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

时间:2019-05-13 13:2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

第一篇: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

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

班主任对学生施教中的暗示,是一种在师生间不存在对抗态度的前提下,通过含蓄的语言,示意的举动和诸多间接的方式,巧妙的向学生发出积极的、暗示的期望信息,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方法。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与行为方向给予暗示期望,促使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我们长期做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用正面说理的方法施教,学生可能会说:“别讲大道理,我不听!”。如果你用粗暴生硬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震慑住学生,但造成的逆反心理却很难消除;有时则会造成学生的“顶牛”,让老师无法下台。可是,如果老师巧妙地采用暗示的方法施教,却能够使师生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进而促使他们在思想上消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谴责;在行动上主动自觉地改过,实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力呢?很简单,那就是暗示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暗示效应。

一、切莫忽视暗示效应

提起暗示效应,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一个实验。他把同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两段作品交给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但却告诉学生说,第一段是狄更斯所写,这第二段是一位普通作家的作品。形成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应庭:对前者倍加赞美,而对后者则是百般挑剔。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暗示的信息不同,产生的效应就不同。另外,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还证明,影响暗示效应大小的因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暗示者的权威性有关。权威越高暗示效应越大。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像产生爱恋,期望能赋予其生命。后来,塑像果真变成了活人,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

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又利用这个神话喻义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又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没有说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R·罗森塔尔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并与非实验学生和实验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20%随机抽取的学生的智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增长。众所周知,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现实,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而R·罗森塔尔的预言却变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R·罗森塔尔作为心理学家的权威性,使老师对来自他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并对自己的学生的发展寄予了同样的期望。从而,对这些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亲切的关注、热切的激励、耐心的帮助。无形中教师教育权威的暗示期望又作用于学生,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以及发奋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更加喜欢教师的授课。R·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暗示效应。当然R·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的“虚假信息”,如果由普通什么人传递给校长和老师恐怕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因此,有人称这些随机抽出的20%的学生是“权威性谎言下的幸运儿”。

二是与暗示者的年龄和阅历有关。一般情况下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记得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心理学与行为实验室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着一筐苹果,教师甲指着这筐苹果对依次进入房间的孩子们说:“这筐苹果不但不甜,而且非常苦,你不能吃!”每带一个孩子进来,他都说完这番话后自己出去了(他自己并没有动这些苹果),让孩子独自在房间玩了十分钟,然后带下一个孩子进来。事后经过检查,约有17.8%的孩子禁不住大苹果的诱惑,偷吃了苹果,并把果核装进衣袋里带出去扔掉。教师乙也做同样的实验,对每次进入房间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只是他每次离开房间时都从筐里拿出一个苹果,大大咬上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了房间。事后调查,约有96.3%的被实验的孩子等老师走后,就去偷吃苹果,并把苹果核要么藏在筐里的苹果下边,要么扔在屋子角落里。为什么两位老师的实验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教师乙说完要说的话后,“拿起一个苹果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房间”的神情、行动给了孩子们一个能吃、好吃的暗示。(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但是,假如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做这个实验,其结果就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判断能力绝不会相信两位老师的话,对教师乙的行为暗示甚至会提出批评。应该指出的是,有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却容易犯教师乙的类似的错误,给学生反复强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然而,自己却有意无意地这样做,结果惹得学生一旦有机会,就非要尝尝“禁果”的味儿不可。学生这种接受暗示的心理,我们绝不能忽视。

积极暗示能够满足学生的积极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是很难化解的。积极的暗示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自尊、自重、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心理需要。

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开始他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回来。此后他改掉了偷窃的习惯。马卡连柯正是采用了暗示的方法(我相信你),使教育者的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这些特点的奇妙处就是通过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暗示的技巧。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掌握暗示技巧

暗示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运用好了也实在不那么容易,本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试作陈述。

1、语言暗示要体现含蓄

师生的心灵沟通要靠语言这一工具,语言暗示也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方法。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语言太直白了那就不是暗示了。当然,语言的含蓄也不等于含糊,让学生听了如入五里雾中,甚至会产生误解,这样不仅收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用好语言暗示,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你的暗示就没有什么针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作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都要考虑“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暗示效应。例如,小康平时写作业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任课老师多次批评帮助也不见效。一次,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张贴出去,小康十分生气,立即把作业撕了下来。课代表把情况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肯定了课代表的责任心。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小康的情绪有些紧张,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是,班主任却平和地说:“你们知道小康为什么把自己的作业撕掉吗?他是在为自己作业写得潦草而生气(暗示他应该自责),撕下来正是为了把作业抄写工整(暗示他抄写工整)。小康的作业是能写好的(暗示他要努力写好),我们应当相信他。”只见小康惭愧地低下了头,(取得了初步的暗示效应)可同学们的脸上却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样子。第二天,小康真的把一份抄得工工整整的作业重新贴在了“批评栏”内,并在作业下面写到:“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看,暗示有多么大的“神力”。这位班主任把小康的错误行为具有的正确动机作为一种希望,提出来进行激励,并暗示他应该怎样做,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激励他去实现老师的希望,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暗示艺术。

语言暗示,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据说美国有一新兵训练营,招进一批素质很低,还沾染了不少坏习气的新兵,军官为这些新兵印发了一些家信,说他们在训练营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起刷牙、晚上睡觉前洗脚、衣服鞋袜放得有条不紊,让他们阅读后抄写。说也奇怪,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竟逐渐克服了不良习气。这个例子就是书面语言暗示的结果。我们班主任与学生用书面语言交流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评语(作业评语、期末的操行评语、学生周记评语)、有书信、有赠言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如,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刘晓婷说:“写评语要讲究艺术,闪光的地方要一目了然,缺点的提出要含蓄、委婉。人往往能够直接地接受优点,至于缺点最好让他对老师的评语细细品味。”因为含蓄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如下面这段评语:“国旗下讲话,你在两千师生面前展示了自己,也展示了我们这个班集体。‘第一’难得永远,好成绩永远力争。‘敢’字当头,是成功的宝贵条件。如果再‘敢’于叫‘谦让’和‘宽容’在自己心中成长,‘敢’于把他人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你会看到更完善的成功在向你招手。”

2、神情体态暗示要适度

班主任除要重视语言暗示外,万万不可忽视神情体态的暗示功能。神情和体态是师生交往沟通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更能体现暗示的示意性特点。我们应特别重视神情体态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颦一蹙、一愠一嗔、一个手势、一种姿态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例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开了小差,教师不必点名批评,可在讲课的同时向他投去专注而严厉的目光,学生自会从教师的目光中理解其含义,而停止思想开小差,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目光暗示,即通过教师目光的传递,示意学生立即纠正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的跟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头,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示意效果。

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强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当成为这种强人。因为有的时候耐心倾听学生讲话所传递的暗示信息,可以代替甚至胜过向学生说话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这种暗示信息更为强烈。如果班主任再善于营造倾听的氛围,其效果会更好。营造这种氛围一是善于运用倾听的语言,把学生的谈话引向深入。如,“你的话我很理解”,“你说得对……”,“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等等;二是善于运用神情体态等非语言因素,向学生传达自己正在倾听的信息。如专注的目光,点头、取前倾姿势、微笑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这些发乎自然的神情体态不仅能够形成班主任整体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能够传递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促使师生心理相容。神情体态只有发乎自然才适度,因为,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在作戏,作戏就容易夸张,就失去真情,就达不到暗示的效果。这种真情的流露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有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3、环境暗示要营造氛围

环境对人的暗示作用是人所共知的。一个有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坏习惯的人,来到一个整洁、幽雅的环境中,就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坏毛病,这就是环境熏陶即暗示的结果。暗示心理学的先驱H·泊思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地理、种族、社会、家庭的刺激,都是对于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他作用于人的心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从多个方面,多渠道影响着人们,这种立体化的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立体性和情景性。这里边包括优美的物化环境的陶冶性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性,使学生在无对抗状态中,顺利地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达到教育目的。

环境暗示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为受教育者主体感知,从而产生一种相应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方法。可见,环境暗示是一种“无言之教”,需要班主任依据德育的任务。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以崇高情感为核心的心理环境和形象典型的班级物化环境,并通过组织以师生交往为核心的班级活动,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使全班学生置身于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因为,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莫过于氛围,环境只有和氛围结合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使班级的每堵墙壁都会说话,都能发出积极的暗示信息。

第二篇: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中学教师暗示教学的艺术

暗示教学艺术,是教学启发艺术的一种,很有发展前景,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所以在此特辟专节论述。

一、暗示现象及其心理机制

这里所谓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人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

暗示现象起作用的基础在于人具有可暗示性,虽然每个人接受暗示的能力不同。这正像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说的: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把这个原理称作“观念动力学的规律”。洛扎诺夫则说,“这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虽然“观念也能发生中和或者抑制运动、感觉、想象和情绪或某一功能的作用”;而人的这种可暗示性,正是人脑接受教育影响的潜能,也可称作可教育性或可塑造性。

暗示机制非常注意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因为个人的见解、动机、记忆,受感情这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影响甚大,而“心是有它为理智所不知的理由的”。想象力也在无意识活动中有它的源泉。理智的活动必然地是在无意识活动的合作下完成的。所以,洛扎诺夫说:“一切意识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上。”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所谓无意识知觉(或称外围知觉),而这种无意识的知觉可以成为以后的有意识知觉,外围的知觉可能进入注意的中心。因此,以这样的方式得来的信息可能成为长期记忆的基础。触及我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声光色味都可能构成外围知觉,因为它们触及的都是无意识领域,它们的影响方式和力量是形形色色的。另外,无意中对某个目标作出反应,称之为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它出自无意识的模糊的、非理性的知觉活动。它与特定的心理反应(出自有意识的、清醒的、理性的知觉活动)在心理活动中是始终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每一思想、感情、知觉或心理活动之中,除有一个清晰而居中心的经验总和外,总有一个居在背景的、模糊而外围着的经验系列与之平行存在。

不过,无意识心理活动,据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采夫研究,不是对任何刺激都自动反应的。而是通过“无意识心理倾向”做出选择反应。它是无意识的,但表现为意识的某些确定内容的某种储备。因此,乌兹纳采夫在1966年说:“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制显然是暗示现象的基础。”洛扎诺夫认为与这倾向紧密组合在一起的,还有态度、动机、期待、兴趣、需要等。无意识心理倾向,从暗示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期待的程度,为某一活动类型所作的内心的和无意识的准备的程度。

此外,影响暗示机制发挥效能的因素有三:(1)暗示者的权威或威信。暗示有一种“信誉”效应,就是说声望高、有地位的权威,其暗示作用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此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2)暗示信息的价值。索菲亚1955年实验证明接受暗示的能力受信息的权威性的影响很大:作者的名气愈响,读者的接受力愈大。另据研究:学生在记忆权威作家的文句时,其效果较记忆无名作家的文句平均要高两倍。(3)被暗示者的地位和态度。暗示学的研究认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要求等特性谐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因为一般人都有三道反暗示的防线:其

一、逻辑防线。“对于它印象上认为不合逻辑动因的,一概挡驾。”其

二、感情防线。“对于不能达到创造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一概挡驾。”其

三、伦理防线。“凡与个人的道德原则相矛盾的暗示,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暗示法进行教学过程中,决不是要去强行突破这三道防线,而是相反,要取得与这三道防线的协调,从而克服它。“不是强制的方式,而是引起心理共鸣的过程。”

二、暗示教学艺术的特点与形式

所谓暗示教学艺术,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暗示原理,以多种多样、含蓄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①即如洛扎诺夫所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目的在开发学生个人的潜力,使之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其实,“暗示教学”并不神秘,我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所说的“陶冶”,在心理学上的科学基础就是“暗示”作用,《老子》有云:“行无言之教”,其中就包括“暗示”作用。

一般说来,暗示教学艺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含蓄性和启发性

暗示信息的隐蔽性,使得暗示教学艺术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有鲜明的“意会性”特点。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的劝告,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的。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富有含蓄的暗示,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这比“赤裸裸”的灌输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分析的:“造成教育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二)直接性和迅速性

在暗示教学艺术中,知识的获得是靠暗示直接获得,通过直觉迅速渗入大脑的。据实验结果表明,以暗示法进行教学,消化知识的速度,比老方法快1倍到50倍不等。因为它反对专门地去背诵记忆,要求教学活动直接、迅速地完成。本世纪60年代开始,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将暗示机制应用于英语教学,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他在一个英语教学实验小组经过31天教学,结果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

(三)非理性和情境性

暗示相信感情、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力量,暗示教学能控制非特定知觉(无意识的、模糊的、非理性的知觉)质量,使之与特定知觉(有意识的、清醒的、理性的知觉)谐调,使受教育者接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综合影响。同时,暗示教学艺术非常重视情境的重要作用。如洛扎诺夫曾把学习英语与音乐、游戏、演戏等结合起来,寓教学于娱乐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从而收到惊人的效果,他教学时要求每堂课记100个单词,学生们的平均记忆率高达93.16%。

(四)渗透性和持久性

暗示教学艺术利用位于无意识或极少意识的心理活动之中的、旧有的和情绪上起作用的机制,进行信息的渗透影响,以达到持久记忆的目的。在常规条件下,要记住11个句子的话,脑的活动量要比休息时增加6.3%;而在暗示的条件下,只需增加1.05%,何况这暗示条件下出现的记忆,要比一般记忆强14%(P<0.05)。所谓超级记忆就是暗示教学艺术激发出来的,它来源于人的潜力。而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特别适宜于作为开发人的潜力准备心理倾向的时刻。安闲、宁静和愉快态度,超级的内心活动在这状态下正以惊人的节约精力的方式展开。这就使得暗示教学艺术带上渗透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五)愉悦性和易接受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而且“凡是被受试者认为不愉快的事,总不如被他认为愉快的事记得牢”。①在实验暗示教学的课堂上,由于“消除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无谓活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产生疲劳的事上”,学业的成绩迅速显示,学生的信心迅速建立,紧张从而消失。暗示教学艺术即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而自始至终是个愉快的过程,不出现疲劳的症状,倒反而常常伴有休息的效果,因此学生就易于接受教师的暗示信息。

暗示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所用手段和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语言暗示

指通过语言形式进行的暗示。如教学语言的声调就可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而每一种语调都可以使对方获得某种附加的信息。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是多采用提示语言进行暗示性鼓励。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艺术水平,以适应暗示教学的需要。

通过言语讲授暗示,主要在于调整和改变语调和语速。比如言语讲授或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语调和语速来强调和突出有关内容。一般人以为提高语调和加快语速能够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其实,降低语调和减缓语速也能产生强调和突出的效果。比如《荷塘月色》第五段描写月光有三个十分传神的动词:“泻”、“浮”、“画”。怎样突出这三个动词呢?方法固然很多,但是,如果这样来暗示看怎么样?教师朗读到这里,突然充满深情地降低语调,减缓语速读这三个字,学生就容易更认真地注意这三个字,以便于他们接受和思考。

(2)形象暗示

一是指教师形象暗示。这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过程,包括多方面内容,如手势暗示、眼色暗示、表情暗示、体态暗示、服饰暗示等。二是榜样形象暗示。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就在于榜样形象能够起到行为方式的暗示作用。

(3)氛围暗示

暗示教学艺术的效果,有人评价就是氛围的作用。如在暗示教学过程中,采用音乐配合的艺术语调,教室的气氛始终充满了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实验表明,有音乐伴随的教材介绍,比没有音乐伴随的介绍,记忆率高2.17~1.50倍。可见,教学氛围的暗示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4)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亦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5)综合暗示

指综合了各种手段而实施全面的暗示教学形式。其中艺术是运用综合暗示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是通过非理性知觉打动人的全身心的。这通路要比理性知觉短得多、直接得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洛扎诺夫说“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就因为艺术是直接诉诸情感与直觉等无意识知觉的,是动员非特定心理反应的,所以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是暗示教学的技术。

(6)榜样暗示

榜样暗示即行为暗示。有些课文,不太容易引起学习的兴趣,比如议论文、说明文之类。尤其在自读分析时,有的学生容易马虎从事,应付差事,教师可以寻找一个认真的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同学多了不起,已经连续给三段划了层次,而且划得很准确。”当然这个学生应该具备代表性,不能挑最好的学生,因为其他学生和他比有差距,起不到榜样的作用;也不能挑最差的学生,因为其他学生不一定相信教师讲的内容,结果不仅不能起到榜样的暗示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7)权威暗示

声望高,有权威的人,其暗示作用大。要想引起学生读某一本书的兴趣,最好请在班上有威望的学生作一点介绍。或者由教师自己“现身说法”,某某书非常感人,本来不想看,一看就不愿意放下来。不必要直接要求:“你们要读×××书,还要交读书笔记。”学生本身学习任务就很重,带着“多余”的学习任务去读书,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8)艺术暗示

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暗示。”当学生舒舒服服地坐着听音乐、听故事、听诗歌朗诵和看电视短片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容易沉浸音乐、故事、诗歌、和电视之中。

他们在享受艺术美的时候,身心处在松弛状态,并不在理解与记忆上特别用力。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学生这时的心理潜力受到激发:联想翩翩,情绪起伏,思维活跃,记忆深刻。上《雄关赋》,放一段董文华的《长城长》,教《一次大型的浪石流》,编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学《祝福》放一段《祝福》的电影境头。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创设暗示教学情境的手段。

三、遵循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要求教师有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表情,温和的语调,造成轻松愉快的氛围。

2、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一般说来,人们都强调有意识心理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忽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在一起,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意识可以控制无意识,无意识可以调节有意识,两者和谐统一时,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心理状态。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原则。

暗示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无目的”的,其实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教学行为,是有目的的。它能达到“无目的合目的性”的教学效果。

4、轻松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组织得轻松、自然、愉快。传统教学总是把学习看成痛苦的事情。“头悬梁,椎刺骨”,“映雪囊荧”的劝学苦读故事向人们暗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付出痛苦的甚至是鲜血代价。是不是付出了痛苦的代价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恰恰相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经意识就为知觉抵制,总不如愉快的事记得牢。这其实是人们随处可见的事实。你可以回忆一下过去,返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记忆仓库中愉快的事情多还是痛苦的事情多,就会对这一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我们的生命的本来状态就是充满着知识和快乐的。学生感到学习紧张痛苦的根源,还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这也是传统观念与教学方法对学生长期进行消极暗示的结果,也有自我的暗示。这些消极暗示的思想观念内化学生的信念,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潜力,只能学那么多,只能学那么快,甚至自己根本就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料,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过去失败的体验,毒化了学生的信心,对学习采用消极退缩的被动态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第一步工作:是清除学生头脑中的这些精神毒素和心理垃圾。

5、有意识和无意识整体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大脑两个半球,理智和感情都要协调统一地发挥整体作用。而人们的学习、认知过程,是大脑理性思维感情,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统一的作用过程。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越是紧密联系,浑然一体,人的学习,认识活动便越有成效。传统的教学只看重人的理性的力量,过分相信意识的能力,教学方法只发挥了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严重忽视了感情对理性,无意识对意识的调节作用。无意识不仅仅是调节意识的问题,它本身是有意识的基础,意识的大厦是建立在无意识宽厚的基础之上的。按弗洛伊德的说法,意识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没在水面下的无意识。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可以操作,控制的机械,或者是可以注入知识观念的容器,使得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严重失调。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理性和感情,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整体,在课堂上大量应用各种艺术手段-音乐会、短剧、游戏等,促进了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

6、师生关系的和谐原则

这条原则也称为暗示相互原则,它要求在课堂上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而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又是至关重要的。卡尔·罗杰斯在其《给学习自由》一书中说:“在学习的开初,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课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的排序,讲座质量的高低和参考书的多少,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种关系中的态度。”任何人都希望被人接纳、看重、欣赏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在课堂上的满足,靠的是教师、学生的相互给予,当然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给予。对教师来说,就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熟悉的心理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方式、程度与时机,善于建立与维护相互理解、尊重、信任、支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课堂中,始终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暗示作用与信息交流。教师的威信、尊严、受课的艺术、精神状态甚至仪表,服饰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精神状态、课堂纪律等也对教师形成一种暗示,造成一种课堂气氛。为形成这种气氛,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学好,学生也要由衷地尊重信任教师。

四、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见,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一)暗示教学艺术的价值

1、暗示教学艺术意在激发学生个人的学习潜能

即指通过暗示手段,使个人具备无意识心理倾向,并且指引这倾向和个人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以激发个人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潜力。可以说暗示是能激发个人潜力的因素。运用暗示教学的“最终效应是个人的一定潜力活化”。即,使个人的智慧潜力化为现实的巨大心理活动能力。

2、暗示教学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

因为暗示信息的含蓄性和启发性,就使得学生在接受、领会暗示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发展了相应的直觉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赢得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乃至培养其善于发现、敢于创造的良好的思维品质都是大有益处的。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直觉思维水平,就标志着他的智力水平和聪明程度。

3、暗示教学艺术可以促进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暗示教学艺术将学生看作理性和感情同时在活动的整体,要求教育者通过协调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活动,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人的感情与理智总是紧密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忽视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这正像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说的:“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感情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

4、暗示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成为轻松愉快的事情

怎样有效地解除学生由“苦学”带来的学习痛苦和现代教师的“厌教”情绪,而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这是目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领域内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暗示教学艺术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它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享受,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获得令人愉悦的反馈结果,使教学活动成为真正轻松愉快的事情。

暗示教学艺术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二)暗示教学艺术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了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

1、教师在说话中要注意将内容和身体各部表情相协调

因为在说与听这一交流活动中,说话的内容处在听者注意力的中心,而说话人的态度、表情处在注意力的外围,要达到交流的最佳效果,必须使中心和外围充分协调,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更多的暗示信息。同时,由于教师身体各部表情与语言不同,它主要诉诸学生的视觉,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真实的特征,并且由于它们大多属于无声的暗示信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来处理某些偶发事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不致影响全班学生的学习。

2、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为暗示相互作用原理是指暗示教学在暗示者、受暗示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条件下实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暗示教学艺术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可以说,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可以造成趣味、欢快、轻松和舒适的教学气氛,甚至能“消除心理上、生理上的无谓示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产生疲劳的事情上”。

3、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暗示

学生要有效地消除紧张与焦虑心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就要靠必要的自我暗示来完成,教师就有义务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卓有成效地收到预期的效果。正如暗示教学法提倡者之一,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所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文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教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通过启发使学生相信这一点,然后实际加以证明,这就是这种方法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所在。”

4、教师要慎用评价性暗示

一般地说,教学中的评价性暗示有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之分。积极暗示指通过暗示给学生以肯定性的或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得以继续或加强;而消极暗示则是指通过暗示给学生以否定性的或压抑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得以抑制或停止。教师在使用这些评价性暗示时一定要慎重从事,力争做到及时而准确,掌握好火候与分寸感,同时要教育学生认真对待评价性暗示,以确保暗示教学艺术的成功!

五、教例评点

1、有位高一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从头到尾只有最后一个句号,中间都是逗号。

鲁迅先生倡导青年看一些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曾经有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把老年人腿上隆起的“筋”说成是动脉,试想,如果人的动脉隆起让你看见了那该是什么后果,也许这位先生在文学方面是有一定造诣的,但连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或者自己不知道还要妄加断言的作家的创作怎么能让人信服呢?

鲁迅先生说过:蜜蜂采自不同的花而酿成的蜜才是最甜的,“科幻之父”凡尔纳一生贡献给我们的优质科幻小说不计其数,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凡尔纳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文学家”。而另一位科幻巨匠阿的摩夫本身就是化学家,自第一部小说集《黄昏》出版以来,一直高产优质。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并且硕果累累呢?就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很高的科学素养,是科学为他们的文学七彩鸟添上了绚丽的翅膀,同样,对于我们这些尚在校园中拼搏的莘莘学子来说,学习不畸型,很直接的就是指不偏科了,我们这一代不应该只有数理化公式而没有丰富的情感,同样也不能只有浓烈的感情而没有逻辑思想能力。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要直接批评这种现象:“这样只能给读文章的人产生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但是,教学实践告诉人们,这样的话即使重复若干遍,学生也未必能纠正,这位教高一语文的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也没有要求班上的其他学生要重视点好标点符号。只是讲:“有一篇文章的内容写得很好,现在我按照他写的格局从头到尾原原本本的读一遍。”接着这位语文老师把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脸上都憋红了。刚一停下,全班哗然。接着师生交流:

师:你们觉得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 生:(不语)师:你们笑什么?

生:老师,您在中间为什么不停顿。

师:我们有言在先,尊重作者的原文格局。

生:作者原文怎样?

师:原文只点了一个句号,中间多是逗号。

生:原来是这样的。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好标点符号。

生:句号。

师:对!其实,从内容上看,这篇作文是一篇优秀作文。如果注意点好标点符号,那就更好了。

评点:学生作文从头到尾只点一个句号,中间全用逗号停顿;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缺乏标点符号的知识,而在于态度马虎,不重视标点符号。而且这是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所以,针对这样的认识态度及其存在的普遍性,教师不惜花费相当的教学精力,“尊重原文格局”、把作文读一遍,其目的在于凸现不认真点好标点符号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听老师读作文,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要点好标点的意识。这样,就达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效果。这位教师,还注意到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虽然采用暗示法批评了不认真点标点的学生,但是挑选的是一篇优秀作文;他又宣布了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这样使被批语学生心理得到平衡,自然会下决心在以后的作文中重视标点符号。

第三篇:浅析《药》的人名暗示艺术(最终版)

浅析《药》的人名暗示艺术

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中学惠晓燕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人物的名字包孕着丰富的信息,浸透着复杂的感情,传达着深刻的意蕴,体现了精湛的暗示艺术。

【关键词】人名暗示艺术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这篇小说不仅在标题、线索、环境、景物描写上有暗示,而且在人物命名上也有暗示。

如果细细品味《药》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绝不是一个个简单随意的标签,而是蕴涵着丰富信息,传达着复杂感情,最充分地表达人物特质,进而最充分地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具有标志意义的符号。那么, 小说《药》的人名具有怎样的暗示作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写作背景的透析。

本来夏瑜的“夏”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瑜” 指美玉,多用于人名,比如周瑜。可《药》中夏瑜的命名,鲁迅是用心良苦,意蕴无穷,有着真实具体的影射对象。在这篇小说中,“夏”除了指 “华夏”之外,还与 “秋” 相对,而“秋”也是中国百家姓之一。“ 瑜”字的解释是:《左传·宣公十五年》“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骸瑕”。“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 ﹙《楚辞·九章·怀沙》﹚。“瑾瑜也,世之珍宝。” 所以“ 瑜”对“瑾”,尤其是“ 瑜”和“瑾”都指美玉,都是比喻人的美德。由此我们得知,小说中的夏瑜,暗指真实的革命者秋瑾。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光复会成员,她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遇害。作为同乡的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由此,他把这两件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它们发生联系,写成小说,并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从中开发出令人心弦颤动的强大思想和感情的冲击力。人血馒头以“药”的方式,给华小栓治痨病了,秋瑾已经艺术化为夏瑜。当然,夏瑜也代表着别的资产阶级革命人物,如比秋瑾早几天在安庆就义的徐锡麟等,所以夏瑜又作

为男性来写。

所以说创作于1919年4月的《药》,是鲁迅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药》中的主人公之一夏瑜这个人名,含蓄而巧妙地暗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病态社会的揭示。

鲁迅在《药》中塑造了一群病态社会中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看客。他给这些人物命名时,并没有忽略那个时代、那个病态社会的揭示。

首先是“红眼睛阿义”这个名字。红眼睛就指红眼病,即我们农村人所说的,一个人的嫉妒心理到了失去理智的时候,就说他红了眼睛。阿义虽是一个监狱小卒,但他也是那么贪婪、那么放肆:仅仅因为在夏瑜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等夏瑜牺牲后,阿义剥光了夏瑜身上的衣服。“红眼睛”正是这种麻木不觉醒心理的真实写照,是凶残、贪婪、奸邪、卑鄙的象征。阿义长着一双红眼睛,这生理上的病症暗示他心理上的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其次是“驼背五少爷”。他每天总是在茶馆里过日,来的最早,去的最迟,过着一个少爷的生活。被称为“少爷”,该有一点地位,也有机会上学,见识也该比一般街坊邻居广些吧。但他不去求学上进,而是整日呆在茶馆里,无所事事。从他与茶客谈论夏瑜的过程中,我们分明看到他是一个闲人,一个没有被唤醒的无聊看客的形象。他虽然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但“驼背五少爷”这个名字的选用,有着发人深省的内涵:驼背的形体,空虚的灵魂。驼背——身体的不健全折射出心理的不健全,折射出他的麻木和愚昧。

还有《药》中的“华老栓”,他是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城市贫民。贫困拮据的经济状况,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使得他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对周围一切都漠不关心。他和老伴饱经沧桑,把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小栓身上。他希望爱子能健康成长,永远维系华家血脉。“栓”字的意思是缚或系,意在把孩子栓住。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偏偏不像华老栓希望的那样,小栓染上了痨病,华老栓和老伴的心思全在儿子的病上,一心想治好儿子的病。当华老栓从康大叔那里得到消息,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起早贪黑、节衣缩食积攒的一包洋钱揣到杀害革命者的刑场,换回了一个令他满心喜欢的人血馒头。人血馒头终于让小栓吃了。但是,在贫穷、落后、保守的旧中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勤劳节俭、糊涂忍让等民族古训是栓不住华家血脉的。小栓的命最终没有被“栓牢”而夭折了,华家悲剧的深刻意蕴便通过老栓和小栓两代人取名为“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另外,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岁的人”,则暗示了从当时社会从老到少的群众的麻木不仁。

鲁迅通过《药》中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名暗示,让我们读者看到他们是心智不全、灵魂有病的患者。想到他们“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而揭示出一个畸形的病态社会。

三、丑恶灵魂的反讽。

《药》中康大叔和红眼睛阿义,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鲁迅对他们的激愤是可想而知的,但给这两个人物取名时,鲁迅是反其意而用之。

康大叔之“康”者,健康茁壮之意。康大叔亦是我国民间亲切的称谓。可本文的康大叔,文中介绍道:“满脸横肉”,“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可见身体很棒,精神也好得很。却凶残暴虐,贪婪无耻,体格的健全茁壮,成了野蛮和凶残的资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爪牙,他公开宣扬革命有罪,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阿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正义;合乎正义或公益;情谊等。古人尊崇为人仗义的人。而本文的阿义,为了榨取夏瑜去盘问,听到夏瑜的革命宣传后,竞打他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剥光他身上的衣服。这一切都和“义”字是背道而驰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给康大叔和阿义者两个人物命名时,对他们丑恶的灵魂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四、主题意蕴的传达。

小说《药》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鲁迅对两家人名姓氏的选用同样颇具匠心。他赋予老栓“华”姓,顿时使夏瑜的“夏”姓具有了深刻的隐喻意义。在小说《药》中,华、夏二姓并置对立,且在情节发展的同时,传达出它深刻的主题意蕴。

华、夏是中华民族两支不同的祖先,后来融为一体,故华夏之合又指中华民族自身。这样,文本中的华家为儿子治病而索取夏家儿子的血,就不仅仅是华吃夏,即人吃人,而且是一种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革命者夏

瑜是因本家夏三爷的告官而被捕,又因刽子手康大叔而遇害。而那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包括华老栓,对夏瑜被害,表现出的是冷漠、不理解,甚至是欣赏,而根据文本关于夏瑜身陷囹圄还劝牢头造反的告白可以看出,夏瑜显然是一个意在将包括华家在内的穷苦人解救出来的给民族以希望的救世者。这样,华之吃夏,就不仅仅是一种内部残杀,更是一种吃掉拯救自己的人、吃掉本民族希望的愚昧举动。这两个家庭的悲剧正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悲剧。

因此,小说中人物姓氏“华”、“夏”的选用,启迪人们:人血馒头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治群众的病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才是救国救民的良药。

总之,《药》中的人名暗示具有“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作者用一个个意味无穷的人物姓名,暗示了严峻的社会现实,“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催人警醒。

联系地址陕西省清涧县折家坪镇中学

邮政编码718313

联系电话***﹙惠晓燕﹚

第四篇: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科学学院0901班 胡红丽 学号:200910501013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是每个英语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合理的运用此法,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学习潜能,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帮助学生打开英语学习的大门。

【关键词】:新课改 暗示教学法 英语教学

一、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暗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

一、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语言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二、一种心理影响,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心理学解释为: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某种心理现象。暗示可以由人实施,也可以由情景实施。

洛扎洛夫将暗示教学法定义为: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能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暗示教学法是运用暗示手段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是用间接的方法影响学习心理。

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暗示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原因 ⒈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了更深远、更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暗示教学法要求建立一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感,且能使之与理智相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两种渠道,取得更多的更好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

⒉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适应时代要求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教育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把握住学术的精髓,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最新的和最有用的知识。否则,我们就不能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知识爆炸之间的矛盾,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以适应技术革命的需要。如今,信息就像汹涌的潮水向我们袭来,“使人们日益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人类如何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时代了,最重要的是进行学习的革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快速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最早研究快速学习方法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洛夫,他出版了《暗示学和暗示法大纲》。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⒊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暗示教学的要点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要求从人脑活动的整体来设计教学过程,不仅考虑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及个性、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在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把人的各种无意识功能调动起来,并使之相互协调。促成人脑潜能的开发。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不仅考虑了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开发人脑潜能,也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暗示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就越好”。暗示教育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要在英语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暗示教学法。

⒈在英语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音乐片段

音乐法是暗示教学法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缺乏信心是学习过程中的最大心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采用音乐暗示法,用音乐建立起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课前欣赏。课前播放悠扬动听的乐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上节课的疲劳,还可以使学生思维集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较快投入新课的学习。

课文教学。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片段,使音乐暗示的意境与语言材料提供的意境达成统一,促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语言材料。所选的音乐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能激发学生斗志的,最好是轻音乐,在上课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又不让学生睡着,要将音乐播放得小声一点,不能让学生跟着音乐走。在音乐背景下朗读课文时,教师声音应尽量控制得与音乐的旋律产生和谐感。第一遍,学生可以边听边看课文,注意语言结构。第二遍,合上课本,注意听课文内容。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⒉在英语教学中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班级布置一个类似的环境,运用实物,借助多媒体的光、声、像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如在指导学生记忆单词时,不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必须习得和识记多少单词,强调学生必须努力背诵,而是创设一个具体情景,使用合适的音乐伴奏。比如在学习kite(风筝)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好看的风筝给学生,并让学生回想自己在春天一般都放什么样的风筝,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单词了。

⒊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环境暗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暗示教学法突出强调环境与人的“共振”。教的一方需要为学的一方创造一种共振的环境,这样学生便能自然地、不由自主地、超长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应该对教室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如在学习园地多展示一些学生的英文习作,以及与英语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

活动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爱玩,如果在教学中能把学习的内容以活动作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调动学生的内需力,就可以轻松自然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把活动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故事接龙等活动形式,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what is your dream 时,教师讲完新内容以后,安排这样的游戏——击鼓传花。鼓声停时花在谁的手里,就由谁站起来回答问题,该人起来后自己找一个同伴,问同伴的梦想是什么,并告诉同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自觉地参与到了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并且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努力、与人交往的努力。

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是指暗示主体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对受暗示者实行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把表情、声音作为非言语交流的符号,那么言语只能表达信息的7%,而大部分是靠非言语来表达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体态暗示。体态暗示包括眼神暗示、手势暗示等等。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老师用眼神暗示,让他清楚老师很关注自己,他就会把思维和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来。

四、结语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轻松愉快和充满乐趣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正确地使用暗示教学法,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暗示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陆芳.论暗示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⒉张玉文,暗示教学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第7卷第3期,2005年5月

⒊刘雪梅,巧用暗示教育,内肛科技2009年第5期 ⒋教学艺术论(教材)

⒌曾欣悦、章力,英语暗示教学法的原则及运用,株洲工学院学报,第18卷第6期,2004年11月

⒍祖述乐,音乐教学法于英语教学的运用,高等函授学报

第五篇:浅谈暗示及其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暗示及其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张在成

究竟什么是暗示?在通常的用语中,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情绪的前提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态度、意见和信念。心理学则认为:暗示是人从环境中事事物物所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影响,也包括他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也能够不知不觉地影响环境和他人,这种不知不觉的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教育学上称之为陶冶,或谓之熏陶、感染、耳濡目染、感化、启迪等等。

“暗示”现象的主导基础是无意识心理活动,即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又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活动。基于无意识活动的暗示影响,在人的一生中经常发生,具有极其广阔的作用领域,影响遍及人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在智力、情感、意志和性格,乃至个性特色和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接受过意识到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必然接受过大量的暗示或陶冶作用。

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同有意识心理活动两者并存,并相互转化,人在受教育过程或生活过程中,既有自觉地自我教育过程,也有不知不觉地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即“可暗示性”,人的“可暗示性”也是可教育性或可塑性,这种“可暗示性”加上自我教育能力,构成人的可教育性的两个并存的方面,并且互相转化,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因此,教育和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

暗示运用于教育教学历史极为悠久,我国《老子》有之:“行无言之教”,其中就包括“暗示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为激励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和动机,就积极主张采用情境中所引起的种种暗示。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作了富有见地的分析,提出对学生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国家还把暗示作为挖掘人的智力潜力的工具,使它大放异彩。

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柴诺夫于六十年代初创立的外语暗示教学法,从科学上揭示了暗示的奥秘,把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暗示教学法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暗示教学法的实践结果:五个星期管教成人会说外语,一个月定教儿童能读文章,这证明暗示教学法在开发人的心理潜力方面,确有异常功效。

尽管我们对于洛柴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的实验过程和效果没有目睹和验证,但可以肯定:

一、暗示作为心理现象及其作用存在着。

二、儿童和成人的智慧潜力也确实存在着。

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暗示,把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无意识心理活动结合,能够大大地发挥儿童的智慧潜力。

因此,教育和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看来也必须利用。暗示运用于教学就是充分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促进学习某事物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同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智慧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其实质简而言之,即将传统的“苦学”变为“乐学”,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尽可能控制和掌握暗示作用的方向和内容。

一、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这是“可暗示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说明:如果教师品格高尚、资历较深、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威性很高,与学生关系和谐亲密,暗示作用就大,反之则小;学生年龄小,独立性差,向师性强,暗示作用就大,反之则小。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综合地接受各种有意、无意的影响或信息。

二、教学必须唤起儿童的情感和动机

情感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但我国过去的传统教学把教学过程仅仅归结为认识过程,从根本上否定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情绪高涨、情感愉悦、意志坚定,学习积极性就高,最易增强记忆,积极思维,发展智力。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儿童的情感并将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呢?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情境感染

教学时,教师应顺应教材的思路创设有关情境,并使所创设的情境、意境深远,与教育目的协调一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索、想象,使客观的情境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

2、语言感染

人们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准确、明晰、富于感情。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有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当情的感染力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双方情感交融,同颂共振时,学生就能在高涨的情的波动中,依靠情的推动力,不断开展智力活动,这种教与学之间情感相碰的火花,对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提高教学效率都有深远的影响。

3、表情感染

表情是情感在人们机体上的外部表现,是情感这一心理现象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人们能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教学时,教师运用恰当的表情,能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上课时,每当她讲到欢快处,就自然露出微笑,学生也笑意盈盈;讲到愤怒处,情绪慷慨激昂,学生也横眉怒目;讲到悲伤处,声音变得很低沉,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神情器宇昂扬,学生则热血沸腾,师生双方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教学也收到了沁人心脾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各种表情将情的信号微妙地、无声无息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动力支柱,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儿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并使两者谐

调统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清醒状态下,有意识和无意识都具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功能,彼此并行发展,相互促进,无意识是有意识产生的基础,它有可能转化为有意识,而有意识则是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和最高调节者。要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既要利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同时也要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只有使二者谐调一致,才能取得成功。我国传统的教学观点只相信有意识的能力,片面强调学生学习必须完全出于有意识,全不顾无意识对有意识的调节作用,这是把学生看成被控制的机器,必须加重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失调。当然,我们强调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决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置有意识心理活动于不顾,只有使二者谐调时,人脑的活动才能达到最顺遂的境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应当按轻松愉快的原则组织教学过程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当人脑的左半球言语逻辑思维区域处于兴奋优势状态,接受信息时,右半球的感性形象思维区域也在接收信息,因此,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地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在愉快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比传统常规教学提高很多倍。陕西的赵米香老师由此而创造了“快乐教学法”,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努力做好直观教具和自身表演的准备,把自己变成“喜剧演员”,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她把画中的小猴子和小白兔用硬纸板制成活动图片,再做些玉米棒、大西瓜和桃子。然后展开画面,打开课文录音,按书上叙述的顺序,让小猴子先后来到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学生一边看,一边笑,在笑中获得了知识。赵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入学一年的儿童能识一千多字,还学会了查字典,他们借助字典可以阅读《中国少年报》。

暗示运用于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某事物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它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

目前,就暗示在教学中的运用这个问题,教育、心理学界褒贬不一,我认为,只要教学中运用得当,暗示能起到和发挥它的好的作用,并且这种运用大可延伸和发展,暗示运用于教学是大有前途的,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

下载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主任运用暗示的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暗示心理学

    暗示对人体的作用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班主任艺术

    班主任工作既繁忙又辛苦,但在这份工作中,每每听到孩子们欢快的问候声,“杨老师,您好!”“杨老师,您看,我又长高了!”我的心里便不由自主地涌动着新一轮的激情,乐此而不疲。一、与家......

    插花艺术的运用

    插花艺术的应用 陶雪 2012469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flower arranging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ppear in our life.A good flow......

    巧妙运用“检讨”艺术

    巧妙运用“检讨”艺术,加强学生自我反省教育 [文章提要]:现在,初中生教育成为诸多教师及家长的头疼问题。尤其是部分很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们苦心婆心的正面教育似乎见效不大......

    暗示教育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关键词:篮球教学暗示教育运用摘要:如何在篮球教学中使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技战术水平,研究发现运用暗示法强化思想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充分利用暗示和技战术两者的特点,可开发人......

    “数学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班主任工作艺术

    “数学思想”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用到下面几种数学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解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学生学习数学......

    心理暗示誓词

    心理暗示誓词 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将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我不会甘于平庸,碌碌无为,我将通过百倍努力,改变人生,创造辉......