么呢?我们好奇地看着他。他让我们对比他擦得黑板和值日生擦得黑板,显然,肖老师擦的黑板干净多了。然后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做到把那半块黑板擦得如此干净的,我们都感叹肖老师对待这样一件小事都如此认真。在其他方面,肖老师也是认真细致,高标准地要求我们。16年来,我读完高中,读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如今也是第十个年头,当年班主任教给我的地理知识我大部分已经忘记,但我时常想起他教我们擦黑板的这一幕,他的认真执着也一直影响着我。几年前的寒假,我去看望他,和他聊起这件事情,他已经毫无印象,他很诧异这么件小事居然给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更令他诧异的是我居然在班主任工作中沿用他的许多做法,他说自己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因为他的做法在很多年以后还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并且被他的学生效仿。他很认真地说我让他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我也觉得能担任班主任,陪伴学生走过初中生活,尽管辛苦,但也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如何做到有效地陪伴学生。班主任由于工作压力大,而且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教育学生的方式容易简单化,表现为:(播放PPT)一是与学生谈话时缺少耐心倾听;有时候甚至等不及学生说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轻易下结论。(播放PPT)二是指责、批评、说教、评论较多;有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习惯用食指,我们大家都知道,用食指指着对方是骂人的。(播放PPT)三是主观性较强,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逻辑分析与价值观,有的教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老师,我代表的是权威,你必须听我的。反思我的工作,我也时常这样,容易急躁,有时会控制不住要对学生发脾气。不过,我经常告诉自己,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这些只是“学生的问题”(播放PPT),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把他们归类为“问题学生”。(播放PPT)这两年,我参加了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有意识地把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我说说我的做法。
一、有效沟通,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沟通很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播放PPT):“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呢?我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下面三种方法:
1、学会赞美
2、基于事实,不要基于评价
3、以“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我们一点一点来解读。
(播放PPT)总结:赞美的前提是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而不是讽刺挖苦,不然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是基于事实,不要基于评价。(播放PPT)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对学生的不可接受的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播放PPT)
3是以“我信息”代替“你信息”
我们先来感知一下这两种表达。(播放PPT)
看完这几组例子,大家显然能体会到“你信息“”与“我信息”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播放PPT)沟通过程中,当教师带着情绪(愤怒、焦虑等)以“你信息”表达感受和要求,就像伸出食指-----指责、数落对方的错误。这会激发学生自我保护的本能,他(她)会像刺猬一样竖起尖刺来防卫和反击。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增加两个人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背离沟通的初衷和重点,搞得不欢而散。所以“你信息”是无效的沟通方式
(播放PPT)“我信息”是一种沟通表达技巧,沟通时用有效的“我信息”可以使师生关系和谐。
(播放PPT)当学生出现了你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你可以选择先发送“我-信息”来表达自己,传递一份正面积极的影响。
(播放PPT)我-信息包括四个部分(播放PPT)
1、说出学生的行为(播放PPT)
2、分享你的感受(播放PPT)
3、表达你的需求(播放PPT)
4、发出你的请求
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这四个部分。
(播放PPT)例:一个学生早晨上学迟到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向你请假。
“我信息”的沟通模式不仅可以用于师生之间,也可以用于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沟通,尤其是父母与青春期孩子之间。
以上是关于有效沟通的三种做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心理学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针对学生的问题,我经常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播放PPT)。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简称SFBC,是把焦点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的状况,(播放PPT)就像一个“阴阳太极鱼形图”。(播放PPT)图中有黑白两部分,黑的部分指的是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播放PPT)白的部分指的是学生表现良好的时候(播放PPT)。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更关注学生“黑”的部分,想尽各种方法去修正,而SFBC则是从“白”的部分扩展,由于整个系统是平衡的,一旦“白”的部分扩大,“黑”的部分就减少,整个系统的改变就发生。(播放PPT)这是系统观的理念(播放PPT)。参照SFBC理论,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重心是放在如何扩大学生的“白”的部分。为了达到目的,我采取积极关注学生的策略,对学生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也就是“白”的部分予以积极关注,从而使学生拥有正向的价值观,(播放PPT)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向上的动力,(播放PPT)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他们可以生活得更好。我们来看看焦点理论的运用。
1.正向重构,聚焦解决而不是聚焦问题
(播放PPT)所谓的正向重构是指在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找出问题中的正向意义。举个例子,学生说:(播放PPT)“老师,我考试肯定考不好。”针对学生的这句话,我们来进行正向重构,老师不妨这么说:(播放PPT)“你觉得考试取得好成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样的提问能引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思考过后能很容易发现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会按照相应的要求去做,只是在后期还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我们再来看一个正向重构的例子:(播放PPT)小美同学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好,没有人喜欢她,甚至大家都不想和她坐在一起。我们把这个问题进行正向重构:
(播放PPT)(1)至少小美还愿意来学校。
(播放PPT)(2)至少小美有勇气面对同学的不友善。
(播放PPT)(3)虽然同学不喜欢她,不跟她玩,至少同学没有欺负她。(播放PPT)正向重构时从负向中找到正向的内容,目的是唤起学生自身的资源,便于学生对自己进行优势管理和潜能开发,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播放PPT)
2、寻找例外,发现小改变
上学期,我带初三毕业班,每天早上都要进行长跑训练。班级里有个女生李某,几乎每天到达早操位置之后都要系鞋带,等她系好鞋带,班级队伍已经跑了小半圈了,而她由于比较胖,根本追不上班级大部队,经常是一个人落在后面。我替她着急,有一天忍不住训她:“你怎么每天都要系鞋带?”她气急败坏地反问:“鞋带要掉我有什么办法?”她这么一回答还理直气壮。我似乎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鞋带掉了不系好就跑步也危险,万一踩到摔跤了呢?我只能说:“你把鞋带系紧点。”不过没有什么效果,她依旧每天重复着系鞋带的故事。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她的鞋带居然没掉,我心想我的机会终于来了,早操跑完步后,我很真诚地问她:“老师发现你今天的鞋带居然没掉,你是怎么做到的?”她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滔滔不绝地告诉我如何如何。她具体怎么做到的我已经忘记了,只是这次之后早操的时候李某的鞋带掉的次数少多了。这是因为她把焦点在了成功解决不掉鞋带的问题上,因此改变就发生了。班级里的另一名女生陈某,因为考数学前紧张焦虑影响她正常发挥而来找苦恼不已。我找她来谈话,我是以这样的方式提问的:“进初中以来,有没有哪一次数学考试你是不紧张的?”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继续问“那你做了什么事情让自己那次数学考试前不紧张,你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吗?”等等。
(播放PPT)运用例外提问时可结合鼓励和赞美,利用学生的一个例外,让学生发现自己也有成功的体验,然后仔细询问例外,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远比讲大道理有用的多,也不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抵抗情绪。
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谢谢!
第五篇: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共情;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
一、共情的概念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的因素。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一书中指出,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也就是说,如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犹如亲身体验的了解。
近百年来,国外学者对共情这一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也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对共情展开了一些实证研究。多维取向的共情研究者认为,共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分。辨别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以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是共情的认知成分,反应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共情的情感成分,共情是这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共情是暂时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跳出自己本来的参考框架,设身处地地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不带任何偏见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念,仔细辨别他人处在何种情感状态中,感同身受地体验并准确地反应出他人的真情实感。
二、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意义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咨询师心理咨询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来说,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共情这一概念无疑能促使育人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规定明确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首先是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引领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班主任可以借助于共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学习与生活状况。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共情的态度赢得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其权威的地位更是坚不可摧,学生服从班主任的管理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学生毕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想法和观念,班主任在教育与管理学生过程中难免与之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人甚至用皇帝与臣民、警察与小偷、医生与病人这样的比喻来形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见师生关系之僵化、师生情感之疏远甚至对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使僵化的师生关系变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共情不失为一剂良方,因为对学生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赢得学生信任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最有效途径。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一种观念。在教育及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始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仔细揣摩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理解、尊重和接纳,这样才能自然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班主任尤其要选择共情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铺好基石。
2.共情的技巧指导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作沟通交流是班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必备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能与班主任交流,期望老师能帮助自己成长。然而,现实生活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畅之处。班主任找学生进行谈话,要么是学生根本不愿意听或不愿意敞开心扉说,要么是班主任一堆大道理往学生耳朵里灌,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效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教师会听,用共情的技巧倾听。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光讲大道理是没用的,这些道理学生都懂,但他就是做不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呢?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班主任暂时放下自己作为教育者所拥有的价值观,用学生的大脑思考他的想法,用学生的内心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想法,接纳他的情绪,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放下防御,敞开心扉,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而不是应该说的话,教师才能听到真话而不是套话。道理只有学生真心实意地从自己口中说出来,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
三、共情的具体步骤
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首先要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急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某位学生作业没有完成却在抄同学作业,班主任把两位学生都批评一通,告诉他们抄作业是不正确的行为,用写检讨书的方式进行惩罚,禁止他们以后抄作业,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只是解决了具体问题,但很难保证这位学生下次不再抄作业。如果班主任有共情的意识和态度,就不至于用简单的批评教育来解决问题了。
香港学者林孟平认为,共情首先要辅导者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这就要求班主任卸下班主任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积极关注学生这个个体。如果发现学生抄作业,则要对学生抄作业这个行为表示好奇,要有深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用既定的传统标准直接判断抄作业就是不对的,就是要接受惩罚的。
其次,要做到共情式倾听。当班主任暂时放下主观参照标准,对学生所说的表示感兴趣,积极关注,那么学生就愿意说,愿意被了解。不管学生说了什么,对所说的内容不需要根据班主任头脑中的价值标准作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要保持价值中立,但是对学生言语中所流露出来的情绪要保持高度敏感。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要聆听和辨别学生话语中的情绪以及话语背后的情绪。
最后,共情认知和共情情感。班主任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价值参照标准来体会学生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体验的情绪又是什么,并将自己的感受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还是来看抄作业的例子。从学生的价值标准出发,抄作业很可能是因为作业不完成会面临较大的惩罚。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学生也不例外。为了避免惩罚,他选择抄作业。在抄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情绪很可能是内疚,这一步是共情认知。接着班主任要把自己感受到的这些情绪和想法清晰地传递给学生,这时,学生会深深地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亲近和温暖,老师是多么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自己抄作业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情。有了这些情感铺垫,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依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共情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技术,也是班主任工作中有效的教育方式,更是班主任的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44)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